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實用的傳統文化作文集合八篇

實用的傳統文化作文集合八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傳統文化作文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的傳統文化作文集合八篇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中國人喜歡在春節時貼春聯,兩條大紅紙上寫着神采飛揚、對仗工整的詩般雅句,在左右門框或是門柱上一貼,喜慶吉利,熱鬧火爆,情趣盎然。

春聯的來源和形成,是從古代用兩塊桃木板畫門神開始的,到了五代時的後蜀皇帝孟昶,才第一次以桃木板寫對仗的詩句,出現了第一副春聯。宋代王安石的名詩《元日》中,仍吟詠“總把新桃換舊符”,説明宋代還用桃木寫春聯。

有人會問,古代為什麼用桃木板去寫春聯呢?古時曾用竹板木板寫信、著書,寫對聯用板則不難理解,在沒發明和普及紙張時,用木板是十分正常的.。之所以用桃木,是古人認為它是有辟邪作用的上好木料,晉代的《荊楚歲時記》説,“桃者,五行之精,厭伏邪氣,制百鬼也”。掛春聯本來就脱胎於貼門神,為的就是消災辟邪圖吉利,此木既然是伏邪制鬼的神奇仙木,故古人選用了它,就不難理解了。

春節時,人們還有在門上貼“宜春帖子”之習,意即適逢春日,萬事皆宜。北方農村至今此習仍盛,而且,姑娘媳婦們常戴自剪的春燕,或是趕集買來的燕形紅花。這也有講究,意思是喜迎候鳥春燕將北飛,象徵冬去春來。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上週末,我去拜訪了一位舞麒麟的文化傳承人。

走進樸素的小院,樹影婆娑,草木葳蕤。屋前有一魚池,微風輕吹,碧波盪漾,幾條鯉魚在池中嬉戲。輕叩那樸實的紅木門,轉眼一個身材魁梧,眉宇間透露出不凡的氣質,腦後留着一條極具藝術家特徵的長辮的中年男子走了出來。這就是那位大師!我不得不以一種敬仰的目光看着他。

走進這棟民居,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又一個麒麟頭。有成品,也有框架。佔滿了半個客廳。遠看那麒麟,神氣十足,近看栩栩如生。這可都是那大師親手製造的!一筆一畫,一針一線,都是費了許多心血的。這樣一件藝術品得花多長時間啊!心裏想的,嘴上也不小心説了出來。一旁的大師聽見了,也注視着那一件件工藝品,眼神中彷彿有無限的温柔。他半是對我説,半是喃喃自語:最短也要十天,正常來説差不多要半個多月哦!頓了會兒,他又繼續説道:這可不能急啊,得一步一步來,否則就沒了靈性啊!我的心莫名的微顫了一下。是啊,慢工出細活,快了,只是空有軀殼罷了。就如學習,不用心,又怎麼行呢?想起曾經偷過的懶,我不由得慚愧了。

大師很注重文化的傳承,他的.生命就會麒麟文化而生的。在他女兒11歲時,大師就把她送進了少林寺。那是怎樣的不捨和擔憂啊!但是為了讓舞麒麟文化傳承下去,也只能讓她先把武術練好。武術是舞麒麟的基本。大師是這麼説的,他自己也為傳承文化耗費了許多精力,但他不後悔。因為他知道,只有新一輩的人接下這門手藝和技法,麒麟文化才能流傳下去。他不停的表演、宣傳,用心接待每一位像我一樣的拜訪者。麒麟有麒麟的精神!這是大師説的。他的目光深邃而又堅定,眼睛裏閃爍着無數的星光。麒麟精神就是中華民族永不言敗、永不放棄的精神。它一直引領我們不斷前進!前進!大師越説越激動,又戛然而止,像是在思考着些什麼。我卻被他這慷慨激昂的話語給鎮住了。

是啊,中華民族就像一頭雄獅,永遠那麼威風凜凜。不論經歷這怎麼的磨難,它永遠那麼傲立着,它絕不會趴下,更不會沉睡,它永遠那麼活力四射!

如此用心對待一件事的人,大師是我第一個遇見的。任憑時光如何對他,他也從未放棄過,從未停下過。大師讓我敬佩不已。

那天我與傳統文化相遇,與痴心大師相逢,點燃了我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之情。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潮州,是我的家鄉,在這個人才輩出、美麗富饒的地方,有一種獨一無二的傳統文化,那,就是潮州的功夫茶。潮州功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是一種在潮州抬頭不見低頭見、十分平常的民俗。

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就嘗過功夫茶了。宋代詩人蘇轍曾經有一句詩:“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意思是説:功夫茶的茶品質非常好,達到了天下的至高點了,侍弄這樣的好茶,身體從不知疲倦。在潮州,不論嘉會盛宴,或是閒處逸居,乃到豆棚瓜下,擔側攤前,只要是有空閒時間,潮州人就會端上茶几,擺上已洗好的茶壺、茶杯,抓一把潮州功夫茶葉,往茶壺裏衝熱騰騰的白開水,水滿壺口為止,再颳去壺口的泡沫,再把壺中的水倒掉,然後再衝一次,蓋上蓋子,不一會兒,功夫茶的清香味就會開始四溢出來。這時的潮州人就會拿起“壺耳”,把壺中的工夫茶倒入幾個小小的`茶杯中。經過再三禮讓,端起杯,一聞其香,二觀其色,三再慢斟細呷。色香入腦,不由讓人精神抖擻,有時細細斟呷還能品嚐出人生先清苦後甘潤的韻味來。真可謂是“優哉遊哉”啊!

綜觀各地的名茶,其中,潮州工夫茶為最為精緻、最為著名,為什麼呢?因為各地的飲茶方法有很多不足之處,而這些不足,一般都能在潮州工夫茶藝中得到補償。潮州人飲工夫茶時,真可謂是“乘熱連飲”:一系列的燙罐淋杯、罐外追熱、高衝低斟的程式,能有效地減少泡、斟過程中熱量的散失;而別處的工夫茶雖然也散發出清香,但是,先一口、後一口的冷熱不均,使品嚐者感到十分反感,而潮州的工夫茶卻恰恰相反,它“乘熱連飲”的特點使品嚐者回味無窮。

其實有時候,工夫茶不是專為解渴的。它是一種合乎道德、科學和藝術的真善美的高級享受。工夫茶座洋溢着祥和的氣氛,共飲的人相敬相愛。茶具雅潔,衝沏精美,詩情畫意,開通思路,可以説是人間極樂。功夫茶既是可登大雅之堂的飲茶藝術,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賞,大雅而大俗,這正是它的魅力與生命力之所在。人們從它身上既可尋求理趣,更可得到愉悦與怡樂。

潮州工夫茶,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如果説,“和與思”是功夫茶的總體精神的話,那麼,“精”字,就是功夫茶的本色,而“潔”字,便是功夫茶的靈魂。關於潮州的工夫茶,是永遠也説不完的,因為,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潮州功夫茶的影子……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前幾天老師講課提到家鄉話可能將會被普通話取代,固然大家交流的障礙消失是好事,可這樣我還是感到一絲絲擔心。也許將來再也不會有方言了,再也不會看到那種本來就少見的文字,這樣不禁讓我想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不知道它會不會也將被人們忘記?

輕輕的翻開了中華民族的史冊,點點滴滴的文字,繪聲繪色的畫面,交織成中華民族歷經滄桑的歲月,勾勒出中華民族久經不衰的歷史。翻看史冊,閲覽了三國兩晉時不盡的劍影刀光;閲覽了五代十國時繁榮的景象;享受了大唐盛世和平富饒的生活;欣賞了宋元明清殿前宏偉的琉璃。歲月,就在朝代的周而復始一點點流逝,傳統文化也隨着時間的推移一點點被人忘記。

猶記得20xx年,在新春佳節即將到來的時候,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推出一個調查節目“家風是什麼?”這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起20xx年國慶前期央視推出的`“幸福是什麼?”電視台的記者奔赴各個地方採訪了很多工作者。有些人的回答讓人感動,有些人的回答讓人感到無奈。“家風”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沒有那麼清晰了。“幸福”是經常會用到的,“家風”就很難回答。經過思考,很多普通老百姓回答:“家風是中國傳統,不能忘。””做人要誠實、厚道。””別出去打人。”家風是家庭遵守的規則、道德。好的家風需要一個家庭、一代人,甚至數代人的日積月累和長年品行的沉澱才能形成。

當今社會科技飛速發展。很多新的東西浮現在人類的腦海裏,很多舊的思想漸漸淡去。家風對現在的家庭來説已經變得陌生,很多好的家風被遺忘。現在一家人聚在一起,又有幾家人會談論家風?親朋好友都是討論如何賺錢、怎樣過上幸福的生活。現在重提家風,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這是一種良好文化的迴歸,是一種智慧的挖掘。是一種道德的力量。

但怎樣弘揚傳統文化呢?首先要熱愛自己的祖國。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和戰士為維護祖國的尊嚴和獲得祖國的榮譽為後人做出了榜樣,有多少先烈為國捐軀,然而有許多人面對物質的誘惑賣國求榮。我們時刻要重視祖國的利益。俗話説得好“有志者事竟成”。一個人只要有堅強的信念,什麼事都能成功。很多成功人士的以前是失敗的,他們經過了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勤儉廉政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美德。不要被金錢和物質所迷惑,不要被甜言蜜語動搖。我們要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中學會勤儉。我們身邊有許多人,很少人能注意他們。吃剩的菜和飯,他們不是選擇倒掉,而是選擇繼續把剩菜剩飯吃完;破舊不堪的衣服,一般的人們都會選擇扔掉,他們會用針細密地縫起來,因此,你會看到他們的衣服上有一個個補丁。

讓我們牢記中國的傳統文化,弘揚傳統美德吧!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中國傳統文化——舞龍

秦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個作業——蒐集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料。於是我想了今年元宵節的舞龍。今年元宵節我和媽媽看舞龍,我看見那望不到尾的布龍,就像一條無尾龍。好不容易看完布龍,我想回家了,但是又“飛”來了荷花龍。荷花龍把我的腳給勾住了,不讓我走,我只好有看着他們舞龍。荷花龍猶如一條五彩繽紛的繩子,這條“繩子”是由許多人拿着假荷花構成的,。之後來了一條板凳龍。這條板凳龍是很多人舉着板凳從我們眼前“飛”過,此時我想起了一個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個勤勞善良的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他們相敬相愛,他們住在荷花村。這年荷花懷孕了,過了是十來月,孩子卻沒生下來,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了一個男駭。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他好喜愛,仔細一瞧,倒是錯愕不已:孩子的胸部和脊背上長着細細的'龍鱗,金光閃閃,有九百九十九片。旁邊的人看見了,就喊着:“你生了個龍種。”過了很長時刻小龍的身體漸漸變大,化作了數十丈的長龍,飛上天空。自此以後,每逢乾旱,小龍就來散雲播雨。百姓為了它,就採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九百九十九片花瓣,製作成一條花龍。每年春節,老百姓就要敲鑼打鼓來舞龍。舞龍的創造和流傳是全中華民族光輝歷史的一部

分,為我們的民族和人民所喜愛。我覺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十分搞笑,你也能夠查一查,你會發現中國傳統文化有多麼豐富多彩。

傳統文化作文 篇6

在湛江這片廣袤無垠的紅土地上,有着各種各樣的民俗文化,吸引着每一位土生土長的湛江人和外來遊客。隨着社會的發展,湛江的民俗文化被賦予更多的內涵,已成為一股強大的正能量,在每一位湛江人之間傳遞。

飲食·民俗

湛江菜屬於正宗的粵菜,但與廣東其它菜系相比,卻有着濃郁的.地域風俗,有着獨特的魅力。正如香港美食家樑文濤先生所説:“湛江的美食有自己的特色,原汁原味,湛江雞和海鮮很有名氣。”湛江白切雞是“湛江十大名菜”之一,肉質嫩滑,骨軟皮脆,味道清甜甘爽而揚名於粵港澳及東南亞地區,湛江人做白切雞一重選雞,二重煮雞,三重調味,實施佳餚;湛江的海鮮亦聞名遐邇,在口味上追求清淡鮮美,把人帶進一種典雅、雋求的審美意境,巧妙運用原料的天然本味,調味品只是起輔助作用。另外,湛江人有別具一格的食狗習慣,雷歌中就有“一狗二鱟三赤蟹,四鴨五鵝六閹雞”,可見,狗肉居湛江菜譜榜首,尤以雷州狗最為出名。

作為一名湛江人,我深為湛江美食佳餚感到自豪!

節日·民俗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地處南國邊陲的湛江,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民俗,極明顯受到中原民俗的影響,已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如湛江的春節,熱鬧而隆重,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熱鬧的場面是宰豬、捉塘魚、趕年晚圩,男女老少齊行動,12時正,家家户户鞭炮齊鳴,送舊迎新,此期間大部分村莊和鄉鎮舞獅、遊神、飄色、做大戲等,寓意着在新一年裏吉祥如意、萬事勝意。年後,各村莊還舉辦年例,各家請來親朋好友,舉著投杯,匯成一片歡樂的海洋。

作為一名湛江人,我深為湛江風俗感到自豪!

精神·文化

毋庸諱言,湛江人曾一度被認為野蠻、粗俗,但是湛江人民祖祖輩輩修養生息的歷史積澱了吃苦耐勞、艱苦創業、仁愛寬厚、互助團結、敬祖愛鄉、勤儉持家的精神,使後人銘記於心;改革開放以來湛江人民在紅土地上的創業時間體現了敢闖敢幹、創新創業精神,尊重科學、講求實際精神;奮發向上、競爭進取精神;恪盡職守、今夜奉獻精神……這些都是構建新時期湛江人精神的寶貴財富。

作為一名湛江人,我身為湛江人的精神感到自豪!

湛江的風俗文化多姿多彩、異彩紛呈,我為這身邊的民俗文化倍感自信和自豪,我堅信:在全體湛江人的努力下,明日的湛江將是中國大陸最南端中最璀璨的一顆明珠!

傳統文化作文 篇7

靜悄悄的新年像極了一個普通的週末。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台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為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箇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聖誕節的鈴聲中覺醒。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為什麼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華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那是幾千年來的沉澱和積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風都有着其最獨特的傳説和文化背景,每一個節目都有上古的史載和存在流傳的價值。西方簡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國文化的橫深和縱深是不容許被遺忘和取代的。在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之下,每一箇中國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保存並流傳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那是中華民族得以穩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個以禮治國的民族得以豐富和充實的出路。

雖然那瑰寶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們還是看到關注的目光正移向它們。

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開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證,在那次盛會上,我們看到了千人擊缶的恢宏場面,我們聽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古誦,我們被崑曲的悠揚感動,我們被活字印刷術的精妙而懾服。張藝謀傾盡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文化悠遠的東方古國,也向每一箇中華兒女訴説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珍貴。

當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把民俗民風申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我們又可以聽到喜慶的鞭炮聲和飛舞的秧歌綵帶時,當在傳統節日裏我們都有機會去重温過去的習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不再是個讓人永遠擔憂的問題,中華兒女終會將每一個傳説每一處風俗留給後人,手手相承。

我們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那靜悄悄的新年,有了鞭炮的祝福,有了廟會的歡慶,有了昔日的味道。

傳統文化作文 篇8

一天,我在看一張報紙,上面有篇叫《年的故事》,我就開始細緻的看了起來。

從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獸,它經常禍害人類,玉帝看見它這樣子,將它打入天牢裏。過了一段時間,玉帝看見它這麼苦苦哀求,就規定讓它在每年的正月七年級下凡一次,但是它還是惡習不改,繼續禍害人類。這次正月七年級前一天晚上,人們都去山上去躲避年,但是有一位老婆婆不怕,有一個人叫她趕快走,她就是不聽勸告,那個人只好走了。到了正月七年級,年去禍害人類,但走到老婆婆這一户時,老婆婆已經貼好春聯了,年有點害怕,這時候,老婆婆扔出一個鞭炮,年被嚇的落荒而逃,原來,年怕火光、紅色的東西和巨響,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老婆婆,就每次到了正月七年級,人們就掛燈籠,放鞭炮,貼對聯了。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讓我們長了知識,又讓我們和祖國的緣分更近一點!

標籤: 八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9j0ow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