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作文 >

關於傳統文化作文彙總6篇

關於傳統文化作文彙總6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傳統文化作文彙總6篇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我最喜歡的傳統節日是春節。每到大年三十,商場里人來人往,大家都忙着買年貨。但你知道嗎?過年還有一個美妙的神話故事,我講給你聽吧!

傳説中,在一個山谷裏住着一隻叫“年”的怪鼠,每到春節的晚上“年”都會襲擊山下的一個村子。村子裏的人非常害怕年,準備到城裏過年,在路上,他們看見一個仙人,仙人對他們講“年”最害怕紅色的東西和響聲,人類聽了以後,連忙去買了春聯和鑼鼓。到了晚上“年”又來了,它看到紅色,聽到鑼鼓聲趕緊逃跑了,從此村莊太平了。

現在,我們每到過年,吃完午飯,就興高采烈地跑到爆竹店裏買許多禮花。到了晚上,我便迫不及待的拿出禮花撕開包裝袋,取出禮花,用打火機小心翼翼的`點燃後向天空發射,只聽一聲“啪”,一束美麗的煙花掛在天空上,五彩繽紛,好看極了。放完禮花後,我依依不捨的回家了,和家人觀看晚會。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在咱們桐鄉,每年的農曆七月三十是地藏王菩薩的生日,這天晚上家家户户要插“地上香”。

傍晚一吃過晚飯,爺爺就騎着電動車帶我去村邊的小店裏買香燭,香燭買來了之後我們這就迫不及待地開工了!奶奶搬來了一隻板凳,放上香爐,插上了三支燭,然後在旁邊放上一大塊泡沫板,用於插“地上香”。聽爺爺説,地上香,原先是插在自家門前的場地上的.,所以叫地上香。現在條件好了,場地全是水泥澆的,已無地可插了,就插在泡沫板上了,這也是與時俱進呀。奶奶這邊剛弄好,爺爺就開始把買來的香放到燭火上慢慢點燃,再是把火苗都吹滅,這個時候香就開始飄出輕輕的白煙,隨着夏天的風輕散開來,整個村子的空氣裏瀰漫着一股香燭的獨特香味。

我從爺爺的手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撮香,便一支一支地把它們插在了泡沫板上。我看爺爺插的香一支一支排隊似的整整齊齊的,便對着爺爺大喊一聲説:“爺爺,您的插香技術真棒!”爺爺微微一笑説:“還可以吧,不能得意洋洋,要謙虛謹慎啊!”“哈哈哈……”我和爺爺都笑了。

望着星星點點的燭燈,我希望我的家人能得到地藏王菩薩的保佑!同時也保佑我家五穀豐登。

那真是個難忘的日子。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生活中,我們在感受傳統文化的是、同時,也越來越多地感受着外來文化的魅力。並且那些不屬於我們的、外來的文化,似乎更為我們所重視;而那些我們自身的、傳統的文化,似乎正逐漸被我們冷落,創建同文化正遭受着外來文化強有力的衝擊。保護傳統文化,議論文

這幾年,西方的各類節日越來越受到中國人的青睞。每年聖誕節的前夕,各大店鋪門口早早得就開始渲染濃濃的節日氣氛:聖誕樹、彩燈、裝飾畫??到處都是,街上到處有人派送聖誕禮品,各種各樣的賀卡滿天飛。狂歡夜的街上更是熱鬧非凡,好一派節日的景象。到了2月14日情人節,到處都是賣玫瑰花的,儘管價錢高得驚人,卻依然是生意興隆。愚人節,一不小心就會落入玩笑陷阱?? 我們的傳統節日呢?別説重陽節、清明節被我們拋在腦後,就連端午節、中秋節,我們也時常忘記。春節倒是熱鬧一些,但聽老人們説,也無法和以前相比,也別在年輕人中,逐漸有“淡化”的趨勢。

我不是説不能接受外國節日,但我們也應該保持優良傳統。前幾年令國人不爽的是韓國申遺成功,正是我們沒有保護好傳統文化的後果,端午節本來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一千多年前傳到了韓國,結果被韓國換了個名叫“江陵端午祭”,拿去申遺,居然還成功了。恐怕聽到這消息的每個中國人都會憤憤不平,但是我們轉念一想:為什麼我們不能保護好自己的知識產權而被別人拿去註冊?看來該反省的是我們自己。

不僅節日,中國的'其他傳統文化也在遭受這不同程度的衝擊。雖然我們有的傳統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但有的卻正在自己故鄉的土地上慢慢消失。

曾經看到電視報道:有一位老重視,掌握着一種快要失傳的中醫術,卻苦於無人繼承。好不容易找到了滿意的徒弟,誰知剛學了不久,這徒弟卻認為西醫受重視,賺錢多,就轉而去學西醫了。老中醫十分痛心,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我認為這個徒弟的做法是不負責任的,因為每一箇中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拯救一種瀕臨消失的文化。

近些年來,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把傳統文化看成是陳規陋習,覺得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誠然,許多外來文化是優秀的、先進的,但我們並不應該因此忘記自己民族優秀文化的根基。這畢竟是自己的文明,是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中華文明,它需要保護,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重視。“韓國申遺事件”就是對我們的警醒:傳統文化需要保護,需要珍惜

這就是我們的責任。願中國傳統文化一路走好!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苗族自稱“牡”、“蒙”、“摸”、“毛”,有的地區自稱“嘎腦”、“果雄”、“帶叟”、“答幾”等。他稱“長裙苗”、“短裙苗”、“紅苗”、“白苗”、“青苗”、“花苗”等。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苗族。

苗族主要聚居於貴州、雲南、四川、廣西、湖南、湖北、廣東等地,有大的聚居區,也有小的聚居區,還有與其他民族雜居區。

苗族使用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語分為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大方言中還有小的分支方言。雜居地區的苗族人,會講漢語或侗語、壯語等。過去苗族沒有統一的文字。1956年,創制或改革了4種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

苗族男子一般穿對襟或大襟短衣,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頭布,冬天多數人纏綁腿。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工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繡花邊,系繡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

苗族住宅因地而異。黔東南地區居民住平房和樓房。樓房二般為兩層,建築形式多為“吊腳樓”,也就是按山坡斜度豎樁,在樁上建築,屋頂為雙斜面。頂棚上層貯藏糧食、雜物,吊腳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湘西和貴州鬆桃等地,採用木質結構、雙斜瓦頂或草頂平房每棟三至五間,“偏廈”作灶房或牲口圈。雲南文山地區苗族居民住宅的牆壁多用竹條編織,外面糊上泥土,屋頂為平形草頂。雲南昭通地區的苗族居民多住“權權房”,即一種用幾根樹幹交叉搭棚,蓋上茅草,用樹枝或竹子編織、糊泥作牆的房屋。一般隔為兩間,‘人畜各一間。海南苗族住的是長而窄的茅草屋,三間一棟,屋檐較長,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土牆草頂或瓦頂的房屋。

苗族等民族居住的許多地區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自古不少民族就以善種水稻著稱,稻米是其主食。他們除了一般的蒸煮之外,還有許多不同的製作方法,如香竹飯、餌塊、米線、米幹、粽子、把把、炒米等等。

苗家飲食獨特的民族風俗是喜食酸味,以酸湯最為著名。酸味食品主要有酸湯、酸菜、醃酸魚、牛肉酸、豬肉酸、酸辣子、酸蘿蔔、青菜酸、豆類酸等。苗族人普遍喜歡喝酒,常以酒解除疲勞,以酒示敬,以酒傳情,飲酒為樂。苗家的酒主要有白酒、甜酒、刺梨酒、泡酒等。

苗族男女青年婚前都實行自由戀愛,通過“走寨”、“走坡”等形式社交,但也必須託媒説親,徵得父母同意才能結婚。苗族實行同宗不婚、姨表兄妹不婚,不同民族不婚,過去有“苗不沾客(漢)”之説。解放後,民族團結增強,各民族通婚的情況已日益增多。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快板是源於山東的一項傳統文化,最早叫順口溜或叫蓮花落,是賣藝人沿街賣藝時經常採用的一種藝術形式。我喜歡快板是因為覺得快板很受大家的歡迎,無論走到哪兒只要你為大家來上一段,保證大家都會立刻樂開了花;加之我是一個性格開朗、外向活潑的男孩兒,經常參加各種比賽和社會活動,遇到學校有什麼活動的時候,帶着快板出個節目也是件有意義有樂趣的事,因此我和快板就這樣結下了不解之緣。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我可以帶着快板為家人、朋友、老師們表演了。通過表演不光鍛鍊了我的表演能力,增加了自信,豐富了我的業餘生活,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不再是個只會説英語的“假洋鬼子”,而是也懂得傳統文化的中國人。

快板,讓我為學校為我個人又多了一份榮譽。

我第一次真正上台表演快板是在我們江西五套的愛心晚會上。當我用節奏歡快的點帶出我的説詞時,全場的同學老師都為我鼓掌喝彩,連見過世面的`五套節目組的老師們也連連點頭稱讚,我還被記者們帶去採訪錄了特寫。那一刻,我就知道我也可以為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出一份力了。第二次是:我非常榮幸的被選上參加我們學校的一個主題班會,這個主題班會被選去市裏參加比賽,同時還被作為全區班主任會被觀摩。我和另一名同學一起被選上用快板表演文明南昌《三字經》,全場的老師為我們的出色表現鼓了很久很久的掌。那掌聲令我感動了很久,甚至可以説是:終生難忘。我還有幸幫我媽媽學校表演了快板呢!現在我都快成快板的小名人了。

現在我已經真正喜歡上快板了,我決心要把快板練得更好!更加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作文 篇6

漢字的演變豐富而生動。我們越多地瞭解她,就能越深地感受到延續在我們血脈中文化的分量。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只有感知到自己身上的這種分量,才能真正擁有一份自信和氣魄。

漢字包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最燦爛的瑰寶。漢字不是一種僵化的`符號,她有生命,有温度,有情有義。大學問家陳寅恪先生曾説: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讓孩子通過漢字瞭解其背後的文化內涵,進而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認為這是一條比較有效的途徑。

以漢字“王”字為例進行説明。“王”,一個非常簡單但是器宇軒昂、霸氣十足的字。我們常説的“王侯將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擒賊先擒王”。那為什麼“王”會有這麼霸氣、這麼厲害的含義呢?甲骨文的“王”字像是一把大斧子的樣子,上面是斧柄,下面是寬刃,所以,“王”字的原義是大斧。大斧既是劈山開路的工具,也是征戰殺戮的兵器,誰掌握大斧,誰便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誰就是“王”,這也是祖先以大斧作為權力象徵的原因。

到了漢代,大儒董仲舒這樣解釋“王”字,三橫代表天地人,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中間是人,一豎代表貫通,參通天地才能稱之為“王”,也就是王是一個把天地人的關係想得特別透徹的人。王的所做所為就是天意。所以,你看歷史的更替、文明的演進都藏在文字的變化裏。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因。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並不需要刻意去背誦多少多少中國文化的訓條。只要真正掌握了漢字,這個文化也就在你心裏紮下了根。

標籤: 彙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zuowen/m5myy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