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得體會 >

學習國小數學心得體會14篇

學習國小數學心得體會14篇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學習國小數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學習國小數學心得體會14篇

學習國小數學心得體會 篇1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xx年版)已經出台,為準確把握教學方向,明確教學內容,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這個暑假我對新課標進行了認真研讀,只有跟着新課標前行,我們在教學中才不會迷失方向。

通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版)》,從中看到新方案、新標準中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貫穿於課程編制、課程實施的全過程,主要凸顯了“4個深化”。

一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深化了學科育人目標。數學學科的“三會”核心素養,細化到國小階段的11個核心詞、關鍵詞貫穿於課標中的字裏行間,形成清晰、有序、可評的課程目標。

二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深化了結構化教學內容。數學課程的四個領域有了部分內容的調整和整合,教學內容更注重結構化,尤其是在“綜合與實踐”領域,更加關注知識轉化為素養的教學內容的選擇。

三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深化了學習方式變革。從課標的教學內容説明這一部分中,除了對於有“內容要求”説明以外,還出現了“學業要求”的説明,這一改編很明確的提出了素養的教學一定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

四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深化了學業質量的新要求。此版課標首次將“學業質量”加入其中,明確的指出學科質量的要求就是為了素養的達成和發展情況,並對每一個學段都有具體的要求。

素養教學的時代已經到來,作為一線教師,新課標的第一踐行者,如何讓核心素養落地?我結合課標學習和各位同仁分享交流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1、數學課堂應該“看見光”

“看見光”指的是看到希望,看到信心,看到求知慾。教師應該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從學生熟知、親近的現實生活中去學習數學,使數學教材變的具體、生動、直觀,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數學在現實世界的廣泛應用,增強數學學習的價值意識。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提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數學課堂應該“追隨光”

“追隨光'指的是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倡導教學民主,教師當好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討論、交流、合作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凡是學生能通過自己努力學到的知識,絕不授予學生,凡是學生經過思考能解決的問題,就放手讓學生去思考,把“教-學”活動中的自由還給學生。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3、數學課堂應該“成為光”

“成為光”指的是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將知識內化並能學以致用。

課堂教學中要舉一反三,追本求源,瞄準知識的生長點,把基礎知識放在首位,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老師講例子、講方法,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多動腦多思考。老師講的少(舉一),學生悟的多(反三),啟發引導學生學會運用。遇到類似的題型,可以試着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分析,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善於遷移。學生能力的獲得,不在於老師授予,而在於歷練習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是古訓,這與學會學習的理念一致,“會學”比“學會”更重要。

4、數學課堂應該是“散發光”

“散發光”指的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最終落腳點。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促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個性健康發展,使每個學生學會學習,達到願學、樂學、會學、善學。課堂教學要從“片面教授”提升為“全面發展”,應以傳播數學知識和數學文化素養為出發點,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和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學習新課標只是第一步,如何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活學活用才是關鍵。心中有課標,教學有航標,學而思、思而行、行則成。我將以課標學習為契機,乘新標之風,奮小數之楫,積極探索新課標和“雙減”的有效融合,期待核心素養之花在張小深耕的教育沃土中絢麗綻放,且行且思共芬芳。

學習國小數學心得體會 篇2

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國小數學教師,我深知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所以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始終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主動發展”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在遵循基本教育教學規律的前提下,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重視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潛心做好備、教、改、導、輔教學五環節,密切關注新課改形勢下教學發展的新動向,工作中始終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力求在教學互動中真正做到教學相長。下面是我教學過程中所得的一點體會:

1、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搞好課堂教學。

為了上好課,我做了以下工作:在教學工作方面,優化教學方法,按常規做好課前、課中、課後的各項工作,認真鑽研教材,課堂教學真正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並結合學生實際,合理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認知需求和創新慾望,使學生從情感、思維和行為上主動參與學習;針對新生在學業水平、認知能力上參差不齊的現狀,我摸索採取分層教學、課堂互動、設置不同評價體系第形式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入,讓他們逐步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從而激發學習的內動力。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

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學習有着重要的影響,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保證學生知識水平的充分提高和學習能力的充分發展。學習困難的學生最主要的成因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的教學,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獲得知識,更重要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因此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會思考、會發現、會提問”的習慣,而課外又通過認真地檢查、批改作業,及時向學生反饋學習成果等形式潛移默化培養學生“會預習、會複習、會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3、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和課堂管理。

備課既注重知識的落實,也努力培養學生的興趣。上課前儘可能地做好充分的準備,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去”,這樣在時間的支配和知識上的引導,我們都能盡在掌握。上課過程中重視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做到“三動”既多動腦、動口,動筆,拿着筆上課,改掉部分學生把手放在口袋裏上課的不良習慣,學生在課堂上出現了違紀,應親自參與管理,不能一味地推給班主任,否則威信只會建立在班主任那裏,次數多了,學生只會厭煩你。

4、學生的`作業檢查要落實。

除了每天上交的作業紙作業以外,對於練習冊和一些輔導作業,檢查任務就交給小組長和科代表,我在班上成立了數學興趣小組,確定小組長,由小組長來檢查,小組長的作業由科代表來檢查。

5、再有做好課外輔導工作是穩步提升教學質量的保障。

和很多老師的感受一樣:現在的學生在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學習態度上都出現一定的滑坡,而且這種下滑趨勢在短期內似乎還難以逆轉。作為新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經常不能按時完成基本學習任務,甚至有的出現厭學的情緒;針對這種現狀,課外輔導和心理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在課堂上我有意識地通過一些淺顯易懂的問題為他們提供發言機會,給他們自我表現的機會,同時對他們在學習中的點滴進步,我都給以表揚和鼓勵,使他們重新樹立起學習的勇氣。這樣一來他們也願意從學習中尋找成功感,從而為整個班級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6、最後加強學習,不斷提高個人綜合素質是順應新形勢下教學發展的需要。

一年的教學,我深感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已受到很大的衝擊,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和組織學生,如何在四十五分鐘外做好學生的心裏疏導,有時顯得比教學本身更重要。因此,我們只有不斷加強學習,不墨守成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注重教學積累和教學實踐,不斷提高教師個人綜合素質,才能順應教學發展的需要。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通過一學年的教學實踐,我明顯感受到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較大提高,學生的優秀率和及格率也平穩上升。今後,我將一如既往立足本職工作,恪盡職守、潛心育人,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學習國小數學心得體會 篇3

12月3—4日,xx學院西校區。我有幸參加了“全國名師國小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觀摩會”,通過聽專家講課和學術報告,我受益良多,深刻感受到名師課堂的風采和教學藝術。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xx老師的《乘法分配律》一課和報告《運算律教學的若干思考》。

xx老師現任xx市xx教育集團副校長,身為一個南方人,我明顯感覺到他的課和北方老師的課不同之處。他語言幽默風趣,行為舉止有些滑稽可笑,和學生零距離的溝通交流,像流水、像微風一樣的課,細微之處盡顯名師駕馭課堂的功力和教育智慧。由於課前和學生互動費時較多,加之會場狀況不佳,xx老師這節課有些超時(用時大約1小時),但是在下課後學生仍然捨不得離開,這就表明了學生樂學、願意學,而且不感到學習是種負累。劉老師營造的課堂氛圍輕鬆自由,學生在不緊張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地參與到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教學中來。老師在這節課中是一個引領者而不是傳教者,其教學環節設計合理、環環相扣、水到渠成,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眼、手、口、腦、身體並用,課堂參與度很高(幾乎每個學生都有發言),老師對出錯的學生也只是善意的“幽他一默”,學生並不感到尷尬甚至害怕。劉老師能很好地利用教學中的生成,他的課和教學預案並不完全一致,正應了那句話“所有的好課都是生成的課”。

聽xx老師做報告也是一種享受,他話語幽默風趣,舉止形象生動,在一個個鮮活的事例中向老師們呈現出“教什麼”與“怎麼教”的重要性。作為一個年輕教師,我深刻體會到要抓準“教什麼”有多困難。我任教的是一年級數學,由於大部分學生在入學前都經歷了一定的學前教育,對於一年級的.知識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這就給教師出了不少難題:對於這些知識,有哪些同學已經完全理解並掌握了?有哪些同學還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的同學,又是哪裏知、哪裏不解?知多少、不解多少?如何組織課堂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何在一堂課中讓未會的學生掌握理解,讓已會的學生有所提高?……正確處理這些問題,是使課堂有效、優效的前提,也是我今後教學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這短短的兩天時間裏,我近距離地接觸了名師,聆聽名師的示範課,從中我領略到每個名師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及精湛的教學藝術,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加努力學習,期待自己有長足的進步。

學習國小數學心得體會 篇4

通過新課程標準的學習,使我對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等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感觸最深的是新課標課程目標的變化,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雙基”的基礎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由原來過多地關注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真正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下面就根據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談點體會:

一、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而實踐證明,小組合作互動學習更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通過合作學習不僅可以學到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的方法,進而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充分體驗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學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滿足了他們的成功欲,從而讓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二、動手實驗操作

學生對數學的體驗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動手操作能促進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它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重要方式。教師要從直觀到抽象的思維的認識規律來設計、組織操作活動,並擔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要讓每個學生都必須經歷每一個操作活動。還要引導學生把直觀形象與抽象概括相結合,採取邊説邊操作,邊討論邊操作等方式,讓手、腦、口並用,在操作和直觀教學的基礎上及時對概念、規律等進行抽象概括。

三、注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因為運用信息技術,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輕鬆愉快的學數學。

四、最後,通過對“十大核概念: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的解讀,使我進一步瞭解學習了新課標。在教學中要特別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通過學習,使我瞭解新課標數學教學的特點,課堂不再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單邊的教學活動,而是師生雙向交流,交往互動,相互溝通,相互補充的過程;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選用恰當的教學手段,要更多關注學生、尊重學生,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

學習國小數學心得體會 篇5

今年暑假我有幸參加了江蘇省國小數學教師網絡培訓班的學習,本次學習時間從7月15日開始至8月31日結束,相對於以往的培訓,這次學習時間比較長,但是學習內容十分豐富,從教師的專業成長到學生的學習心理,從課堂上每一環節的設計到教學反思,從課程資源的開發到教師的人際關係,每一個專題都那麼的切合實際,有法可循,讓我感到受益匪淺。能擁有此次學習機會,實在值得珍惜!非常感謝領導對我們教師成長的關愛,給予我們創設了共同交流學習的平台。現就將本次培訓後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加強學習,提升自身專業水平。

教師要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必須具備一桶水。但要想學生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盡,教師就得時時給予補足。鄭毓信教授的講座就充分印證了這句話。他用淵博的科學文化知識旁徵博引給我們講述深奧的'理論知識,講得通俗易懂,讓我們深受啟發。面對着一羣羣渴求知識的學生,使我深感到自己責任的重大以及教師職業的神聖。《新課程有效教學叢書》讓我對如何進行有效備課和上課指明瞭方向。特別是教師們對教學中的困惑和爭論,更讓我體會到了進行終身學習,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要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完善,不斷地提升,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才能適應世紀的挑戰,才能勝任教師這一行業。

二、改變教法,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每位教師都要面臨的備課和上課任務,在這次培訓中我對課堂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平日裏面對班級眾多的學生,面對堆積如山的作業,再加上那麼幾個後進生,教師已經忙得不可開交,何談每天細心備課,認真鑽研教材,尤其是像我這樣缺乏經驗的年輕教師,日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內心來説實在讓人堪憂。老師的講解為我們在這些地方的思考提供了一些可借鑑的辦法。空談理論不切現實,屏棄理論也不合邏輯。我們應理論結合現實,在日常工作中根據自身工作量在學期初為自己制定好工作目標,如細緻備多少節課,開展多少節課堂教學研究等。簡而言之,就是有選擇性地開展教學研究,保證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做到充分利用。可謂:量不在多,貴在精。我想這樣一種教學做法的轉變,才能真正意思上運用到我們的現實工作中,才能讓學生獲得更為有效的教學。

三、聯繫生活,體現數學教學的價值。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由“情景串”引出“問題串”,倡導數學課堂生活化,也就是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所以説,在平時的教學中,充分的利用好課本中的教學情景,將課本數學變為生活數學,儘量創設生活化的的課堂情境,這樣將抽象的數學具體化和生活化,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並不是孤立於書本之上的,它是與生活有着緊密聯繫的,是與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數學應該是來源於生活,並且能夠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另外,在這一次的培訓中我不僅學到很多教學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增進了和其他學校教師之間的交流。大家坐在一起暢所欲言,互相討論、交流,把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讓老師來幫助解決,這樣使得相互之間都得到了學習、鞏固知識的機會,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經過這次學習,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有不斷的提升。也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滿智慧的事業,深刻意識到教師職業的責任與神聖。我願重新的起點跋涉,在這快樂而無止境的探索中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學習國小數學心得體會 篇6

我通過學習,思想上更清楚了,我們搞創新教學是時代的需求。下面談談我今後如何來搞好創新教學的。

一,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改變教學方法。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使用新教材,教師要創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要有能力把問題簡要的闡述清楚,同時也要有能力引導學生去探索,自主學習。

二,搞好創新教學,教師要正確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面對新課程,教師要首先轉變角色,確認自己的教學身份。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另外,從新的`課程標準來看,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來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習的實際出發,利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摸索新的學習方法,教師起到從旁協助的作用。

總之,新課程已經為我們指明瞭新的方向。我們只有跟着新的方向,搞好創新教學,才不會迷失自己的方向。

學習國小數學心得體會 篇7

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推崇“數學應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大眾化數學’的理想”。因此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通過近期的學習和實踐,我對課標的理解更加深入了,真正懂得了進行新課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 促進數學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對於國小數學教學來説,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 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確立。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注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數學能力。

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繫,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着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的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數學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識的掌握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數學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知識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數學基礎;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整體提高。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所以老師應儘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把“主宰”權還給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而不是單純地為了考試,為了升學,因此,作為教師確實有必要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順應新課標的要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裏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

這樣一來,學生有了較自由的學習空間,有了與老師平等對話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大膽,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地表現自我。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質得到全面提高,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正如課標指出的: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學習國小數學心得體會 篇8

本冊教材分為負數,百分數2,圓柱圓錐,比例尺和複習與總結部分。重點部分是圓柱圓錐,比例尺和複習總結部分,也是本冊的難點。通過教材培訓我對本冊教材有了一個很清晰的認識,對整冊教材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對新教材的一些改變意圖也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我的體會有一下幾點:

1、通過對本冊教材的理解,讓我在理清單元內在的邏輯關係的基礎上,靈活合理的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整理和複習部分的內容可與前幾個單元的新知識整合在一起教學。比如,在學習了負數,對負數進行復習時,可與“整理和複習”單元中的“數的認識”整合在一起教學,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數概念的整體認識。

2、讓我更好的處理好中國小教材的銜接,因為本冊教材在整個學段中的特殊地位.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 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上的過渡,為第三學段進一步進行數學學習打好良好的基礎。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靈活合理地處理教材。

3、我認為理想的`數學課堂是快樂的課堂,課堂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樂園;是有效的課堂,先學後教,以學定教。課堂上少講精講,把時間還給學生。剔除假問題,刪除無效教學環節。教師的課堂設計要以高效、優化為主旨,是互動的課堂,教師應該積極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氛圍,學生在互動中不斷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結合自己的教學,談一談打造理想的數學高效課堂幾點的教學。

策略:

1、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導入,將課本數學變為生活數學,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化為具體的、摸得着的、看得見的、可操作的數學。

2、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如對圓柱、圓錐的認識,在教學之前,我讓學生收集、整理生活中的圓柱、圓錐,觀察圓柱、圓錐的特徵,認識圓柱、圓錐後,我又讓學生自己製作一個圓柱或圓錐,以加強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3、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如,我在教學圓柱展開圖的特徵時,引導學生在剪一剪、看一看、包一包、想一想的過程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發現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於圓柱的高。

4、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繫,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如在學習比例時,解比例及用比例方法解決問題,要用到方程的相關知識。教學中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作用,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繫,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學習國小數學心得體會 篇9

十月底,我跟隨校領導前往北京學習, 觀摩了俞XX、劉XX等幾位國內名師的精彩展示課,以及吳XX等幾位大師的點評和袁XX等幾位專家的報告,使我受益匪淺。令我感觸較深的是俞XX老師的《平均數》和強XX老師的《圓的認識》。

第一天先聽的是俞XX老師的《平均數》。首先,俞老師先了解了一下學生對於平均數的掌握程度,同時活躍氣氛。出示導入題目:

二年級的學生測60米跑,並且要把測的成績填表。小明跑了5次,分別是15秒、10秒、14秒、14秒、12秒,小明跑60米需要幾秒?老師説出情景:小明一開始填了一個15秒,他考慮了一下,擦掉了。又填了一個10秒,後來又擦掉了。他應該填多少合適呢?

師:為什麼把15秒擦掉?

生:太慢了。師:為什麼把10秒擦掉了?

生:太快了。

師:最快最慢都擦掉了,那填多少合適呢?

生:在10秒~15秒之間。之後學生討論,最後得出13秒是合適的。

師:小明沒有跑過13秒啊,怎麼能是13秒呢?有的學生就説,平均數不見得是跑過的數。老師説説5次都跑過哪些秒,然後問:第六次可能是幾秒?第七次呢?……

師:每次都會離13較近,(小磁鐵展示,把五次的成績平均為13秒的過程)

師:13秒在最中間,雖然沒跑出來過,但是接下來的跑步可能會出現13了,13反映了他的真實水平。

師:正好反映真實水平的數為平均數。接下來老師又問了幾個問題:

(1)舉例説明什麼地方用到了平均數。

(2)為什麼要學平均數?這些題目有助於學生拓展關於平均數的用處以及加深歸於平均數的理解。最後,老師又出了一個課堂練習,內容是這樣的:男生女生投籃,男生有5人,分數分別為:4、7、5、4、5。女生有4人,分數分別為:7、3、5、9?問題是哪一組的水平高?解決這個問題之前,老師又問了三個小問題

(1)怎麼來比?

(2)如果男生組去掉最後一個,會比較嗎?這個問題意在拓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既可以比較總分,也可以比較平均數。

(3)兩組人數不一樣時,可以比總數嗎?應該比什麼數?怎樣比?此時,需要比較的就是平均數了。通過這個題目,培養了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最後,老師總結:平均數是一個什麼數?生:真正水平的數,中間數。通過聽俞老師的這節課,首先感受到的是輕鬆愉悦的課堂氣氛更有利於孩子的思維活躍與學習。然後是教師教學首先要自己對於教材深挖,吃透教材,努力做到每一個字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聽的第二節課是強老師的《圓的認識》,強老師的課堂氣氛幽默風趣,很大的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個人也比較喜歡這種教學風格。課的開始首先用教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之後導入對畫圓的探究。老師是用一個個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的學習的,主要由以下幾個問題:

1、怎麼畫圓呢?引導學生大膽想象畫圓的方法,開拓思維。之後,請學生在紙上嘗試畫圓。讓學生實際的體驗,從實際體驗中發現問題。

2、用圓規畫圓要注意什麼?請學生大膽的發言,由於學生已經有了實際的體驗,基本上學生自己就能總結出來畫圓要注意的地方。這時老師再出示正規的畫圓視頻,看完後學生再一次嘗試畫圓,加深對畫圓應注意的點的理解。

第三個環節是對圓的各部分的探究。由在操場上畫圓引入對畫圓工具的探討,進而引入用繩子畫圓。由老師(用普通繩子)和學生(用鬆緊帶)在黑板上進行畫圓比賽,引入對畫圓時相同點的探究。此時學生很容易總結出來相同點有:定點、定長、旋轉一週。又問圓與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不同?學生説一説。接着順理成章的引入對圓的各部分的介紹。為了加深對各部分的.理解,老師出了兩個小問題:

(1)在畫出的圓裏找出圓心與半徑,並畫上。

(2)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半徑是怎樣的線段?然後由半徑引入直徑的學習,出示圖片,請學生判斷是否是半徑,不是半徑而是直徑。老師出示判斷題請學生判斷是否為直徑,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直徑是怎樣的線段,加深對直徑的理解。最後就是課堂練習了。

1、舉例説一説生活中能清楚看到圓心和半徑的圓。

2、選輻條安裝車輪。安裝一個半徑為3分米的自行車車輪,選什麼樣的輻條合適?有2分米、3分米、5分米、6分米的,請學生説一説選3分米的輻條的原因。得出半徑長度都相等。由這個問題引入對半徑的數量的探究,圓的半徑有無數條。請學生説一説選6分米的輻條的原因,進而得出直徑=2半徑,又問在不同的圓上也可以嗎?進而得出結論,在大小一樣的圓上,直徑=2半徑。

聽完這兩個老師的講課,我明白了以下幾點:首先,輕鬆的課堂氛圍更有利於學生對於知識的接受,學生的思維能迸射出更多的火花。其次,就是講課時對於知識傳授的梯度一定要把握好,一環扣一環,引導學生水到渠成的理解知識。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對課本,對學生有足夠的瞭解了。

學習國小數學心得體會 篇10

1、如何上好一節課?

很多學生説他們喜歡某個教師,“盼”着上他的課,也有很多學生不喜歡某個教師,“怕”或“煩”上這個教師的課,聽他的課就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同樣的學生,對不同的教師表現出不同的態度,這值得我們深思。教師怎樣做才能讓學生喜歡自己的課呢?

第一、積極備課——尋找激發興趣的切入點。備課是一個再創造過程,此間,教師不但要備知識,還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瞭解他們已有的知識儲備,努力尋找能夠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切入點;在對教材的把握上,首先對本學科的有關概念要正確理解,並能隨時瞭解本學科理論前沿的動態和發展,始終把最新最科學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並善於將學科知識與現實社會、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進行教學。其次,教師還要具備基本的社會知識和生活常識,有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儲備,並能靈活地把各知識點聯繫起來。

第二、認真授課——營造寬鬆的學習環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針對學習內容,學生的經歷、興趣、知識水平、理解力等,設計出富有彈性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營造寬鬆的課堂學習環境,創設自主學習、積極互動參與、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師生一起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第三、語言和板書——課堂的通行證。馬卡連柯説過這樣一句話:“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教師應做到語音標準,用詞恰當,表達連貫,清楚準確,精練簡潔,形象生動。好的板書簡潔、形象,字跡工整清秀,帶有很強的啟發性和欣賞價值,也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並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第四、充滿熱愛之情——注入人生不竭的動力。一位優秀的教師要有角色意識,演員演戲需要進入角色,教師站到講台上講課同樣需要進入角色。賦予角色意識的教師,能夠深入學生的內心,體驗學生當時所產生的感情,能在教學內容與學習主體之間建造一座溝通的橋樑,能使師生雙邊活動配合默契,情感相通。正如贊可夫所説的:“如果教師本身‘燃燒着對知識的渴望’,學生就會‘迷戀’於獲取知識。”教師教學中自然流露的激情、廣博的知識和精湛的授課技巧都能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形成師生之間情感的交融。這種情感的互動能激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使學生學習興趣得以鞏固和持久促進其學業的發展。

2、新教師應怎樣聽課?

對一個新教師來説,堅持聽課,可使自己儘快成長。那麼,新教師在聽課時應該怎樣聽呢?

聽一節課,應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對新教師來説,聽課需要關注兩個方面:

第一,關注教師的教。新教師不同於學生,聽課的目的是回去教學生,所以,首要目的是要看指導教師怎樣教。一般要注意如下幾點:

(1)課的結構。

(2)重點與難點的突破。

(3)板書及教學媒體的運用。

(4)課堂氣氛。

第二,關注學生的學。對於學生的學習活動,新教師應該關注:學生是否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學習活動中學生經常做出怎樣的情緒反應?學生是否樂於參與思考、討論、爭辯、動手操作?是否經常積極主動地提出疑問學生活動(或練習)的時間是否充裕得當?學生自學習慣、讀書習慣、書寫習慣、學習方法是否養成?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

在聽課時,新教師應該把自己定位為以下兩種角色:

(1)審美者。新教師在聽課時的最佳角色應該是審美者而不是批評家,要多學習老教師的長處與閃光點,為我所用。

(2)參與者。新教師在聽課時應把自己定位為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者、組織者,而不是旁觀者。只有有“備”而聽,而且從思想上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並儘可能以學生的身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能獲取第一手材料,從而為自己上好每一堂課奠定好基礎。

3、理想課堂中的“三聲”

(1)課堂教學中要有“笑聲”

我們有些教師上課,嚴肅有餘,活潑不夠。課堂“火藥”味太濃。課堂上教師老繃着臉,想用嚴厲來鎮住學生。有時課堂上會出現斥責聲、挖苦聲,甚至出現哭聲(不是感動)。可想而知,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只會停滯或低效。課堂教學中要有“笑聲”,我們要懂得,師生之笑能舒緩緊張情緒,激發師生教學的積極心態,形成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要樹立歡樂課堂的觀念,使課堂有教學內容引發的笑聲;有教學情境設置引發的笑聲;有教師幽默語言引發的笑聲;有學生機敏語言動作引發的笑聲……有笑聲的課堂,師生關係和諧,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生學習參與度更大。我認為,每一節課,教師至少要讓學生笑一次。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在快樂中學習,學習更主動,接受知識更快。有笑聲的課堂教學,教學效率會更高。但這笑聲,應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高度體現,決非為了笑而笑,庸俗的搞笑,課堂是活躍了,收效卻沒了,學生的笑應源於教學內容,是一種會心的笑,豁然的笑。

(2)課堂教學中要有“讚美聲”

我們有些教師上課,習慣於做“糾錯”的工作(這也是必要的),教學中經常出現“批評聲”、“歎息聲”,這樣容易造成學生“無聲”。其實,課堂就是學生出錯的地方,教師要允許學生出錯,如果沒有錯,那就不需要教學了。教學中,我們要改變那種一味批評糾錯的方式,用激勵讚揚之聲來促使師生進入教學的積極興奮狀態。課堂教學中要有“讚美聲”,教學中要有師生對教學內容的讚美;要有教師對學生學習進步和取得成績的讚美;要有學生對教師精湛教學技藝的讚美;要有學生對學生學習創新的讚美……這些“讚美”,催發師生學習進取精神,激活師生沉澱的潛力,提高師生的美感品位。這樣教學,使教學的內涵更加豐富,師生教學互動更為融洽,必將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3)課堂教學中要有“驚訝聲”

我們有些教師上課,比較注重教學任務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學沒有特點,少有亮點。有的教師只強調學生的機械記憶(對某些知識是必需的),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上的“枯燥感”,學習缺乏激情。課堂教學中要有“驚訝聲”,我們要明白,每一教學內容必有令學生“驚訝之處”。這要看教師是否能夠挖掘教學內容並巧妙設置情景。教師本身也能呈現“驚訝之舉”,這要看教師是否具有較高的素質並拿出教學絕活。“好奇”是孩子們的天性,課堂教學要激發學生的驚奇感,要引發學生的驚訝聲。這樣的教學,能夠引導學生學習自覺性,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啟迪學生的創新意識。有驚訝聲的課堂,教學質量一定很高。

課堂教學中的“三聲”,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使教師與學生心心相通,心心相融。這時的教學定能迸發出成功的火花。

4、理想課堂中的“六維度”

理想的課堂要體現六維度:

(1)參與度:全程、全員有效參與

(2)親和度:師生間情感溝通與智慧交流

(3)自由度:學生有展示自我才能的空間

(4)結構度:整體把握知識結構體系

(5)練習度:有效的知識鞏固與技能訓練

(6)延展度:知識與技能的有效遷移

5、淺談“有效教學”

所謂“有效教學”就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學生學習要有效果,有一個循序漸進的提高過程。也就是指能訓練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好”到“好”,從“簡單理解”到“深刻領悟”的教學。從教的角度而言,有效教學應該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教學;從學的角度而言,有效教學應該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讓學生愉悦地獲得最大的進步或發展。

途徑一、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

實施有效教學,最關鍵的因素是教師。當前,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觀念舊,拿着新教材,唱着過去的歌謠。二有惰性,常有“拿來主義”,鮮有創新精神。三是關注點有偏差,教學時只關注教,忽視學生的動態生成。四是反思少。

途經二、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做法是從課前的準備、課堂的組織、課後的練習等幾個環節來提高實效性。

(一)課前的有效準備

大凡成功的課必定是充分準備的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有效的備課必須體現出:

目標的有效:清晰、簡明。目標是方向,方向正確才能保證有的放矢,教學目標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學任務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完成。備課時制定明確、具體、科學的教學目標,圍繞目標確立重點,優化教法,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內容的有效:適量、適度。一節課教師講多少內容,並沒有明確的規定,講多了學生嚼不爛,講少了學生又不夠吃。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學原則,科學地安排與搭配教材內容,合理地組織各部分的練習,不能“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圖便”。

教法的有效:靈活、恰當。同一教學內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會不同,教必須致力於“導”,服務於“學”。優化教學方法要從實際的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學生情況出發,揚長避短選用教法。教法貼切,教學方有效。

(二)課堂的有效組織

這一環節,教師要做到:

語言組織準確、簡練。縱觀那些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課,無一例外都是教師的喋喋不休、囉裏囉嗦擠佔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一個教師,課堂上一定要組織教學語言,增強語言表達的科學性、針對性、準確性,做到清晰精煉、重點突出、邏輯性強。

時間組織恰到好處。教學各部分的時間分配,教者在備課時應預計,講課時要調控。但有時候,因為課堂上不變的因素較多,也許不是重點內容的教學卻佔用了一些時間,這時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課的角度來安排時間。不言而喻,課堂教學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任務越好,浪費的時間越少,課的密度越大,教學質量就越高。

教學組織面向全體學生。一位好的教師應該得到全體學生的尊敬與愛戴,一位好的教師應該使所有學生都受益。在課堂教學中,各環節的安排要儘可能以全體學生的參與為基礎,以個別提問、小組交流、課堂檢測等多種形式來了解大多數學生學習的情況。

(三)課後的有效練習

課後練習不在多,貴在精。現在有的教師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大搞題海戰,使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反覆的抄寫上,思維與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練習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學情,因課設計練習,讓學生在訓練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途經三、提升三種教學能力。

(一)課堂調控能力。

上課是個動態的過程,課堂上許多生成性東西不可預見。面對課前沒有估計到的這些教學問題,教師要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課堂教學,改變既定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並保持在教學活動上。

(二)信息反饋能力

課堂教學反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信息交流的過程。教師,站在講台就是思想,就是智慧。這種思想與智慧,需要教師及時捕捉來自於學生的各種信息,通過分析,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從而引發新的學習。

(三)評價指引能力

評價不是對結果簡單的肯定與否定,而是對學生思維的點撥。如何讓課堂評價真正起到激勵、引導的作用?首先,語言要飽含激勵,用真情去評價學生;其次,減少簡單確定性評價,倡導發展性評價,做到這兩點,評價的作用就能真正發揮。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對課堂教學中的諸多問題,多麼希望教師教得生動有效,多麼願意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多麼想讓課堂煥發新的生命活力。課堂教學呼喚有效!

有想法還要有行動,那就讓我們在“有效教學”理念指引下,探索、實踐、反思,讓有效課堂成為每一個教師永恆的教育追求。

6、怎樣打造“有效課堂”?

也許我們每一位老師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我們精心設計的一節課,原想着會很順利地在課堂教學中予以實施,但事實卻並不是這樣。很多教師都埋怨課都不會上了,而教學目標往往也不能達到。這實際上就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大打折扣。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課堂上的有效呢?我認為,有效設計、準確把握課堂、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非常重要。下面我對於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談幾點。

(1)要創設安全、自由的心理環境。教師要轉變角色,由課堂的主宰者轉變成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學過程要由單向的“灌輸”和“接受”轉為雙向的“對話”和“互動”,師生在“對話”和“互動”中要進行思想與情感的交流,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變成一種動態的、生動的、發展的、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如採用聊天、遊戲、講故事、猜謎等活動來展開教學。對於暫時後進的.學生,教師要降低自己的心理期待,從而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課堂教學氛圍和學生安全、自由的心理環境,促使動態生成成為可能。

(2)要創設和諧的學習情境,讓數學教學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趣味化。教師可運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手段,通過操作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手段,努力創設貼近生活、貼近自然、貼近自身體驗的學習情境,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吸引人、感動人、激勵人的寬鬆、和諧的環境中學習,為課堂動態生成提供空間。

(3)要靈活開放教學評價。新課程倡導發展性評價,評價的主體多元化,評價的形式多樣化,其中生成性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推動因素,它強調激勵、喚醒和鼓舞。激勵學生參與並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喚醒學生創新的靈動和生成的靈感,鼓舞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熱情,在師、生、物、情、境的相互作用中學生獲得的是關愛、機會、信心、幫助……,教師獲得的是迴應、提升、成就、享受……,師生共同獲得的是收穫、歡樂、信心和生命的自由成長。

生態的、高效的課堂,學生的生成信息會不斷地湧現,其中不乏鮮活而有價值的學習資源,這就要求教師憑藉高超的教學機智和高度的教學敏感,用一雙慧眼及時捕捉稍縱即逝的生成性資源,並進行價值判斷,抓住其內核實施再生成利用,使“課堂為生成而為,教師為生成而教,學生為生成而學”,實現師生生命價值的不斷提升。

7、上好一堂好課因素淺析

有這麼一段話,我覺得很有道理:它説“一塊磚蓋不起一棟大樓,但一棟樓卻是由一塊一塊的磚蓋起來的,要蓋一棟好樓就要砌好每一塊磚。一堂課教不出一個人才,但人才卻是由一堂一堂課培養出來的,要培養優秀人才,就要上好每一堂課。”的確,我們都知道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因此,我們不能因為它沒有統一標準就可以隨心所欲的上課,甚至是毫無準備的上課。

那麼,上好一堂課有哪些因素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教師要對每節課都充滿激情,這是上好一節課的首要前提。教師的情緒直接影響着學生的情緒。如果教師情緒高昂,那麼學生也會因感染而對學習充滿興趣。必定會營造一種合諧,融洽,輕鬆的氛圍,利於增加學生對新知的渴望,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教師的語言要有藝術性,這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因素。

我們的學生不是接收知識的容器,他們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個體。他們能夠分辨出哪些是他們喜歡或不喜歡的講話方式,所以,教師的語言必須要有藝術性,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學生和老師的親和力。讓學生在教師的語言引導下,感受新知,與之產生共鳴。

三、教師要對教材深入研究,全面把握。這是上好一節課的決定因素。

教材具有系統性,典型性,現實性與創新性。雖然每一個內容不會交待得很具體明瞭,但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所以,教師如果想讓學生對新知有所理解,能夠掌握,那麼教師要先把教材吃透,深入挖掘其精髓。才能給學生方向上的指引,利於學生更準確,更有效地接受新知,探索新知。

四、教學設計要具有科學性,合理性。這是上好一節課的重要因素。教學設計要在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和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進行,每一節課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知不都是零認知水平,在學生的生活中,有的人可能已經對要學的新知曾經接觸過,感知過,只是沒有系統地放到課本中來學。所以,設計教學時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性,教學設計要有層次性,合理,科學地教學環節會讓所有的學生對新知的接受水到渠成,不必走太多的彎路。

五、課堂教學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習的有效性,這是上好一節課的直接體現。

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自主學習當中,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在合作學習中,讓學生體會到合作的力量。教師積極引導,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關注並正確處理課堂中的生成現象,是上好一節課的閃光之處。課堂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師生的互動,生生的互動,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客觀的固定因素是基礎,但課堂中的生成也極其重要,所以,上好一節課也應該關注生成的問題,運用最恰當的方法解決問題,使得學生的學習更有效。

8、走出備課的誤區

當老師的,都知道課堂教學前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備課。但事實上,我們很多老師在備課中不知不覺誤入了歧途,讓原本該重要的備課,變得了太簡單,枯燥,以致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惟有走出“備課”的誤區,老師們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備好課。

一、“備課不單是寫教案”。

和老師談起備課的事,都説是在抄教案,沒意思,是徒勞,但備課真的就是他們説的抄教案那麼簡單嗎?凡教育專業畢業的老師,都應該知道“備課”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備課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和課程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適合的表達方式和順序,以保證學生有效的學習的一個準備過程。備課包括有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教師,備教具和寫教案等步驟,“寫教案”只是“備課”的一個子內容,是被包含的關係。所以,老師要明確“備課”與“寫教案”之間是個不等式關係,並非寫了教案就是備了課。何況更多老師還不是在寫教案,是在抄教案,就更不是在備課了。

二、“備課不是給領導看的”。

這個誤區的直接誘因在學校的領導身上。本來備課是教師為課堂教學做的前奏,但由於備課屬於教學“六認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各學校都把它歸入了“重點檢查”的對象,把它當成了考核教師工作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而每次檢查備課情況時,領導都只看了個備課本。只要教案字跡工整,內容多,樣式新,就是在“認真備課”。為何領導都要這樣來檢查備課呢?理由是在備課活動中,其他工作幾乎是無形的,就數教案最直觀,既看得見,還能辨他個仔細;領導檢查備課不要緊,但結果又導致了些怪現象,一是隻要聽説學校要檢查備課,老師們就會熬上一個晚上把備課全部“突擊”到位;二是隻要有領導來聽課,都會提前把教案抄好,上課時都夾着備課本是“有備”進教室。

為了給領導一個備課的好印象,很多老師都會到書店去認真挑選一本好教案,作為自己備課的“臨摹本”。備課的概念這樣轉為狹義,而且又被蒙上了功利和應付的面紗,備課自然演變成了不少教師的精神包袱,再也不能能為教學服務了。為此,希望老師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看着領導的臉色去備課,要堅持我備自己的課,讓領導去説吧!也希望領導們,在去了解教師上課的準備情況前,去認真温習一下“備課”的含義,免得把老師都“領”入“導”了“歧途”。

三、“老教師不能不備課”。據調查,不少學校在備課上都出台了這樣的政策:中青年教師備課必須寫詳案,老年教師備課可以不寫教案。教育是“樹人”工程,雖然幾年內教材沒有發生多大變化,但隨着教育對象的變化,我們教師的教學觀,以及使用的教學工具也要隨之變化才行,這就要求我們教師都要在課前認真檢查自己是否做好了上課的準備。不能因自己年老了,就可以課也不準備了。教師既然選擇了教書,就不能因自己的年齡去簡化不該簡化的過程,不説教案要寫成詳案,至少要寫出對待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因材施教的計劃,記錄出學生的進步情況,一些重要的知識點,要麼在備課本上作以記錄,要麼在教材上進行旁批,以免出現教學中的“老糊塗”現象。因此,建議各學校,在其他工作安排和待遇上適當偏向老者、照顧老者時,在備課上不能給老教師下什麼特別的“恩惠式聖旨”,否則,利了老教師,有可能就害了老教師的“弟子”。

四、“備課不能只是教師單邊活動”。

教學是雙邊活動,作為教學準備工作的備課,不能只老師動起來,也要積極動員、引導學生對課堂的準備。如今老師備課中的“備學生”,大多隻是簡單瞭解學生知識水平,有些還注重了一些學生的性格、愛好和特長。但這些幾乎是老師以“旁者”的身份,單方面去分析學生在課堂上將會出現的“學法”,教師“一廂情願”的預設課堂和現實中生成的課堂往往是兩個樣。原因就是在教師做教學的準備活動時,學生沒參與進來,沒有和老師互動備課。教師備課活動中,要先備教材,然後邀請學生加入,讓他們去“備課”,預習課文,“備”出問題,老師再根據學生的疑難,按照不同層次學生準備“開鎖的鑰匙”。只要這樣在上課前,師生都認真進行了準備,難道課堂還會不精彩嗎?

五、“備課不能‘閉門造車’”。

現在的“備課”,或是老師一個人在辦公室“開單車”,或是年級組內幾個教師聚集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進行團隊合作,美其名曰在集體備課,實則,這些備課,説白了,都是在“備教法”。特別是那諸葛亮式的大備課,看似熱鬧,彙集了大家的智慧,但這集中、統一形成的“優質教案”,根本無法去適應每個學生的口味,也不可能適應每個教師去操作。教無定法,對於不同學生,因需求的差異,教師的教法也應略有所別。對於不同能力的教師,教法上也要儘量貼近他本人,做到“我的課堂我做主”。要是一味拿名師的課去“依葫蘆畫瓢”,定然是課堂中沒了“生命”。

這樣閉門造出的“車”,對於學生、還是老師,都算得上是課堂前設置的“安全隱患”。因此在備課時,不能一個或幾個老師“遠離教室”、“遠離學生”、“遠離教師個人能力”、“遠離教育理論”,在那裏“妄自菲薄”的搞什麼“大教法”、“大智慧”的研究,又大張旗鼓地去拿學生做實驗。

六、“備課並非課課都詳案”。

學校要求中青年教師都這麼做。但在一個由全國教師加入的QQ羣裏,經調查,85%的教師不同意這麼做。理由一:教案本身只是一個上課計劃,可行度到底有多少還難説,與其把時間耗費在寫教案上,還不如多鑽研教材和研究學生上;理由二:教案本身就分為詳案和略案兩種,加之一個單元內的課文也有主次之分,所以在寫教案上也要有輕重,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課課都詳案。在編寫詳案時,不宜一味去追求什麼師説,生一、生二説的“預設”課,也不宜頻繁迴歸到傳統教案的套路,把課堂教學的目的、重難點,組復新鞏布等教學過程全部都呈現在書面上,更不能機械地把學生的情況、教材的情況都一一累贅到紙上。

七、“網上的不能搞‘拿來主義’”。

現在的網絡是個無窮的資源庫。我們教師想要的教案,從國小到高中,從語文到美術,應有盡有,只要利用一搜索引擎工具,鍵入課文的名字或關鍵詞,輕輕一點擊,就會“網”到想要的教案。對此,不少老師開始用查找網上的“共享資源”,來代替過去的備課,“美其名曰”在搞什麼“網絡備課”。其實他們多是直接下載了教案,不用“加法”也不用“減法”,就直接用到了自己課堂。這樣的“拿來就用”的方法,一是不利教師自己的成長。在教師專業化成長路上,備課也是個“學習、研究的大課堂”,簡單的“拿來主義”,不但不會讓自己教學的本領增強,而且會增長自己的工作惰性;二是經常用別人的思想去教育自己的學生,很多時候做不到“對症下藥”。久之,將會在學生中失去師者的“知識淵博”的好印象。

因此,教師在借鑑網絡資源時,要學會“加一加”自己的觀念和方法,“減一減”別人不着邊際的教法,把別人的先進理念補植到自己的大腦中,把別人先進的教法嫁接到自己的教法中,切實讓自己的課堂也能豐富起來。

學習國小數學心得體會 篇11

一、台前幕後

很榮幸作為名師評委參加了20xx年z市國小數學優質課沂南賽區的新授課專題評選活動,我們經歷的只是四天半、35節課的精彩演繹,又有幾人知道為了這次活動能發揮最大效應,於科長為此付出了多少;為了展示一堂精彩的課堂,參賽選手付出了多少,選手的幕後團隊付出了多少。

1、課題的出爐

“每個老師適合上什麼課題縣區教研員比我清楚,老師自己更清楚,我們儘量給他提供適合他的課題,讓他有一個最好的展示。”於科長本着“教研員做任何活動都要儘量從老師的角度去思考,這樣我們開展的活動才會成為教師最期盼的教研活動,我們教研員也才會成為受教師歡迎的人。”的出發點,在教研員羣內徵求意見,採用畫"正”字的方式統計推薦課題,經歷了來回2輪次的徵求意見,才確定了比賽課題。

2、活動的形式

本次活動如何組織?怎樣才能發揮活動的最大效益,真正做到“展示的是一堂課,成長的是一個團隊”?基於這些思考,於科長決定比賽仍然採用“同課異構”的方式進行,為了讓與會教師有更多的收穫,弄清每一節的的亮點在哪?為什麼稱其為亮點?還有哪些不足?怎樣做更好?本次活動增加了評課環節,同一課題結束後由縣區教研員或者骨幹教師現場評課,這一舉措,儘管遭到了部分教研員的反對,但從會後效果來看,於科長的堅持是對的,以往學習,老師們聽完課,只是知道一節課上的好,至於好在哪裏,為什麼好,卻説不清楚。聽了評課教研員和於科長的點評,很多與會者都表示這次學的透徹,聽明白了。

二、課堂印痕

學習期間,恰逢《烽火雙雄》攝製組也在新星賓館,進餐時聽他們議論:“這個人物不能這樣出來,應該讓……,這樣才比較自然”,對比我們的課堂,是何其的相似。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為了打造一節優質課,前期的磨課過程不就是一遍又一遍的試戲嗎?

一部優秀影片應該有好的故事、鮮明的人物個性,節奏有張有弛,尤其重要的是要有好的立意或很好的社會話題性,同時視角必須準確。評價一部影片是否成功,關鍵看能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能不能讓觀眾回味,多年以後還能否依然記得。一堂優質課同樣如此,結合部分課例淺談如下:

1、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源於好的劇本,於科長選好了課題,各位選手無不精心準備,9個題材,35節精彩紛呈的課堂展現在了我們面前,為了將故事展現的更順暢,各參賽團隊精心製作劇本,力求將新課標理念融入課堂,力求通過一堂課展現出更多,力求讓學生通過這節課能獲取更多。在評課時,大家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教師教學用書,儘管於科長一再強調教師教學用書的重要性,但反思我們的日常教學,除了講授公開課時看過,又有幾人細心的研讀過,教師教學用書幫我們分析了每部分教材的地位作用、知識間的前後聯繫、教學重點難點,並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切實可行的教學建議,説明了如何運用操作、直觀、啟發來引導學生思考,給我們的每一堂課都構建了骨架,尤其是年輕教師,藉此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理解知識點的呈現特點,可以少走不少彎路。所以用好教師教學用書是用活教材繼而活用教材的前提。

2、鮮明的人物個性。

選手性格各異,風格不同,但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不使出了渾身解數,有的老師風趣幽默,言語間就深深吸引住了學生,課堂上傳來陣陣笑聲,我一直堅信,能讓學生主動學,並學得開心的課堂才是真正成功的課堂;有的老師展示了深厚的教學功底,能在學生思維的轉折處進行巧妙的點撥,體現了教師的引領作用,為什麼有的課堂感覺老師講的很多,可學生卻還是聽不明白,我想是不是老師的提問和引導沒有切中問題的要害,有時候,真的就是一句話這麼簡單;有的老師教學機智足,如B3《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老師利用雙語實驗國小校園文化宣傳欄上的一句話“掌握知識並善於思考的人就可能成為‘智者’這句話開啟課前談話,並引領學生在課堂上善於思考,充分激發了學生想成為“智者”的願望,激活了課堂氣氛,學生靈動的思維可見教師的機智;還有的老師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如執教B1《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老師,課前和學生用英語對話,一下子拉近了與雙語實驗國小學生的距離,並且評價及時,準確到位的評價,既鼓勵了學生,又能很好地銜接了下一個環節。

3、節奏有張有弛。

本次評比,課堂時間縮至35分鐘,於科長解釋是和省比賽接軌,我想這對選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同樣的內容,課堂效率顯得尤為重要。為了讓課堂教學環節更豐滿,不流於程序,有的`選手機智地調整了課堂容量,只講述了一個知識點,如D4《三角形的分類》一課,只重點處理了按角分,這樣就能把教學內容處理的更加細膩。三次探究活動都留給了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認識了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及它們各自的特徵,尤其是第三個探究活動,學生在經歷想一想、猜一猜、畫一畫、看一看(課件直觀演示)的過程後,三角形按角分類的集合圖的得出顯得水到渠成。有的老師在教學設計上下足了功夫,刪繁去簡,多次調整教案,最終找到了既能完成教學任務又省時高效的一條路。如c2《兩位數乘兩位數》一課,教師對教學環節的處理巧妙,將估算和口算融為一體,一般的計算教學,口算、估算和筆算三者之間,只是很好的建立了口算和筆算的聯繫,對於估算的作用只是體現到初步判斷我們的筆算結果在哪一個區間,而這位老師卻利用估算巧妙地引出了口算,既節省了時間又沒有失去估算的價值,很好的構建了口算和估算之間的聯繫,為下面探究筆算的過程騰出了時間。遺憾的是,我們平時的課堂,在沒有時間限制的前提下,有的教師只是為了能完成一節課,而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應該探究的地方沒有捨得留給學生足夠思考的時間,以致後面的結論是隻有一兩個學生能説出,教師就帶到了下一個環節,甚至直接拋出,讓學生被動的接受。怎樣真正提高課堂效率,是我們一直思考的話題。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相信經過此次大賽的洗禮,我們會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做的更好。

4、好的立意。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聽完35節課,我們為課堂的巧妙設計喝彩,總結來看,一堂成功的優質課要具備以下幾個環節:怎樣讓學生產生學的慾望(情境創設)、學的是什麼(要教給學生什麼知識)、怎樣學(數學思想方法滲透)、為什麼是這樣(知識的形成過程)、學了幹什麼(知識的應用),為什麼學(學這部分知識的背景)。

A4《1000以內數的認識》一課,從羊變石子到石子變珠子,讓學生經歷了位置制的演變過程,對計數器的認識印象深刻,為下面應用計數器深入理解十進制關係打下堅實的基礎,同一課題,A1老師的處理同樣精彩,從筐子到計數器的過度也很巧妙。A7《克和千克》一課,從感受1克到感受10克、感受50克、感受100克、感受200克、感受500克,最後到感受1千克。在估一估、掂一掂、稱一稱等活動中,進行一次次的對比,一次次的嘗試,加以教師恰到好處的掂法指導,經歷這樣的學習過程,孩子的學習太幸福了。D6《找次品》的設計思路:

(1)從課前的抽牌遊戲,使學生明確縮小牌的數量越容易抽到,為後面教學找到次品就要讓稱一次後次品的範圍最小服務。

(2)從3瓶裏找次品,讓學生明白首先要讓天平兩端的數量同樣多才能找到次品。

(3)從5瓶裏找次品,重在滲透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性和全面考慮問題的嚴謹性。

(4)從9瓶裏找次品,利用抽牌遊戲獲取的經驗,找到將待測物品平均分成3份最簡便。

(5)從8瓶裏找次品,利用剛才獲取的經驗,類推如果待測物品的數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也要儘量均分。

(6)從10瓶、27枚金幣中找次品,驗證最優方案的可行性。層層遞進,巧妙過度,學生再學不會,這事真不賴老師。

以上課堂的精彩瞬間告訴我們,不是我們教不會學生,只是我們還沒有找到學習某一知識最佳的呈現方式和方法。

對比我們的常態課,教師過多的注重了“學的是什麼”和“學了幹什麼”,而弱視了“怎樣學”、“為什麼是這樣”和“為什麼學”,不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學生就不能舉一反三,不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就不能積累足夠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也無法形成一種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習慣,在遇到新問題時,就不能借助已有經驗進行類推,孩子的思維受到了束縛,能力也得不到提升。難怪國中教師都怨國小教師把孩子教“死”了,也許我們做的真還不夠。課間與其他老師交流,他們都感慨,如果學生每天都能得到像優質課堂這樣的鍛鍊,這些孩子會不得了。要求我們每一堂課都這樣上不現實,也沒有這個精力,但儘量縮小常態課和優質課的距離,我們可以去努力,可以先從思想上改變,從教學理念上革新,只要想到了,我堅信我們的常態課堂一定可以越來越好!

5、影片特技。

隨着高科技的應用,影片中一些特技鏡頭讓我們大呼過癮,在課堂上,課件的巧妙使用同樣會讓課堂添彩不少,如E1《統計》的教學中,教師根據課堂上產生的真實數據,現場生成了扇形統計圖,隨後通過幾次細分“其他”一欄所佔的比例,讓學生清晰地看到了其中的變化,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B5《認識小數》拓展延伸的那棵大樹圖相信會留在我們的腦海裏很長時間。

同樣的一塊石頭,在一般人眼裏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而在藝術家眼裏可能就會是一件瑰寶。一次優質課評比,在有些教師眼裏就是一次活動而已,是為執教者搭建的展示的舞台。而在有些教師心裏,她不單是給執教者創造了展示的機會,更是一次學習的機會,能學到多少,關鍵看個人能悟到哪裏,優質課堂堂精彩,能否將優質課帶來的痕跡植入今後的常態課堂,讓更多的人受益,才是會議的最終目的。

“戲”拍不好可以重新來過,但我們的課堂每節課都是直播,“演”的不好,直接影響孩子的進步。為了孩子的將來,我們還等什麼呢?

學習國小數學心得體會 篇12

隨着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也隨之發生着變化;以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台。我們鎮跟隨新課改步伐實行了“六步”教學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許多值得我們反思的東西。

一、課改中的收穫

課改中,我們努力探索,大膽實踐,認真思考,把課程實施落到了實處,收到了明顯的成效。

(一)我們的素質得到整體提高

教師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促進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課改推動和促進了我們的成長。在課改實施中,我常有一種感受,我和我的學生一起成長。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只是一個技術人員,或者説是一個工匠,僅是用他人設計好的方案去達到他人設計好的目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更多地是一個被動的執行者,而很少成為主動的設計者和實踐者,更難成為自覺的教學問題的研究者。在課程改革中,在新舊理念的不斷碰撞中,我們數學教師走上了一條“問題-設計-行動-反思”的旅程。一個個的問題和需求,激發教師“我要學,我要改,我要做”的參與意識。新課程的實施促進了教師的成長,為教師個性化教學提供發展的空間,提高了教師的素質,使我們從普通的教書匠成為研究者,設計者。

(二)課堂教學發生可喜變化

課改使學生開闊了思維,豐富了語言,課堂上再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情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得輕鬆,學得愉快,課堂真正成了孩子們的天地。課堂教學凸顯:

(1)創設良好教學氛圍。良好的教學氛圍對促進學生學習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協調發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創設平等和諧、合作交流,求知進取三種良好的教學氛圍。

(2)創設問題情境。我們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和客觀事實出發,以圖畫情景展現,使學生親自體驗數學就在生活當中,給學生提供充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主動研究充滿數學的實踐問題。是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獨立思考及羣體討論,獲得數學知識,真正讓課堂“活”起來,學生“動”起來。開放學生的眼睛,提供觀察機會。讓學生用一雙智慧的眼睛去尋找身邊的數學知識;開放學生的嘴巴,提供表達的機會,將數學知識寓於童話故事、有趣的遊戲中,讓學生在熟悉喜愛的情境中領悟、表達,説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開放學生的頭腦,提供思考的機會。在解決問題中,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經過學生自身積極地思考,探究發現數學結論,體會數學的魅力和活力;開放學生的雙手,提供操作的機會。兒童的思維離不開動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維的起點,通過“塗一塗、分一分、圍一圍、折一折、拼一拼”的實踐活動,認識長方形、正方形;開放學生的空間,提供表現的機會。

(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課改中的數學教師為課程實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獲得必要的數學,在數學上得到儘可能充分的發展。長期的課改表明,孩子們身上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我們的願望逐步得到實現。

1、學生樂學、愛學、興趣濃厚。重視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和學生主動喜聞樂見的數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其心靈的共鳴。教學中的精美教具和學具、生動畫面、講故事、猜謎語、集體搶答、小組競賽讓孩子們學得愉快、投入,使得學生在獲得積極向上,活潑快樂的情感體驗的同時,獲得數學的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並使得他們的多種才能得以展現和培養,他們覺得學習數學是快樂、有趣的。

2、學生善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促進學生更主動地學習數學。有趣、來源於現實,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課堂上,經常出現有的學生打斷教師的話並站起來説:“老師,這道題我還有不同的想法”,“老師,我有問題想問一問”,“老師,我還可以再補充2點……”,答案不唯一,解法最優化,學生思路逐步開闊,解題中不斷湧現創新精神,數學課堂經常成為學生的“答辨”現場,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豐富的想象力,活躍的思維,以及提出的有較高思考價值的問題,靈活的解題方法,結合實際問題作出的合理解答,無不讓我們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潛質所折服。

3、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新教材中編入了許多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素材。在“數與代數”、“空間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的各個領域裏所設計的情景,都是經常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讓學生在自己身上、教室裏、家裏、校園裏、大街上尋找所學的數學。如 “説説你身邊的圖形是什麼形狀”等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舉目望去,信手拈來,到處是數、形、大小、位置、統計、加減乘除關係等數學信息,我們就生活在充滿數學信息的現實世界中。

4、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獲得成功體驗。課改中,我們遵循着這樣一個原則去教學:學生能讀懂的,老師一定不講,學生能通過小組研究解決的問題,一定讓學生去討論,這樣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進而逐步學會學習。教學設計中着眼於人的發展,着眼於兒童獲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給合合作學習提供最大限度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羣體協力。許多學生在與同伴的交流活動中逐步學會如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認真地傾聽他人的意見,概括吸收同伴經驗,從而形成團結合作,相互尊重,互幫互助的良好學風。在合作學習中又適當引進競爭機制,採取小組競賽的形式,鼓勵小組內成員的合作配合。強調集體榮譽,把合作與競爭統一起來,並儘可能給予激勵性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困惑與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題策略的多樣性與教學中個別學生知識掌握不紮實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現形式多樣且有可選擇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性,強調思維的多層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開放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在教學實際中發現,思維能力強的學生,課堂學習中能掌握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對學困生可能是一種方法也沒有掌握。久而久之兩級分化的現象出現。

2、新教材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題策略多樣化,但對於純計算題的練習相對少,以至產生學生算得慢,容易錯,計算能力較薄弱的問題不可忽視。

3、教學班規模大,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還存在許多商榷的問題。要給學生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但有限的40分鐘時間若留給學生足夠的合作與討論的時間又與課時進度發生矛盾,如何把握給予“時間”的度?

5、課堂活動與缺少教、學具的問題。

在我們農村地區,雖然大部分學校都有擁有計算機,但每個班級都用計算機來上數學課還有一段時間。

新課標更加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有很多學習內容需要學生動手去實踐、操作,也就特別需要相應的教具。儘管有些教具可以讓學生自制,但是,也有一些教具自制起來比較困難或自制的教具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學很不方便。

學習國小數學心得體會 篇13

近來,我通過學習《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認識到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數學教育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具有公共基礎的地位,課程設計要適應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需要,使學生掌握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並使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新課標是編排教材的依據,是十年的實踐結果和經驗的進一步提煉總結,新課標修改後:雙基變四基。20xx年版:“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 20xx年版 “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並把“四基”與數學素養的培養進行整合: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訓練數學基本技能,領悟數學基本思想,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新課程對國小數學教材做了重大變革,其突出了:注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所學的數學知識都必須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所以每節數學知識的出現,教材都提供了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數學知識。

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上好數學課應該儘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把學生埋在越來越多的練習紙中。例如,口算,現在已經名不副實,多數用筆算代替,學生動手不動口。其實,過去不少教師創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級教學中,寓教學於遊戲、娛樂之中,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其它教材也可以這樣做。我們不能把數學課變成枯燥無味、讓學生學而生厭的課。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並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於優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必然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學習國小數學心得體會 篇14

國小數學教學注重長效是關鍵 國小數學的長遠目標能否落實,關鍵是要為長效提供支撐。

有效教學是國小數學教育研究特別熱衷的課題。有效教學指教學的結果與預期的教學目標匹配程度高。需要注意的是,“有效”有長、短之分。簡單地説,管長遠、能一生受用的效果就是長效;管眼前、管特殊技能形成的就是短效。依時間考量,長效要長期積累,難於一蹴而就;短效可立竿見影,易在一節課內形成。同時,眼前和長遠相互依託,缺一不可。

那短效與長效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一方面,沒有一次次短效的磨鍊和積累,長效難以形成;另一方面,某些需要通過高強度、高密度訓練才能記住並掌握的定義、定理、公式、算法,註定在人們心裏留存的時間不會太久。白天學過的內容,晚上沒帶書可能就想不起來。然而,探索、發現這些定義、定理、公式和算法的過程中形成的積澱,運用這些定義、定理、公式和算法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和體會倒可能會長遠留存。這樣的經歷多了,積累也就多了,不經意間,往往形成了一些相對穩定的與數學有關的見解,或者説是思路。這些都能長久地駐留在學生心中,並能在一生的學習、生活和職業生涯中派上用場,成為個人發展的重要支撐點。因此,漠視“探索發現那些定義、定理、公式和算法的過程”的數學教學,收穫的多半是短效,而得來得快、忘得也快的教學大體上是無效的'。

因此,短效雖然易得,但長效更是關鍵,短效要為長效服務,要以長效為目標。一方面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實實在在地納入有效教學的視野。同時,對以密集型、機械性、速率式、硬指標為特徵的教學策略要有個清醒的認識。

練就注重長效的“獨門功夫”

舉“測量”為例。當學生認識了角之後,面對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角,比較大小的問題隨之浮出水面,測量成為定量認識角的主題,包括單位和實測兩層含義。一是“單位”,也就是大家都認可的度量單位。國小階段“單位”的重心在理解和具體感受單位的實際意義,像掂一掂500克一袋的鹽、摸一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de/lom7m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