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政範例 >調查報告 >

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報告範文(集錦6篇)

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報告範文(集錦6篇)

在現在社會,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報告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報告範文(集錦6篇)

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報告範文1

昨天(25日),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發佈了XX年年大學生求職與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對全國11所普通大學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截至7月底,畢業生就業率(“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達62.07%;普通大學的研究生就業時和本科生相比優勢並不明顯。

據介紹,該所已連續兩年對大學生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將畢業的研究生和大專生也列入調查對象。

男女生就業差距在縮小

【調查】男性畢業生的“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為52.14%,女性畢業生的比例為46.62%,兩者相差不到6個百分點,相比去年14個百分點的差距有所縮小。此外,兩者對於可接受的工資起點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認為,隨着政府在消除就業歧視和實現平等就業方面政策導向性的增強,性別差異在大學生求職過程中的影響儘管依舊存在,但程度已大為減輕。此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還和女大學生比例增加有關。

研究生就業優勢不突出

【調查】大專畢業生“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為49.16%,本科畢業生為65.52%,碩士研究生為66.66%。大專畢業生和本科生中分別有61.93%和60.14%的受訪者將預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僅有19.77%和25.31%的調查對象將XX元—3000元作為自己的薪酬預期;而碩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數將可接受工資起點定位於XX元—3000元,為54.12%。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普通大學的研究生就業時和本科生相比優勢並不突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雖然有來自人才市場的壓力以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不恰當使用,但更多的是與當前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之間培養特色不明顯、可替代性較強有着緊密的聯繫。這種高學歷人才搶佔低學歷人才就業崗位的現象,實質上凸現的是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問題。

大學生對政策知曉率低

【調查】在涉及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時,有21.62%的學生將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視為“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學生卻往往對政策的知曉率非常低,例如,在被問及學生對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出台的各項就業政策與鼓勵措施的瞭解程度時,分別有11.18%和51.62%的學生表示“不瞭解”和“不太瞭解”。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為,政策的宣傳力度有待提高。

表達能力欠缺成求職難題

【調查】有24.93%的學生表示個人能力不足而成為制約成功擇業的'首要問題,另有17.26%的學生認為求職技巧的缺失是求職過程中最為頭痛的問題。對這些能力進行分解發現,求職過程中最大的難題是自我表達能力欠缺,比例高達40.23%,比去年的調查數據高出近5個百分點,其次分別是外語能力、專業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為,雖然大學生已開始重視自身能力的全面培養,但個人能力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議大學生從基本做起,累積實力,在不斷開拓創新中增長才幹。

大學盲目求全無助就業

【調查】在學校的分類考察中,專業性較強的學校整體就業狀況要普遍強於綜合性院校,如中國計量學院的就業率達到了85.89%,高出一般性綜合院校20%左右。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單個的高校經常陷入類型定位混亂和層次定位混亂的雙重困境。類型定位混亂,主要表現為綜合性院校與專業性院校之間相比,分別不明顯,特色不鮮明。從所調查的11所高校來看,儘管其學校名稱有很顯著的學科特色,但在專業設置方面卻嚴重趨同,基本上都設置了經濟學、文學、法學和管理學專業。層次定位的混亂,主要表現為綜合性大學、本專科院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之間的分工不清,互相串崗。在學校總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大學盲目求全必然會影響和分散優質的教育資源,也不利於學生就業。

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報告範文2

為掌握我省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20xx年xx月xx至xx日,我們組織開展了大學生就業狀況問卷調查。主要是通過專場招聘會現場問卷、進入高校隨機尋訪問卷、勞動保障網站網上問卷等調查形式。對應屆大學畢業生、往屆大學畢業生、以及部分招聘單位進行了調查。調查時點為20xx年xx月xx日。調查共發出問卷800份,收回問卷785份。現將調查問卷的情況分析報告如下:

一、調查樣本基本情況

1、人員結構。本次共調查大學畢業生772人,用人單位13家。在全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應屆畢業生467人,佔60%;往屆畢業生305人,佔40%;男性494人,佔64%;女性278人,佔36%。

2、學歷結構。在全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本科以上學歷399人,佔51。7%,其中:碩士48人、佔6%,博士1人、佔0。1%;專科學歷311人、佔40%;高職57人、佔7%。

3、專業分佈。全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分別來自理、工、農、醫等十三個專業,其中,工學203人,佔26%;管理學138人,佔18%;理學122人,佔16%;經濟學110人,佔14%;文學69人,佔9%;其他如農學、醫學、法學、教育學、藝術等共101人,佔13%。

二、調查大學生就業狀況

(一)大學生簽約率較低且工作不夠穩定

截止4月30日,在接受調查的467名應屆大學畢生生中,已經簽定就業協議的145人,佔31%;未簽定就業協議的182人,佔39%;其他雖未簽定就業協議,但準備自主創業的56人,佔12%;準備讀研或的28人,佔6%;準備的14人,佔3%;尚無具體就業意願的42人,佔9%。

往屆大學畢業生中,有280人(佔92%)曾經就業,有25人(佔8%)從畢業至今未就過業。在曾經就業的大學生中,有194人有過失業經歷,且目前處於失業狀態;有86人(佔28%)目前處於就業狀態但希望調換工作。在曾經就業的大學生中,有175人是當年實現就業,有92名大學生(佔33%)累計就業不到1年。

(二)往屆大學生就業願望更加強烈

從求職方式看,調查列舉了“通過老師、親戚、朋友推薦到用人單位”、“直接到用人單位諮詢”、“到勞動力市場或人才市場登記應聘”、“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查找招聘信息”、“利用網絡查找招聘信息”、“通過各類政府或中介有組織的招聘會”、“用人單位直接到學校招聘”和“其他”八種不同的求職方式。調查結果顯示,應屆大學生中有64%的人僅使用單一一種方式求職,而往屆大學生中70%的人選擇2種以上方式求職。這説明往屆大學生求職就業的主動性高於應屆大學生。

(三)大學生比較注重網絡和市場在求職中的作用

通過對未就業的大學生求職分析,往屆大學生求職渠道主要集中在:“利用網絡查找招聘信息”、“到勞動力市場或人才市場登記應聘”和“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查找招聘信息”,他們中分別有75%、54%、45%的人通過上述三種渠道尋找過工作。應屆大學生求職渠道主要集中在“利用網絡查找招聘信息”“通過老師、親戚、朋友推薦到用人單位”和“到勞動力市場或人才市場登記應聘”三種方式,分別佔34%、25%、24%。儘管應屆和往屆大學生求職渠道有所區別,但他們都將網絡和人力資源市場作為自己求職的主要方式。

(四)大學生就業實際工資收入比期望值低

調查反映,大學生就業期望的月薪水平集中在1500元左右,具體是:14%的大學生願意拿800—1200元的月薪,48%的人希望今後的月薪達到1500元左右,35%的人希望月薪拿2000元以上。但實際上,往屆大學生在就業期間的平均工資水平是:8%的人只拿到800元的月薪,27%的人拿到800—1200元月薪,40%的人拿到1500元左右月薪, 20%的人每月拿到2000元以上月薪。由此可見,有35%大學生實際收入比預期低500元左右。

(五)大學生就業主渠道正在向非公有制經濟和自主創業轉變

調查顯示,目前與應屆大學生簽定就業協議的單位中:國有企業佔40%、私營企業佔24%、其他內資企業佔14%。私營企業就業人數僅次於國有企業,成為吸納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接受調查的未就業的應屆和往屆大學生中,有34%的人希望自主創業,其中:往屆大學生中想自主創業的人數達到52%;有31%的人希望到私營企業工作,有28%的人希望到跨國企業或國有企業工作。由此可見:自主創業和到私營企業工作,已經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渠道。

(六)多數大學生接受過就業服務

在接受調查的全部往屆大學生中,有81%的人接受過至少一樣就業服務,16%的人沒有接受過任何就業服務。從享受就業服務項目看,在“求職登記”、“職業指導”、“職業介紹”、“檔案管理”、“培訓申請”、“社保關係接續”、“鑑定申請“以及“其他”八項就業服務項目中,有41%的人享受過求職登記,有24%的人享受過職業指導,有23%的人享受過職業介紹。從享受就業服務的場所看,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服務的機構,以公辦就業服務機構和學校為主,69%的人到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和其他社會機構接受就業服務,有24%的人到學校接受就業服務。

(七)大學生對就業前景普遍樂觀

在全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對自己的就業前景持很樂觀態度和比較樂觀態度的佔47%,感覺一般的佔42%,沒感覺的7%。而對整個就業形勢的判定上,有10%的人認為形勢好,如不挑剔,很容易找到工作;有65%的人認為形勢一般,理想工作不容易找;有19%的人認為形勢嚴峻,完全找不到工作。多數大學生對找到工作抱有信心。

三、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

(一)需要就業的大學生人數增長較快

20xx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16萬人,20xx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38萬人,短短8年時間,全省大學招生數上升22萬人,年均增幅13%。但據今年工商局統計數據反映,受金融危機影響,一季度投資有減少趨勢,用人單位吸納就業能力相對下降,大學生就業供需矛盾將會進一步增大。

(二)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

招聘會上接受調查的13家用人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時最看重的因素分別是:工作能力佔92%,相關工作佔85%,道德品質佔69%。而對學歷、專業、在校成績等並不是很關注。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有66%的人在大學期間從事過兼職工作(其中:40%兼職時間累計不超過2個月)。憑2個月以內的兼職工作經驗,培養用人單位要求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經驗,難度較大。説明用人單位強調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正成為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的.風向標,也反映出用人單位希望聘用人員能快速適應工作崗位要求,降低崗位培訓成本。

(三)資金、政策和項目是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關鍵因素

在接受調查的準備自主創業的大學生中,要求其從“合適的項目”、“資金支持”、“政策支持”、“技術支持”、“社會關係”以及“其它的支持”六種支持中選擇幾項,結果選擇需要資金支持的人佔59%,選擇需要政策支持的人佔38%,選擇需要項目支持的人佔30%。

(四)大學生就業理念需要調整

在接受調查的已簽約應屆大學生中,對簽約的用人單位滿意的佔55%,未簽約應屆大學生認為,沒找到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單位無法滿足自我未來的發展。這説明應屆大學生在進入社會時,比較注重自我感受,看重未來的發展,對自己不滿意、不適合的用人單位,不願意降低要求、隨意簽約,就業觀較為理想化。

(五)大學生就業維權、保護意識要增強

所有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對《勞動法》、《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基本醫療有關政策》、《工傷保險條例》、《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等七部與就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全部知道的僅佔17%,完全不知道的佔16%,其餘都是知道一至幾部的。在調查現場,有大學生問:用人單位不給休假怎麼辦?為什麼要辦理失業登記,能夠享受什麼待遇?而參加調查的未就業的往屆大學生中,僅有11人辦理了失業登記。説明大學生對就業相關的勞動保障政策、法規不熟悉,接受就業服務的主動意識不強,藉助就業和社會保障自我保護意識不強。

四、對策建議

(一)以充分就業為前提,穩定就業崗位

分析往屆大學生就業狀況,大學生就業不充分、不穩定的問題比較突出,有相當一部分人經過短暫的工作經歷後即失業,説明一些用人單位聘用崗位靈活性較大,大學生自我擇業意識較強。往屆大學畢業生工作時間不長,就希望調換單位或工作崗位,由就業轉入失業,加大了人力資源市場勞動力供給。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當關注已就業的大學生就業狀況和想法,加強失業風險教育,研究制定用人單位吸納大學生穩定就業的政策,穩定他們的就業崗位。

(二)以私營企業吸納就業為重點,增加就業崗位

從調查數據來看,私營企業在大學生就業中逐漸發揮重要作用。私營企業經營靈活,發展較快,吸納就業作用明顯,在經濟轉型、私營企業擴大發展時,可以成為繼國有企業之後,解決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渠道。要通過制定鼓勵中小企業發展政策,充分發掘私營企業安置就業的能力。同時,加強對私營企業的用工管理,從社保、維權等方面,維護大學生就業合法權益。

(三)以自主創業為導向,擴大就業渠道

針對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狀況,一些地方已經出台了鼓勵創業帶就業的文件,為安置大學生就業的企業和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了政策支持。要進一步加大政策落實力度,在資金、政策、項目上,給大學生創造更多的支持,在小額擔保貸款和税費減免的工作中,前期下崗失業人員享受相關扶持政策中的經驗,簡化辦理手續,提高可操作性,鼓勵大學生髮揮自身優勢,加入到自主創業的行列中,扶持發展更多的中小企業,培育形成新的就業增長點。

(四) 以職業培訓為手段,提高就業能力

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積極推動職業教育與市場需求的接軌,加強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對接。努力通過職業培訓,彌補高校課程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同時,通過職業教育,減緩當前大學生就業增長需求過快增長,儲備優秀技能人才。

(五)以信息化為橋樑,提升就業服務

大學生都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他們在尋找工作時,大多數都藉助信息網絡等技術手段。要進一步加強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一是建立全省人才資源庫和用人單位招聘信息庫,實現供需雙方網上匹配和信息交換;二是充分利用金保工程覆蓋省、市、縣、社區的信息網絡,將就業服務延伸到學校和社區,對大學生開展零距離的就業指導、培訓和職業介紹、就業管理服務,及時解決他們在就業中遇到的困難,全方位地提供就業服務;三是加強門户網站建設,在網站上開設面向大學生就業服務的專欄,實時發佈職業供求信息,提高職介成功率。

(六)以宣傳為抓手,轉變就業觀念

要根據當前經濟結構調整和市場就業的方向,通過電視、廣播、報紙、宣傳欄等宣傳媒體,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把大學生的就業意願從追求單純的國有企業穩定工作中,引導到非公企業、農村基層、城市社區、自主創業、靈活就業等更廣泛的就業領域。通過搭建輿論宣傳平台、就業服務平台和權益維護平台,引導高校畢業生認清就業形勢,理性選單位、擇崗位、看薪資,通過多種就業安置渠道,儘快實現就業。

(七)以執法監督為保證,淨化就業環境

定期發佈工資指導線,明確行業、工種的工資指導標準,指導用人單位合理定薪,讓大學生在市場中準確定位。同時,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加大對人力資源市場清理整治工作,加強對用人單位的監管,對侵害大學生合法權益的事件,要嚴厲打擊,努力營造寬鬆的大學生就業環境。

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報告範文3

為掌握我省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20xx年5月20至30日,我們組織開展了大學生就業狀況問卷調查。主要是通過專場招聘會現場問卷、進入高校隨機尋訪問卷、勞動保障網站網上問卷等調查形式。對應屆大學畢業生、往屆大學畢業生、以及部分招聘單位進行了調查。調查時點為20xx年4月30日。調查共發出問卷800份,收回問卷785份。現將調查問卷的情況分析報告如下:

一、調查樣本基本情況

1、人員結構。本次共調查大學畢業生772人,用人單位13家。在全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應屆畢業生467人,佔60%;往屆畢業生305人,佔40%;男性494人,佔64%;女性278人,佔36%。

2、學歷結構。在全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本科以上學歷399人,佔51.7%,其中:碩士48人、佔6%,博士1人、佔0.1%;專科學歷311人、佔40%;高職57人、佔7%。

3、專業分佈。全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分別來自理、工、農、醫等十三個專業,其中,工學203人,佔26%;管理學138人,佔18%;理學122人,佔16%;經濟學110人,佔14%;文學69人,佔9%;其他如農學、醫學、法學、教育學、藝術等共101人,佔13%。

二、調查大學生就業狀況

(一)大學生簽約率較低且工作不夠穩定

截止4月30日,在接受調查的467名應屆大學畢生生中,已經簽定就業協議的145人,佔31%;未簽定就業協議的182人,佔39%;其他雖未簽定就業協議,但準備自主創業的56人,佔12%;準備讀研或出國的28人,佔6%;準備考公務員的14人,佔3%;尚無具體就業意願的42人,佔9%(見圖一)。

往屆大學畢業生(主要是06、07、08屆)中,有280人(佔92%)曾經就業,有25人(佔8%)從畢業至今未就過業。在曾經就業的大學生中,有194人有過失業經歷,且目前處於失業狀態;有86人(佔28%)目前處於就業狀態但希望調換工作。在曾經就業的大學生中,有175人是當年實現就業,有92名大學生(佔33%)累計就業不到1年(見圖二)。

(二)往屆大學生就業願望更加強烈

從求職方式看,調查列舉了“通過老師、親戚、朋友推薦到用人單位”、“直接到用人單位諮詢”、“到勞動力市場或人才市場登記應聘”、“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查找招聘信息”、“利用網絡查找招聘信息”、“通過各類政府或中介有組織的招聘會”、“用人單位直接到學校招聘”和“其他”八種不同的求職方式。調查結果顯示,應屆大學生中有64%的人僅使用單一一種方式求職,而往屆大學生中70%的人選擇2種以上方式求職(見圖三)。這説明往屆大學生求職就業的主動性高於應屆大學生。

(三)大學生比較注重網絡和市場在求職中的作用

通過對未就業的大學生求職渠道分析,往屆大學生求職渠道主要集中在:“利用網絡查找招聘信息”、“到勞動力市場或人才市場登記應聘”和“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查找招聘信息”,他們中分別有75%、54%、45%的人通過上述三種渠道尋找過工作。(見圖四)。應屆大學生求職渠道主要集中在“利用網絡查找招聘信息”“通過老師、親戚、朋友推薦到用人單位”和“到勞動力市場或人才市場登記應聘”三種方式,分別佔34%、25%、24%。儘管應屆和往屆大學生求職渠道有所區別,但他們都將網絡和人力資源市場作為自己求職的主要方式。

(四)大學生就業實際工資收入比期望值低

調查反映,大學生就業期望的月薪水平集中在1500元左右,具體是:14%的大學生願意拿800-1200元的月薪,48%的人希望今後的月薪達到1500元左右,35%的人希望月薪拿2000元以上。但實際上,往屆大學生在就業期間的平均工資水平是:8%的人只拿到800元的月薪,27%的人拿到800-1200元月薪,40%的人拿到1500元左右月薪,20%的人每月拿到2000元以上月薪(見圖五)。由此可見,有35%大學生實際收入比預期低500元左右。

(五)大學生就業主渠道正在向非公有制經濟和自主創業轉變

調查顯示,目前與應屆大學生簽定就業協議的單位中:國有企業佔40%、私營企業佔24%、其他內資企業佔14%(見圖六)。私營企業就業人數僅次於國有企業,成為吸納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接受調查的未就業的應屆和往屆大學生中,有34%的人希望自主創業,其中:往屆大學生中想自主創業的人數達到52%;有31%的人希望到私營企業工作,有28%的人希望到跨國企業或國有企業工作。由此可見:自主創業和到私營企業工作,已經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渠道。

(六)多數大學生接受過就業服務

在接受調查的全部往屆大學生中,有81%的人接受過至少一樣就業服務,16%的人沒有接受過任何就業服務(見圖八)。從享受就業服務項目看,在“求職登記”、“職業指導”、“職業介紹”、“檔案管理”、“培訓申請”、“社保關係接續”、“鑑定申請“以及“其他”八項就業服務項目中,有41%的人享受過求職登記,有24%的人享受過職業指導,有23%的人享受過職業介紹。從享受就業服務的場所看,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服務的機構,以公辦就業服務機構和學校為主,69%的人到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和其他社會機構接受就業服務,有24%的人到學校接受就業服務。

(七)大學生對就業前景普遍樂觀

在全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對自己的就業前景持很樂觀態度和比較樂觀態度的佔47%,感覺一般的佔42%,沒感覺的7%(見圖九)。而對整個就業形勢的判定上,有10%的人認為形勢好,如不挑剔,很容易找到工作;有65%的.人認為形勢一般,理想工作不容易找;有19%的人認為形勢嚴峻,完全找不到工作(見圖十)。多數大學生對找到工作抱有信心。

三、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

(一)需要就業的大學生人數增長較快

20xx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16萬人,20xx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38萬人,短短8年時間,全省大學招生數上升22萬人,年均增幅13%(見圖十一)。但據今年工商局統計數據反映,受金融危機影響,一季度投資有減少趨勢,用人單位吸納就業能力相對下降,大學生就業供需矛盾將會進一步增大。

(二)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

招聘會上接受調查的13家用人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時最看重的因素分別是:工作能力佔92%,相關工作經驗佔85%,道德品質佔69%。而對學歷、專業、在校成績等並不是很關注。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有66%的人在大學期間從事過兼職工作(其中:40%兼職時間累計不超過2個月)。憑2個月以內的兼職工作經驗,培養用人單位要求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經驗,難度較大。説明用人單位強調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正成為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的風向標,也反映出用人單位希望聘用人員能快速適應工作崗位要求,降低崗位培訓成本。

(三)資金、政策和項目是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關鍵因素

在接受調查的準備自主創業的大學生中,要求其從“合適的項目”、“資金支持”、“政策支持”、“技術支持”、“社會關係”以及“其它的支持”六種支持中選擇幾項,結果選擇需要資金支持的人佔59%,選擇需要政策支持的人佔38%,選擇需要項目支持的人佔30%。

(四)大學生就業理念需要調整

在接受調查的已簽約應屆大學生中,對簽約的用人單位滿意的佔55%,未簽約應屆大學生認為,沒找到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單位無法滿足自我未來的發展。這説明應屆大學生在進入社會時,比較注重自我感受,看重未來的發展,對自己不滿意、不適合的用人單位,不願意降低要求、隨意簽約,就業觀較為理想化。

(五)大學生就業維權、保護意識要增強

所有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對《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基本醫療保險有關政策》、《工傷保險條例》、《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等七部與就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全部知道的僅佔17%,完全不知道的佔16%,其餘都是知道一至幾部的(見圖十二)。在調查現場,有大學生問:用人單位不給休假怎麼辦?為什麼要辦理失業登記,能夠享受什麼待遇?而參加調查的未就業的往屆大學生中,僅有11人辦理了失業登記。説明大學生對就業相關的勞動保障政策、法規不熟悉,接受就業服務的主動意識不強,藉助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法規自我保護意識不強。

四、對策建議

(一)以充分就業為前提,穩定就業崗位

分析往屆大學生就業狀況,大學生就業不充分、不穩定的問題比較突出,有相當一部分人經過短暫的工作經歷後即失業,説明一些用人單位聘用崗位靈活性較大,大學生自我擇業意識較強。往屆大學畢業生工作時間不長,就希望調換單位或工作崗位,由就業轉入失業,加大了人力資源市場勞動力供給。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當關注已就業的大學生就業狀況和想法,加強失業風險教育,研究制定用人單位吸納大學生穩定就業的政策措施,穩定他們的就業崗位。

(二)以私營企業吸納就業為重點,增加就業崗位

從調查數據來看,私營企業在大學生就業中逐漸發揮重要作用。私營企業經營靈活,發展較快,吸納就業作用明顯,在經濟轉型、私營企業擴大發展時,可以成為繼國有企業之後,解決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渠道。要通過制定鼓勵中小企業發展政策,充分發掘私營企業安置就業的能力。同時,加強對私營企業的用工管理,從社保、維權等方面,維護大學生就業合法權益。

(三)以自主創業為導向,擴大就業渠道

針對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狀況,一些地方已經出台了鼓勵創業帶就業的文件,為安置大學生就業的企業和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了政策支持。要進一步加大政策落實力度,在資金、政策、項目上,給大學生創造更多的支持,在小額擔保貸款和税費減免的工作中,總結前期下崗失業人員享受相關扶持政策中的經驗,簡化辦理手續,提高可操作性,鼓勵大學生髮揮自身優勢,加入到自主創業的行列中,扶持發展更多的中小企業,培育形成新的就業增長點。

(四)以職業培訓為手段,提高就業能力

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積極推動職業教育與市場需求的接軌,加強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對接。努力通過職業培訓,彌補高校課程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同時,通過職業教育,減緩當前大學生就業增長需求過快增長,儲備優秀技能人才。

(五)以信息化為橋樑,提升就業服務

大學生都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他們在尋找工作時,大多數都藉助信息網絡等技術手段。要進一步加強勞動保障信息化建設,一是建立全省人才資源庫和用人單位招聘信息庫,實現供需雙方網上匹配和信息交換;二是充分利用金保工程覆蓋省、市、縣、社區的信息網絡,將就業服務延伸到學校和社區,對大學生開展零距離的就業指導、培訓和職業介紹、就業管理服務,及時解決他們在就業中遇到的困難,全方位地提供就業服務;三是加強門户網站建設,在網站上開設面向大學生就業服務的專欄,實時發佈職業供求信息,提高職介成功率。

(六)以宣傳為抓手,轉變就業觀念

要根據當前經濟結構調整和市場就業的方向,通過電視、廣播、報紙、宣傳欄等宣傳媒體,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把大學生的就業意願從追求單純的國有企業穩定工作中,引導到非公企業、農村基層、城市社區、自主創業、靈活就業等更廣泛的就業領域。通過搭建輿論宣傳平台、就業服務平台和權益維護平台,引導高校畢業生認清就業形勢,理性選單位、擇崗位、看薪資,通過多種就業安置渠道,儘快實現就業。

(七)以執法監督為保證,淨化就業環境

定期發佈工資指導線,明確行業、工種的工資指導標準,指導用人單位合理定薪,讓大學生在市場中準確定位。同時,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加大對人力資源市場清理整治工作,加強對用人單位的監管,對侵害大學生合法權益的事件,要嚴厲打擊,努力營造寬鬆的大學生就業環境。

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報告範文4

一、項目背景

大學商學院是一所由xx大學舉辦、國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本科層次的獨立學院

於xx年9月正式招生,秉承xx大學的校訓,明德尚行,學貫中西

在眾多的本b院校中,南國商學院以外語特色見長

作為教育事業,學院的生源直接與學院的管理、設施、師資及各種綜合指標掛鈎

而畢業生就業的問題更是重中之重,是每位學子經過四年的學習生活的驗證,畢業生的就業率直接影響了學院的`競爭力,06屆的本科學生即將面臨着就業,能否取得首屆畢業生就業率的開門紅,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院的各項政策的支持

2.作為涉世未深的應屆畢業生,面臨着畢業的壓力,如何選擇,在剩餘的時間如何取捨,將影響着日後的工作情況

是繼續接受教育考研,選擇報考國家公務員,還是在每年的畢業生人海中尋覓一份稱心的工作,每一種選擇,都是一種機遇,如何選擇就成為了關鍵

俗話説的好,選擇不對,努力白費

作為本次調查的旨意就是了解本b院校的畢業生與其他層次畢業生的差距,學院的扶持政策,學生的就業心態以及社會對於本b院校畢業生的認可度,做一個綜合性的調查分析

為即將畢業的同學做一個探索,幫助大家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找到一席工作之地,併為後面的畢業生提供一個具有建設性的參照對比

二、項目目標

計劃績效與實際績效:

計劃——完成調查問卷90%的實際使用率,確保每份問卷調查者以客觀的態度填寫

日期(20xx年)

里程碑

10.01-11.

問卷資料收集整理,製作調查問卷200份

11.02-12.

調查問卷派發和回收的實際使用率達到90%

12.16-12.

調查問卷總結分析

實際——實際回收調查問卷的使用率為68%,低於原計劃90%的目標

綜述:實際績效低於計劃績效,未完成計劃

三、組員分工

人員職責和理由

負責整個項目進度的監控,調查問卷的策劃者與執行者之一:該項目的組長

負責問卷的資料收集和製作:文筆較好

負責問卷的派發和外聯工作:有較好的溝通能力與推廣構思

負責問卷的回收工作:有很好的溝通能力

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報告範文5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格局下,高速發展的中國並不能獨善其身,在一些地區、一些領域,經濟危機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經濟危機下,很多公司開始裁員,招聘需求大幅減少,這使得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壓力異常巨大,尤其是大學生就業問題異常突出。近期,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年《經濟藍皮書》指出:預計到年底,將有100萬名大學生不能就業,年還將有592萬名大學生畢業面臨找工作,大學生就業問題非常嚴峻。

二、年與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分析

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到559萬人,比xx年年增加50萬人。然而,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的困難日趨顯現,年畢業的611萬大學生就業形勢面臨着更加嚴峻挑戰。在全社會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高校畢業生依然面臨比較嚴峻的就業形勢。

(一)、xxxx年的就業率對比分析:

年就業藍皮書指出,年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率有所下降,而職高院校學生就業率與往年持平。統計研究數據表明,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後的就業率約為86%,比起xx年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就業率下降了2個百分點;屆211院校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為89%(非失業率90%),非211本科院校為87%、高職高專為84%;而xx年屆半年後就業率211院校為93%(非失業率94%)、非211本科院校為90%、高職高專院校為84%。其中,屆大學畢業生約三分之一的就業是在畢業後半年內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佈的數據,中國屆高校畢業生總數為559萬,其中大學畢業生總數約為529萬(本、專),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後就在國內外讀研究生的人數21.43萬,畢業半年後的.就業人數達到約434萬人。在畢業半年後的73.56萬的失業大學畢業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萬人還在繼續尋找工作,有5.46萬人無業但正在複習考研和準備留學,另有16.51萬無工作無學業沒有求職和求學行為者。

(二)、屆畢業生就業地點分析:

屆畢業生就業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濟南、蘇州;

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蘇州、杭州、成都、鄭州、青島。

(三)、屆畢業生就業率最高和最差的專業分析:

(四)、年就業率最高和最差的專業分析:

年從本科專業大類來看,就業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學、管理學、經濟學,但工學在畢業半年後平均月收入上低於經濟學專業大類。

從專業中類來看,地礦類專業獨居榜首,工科類專業就業率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就業率前十的專業中類中,有8個為理工類專業。專業小類的就業率排名更是明顯化了這一傾向,高職高專專業也呈現出理工類專業就業率較高的趨勢。

年最難就業的專業計算機科學據首“年度大學就業能力排行榜”的調查顯示,中國應屆大學生最難就業的十個專業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會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法學、電子信息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漢語言文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令人尷尬的是,這十個專業也是我國考生報考最熱門的專業。

這項研究對20萬名畢業半年後的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在635個本科專業中,最熱門的10個專業半年後的失業人數達到6.67萬人,佔本科畢業生總失業人數的近三分之一。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法學、英語3個專業畢業半年後的失業人數過萬。在應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失業人數最多的10個本科專業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法學、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等人們心目中的熱門專業佔了9個。

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報告範文6

據介紹,該所已連續兩年對大學生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將畢業的研究生和大專生也列入調查對象。

男女生就業差距在縮小

【調查】男性畢業生的“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為52.14%,女性畢業生的比例為46.62%,兩者相差不到6個百分點,相比去年14個百分點的差距有所縮小。此外,兩者對於可接受的工資起點也非常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認為,隨着政府在消除就業歧視和實現平等就業方面政策導向性的增強,性別差異在大學生求職過程中的影響儘管依舊存在,但程度已大為減輕。此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還和女大學生比例增加有關。

研究生就業優勢不突出

【調查】大專畢業生“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為49.16%,本科畢業生為65.52%,碩士研究生為66.66%。大專畢業生和本科生之中分別有61.93%和60.14%的受訪者將預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僅有19.77%和25.31%的調查對象將xx元—3000元作為自己的薪酬預期;而碩士研究生之中的大多數將可接受工資起點定位於xx元—3000元,為54.12%。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普通大學的研究生就業時和本科生相比優勢並不突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雖然有來自人才市場的壓力以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不恰當使用,但更多的是與當前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之間培養特色不明顯、可替代性較強有着緊密的聯繫。這種高學歷人才搶佔低學歷人才就業崗位的現象,實質上凸現的是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問題。

大學生對政策知曉率低

【調查】在涉及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時,有21.62%的學生將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視為“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學生卻往往對政策的知曉率非常低,例如,在被問及學生對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出台的各項就業政策與鼓勵措施的瞭解程度時,分別有11.18%和51.62%的學生表示“不瞭解”和“不太瞭解”。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為,政策的宣傳力度有待提高。

表達能力欠缺成求職難題

【調查】有24.93%的學生表示個人能力不足而成為制約成功擇業的首要問題,另有17.26%的學生認為求職技巧的缺失是求職過程之中最為頭痛的問題。對這些能力進行分解發現,求職過程之中最大的難題是自我表達能力欠缺,比例高達40.23%,比去年的調查數據高出近5個百分點,其次分別是外語能力、專業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為,雖然大學生已開始重視自身能力的全面培養,但個人能力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議大學生從基本做起,累積實力,在不斷開拓創新之中增長才幹。

大學盲目求全無助就業

【調查】在學校的.分類考察之中,專業性較強的學校整體就業狀況要普遍強於綜合性院校,如中國計量學院的就業率達到了85.89%,高出一般性綜合院校20%左右。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單個的高校經常陷入類型定位混亂和層次定位混亂的雙重困境。類型定位混亂,主要表現為綜合性院校與專業性院校之間相比,分別不明顯,特色不鮮明。從所調查的11所高校來看,儘管其學校名稱有非常顯著的學科特色,但在專業設置方面卻嚴重趨同,基本上都設置了經濟學、文學、法學和管理學專業。層次定位的混亂,主要表現為綜合性大學、本專科院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之間的分工不清,互相串崗。在學校總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大學盲目求全必然會影響和分散優質的教育資源,也不利於學生就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z/diaocha/3g6vv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