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傳統文化的作文(通用15篇)

傳統文化的作文(通用1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傳統文化的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傳統文化的作文(通用15篇)

傳統文化的作文1

朋友,當你頭戴紅色的聖誕帽,噴着聖誕噴雪,和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時,你可記得,在重陽那天,爸爸媽媽帶着我們登高望遠的情景?朋友,當你還在愚人節盡情歡樂時,你可想過在即將來臨的清明節,去緬懷逝去的親人?朋友,當你和朋友們慶祝“洋節”的時候,你可想到,其實你更應該陪伴自己的父母或長輩,去傾聽民族古樂的動人琴聲呢?朋友,在西方節日的衝擊下,你是否記得自己的膚色,就是你腳下土地的顏色?是否還記得,自己的血液裏還傳承着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讓我們閉上眼睛,好好思考吧!當今社會是多元化的社會,是多種文化相互碰撞,彼此滲透的社會。閉關自守的時代已是一去不復返,只有瞭解世界,認識世界,才能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但是,不曾改變的是中華的傳統文化。

僅僅看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就是一曲唱不盡的樂曲,品不透的茶茗。“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除夕的爆竹敲響了新年的期待,融融的喜悦昭示着新一年的美好憧憬;“清時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時節我們緬懷故者,撫慰亡靈;“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在登高望遠的時刻,秋風就在念親心切的旅人身旁輕輕吟唱;“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之夜,明月高懸,清輝灑遍人間,親人故友千里共嬋娟……那份牽腸掛肚的哀愁,那些溢滿心田的美妙,似乎就是天上飄逸的白雲,永存於中華民族的上空,而今猛然回首,卻不見了它們的芳蹤。是不是情人節的玫瑰遮住了年輕人的視線,以致暗淡了元宵的燈火?或許是濃香的巧克力堆積如山,含在年輕人的嘴裏滿口生香,以致掩蓋了中秋的薄酒?節日是一種民族文化,我們每一次慶祝節日,都在有意無意中延續文化,“洋節”的到來,帶給了我們新鮮活躍的視覺衝擊力的開放的西方文化,它開拓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見聞,活躍了我們的思想,對我們是有益的,但我們更應珍惜,繼承我們這個民族的傳統節日。繼承傳統節日,就是把心結緊緊繫牢,讓精神久久傳承,即使漂泊異鄉,身處險境,也能勇於奮起,重返故里。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古曲聲聲,曾讓西方感動;中秋賞月,七夕廟會,曾讓世人感懷。

所以,我們要堅守共同的財富,擔起肩上的責任,讓中國傳統節日代代相傳。親愛的朋友,當你流連於“洋節”的霓虹燈裏時,可別忘了,你更應該重返故里,因為那不曾改變的傳統文化是你自己的一縷節日的陽光!

傳統文化的作文2

華夏之國,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幾千年孔孟之道,幾千年禮儀之邦。可是,隨着西方文化的到來,傳統文化漸漸被忽略。在開放的、全球化的現代社會中,我們的傳統文化該如何傳承?

誰還記得街頭稀罕的技藝?

誰還懷念着兒時那麥芽糖稀吹出的糖人?誰還懷念着兒時那彩繪的惟妙惟肖的泥人?誰還懷念着兒時那精巧細緻的剪紙?誰還懷念着……十年了,僅僅十年,那麼多那麼多的技藝從我們眼睛裏、心裏淡出了,甚至再沒有出現。失了傳承的技藝該如何找回?兒時的記憶難道只能成為回憶?民間工藝的傳承該如何繼續?

誰還記得地方的精魂——戲曲?

誰還哼着“為救李郎離家園”的黃梅小調?誰還唱着“惜別離,惜別離”的越劇小生?誰還唱着“冰輪海島初轉騰”的京劇國粹?地方戲曲意韻悠長,現在卻被我們肆意地嘲笑。我們聽着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卻沒有人再哼唱那迷人的曲調。

誰還記得那文學的經典——四大名著?

誰還愛着那悲金悼玉的《紅樓夢》?誰還愛着有一百零八個好漢的《水滸傳》?誰還愛着壯志豪情的《三國演義》?誰還記得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的《西遊記》?四大名著每一本都是經典,而現在的我們捧着手機,津津有味地看着玄幻、穿越的虛構小説,卻鄙夷文學最傳統的魅力。

對了,又有多少人記得道德呢?

“中國式過馬路”的不停上演;亂丟垃圾、隨地吐物的現象不斷出現;好心扶人反倒被人誣陷、坑騙;農民工好心讓座反倒被城裏人看不起……泱泱華夏之國,堂堂禮儀之邦,過了幾千年之後,人們的道德底線卻在不停瓦解,人人平等的觀念被財富的等級取代,我們的文明該怎樣停止後退?

現代化、全球化的浪潮襲來,中國的傳統文化底藴深厚卻難穩腳跟。有那麼多的人崇洋媚外,那麼多的人追求着新鮮感,享受着西方節日帶來的愉悦,然後遺忘了中華的文明。中華文明漸漸成為水中的浮萍,浮在西方文化的水裏,再沒了根基。

看來,氣急敗壞的中華文化將會給中國人一次考驗,不知有多少人能挺過去。

孔孟之道,禮儀之教,美德之義,該如何讓它們代代傳承下去,該如何讓它們重新充滿生機與活力?

人們啊,反思吧。我們的傳統,我們的文化,華夏的禮儀,華夏的文明,該如何繼續?我們中國人,該如何經受傳統文化的考驗啊!

傳統文化的作文3

廈門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小島,面積不大,再加上地勢高低不平,古代的廈門只有以提督府為中心,縱橫三十里許的範圍。這麼小的範圍,自然用不着什麼寬敞的“官道",於是在一座座平房的夾縫中,專為廈門這種小城市設計的羊腸石板小道一巷子應運而生。

廈門的小巷子和那些平原城市中的衚衕不同,它迂迴輾,九曲十八彎,用“羊腸”二字形容再恰當不過了。巷子是迂迴各異的,巷名自然也千奇百怪:打鐵街、擔水巷、局口街、新街仔、應菜河,竟還有叫“殺狗墓”的巷子。不過雖説巷子的名稱千奇百怪,但其中透出一種與世無爭的普通人家的生活氣息——鐵匠叮叮噹噹地打着鐵,幾個人擔着水從巷中走過,準備午飯的婦女在河邊洗着菜……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有着如此平民化的巷名,小巷子中的文化自然是與世無爭的。若説北京的衚衕文化是端莊的千金小姐,那麼廈門的巷子文化便像是待字家中的小家碧玉。她不食人間煙火,沒有那種精明的官場氣息,漫步在老城區的深巷中,踩在那略有些潮濕的石板路上,其間瀰漫的悠閒恬靜之息,可以讓人忘卻一切的輸贏勝負,一切塵世間的喧囂……

走在小巷裏,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老人聚在家門口的石桌前,泡上一壺茶,悠然自得地談天。他們談的內容,並不像北方人那樣天文地理、軍事政治無所不含,家中小事、生活趣事、陳年往事,他們聊得不亦樂乎。有的人説廈門人不談政治,誠然,廈門人的確很少談政治,但絕對不是像某些人所想的因為不敢而不談,在深受小巷文化影響的廈門人眼裏,政治那東西太遙遠了,在深巷之中,不需要也沒有人想去談那些離自己那麼遠的事,反正,茶還是那壺茶……

改革開放之後,住在巷子裏的人陸陸續續搬進了公寓樓,但是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巷子文化並沒有消失。在廈門人的家裏,客人一到必定奉上清茶一杯,碰上熟人來訪,還會一邊泡茶一邊閒話家常,情景便與巷中茶聚十分相似,一樣的悠然自得。

客人來了要泡茶,即使沒有客人,很多老廈門在早晨起牀後仍然有一個“必修課”——泡上一壺“鐵觀音”,邊喝茶邊欣賞晨景,工作再忙這杯茶也非喝不可。恐怕,這也是小巷文化的一大表現。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巷子中的城市中成長的廈門人,無論過去、現在或是將來,都必將保留着這與世無爭的巷子文化。

傳統文化的作文4

臼打年糕這一傳統習俗在杭嘉湖平原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每到農曆年底,打年糕便成了一件頭等大事,因為年糕,與“年高”諧音,藴含着“年年登高”的“好口彩”。所以,每家每户都會用糯米磨成粉打成年糕,並作為新年中走親串户送的傳統禮物。

農村傳統的臼打年糕是一項協作性很強的手藝,單家獨户是打不成年糕的。傳統的臼打年糕現在已經不多見了,但我有幸到外婆家親眼看到過一次。

那天,外婆村上的人聚在一起打年糕。我一聽到這消息,就迫不及待地去了打年糕的地方。哇,那裏的人真多!有的在篩粉,有的在燒火蒸,有的在打年糕……我找了一個最佳位置,好奇地觀察起了打年糕的過程。一位上了年紀的伯伯把麪粉倒在一隻匾裏,拿來篩子把麪粉篩一遍,然後把篩好的麪粉放到面桶裏。另一位伯伯拿着一隻碗,從面桶裏盛了一碗麪粉,小心翼翼地將麪粉一點點地撒入蒸籠裏,撒了一碗又一碗。撒完麪粉,伯伯拿來一張塑料薄膜把蒸籠蓋上,不一會兒,薄膜鼓起來了。伯伯快速拿走薄膜,一股香味撲鼻而來,原來是粉蒸熟了。這時,兩位伯伯抬着蒸籠把蒸熟的粉倒入了一個大石臼裏。接着,另外兩位伯伯各拿一把石頭做的大槌子,輪流着你一槌我一槌地打,這時,這些粉就成了一個大團子。過了一會兒,他們停了下來,只見一位伯伯把大團子翻了個身,正在此時,另一位伯伯眼疾手快地朝大團子與石臼之間灑了點水,然後又開始你一槌我一槌地輪流着打。就這樣來回了幾次後,香噴噴的年糕終於打好了。他們把大年糕抬到了一塊板上,切成一條一條的。大家七手八腳地做起來,不一會兒,就變成了一塊塊精緻的年糕。有幾塊年糕上還做了幾隻元寶呢!最後,婦女們給年糕點上紅點。

看完打年糕,我對外婆説:“外婆,我看懂了,我也會打年糕了。”外婆笑呵呵地説:“哪那麼容易就會了。這些事看似簡單,做起來可就不是這麼回事了,如果不到火候難成年糕,打得不好不僅吃起來不細膩,而且存放時間也不長,容易裂開。”哦,原來打年糕也是一門學問。

我還聽外婆説,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年輕人基本上都不會打年糕了,因為如今市場上一年四季都有年糕賣。不過買來的年糕雖然白淨,入口潤滑,但美中不足的是,它沒有農村臼打年糕香甜。我想,我要從我做起,學會這門手藝,不能讓這項傳統手藝失傳了,也不能讓這項傳統文化消失了。

傳統文化的作文5

中華文物浩如煙海,稱得上國寶的文物都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這些國寶大多都在各地的博物館中,想全部欣賞這些國寶,對於我們來説是很難的。所以我便在書店買了這本《國寶檔案》。這本書中收錄了56件“重量級”的國寶,分為6類,分別是青銅器類、玉器類、瓷器類、石刻類、書畫類和其他類。幾乎每一件奇珍異寶的背後都有着一個婉轉悠揚的故事,既回味悠長,又讓人流連忘返。每一件國寶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沉浸在這些故事裏,或欣喜若狂,或扼腕長歎,與眾不同的流傳經歷讓這些無價之寶在視野中。

慢慢呈現。迴腸蕩氣之餘,讓你在與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交流中獲益匪淺。

這本書中有着濃烈的愛國主義氛圍,因為中國經歷了無數次戰爭,不少國寶都“流離失所”,很多愛國主義人士都想盡一切方法來保護這些貴重的國寶,不被金錢、官職所利誘。這些人才是真正的中國人!比如虢(音“國”)季子白盤,是劉銘傳家中四代的共同守護,才使得它流傳至今。

虢季子白盤這個青銅器是商代一個諸侯打鑄的,重達215.3公斤!劉家為了讓虢季子白盤不落入壞人手中,作為一條祖訓讓子孫們保護好它。後面三代傳人更是銘記着祖訓。每次有壞人來索要盤子,都被劉家以各種方法拒絕,他們氣急敗壞地在劉家掘地三尺,可仍沒找到。新中國成立以後,劉家第四代傳人劉肅增解開了祕密:原來劉銘傳栽了一顆桂花樹,將虢季子白盤埋了下去,現在已長成了參天大樹。劉肅增含淚砍倒了這個“功臣”,將虢季子白盤取出毅然交給了國家。劉家四代竭力保護國寶已成了一段佳話,他們愛國主義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國寶檔案》,覺得受益匪淺,他不僅讓我瞭解了許多國寶知識,而且還領悟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他們見證了中國悠久的歷史,記載了中華的古老文明,宛如一條血脈連載着過去、今天和未來。通過這些國寶,我瞭解了中國的發展歷程,瞭解了我國的燦爛文明。它們就像是立體的歷史書!《國寶檔案》帶您穿越時空,進入一個神奇瑰麗的世界。還有一個重要的收穫,就是我從中讀到人的貪婪與正義兩面,有的人為國家獻出一切,而還有一種人為了金錢放棄了良心。

我們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瞭解它們,對這些國寶進行更加有力的保護!

傳統文化的作文6

文化是菜餚增味的作料,而菜餚則是文化添彩的符號。

——題記

“秋高東籬採桑菊,猶記那盆水煮魚”作為一名骨灰級吃貨來説,以提高中華文化我便不禁想到“吃”中國從古至今都以愛吃、會吃出名,被譽為“舌尖上的中國”。並且吃還作出了很多文化,從《詩經》“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傳情,到詩詞中“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食會友,可謂是人生在世,惟願能吃。

談到“吃”不言而喻,不用質疑;作為一個地道的四川人,吃的一定要辣。

在我記憶中,第一次與它相識,也是如今一般。天氣寒冷四下之中的省級都被覆蓋在白皚皚的雪之下。那是還沒如今這般,一家人圍坐在那狹小的廚房裏,以此來抵抗寒冬的侵蝕。我坐在那高凳上,盯着飯桌發呆。冬意消逝了我對吃的全部興趣。而就在此時,媽媽端上一鍋紅彤彤的菜上桌,只見湯麪一片“紅紅”個個辣椒怒紅着臉,似乎在對我的味蕾挑釁。縷縷香味飄進我麻木的鼻孔裏,被寒冷所冰封的嗅覺,彷彿甦醒過來,我貪婪地吸取着它的味道,我忍不住了,拿出筷子夾出菜趁着熱氣還沒散失放進嘴裏。一瞬間,麻與辣刺激了我的大腦,只覺寒冷已退,只剩下吃的念頭。到了以後我才知道它叫“冒菜”。它的背後大有文章。“三顧茅廬”的故事家喻户曉卻沒人知道它可是招待劉備的主菜。劉備惜卧龍之力,更是對“麻不刺喉,辣不上火,中性温和,色澤鮮亮,口感醇厚”的冒菜讚不絕口,此後生活在離不開它。等劉備稱帝於蜀,冒菜又由宮廷菜流入民間。“三顧冒菜”又正是傳其味道鮮美,有益健康,一年四季,老少皆宜而稱霸於成都冒菜一脈。現在也如以前一般喜愛它,只是感覺沒有小時候,那般温暖人心了,大概是因為一起吃冒菜的人,如今已各奔前程了罷。

對於美食,不只我這般的戀戀不忘,更是連鼎鼎有名的詩人都為其寫詩讚美。

首先當其衝的便是美食達人蘇東坡。許多佳餚都與他有密不可分分的關係。如:“東坡肘子、東坡墨鯉”等東坡系列菜。他雖與世長辭,但他的菜與菜中所包含的精神文化卻流傳下來了。

其次便是杜甫,他的五柳魚也做為川菜名,小吃流傳下來。遙想當年他在浣花溪邊定居與友人於草堂中吟詩作賦,留朋友在家中吃飯,只得一魚,杜甫親自下廚。魚做好上桌沒一會兒便吃得精光。因其魚身覆青絲和花刀極像柳葉,故此得名五柳魚。除此事還留下許多詩句,鮮鯽銀絲胎,香芹碧澗羹”暫憶江東胎,兼懷下魚船”無不從中體現他愛吃本性。

傳統文化的作文7

我們知道南懷瑾先生已經去世了,這真是一個讓人悲痛的消息。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弘揚者和繼承者,儒釋道的文化要繼續的發展下去。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是很感興趣的,雖然我沒有在大學做教授但是這方面的書看了不少,也寫過一些文章。

我們中國是有悠久歷史的古國,中華文明一直被代代的傳揚下去。中國之所以有這麼獨特的地位和它的文化是分不開的。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都在做傳播文化的這樣一個努力。中國傳統文化是很具有生命力的。海外有漢學,就是在研究中國的文化。作為一個有中國血統的人來説我們是有先天的研究優勢的。但是你必須也要下苦功夫才行。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要有總體上的理解,同時也要有細節上的認識。

儒釋道三家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它們共同作用構成了我們文化的根底。無論是從入世的角度還是出世的角度,它們都給我們深入下去的方向和資源。讀好三家的經典,並有獨特的見解,無論你從事各種工作都會受益匪淺。有人説讀好了《老子》擁有了高收入,這一點不誇張。《老子》這本書提高了你的格局,用無為的方法淡化了慾望的束縛,在整體上給你工作的方向。你理解了道就理解了宇宙人生的根本,從而在本質上把握事物。道的提出在文化史上是一種創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道家真是讓人灑脱又活潑,在茫茫塵世中有了契入的方法。另一部道家的傑出著作《莊子》則是像詩歌一樣給你飛翔的勇氣。《莊子》也很淡泊,它講故事講寓言,實則教你如何為人處世。

儒家思想總是孜孜以求,在現世的安頓上用心。佛家思想尤其是禪宗吸收了中國文化的匠心,試圖達到入世和出世的這樣一種統一。六祖慧能認為在世修行也是重要的。他提出見性成佛,當下直入。如果我們把道德倫理規範做好,如此離成佛不遠。他的思想影響頗深。

儒釋道思想值得我們用心體會,在其中你會找到完善自我成就人生的資源。莊子的妻子去世,他鼓盆而歌,他認為妻子回到自然之中,是應該慶賀的。佛家則提出了西方極樂世界的所在,死亡的歸宿被認真重視了。孔子則説“未知生,焉知死”。他更注重生的價值,將死擱置。

當你深入中國傳統文化你會欣喜的發現它的深邃和廣博,你想要的答案它都可以啟發你。我們的閲讀更加有方向感。

如果你讀文言文有些困難也可以找解讀的書來看,不同的學者角度不同,你會吸收到前沿的觀點。我們的生命因為讀國學而非富美好。當你讀了許多這方面的書後可以從整體上比較儒釋道三家文化。你發現在超脱這方面道家和釋家是有聯繫的。魏晉玄學就是吸收兩家思想而進一步發展來的。文化的創新也要有基礎。

因此,你的底藴決定了你的前景。打好基礎你或許也可以是文化領域的優秀學者。學中國傳統文化會帶給你不同的感受和未來。

傳統文化的作文8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中華傳統文化包括:古文、古詩詞、曲、賦等。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寒食節、端午節、中秋節……

可是“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七夕節。春節白天熱熱鬧鬧,而晚上在電視機旁看春晚。可是,現在的春晚沒有意思了。以前,春晚上不是應該扭秧歌啥的嗎?清明節又有誰會在自家的門前插幾隻嫩柳呢?只不過去掃掃墓,僅此而已。中秋節,誰還會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呢?端午節來臨,誰還會閒着去包粽子呢?重陽節又會有誰去登高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遺忘,可見,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一些文化習俗正離我們遠去。傳統佳節現在日益冷清,怎能不讓人擔憂?

想想以前,每當大年三十晚上,村子裏立刻就熱鬧了起來,有敲大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舞龍的……好不熱鬧。小孩子穿着棉襖你追我趕,不停地放着炮,老人聚在一塊兒聊天,年輕小夥子和俊俏姑娘給大家表演節目。而清明節,大家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自己家的門前,端午節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會拿着一盤月餅坐院子裏,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的一大樂事啊!可是……現在呢?大家對西方很崇拜。戰爭以來,中國人便對西方有了一種恐懼或崇拜,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國門,打碎了天朝上國的美夢,也在國人心中種下了恐懼又歆羨的種子。面對這種情況,怎能不讓人擔憂?

作為一名國小生,我要倡議大家獻上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屬於整個民族,它更屬於整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節日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我們要保護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

中國積澱了悠久的文化遺產,藴含着豐富的人類的美德精華,體現了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讓我們在這裏棲息、成長,讓每個人文明、高雅、有氣度、有風範!我要向別人、整個社會呼籲:不要再崇拜和恐懼西方人了。我們的傳統節日正在和我們告別,我們一定要努力去捉住它們,不要讓它們揮手和我們永久的告別。我們的傳統節日是無可替代的,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傳統文化,不要讓“傳統文化之華”枯萎。

傳統文化的作文9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民族之根,茶以源之,茶以揚之。茶,生於天地之間,採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茶裏藏河,茶中有山,茶便是我們心中美好的象徵。

興許是因為茶名氣大的原因,隨時間的變化,茶在我們生活中發揮着重要地位,當有親朋好友來訪時,便成了款待賓客的首選,一杯濃茶寄託千言萬語,一切盡在不言中;文人墨客喜愛品茶,品的不僅是茶,品的是花香,品的是和風,品的更是歲月,茶映射出來的是時代變遷的滄桑,是美好生活的變遷,而茶文化更是造就了“茶馬古道”。

《金陵瑣事》説;“凡茶葉肥厚的,味道很甜但不香;茶葉瘦小的顯苦澀,而苦的則香。”《茶經》也説“啜苦咽甘,茶也。”我忽然想起,喝甜茶後飲白開水會發澀,喝苦茶後飲白開水會發甜;喝過填的再喝哭的會更苦,嘗過苦的再嘗甜的會更甜。如此看來,這不便是生活嗎?苦盡甘來亦或是先甜後苦正是我們在經歷的生活。品茶即是品生活,茶需要文火慢煮才能入味,而生活也應慢慢品味。

品茶也要有茶可品,那麼點茶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古書記載,“在宋代點茶中;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鈔茶一錢七,先注湯,調今極勻,又添注入,環回去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看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開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如此看來,點茶工序還很多,因此點茶的人必須認真謹慎,點茶時必須全神貫注,不被外物所打擾,用心做好自己的事,不慌不忙,把點茶作為一種樂趣,享受點茶的過程,保持一種平和的心境,這樣點茶的任務也就算完成啦,連空氣中都瀰漫着一股悠悠濃茶香。

生活亦是如此,需要我們平和的過好每一天,不被繁瑣事困擾,遇事保持平靜,不忘初心。如今這個世界上生活和工作節奏都很快,很多人晚睡早起,每天過着三點一線的工作,越來越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櫛風沐雨地為生活奔波,廢寢忘食地為未來生活拼搏。可生活再艱苦,工作再忙,學習再緊張,也不要痛哭,為自己泡一杯清茶,緩解一下情緒,不好的事情總會過去,相信冬雨後會有春風。

無論是品茶還是點茶,總在無形中教會我們如何更好的生活,體驗更美好的世界。所以,請你坐下來,煮上一杯濃茶,捧起一本想讀卻一直沒來得及的書,認真聆聽來自歲月的深訴……

民族之根,即茶之根;民族之魂,即茶之魂。茶,賦予我們神奇的神話,我們將茶的美好傳播到世界各處,我們品茶時,更需讓茶文化源遠流長。

傳統文化的作文10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古人的這一詩句似乎是清明的真實寫照,温暖的陽關不再照耀大地,接替它的反而是陰雨連綿。小小的雨滴落在地上,敲打在窗邊,勾起人們對已故親人那斷斷續續充滿悲傷與哀愁的懷念。

我家也在為清明節的籌備當中,只是意外層出不窮。奶奶把飯菜的做好了讓我去叫爸媽,可是爸媽卻不見了。於是我給他們打了電話,剛開始還不接,於是我又打了幾次,最後終於接了,我便知道他們原來去了外婆家裏,我舅舅已去世3年,但親人們的懷戀和惋惜依舊。媽媽在電話裏的聲音是淒涼的,我還聽到了哭聲,媽媽説讓我們等會兒,説他們馬上就回,可我們等了半天,還是沒有回,過了一會兒,接到了媽媽的電話,她説他們快到了讓我們把飯菜熱一下等着他們。於是我便去和奶奶説,然後發現奶奶也不見了,於是我便去奶奶家找,可是家裏門鎖着,然後我就去別的地方找,最後在一家小賣部找到了奶奶,她在那裏看別人打麻將。奶奶看到我來了,就問我是不是爸媽回來了,我説他們快了,説讓您把飯菜熱着等他們回來,然後奶奶便回到家準備熱飯。可是卻發現家裏的煤氣完了,奶奶就把飯菜裝起來,拿到自己家裏熱。隨後爸媽便回來了,然後我們家開始燒紙錢,放鞭炮。完了以後就去上墳,上墳燒紙時,天空中下了小雨,一滴一滴的落下來,落在我的臉頰上,也落在了爸爸那歷經風霜的臉龐上。

我不喜歡淋雨和燒紙錢,還有放鞭炮,所以我做了一個愚蠢的事,我説爸媽,我不想燒了,沒意義,我先回去了,媽媽先是反對,最後還是無奈的讓我回去了,在回去的最後一刻,我看到爸爸的臉上寫滿了無奈和憂愁。我的心突然有一種酸酸的感覺,但我還是回到了家,回到家之後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給爸媽送傘過去,可是想了想,他們並不像我這樣討厭下雨,可能他們還願意在這個傳統的節日的淋下雨呢,於是我便向奶奶家走去,幫奶奶撐着傘,奶奶手裏端着的就是放滿了飯菜的東西。我説奶奶重不重啊,要不要您來撐傘吧,我來幫您拿,她説,不重,我拿着就好了。我想幾盤菜可能也不是很重,於是我便沒有再多説,繼續幫奶奶撐着傘,到了家門口的時候,正好爸媽回來了,可能他們看到了我為奶奶撐傘便原諒了我,後來也沒有在那件事上説什麼,這件事可能就這麼不了了之了吧。

最後,我們一家人坐在桌子上,吃着清明節的這頓飯。飯菜很好吃,可是氣氛卻不是很好,最後是爺爺打破了沉寂,隨後便在桌上都聊了起來,這種氣氛多好,大家開開心心的吃完了飯,於是便都離開了,爸爸去了武漢,媽媽出去了,爺爺奶奶也都回家了,只剩下我一個人獨自在家裏體驗着清明節的孤獨與寂寞。

讓我們從這個春天,這個清明開始,珍惜時間生命,畢竟,生命也像春天一樣燦爛!

傳統文化的作文11

中國的傳統的節日有很多很多,這是我們這個經歷了幾千年文明民族的寶庫,有:春節、端午節、清明節、元宵節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春節。

記得去年我在外婆家看春節聯歡晚會,晚會裏面的小品逗得我們一家人哈哈大笑。看着看着,突然有兩聲砰砰、砰砰的聲音在我耳邊響起。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去陽台一看,呀!真是好美阿,原來是煙花!

回頭一看鍾,原來已經十二點了,這時聽到外公在樓下大喊一聲,説:“我們也快點放鞭炮和煙花吧!”我匆匆忙忙地跑到樓下去,看到鞭炮已經掛起來了,像一條紅色的大蜈蚣,鞭炮掛在二樓,一直垂到一樓地上。這時我看見姨丈手拿着一根香,然後和我們一起異口同聲説:“1、2、3。”數完之後,鞭炮聲音就震耳欲聾的響起,我高興的大喊起來説:“新年到嘍,新年到嘍。”我和妹妹一人拿着一枝煙花,插到地上,點起煙花,一會就有煙花衝向天空,五彩繽紛的煙花漂亮極了。

這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是不是很有趣?

  傳統文化節日的專題作文四

今天是一個特殊的節日,想知道它是什麼節嗎?對了,就是端午節。我祝你們 “端午節快樂!”

一到端午節,我就很興奮,因為我很愛吃粽子,但只有端午節的時候能吃到許多的粽子,平時媽媽是不多買的。

既然今天是端午節,那我就要給你們介紹一下端午節的由來: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 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説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也這樣流傳下來。

每當端午節時,人們都會帶有花花繩兒、吃粽子、喝雄黃酒等,有的還會帶平安符來保平安。

傳統文化的作文12

文化是祖先千百年來思想的沉澱,世世代代人文成就的彙集,因此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文化特徵和時代特徵。它記錄着歷史的興衰迭起,反映着傳統對思想的深厚影響,發揮着承古傳今的重要作用!對於傳統文化,我們不應該只停留在研究它所展現的歷史風貌中,而是該更多的發掘它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提及傳統文化,就不得不讚頌孔子對此的卓越貢獻,他是學術界的翹楚,更是人們思想的先驅。其思想是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而又極為理智的入世思想。集中了穩定社會、建立秩序的“禮”,完善社會成員自我人格的“仁”。孔子不僅涉獵於“為民”品質道德,對於“為政”似乎也頗有見解。在孔子思想裏,“禮”是與“德政”相結合的。在《為政》中説:“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他將道德與為政相融合,使人們對於為官之正有了界定,當代人們仍然將為政以德作為清廉與否的評判標準。

儒家文化首先追求的是人類社會的穩定、有序、和諧與進步。為了實現理想社會,中國儒家文化要求社會成員要完善自己的'人格,要有“以天下為已任”的胸懷。這與當代社會的發展需求不謀而合,在這種文化模式的薰陶下,人們能夠暫時忍受艱難困苦,孜孜不倦的工作,可以説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動力。儒讓我們奉行仁禮道德。

而中國文化的核心範疇和中國人追求的終極價值理想就是聞道,不光儒家,道家也反映了中華文化的精華所在,人們同樣秉承至今。正如道德經中所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認為道是自然形成於萬物之前,自然界物質生長都具有順應自然的特性,因此道就無所不在,道存在的現象就是和諧。不追名逐利,苛求富貴利益,能安於現狀共同富裕的和諧之景不正是現代社會所執着的追求嗎?同時人們意識到了自然的力量,終於懂得“疏水須引水”的道理,萬物皆有道,一味的改造堵塞只會自取滅亡,道傳授我們變通。

社會是一個擁有極其複雜內涵的定義,又因其擁有不同組成成分而多變。一個社會的運作需要人力和各個行業的帶動,而治人則需執法,法家便在秦始皇吞併六國的動盪時期誕生了。有法則有規矩秩序,法制是對非善良人性的限制,身處人人交往的社會,沒有法制來限制人慾,我們又怎麼在芸芸眾生中超凡脱俗?如今強調的法治社會,更突出了法的重要意義。法指引我們正確的相處。

由現代社會縱觀歷史,古人的智慧令我們拜服,先輩們對於人性人理人為的探求剖析,為現代社會要求的基本輪廓添了一筆重彩。是我們擁有更豐富的民族精神!

傳統文化的作文13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冰糖葫蘆,有古老的中國書法,有精美的剪紙,還有熱鬧的舞龍獅……我最喜歡的是中國古代的茶文化。

你知道茶的歷史嗎?茶最早是被人們當作食物應用的,尤其是在物資匱乏的原始社會,茶更是一種充飢之物。後來隨着人類文明的發展,飲茶也逐漸成為一種風俗,甚至在一些地區形成了飲茶文化。茶葉被食用之後,其藥用功效逐漸被人們發現和認識,茶葉隨之轉化為養生、治病的良方。人們在飲茶和把茶作為藥物使用的過程中,逐漸發現茶的藥性很弱,但是具有一定的興奮作用,因此茶開始轉化為飲料。直到漢代,飲茶才成為一種新的潮流,滲透於社會的各個階層。三國以前是茶文化的啟蒙,晉代南北朝是茶文化的萌芽時期,唐代是茶文化的繁盛時期,宋代是茶文化的興盛期,遼金元時期是茶文化的返璞期,明清是茶文化的普及期,現代是茶文化的發展期。

中國茶有紅、綠、青、黃、黑、白六大類兩千個花色品種。不同的茶有不同的來歷,也有不同的文化,只要你細細體會,多多查閲就能得到傳統文化之舞龍】

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生活活動之一。從春節到元宵燈節,我國城鄉廣大城區都有舞龍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經成為一種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

舞龍起源於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古代人們用耍龍燈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舞龍的主要部位是龍頭、龍身兩個部位。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為九節龍、十一陽龍、十三世龍、多者可達二九銀龍。十五節以上的龍比較笨重,不以舞動,主要是用來欣賞,這種舞龍特別講究裝潢,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還有一種“火龍”。危險性很高,用竹子先撐住內部,披上紅紅火火的龍衣,在竹子裏面的縫上頂住蠟燭跳來跳去,欣賞性很高,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舞龍的耍法有多種,九節以內的側重於花樣技巧,較常見的有:江龍漫遊、龍頭飛舞、頭尾交跳、龍身擺尾等。十一節,十三節的龍,側重於動作表演,有各種的樣的金龍玩珠、火龍刀蠟、一應俱全、應有盡有的花樣讓我們眼花繚亂,非常好看。

舞龍的習俗在海內外華人受到了發揚和光大。每逢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他們就一向會舞起龍、耍起獅,呈現出一片濃濃的東方氣概。

傳統文化的作文14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藴。但在這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着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聯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範的準則。企業願景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齊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老師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老師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禮貌禮儀不僅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親。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親的被子温暖後,再請父母親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親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親安寢。黃香温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親,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一樣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親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經典文章欣賞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重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幹為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能夠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職責,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説:“我是中國人!”

傳統文化的作文15

炊煙是什麼?

有人説,炊煙是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有人説,炊煙是種在屋頂上的精神的莊稼;有人説,炊煙是抓在天空手裏的小辮子;有人説,炊煙是一種樸素的記時方式;有人説炊煙是圍着鍋台轉的娘對野孩子的柔聲呼喚;有人説 。

我説,炊煙是一種能讓人感動得落淚的風物,正在馬不停蹄地消失……

城市裏,炊煙已然絕跡。沒有土灶,沒有柴草,沒有煙囱,哪有炊煙。廚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煙的命。人間煙火,不必炊煙。時代的推陳出新,似乎炊煙與繁榮水火不相容。

鄉村是炊煙的最後一塊領地。如今的鄉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舊貌換了新顏,去年的燕子輾轉歸來,居然“找不到北”,舊巢舊巢安在否?燕子難覓舊巢,歸人難覓炊煙。液化汽、沼氣和電,取代了土灶、柴草和炊煙。炊煙正在馬不停蹄地消失。

找一個晴好的冬日,我出發了。落葉樹光禿禿的,視野開闊,無遮無攔。我經過微綠點點的麥田,目極之處是地平線,地平線上是幾間老屋子,豎起一根煙囱,像桅杆一樣挺拔。早晨、中午和傍晚,煙囱分時段裊出一筆炊煙,藍得自在,藍得純粹,藍得無限透明。哇噻——

可是,這不可能。“實踐”等於“落空”,像是一塊滿懷試探性質的石頭拋進了無窮無盡的深淵。節節拔高(鱗次櫛比、日新月異)的鄉村裏,炊煙稀罕得像出土文物似的。

我以一個詩人的浪漫,想象着無家可歸的自己,在鄉村,擇一高地,學習魯濱遜,以祖傳的勤勞和智慧,蓋一間土房子,砌一座土灶,煙囱通向屋外,撿來柴草,燒鍋做飯,炊煙像快樂的孩子樣在屋頂上一蹦三尺高……鍋裏煮着生活,煙囱裊起炊煙。我一個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貪婪地呼吸着久違的帶有草木氣息的微温的炊煙,他鄉遇故知一樣不能自已……

老實説,我被自己親手創造出來的炊煙征服了。

炊煙在我心裏裊出一筆葱蘢的詩意。

我對炊煙的理解超越了貧窮的侷限。我嗅見了萬千種氣息,温馨而甜暢的家的氣息。我心沉醉呵。

炊煙在我心尖上打上一個碩大的結……

也許,終有一天,我在課堂上講解炊煙時,費盡口舌,打盡手勢,孩子們仍然將頭搖成撥浪鼓,滿頭霧水的樣子讓我心焦。我靈機一動,置課堂教學常規於不顧,燃起一枝紙煙,注目淡藍的煙霧裊裊升起,聲情並茂地説,看,炊煙就是這個樣子!

標籤: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jndvl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