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求職 >

這樣的人讓我( )

這樣的人讓我( )

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人,讓你哭讓你笑,讓你歡喜讓你憂……下面是半命題作文:這樣的人讓我( )的相關範文,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借鑑一下噢!希望本文能幫助到大家!

這樣的人讓我( )

篇1:這樣的人讓我佩服

弱小的身軀裏潛藏着一顆能量強大的內心,這樣的人可稱英雄。我一直都佩服內心強大的人,文如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君如勾踐:卧薪嚐膽,武如廉頗:負荊請罪。

生活中讓我佩服的如數家珍,小吳讓我佩服,年級第一名讓她眉飛色舞,年級20名讓她坐卧不安。那天她特地找到我,如機關槍放射彙報了她的成績:童老,我總分擠進了年級前十,語文129分,只差1分就可以得到媽媽許諾的10元零花錢啦。我停下手中的工作瞥了她一眼,臉上寫滿了幸福。

小王讓我佩服,佩服她的自覺性,不用父母陪伴,不用提醒,自動自覺完成了學校作業。晚上12點娛樂回家的媽媽總會打着哈欠帶着睡意在她翻卷的作業上簽字,此時她已進入夢鄉。佩服她的快速進步,因為仰慕同學走進我的培訓班,當初兩者差距是60多分,如今她説:她已經不是年級第一名了,變成了第二名,我是都三名,她只是我追趕的對象,我的下一個目標是靠近偶像,接近第一名。

小肖是我佩服的對象,頎長的身材掩飾不住靦腆的神態,語文131,數學146,英語146,居然是年級第二名,他鬱悶我也鬱悶。從4歲開始就跟着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一直一起生活,沒有享受過父愛,氾濫過母愛,一場車禍讓他父母去了天國,奪走了屬於他應該擁有的一切。他目標簡單,享受第一名的快樂。

我佩服我自己,為了掏出那顆心,血誠的心,毅然辭掉了外國語學校的工作,辭掉了培訓學校的工作,全天候的操勞打理童老教育,也許會心想事成,也許會虧本無收,開工沒有回頭箭。人不能一心一意,能做好事情嗎?人不能全心全意能成就大事嗎?我看到孩子們幸福的談論成績時我滿足了,我聽到家長們痛苦的述説着孩子的表現時我抽搐了。

母親節就是今天,願每位母親都佩服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是可以給我帶來和製造快樂的,堅信這一點,你就是幸福的人,內心的強大會強化你的快樂。

篇2:這樣的人讓我心存感激

總有一些人讓我們心存感激,總有一段記憶讓我們回味無窮,總有一些事情讓我們終生難忘,總有一份情感讓我們永久留存。人都有感激之情。最讓我心存感激的人是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經常陪我運動,雖然他熱愛打乒乓球,我酷愛籃球,但是他也尊重我的選擇。我們經常在假期和週末去體育館打籃球。那天我和同學早上相約去打籃球,父親早早地為我們買好了水。我們一起走到體育館,開始投籃。同學投得真好,進了好幾個球。我也進了幾個。比賽開始,我和同學互相防得很好,比賽進行的異常激烈,對雙方的體能消耗都很大。休息片刻以後,變成我和同學與父親比賽。比賽開始,只見父親帶球,大步上籃,球進。閃電般的進球讓我們無從防守。結果當然是我們敗了。父親見我的姿勢不標準,還耐心地糾正我的動作。如果父親不陪我出來打球,那麼我的身體就不會有現在這麼健康了。

我的父親經常幫我解答一些學習上的問題,數學是他最擅長的學科。當我絞盡腦汁地思考一道數學題而無法解決時,我只好請教父親,許多問題經過他的思考就會變得簡單。有一天,我正在思考一道數學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父親看我困惑的樣子,問我:“怎麼了?”我回答:“我的這道題有問題”父親立即拿過我的本,拿起一支筆,冥思苦想,也做了輔助線。終於,他眼前一亮,叫我“過來過來,做出來了!”我興奮地跑了過去。他説:“應該這麼做輔助線,這個三角形全等於那個三角形。”一道題便迎刃而解了。

父親體貼的照顧讓我心存感激,父親是一位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人。他交友廣泛,自然能與我成為朋友。父親的真情讓我心存感激,我要珍惜這份親情。願我的父親永遠年輕!

篇3:這樣的人讓我感謝

我的生活中,有很多讓我感謝的人,比如説:有時我傷心的時候,同學都來安慰我。有時我在學校遇見困難時,老師幫助我。這些人我都要感謝。可是最讓我感謝的人是她。

我要感謝她的原因是:因為她天天圍着我和爸爸轉,從來不休息,連晚上睡覺的時候都休息不好。你知道我為什麼這麼説嗎?因為她每天晚上都跑到我房間來幫我蓋被子。(因為我有時候踢被子。)到了早晨她一起來就幫爸爸做早餐。爸爸吃完早餐去上班,她就去買菜回到家,她又開始忙着洗碗,拖地,擦桌子。中午的時候爸爸又要回來吃飯,她又得重複上午的“工作”。到了晚上我回家寫作業,有不會做的題目她又要教我。到了吃晚飯的時間,她又像中午早上一樣忙個不停。你説她雖然不上班,可是要幹這麼多事,多不容易啊!連自己的時間一點兒也沒有。像我和爸爸每天在傢什麼都不幹。家裏一切苦活,累活全是她。她總是那麼任勞任怨。

她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勤勞,最好的人——媽媽。媽媽您付出了這麼多都是為了我和爸爸,連自己生病了都不管,天天圍着我們轉。當一個媽媽真不容易啊!媽媽我感謝您,是您生下了我給了我生命和快樂!媽媽我永遠愛你!

篇4:這樣的人讓我感動

本週二,我和英智康復醫院的康復醫師和康復師對十餘位共濟失調患者進行會診,並根據每個人的疾病情況和個體情況,嘗試制定康復計劃。這次會診得到了英智康復醫院的積極配合,關曉立院長和嚴力強副院長都親自關注此事,負責聯絡工作的王蕊一直與我保持聯繫,他們曾經提出可以派車接送家住比較遠的病友,被我回絕了。因為,病友羣體太複雜,個別人似乎總對他人的愛心持懷疑態度,也許是過去的受騙經歷印象太深刻的緣故。因此,此次會診我讓北京地區願意參與的病友直接在英智康復醫院門診候診廳集合。

會診過程是這樣的:我和宋恩來醫師對每一位患者進行檢查,根據個體情況填寫“康復計劃書”,之後王蕊帶着患者去康復室接受康復師的一對一指導。此前,我和英智康復醫院交流過,神經遺傳病患者普遍對於康復缺乏瞭解,部分病友對康復持觀望態度。因此,他們此次為病友特殊安排了康復體驗,準備了一個小型康復室接待會診患者。我和宋醫師會診完最後一名患者後,一起來到了康復室,看到兩位康復師張少帥和吳穎正在對病友進行一對一指導。大多數患者因為疾病造成姿勢步態異常以及關節變形,由於過去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導,錯誤的姿勢以及肌力不足將會進一步加重身體的變形,康復師耐心地對每一位患者進行檢查指導。過去,我也沒有如此近距離地瞭解康復師的工作,此次真實地感受到他們工作的辛苦。合格的康復師都是內心很強的人,他們不僅要訓練患者的動作,也要洞察患者的問題(包括心理問題),給予針對性地干預,正性影響患者。因此,康復師的工作其實是腦力和體力的付出。

當最後一位患者體驗結束時,已經快5點了,兩位康復師已經很疲憊了,另一位康復師孫英傑幫那些希望繼續做康復的患者預約康復。由於康復訓練一般在另一個大康復室進行,我又去那裏參觀了一下。儘管已經5點多了,那裏還有很多康復師在對患者進行一對一訓練。張少帥對我説,他們每天從早8點開始上班,40分鐘一個患者康復,中間都沒有時間喝水休息,午飯後繼續做,一直到下班,週末還要加班做。這就是中國的康復現狀,需求巨大,資源奇缺。而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需要終生康復,康復需要融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我一向欽佩敬業的人,看到康復師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讓我想起一句話:工作着的人是美麗的。然而,讓我更為感動的是,他們的愛心:

張少帥康復師將“企鵝的春天”光盤在他們早交班時播放給科裏的同事們,他還要給同事介紹共濟失調方面的知識和信息,讓更多的人瞭解、支持這個羣體。

一位康復師給我的留言:我想給CAA的個別經濟困難病友贊助500元錢,這個希望您不要拒絕,因為我是想給那些困難病友買幾片藥用,您也沒有權利拒絕。還有就是,這件事沒必要和任何人提起,我自己認為比給那些基金會,最後錢都不知道哪裏去了強很多。

週三,我給康復醫師和康復師發短信:昨天辛苦了,謝謝!

他們分別回覆我:這是我的工作,您辛苦。/ 別客氣,病人正在安排!您放心!/ 客氣,其實看到他們的笑容,我心裏滿滿的。

這些樸實的語言,真的讓人動容。我的病友朋友們,珍惜吧!

篇5:這樣的人讓我感動

2010年5月28日《鳳凰網》轉載了“重慶晚報”《53歲男子扮嫩逗九旬老母開心》的一篇報道。內容説的是:重慶沙坪壩區53歲的男子王世清為了讓自己93歲的老母活得開心。他會趁老母不注意輕輕用手刮一下老母的鼻子,然後撅起屁股,讓老母去打。遇到老母心情不好的時候他又會故意出洋相、扮鬼臉,作出兒童調皮的樣子讓老母的心情變得快樂。甚至端碗喝口湯,他也要吵吵着和老母“乾杯”用王世清的話説就是:“只要多逗逗,母親就會很開心。只要把母親照顧好了,同樣會有成就感……”

看到這裏,我被王世清的這種精神贍養的孝行深深地感動了。同時也想起了我國春秋時期楚國的隱士老萊子。他孝順父母,完全可以算作精神贍養的創始人。他70多歲了尚不言老。常常身穿五色斑斕的彩色衣服,手持撥浪鼓像小孩子一般的戲耍。以博得父母的高興。有一次他為父母送水,因為年老,進屋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啼哭。逗得父母開懷大笑之後才爬起身。

“孝”是我們中華民族延續了數千年的優良傳統。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也始終把“百善孝為先”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尊敬孝敬父母的人。鄙視不孝父母的人。已經成為了人之常情。但是有一點卻被很多認為自己很盡孝的人所忽視了。那就是他們忽視了對老人的精神贍養。僅僅把贍養老人侷限在了物質層面。逢年過節大包小包,不管老人需要不需要都會買上一大堆,各種營養品,不管有效無效,哪種價值昂貴就買那種。好像只有如此,才能體現作為子女的孝心。可是一輪到抽出點時間,靜下心來和父母聊聊家常話,溝通一下感情的時候卻是難上加難了。不是説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就是三言兩語哼哼哈哈的敷衍搪塞。

其實,此種只重視物質贍養而忽視精神贍養的“孝”充其量只能算做一種殘缺的孝。2400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就講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從別乎?”(見《論語.為政》)。説的就是精神贍養。只不過孔老夫子在這裏已經把能否做到精神贍養上升到了人與犬馬區別的高度。

當今社會,隨着經濟水平的不斷髮展,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很多老人的基本生活有了全面地保障。做到了衣食無憂。但心理上的孤獨感、失落感,渴望自己的子女在精神上給予安慰,渴望着語言上的交流,感情上的溝通、身體上的關心、人格上的尊重。往往就是他們的最大願望。那首被無數人傳唱的歌《常回家看看》不就是充分表達了很多期盼精神贍養的老人的共同心聲嗎?

我的父親過世已經十年了。恰好今天又是他老人家(農曆)過世十年的忌日。看到《鳳凰網》上轉載的那篇文章,看着王世清對93歲老母的孝行。我的心裏感到非常的慚愧。對於我的父親,我打心眼裏是敬着他、愛着他。在他過世的十年間,我也常常會因為一些看似毫無關係的小事而想起他。但是在他在世的時候,特別是在我的二哥意外去世後,當“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折磨着他。他正需要找個人傾訴的時候,我往往怕他傷心,只要他的話題稍稍提到我的二哥和我那個已經成為孤兒的侄子的時候,我就會趕忙把話題岔開,使他的喪子之痛在最需要傾吐的時候,沒有得到傾吐。反而被深深的埋在了心底。現在回想起來,我的心裏常常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永遠抹不去的內疚。雖然,當時在承德工作的我出差路過父親居住的那座城市與父親相見時,我也會只報喜、不報憂,甚至撒一些善意的、小小的謊言讓他老人家高興。但是現在想起來我做得還是太不夠了,有很多該説的話並沒有説。有很多時候,我完全可以和他老人家在一起多聊聊家長裏短,多談談時事政治。因為作為一名抗戰初期參加革命的老幹部他一生都關心着國家大事。非常希望有人能和他共同探討一些社會問題。

俗話説:“子欲孝而親不待”。人的一生區區可數幾十年,20多歲之前朦朦怔怔,不知“孝”為何物。及至稍稍知道孝敬父母的時候,父母一般都已經步入了垂暮之年。細細一想,父母的一生只能和我們一起生活半輩子。而且真正需要我們給予精神贍養的時間又能有幾天呢?不就是擠出點美容化粧的時間常回父母家看看,拿出點與朋友喝酒,搓麻將的時間和父母説説心裏話嗎?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在現實生活中,做到這一點卻非常的難。以至難到了讓那些期待精神贍養的老人不斷的將自己的子女告上法庭的地步,要求他們履行精神贍養義務。是代溝使父母與子女之間沒有共同語言?是子女精神贍養的意識不夠?還是有關精神贍養的法規不健全?就在我完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也沒有想清楚……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qiuzhi/yrvdd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