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得體會 >

茶文化心得體會1000字

茶文化心得體會1000字

導語: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而茶文化指的是茶的人文科學,即以茶為載體,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茶文化心得體會1000字文章,歡迎大家閲讀參考!

茶文化心得體會1000字
  茶文化心得體會1000字1

茶與畫,兩者都與詩歌、文學以及宗教、哲學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彼此之間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們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在創辦並主編《中國書畫》月刊時,曾擬了六個字的宗旨口號"文化之為文化",史樹青、周汝昌、袁運甫、周紹華、馮其庸等多位文化界前輩就都當面對我盛讚這六個字的口號,認為有格調有境界。林健、馬士達、鞠稚儒、蔡元林諸位篆刻家還惠贈了同題印章以示支持與鼓勵。有一些人不大能理解這幾個字,其實很簡單,我的意思是用辦刊的每一個細節來闡釋、整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移用在這裏,我畫茶畫,是用筆墨丹青來表現我對中國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的理解與心得。

中國的文化特別重視"通",詩文書畫,琴棋茶酒,都有相通之處。對於每一位志在中國文化的人來説,所謂通,就不是一般的瞭解或掌握,就是興趣廣泛,就是轉益多師,就是博採眾長,在相關、相鄰的幾個領域能夠同時汲取知識、技能與精神上營養。無論是從文還是做藝,通則靈,不通則不靈。我畫茶畫,想努力追求的境界,老實説也就是一個"通"字。當然,"通"是何其難的事情!

每個畫家都有意無意地會給自我定位。我所從事的專業與行業不止一個,身份頭銜也不止一個,用主流的標準來衡量,學者、專家、官員、作家、文人、教授或畫家哪一頂帽子都可以套在我的頭上,不過,説實話,哪一頂帽子我都覺得不完全合適,都是或多或少的以偏概全。如果非要有個頭銜標籤的話,庶幾為"士"乎!

中國自古以來以士立國。與現代的"知識分子"、"學者"、"文人"等稱呼相比,"士"的分量要重得多。士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才能,是一種品格,士代表着中國人的智慧、胸懷、勇氣與品德。"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為什麼?因為"士"不同凡庸,三日不見,在學問、技能、際遇、處境上也許就有改天換日的變化。

"知識分子"、"學者"、"文人"都有職業分工的意思,有的甚至被蒙上了若有若無的貶義色彩。而"士"則截然不同,沒有職業、專業的意思,請看"士可殺不可辱"、"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等格言,就可體味其中差異。如今,"士"的根基被全面動搖,"士"作為一個羣體被消解掉了,只剩下似乎總是處在受特殊待遇的"知識分子"了。所以上世紀80年代冰心老人曾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無士則何如》,呼籲重建士的傳統。"士"這個概念,對於理解認識中國書畫傳統是至為關鍵的,美術史論往往把中國書畫分為宮廷、民間與文人三大體系,又以文人畫為正統,這種表述其實並不準確。事實上,在書畫發展史上,真正的主角是"士"而不是所謂文人。我們能看到古代經典,基本上都是士夫字、士夫畫,而不是職業作家性質的文人的書畫。

在書畫印美術界、文藝批評界、新聞傳播界、新聞學術與教育界、茶學界等領域,我不止一次被分別稱為"黑馬",這當然是對我所做的事情的一種肯定或表揚,不過,能在幾個專業性極強的領域都能當黑馬,卻絕非偶然巧合,而是付出了相當的辛勤努力。戲諺有一句:"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是內行過來人的經驗之談。還有一句諺語是:"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沒有",有沒有什麼?功夫,天分,悟性,本領,實力也。我個人很信奉新聞業的一個行規--"見官大一級",當然,空有架子是行不通的,要真正做到"見官大一級",殊非易事,要有資歷、學養甚至聲望與成就才支撐得住,個人的修為必須達到藝壓當行的境界。

我於茶於畫,都是自幼喜愛,不敢説有多大天分,然而可以説下過不少功夫。這些年來,於茶有專書,於畫有論著,僥倖頗蒙兩個專業的認可錯愛。我畫茶畫,結合了茶學與畫學兩方面的專業研究心得。

茶畫在中國有上千年曆史,自古以來不少畫家留下了以茶為題材、以茶為背景的作品,既有人物、故實,又有風俗、禮儀,還有山水或文房清供,中國畫山水、花鳥、人物三大門類都不乏經典傑作,體裁、形式豐富多樣,反映了茶文化與書畫藝術結合的親和力與生命力。我在畫茶畫時,只想畫出對茶的感覺,想表現出"茶味",筆墨之間想傳達或營造的是由茶引發或伴生的詩意與禪意。如果就作品而論,我的茶畫中除少數以茶具為題目的可歸入花鳥博古畫一類,大都是山水寫意,畫的是茶的產地、名泉所在地或者飲茶的名勝,都是我曾走訪過的,有着個人的印象、體驗、感受。當然,還有一類是懷古題材或是仿古臨古的。

中國畫與其他國家的繪畫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與詩文的結合。西方畫以文學性為大忌,不唯在題材選擇上避免文學性,更不會在畫面上題寫文學性文字--其實除了少數簽名與日期之外,西方經典畫作基本上是見不到文字的。中國畫則顛倒了過來,以文學性為美,在畫面之上題寫詩文,在元代以後蔚然成風。在文人畫也即士夫畫成為美術史主流之後,書畫與詩文哪項也不可偏廢,否則就被視為藝術上的缺憾。在一幅畫上,同時創作一篇有意味的隨筆或札記、題記,或是創作一首詩詞,在技術上大大提高了難度。而歷代的茶畫,就大都遵循着這一有着相當高文學門檻要求的書畫創作模式,如文徵明的《茶具十詠》、唐寅的《事茗圖》,就都是美術與詩文的複合作品。

前輩名家詩文書畫無所不能,所以,創作起來詩、書、畫各顯神通,交相輝映,美不勝收。和古今大師相比,我有自知之明,之所以選擇在畫上題詩或文,其實是出於一種樸素的想法,也就是讓自己作品中的詩、文、書、畫彼此攙扶幫助,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方不亮西方亮。總之,讓人看了之後,多少能從作品中找出一點有意思或有趣之處來。當然,詩文與書畫都是極難矇混過關的,根本無法取巧,事實上,我自己對作品的詩文書畫幾方面都滿意的,就少而又少,幾乎是沒有。若説有何可取,大概也就是"還不俗"吧。

為了與《功夫茶話》相區別,同時,也是為了與其他茶書有明顯的不同,《閒閒堂茶話》最終是作為插圖本而面世的--圖文本茶書在坊間已經比比皆是,而插圖本,也就是書中全部畫作都是為了該書而創作的,《閒閒堂茶話》可能是頭一本。這幾十張茶畫,有一半是舊作,而在李瀟瀟編輯與我商定了這個方向後,我又專門突擊畫了近一個月。我不喜歡重複別人,也不喜歡重複自己,所以,我畫茶畫,常常是數易其稿,產量極低,計算起來,我用在幾十幅插圖上的時間精力,比寫十五萬字的文字所花費時間精力還要多。

茶尚質不尚量,尚精不尚多。這與中國傳統價值觀非常一致,在文學藝術創作中,質是唯一重要的,量相對而言無足輕重。這也就是所謂"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近些年來,書畫家被市場中的`外行買主以尺論價的商業誘惑所左右,以至書畫作品越畫越大,四尺對開幾乎成了下限,而古人字畫四尺對開已經接近於上限,傳世的古代字畫絕大多數作品都在四平方尺以下。對這種風氣,我不敢苟同,我認為,從性質與藝術效果出發,茶畫不適合過大尺幅。因此我畫茶畫,就多是小品。

畫上的題詩,一半是我所特別喜歡的古今茶詩名作或名言雋句,一半是自己有感而發的順口溜,偶爾有兩句算得上打油詩(自唐代以降,打油詩實在很少有寫得好的,一般人喜歡自謙己作為打油詩,那是不熟悉中國詩史的誤會。因為打油詩最難寫),這樣一來,同一冊書在文字之外又兼有茶畫選與茶詩選的性質,目的是增加閲讀的樂趣,以茶喻書,便是希望能更耐人咀嚼玩味,不過,對作者來説難度大大提高,所謂言多必失,因此,不當之處想必不少,還望行家多多指正!

  茶文化心得體會1000字2

中國是茶之國,盛產各種名茶。在今天的語文綜合課上,戴老師就和我們一起組織了一次活動——茶文化。

上課鈴聲輕輕打響了,同學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回到各自座位上等待上課。只見戴老師滿面笑容走進教室,開始了課程。這一課分為三大部分:介紹茶——泡茶——品茶,其中泡茶、品茶最為有趣。

“現在開始泡茶!”老師一聲令下,全班一片沸騰。紛紛拿出了自己帶來的茶葉,有茉莉、紅茶、綠茶、千日紅、檸檬等等。我組的特色是馮旭文的“千日紅”。

我的手裏高舉着茶杯,杯裏放了些茉莉花,剛想去泡茶,經過馮旭文的桌前,見她正專心致志的泡製着什麼,不禁好奇地問:“小馮,你在幹什麼啊?”“別急,別急!我正在精心準備我的‘三開千日紅’,等一下你來嚐嚐啊!”她神祕兮兮地説。我望着她,半信半疑,真擔心,那時候的千日紅還有味道嗎?

抬頭環顧四周,其他同學也各自忙忙碌碌地泡製着茶,張嫻的碧螺春尤其顯眼。碧螺春不時冒出一陣陣煙來,香味也隨着空氣慢慢飄到我的面前。恩,真香!當我沉醉在這美好的境界裏時,樑穎浩一把將我拉了回來。“快,快看看我的‘苦盡甘來’茶!”我一邊抱怨,一邊仔細瞧了瞧這所謂的“苦盡甘來”,別説,還真是不錯,泡開的茶葉像少女般翩翩起舞,優美極了!“過會你一定要來嚐嚐!”我拼命地點頭。

該品茶了,我先走到馮旭文的面前,品了一番這三開千日紅,味道很好啊!清清淡淡的,可口潤喉!連一向挑挑剔剔的姜宇豪也讚不絕口呢!樑穎浩的苦盡甘來更是無話可説!首先抿了一小口,又苦又澀,真難吃。再抿了一中口,喉嚨裏冒出一絲絲的甜意。最後喝上一大口,味道好極了!突然,顧佳暉大肆宣傳起他的“牛奶茶”來,“快來喝喝我的茶,好好喝的!”這一宣傳,很多同學禁不起誘惑,跑去大開“口”界!不過似乎都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這足以證明牛奶茶的味道了!

我品了許許多多的茶,對茶有了新的瞭解和認識。在我的眼裏,茶是一門藝術,要讀懂它,需要耐心和恆心;茶也是生活,有着酸甜苦辣;茶更是一個人,有着自我所別具一格之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de/19er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