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精品】中學作文四篇

【精品】中學作文四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學作文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中學作文四篇

中學作文 篇1

童年對於中學生來説早已不是主要話題了吧。現實的生活不再允許思想的出軌。我們必須學會拉住心中那匹隨時奔離的懷舊之馬。但這,就讓我這匹懷舊之馬放肆地去追逐它想抓住的深處回憶吧。

小提琴,在別人眼中優美高貴的它在我眼中亦是如此。從小就與它共同生活奮鬥。除了愛,其中滲雜的還會有幾絲恨。永遠的四條弦,不停變化的把位,走如直線的弓子,困難但必須學習的專業知識與技巧,聯繫的枯燥無味,就這樣伴我走過了將近十年的路。逐漸地,看着它就像是生活中的必備品,自己同舟共濟的同伴。一直到,七年級那年遇到親愛的她,我親愛的搭檔。幾句簡單的對話,温暖有力的握手,手中一把木色小提就這樣將我們連繫在一起。樂團的訓練,藝術節大賽,樂曲的`交流,不同聲部的合奏……我們就這樣憑着感覺與默契走過了兩年。

舞台,東湖中學的舞台。那裏有着我和搭檔的琴聲與交談聲。“無憂無慮地練琴,早已成為奢侈。”幾個月前的她對我這麼説。是呵。五線譜上跳躍的蝌蚪不再是主曲,舞台早已是我們觀賞的地方了。

《瑤族舞曲》,《漁舟唱晚》,《春節序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一首首曲子不再是兩人的天地。互相鼓勵,互相關心的搭檔她手中的那把琴,還在嗎?我相信它還在。它們是見證我們的艱辛,快樂,無憂無慮的最好證據。

無憂無慮地練琴,不必為其他事情煩惱。

因為搭檔的轉學,九年級的繁忙,再也很少與琴聲一塊兒談心了。我們都是一樣的。如果再次回到從前。我相信,前方兩個女孩手中的琴盒裏,裝着的是滿滿的無憂無慮和歡笑,還有那些甜甜的回憶。

也許那些無憂無慮還要再繼續耐心等待吧。

謹以此文記憶曾經的時光。

中學作文 篇2

那年,女孩和男孩分到了一個班級,女孩坐到了男孩後面的旁邊,男孩説自己是金剛,怎麼打都不壞,就這樣女孩和男孩第一次,認識了,一天,語文課的時候,女孩拿了男孩的本,結果,旁邊的朋友跟女孩要你的本,女孩就給她了,不巧,這時,語文老師進來了,男孩把女孩告訴了老師,就這樣,女孩到辦公室站了3節課,哭了3節課,自尊心被毀了,就這樣,不知過了多久……

一天,老師説,讓男孩和女孩同位,女孩還不經意的説,啊,老師,是讓我和他同位啊,但嘴角卻一直掛不住微笑。慢慢的,也不知道過去了多久,女孩和男孩相處的特別好,他們在一起接過日記,對過暗號,度過蠟燭種種美好的記憶,直到有一天,他們在一起傳紙條,被老師發現了,女孩便申請換位,老師也同意了,女孩變笑着和男孩説,你活該,這是,女孩才知道,自己心痛了,漸漸的,男孩和女孩的關係淡了,聽喜歡男孩的另一個女孩説,男孩恨自己,女孩的`心碎了一地,她不明白,這是為什麼,有一天,英語課上,男孩替別人拿着書,走到女孩旁邊的位子上説,今天,我就做在這兒了,然後,男孩走了,女孩才知道,這就是夢,上英語課的時候,老師竟然讓男孩拿着書走到女孩的位子上,女孩十分高興,慢慢慢慢的,一個學期過去了男孩和之前女孩的朋友好了,女孩恨死她的朋友了,突然,有一天,男孩獨自去圖書館的路上,對面一輛車走來了,女孩毫不經意的為男孩擋住了車,女孩倒下了……

口裏還説着,我愛你,你卻不知道……

不久,女孩慢慢的康復了,男孩還是忘記了女孩,女孩碰上了另一個男孩,並和那個男孩成為了男女朋友,有一天,女孩突然問男孩真想指着你的心口問你,我離開了你,你這裏會不會疼。男孩説,別離開我啊,女孩説,我不會離開你的。不久,女孩還是發現,心裏一直他有一個影子,原來,女孩還愛那個男孩,只是不敢説,我愛你,在這裏,女孩説,我愛你。

中學作文 篇3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題記

深夜,起身。

扭亮杏黃的枱燈,拉開蛛灰的絲幔,捧一杯濃香的茗茶,微閉雙眼,等待雨的光臨。

雨來了!

耳畔響起珠落玉盤之聲,忽大忽小,或清脆或沉重,各不相同。

雨,你這調皮的小精靈。

我用三分橫笛的悠揚,三分木琴的清亮,四分古箏的曼妙,湊足十分的愜意,來聽你的傾訴。

雨落在樹葉間,樹葉淌出大提琴婉轉的旋律。

雨落在瓦片上,瓦片彈奏出編鐘美妙的音符。

雨落在池塘中,池塘跳躍出揚琴般清脆的樂章。

夜間聽雨,在耳邊縈繞着的是美妙的絲竹之音,一絲一縷,淡淡,細細,輕輕。

推開小小的玻璃窗,一股香味迎面撲來,混雜着泥土的清香、葉子的淡香、花兒的馨香和雨的素香,花茶一般。

只有大自然,才能散發出如此奇特的.香味啊!

伸出手,接住一滴雨,清清涼涼,掃去了燥熱,撫平了煩躁的心緒。

杯中,茗香漸漸地淡去,口中留香。卻不願意再續香茗。因為妙玉説過:“一杯為品,兩杯便成了解渴的蠢物。”

雨聲,也漸漸淡去,但耳中留韻。

春雨,活潑而不失其温柔;夏雨,熱烈而不失其剛勁;秋雨,綿綿而不失其明快。

“天街小雨潤如酥”,雨是細膩的;“沾衣欲濕杏花雨”,雨是飄逸的;“夜來風雨聲”,雨是堅強的。

猛然,發現思緒飄遠,再回頭,看雨、聽雨、聞雨、摸雨,雨已過去。

在深夜,傾聽雨聲,捧一杯香茗。

在深夜,傾聽雨聲,洗一分清涼。

在深夜,傾聽雨聲,得一分淡泊。

夜間聽雨,確是一種享受。

中學作文 篇4

中學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它的重要程度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許多老師僅僅看到的是作文的可觀分值,忽視它本來應該具有的審美意義。於是在一些個人觀念的驅使下片面強調作文的應試技巧和應對方法,把它本身的內涵拋到了一邊。這是教育的損失。因此,語文教師應該轉變自己的觀點,從更高的層次上去認識為什麼要進行作文教學和作文教學的意義。

一、審美教育的含義

楊安侖在《美學綱要》一書裏這樣解釋“審美教育”:“美育,是在對世界的審美關係中培養和發展受教育者健康的審美意識、高尚的審美情操、深層次的審美能力,從而使受教育者按照美的規律改造世界,改造自身。”“它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提高民族素質的一條必由之路。而且,審美教育和其它方面的教育是彼此滲透、相輔相成的。”由此可看出審美教育的重要意義。審美教育是意識的教育,關係到一個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若欠缺這種能力的話,人類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看法將混成一團,對於客觀世界的改造也將不符合美的標準。

二、為什麼要重視作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首先,中學階段的學生處在一個特殊的年齡段,思想和心理都不是很成熟,處於一個不穩定的階段,具有極大的可塑性。他們的審美指向不確定,審美情趣也比較膚淺,也容易遊離,這時老師的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名師出高徒”這句話説明老師對於學生的成長有着不可磨滅的影響,老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和作文教學的方法與理念,都將影響到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

注重審美教育,把作文的文學性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以後的文學造詣。試看古今中外的文學家,有哪一個不重視審美情趣的培養?他們在成為名家以前都通過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審美能力達到一定的高度,這之後才能胸有成竹地寫出曠世佳作來。當然我們不希冀每個中學生以後都能成為作家,但是這作為一個基礎,是應該打牢的。畢竟誰也不知道他們以後會不會走上文學的道路。正如魯迅從文之前一心在日本學醫,為的是醫治國人身體上的疾病,解除他們的痛苦,然而當他在一部電影中看到國人的麻木後毅然棄醫從文,因為他認識到身體的疾病遠不如思想的疾病那麼嚴重。

這也是時勢發展所趨,現在提倡的是全面教育、素質教育,這就要求所有的老師要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考試是第一位的,從本質上意識到如何做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才符合時代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

三、學生作文的問題

很多學生害怕寫作文,就是因為他們怕寫得不好,拿不到高分。這種情況直接導致了一種惡性循環,久而久之,他們便覺得寫作文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不把其看成是一種美的創作。仔細分析可以看出他們的作文存在着以下這些問題:無話可説,內容空泛,在拿到一個作文題目時感到很茫然,覺得無從下手,心裏找不到與之相關的材料,這是因為他們的社會經歷和人生閲歷太少,平時基本上是學校——食堂——寢室這樣三點一線的生活方式,根本沒辦法去了解外面所發生的事情和國際上的熱點聚焦,整天都對着為數不多的基本教科書;感情虛假,辭藻平淡,很多時候學生抒發的感情和前面寫的內容毫無聯繫,毫無文學性可言。這也和他們人生閲歷和社會經歷的缺乏有很大的關係,沒經歷過的事情怎麼能很好地表達對其的看法?他們在作文寫作中陷入了一種機械的重複,雖然作文的主題和要求不一樣,但是他們在寫作文的過程中重複着自己向來形成的固定模式和思維;情節平淡無奇,缺少波瀾,這主要是針對記敍文而説的。由於讀過的文學作品比較有限,自身經歷的平凡,他們寫的故事基本就是按時間順序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寫下來,這樣肯定會缺少文學性和欣賞性。畢竟作文作為作品的一種形式,不同於我們平時寫的日記和總結

四、進行審美教育的方法

文學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這就要求我們去了解生活,最好的辦法便是觀察。觀察以後才能產生感受,把客觀事物和人的主觀感情結合起來。作文教學時,老師應該重視指導學生對大自然進行觀察,這種觀察的對象無疑是一種客觀存在,但由於觀察的途徑、方法不同,就產生導致了科學的觀察與文學的觀察不同。科學的觀察要求儘可能排除一切可能的主觀色彩,有時為擺脱人的感覺器官的侷限和影響,科學工作者常常又藉助一些精密儀器排除錯覺,以避免得到有背真實情況的實驗結果。然而文學的觀察除了要有那種標準的、帶普遍性的眼睛外,還得有自己的眼睛,用帶有鮮明個性特色的眼睛去觀察生活,把客觀的意象和個人獨特的情感結合在一起,使觀察的結果帶上個性的情感色彩。文學形象產生於客觀與主觀的碰撞,它是情感與理智的合攏。但是對於中學生而言,他們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觀察往往處於一種感性狀態和朦朧狀態,搞不懂自己為什麼要去觀察。也搞不懂要觀察什麼,比如他們看到鄉間的百花盛開、新房林立的景象,所感受到的是五彩繽紛的色彩和新房子的漂亮,卻很少去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景象。他們很難把把這些景象和國家對農業的重視、對農民的重視結合起來。往往只知其果。不思其因。所以,老師要在這方面進行有效的指導,鼓勵他們去思考,凡事都要問一個為什麼,這不僅是文學的精神,也是科學界所提倡的`精神。

有效利用課本和相關讀本,注重對精美文章的分析,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及聯想能力。當然,要想做到這點,應建立在上述第一點的基礎上,即——觀察。奧地利心理分析學家馬赫曾對聯想作過這樣精闢的論述:“在兩種突然同時進發的意識內容A和B中,一種內容在出現時,也喚起另一種內容。”這種聯想使學生產生愉悦的快感,聯想的結果是學生的思維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誦李白的不朽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出現在人的腦海裏的何止是黃河呢?也許是浩瀚無際的大海,也許是一瀉千里的黃果樹瀑布,也許是滾滾東去的長江……想象在人們頭腦中迭現的是許多波瀾的畫面,使審美的感受更豐富了。再如馬致遠(元)《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呈現在人面前的是一幅極為淒涼的畫面:秋風蕭瑟,荒涼凋謝的蒿草,孤枯敗落的藤枝,蔓纏在飽經滄桑的老樹上,時不交運的“昏鴉”,呱呱叫着,聲聲催人心魄,把秋日黃昏的氛圍一下子捲入落魄流浪人的心裏。冷冷清清,座落的小橋,似給旅人鋪路,又似讓旅人沉落。瘦弱贏馬,馱着書卷,催着旅人,行吧行吧。只廖廖數語,便將人在天涯的秋愁刻畫得淋漓盡致。

老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通過文章中描寫自然環境的美去領悟其中的理性內容。如茅盾寫的《白楊禮讚》中對白楊樹的讚美,“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幹,筆直的枝。它的幹通常是丈把高。像加過人工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像加工過成為一束,絕不旁逸斜出。”這一段話,作者表面是對白楊樹的讚美,實際上是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的廣大抗日軍民的禮讚,讚美廣大軍民的英雄氣概和團結向上的革命精神。只有理解到這一層,才能真正知道茅盾何以要花這麼多的篇幅去寫看起來極為普通的白楊樹,知道這看似樸實的描寫後面所藴涵的精神。又如孫犁寫的《荷花澱》,“月亮升起來,院子裏涼爽得乾淨得很。”“那一望無邊擠得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着陽光舒展開就像銅牆銀壁一樣。粉色荷花箭樣高高地挺出來……”以及其他的景象,諸如明月、清風、銀白的湖水、碧綠的稻秧、粉色的荷花……通過這些景物描寫,展現出人們對家鄉的愛、對生活的愛,着重表現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從而歌頌愛國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通過對精美文章的分析來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尤為重要,這是他們汲取文學營養的重要來源。

開展課外活動,把理論的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真正地走進生活,感受生活,擁抱生活,從而喚起對所要表達的事物和人的情感。只有成為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寫出親切感人的作品。恩格斯説,文學起源於勞動。魯迅在《中國小説史略》裏談到,文學起源於原始歌謠,古時勞動人民在勞動時為了減輕勞作疲勞用有節奏的歌謠來緩解疲勞。這大致也和恩格斯説的一個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勞動和實踐對於文學產生的重要性。比如長江沿線一帶的地方,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長江,讓他們自己真實地感受一下長江奔流直下猶如天上來的氣勢;沿海的地方,老師可以讓學生多去海邊看看,目睹大海的波濤洶湧從而產生一種博大的情懷:有高山的地方,老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去攀登高峯,體驗往上攀登的艱辛和達到頂峯後的快樂,以及隨之而來的“一覽眾山小”的豪邁:而平原的地方,則可以要求學生多參加田間勞作,體會勞動的艱辛和父母的不易,珍惜勞動果實。當活動結束以後,讓大家在一起討論,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並進行心得交流。那麼在以後碰到諸如《登泰山記》、《勤勞》、《克服困難》之類的作文,學生便可以從自己真實的經歷出發,寫出自己的真感情。

老師應該允許學生有不一樣的聲音——即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很多老師容易犯先入為主的錯誤,覺得自己的分析才是比較準確的,認為學生的閲歷淺,不可能把問題分析得很透徹。但事實上不是這樣的,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老師的分析只代表他自己的觀點。他的觀點的得出是建立在自己的社會人生經歷和人生觀、價值觀上的。中學生和老師有着必然的思想和認知代溝。但這並不説明他們的看法就不對,很多時候學生的看法往往由於角度新穎而更具有價值。

五、作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意義

把作文的審美教育放在第一位,對於傳統的教學是一種極大突破。其核心在於一個“美”字,這樣可使學生改變自己以往對作文的看法,不再把寫作文看成是應付的不得不做的事;能在根本上使學生從“要我寫”轉變到“我要寫”,自發地去追求美、熱愛美、創造美。從長遠意義上講,這對於他們以後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這種意識上的超前性不是短期內就能獲得,必須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逐漸積累才能緩慢形成,正如一個人的性格是在後天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形成一樣。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真正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意義。那種傳統的以考試為目的的教學模式早應該被歷史的洪流所淘汰。

標籤: 四篇 精品 中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low31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