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實用)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實用)

演講稿是為了在會議或重要活動上表達自己意見、看法或彙報思想工作情況而事先準備好的文稿。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演講稿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實用)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京劇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劇,通稱黃皮戲。清乾隆五十年起,相續進入北京演出,同時吸收了漢調,秦腔,崑曲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融化,演變成一種新的聲腔,更為悦耳動聽,稱為“京調”。現在我們稱為京劇。

京劇的角色根據男女老少,俊醜正邪,分為生,旦,淨,醜四大行當。角色行當的表演各有不同的程式動作,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各有不同的特點,富有舞蹈性和高超的技巧。

京劇的服飾有它獨立風格,色彩豔麗,描龍秀鳳,五顏六色,質量考究,在舞台上大顯身手。

京劇是以完整的'故事情節,悦耳動聽的聲腔,色彩豔麗的服飾,更用高超的表演藝術吸引了古今中外廣大觀眾,讓人們享受到了中國戲曲的魅力,也使人們從故事情節中辨別真善美和假惡醜,勸人為善受到教育。

京劇是中國戲曲的魂寶,祝願它繼續發揚光大,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續到今天,處處展現出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版畫、雕塑、木刻、染織、虎頭鞋、麥草畫、烙畫、唐三彩、麪人;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評書、皮影、國畫、刺繡、風箏、園林建築、服裝飾品、;還有獨特的風俗習慣,如:春節貼春聯、元宵鬧花燈、端午賽龍舟、中秋吃月餅、傣族的“潑水節”。在我國有好多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其中最為隆重的是春節和中秋節了,最有紀念意義的是端午節。春節,這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都過春節,不管離開家多遠,不管走到那裏,春節這一天都要趕回媽媽身邊。為了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早早地打掃家、貼窗花、買年貨、貼對聯、放鞭炮、穿新衣、吃餃子、辭舊迎新、為新的一年鍵健康康,一帆風順。

中秋節,是個團圓節。人們經過春種、夏播後,到了秋收。這個季節,秋高氣爽、五穀豐登、瓜果飄香、人們勞作了一年,豐收在望。所以家家户户做月餅、吃月餅、賞月餅、象徵着一年團團圓圓。

另外,端午節是為紀念一位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詩人屈原不滿當時政府被貶到楚江一帶,詩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而死。當地人民為紀念他,在每年的這一天,包粽字、吃粽子,還有的地方舉行賽龍舟的活動。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中國豐富多采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的東西是祖國的瑰寶,是需要我們代代相傳,一直傳承下去。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3

尊敬的教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不久前,有一那麼傳言:一批諾貝爾獎得主一起開會,會議完畢時宣言:假設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汲取孔子的智慧。聽到這裏,我樂了,再往下聽:但是,經過多位學者反覆核查,這個會議最終並沒有宣言,沒有提到孔子,甚至沒有提到中國。回想起剛剛自己的樂,我考慮了很多。

一個年輕的國家,他卻擁有着五千多年深沉淵博的文化積澱。朝代衍替,文化一聲一聲強有力的脈搏,像沉着不迫的鼓點,從過去走向如今,從如今走向將來。將來,該是一條怎樣的.路?中國傳統文化,做好真實的自己,像例子中,我們有時太在意別人的評價,反過來一想,何必呢?文化成長在特定的歷史,人文,環境背景中,別人無法理解,但那適宜我們。就像黃河水不可能餵養出萊茵河的人民。中華文化不必那麼着急的關注自己對世界的影響,時間會給出文化智慧的答案。因為文化也是優勝劣汰的,中華文化可以久久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必然有其優勢所在,所以我們應該正視文化,復原真實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做修養的自己。當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許多極具中華特色的象徵正一點點淡出人們的視線,褪去它本來樸素的光環。政治經濟的全球化使我們不得不承受器物的變化,但是,文化不應該走向全球化!假設文化都“全球化”了,那麼,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火花又從何而來?中華文化的獨特和無可替代,使我們更應該珍惜它。這種珍惜並非別人的認可,而是每個華夏兒女發自內心的尊重!

中國傳統文化,做開展的自己,我們不僅要保護傳統文化,珍惜祖先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更應該放眼世界,緊跟時代潮流,以積極的心態接納學習洋文化,再綜合使其成為中國特色文化。畢竟中國文化還年輕,還需要經過許多磨難和歷練,但是,只要我們一直在路上就好。況且還有幾千年的文化遺產在支持着我們呢。 《道德經》説:“道可道,非常道。”換個斷句方式,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可見,中華文化早已深諳言論之理。那麼,中華文化,做好自己,這樣,才能在全球化的海潮中,完善自己,開展自己,總會成為別人承受和學習的楷模,久久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4

天高水闊,萬眾一心書一段傳奇,描中華精粹,匯九州奇葩。馳騁蒼茫,一脈血氣組一方山水,承天地之靈,秉江山之韻。

首吞滄海,尾銜大漠,東方卧龍跌宕關山,閲千秋烽火。曾經的中國,一再的在災難的大漠中跋涉,一脈血氣支持着中國人,烙下千年血與淚的執着!

一澗飛瀑,碎瓊亂玉,造就此勝景的不只是水,中國人海納百川,並非柔若無骨,是一旦遇到了艱難寒冬,就齊結凍徹三千里的冰,稜角分明,不要分散,只是團結。胸中百轉千回的是一脈華夏的血氣,有了它才有了一個民族的新生,不畏艱險,眾志成城。

歲月的腳步橫越向歷史,野草般橫飛的思緒,卻依稀可見那些依舊鮮活的面孔。一望壯士別易水,秋風蕭瑟歌紅塵。荊軻的大氣穿越了生與死長眠的時空,只留一聲絕響:明明註定了了無結果,明明知曉霸業圖空,明明青山依舊在,明明等待的只是歷史的剎那,卻帶走了誰的永恆!中國人的執著古而有之,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後悔,不會以為前方的黑暗就止步不前,於是,代代華夏人青絲約白首,不問重重苦難後悲淚幾行,只想履履奮爭中豪情萬丈。

依稀記得零八年的那一聲巨響,隆隆的一座四川城負了重傷。五月十二日的汶川,是灰色的,卻有生命的綠,成為了震中的脊樑,支持着廢墟中點點生存的光亮,時間的河,淌過悲憫如血的上,一雙雙手捧起了塵埃,找尋地底最後一絲生存的跡象。天哭地泣,電閃雷鳴,爾後的四川,爾後的中國,一片悲壯。一分的希望就有十分的拼搏,四面物資,八方同濟。向來温文爾雅的華夏古國,一剎那銅皮鐵骨,無堅不摧,無人可擋。讓萬眾一心,百折不撓走出了史冊,新生代看到了中國的魂,是一種發自心底的力量。這樣的民族,即使災難,也有從容不迫的抵抗。

睜開探求的眼,看清眼前一個民族的新生。機器隆隆,霓彩分明。億萬人民在九曲黃河身旁默默耕耘,換得五穀豐登,萬里飄香。在那遙不可及的破碎蒼穹之上,“神舟七號”用它的雄姿補完了千百年來華夏兒女的夢想,一股浩然氣指引着十三億雙手寫出了日夜翹盼的華彩樂章。

在倉皇的歲月裏揚鞭,看中華民族將一個個歷史的複句寫下,不畏艱險,眾志成城,用自己的靈魂,為這一方時空,塗上顯目的色澤!

千年的風吹散了千年的往事,千年的水沖走了千年的記憶,但歷史的印記,文化的傳統,卻註定要烙在中華民族的生命裏。

從數千年前江心漁船上越女的歌聲,到水之湄《詩三百》的婉轉悠揚;從唯美的楚辭規整的漢賦,到唐朝多姿的詩歌,再到江南女子執紅牙響板輕歌曼舞搖曳出的宋詞……

從南山下草長鶯飛的.桃花源,到西湖濛濛煙雨中的一把油紙傘;從柳三辯的一句“且把浮名,換做淺吟低唱”,到蘇東坡的“此心安處是吾鄉。”

飛雪洪泥映時光,歷史滿滄桑;一曲悲歌訴衷腸,春秋歌未央。

你是否知道,曾經有一對圖騰叫龍鳳,有一件羽衣叫霓裳;你是否知道,有一個朝代叫漢唐,有一條河流叫長江?當你沉迷於紫薇的那一句“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你是否知道樂府裏那句“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當你口口聲聲喊着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你是否知道它出自於《漢書》中的“修身好古,實事求是……”

傳統文化的美,在於它的歷史,它是先人們的精神積澱,是千百年來的傳承。而在今日,在這個充滿利益,熱鬧繁華的時代,歌聲裏的故鄉卻在漸漸遠去。我們像迷路的孩子,回頭張望,卻找不到回家的路。那個,氤氲着水墨香的故鄉,那個,我們的精神家園。

在今日,君不見上元燈節賞花燈,君不見端午賽舟掛香符,君不見盂蘭盆會驅鬼儺,君不見重陽登高插茱萸。我們不再欣賞“融四歲,能讓梨;香九齡,能温席”,我們只從那首紅遍大江南北的《東風破》裏才驀然感受到古典的美。你知道多少種語言在流逝嗎,你知道多少種民間習俗在消失嗎,你知道多少種器樂技藝已經失傳嗎,你知道多少處文化遺產與古建築正在在被破壞嗎?

作為九零後的我們,應該做什麼呢?古語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先哲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説》仍振聾發聵;橘子洲頭;韓美林説是漢子就要撬動地球,能晃三下晃三下,能晃五下晃五下……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忘記了過去,會怎麼樣?它該如何向前,如何大踏步地走在世界前面。身為祖國的未來,如果我們不珍惜,不繼承,它們將如何保全自我?未來,不論多麼發達的高科技,都難以替代歷史的一片黃土;無論我們在這顆星球上能走多遠,總要有一點東西,銘記於心。

先人曾説:“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讓我們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禮記》中的“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清代學者張橫渠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今天,我們尚且不談奉獻社會,不談為國捐軀,但我們要知道什麼才是我們中國人的根基。我們要左手緊握"且教世界換了人間的”壯志豪情,右手秉持義不容辭勇於擔當的道義,去為傳統文化開創一片天。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5

各位同學:

大家好!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裏,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裏,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説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祕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6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中國傳統文化綿延不絕,歷久彌新。在這個渾然的星體上,有一片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廣褒的土地上有我們中華民族的家。

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文化環境中對人的影響,往往很大,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那端午的龍舟,中秋的月餅,清明的寒食無不顯着中華文化的特點。那麼,從總體來看,中華文化的特點有哪些呢?

中國傳統文化是尚羣的文化。小到家庭,大到國家,民族都是羣,而羣就是公。《禮記》所説的“天下為公”已經成為至理名言。在公與私之間,往往以公為先。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説的就是這個道理。中國詩人中有許多都是興國利民為已任,捨身為公,維繫羣體的利益已經成為一種美德。

中國傳統文化是上義的文化。義,既包含這對朋友和家人的義,又包含着對君主和國家的義。中國古代的俠客精神,“義”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江湖人”很講道義,重義氣,對君主,則有臣下對帝王的“賊未授首,義在必死”之言,表明臣子對君主的忠心。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就一生追隨,輔佐劉備,劉禪三主,至死仍在為蜀國謀劃大事,這就很好的表現了“義”這一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包含着強烈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有兩層含義:一是對人的尊崇,二是對人的品性和節操的肯定。唐太宗説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推廣到治國,則為人民既能擁護一個王朝,也能推翻它,表現了對人的肯定。中華文化重視人的節操和修養則是注重人的道德素質,追求人格的完美。孟子有一段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美的人,就是聖賢。例如孔子被成為聖人;他的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三位最好的被稱為賢人。中華文化以人心為主心,以聖賢為中心,只要認真修養,“人皆可以為堯舜”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7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孕育發展出根深葉茂、源遠流長、豐富多樣的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存在於民族的、歷史的、社會的文明成果中,存在於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中,存在於民眾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中。優秀傳統文化塑造了民族品格,滋養了中國精神,陶冶了中華兒女,是中華民族自立世界、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一夢想,上承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發展中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是優秀傳統文化激勵出的不甘屈辱、不甘沉淪、不甘落後的'發憤圖強夢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通於中國夢的全過程,構成了中國夢的文化根基。

中國夢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復興夢。能夠把兩岸同胞、海內外華人連接在一起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民族文化滲入血脈、薪火相傳,文化認同支撐起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無論歷史怎樣變遷,中華兒女的民族文化薰陶積澱為不能割捨的愛國情感。炎黃子孫無論身居何地,或大陸或海外,都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中國夢是一個偉大民族自尊自立自強的情懷,反映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核,中華兒女“位卑未敢忘憂國”,渴望國家的強大統一,堅決反抗外國侵略,堅決反對國家分裂。

中國夢是56個民族共同的復興夢。把56個民族凝聚在一起的文化紐帶,是千百年來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中華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思想、精神的一個富礦,在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進程中有着重要價值,是不可或缺的動力。中華歷史上儒、道、墨、法等學派,有許多精闢思想仍然在傳播,為大眾所誦讀熟記,發揮着教化作用,是民族的精神營養,也是實現中國夢的精神營養。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8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講的內容是保護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昨天我們剛愉快地度過了這個法定節假日,但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在得知韓國端午祭在20xx年11月25日申遺成功時的憤慨。中國五千年的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竟被他國爭先搶奪,亦或躍躍欲試。從“端午祭”申遺到“漢字之爭”,“中醫之爭”,再到近期的“風水之爭”,文化摩擦在中韓坊間蹭出不少火花,而結果,絕大部分,中國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被韓國成功申遺了。

在責怪韓國人的恬不知恥的剽竊行為時,是否有理性地看待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遙想當年,中國軟弱,帝國主義侵佔中國領土,如今韓國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規模搶佔中國文化時,有一些從洋媚外的人正在風風火火地哈韓,韓國的二流肥皂劇和服飾潮流都備受國人的追捧。還沒有到12月25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場,甚至政府出資在籌備平安夜、聖誕節,很多年輕人不知道中國古老而美麗的.七夕節,卻很早就翹首以待2月14日的情人節,或許現在就不奇怪為什麼韓國可以一直申遺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於政府的無能,也不要怪罪於韓國的無恥,因為是我們自己把我們的文化丟棄了。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視自己的東西,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一直對祖國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熱情。利用各種媒介,多多的宣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對國人從兒童時期起就教誨他們重視,讓更多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別人的東西。政府也應該重視傳統文化,重視“抓精神文明建立”的起步。加大傳統文化在民間的教育宣傳。這種高度重視的意識,從官府傳遞到民間,從我們這一代傳遞到下一代,我們國家的文化還會丟嗎?小小韓國還可以這樣張揚跋扈卻可以屢屢得逞嗎?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讓我們刻苦學習,頑強拼搏,時刻準備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9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中國傳統文化是尚羣的文化。小到家庭,大到國家,民族都是羣,而羣就是公。《禮記》所説的“天下為公”已經成為至理名言。在公與私之間,往往以公為先。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説的就是這個道理。中國詩人中有許多都是興國利民為已任,捨身為公,維繫羣體的利益已經成為一種美德。

中國傳統文化是上義的文化。義,既包含這對朋友和家人的義,又包含着對君主和國家的義。中國古代的俠客精神,“義”是其不可或缺的局部“江湖人”很講道義,重義氣,對君主,那麼有臣下對帝王的“賊未授首,義在必死”之言,説明臣子對君主的忠心。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就一生追隨,輔佐劉備,劉禪三主,至死仍在為蜀國謀劃大事,這就很好的表現了“義”這一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包含着強烈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有兩層含義:一是對人的尊崇,二是對人的品性和節操的肯定。唐太宗説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推廣到治國,那麼為人民既能擁護一個王朝,也能推翻它,表現了對人的肯定。中華文化重視人的節操和修養那麼是注重人的道德素質,追求人格的完美。孟子有一段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美的人,就是聖賢。例如孔子被成為聖人;他的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三位最好的被稱為賢人。中華文化以人心為主心,以聖賢為中心,只要認真修養,“人皆可以為堯舜”

滄海桑田,中華民族走過悠悠五千年,而在這歷史長河裏,黃河岸邊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那便是我所欣賞的中國文化。作為文明古國的重要象徵,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漢語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流傳了幾千年而未衰亡,這種強大的`生命力早已被世人所折服為四大古文明。埃及的文化早在尼羅河水的泛濫和英國的殖民中泡的失去顏色;燦爛的古巴比倫文明在風沙的肆虐中成了廢墟;而強大的瑪雅文明,如今人們只能在亞馬遜原始叢林的遺址裏想象它曾經擁有的輝煌。惟有漢語,成為流傳五千年的文化屹立不倒,為世人所推崇。

漢語作為中華民族恆古至今的語言,表達的是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精神。她是根植與民族靈魂與血液間的文化符號。試想,倘假設沒有漢語,又怎麼會有”達那麼兼濟天下,窮那麼獨善其身“的持節;又怎麼會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只致遠“的高志;又怎麼會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愛國熱情!

太多太多,融匯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一如既往的中華美德。

這不禁又讓我想起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中華傳統美德。”修身“、”齊家“、”治國“作為中華美德的三個方面是不可不談的,而作為高中生的我們那麼更應注重”修身“之所在。令我感觸最深的便是剛經歷的軍訓生活。大家一定還記得那篇軍訓日誌裏所説的那句話:”當我看到站在我前面的男生,汗水從指尖滑落,才發現地上早已是一灘積水的時候,我被感動着,同時也告訴自己不能放棄……“大家一定也還記得去食堂打飯時,男生謙讓着讓女生排到自己的前方,同學們即使遇到不喜歡吃的飯菜也不曾浪費,大家更不會忘記對宿管阿姨的一聲聲問候,一句句感謝……真的,90後的學子們正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着温、良、恭、儉、讓的中華美德,也正是我們自己將這看似古老卻終將永恆的中華美德傳承了下來。

中國文化承載的不僅是祖先對生命的體驗和感悟,更是中華民族永垂不朽的精神財富。

中國文化是神祕的,是古老的,是豐富的。我們應該為中華文化流傳至今而感到自豪,也該為傳承中華文化而獻出自己的一份力。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所講的只是其中的一小局部,但也正因為她的廣博才讓我欣賞她,並由衷的熱愛她。最後,我也要呼籲同學們一起關注中國文化,將中華民族的文明繼續傳承下去,只有這樣,中國文化——這壇承傳了千年的佳釀,才會越陳越香!在我國眾多的傳統節日中,春節是一個最喜氣洋洋的節日。那個時候,每個人臉上都掛着幸福的笑容。

今年春節,家家張燈結綵,個個歡天喜地,尤其是我們孩子,更是歡呼雀躍,興高采烈,心裏想,還能有什麼節比過春節更快樂的呢?

春節期間,只見每家每户門兩旁貼着紅豔豔的對聯,門正中間倒貼着一個大大的“福”字,一開始我不明白,好好一個福字,幹嘛要倒貼呢,後來聽媽媽的解釋和指教,才大概明白這層含義,意思“福到福到”暗示福已到達你家,來年會更桔祥,更平安。除了對聯和福字外,各家陽台上還掛起大紅燈籠,左一盞,右一盞,剛好拼成一對,有的還在燈籠裏插上一根蠟燭,閃出一陣陣光輝。我家也不例外,在春節前,爸爸媽媽還有我都在迎接春節的到來。媽媽去買了許多年糕、湯圓、零食,水果等食物,爸爸那麼去買了許多的煙花爆竹,準備去家門口放煙花,我的任務最輕,只要去附近的小店裏,買幾張對聯,再買幾張“福”字和中國結,就大功告成了。那幾天,我們都在等待着期盼着春節的來臨。

在過春節這幾天裏,到處有着新年的氣氛和熱鬧的景象,打鞭炮,走親訪友,聚餐,大家有説有笑,談天説地,熱鬧非凡。我們孩子穿着新衣服,蹦蹦跳跳,串來串去,口袋裏還有長輩們給的一包包壓歲錢,可開心啦!

總之,春節是我國非常古老的傳統節日,值得我們去慶祝,值得我們去發揚光大。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0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中華文化永流傳》。

我們的祖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有着極其深厚、悠久的文化。

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文化已遙遙領先,”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中,孔子講的頭頭是道,來表現人與人之間的禮儀。再説説唐、宋朝,這是詩詞最興旺的時期。詩人們用詩詞表達心中的一切情感,”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宋朝末,看着破碎的山河,岳飛百感交集,寫下了氣壯山河的《滿江紅》,以表達重整乾坤的壯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杜甫向嶽而望。可見,那時的詩人、詞人,有多麼深厚的文化底藴啊!

不僅中國的詩詞文化中外聞名,陶瓷文化也得到了外國人的一致好評。

在中國,製陶技藝的生產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形成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文化特徵。再説説瓷器,早在歐洲掌握製陶技術之前一千年,中國已能製造出相當精美的瓷器:在博物館,一件件瓷器都別具一格,線條與比例,都是那樣的和諧,那些人物、景物、動物,甚至線條裝飾,都畫得淋漓盡致,彷彿要從上面跳出來。這種精湛的技術,是外國人永遠制不出來的。所以,瓷器在海外廣受歡迎,再一次拍賣中,一個清乾隆仿掐絲琺琅粉彩壽山福海雙龍耳蓋瓶,以1792萬元成交,是國際瓷器拍賣之最!

我想除了這些,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中國的飲食文化了,俗話説:民以食為天。就連皇上都是”天子“,所以中國人把吃,看作頭等重要。就連外國人看作是”垃圾“的,中國人也能做出花樣兒來:涼拌的、清蒸的、白水的'、紅燒的、糖醋的、粉蒸的、油燜的……數都數不過來。餃子、粽子、元宵、月餅……都是我國特有的食品。現在,我們中國人做什麼都離不開一個字——”吃“。打招呼:”吃了嗎?“家人團聚,吃一頓;朋友見面,吃一頓;過節,吃一頓;換季,吃一頓;應酬,吃一頓……看來我們的祖國別有一番飲食文化啊!

現在,我們的祖國雖然繁榮昌盛了,但越來越西方化,許許多多傳統文化漸漸淡忘、失傳了,我們新世紀的孩子正在與社會接軌,保護、傳承中國的文化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在我們的手裏,一定要讓中華文化永流傳!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1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宏揚中國傳統文化之針尖上的中國。

作為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的一員,我們有責任去了解,去宣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在現今忙繁忙碌快節奏的社會上,很難再有人去關注中華的傳統文化。人們也很難再去倘佯在歷史的海洋中淡淡淺品中華文化的醇香。頭幾天,我們去了首都博物館,感遭到了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隨之也尤其震動。

刺繡,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刺繡起源於黃帝時期。那時,古人為了美麗,是將色彩塗在身上,稱“彰身”;再進一步刺在身上,稱“文身”;後來就畫在衣服上,再發展成繡在服裝上。刺繡這一藝術文化便由此而來。刺繡因此能夠得到中華子孫世代的認可,它一定有它的奧妙的地方——下面就由我來給大家講講刺繡的好處吧!在人們刺繡的同時,能令人心靜如水,得到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目的.。惋惜,現代社會,每一個人都沉醉於忙繁忙碌的上班與學習中,卻忘了刺繡是我國傳統文化之一。因此,我們要宏揚民族傳統文化,由於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保護我們的中國母親。

這些刺繡呢,很早就出現在我國,透繡、紙繡、平金繡等繡的種類更是在明代就已出現。從這就可以簡單地看出中華人民具有聰明的頭腦與靈敏的雙手,這些傳統項目更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

“繡成安向春園裏,引得黃鶯下柳條。”唐朝詩人胡令能就吟過這樣一首詩。名為《詠繡障》。此詩描繪出了刺繡的豔麗與逼真,連黃鸝都不由自主被吸引了過來。

外國人來到中國,總會想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體會異域的風土人情。自然,各種刺繡也被列入到了國家級保護文物。生長在如此一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上,作為一名中華兒女,我們怎能不引以為自豪呢?傳統文化是我們的靈魂,是我們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地方。我們要先自己多學習,多瞭解,並且向外人宣揚我們中國人具有的傳統文化。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傳統文化離去世界的舞台。由於它使我們中國人凝聚,使我們中國人團結!我們要把中華文化推向世界!朋友!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2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不久前,有一那麼傳言:一批諾貝爾獎得主一起開會,會議完畢時宣言: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汲取孔子的智慧。聽到這裏,我樂了,再往下聽:但是,經過多位學者反覆核查,這個會議最終並沒有宣言,沒有提到孔子,甚至沒有提到中國。回想起剛剛自己的樂,我思考了很多。

一個年輕的國家,他卻擁有着五千多年深厚淵博的文化積澱。朝代衍替,文化一聲一聲強有力的脈搏,像沉着不迫的鼓點,從過去走向現在,從現在走向未來。未來,該是一條怎樣的路?

中國傳統文化,做好真實的自己,像例子中,我們有時太在意別人的評價,反過來一想,何必呢?文化成長在特定的歷史,人文,環境背景中,別人無法理解,但那適合我們。就像黃河水不可能餵養出萊茵河的人民。中華文化不必那麼着急的關注自己對世界的影響,時間會給出文化智慧的答案。因為文化也是優勝劣汰的,中華文化能夠久久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必然有其優勢所在,所以我們應該正視文化,復原真實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做修養的自己。當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許多極具中華特色的象徵正一點點淡出人們的視線,褪去它本來樸素的光環。政治經濟的全球化使我們不得不承受器物的變化,但是,文化不應該走向全球化!如果文化都“全球化”了,那麼,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火花又從何而來?中華文化的獨特和無可替代,使我們更應該珍惜它。這種珍惜並非他人的認可,而是每個華夏兒女發自內心的尊重!

中國傳統文化,做開展的自己,我們不僅要保護傳統文化,珍惜祖先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更應該放眼世界,緊跟時代潮流,以積極的心態接納學習洋文化,再綜合使其成為中國特色文化。畢竟中國文化還年輕,還需要經過許多磨難和歷練,但是,只要我們一直在路上就好。況且還有幾千年的文化遺產在支持着我們呢。

《道德經》説:“道可道,非常道。”換個斷句方式,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可見,中華文化早已深諳輿論之理。那麼,中華文化,做好自己,這樣,才能在全球化的海潮中,完善自己,開展自己,總會成為別人承受和學習的楷模,久久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

滄海桑田,中華民族走過悠悠五千年,而在這歷史長河裏,黃河岸邊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那便是我所欣賞的中國文化。

作為文明古國的重要象徵,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漢語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流傳了幾千年而未衰亡,這種強大的生命力早已被世人所折服為四大古文明。埃及的文化早在尼羅河水的泛濫和英國的殖民中泡的失去顏色;燦爛的古巴比倫文明在風沙的肆虐中成了廢墟;而強大的瑪雅文明,如今人們只能在亞馬遜原始叢林的遺址裏想象它曾經擁有漢語作為中華民族恆古至今的語言,表達的是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精神。她是根植與民族靈魂與血液間的文化符號。試想,倘假設沒有漢語,又怎麼會有”達那麼兼濟天下,窮那麼獨善其身“的持節;又怎麼會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只致遠“的高志;又怎麼會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愛國熱情!

太多太多,融匯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一如既往的中華美德。

這不禁又讓我想起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中華傳統美德。”修身“、”齊家“、”治國“作為中華美德的三個方面是不可不談的,而作為高中生的我們那麼更應注重”修身“之所在。令我感觸最深的便是剛經歷的軍訓生活。大家一定還記得那篇軍訓日誌裏所説的那句話:”當我看到站在我前面的男生,汗水從指尖滑落,才發現地上早已是一灘積水的時候,我被感動着,同時也告訴自己不能放棄……“大家一定也還記得去食堂打飯時,男生謙讓着讓女生排到自己的前方,同學們即使遇到不喜歡吃的飯菜也不曾浪費,大家更不會忘記對宿管阿姨的一聲聲問候,一句句感謝……真的,90後的學子們正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着温、良、恭、儉、讓的中華美德,也正是我們自己將這看似古老卻終將永恆的中華美德傳承了下來。

中國文化承載的不僅是祖先對生命的體驗和感悟,更是中華民族永垂不朽的精神財富。

中國文化是神祕的,是古老的,是豐富的。我們應該為中華文化流傳至今而感到自豪,也該為傳承中華文化而獻出自己的一份力。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所講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也正因為她的廣博才讓我欣賞她,並由衷的熱愛她。最後,我也要呼籲同學們一起關注中國文化,將中華民族的文明繼續傳承下去,只有這樣,中國文化——這壇承傳了千年的佳釀,才會越陳越香!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3

我們今天這個座談會,我想不僅僅是為了一本書《中國傳統文化》的出版,其實我們在研討一個重大的社會課題。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民族已經遇到了一個必須正視、必須急待解決的課題。我説三點:

一是我們必須面對傳統文化迷失這樣一個現實。今天的社會,金錢拜物教盛行,人們熱衷於對名利的追逐,社會呈現的是麻木、冷漠、浮躁、喧囂。孟子曰: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我們應該看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我們必須面對。

二是傳統文化不是誰去承繼的問題。這個不是誰要誰的問題,應該是今天的年輕人、今天的人們需要傳統文化的滋養,不是要誰去繼承,而是要傳統文化來滋潤今天人們的心靈,不是要我,而是我要的問題。因此,激活傳統,滋潤心靈,找回自我,重造信仰就是今天我們的追求,也是我們出版人應該在其中發揮作用的時候。

三是既然是在現代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來談傳統文化的承繼問題,那就應該強調傳統與現代的交互,應該把握好機遇。第一是要拋棄糟粕,傳統文化中的.糟粕要拋棄,我們需要吸收的是精華;第二是要強調傳統為今天的社會服務,要賦予傳統文化時代的意義;第三是既然我們處在了新技術時代,那就應該用新技術的手段去宣傳、激活傳統,弘揚我們的優秀文化。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出版人大有可為。我們清華大學出版社願意為繼承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而與各位一起努力。

謝謝大家。

標籤: 演講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71ymr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