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得體會 >

功勛心得體會

功勛心得體會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功勛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功勛心得體會

功勛心得體會1

前幾天我觀看了電視劇《功勛》,深有感觸。

電視劇中,有傳承紅色精神的戰鬥英雄李延年;有勇於改革,為農民代言的申紀蘭;有終於祖國,執着鑽研的于敏;有中國衞星之父孫家棟。而我最敬佩的是性格倔強個性的藥學家屠呦呦。

屠呦呦是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藥學家,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在研究藥物上屠呦呦不僅僅對自己要求是爭分奪秒,對組員也是,她説“每二十秒就有一個人因為瘧疾而喪失生命,我們已經做的太慢了。”雖然有人看不慣她的急性子,但是她心繫人民生命安全,敬畏生命之心是值得尊重的。她為了醫藥研究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時間,只為儘快提取青蒿素為人治病!

屠呦呦同樣的也是一位對得起國家,對得起人民,唯獨愧對家人的人。正如她所説“媽媽也許真的不是好媽媽”這一幕看哭了許多人。他無私奉獻,卻默默無聞。

當青蒿素問世,救了許許多多的人的'時候,還沒有人知道屠呦呦的存在,還沒有人知道他是發現青蒿素的第一人,直到很多年以後。站在領獎台上時,屠呦呦的介紹是“青蒿素是中醫藥給世界的禮”可見屠呦呦是多麼無私偉大!

我父親看完後講到:青蒿素不是中醫藥給世界的禮物,它是屠呦呦以及所有默默為之付出的中國科研人員給世界的禮物。

我認為他説的沒錯,我們的先輩做了那麼多,受了那麼多的磨難和委屈,而我們卻知之甚少。前幾天我在網上看到了很火的一句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

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努力為人民幸福安康,國家繁榮富強而奮鬥!

功勛心得體會2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組織推進的重大現實題材電視劇《功勛》,於9月26日晚登陸北京衞視晚間黃金檔。

該劇由鄭曉龍擔任總導演,李小明任總編輯,曹平、敦勇任總製片人,以首批八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故事為原型進行改編,串聯起8位不同領域功勛人物的人生華彩篇章。劇集以單元劇的形式拍攝,共組織8個攝製組近20xx人奔赴祖國各地、全程實景拍攝。其中,《能文能武李延年》由王雷領銜主演;《無名英雄于敏》由雷佳音、倪妮等主演;《黃旭華的深潛》由黃曉明、陳好等主演;《張富清的'平凡人生》由郭濤、孫茜、丁勇岱等主演;《申紀蘭的提案》由蔣欣、孟阿賽、倪萍、張洪傑等主演;《孫家棟的天路》由佟大為、孫儷、劉奕君、王自健等主演;《屠呦呦的禮物》由周迅、張頌文、宋佳倫、郭曉峯等主演;《袁隆平的夢》由黃志忠、董潔、任重等主演。

該劇戲骨齊聚,陣容強大,共同表達對“忠誠、執着、樸實”精神品格的禮讚,讓這份國家集體記憶在一代又一代人中繼續傳承。劇集總導演鄭曉龍表示:“我們不追求把每個功勛人物寫成長篇傳記,而是截取他們人生最有華彩的一部分,做到主題突出、結構精緻、人物性格鮮明、情節緊湊,既追求分組故事風格各異,又要實現整體的統一融合,讓廣大觀眾看得懂、看得進、喜歡看。”

功勛心得體會3

寒假裏,我觀看了《功勛》這部電視劇。其中袁隆平爺爺的真實事蹟深深地打動了我。

袁隆平爺爺一生共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功勛之袁隆平的夢》就是圍繞這兩個夢想展開的。雖然一路困難重重,但袁隆平爺爺從來沒想過放棄,他埋頭苦幹、迎難而上、刻苦鑽研,不斷地研究、思考、創新。他之所以能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是因為他用盡了一生的勇氣和力氣去追求夢想,他把一生都獻給了雜交水稻,可見他為了實現夢想、造福人類付出了多少努力!我想,他付出的心血沒有白費,如今,我們都能吃飽飯了。我不禁想起了李紳的一首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誰知道這一碗飯的背後有多少像袁隆平爺爺以及像他這樣的人辛勤勞動的身影呢?所以我們要珍惜糧食,體諒勞動人民的辛苦。

同時,我也被袁隆平爺爺這種科學精神、團隊精神所打動。袁隆平爺爺從事雜交水稻已經半個世紀了,他甘於奉獻、嘔心瀝血、苦苦追求,為了讓那些貧寒的人吃飽飯,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袁隆平爺爺熱愛祖國、一心為民的'崇高精神不僅感動了全中國,而且影響了全世界。爺爺,您之所以獲得了“共和國勛章”,是因為您讓我們的手中都端起了飯碗吃飽了飯,您是中國的脊樑、人民的驕傲。您永不放棄、持之以恆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都為您感到自豪!我們一定會向您一樣,努力學習、奮發向上,做好每一次作業,上好每一堂課,將來用我們的行動報效祖國!

我又想起了魯迅曾説過的一句話——“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是啊,他們不僅僅是中國的脊樑,更是民族的先鋒、人民的英雄。

功勛心得體會4

《功勛》這部電視劇講述了八位偉人的光榮事蹟。

《能文能武李延年》講述了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李延年帶領戰士們死守346。6高低的故事。李延年能指揮作戰,巧妙的用計謀堅守陣地。並且他善於鼓舞軍心,能言善辯,組織士兵,讓士兵們都不畏艱險,奮不顧身地保衞陣地

《無名英雄于敏》講述了核物理學家于敏隱姓埋名,從零開始為國家建設氫彈,捨去自己的利益和家人的團聚,投身到氫彈建設中去

《默默無聞張富清》講述了張富清參加抗美援朝立功之後,下基層走鄉村幫助村名扶貧,而這偉大的一切都藏在心裏,不告訴他人,默默無聞地為人民做貢獻

《黃旭華的深潛》講述了“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從1958年初開始核潛艇研發到1988年深潛試驗成功這30年間的故事,展現了我國從零開始、自主研發核潛艇的艱難歷程。

《申紀蘭的.提案》講述了申紀蘭從1947年出嫁到1954年當選第一屆人大代表期間的人生歲月,還原了她帶領西溝村婦女開展勞動競賽,爭取權益,如何從一名普通婦女逐漸成長為一方帶頭人的故事。

《孫家棟的天路》講述了以孫家棟其為代表的中國航天工作者從一張白紙做起,孜孜以求、步履不停地開拓中國航天事業、成功將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的故事。

《屠呦呦的禮物》講述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屠呦呦研發抗瘧新藥青蒿素的故事

《袁隆平的夢》講述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對祖國的熱忱結成飽滿的稻穗,在研究雜交水稻的征途上,像追逐太陽的候鳥,滿心赤誠,決不退縮的事蹟。

是啊,看了這些偉人的事蹟之後,我心中感慨萬千,祖國的偉大,都是千千萬萬個普通而又偉大的人一點一滴的奉獻出來的。此時的我,要努力學習,為建設更美好的祖國而奮鬥。

功勛心得體會5

《功勛》以首批八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于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的故事為原型改編,集結堪稱中國電視劇行業“夢之隊”的編劇、導演、演員合力打造,試圖用生動的表演、感人的細節歌頌功勛模範人物為祖國、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和高貴品質。

主創團隊被網友評價為中國電視劇“夢之隊”,《功勛》未播先火獲得的關注度並不誇張。

極目新聞記者瞭解到,該劇由《幸福像花兒一樣》《甄嬛傳》等劇的導演鄭曉龍擔任總導演。

26日晚首播的《能文能武李延年》單元由《十送紅軍》《平凡的世界》導演毛衞寧執導,x省作家協會主席李修文與編劇劉戈建合力編劇,“金鷹獎”觀眾喜愛的男演員王雷主演;據悉,這一單元將鏡頭對準志願軍一級英雄特等功臣李延年,真實還原李延年和戰友們在抗美援朝戰場用三天兩夜奪回失守的346.6高地的`故事。

《無名英雄于敏》由《我的前半生》《流金歲月》導演沈嚴執導,王小槍編劇,實力派演員雷佳音、倪妮等領銜主演,以核物理學家于敏的氫彈理論研究工作為主線,以其家庭生活為輔線,講述中國科研人員鞠躬盡瘁的故事。

《黃旭華的深潛》單元由多次獲飛天獎優秀導演獎的楊陽執導,《重案六組》《白鹿原》編劇申捷執筆,黃曉明、陳好主演,用遊記的形式講述黃旭華從x港務局到x再到xx造潛艇的故事。

《張富清的平凡人生》單元由《士兵突擊》《激情燃燒的歲月》導演康洪雷執導,陳枰編劇,郭濤、孫茜主演,聚焦張富清轉業後紮根基層,60多年深藏功名的故事。

《申紀蘭的提案》單元由林楠執導,鞏向東編劇,蔣欣、孟阿賽、倪萍等主演;《孫家棟的天路》由導演楊文軍執導,《穿越火線》編劇徐速執筆,佟大為、孫儷主演;《屠呦呦的禮物》單元由鄭曉龍執導,王小平編劇,周迅、張頌文主演;《袁隆平的夢》單元由《趙氏孤兒》導演閻建鋼執導,宋方金編劇,演員黃志忠聯袂董潔、任重等主演。

功勛心得體會6

《功勛》這部劇取材於首批八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真實故事,以“國家敍事、時代表達”的藝術手法,用單元劇的形式,將首批八位功勛人物的人生華彩篇章與共和國命運串聯起來,詮釋了他們“忠誠、執着、樸實”的人生品格和獻身祖國人民的崇高境界。

八個單元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于敏,該劇從少年、青年和中年三個時期講述他投身國防安全事業的故事。沈嚴導演拍的于敏單元很真實,把當年科研人員的艱苦環境表現的淋漓盡致。于敏是一個凡人,由於科研工作繁重,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工作上,甚至在胃病發作的時候也不願意離開崗位,只拿蘿蔔乾充飢止疼。自然而然的,對於家庭他未曾好好照料到。好在他的妻子在背後默默支持着他,獨自一人操持着家裏的大小事宜,讓于敏無後顧之憂,不管是科研人員還是科研家屬,都是偉大的。

這份工作,對於敏來説不僅不會賺到很多錢,而且由於工作的保密性,在那個年代于敏也無法被人理解。劇中的于敏被鄰居指責不管家,妻子也不知道他在做什麼,母親更是埋怨他一問三不知。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去做了,併為之奉獻出了自己的一生。想到當年于敏院士的感動中國頒獎詞: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鈎,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氣初成。一句囑託,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盪滌了人心。像于敏這樣的科研工作者,有的不僅是開拓精神,更有大局觀!歲月流逝,山河璀璨。於老的精神,將萬古流芳。致敬科研工作者!

功勛心得體會7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觀看了《功勛》後,我深有體會,受到了很多啟發。

李延年帶領着戰友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為了保衞國家,保衞親人,一次次在衝鋒號響起時拼命向前衝;于敏每天沒日沒夜地做科研,多次昏倒也還是不放棄,這種執着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張富清紮根基層,總是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帶領羣眾發家致富,幫助村民們修建道路;黃旭華為了國家,為了民族,受着委屈和不理解,隱姓埋名30年執行着祕密任務;申紀蘭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讓原本“好漢走到縣,好女走到院”的封建思想得到破除,貧窮落後的村民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孫家棟的“天路”,讓我們在太空中有了一雙“眼睛”,為了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嘔心瀝血,刻苦鑽研;屠呦呦為人民研發出青蒿素來擺脱瘧疾的折磨,儘管研製過程中出現很多意外,依然沒有退縮;袁隆平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他為了能讓中國人民吃上白米飯,頂住各方壓力研究出雜交水稻,不僅讓中國人不再忍受飢餓,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跟着受益。

這一個個鮮活的事例深深地觸動了我,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他們是我心中的.英雄,他們也讓我認識到堅持自己的信念理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管前方的路多麼坎坷崎嶇,要想取得成功就要一直堅持下去。我要以他們為榜樣,向他們學習樂於奉獻的高尚情操和堅持不懈、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加倍努力學習,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奮鬥一生!

功勛心得體會8

近日,一篇“請暫時遺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網上被大量轉發並引起很多人的討論。這篇名為《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的文章,呼籲民眾多關注水稻育種領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於文章引用了大量國內大規模種植的水稻品種、雜交水稻的發現過程等資料,也被一些人認為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分誇大,掩蓋了其他科學家的光芒。

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20xx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鼎鼎有名的大科學家,可以説家喻户曉,被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1999年10月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8117)被命名為袁隆平星,可以説袁隆平“譽滿宇宙”,他是中國科學家中最耀眼發光的學術明星。一提起水稻,必提起袁隆平,一提起有關糧食安全吃飯問題,都會談起袁隆平貢獻。但最近社會也出現了部分質疑袁隆平的聲音,從“海水稻”到暫時遺忘袁隆平,説袁隆平其實沒有那麼神,貢獻沒有宣傳的那麼大。作者將這種現象稱為“袁隆平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和關注,他關係到如何正確認識我們的科學家,特別是明星科學家。

毋庸置疑,袁隆平是我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是中國千千萬萬科技工作者代表,兢兢業業,刻苦攻關,為我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我尊崇袁隆平,其給大眾的形象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是農民科學家。但也不能否定,現在的輿論宣傳也將袁隆平有些神化,將他由紮根大地的農民科學家塑造成無所不能的“神”。“海水稻”讓人想象利用海水可以種植水稻,不僅可以解決吃飯問題,還能解決水資源危機問題,“中國人的飯碗是袁隆平打造的”,等等,相信這個結論袁隆平也不會笑納,也不是袁隆平原意,是我們的宣傳出現了誤導,將袁隆平神化,在此背景下,出現《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類似的文章,並不是對袁隆平的詆譭,而是一些愛護袁隆平的人不想讓袁隆平離我們太遠,不想讓袁隆平變成神,想讓袁隆平迴歸人的科學家,不是神的科學家。

袁隆平現象提醒我們,科學家是人,無論他在自己的領域做出多大的貢獻,他也是人,如果將其神化,那麼他就由人的科學家變成無所不能的神的科學家,就遠離了人間的煙火,由於沒有大地的滋養,也很快從神回到人間,但會磨損其原有的形象,本想提升其形象,但因不食人間煙火的拔高反而讓形象受到干擾,這是宣傳者也沒有意識到的副效果。我們的輿論宣傳一定實事求是,將真實的情況告訴民眾,科學家越食人間煙火越可愛,越值得我們敬重!

袁隆平是是我們科學界閃閃發光的明星。同娛樂界相比,我們的科技工作者雖然很多,但大多數默默無聞地工作,沒有被廣大民眾認知和推崇,我們需要社會像崇拜娛樂明星那樣尊崇科學家,但我們不是靠造明星,而是靠我們實事求是的偉大創造和奉獻。我們需要更多民眾崇拜我們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讓科學家獲得更多的社會尊重和寵愛。一個寵愛科學家和科學的社會,未來一定是具有強大創新能力的社會。

袁隆平現象值得我們關注和深思,實事求是地宣傳他們的光輝業績,塑造出的科學家的形象會更偉大、會更接地氣、會更深入人心!

功勛心得體會9

歲月不居,不知不覺間,已經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一些時候,自覺不自覺地,會出現幾分精氣神不夠提振、春困秋乏的現象,表現為對日常工作的“撞鐘”思維,表現為寫稿上的“吃老本”心態。午休時間,學習《典故後面有故事》第九集:這位“90後”讓世界1/5的人吃上飽飯,頗有晨鐘暮鼓、當頭棒喝之感,一時間,睡意全無,思之良久,竟汗流浹背,其神采令人“心甚嚮往之”。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兵,平凡人也要用心追夢,不可甘於平庸。偉大時代由偉大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共同創造,這世界沒有天生的英雄,有的只是平凡人堅守中的不平凡,有的只是平凡人奮鬥出的不平庸。人民院士袁隆平的成功來自於數十年間,一以貫之的不懈追夢,這夢想背後,是但求百姓食無憂的父母之心,是世間再無餓殍人的凌雲之志,是忠誠於黨和人民事業的赤子之心。為此,他不斷攀登科技興農新高峯,創造了這一領域的歷史高度。20xx年11月2日,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適應不同氣候、不同土壤、不同水質的新型水稻取得一個又一個突破,解決了世界1/5人口的温飽問題,讓中國人把自己的飯碗端得牢牢的,把心放得穩穩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袁隆平的追夢人生令人欽敬,令人擊節讚歎。

不敢比就沒有進步,對照先進,學然後知不足,知恥近乎勇,善莫大焉。夢想,有着催人奮進的力量。關於夢想,從一個90歲的大科學家口中道來,更加具有激盪人心的力量。和袁隆平“放在古時可以修廟”的偉績比起來,或許,作為普通黨員的我,似螢火微光可以忽略不計。但90歲的袁隆平依然時刻警醒自己,“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依然醉心於提升雜交水稻產量,醉心於科技興農大業。這份一生一事、一以貫之、慎終如始的激情、活力,巨大的張力、韌力,宏大的`決心、毅力,着實令人心折。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豈可坐井觀天、故步自封?豈可因為一時的遭際就一蹶不振,豈可因為一時的困難就止步不前?黨員幹部當在融入黨和人民事業的奮鬥中,一天有一天之得、一天有一天之進益——青春豈可無夢,人生豈可不追夢!

多想,將來也成為“90後”的我們,依然可以心中有夢,依然可以執着追夢。依然可以像90歲的袁隆平一樣,“我夢見我們試驗田裏的超級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一人多高,穗子有掃帚那麼長,籽粒有花生那麼大,我就跟我的助手一起,就坐在稻穗下乘涼”。“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黨員幹部當“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不畏艱難險阻,勇擔時代使命,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作貢獻”。為夢想而奮鬥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種深深的幸福,惟奮鬥者進、惟自勝者強,黨員幹部當以“大我”砥礪“小我”,以時不我待的擔當,立足本職崗位、主責主業,在平凡的崗位上,發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以研究之心對待工作,將工作當事業幹,將工作當事業闖,在不斷推進高質量發展新徵程,在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中,拼搏奮鬥、矢志奉獻,書寫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新篇章。

功勛心得體會10

李延年、于敏、黃旭華、張富清、申紀蘭、孫家棟、屠呦呦、袁隆平,首批“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人生故事將登上熒屏——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組織創作的重大現實題材電視劇《功勛》9月26日開播,再現功勛人物將個人夢想融於國家發展的奮鬥歷程。

《功勛》是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理想照耀中國”展播劇目。該劇取材於首批8位“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真實故事,以“國家敍事、時代表達”的藝術手法,用單元劇的'形式,串聯起他們的人生華彩篇章,禮讚英雄、致敬楷模。

其中,《于敏》講述他投身國防安全事業的故事;《申紀蘭》着重展現她倡導推動“男女同工同酬”並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的經歷;《孫家棟》以無數次試驗為切入點,展現他所代表的中國科學家永不言棄的精神;《李延年》聚焦戰鬥英雄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故事;《張富清》講述他紮根基層,深藏功名默默奉獻的故事;《袁隆平》講述他為了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而不懈奮鬥的歷程;《黃旭華》再現我國自主研發核潛艇的艱辛之路;《屠呦呦》展示她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的過程。

該劇總導演鄭曉龍表示,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應積極響應尊崇英雄模範的時代風尚,以赤誠的創作,講好功勛人物的故事。“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希望以功勛人物的崇高品格引領觀眾,激盪起和平年代的英雄情懷。”

標籤: 心得體會 功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de/pe2qv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