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推薦】家鄉的風俗作文

【推薦】家鄉的風俗作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家鄉的風俗作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每個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風俗,但也有很多相同之處,比如清明祭祖,基本大同小異。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晚唐詩人杜牧膾炙人口的《清明》。訴説着思念,傳達出哀傷。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奠追思已故親人的日子。

每到清明節,我們一家總要早早起來,拎上裝滿了紙幣、金銀元寶和香的袋子,準備去掃墓。我們從城裏驅車來到鄉下的老家,又走了很長一段路才祖先的墓地。這時,太陽已經升出地平線很高了。在我們老家,必須等到太陽把露水曬乾了才可以祭祖,我們到達墳地時,時間把握得正好。

這時,爸爸拿出鐵鏟,從附近的田地裏挖了一塊方方正正的土塊,我忙問:“這是幹什麼呀?”爸爸答到:“這是土帽子,用來壓錢紙的'。”然後爸爸把錢紙放在墳頭,再用剛才挖的這塊土穩穩地壓上。爸爸還跟我説,這錢紙,使人一看就知道這墳墓裏的人後繼有人。就這樣,掃墓的第一步就完成了。

爸爸又拿出一些火紙把他們放在水泥上,再用打火機點燃,跪下來,然後,再拿出一些紙錢。燒了起來。邊燒邊説:“保佑全家平平安安,保佑我們小川學習成績好……”。我看了看,感覺很簡單,便説:“我能試試嗎?”爸爸點了點頭。我也像爸爸一樣,跪了下來,拿着紙錢開始燒了。先拿了一些把他們分開,然後小心翼翼的把它放到火裏,我又放了一些紙錢,每次我都十分小心,生怕火突然一起燒到我,我越來越熱,便讓爸爸來燒了……

直到所有的紙錢和用紙折成的金銀元寶全部化為灰燼我們才能離開,這樣,祖先們都收到後輩進貢的錢物了,他們在那邊就可以衣食無憂過得幸福了。

清明時節,用這樣的方式祭奠祖先,雖然有些迷信,但能表達出我們對逝去親人的懷念。難怪這樣的風俗代代相傳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2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的家鄉在象山,每當清明節,我的家鄉就有搗麻餈的習俗。

搗麻餈是一種體力活,一般有幾户人家相互約好一起來搗,到了那一天一番熱鬧非凡的景象,土灶燒起,把前天泡好的糯米,拿出來給它洗個“冷水澡”之後便又要將它放進蒸籠裏給它做個“桑拿”,過了一會兒鳧煙四起,一顆顆糯米吸足了水分而變得飽滿,晶瑩剔透,聞起來一陣淡淡的米香。等糯米九成熟以後,放上事先準備好的焯熟好的艾葉撒在糯米上,然後加一點鹽。

蒸熟後,兩個人抬着大蒸籠,將香噴噴的糯米和艾葉一同倒進了洗乾淨的搗臼裏面,一個魁梧健壯的'叔叔先將搗錘頭在冷的艾葉汁浸一下,接着用搗錘使勁的揉了起來,鬆散的糯米和艾葉混合在一起成了糯米糰。接着那人岔開雙腿成馬步狀,雙手抓緊搗錘柄,高高揚起,高過頭頂,對準搗臼狠狠地砸下面團,墩實的搗臼發出“嘭,澎”的響聲,聲音鏗鏘有力。這時旁邊一個人雙手浸一下放涼的艾葉水沾濕,不停地把溢出來的米團重新歸隊,時而抱起米團翻一個身,一人搗,一人翻。動作嫻熟,配合約十分默契。沒過一會兒那人大汗淋淋,面紅耳赤,於是換一個人繼續搗。經過幾番輪流後,米團成了糊狀,看不出米粒來,像一塊綠色的翡翠大寶石,讓人垂涎三尺。

把搗好糯米糰從搗臼裏抱起來,放在早已鋪好的黃色松花的大桌子上,並且左右兩個人共同用擀麪杖把麪糰擀平,擀均勻。麪糰乖乖的壓成扁扁的薄薄的,然後用菜刀把它切成塊。我們這些小孩子就蜂擁而上,搶着吃。

大人們的談笑聲,孩子們的打鬧聲,搗臼“嘭嘭”的響聲此起彼伏,互相應和,連成一片,在春天的微風中輕輕盪漾。真是“長安一片月,萬户麻餈聲。"我喜歡麻餈的味道,更喜歡打麻餈那熱鬧的場景。

家鄉的風俗作文3

我國是一個有着深厚歷史文化背景的國家。差不多每一個月我們都要過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名俗節日。而且每一個節日都會有一種小吃。端午節就要來到我們身邊了,粽子也要來到我們生活裏了。説到粽子我的口水便快要流出來了,因為我很喜歡吃粽子。

端午節到來之前我們必須要做的一件事便是包粽子了。這不我的媽媽和奶奶又要開始忙活了。我的媽媽剛把糯米泡好。現在我就要和奶奶一起去洗粽葉了。

“媽,我還不會包粽子呢,您能不能教我包粽子啊?”我懇求道。“行,反正包粽子還是蠻簡單的,我就教你吧!”媽媽爽快的'答應了我的請求。“不過,剛開始包很困難,你必須耐心點兒。諾,首先把粽子葉捆成一個圓錐形;記住,一定要捆的很緊,這樣才不會漏出米來。再把糯米放下去,如果你喜歡吃紅棗粽子,也可以在裏面放幾顆小紅棗進去一起煮。然後再用一片粽子葉把裝糯米的口蓋住;接着用一條細繩或割葉青把粽子綁緊來,就完成了!”媽媽仔細地對我説。

不知道為什麼,在媽媽面前的“乖乖女”粽子,在我面前又變成“調皮蛋”了,不管怎麼弄,它都不聽我的話,氣得我真想大罵它一頓。最後,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在媽媽的幫助下,“不成功則成仁”地包了一個粽子,雖然看起來並不雅觀,不過,這是我包的最好的一個了。

到了端午節這一天,媽媽給我帶上了五線繩,並囑咐我一定不要折掉或壞掉,只有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場雨下了,才可以摘下來。據説五彩繩代表五色龍,可以降伏妖魔,驅走疾病。早上忙完之後,今天的主角登場了——白嫩嫩的粽子蘸上白糖,又甜又黏,又白又香,好吃極了!

五月五,端午節,吃粽子,龍舟戲水喜氣洋洋。我愛家鄉的端午節!

家鄉的風俗作文4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説起習俗,可謂是一地一個樣,花樣繁多。單單新年的習俗就五花八門,但不變的,還是那份喜慶與熱鬧。

我的家鄉位於廣東茂名。春節的時候,我們都會進行大掃除、吃年夜飯、穿新衣、收壓歲錢以及貼春聯等等。但如果説最傳統的習俗,那就屬吃餃子了。

據説餃子起源子東漢時期,為醫聖張仲景直創,東漢末年時,張仲景在家鄉的河岸邊見到百姓飽受飢寒,耳朵都被凍傷了。於是他叫弟子在南陽東關附近搭棚派藥,用羊肉、驅寒草藥煮熬成“祛寒嬌耳湯”加入用餡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據説吃後身體會發熱,雙耳很快就會痤愈了。張仲景派藥一直持續到年三十,年七年級時人們開始模傷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稱之為“餃耳”,“餃子”。

餃子這美食一直流傳到現在,成了家家户户必做的一種習俗美食。家中的婦女們來包餃子,男人在一旁幫忙打下手,小孩子們則負責燒火。婦女們把做好的餡舀一勺子,放到塗沫了清水的餃子皮上,對摺包好,每一個都捏出好看的花樣來,這一系列的.動作都是那麼的嫻熟。全家人都忙得不亦樂乎。通常我們包好幾盤餃子都開始蒸煮了。在一旁等待餃子出鍋的孩子們,時不時跑進廚房看看餃子熟了沒。垂涎三尺,迫不及待的樣子,甚是可愛。

當餃子一出籠的時候,肉醬的香味撲入鼻中,給人一種奇妙的感覺。白胖胖的、熱騰騰的餃子冒着熱氣,令人垂涎欲滴。夾上一個餃子,沾上我們愛吃的芝麻醬,再咬上一口,肉醬、湯汁、餃子皮在嘴裏打轉,給脣齒間留下了幸福的味道,別提多快樂了。熱乎乎的餃子吞下肚,整個人都温暖了起來!特別是與親人們圍在桌前一起進食,説不盡的歡聲笑語……多麼温馨!

在家鄉的習俗裏,我尤其喜歡吃餃子。“餃子”又名“交子”,寓意着更歲交子、團圓福祿,所以只有吃了餃子,才真正合家團圓喲!

家鄉的風俗作文5

快要過年時,家家户户都忙得熱火朝天,買菜、燒飯、貼春聯、掛燈籠……空氣中都瀰漫着濃濃的年味兒。

我的家鄉有個風俗,一過年,每家每户都要炸魚丸,弄得滿屋子魚香。這不,我媽正在廚房炸魚丸呢!

剛進廚房,就見媽媽手握一把鋥亮的菜刀,正在給一條大草魚剔骨。剔完過後,就開始備餡料了。媽媽把嫩滑滑的魚肉倒入一口大盆,然後再往盆裏摻點豬肉、豆腐和紅薯澱粉,媽媽説這樣魚丸更有嚼勁,味道更別具風味。接着把大盆放在一旁,來準備調料。把大蒜和生薑榨成汁,倒入大盆。然後陸續加入鹽,醬油,生抽,老抽等來調味。

備好餡料、調料,接下來要攪拌了。攪拌要有儀式感,媽媽帶上白手套,拿出攪拌機,裝上,一合,關緊,按下按鈕,不一會兒就就好了。

到了最最最重要的步驟了——炸魚丸!只見媽媽手裏握着一團肉,輕輕一捏,拳眼裏便冒出了一個粉嘟嘟,圓滾滾的'小肉球,再把勺子沾下水,一挖,一個可愛的小魚丸就做成啦!把它小心翼翼地放進已經熱好的油鍋裏,不一會兒,便“吱吱吱”響了。媽媽的手法很嫻熟,吃塊兒餅乾的功夫,油鍋裏就已經裝滿了小魚丸兒了。

媽媽拿出一個鐵漏勺不停地翻動着魚丸,不一會兒,那一個個小魚丸就爭先恐後地浮上油麪,好奇地看看外面的世界。

“出鍋啦!出鍋啦!”我開心地叫着。你瞧它們,油光發亮,金燦燦的,活像一個個小金球,咬上一口,外面的殼脆脆的,裏面的肉嫩嫩的,香氣撲鼻,美味極了。

媽媽炸了一鍋又一鍋,足足裝滿了兩大竹籃呢!香氣從油鍋裏溢出來,滿屋子油香,饞得我口水都流下來了。

這魚丸可以燒湯,也可以燙火鍋吃,咋吃都美味!過年了,請你到我家吃香噴噴的小魚丸!

家鄉的風俗作文6

俗話説“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家鄉的元宵節,也有別樣的風味。

漫步在海陵老街,火紅的燈籠掛滿了整個街巷。街巷裏人山人海,好不熱鬧:瞧,孩子們提着燈籠,清脆的笑聲盪漾開來;看,各種各樣的店鋪上,擺着各色的水果,小吃,人們吆喊着。

走進老街,店鋪裏掛滿千姿百態的燈籠。只見那荷花燈,深綠色的荷葉上有着朵朵玫紅色的花瓣,花燈的中心有着一個電子蠟燭,花瓣尖上還有一隻小蜻蜓彷彿在吮吸着甘露,栩栩如生。望那兔子燈,小巧玲瓏,全身雪白,那紅眼睛便是畫龍點睛。

繼續往裏走,便看見人們在猜燈謎,一盞盞燈上掛着一個個燈謎。如:打手出界——丁,八十八——米·······

走到盡頭便看見賣元宵的`了。元宵,通俗講便是湯圓。只見那湯圓,個頭不大不小,咬上一口,甜甜的黑芝麻順着食道順流而下。那“白色外套”軟軟糯糯,清香味在脣齒間散開,令人回味無窮。那帶着淺白色的湯汁,更是讓人滿足。

聽説元宵節,還有一個美妙的傳説。相傳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便組織去打它,有一隻神鳥卻因迷了路而陰差陽錯地被獵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生氣,便讓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將人蓄財產通通燒死。天地女兒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來到人間,告訴了人們。人們嚇得不知怎樣是好,有個老人讓大家連續三天張燈結綵,放煙花。那天,天帝看那人間滿是煙火,以為是大火的火焰,以中大快便走了,為紀念那天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這個美好的節日,更像一個故事,像一種文化符號,烙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骨子裏。

家鄉的風俗作文7

“咚咚咚……”聽,遠處傳來一陣悦耳的聲響,這就是海南文昌送燈活動開始的前奏。俗話説:“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送燈,便是文昌特有的風俗活動。

文昌人之所以喜歡送燈,是因為在文昌方言中“燈”和“丁”同諧音,送燈便寓意着給他人送去“人丁興旺,福氣高照”的美好祝願,也是為了寄託希望子孫後代能平安成長的美好願望。加之所用的燈具外表五彩繽紛,燈身上印有“福”“壽”“囍”等吉利的字眼,更是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送燈一般會選在公期或是正月十五這天進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規定,但確定下來後一般都不會變。主持送燈活動的家庭被稱之為“燈頭”,“燈頭”根據村裏排定的順序輪流擔任。一般“燈頭”家裏有幾位男丁,則製作幾架大燈,並掛立在大門外。

到了正月十五那天晚上,人們會提前把自家烹煮的文昌雞,放在供桌上,擺放得條理有序,意在祈求祖先們保佑後輩子孫身體健康,闔家歡樂。一切準備就緒,送燈的隊伍會排成長龍,敲鑼打鼓地沿村遊行,一路走到燈主家。

一到燈主家,又迎來了一個“重頭戲”。戲班的演員們奏起着美妙的音樂,從盅、盤、筷、匙為道具,巧妙地利用盅、盤、筷、匙展開特色十足的舞蹈。再加上撞擊盅、盤、匙聲的節奏,搭配着民間小曲,三人翩翩起舞,不禁使觀眾們為之喝彩,沉醉其中。

等戲班演員跳完了盅盤舞后,又迎來了一個“重頭戲”。戲班演員念起對燈主一家的祝福,伴着節奏或唱或念祝主人家五穀豐登、添丁發財的賀詞。色彩豔麗的戲服,詼諧風趣的表演,現場伴奏的器樂,恰到好處的配合,都能引得圍觀者的一片喝彩。看着演員們熟練且美妙的動作,再看看演員們臉上那古靈精怪的粧容,在場的每個人笑容滿面,到處洋溢着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

送燈已有百年的歷史,更是成為了文昌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喜歡送燈,也熱愛着家鄉的每一個獨特風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8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新年裏,我的家鄉一陸豐,也有不一樣的習俗。在我的家鄉準備過年時,家家到幾十裏買年貨,要準備吃的、喝的、穿的、用的,號在新年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臘月二十八就開始大掃除了,家家都忙得不亦樂乎。將垃圾、灰塵掃走後,就把買的吃的擺上桌,讓客人和家人吃。在這一天,已經漸漸會有客人來做客了,無論是隔一面牆的鄰家親戚,無論是百里相隔的.朋友,都會趕來做客。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海鮮與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這一夜,在廣場上會演“潮劇”,會有很多人前往觀看。不僅如此,在廣場上還會有人在賭“魚蝦蟹”,時不時連小孩子也會拿着十塊、五塊前往去賭一賭,因為過年開心。此時此刻,大部分店鋪已經關門,因為都去看戲了。

正月七年級與除夕截然不同。這一天,大人們都在家中看看電視什麼的,只有小孩偶爾去找朋友一起玩。

元宵到臨,有一個高潮到了,許多的人都蜂擁而至、三五成羣到自己的親戚家拜年,小孩子都應接不暇,嘴裏不停説着“新年快樂”等吉言,然後不停收着紅包,到下午時會有舞獅不斷進入一户户人家,舞獅代表吉祥,意味福氣來了,大家都十分樂意它們進入自己家中。

一眨眼,新年就要過去了。在正月十七過去,家鄉的新年也就算過去了。學生們該去上學,大人們又去照常工作了。雖然新年過去了,但小孩還會放放鞭炮,還有零零散散的客人前來做客,大家都不捨得新年過去。

家鄉的風俗作文9

我的家鄉是有號稱千湖之省的湖北荊州,在歷史上它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地方。小説《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借荊州、大意失荊州、單刀赴會這些事件都是在此地發生。荊州地處江南,人傑地靈、物產豐富,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家鄉的風俗習慣也有很多,其中令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抓週”這個風俗了。

“抓週”又叫“試兒”,這種風俗已在民間流傳許久,它是用來卜測小孩兒將來志趣、前程和職業的儀式。同時,長輩們對小孩的前途寄以厚望,也借週歲之際祝願一番。

在孩子週歲那天,家裏人總會邀請親朋好友們到家裏來做客。大人們通常會圍坐在牀邊,在小孩子面前擺上各種小玩意,有毛筆、算盤、剪子、書本和錢幣等等,然後讓孩子在眾多物品中挑選最喜歡的那一個。小孩子坐在牀中央,好奇地看着周圍的.大人和自己面前擺放的這些東西,思考一番後便慢慢地爬過去,伸出自己那胖乎乎的小手在這些物品中撥來撥去,隨後拿起自己最中意的那一個在手中擺弄着,這時候大人們就會高興得笑出聲。如果孩子挑中的物品正好是家長心裏期望的話,他的父母就會非常高興和得意。如果孩子抓到的是書本或者毛筆之類的東西,大人們就會不禁讚歎道,這個孩子將來長大不得了,一定是個愛讀書有學問的人。但是若孩子拿了玩具或者糖果的話,家長不免就會露出失望的表情。

抓週這個風俗從古至今已經延續了幾千年的歷史,它寄託着長輩們對孩子美好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如自己所願,身體健康,長命百歲,長大後能為家裏帶來財富和榮譽。同時通過抓週這個活動,也可以把平時很難見面的親朋好友都邀請到一起共濟一堂,借為孩子慶祝週歲的形式相聚在一起,這也不失親戚朋友之間聯絡感情,話話家常的一種好方。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我的家鄉在浙江富陽的一個小村莊裏,這裏雖然沒有城市那麼繁華,但是,卻有着城市沒有的風味,有着獨特的民風民俗。圓譜圓祠堂便是我們的大事兒一件。

從開始造祠堂的那一天起,便要放鞭炮慶祝開工。造完了祠堂,那更是熱鬧。第一天早晨,禮數繁多。先是宰豬宰羊,把豬和羊分別綁在兩張凳子上,再用紅色的紅菱把它們的頭綁住,端端正正地放在祠堂的左右兩邊,像兩個守門神一般。更是有人用轎子抬着村裏最年長的老人,後面跟着許多樂手,圍繞着村子走一圈。所到之處,就有許多人圍觀,不知有多熱鬧。等這些全部結束後,又得放鞭炮。中午,祠堂周圍大擺宴席,邀請每家每户必須有一個人去吃午飯。這一天,鑼鼓喧天,鞭炮不絕,到處都擺滿了小攤小位。這也是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的,趁着這幾天,買一些好吃好玩的.,約上小夥伴們一起去玩,父母們也都不會責罵。

夜幕降臨,祠堂的大戲台上,先表演的是我們村裏的阿姨們精心排練的節目——鑼鼓。結束後,便是戲班子上台表演,咿咿呀呀,吹拉彈唱,是老爺爺和老奶奶最喜歡的節目。他們總是早早地搬來椅子,選好合適的位置,就算看上一天一夜也都不會感到乏味。儘管祠堂很大,但還是會被堵得水泄不通。我們孩子就喜歡在祠堂跑來跑去玩遊戲。

這些僅僅是第一日的場景。一般來説,這樣的盛事至少要持續三天,並且連續三年。這幾天,熱情好客的村民們總會叫來親朋好友,一起吃飯。最多的人家,可能要叫上三十幾桌呢,真是熱鬧非凡。造祠堂的錢都是村民們自願捐獻的,多的達80萬元,少的也有二三百元。只要捐獻超過20xx元的人家,都會獲得一本古色古香的族譜。

造祠堂圓譜不僅僅是一種民風民俗,更是象徵着一個姓氏的繁榮與傳承!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中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據説,農曆二月二這天,是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之日,此後,雨水漸多,春季來臨,萬物復甦。提起二月二,大多數人只會想起該剪頭髮了,可在我的家鄉——陝西,二月二的時候,可不只有這一種習俗。

爺爺跟我説:“二月二,是傳統的春耕節,此時,東風解凍,陽氣回升,雨水滋潤,最宜耕種。相傳,身為三皇之一的伏羲,也會在每年二月八年級親自到田裏耕作,自理一畝三分地,引得人們紛紛效仿。這也就是為什麼,每年二月二的時候,所有農民都會一起下地幹活,這種行為,就稱為通農。在二月二龍抬頭這天,村裏的男人們會相約一起下地,開始一年的耕作。”

昨天,也就是二月二,晚飯的時候,奶奶給我們一人做了一盤餃子。我問奶奶:“為什麼春節吃了那麼多天的餃子,現在還要吃餃子?”奶奶回答道:“二月二嘛,就得吃餃子,這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我又問:“吃餃子,有什麼寓意嗎?”“這叫咬龍耳,目的是把龍喚醒。”奶奶説。“那為什麼要把龍喚醒呢?”我繼續追問。“這我就不知道了,我也是聽老一輩人説的。”眼看奶奶是指望不上了,我只能自己上網查查資料。資料上寫着,喚龍意為把龍喚醒。古時候是農耕社會,人們靠天吃飯,民間普遍形成了對龍的'崇拜與依賴思想。人們會在二月二這天想方設法地把龍喚醒,好讓龍及時興雲佈雨。咬龍耳朵,也就是吃餃子,是一種民間流傳下來用於喚龍的方法。二月二這天,奶奶還炒了一大盤的棋子豆,這是我們家鄉的特色零食,咬起來嘎嘣脆,還有一股油香味。據説,把面做成龍鱗一樣的棋子豆,寓意着龍王昇天,興雲佈雨,五穀豐登。

家鄉這些二月二的傳統習俗,藴含了一個千古不變的寓意:勤勞樸實的人們都期望着一年的風調雨順,過上幸福、平安的生活。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春節的前一天是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關於除夕有這麼一個傳説:古時候有一個怪獸叫“年”,每到歲末它就會來害人。後來,人們發現“年”最怕聲響和紅光。於是到了那天,大家就點燃鞭炮,門上貼上了春聯,把年給嚇跑了。這就是過年的來歷。

我是上海人,記憶中每到春節的時候,大街上行人開始了,大人們都張羅着買年貨,我和妹妹就負責貼福字,寫春聯。到了除夕晚上,全家圍着圓桌開開心心地吃起了團圓飯。滿滿一大桌的美味佳餚,有讓人口水直流的白切雞,有香噴噴的紅燒肉,還有我愛吃的桂花糖藕,最饞人的.是桌子中間滾燙的“全家福”,其實“全家福”就是一個大砂鍋,裏面有蛋餃、肉片、冬筍。魚丸、薰魚等等,看得我垂涎欲滴。我們把菜吃得乾乾淨淨,尤其是爸爸,他的肚子最能裝,已經圓溜溜了還在大快朵頤。我們看着春晚,吃着年夜飯,一家人其樂融融,我們小孩子還能拿到壓歲錢。這些就是我記憶中過年的樣子。

過年除了吃團圓飯,各地過年時還有一些不同的習俗,北方人過年要吃餃子,廣東人過年要説‘恭喜發財’,南方人過年吃年糕,那我們就吃湯圓啦!

奶奶教我們包湯圓,她一手拿着皮,一手拿着一把勺子,小心翼翼地從瓶子裏挖出一點芝麻,放在了皮子的中央,慢慢地包起來,搓圓,一個可愛又小巧的小湯圓就做好啦!於是,我們也開始學着奶奶的樣子包了起來,可是我們包的湯圓簡直不忍直視。奶奶就輕聲指導我們:“這裏芝麻少放一點。這裏皮子包緊一點。”吃着我們自己親手包的湯圓,心裏像被灌了蜜一樣甜。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而在我的老家山東,年年春節都要蒸花糕。

為什麼蒸花糕,這可大有來歷。從春秋戰國起,臨近三十年,百姓們都會“蒸壯”,也就是蒸麪食,這些麪食可不是拿來吃的,而是用來祭祖和去孔府祭拜孔子的。而今,“蒸壯”早已不再祭祖,而是寓意着“過日子蒸蒸日上,年年高升,好運節節高”。因此,蒸花糕也成為了我們家鄉特有的風俗。

今年,我們家中也蒸了花糕,臘月二十三,陣陣面香從廚房中飄出。我知道,面發好了,要開始蒸花糕了,案板備好,擀麪杖拿來,待一切準備好後,花糕便從揉麪開始了。

爺爺將他的雙手伸入面盆中,柔軟的麪糰承受不住這麼大的壓力,只能屈服於手掌下,任人擺佈。麪糰在一次次拉伸,捏揉的作用下,逐漸變得像紙一樣蒼白又像個球樣,圓圓滾滾,讓人禁不住的喜歡。可再好看的麪糰也只是麪糰,不能夠吃,終究還是要做成糕點。這時,擀麪杖就派上了用場,剛剛揉好的麪糰現在又要上了“絞刑架”。麪糰中,拿刀來在麪糰裏剖出一部分,再在案板上搓成條,最後用擀麪杖均勻地在面上輕輕滾動,壓出一道流暢的紋案。

最後,麪糰便開始了“整容”。兩條麪糰兩手夾中間一捏,拿棗子放中心做點綴,身似蝴蝶的糕點便做成了;纖長的`麪糰在手指尖上靈動地舞動,長長地卷在一起,周圍圍上一圈的紅棗做裝飾,一個圓形糕點便從中誕生了。

待這些糕點完成後還要放入屜籠裏蒸,滿屋子中都是面香和棗香。年,便從這一花糕味中開始了。

無論身在故鄉,還是身處他鄉,記憶中,家人們總會在這個時候做一做家鄉的風俗特色。蒸花糕即是我家鄉的風俗,且如雕刻般深深在我腦海中。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我的家鄉座落在湖南農村。雖然農村不像大城市那般威武華麗。但四季如春、空氣新鮮、風景秀麗。其實湖南農村的美景就像一幅畫,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裏。

説到這,我給你們講講我們家鄉的風俗吧!每到過年,我們就想起了家鄉特色美食:臘肉。

過年的'前幾個月,家家户户忙着準備薰臘肉。臘肉切成塊,油亮亮、紅澄澄,還沒下鍋就已經香味四溢。炒、燒、蒸、煮、燉都適合,我奶奶經常是用幹辣椒炒臘肉,出鍋時加上一把綠綠的蒜葉。吃上一片油香入口,不由得心裏感慨,過年是要有臘肉才夠味!

過年時我們家家户户放鞭炮,聚餐,拜年,守歲,一家人其樂融融坐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聚餐時,我們像熱鍋上的螞蟻,吃得津津有味。餐桌上至少有十種菜餚,分別有:紅燒肉、扣肉、清蒸排骨、燉羊肉、酸菜魚、炒牛肉、雞湯……當然還有必不可少的臘肉。

大年七年級,大家都早早起牀,跟家裏長輩説新年好和一些祝福語。吃完早飯,我們會去山上祭拜祖宗,然後去親戚家拜年,走完這家走那家。親戚來我們家拜年,我們早早把桌子上放滿美食迎接客人,還要放鞭炮。長輩們聚在一起打打牌牌,喝喝酒,聊聊天。而我們小孩在一旁玩遊戲、穿新衣、穿新鞋,一身紅看起來十分喜慶。屋子上貼滿了紅紅的對聯,家家户户掛上了紅燈籠,就像在辦喜事。

過年時,當你來到我家,定會聞到濃濃的臘肉香味,深深地吸一口氣,就能讓人情不自禁想馬上咬一口,嚼着嚼着嘴裏的濃香直入肺腑,再加根蒜葉,真是讚不絕口。

這就是我們湖南農村的風俗。你們的家鄉風俗是什麼呢?趕快説出來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春節到了,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習俗,而我的家鄉也有我家鄉的春節習俗,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下吧。

家鄉有句俗語叫:“年二八,洗邋遢”,意思是,到了臘月二十八這天,要把家裏大掃除一遍,為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到了除夕,大家可就忙了,女人就為了團圓飯做準備,男人則幫忙殺雞、殺鵝、貼對聯、貼門畫、買花、買年橘、盆景。

晚上可就熱鬧了,有些大人在茶餘飯後就等着看萬眾矚目的《春晚》了,小孩子們就穿着一身新衣服挨家挨户地去得壓歲錢,俗稱“利是”。而有些大人們則帶着小朋友去逛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説到迎春花市,這可得詳細介紹介紹:每年的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景,各大公園都在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都搭起綵樓,紮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湧來,擺開花市,售花賞花,人潮湧動,十里長街,繁華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七年級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半夜十二點來敲門時,每家每户都響起喜慶的鞭炮聲,大家都沉浸在漫天飛舞的鞭炮紙上了。鞭炮一過,就是五彩繽紛的煙花點綴在無暇的天空上了,人們望着飛上天的煙花,一起期望着新的一年、新的氣象。

到了七年級,大家都非常有空,大人們就會去打麻將,而小孩子們則用自己的壓歲錢案買各種零食玩意兒。到了晚上,天空中還是閃爍着五光十色的煙花,有條件的則特地乘車去琶洲等地看煙花。

春節的另一個高潮又是尾聲——元宵。我們這裏並不是每條村都過春節的,有些人就會過正月十三、十四、二月八年級。而我們這條村正好就是過元宵的。我們要準備好各種菜餚迎接客人,讓客人吃得開心,會得慰心。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習俗,你家鄉的春節習俗又是什麼樣的呢?

標籤: 風俗 家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e11y2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