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精選傳統節日的作文彙編4篇

精選傳統節日的作文彙編4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傳統節日的作文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傳統節日的作文彙編4篇

傳統節日的作文 篇1

傳統節日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多風俗的大家庭。我們能在這樣的國度裏生活,是非常幸福的。我每年都在盼望春節的來臨。因為在新年到來時,我不但又長了一歲,還能穿新衣服,放煙花,到了正月十五還能看到民間的“踩高蹺”和“舞獅子”等,各種各樣的文藝節目,場面非常熱鬧。春雨來了。清明節也到了,清明節是緬懷親人和烈士的日子;這一天我和媽媽的心情都非常難過,媽媽不停地給我講老爺活着的時候的事情,我也非常想念去世的老爺。夏天來了,又到了“五月端午”吃粽子的節日,我們又看到各少數民族都在興高采烈地劃“龍舟”,還往河裏撒粽子,來紀念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媽媽也給我包了蜜棗粽子,還在手腕上戴上“五彩繩”,表示一年吉祥平安。不知不覺中,秋天就來了,豐收的季節到了,八月十五也跟着到了。我們全家圍坐在桌子邊,一邊吃着圓圓的月餅和各種水果,一邊欣賞着圓圓的月亮,聽着姥姥講起“嫦娥和玉兔”的故事,而我彷彿就看見“嫦娥和小玉兔”在月亮上開心的奔跑着,美極了。我國還有好多我還不知道的傳統文化。等我長大了,我要當一名記者,走遍祖國的各個地方,去尋找各地的傳統文化來告訴大家。

傳統節日的作文 篇2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有許多傳統的節日,比如清明節、春節、中秋節等等,其中春節最為隆重。這是個家家團圓的日子,人們走親訪友,相互祝福。春節前家家要準備好豐盛的年貨,所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忙得不亦樂乎!

寒假沒過幾天,我就跟奶奶回豐惠老家,因為奶奶要準備過春節的年貨去了,我也期盼着幫她一起準備。

這天,奶奶説要做八寶飯和蛋餃了,這是奶奶每年必備的年貨,也是她的拿手菜,我興高采烈地和她一起忙活開了。做八寶飯的材料有很多:桂圓肉、蓮子、豆沙、橘餅、棗子、糯米、板粟……因為原料多,八寶飯也因此而得名。開始做八寶飯了,我們拿來一隻碗,在上面塗上一層豬油並灑上白糖,然後把準備好的糯米放在豬油和白糖的上面,再在糯米上塗一些豆沙,最後把桂圓、蓮子、棗子等其它材料均勻地撒在最上面的那層。最後的工藝就是放到鍋裏把它蒸熟。這樣,一碗香噴噴的八寶飯就大功告成了。

做好八寶飯,我和奶奶又開始做蛋餃了。做蛋餃的準備工作是先要把蛋打好,把肉剁碎並放好調料。等油鍋好了,奶奶用勺子舀了一勺打好的蛋,放進油鍋裏均勻撒開形成蛋餅,接着用筷子取了一些肉放入撒開的蛋餅上,再用蛋餅包住肉,做成了餃子的形狀,等蛋餃熟了就取出,這樣一個蛋餃就做成了。奶奶讓我也試試,於是我小心翼翼地舀了一勺打好的蛋,照奶奶的方法開始做了,可怎麼也包不住肉,做不出餃子的形狀。這時,奶奶告訴我,要儘量把蛋餅做得大些、均勻些,包肉的時機要掌握好,我再試了幾次,邊做邊琢磨,終於成功了。沒想到看似簡單的事情做起來並不容易,每件事都要用心和動腦筋去做。

我喜歡過春節,喜歡春節歡慶的氣氛和濃濃的年味。

傳統節日的作文 篇3

啊,真是太棒了,居然在河邊植樹,不用跑大老遠去打水了!我先放下樹苗,想和王璞一起挖坑,但我們都沒有鍬,我只有一個小鏟子,只能湊合着用了。我先搗了幾下,把土弄鬆了,再開始挖,結果卻碰上了石頭。我生氣地問:“哪兒來這麼多‘古董’啊!”王璞也試着挖了幾下,還是不行。在我們旁邊的劉芸燁他們已經把樹苗栽下去了,正在填土。一見我們需要幫忙,邊叫來馬升宇幫我們挖。每想到馬升宇一會兒就挖了一個大坑,把王璞的樹苗栽了進去,可我的怎麼辦呢?劉芸燁見還有我呢,便重找了個地方挖。有了大鍬,挖坑應該是沒問題了吧,於是我跑去打水。打完了回來,人沒了,鍬沒了,只剩下一個不算大的坑。我見旁邊有個鍬沒人用,就拿來挖坑。誰知道這裏的`“古董”更多,根本沒辦法挖。()我氣得丟下鍬,呆呆地看着別人。

別人的樹都栽上了,有的在填土,有的在澆水,更快的人已經栽好自己的樹在無事晃悠了。正巧,潘鑫峯晃到這裏來,見我還沒動呢,便帶我到了一個沒有石頭的地方,準備挖坑。莊紅豔也跑來幫忙。兩個人一起挖,應該更快吧。只見他們倆把鍬插 進土裏,用腳用力踩再把土一挖,一個小坑就出現了。就這樣,一個大坑就挖好了。我扶正樹苗,他們繼續填土。“對了,我們忘了澆水了!”莊紅豔道。潘鑫峯一聽,立刻拿起一小桶水澆下去。澆完了繼續填土,不過1分鐘,便栽好了。這棵樹經過“三遷”,終於栽好了,也得紀念一下吧。我拿了一張標籤,寫上“多人合栽”貼到了樹上。

這是我和別人一起栽的第一棵樹,它也是陪伴我一起茁壯成長的綠色夥伴,它寄託着我的希望,和我一起應接美好的未來!

傳統節日的作文 篇4

許多國人現如今只知有“清明”而不知有“寒食節”。

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後第105日。與清明節日期相近。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清明節定在寒食節一日之前。現代24氣節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次日。

現普遍認為起源於春秋晉文公時期的賢臣介子推,但後人多所考證,認為應是季春時要換新火。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曰:“司@氏.仲春以木鐸火禁於國中.為季春將出火也。”

寒食節習俗,有掃墓、郊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鈎(拔河)等。其中掃墓之俗,是很古老的。寒食節由北方向南方遷徙的“移民”將中原文化帶入“蠻夷之地”。雖然“寒食”在中原已經不多見,卻在南方多省,特別是浙江和福建境內仍保持了“清明節”食“寒食”之傳統。但因為年代久遠,“寒食節”這個節日及些節日傳統已慢慢地融入了“清明節”傳統內。例如浙江省龍遊縣保持了上千年食用“寒食”之傳統,現稱之為“清明”:以糯米粉做皮,有”(如意)餃子“形狀,也有像月餅一樣壓模的。一般有白色和青色兩種,取“清明”同音:白色為糯米麪團原色,青色則是糯米麪團里加了艾葉草。蒸熟後的“清明”清香餈糯的外皮加上裏面包的各色餡料,可鹹可甜,老少皆宜。

中國最早的春祭在寒食節,後來改為在清明節,現在華北部分地區仍然在寒食節掃墓祭祖。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雖然無法知道寒食節在什麼時候被清明節取代,但從唐代多首與寒食節有關的詩來看,至少在唐朝時,中原人仍然有紀念寒食節的習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5gpll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