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得體會 >

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體會,歡迎閲讀與收藏。

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體會1

這位老人的名字叫孫景坤,現如今已到了96歲的高齡。

70多年前的1948年,年僅20多歲,正在家鄉丹東擔任農會副會長的孫景坤,懷着滿腔熱血,毅然決定參軍入伍,而那個時候,他才新婚不到一週。

加入軍隊的孫景坤在隨後的幾年間經歷了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解放海南島戰役,這一路走來,他跟隨自己的部隊從北打到南,從未停歇。

跟着這些戰役的還有孫景坤立下的赫赫戰功。

1950年孫景坤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中途因負傷回國治療,但傷剛好,他立刻又重新回到戰鬥前線,同自己的戰友並肩作戰。

經過多次戰役的孫景坤對1952年10月發生的一場戰役記憶尤為深刻,在當時,身為副排長正配合上甘嶺戰役的孫景坤接到了營長的增援命令——增援已處於敵人火力控制之下的161高地。

孫景坤老人回憶道:“營長告訴我,你帶領這9個人,扛多少手榴彈,扛多少子彈。”

而當他們一出發,敵人的飛機就來了,連同孫景坤在內的十名戰士一不小心就會暴露在敵人的視線範圍內,他們便等待時機,一瞅到機會,便奮不顧身地往上衝。

在敵人的強大炮擊下,衝上陣地後,原先10人的“小部隊”已所剩無幾,但孫景坤無暇傷心難過,更強大的責任感讓已身處轟隆炮聲、戰火紛飛的孫景坤立馬進入到了戰鬥狀態。

當時的161高地有三面正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但憑藉着孫景坤同戰友們的頑強拼搏,總共6次打退敵人的反撲進攻。戰鬥一直從中午持續到半夜,256發手榴彈全數用盡,僅孫景坤一人便擊斃了21名敵人。

經過敵對雙方的激烈交戰,他們最終不負眾望守住了高地,而身旁的戰友們早已傷的傷、殘的殘。

因為這場戰鬥,作戰英勇的孫景坤榮立一等功,並在1953年,作為志願軍回國英雄報告團的成員,他受到了偉人的親切接見。

1955年復員後,回到家鄉的孫景坤主動放棄在城市的工作機會,就如他參軍入伍時的果斷決心一樣,他決定把自己的後半生奉獻給家鄉。

而那段時間的`孫景坤對於他曾經的顯赫戰功隻字未提,就連那幾年的事都鮮少和家人提起。

每次家人問起他當年持槍戰鬥的往事,孫景坤總是説:“我不能説,一個個熟悉的臉龐都倒下了,我不願意説那些,心裏難受。”

戰鬥的殘酷更多的是對於人的殘忍,這些倖存下來的民族英雄接受着我們的愛戴,但他們心裏籠罩着的卻是同伴們英勇犧牲時的畫面,這種心理陰影將會伴隨着他們一生,在他們的腦海中永遠的紮根留存。

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

瞭解到孫景坤的“不普通”之後,他身邊的人曾經怎麼想也想不明白的疑問,似乎都有了答案——

孫景坤的大女兒孫美麗身患小兒麻痺症,腿腳不便。到了上學年齡,家裏連4元錢的學費都拿不出來,她僅上了半年學就退學回家務農,“俺爸是生產隊長,只要寫個介紹信,學費就能免,可他就是沒給開”。

山城村地處丹東市近郊,那些年經常有單位來招工,孫景坤都毫不猶豫地把機會讓給別人。有一年,當地電信局招一批話務員,選中了手工活麻利的孫美麗,“俺爸一看名單上有我,就硬給拿下去了,我瞪眼沒撈着去”。

孫景坤7個兒女,5個是農民。眼看招工的路走不通,大兒子孫富貴報名參了軍,這一次孫景坤沒攔着,還難得地送給兒子一件禮物,一塊寫有“祖國人民慰問團”“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等字樣的毛巾。

和孫富貴同齡的張德勝那時也想去當兵,卻沒走成。“我父親那時在縣城糧食局上班,我雖然在村裏生活,可户籍上不符合農村徵兵的政策。我家和二大爺家走得挺近,本以為他能鬆鬆口,可他愣是沒同意。”

參軍的心願未了,張德勝和家人對孫景坤卻怨不起來。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生產隊男女老少都要去食堂就餐,農民自留地全部收歸生產隊。時任紅旗公社古城作業區主任的`孫景坤考慮到一些老人、小孩和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可能因此吃不上飯,堅持提出不同看法,結果被撤職,3年後才得以平反恢復職務。

孫景坤的為人,村民們看在眼裏,敬在心裏。這個“人”,一撇一捺,堂堂正正。這顆“心”,至真至誠,為民所繫。生活碰到困難,工作遭遇不公,孫景坤都沒有亮出軍功章向組織張過口、提過任何要求。旁人不解,孫景坤也不辯。他有想傾訴的人。

丹東是座英雄之城,市內有多座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那裏長眠着許多曾和孫景坤一起在異國他鄉浴血奮戰的戰友。蹲在烈士墓前,孫景坤仔細擦拭着墓碑。“你們為國家把命都搭上了,和你們相比,我現在生活得很好,有啥放不下的……”走下戰場,孫景坤最喜歡穿的,還是軍裝。

前不久,為了更好地照料他,丹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安排他住進市光榮院。孫景坤唯一的要求,就是把那身志願軍老軍裝掛在牀前。

這輩子,孫景坤永遠是個兵!

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體會3

吃苦在前,不求享受

1955年,孫景坤復員。丹東市安排他到工廠當車間主任,但他卻申請回故鄉山城村,並擔任第一生產隊的隊長。

山城村處於鴨綠江支流大沙河轉彎處,是防洪能力最薄弱的地方,修堤築壩迫在眉睫。當時,沒有機械化設備,獨輪車都罕見,孫景坤就帶頭用筐挑、用肩扛,運送土石。

經過幾年的努力,大壩越建越高,越建越厚實,兩岸土地得以保護,村民的'生命財產有了保障。

上世紀80年代以後,大沙河堤壩不斷完善,原有的泥壩被石壩替代,但大壩的基礎依然是孫景坤帶領一隊社員打下的。如今,大沙河河壩兩岸,成了人們休閒娛樂的場所。

“他深愛家鄉每一寸土地,那時候沒有吃不了的苦!”劉振發曾是第二生產隊隊長,“村裏種植蔬菜,要挑糞施肥,一個擔子挑兩個木桶,裝滿了有100多斤,還要走8公里的盤山土路,孫景坤每天都帶頭幹。”

回鄉務農數十載,孫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躺着享受,對得起犧牲的戰友嗎?”

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體會4

“那場戰鬥打下來,好多戰友都犧牲了,鮮血染紅了陣地。”回憶起數十年前那些並肩作戰的戰友們,96歲的孫景坤眼含淚水地説:“我想他們呀!”

孫景坤是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人,1948年,24歲的他參軍入伍,從此南征北戰。

回憶起自己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經歷,孫景坤錶情嚴肅。1950年10月,孫景坤隨部隊赴朝鮮參戰,後因腿傷不得不回國治療,可傷還沒完全養好,他就再次跨過鴨綠江奔赴前線。

如今,戰爭的硝煙雖已散去,孫景坤的身上卻留下了20多處傷疤。“現在腿上還有一顆子彈沒取出來。”他指着腿上一塊已經變黑的皮膚説。

從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戰爭,孫景坤先後榮立一次一等功、兩次二等功、兩次三等功,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級戰士榮譽勛章。1955年復員後,他主動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回鄉務農。而在那之後的幾十年裏,他從未提起自己曾經用鮮血鑄成的榮耀。

直到20世紀90年代,抗美援朝紀念館移地改建,向社會徵集文物,孫景坤才決定將自己的立功證書等紀念物品捐獻出來,人們才知道他是一名戰鬥英雄。

山城村村民們得知孫景坤是志願軍戰士後,有人問他:“打仗時,有沒有想過死?”他堅定地回答:“戰場上哪能不死人?只要是為國家而死,光榮!”

孫景坤的人品也得到了大家的公認,村民有困難,他總是想方設法解決,而他自己的孩子卻沾不上一點光。在家務農的大女兒孫美麗今年已經快70歲了,因為小兒麻痺她從小右腿落下了殘疾。在16歲時,好不容易有了一次跳出農門、改變命運的機會,卻在孫景坤的堅持下讓給了生活更困難的.家庭。

“不要問國家能為我做什麼,要多想想我能為國家做什麼。”在孫美麗的記憶裏,這是父親近年來教育後輩時説得最多的一句話。

前不久,孫景坤獲得當地授予的“遼寧好人·時代楷模”榮譽稱號。在他的牀頭,有一件掛滿了軍功章和紀念章的軍裝,是他那段戎馬生涯的見證。每一枚獎章的背後都有一段難忘的歷史,孫景坤將這些珍藏在心中,從不掛在嘴上。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人們不會忘記孫景坤和他的戰友們,他們永遠是最可愛的人。

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體會5

深藏功名,返鄉務農

1948年,24歲的`孫景坤告別新婚妻子,毅然參軍,一年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他隨部隊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征戰中落下20多處傷疤。

孫景坤選擇了深藏功名,返回家鄉務農。

曾經和孫景坤一起生產勞動、如今86歲的老黨員劉振發説:“只知道孫隊長當過兵,去過朝鮮,帶領山城村第一生產隊過上好日子,但也是剛聽説他立過一等功、當過大英雄。”

“只有在睡不着覺的時候,父親才偶爾會和我談起抗美援朝的往事。”大女兒孫美麗説。一個夜晚,孫景坤給孫美麗講:晚秋初冬,孫景坤所在排進入一片高粱地,子彈炮彈如同颳風下雨一般打來,一個排的戰士除了孫景坤外全部犧牲。“每當談起這些,父親總是眼含熱淚。”

雖已96歲高齡,老人還清晰地記得自己共獲得了8枚軍功章。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平移重建徵集資料,孫景坤默不作聲地將立功證書、立功喜報和部分珍貴老照片捐出來。紀念上甘嶺戰役60週年時,相關部門邀請他去北京參加活動,需要穿軍裝拍照,他才從箱子底下找出軍功章掛在胸前。

孫景坤先進事蹟心得體會6

樸實純粹,回饋社會

“我之前以為父親就從來沒替我着想過,但兩年前他的一句‘我對不起你’,讓我知道他一直是愛我的。”孫美麗強忍着淚水説,“8歲上學,因交不起學費和腿有殘疾,同學們欺負我。按説我爸是生產隊長,只要開個介紹信就可以免學費,可他堅決不給開。”

在生產隊當了20多年隊長,每每有單位招工,孫景坤都毫不猶豫地把機會讓給別人。家裏兒女7人,除了兩個兒子正常招工外,其餘都是農民。孫美麗16歲時,電話局選電話員,但當她報上名時,卻被父親拿下來給了別人。“父親説,你文化低,別耽誤了事兒。”

年輕時,孫美麗對父親有一些抱怨,不理解父親為何這樣“苛刻”。但隨着年歲漸長,孫美麗終於漸漸明白,父親總想更多地回饋社會。

“老人從來沒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他身上那樸實純粹的閃光點讓人感動!”山城村黨支部書記邱大鵬説。

近些年來,老人的生活來源主要靠低保金,隨着上級部門發放的傷殘金等待遇有所提高,老人的.生活得到改善。一些愛心人士多次提出要幫助他,但都被老人拒絕:“不是我應得的,堅決不能拿。”

只懂吃苦,不知享受,孫景坤一家在山城村日子過得清貧。就像戰爭年代深藏軍功一樣,孫景坤各種獎狀一大摞,卻從不拿出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de/j1gy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