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得體會 >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5篇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5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5篇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

最近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與這位偉大的教育家進行心靈的交流。

在《給教師的建議》中的一篇文章裏談到了怎樣對待“後進生”問題,讀過之後,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作為教師,被贊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我們,是否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是否做到了關愛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每一個後進生?如果教師只是口頭講授或板書,或者讓一些程度較好,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流利的回答,那麼表面上似乎很完美,但對於那些後進生就會產生很大的障礙,久之就會有更多的“欠賬”。因此,留下獨立思考的時間很重要,無論這些時間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後。要促使後進生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有進步,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

回想一下我們的教學過程,是否做到對學習困難學生特別關心、特別關注呢?這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好好地反思,切實地改進工作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還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當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求,當做飢餓者的食物。蘇霍姆林斯基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讀書,每天不間斷讀書,跟書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書不僅是為了教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求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讀一些學術專著,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內,是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些科學基礎知識,對於你來説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海洋裏,你所交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是滄海一粟。

總之,讀完《給教師的建議》,我感到收穫很大。只有我們每一位老師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教育的價值才能夠真正體現出來,所以,我們應每天都有更高的追求,以不愧己心。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2

1、科學化語言:主要體現在語言準確與規範,清晰、準確、嚴密、精練,言簡意賅,不拖泥帶水,不重複羅嗦,説話要合乎事理,教學語言要符合思維規律,並能夠體現出學科自身的內在聯繫。

2、情感化語言:主要體現為創造愉悦、和諧的教學氣氛,既令人發笑,又促人深思,可以起到保持學生大腦興奮,減少疲倦,創設濃郁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3、藝術化語言:主要體現在語言生動形象、鮮明深刻,富有哲理,講解敍述要形象,儘量使用各種方法讓語言形象化,描物狀人有聲有色。

4、平民化語言:主要體現在用平易中和、親切直白的語言,將同學們認為的政治課的“大道理”與中學生聯繫起來,使“大道理”貼近學生,使學生易接受和理解。

總之,讀了《給教師的100個建議》這本書,我覺得條條有感想和深思,處處受教育和啟迪,使我懂得了更多的教育藝術,以後還要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師德修養,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為實現做一名有魅力的思想品德教師而努力學習!

捫心想想,自己已經有多長時間不再研讀教育類書籍了,已經有多長時間不再寫隨筆、寫心得了,任由時間湮沒了自己的教育夢想,一任碌碌無為、飽食終日。

今天再次品讀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深深地感到:面對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時代,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老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素養。有句話説得好:“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複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還記得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曾經善意地提醒青年人:“趁年輕力壯去探索知識吧,你將彌補由於年老而帶來的虧損。讀書帶來的知識乃是老年的精神養料。年輕時應該努力,這樣老時才不至於空虛。”不由自主地開始歎老,不由自主地開始回憶,今天的自己,面對這樣的名言,真的是面紅耳赤,羞愧無語。

有道是“人之初生,不食則死;人之幼稚,不學則愚。食以養其生,充之使長;學以養其良,充之至於聖人聖賢。”只有善於學習、只有善於反思、只有善於總結,才能使自己用一顆明淨、清晰的心來面世,用一份自信、不卑不亢的心態來走人生、走好人生,使自己的教育人生更有價值。

還記得曾聽過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徒弟去問他師傅:“一碗米值多少錢?”師傅説:“一碗米,這太難説了,看在誰的手裏。要是在一個家庭主婦手裏,她往米里加點水,蒸一蒸,半個鐘頭一碗米飯出來了,就是一塊錢的價值;要是在有點腦子的小商人手裏,他把米好好泡一泡,發一發,分成四五堆,用粽葉包成粽子,就是四五塊錢的價值;要是到一個更有頭腦的大商人手裏,把它適當地發酵、加温,很用心地釀造成一瓶酒,有可能是一二十塊錢的價值。所以,一碗米到底值多少錢,因人而異。”師傅的話不無禪機,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又何嘗不是那碗米?

誰能説清一碗米值多少錢呢?付出多少與人生價值的大小是成正比例的。我們加工的時間越短,費的心思越少,越接近原來的形態,它的價值就越低。那作為一名教師,是僅把自己做成一碗“米飯”,還是耐着性子把自己釀成一瓶“酒”呢?“酒”離“米”的形態是最遠的,釀造的時間是最長的,中間失敗的元素是最多的,但一旦釀成了“酒”,其價值肯定比一碗“米飯”的價值高出許多。

學習的過程就是釀酒的過程,學習的過程就是收穫的過程,學習的過程就是自我提高和提升的過程。

謝謝這次大規模的讀書活動,想要成為一名“誨人不倦”的反思型教師,要想學術有專攻,那就要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閲讀,不停地寫作,不停地思考。只有充分掌握所授學科的專業知識,掌握了嶄新的教育技巧,才能在三尺講台上揮灑自如,書山有路勤為盡,學海無涯苦作舟,今天的我們也許應該思考和選擇怎樣“求創新”、“巧作舟”。教育是不斷革新和進步的,孩子的命運就掌握着我們的手裏。今天的教師也許不能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應該是引導學生主動發揮質疑求異精神的組織者;不應該再充當教學大綱“忠實的執行者”,而是要不斷推陳出新,運用新知識,不斷思考總結,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創新的時代賦予了創新的機遇,創新的事業提供了創新的舞台。理想中的新教育,究竟可以達到什麼樣的高度,理論無法言説,至少是不能精準言説。人的潛能是巨大的啊,一旦潛能被激發,誰能料想究竟會是什麼樣的結果?這需要我們,需要一批批優秀的老師抱定決心,踏實走着,穿過歲月,期待花開。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3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就放在沙發上,每次坐下來就捧起它讀上幾頁。從中學到的值得拿來用的很多,也有的建議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一直用的。但每次都會有所得。下面關於注意力的問題,怎樣控制學生注意力,結合自己的做法談一談。

蘇霍姆林斯基説:“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學生在學習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學困生的思想特別愛開小差。其實很多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內心是很想學好的,但他們由於基礎差,不懂的知識越積累越多,上課時就越不知從何學起.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他們的學習成績會更差;但如果採用強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説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因為他們並沒有從心底裏認同!看來怎樣才能使學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想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就應該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並使他們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一種自豪感。

這樣的話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一定的困難。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去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教學實踐中,我比較常用的措施就是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如做一些猜謎小遊戲、動手動腦的活動等,讓他們的思維處於緊張狀態,進而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教師應選擇良好的教學方法,儘量做到講解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從而使他們對所學知識感興趣,進而集中注意力。還要採用適當降低要求,低起點,小步子,多鼓勵和少批評等方法為學困生創設成功的機遇,從而使學困生逐漸進步。教師可有意識的出一些較簡單的題目,然後叫他們上台板演或回答,若“學困生”答對,則予以表揚,讓他們得到老師和學生的認可,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們意識到自己也是可以學好的;若沒答對,教師也應予以鼓勵,相信他們下次能夠會做,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信任。逐步改變他們頭腦中在學習上總是比別人差一等的印象,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勵他們積極爭取,努力向上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4

今年寒假,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書中每一條建議都談一個問題,非常詳細,讓人讀後豁然開朗,感受頗多。讀完此書,猶如與大師進行了一次精神對話與交流,並且在讀書的同時反省自己近一年多的教育教學,時常會有茅塞頓開之感。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卻能給人以借鑑。

在閲讀過程中,我從蘇霍姆林斯基清晰的話語中讀到了很多東西。他沒有空洞的理論指導,而是以提建議的形式,將他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與我們娓娓道來。他不喜歡大而空的説教,而是深入我的內心,聯繫教育生活的實際,用了很多生動的事例和實際體會,給我們提出了很多教育心理學方面知識的建議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它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因為在平時的工作中,我認為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批改學生作業、參加教研活動等,忙忙碌碌的一天時間就這麼過去了,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讀書。他認為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其他老師問“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於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在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我們只有主動的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遊刃有餘。

其次,“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這條建議也對我幫助很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師感到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在上課或者進行學習活動時,有些學生特別愛開小差。三年級的孩子特別容易被一些奇異的、刺激的事物所影響,他們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很長時間。但如果我們放任他們,不去培養他們的注意力問題,那樣的話對他們的學習是一個極大的影響。但如果去強制,效果也不是很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説不定這時候已經“身在曹營心在漢”了。蘇霍姆林斯基針對這種情況,他説“要能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個積極途徑,那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自豪感。”

這樣的話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是有一定的困難。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如果上課時老師單靠知識的本身去吸引學生,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很多時候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艱苦的勞動。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使他自己有一種想要了解更多的慾望。所以要使學生保持長久的注意力,就是要將所學的內容與他所掌握的與這部分有關知識讓他們發生聯繫,學生就會想方設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後果,注意力也會越來越集中了。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教育的真諦。雖然他和我們來自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家,但他所闡述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説,仍有着重要的意義。因為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時代的變遷改變或消失。書中的許多經驗都是值得我學習和反思的,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一本好書,讓我這個平時不太愛看書的人,都為之吸引。既然是好書,我就會經常閲讀。當我在教育的某一方面遇到困惑的時候,我還會再讀一讀這本書,我相信一定會有新的收穫!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5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為什麼呢?當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説是多麼的重要。我總是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為我討厭這個老師。為什麼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

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麼?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為什麼好呢?好在哪裏?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

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

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

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我要愛我的同事們,我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我要主動地與他們交流探討合作,我要始終有團隊精神。集體的力量與智慧是偉大的。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後,我還要適時的從學生那裏得到反饋,而且,我自己還要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

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為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於我的智慧、機智、應變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後,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

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並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為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鑽研。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6

今天學習了特級教師於永正給新老師的二十條建議,讓我反思自己幾年來的從教經歷:

課堂教學不能一味地追求熱鬧

在我們的課堂上,學生討論活躍,回答問題踴躍,課堂呈現出熱鬧的景象。心裏不願意讓課堂出現一點安靜的狀態。這種熱鬧、流暢、華麗的課堂值得我們反思:課堂上難道只需要熱鬧而不需要安靜嗎?

一、教材需要學生靜讀。

許多教師在新課的引入上花費了很多心思,千方百計用新、奇、特的方法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種良苦用心無疑是好的。但每節課都能找到新、奇、特的方法是不可能的,也沒有那麼多精力來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的引入,更多的是隨堂課。據我本人調查,現在多數學生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因此在隨堂課的開頭,很有必要讓學生靜讀教材,瞭解本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重點和難點,做到心中有數。學生往往帶着自己的經驗和感情閲讀教材,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教材,這個過程是教師對教材的分解、闡述無法完全替代的。

二、回答問題需要學生靜思。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師生對話的一種常用方式,也是引導學生思考的常用手段。教師設問之後,要等待學生靜靜地思考。

提問之後即叫學生回答,而且回答得十分流暢的課堂多半是虛假的。要麼問題太簡單,沒有思考的價值;要麼演練了很多次,學生早已熟記答案;要麼讓優生的思考代替了全體學生的思考,用虛假的熱鬧和流暢掩蓋多數學生缺乏思考的實質。

三、概念與規律的學習需要學生靜悟。

科學概念和規律的建立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往往包括對現象的觀察,分清矛盾的主次,透過現象揭示本質,由生動的具體到科學的抽象等一系列的思維加工過程。這個過程需要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靜靜地悟,讓學生真正悟透其中的道理,理解其本質,方能舉一反三。特別是高中物理,思維難度大,更需要學生的靜悟,有人甚至乾脆把物理叫做“悟理”。

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時間,讓學生安靜地思考,自主地練習。通過練習,讓學生髮現問題,總結思路,提煉方法,真正做到“教學做合一”,讓知識入腦、技能過手、方法得以掌握,讓課堂教學目標落到實處。特別是高中物理學生普遍感到一聽就會,一學就懂,一做就錯。問題的根源在哪裏?學生練習的環節出了問題: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經歷得少,歸納總結得少,必然掌握得就少。

四、課堂結束需要學生靜靜地總結與回顧。

課堂教學要有精彩的開頭,更要有耐人尋味的結尾。心理學的近因效應表明:最近的刺激對學生的印象最深。建構主義理論指出:學習過程是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需要把所學的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通過對已有知識結構的調整,重新建立新的知識結構,以便於回憶、再現、提取。

因此課堂教學不能草草地結束,也不能由教師包辦學生歸納總結。教師要精心安排,課堂教學要安排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自己靜下心來好好總結:本堂課我學到了什麼?還有哪些問題?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有哪些?重點是什麼?難點是什麼?需要掌握的方法有哪些等等,讓學生自主地完成知識的系統建構,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

當然,課堂教學不能千課一面,既不能一味地追求熱鬧,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安靜。熱鬧與安靜都不是課堂教學的本質,課堂教學的本質要求之一是要促進學生的.思考,調動學生的參與。當靜之處則靜,當鬧之處則鬧,鬧與靜結合方能彰顯課堂教學的本質。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7

通過參加這次學校讀書活動,我再次温習了一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雖然相隔的時代迥異,但大師思想的精華卻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將此次讀書心得彙報如下,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1、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很多時候,我們不滿意的學生僅僅只是因為:他的成績不能使我們滿意,沒有達到我們想要他達到的合格或者優秀,也許,他也曾努力過,或者至少嘗試過。我們教師應該認識到,同一知識,有些學生是接近然後達到,有些是達到然後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時間就能達到,有些則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與忍耐:對不同的兒童來説,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學生沒有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前進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麼這堂課對他來説就是白費了。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

這句話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為在我的課堂上,有多少時候是在進行着集體性的無效勞動,有多少學生自始至終地在那裏進行着無效勞動,又有多少學生終於厭倦了這種無效勞動而不再“勞動”,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裏!

2、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那位歷史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認為:讀書不能只讀與本學科有關的書,甚至不能只讀與教學教育有關的書,教育者應該把視野放得異常開闊,有必要把哲學、美學、宗教、心理學、文學、最新科技理論著作納入自己的必讀書目中。

3、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裏

在學校工作的30年,使我發現了在我看來是一項重要的祕密,也可以説是一條特殊的教育學規律: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就出現學業落後、成績不良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國小的時候,沒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裏,達到終生牢記的程度。

不妨設想一下,我們蓋一座漂亮的樓房,可是把牆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漿不斷地剝離,磚頭也在脱落;人們每天都忙於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終處在樓房倒塌的威脅之下。許多四至十年級的語文教師和數學教師正是處在這樣的狀況下之中:他們在蓋樓房,可是牆基在裂縫。

我是一個高年級的數學教師,也深深地體會到,許多落後的學生並不是智力低下,而是基礎沒有打好。只要認真的輔導,他們是完全可以趕上去的。我們一定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裏,達到牢記終生的程度。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8

《給青年教師的建議》主要講了三個層次的內容:守住心靈的寧靜,享受盡責的快樂,養成健身的習慣。

第一個層次:守住心靈的寧靜。總的來説就是心平氣和地看待一切,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的本份,要有愛。

第二個層次:享受盡責的快樂。在守住了心靈的寧靜的基礎上,要不斷地拓展陣地,不斷地從新的角度看待教育事業。

把學生看作一個宏大的世界。的確,老師面對的是特殊的教育對象,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孩子,他們是發展中的人,又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在之前,我一直認為:“要搞好教學,必須抓兩頭:一個是吃透教材,一個是鑽研學生。”對於步入教師行列不久的我更是如此。細細想來,學生的世界真是個宏大的世界,總也研究不完,研究不透。研究學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孩子當做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有時候不妨設身處地的把自己當做孩子,走進孩子的隊伍裏去,“不失其赤子之心”。只有走近孩子,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才有可能真正的瞭解孩子。正如魏書生老師所説,孩子作業本沒帶,難道是孩子不想帶嗎?孩子做錯題,是孩子不想做對嗎?作為老師,我覺得首先要幫孩子分析原因,為什麼沒有帶,為什麼做錯,接下來應該採取什麼措施幫助孩子。總之,堅守住孩子內心深處積極的、美好的、向善的東西,老師指引、幫助孩子拓展、拓展、再拓展,教育就是要讓孩子過得更幸福。

把課堂教學看作一個宏大的世界。魏老師指出青年教師應當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並提出十條要求。教案。魏老師主張青年教師的教案寫得簡一點,過於詳細會束縛自己的課堂教學。我想魏老師應該比較注重課堂上生成的東西。我自己在寫教案時,要做好必要的預設,做到心中有數,上課時也要做到隨機應變,關注學生的生成,當然是和達成教學目標有關的生成。數學課上,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回答,而我在恰當的處理上還很欠缺。總的來説,不管教案怎樣寫,一條原則不變——圍繞教學目標。學習目標。我覺得魏老師這點提得很好,40分鐘幹什麼?魏老師分成了三類目標:最好的別聽課,最後進的別跟,中等的聽。之前,我也很頭疼怎樣才能很好的照顧到班裏不同層次的孩子,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雖不能照搬魏老師的方法,但是他的觀點啟示我:因材施教,量力而行,所有的孩子在40分鐘都應有所得。現在上課,根據教學內容會適當補充一些內容,有的是針對學生易錯的,有的是提高的,孩子還是比較喜歡的。在課堂回答問題和作業設計上,魏老師也提出要求,哪個學生回答哪個問題,作業至少留三類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學習的。

第三個層次:養成健身的習慣。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生病的滋味不好受。為了自己少受折騰,為了減少父母的擔心,更是為了對學生負責,鍛鍊起來吧!享受一步步超越自己所帶來的快樂。

“我們一定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態,高高興興的情緒,快節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實實在在的事情。”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9

由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的由尹剛和陳靜波老師主編的教學專著《給英語教師的101條建議》,是一批南京市英語骨幹教師結合赴澳洲學習、培訓所得和豐富教改經驗,對中學老師的英語教學理念、課程觀、教學觀、資源觀等提出的切實的、可操作的建議。書中的建議主要圍繞新的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教學的理念與策略,知識與技能的教學,評價方式,外語課堂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學法與教法等方面指出英語教學的新視野。《給英語教師的101條建議》立足於英語教學的實踐,結合國內外英語教學的理論與方法同中國外語教學課堂教學;建議涉及交際教學法、教師的態度與行為對學生學習的影響、英語課堂教學中糾錯等。這本書的理論性比較強,比較適合初、高中英語教師閲讀,我看完以後頗受啟發。下面我想從兩個大的方面表述我讀完後的最大的感受與啟發。

一方面,“公開課”聽什麼?看什麼?

新課程的逐步推進給英語課堂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生機。教研室也推出了一些公開課,示範課讓同行借鑑學習。曾經一味追求讓課堂充滿活動。教師講解只有幾分鐘,課堂上同學們熱熱鬧鬧,但卻缺乏一些自然的東西。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機械訓練,而是師生互動,思想碰撞,心靈交流,師生共同成長的歷程。但師生互動,從表面上看學生活動量大並非是真的課堂,主要體現在思維活動上。那麼“公開課”我們聽什麼呢?看什麼呢?

第一,要看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過程視為一個由諸多要素構成的系統。教師的教學設計應從“教什麼”入手,對學習需要,學習內容和學生進行分析,然後應考慮“怎麼教”,確定具體教學目標,選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選用適當的媒體,具體直觀地表達教學過程的各個要素之間的關係,以確保教學和學習獲得成功。

第二,要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否恰當,課堂教學目標有兩塊構成:一是教學大綱賦予我們的教學目標,二是課堂中生成的。作為教師,教學目標必須建立在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理解之上,不可隨意更改。眾所周知,課堂上很多事情是無法預料的,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應幫助學生建立知識平台,而在這個平台上讓學生學習到知識,最終要看學生通過本節課學會了什麼,得到了哪些有助於他們發展的能力。

第三,要看師生互動的過程是否默契有效。一節好課應從過程和結果中來看。看過程應從兩個方面着手:一是看教師,二是看學生。教學過程應是教與學的兩個方面,是師生互動與對話,在這一過程中首先要看學生是否參加了,投入了,還需要看課堂教學的思考過程,讓學生髮現,理解知識的產生,解決過程,師生互動不僅僅是一種形式,其實質是教學原則和教學思路的體現。凡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來完成兩個以上飛躍和各種教學活動的措施都可以看成師生互動。

在聽課過程中不僅要勤看,勤聽,而且要勤想,勤記。因為在聽課時,我們常常會自覺不自覺地思考這樣的問題,教師對教材為何這樣處理?換成自己該如何處理?教師是怎樣把複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這個教學環節有無更好的引導思路?自己應怎樣對“閃亮點”,活學活用?這節課的主要教學模式是什麼?對自己的啟發又是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要邊聽邊想。需要指出的是,聽,想,看這三者結合起來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聽課者的主觀能動性。

當然聽課的範圍可以靈活,聽聽自己截然不同的課,多加比較鑑別,批判繼承,消化吸收會更好的開啟教學思維,頓悟教學靈感。更要多學別的教師的個人魅力。讓自己的教學更有成效。

另一方面,學會朗讀和背誦。

任何一種語言口語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語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輸入與積累。中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的,看到的,與人交流的都是漢語。即使學了英語,也是“啞巴英語”。因為平時幾乎不説,更談不上運用。課堂上所學的英語句子除了早讀外,其他時間也很難運用,複習和鞏固。更何況現在大部分學生不會讀英語單詞,句子和課文,只會拼寫。這樣的語言環境及所帶來的後果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聽説訓練,也限制了學生口語能力的發展。

因此,我認為對每一位英語學習者來説,朗讀和背誦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對英語初學者來説是至關重要的。朗讀和背誦是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和英語成績的有效途徑,也是必經之路。朗讀和背誦也是克服當前中國學生的“啞巴英語”的有效途徑。更為重要的是朗讀和背誦還有以下几几點好處:

第一,通過朗讀和背誦,可以積累大量實用的英語短語、句子、習慣用語;可以擴大視野,在腦子裏儲存大量有用的詞彙、短語、習慣用法;通過朗讀和背誦,可以瞭解英語國家的生活、風俗習慣、人文、歷史、地理知識等,還可以動員眼、耳、口等感覺器官同時參與學習,綜合提高聽説讀寫能力。

第二,通過大量的朗讀和背誦可以培養語感。語感的培養離不開“讀”這種最基本的實踐方式。吟誦,朗讀是訓練語感的好方法,讓學生反覆朗讀甚至背誦作品,特別是精彩段落和句子。讀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語語感。語感一旦形成,在以後的學習中可以受益匪淺。比如有一道填空題,你甚至不知道這個句子的具體意義,你卻能説出該填什麼詞,這就是你的語感。這樣就可以自然的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錯誤。

第三,堅持不懈的朗讀和背誦也是訓練語言、語調、語流和連貫性、流暢性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有助於改進語音。通過朗讀,尤其是模仿正確、地道的英語語音語調,可以糾正和訓練自己的語音語調,掌握説英語的種種技巧,如連讀、同化、重讀、弱讀等,從而迅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如果養成了朗讀和背誦的好習慣,能大聲的朗讀,積極的背誦,讀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會記住其中的一些句子、段落、習慣用法。那麼到後來的學習就會很自覺的去朗讀、去背誦英語,還愁英語學不好嗎?因此,我想對學生説:“珍惜時間,在學英語過程中,請儘量的放出聲來朗讀英語,力求把一些課文,精彩的對話、句子背下來,這樣,以後學英語就很輕鬆了。”不管你現在的成績如何不理想,都不要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俗話説,“亡羊補牢,猶未晚也”,這句話用英語説就是It’snevertoolatetolearn(學習總不晚/活到老,學到老。)。所以,只要你們能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多讀多背一些實用的英語句子,形成一定的語感,英語成績照樣也可以提高。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0

通過學習《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對現代教育以及現代教師應具備的素質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和認識。

良好的職業道德師德的好壞從大的方面來説影響整個社會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從小的方面來説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在教育中一切師德要求都基於教師的人格,因為師德的魅力主要從人格特徵中顯示出來,歷代教育家提出的“嚴謹治學、勤於進取”、“熱愛學生、積極育人’’、‘‘勇於科研、平等競爭”等,既是師德的規範,又是教師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徵的體現。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範、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因此教師必須要有良好職業道德。

科學的教育觀念在升學重壓下,傳統教育觀念即傳統的教師觀、陳舊的教學觀、“惟師是從”的專制性的師生觀等仍束縛着大批教師。許多教師在聽到學生不同意見時,常用自己的想法束縛學生,或給予傷害自尊心的批評,造成學生不敢提出和老師不同的意見,創造性思維更無從產生,最終不會思考也不願思考。

因此,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更新特別重要,只有教師具有新的教育教學觀念,才能在教學中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才能以優異的素質去主動適應並深入開展蓬蓬勃勃的素質教育,才能培養出新世紀所需要的創造性人才。

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是一個多層面、多角度、互動互補的立體工程,諸如身體素質、思想素質、心理素質、業務素質、個人素質、羣體素質、單項素質、綜合素質的培養等等。而創新,是學生髮揮潛力成長成才的基本素質。其培養,必須貫穿於素質教育立體工程的一切層面、所有角度。教師有不同的崗位、不同的專業,但都必須是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現者、傳導者。如果教師本身缺乏創新素質,又怎麼能以“身教”的師表來樹揩模,導方向,作人梯?因此,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和學校管理隊伍,首先必須是有創新素質的隊伍,才能把學校辦成培養創新人才的基地。而教師隊伍的創新素質必須通過“學習、學習、再學習”,不斷更新觀念,接受新知,強化創新精神。要破“以教為主”、“教與學統一”的觀念,立“教為不教”的觀念;立全面考察創新能力的觀念;立開放辦學的國際化大教育觀。

良好的個性一個人的個性的形成既有先天的不同素質基礎,又有後天環境條件的影響,而良好的個性品質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天環境的影響。就青少年學生而言,影響他們良好個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對他們進行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教師的個性。教師個性潛在地影響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影響着施教的成果。教師個性的影響具有導向、凝聚、使學生親師等多種功能,教師的良好個性品質一旦得到學生的認同,就會激起學生的學習需要,從而由認同到模仿乃至內化。由此可見,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熱愛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使其得以全面發展,是教師成功的關鍵。

健康的心理教學活動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心理素質良好的教師,會憑藉自己的語言、行為和情緒,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感召下,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體驗到愉悦、滿足的情感,並流露出對教師的尊敬和愛戴。於是,在雙方的協同努力下,創造出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和課堂氛圍。這樣的教學,必然是令人樂而忘憂,如沐春風。

但在現實生活中,教師的心理問題又是客觀存在的。由於教師的心理問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產生了許多不和諧音,有的甚至造成相當惡劣的後果,阻礙了學生的健康成長,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有關專家指出,造成教師心理障礙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師的超負荷工作,加重了教師的負擔,使其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加上在市場經濟浪潮的衝擊下,相對較低的工資待遇極易導致教師心理失衡。另一方面,是由於社會對教師的過高期望造成的。常人眼中的教師,應當是學識淵博、品行高尚的人。這種期望使許多教師覺得不應當讓學生看到自己的缺點和脆弱,以免破壞自己的形象。這種心理定勢使得教師不能和學生坦誠、直率地相處,不利於調節、疏導自己的情緒,因而嚴重威脅着教師的心理健康o

21世紀是信息與生命大發展的“精神文明世紀”。肩負着培養跨世紀人才使命的教師,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況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教師總在主動地向學生施加影響,而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知識的傳授上,更為深刻的是對學生個性的影響。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自己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教師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就必須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以一種平和的心態面對環境的變化。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緒的困擾;在不斷提高知識素養的基礎上,培養自信樂觀、豁達開朗的健康心理,提高自我評價、自我調控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才幹,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效益。

持久的耐心是通過不斷的實踐習得的,耐心能使教師消除失望感和挫折感。如果説青少年天生就缺乏耐心和容易衝動,那麼,在所有的事情中最為重要的是他們的老師應該是冷靜的理智的。

耐心允許教師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的錯誤觀念和錯誤理解。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在教育過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通過教師耐心和寬容地對待學生的錯誤和困惑,使學生愉快地產生這種信任。如果教師把錯誤作為愚蠢的表現,如果他們忘記了錯誤使學生感到灰心喪氣,更為經常感到羞辱,那麼他們就會在與學生之間豎起不可逾越的障礙。

有耐心的教師要剋制自己,不要把容易理解的內容大講特講,要保持穩定的步伐,如果發現大部分學生沒有正確地理解已經講過的內容,就會暫時停下來,或者回過頭來再講一遍,但是如果一個學生有特殊困難,這些教師就會盡量去尋找時間,在課外時間一對一地進行輔導,而不會由於設法滿足那些學生的要求而耽誤全班學生。

總的來説,所有的教育都是耐心的鍛鍊,有時候我們必須忍受的正是我們的學生,我們希望我們的學生不斷前進,而且我們也想推動他們向前邁進,所以我們必須鍛鍊好自己的耐心。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1

近期讀了前蘇聯作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一百條建議,自己感觸很深。自從1993年參加工作以來,忙忙碌碌近20載。前幾年聽過教育家魏書生的報告,再回顧師專時學習的教育學心理學,才知光有教學經驗是不夠的我們更要有教育理論指導我們的教學。這樣才不會偏離教育的實質。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全書四個部分四大部分一百條建議,融匯在一起,讓我感受頗深。以下幾點印象尤其深刻:

 一、教師要有靜氣

有的人一身匠氣,只知機械地幹同樣的事,幹得毫無生氣。他們眼中的工作,僅僅是要完成的任務,為了完成任務,只習慣於從過去的經驗中去搜取營養,在這種消極態度下,人們形成了一種定勢:凡事都可應付,只需照老規矩辦就是了。有的人沾滿俗氣,或者叫市儈氣,又叫小市民。他們遇事總先考慮自己的得與失,不斤斤計較一番,他絕不罷休。有的人躁氣,這種毛病許多人都有,躁氣就是浮躁之氣,千起事來冒冒失失,想急於求成,沒有多少事情能幹到徹底,卻急於表功,事情沒有幹完,就要評這許那。教師乾的工作需要紮紮實實,點點滴滴,一本本作業,一句句話語。所以,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靜氣就是要靜得下來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樂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義也在其中。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番景緻,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番景緻。

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為教師,有的是滿腔的熱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確需要靜。需要靜下心來備好每一堂課,批改每一本作業,讀幾本好書,總結一下自己的不足,細細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嚐作為老師的樂趣。何樂而不為呢?來,一起放飛心情吧!

 二、教師要學會做減法

這一點其實與我們學校老師們口頭上流行的要學會"偷懶"相似。那麼,在重壓之下,我們教師該如何正確偷懶,如何把減法做得更好呢?

首先,減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勞動。教育目的是什麼?這是做教師的首先應理清的。教師的目的在於促進孩子發展,這是教師目的的全部。一旦將其他目的摻雜其中,尤其將個人目的混入其間,則會帶來無盡的苦痛。

其二,減掉那些無效用的勞動。教師的勞動嚴格地説是腦力勞動,教育的智慧首先在於運用智慧減輕體力的勞作。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們會恍然發現我們有許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來卻起了反作用,我們為無效勞動付出了青春與心力的代價。

當然了,做減法先要做加法。在我們的頭腦中加入知識,用知識來修煉智慧;在心靈中加入理性,用理性指揮我們的軀體。人只有在克服了盲目和情緒化反應之後,才能在繁瑣的事務中找到一個支點,依靠這個支點,我們才能揮灑自如,遊刃有餘。"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你用"加法"不奏效時,為什麼不試一試"減法"呢?

 三、教師要有寬容精神

寬容很不易,才成為一種美德。如果我們在教書時,只認了教科書和大綱,卻容不得半點質疑;如果我們只守着自己習慣的教法,藉助於習慣的手段和方式,拒絕一切新的想法和創意;如果我們聽了某些宣傳或説教,認為某種教育理論或政策就是惟一正確或惟一必須信守的,那麼我們還是不寬容。

當面對每一個有個體差異的孩子們時,如果我們只以個人的眼光去取捨,唯獨偏愛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髒孩子、調皮的孩子、被父母遺棄的孩子,那麼我們尚不具備寬容精神。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邁入了一個多元化的世界,進入這個世界的資格就是具備寬容精神。寬容不易,才使寬容成為美德。寬容不僅在面對異己時有用,對自己的衝突着的人性而言,寬容意味着造福於自己。寬容會使我們掙脱身心的一切束縛,使我們每一天都很自由。讓我們教師學會寬容,給學生多一點寬容,學生自己就會多一點自尊,多一點自省。寬容,是讓學生感受到愛和友誼的先決條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同時寬容也會使我們教師處事變得更加理性,使自己的工作變智育中心為以人為中心,造就一種民主的教育、生動活潑的教育,這不正是現代教育所提倡的嗎?

一百條建議,一百個法寶,似陽光,如雨露,滋潤着我乾涸的心田。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作為一名平凡的教師,此書讓我感動,更讓我深思。但願在其新鋭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2

早就聽説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自己也覺得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學習這些名著,學習專家的教育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但又總覺得時間緊張,沒太多時間去汲取書中的營養。恰好這學期學校要求每位教師必讀這本名著,在這樣的要求下,我就擠出時間讀了這本名著的有些章節,讓我感觸頗深,從中學到了很多很多,單是書的目錄,“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怎樣檢查練習本”“興趣的祕密在哪裏”“學生負擔過重的奧祕在哪裏”等等,就已經很引人入勝了,這本書不是枯燥的理論,沒有講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從我們教師的身邊出發,探討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以及頗具爭議的問題,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法,也就是“一百條建議”。我覺得這些一定對我們教師有着很實用的指導和借鑑作用。

在這裏我想談談關於後進生的問題,每個班的優生、差生是相比較而存在的,但確也有少數學生難以跟班,於是便成為了所謂的後進生。一個學生之所以後進,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位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會遇到後進生。那麼如何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呢,蘇霍姆林斯基以成功案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他書裏有這樣一位叫費加的學生,書中是這樣描述她的,她“簡直是來不及記住應用題的條件,在她的意識裏,來不及形成關於作為條件的依據的那些事物和現象的表象:當她的思想曲折要轉向另一件事物的時候,去又忘記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認定的笨的學生非常相似,我平時對這樣的學生採用的主要是課後輔導的方式,利用課餘時間讓他們到辦公室反覆地為其講解、指導、背誦,直到他“懂了、能背上來”為止。而作者卻自己親自編了一本書《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他抓住兒童的心理特點,收集或編寫很多有趣的、能夠引起兒童思考的習題來訓練他。而且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也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並且還為他提供大概有一百本的一套適合他閲讀的書籍,正是這種大量的閲讀,使費佳的成績逐步趕了上來。可見,“閲讀能教會學生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覺性就越敏鋭,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我想,我們雖然不能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地去精心的對待一個後進生,但我們教師可以從中收穫很多,最基本的是不要讓像費加這樣的學困生在短時間裏一下子記住要掌握的所有知識,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生一樣的聰明,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且會使他們越來越厭學,乃至影響孩子的一生。我們應該更要注重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鍛鍊他們的思維能力。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對待教育教學中的每一項工作或每一個細節若能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善於思考,相信學困生在我們手下會越來越少。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讀書能使人變得睿智,當讀書真正成為一種習慣,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時,我們就會書香中健康地成長。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所以,老師們,讀書吧!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3

每每拿起這本書時,我的視線就被書中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深深吸引,書中的很多建議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

在學校時常聽到一些教師感歎:”這些孩子怎麼了,明明課堂作業會做,可沒幾天就把已經學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僅僅是因為學生在上課時對知識進行了強記或僅僅是因為聽課時注意力不夠集中?這一教學現象一直困擾着我們。

是什麼原因導致學生們在前一天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當時都懂的情況下,到了第二天會忘記,或者做作業會出錯呢?作者指出:面對新的知識,也許當時學生懂了,可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層上,缺乏温故知新與反覆實踐的鞏固過程,所以第二天造成印象模糊或者忘掉。即“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為了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見第十一條建議第2段)

如何保證學生對知識有一個回顧與再思考的過程呢?他以幾何教學和講解俄語副動詞二個教學案例揭示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老師的講解)去理解所學的內容,這樣獲得的知識是經過自己加工的,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知識留在他們頭腦中的印象就會是深刻而持久。

可是,每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老師時常會擔心課上時間不夠用,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在趕教學進度!而結果也往往是欲速則不達!怎麼辦?蘇霍姆林斯基在文中的一段話給我們教師指出了方向,他説:“請你毫不猶豫地在每一節課上特意留出時間讓學生掌握新教材吧!這些時間會得到百倍的補償。思考知識時的腦力勞動越有效,學生完成家庭作業所需要的時間就越少,下一節課上檢查功課所花的時間就越少,因而可用來講解新教材的時間就越多,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

“我們每一個教師都很熟悉這種情景:當被提問到的學生剛剛開始回答問題的時候,所有其餘的學生就各幹各的事情了;對回答進行思考的,頂多也不過是少數幾個有可能被提問的學生……怎樣才能在檢查功課的時候,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以便使教師對全班的工作都能檢查到呢?”(書中所説的檢查主要是針對前一天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的口頭檢查。)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第十二條建議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法,那就是運用草稿本的方法。就是每到上課的時候,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前一天所學的知識出一些題目,這些題目不是簡單的知識的再現,而是經過教師的精心選擇、加工和思考,將知識點融入到題目當中,這些題目學生答出來必然對知識深入瞭解,重新思考,並會實際運用。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把檢查知識變成了知識的積極動用;二教師可能密切注視學習困難的學生的工作情況,考慮到他們的個人能力和特點。那麼,這些作業教師如何進行評判呢?在第十五條建議中,作者給出了教師檢查學生作業本的三個法, “可以説,凡是有經驗的語言、文學、數學、物理教師,都有自己的一套檢查練習本的方法。經驗證明,最合理的一種方法是定期抽查:教師每隔一段時間收幾個學生的練習本進行檢查。只有測驗作業才需要全部檢查。”這也是我們目前教學中作業批改的方法之一。我想,對於課堂草稿本上的練習情況檢查,教師可以採取巡視瞭解、請其他同學進行回答補充等形式進行督促和簡短的練習情況點評,因為我認為:佈置了練習任務教師不進行及時的檢查,久而久之還會回到“一人答題,其他人無動於衷”的狀態。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4

作為一名國小新老師,角色的改變讓我有了不同的生活認識,如何在新環境將教師的角色更加飽滿和充滿活力,在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中,“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幾點建議”的小標題讓我有了尋找答案的渴望。

在建議中提到:無論年輕的時候充滿了多麼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但是在這個時期裏,總還是能夠找到時間,來逐漸地、一步一步地積累我們的精神財富。在接觸學生的時候總會覺得時間不夠用,想充分利用每分每秒做些有意義的事,但似乎卻力不從心。看到建議中的這句話我反問自己:是真的很忙嗎,真的忙到沒有自己的時間嗎?對這個問題我不能篤定回答説是,古老哲言裏關於時間有一句:時間是可以擠出來的。我不想把碌碌無為當成我教育生涯前期的標籤,“首先必須點滴地積累作為一個教育者的智力財富,面前的道路還很長,在這條道路上,你將看到各種人的最預想不到的命運,青年的愛思考的智慧和眼光將求教於你”。我們的學生現在都是一顆顆幼小的嫩芽,他們一天中三分之一時間是在學校裏度過,期間最有影響力的人就是我們教師,認真回答每一個提問,真誠對待每一個孩子,微笑回視每一個注視,也許這就是教師成為“天底下最光輝職業”的原因吧。

蘇霍姆林斯基在建議中給新老師提出指點:“怎樣才能成為自己的學生的楷模?怎樣才能使理想的光輝照進他們的心田。

年輕的朋友,我建議你每個月買三本書:

(1)關於你所教的那門學科方面的科學問題的書;

(2)關於可以作為青年們的學習榜樣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鬥爭事蹟的書;

(3)關於人(特別是兒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靈的書(即心理學方面的書);

希望你的個人藏書裏有以上這三類書籍,每過一年,你的科學知識都應當變得更豐富。”學科課程教學指導中涉及到設計理念方面提到“從單一講解轉向組合優化”,現在學校教學需要的是全方位培養,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更能接受知識,在有效引導中自覺學會點橫撇捺,學會加減乘除。這是每一個教師的教育技巧的高峯,應當努力向它攀登,像尋找寶石一樣尋找那些關於傑出人物的生平和鬥爭的書籍,把這一類書擺在個人藏書中的最崇高的地位上。

一本好書是給人啟發和引導,在這本書裏,從方方面面的細節中詮釋着“教師”真正的責任,每個字句都像在給一件衣服密密縫合的針腳,雖言細但重要。“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看着窗外飄起的絨花,這書卷滋味別是一番後勁在心頭呢,好書猶花,抿品有暗香。

人總會對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出選擇,而我選擇了人民教師這一職業,在學校看着“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鎏金誓言,出校門後看着講台上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一路上受着感恩的恩惠,遇到的人,處過的事,讀過的書,都是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5

多少位普普通通的教師都是在《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一書的陪伴下成長起來的,又有多少位名師在談及自己的成長之路時,會講述從這位大師身上汲取的教育智慧。他就是——蘇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當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於烏克蘭共和國一個農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讀於波爾塔瓦師範學院函授部,畢業後取得中學教師證書。1948年起至去世,擔任他家鄉所在地的一所農村完全中學——巴甫雷什中學的校長。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8年起任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9年獲烏克蘭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功勛教師稱號,並獲兩枚列寧勛章和1枚紅星勛章等。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寫有《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甫雷什中學》、《公民的誕生》等教育專著,立志從教。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一個好的學校管理者,一定要有科學而明確的教育思想。校長不應該是“行政幹部”,而應該成為教育思想家和教學論研究家,是全校教師的“教育科學和教育實踐之間的中介人”。他認為,教育思想應該以“如何促進人的發展”為核心,任何教育思想都應該來源於實踐,在充分吸收的基礎上再次加工創造,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或教育信念”。好的教育思想是教師集體智慧的結晶,一個優秀的學校領導必須是先進教育思想的創造者和教學工作的榜樣。他在學校管理上堅持民主的原則,採取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將在教學和教務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彙集到一起,召集全校工作者共同討論,將結果凝練成學校的意志,再推廣到每一個學校工作者身上,成為他們身體力行的嚮導和學校認同感的一部分。恰如他所倡導的那樣,“領導普通學校的藝術就在於:用統一的教育信念把低、中、高年級的教師團結在一起,使他們共同關心學生的學習,使每個教師的個人創造像一條條永不枯竭的溪流,彙集成集體技巧、集體經驗的巨流。”

每每細讀書中的段落,大師的教育智慧,都給我以深刻的啟迪。蘇霍姆林斯基曾説:人的內心裏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

教育最終的目的是喚醒人,賦予人自我學習的能力。真正合格的大學生,不是從學校裏學了多少知識,而是掌握了持續學習的有效方法。富蘭克林發現,培養一個人的自我學習能力。基本能力與知識的訓練至關重要。這些能力與知識,包括五個方面:

一是語言表達能力,能夠於公眾場合,大大方方站出來,口齒伶俐而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還能夠不插話不打岔,精確捕捉住對方話語的要點。

二是閲讀能力,會讀書而不死讀書。富蘭克林認為,書本上的文字,並不能夠表達撰寫者的思想,真正具有閲讀能力的人,要能夠讀出文字背後的人性邏輯。

三是嫻熟的寫作能力,能夠敏捷的組織文字,疏理自我,表達自己的思考及智慧。

四是認知世界抽象法則的能力,具體來説就是數學能力。能夠把現實的問題數學化、數字化,發現日常思維無法看到的真相。

五是掌握現實的物理法則,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不確定的,但不確定中卻隱含着確定性,把握住這種確定性,人才能夠獲得自由。綜上五點,構成大學學習的基礎。

構成一個人基本的能力,構成一個人知識結構的廣度。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學習知識。如果我們力求使兒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專注到功課上去,他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堪忍受。他不僅應該是一個學生,而且首先應該是一個有多方面興趣、要求和願望的人。”

書中還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偽君子。”人常説:一個人沒有知識是次品,身體不好是廢品,品德不好是危險品。可見,作為一個人,這三樣哪樣也不能夠缺,但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道德行為了。因為縱使一個人有很淵博的知識,很強壯的體魄,但如果德行敗壞,那他只會給國家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

現在的社會,由於正處於經濟轉型時期,各種思想潮流的侵襲,以及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青少年的身心發育。青少年涉世未深,自控力差,明辨是非的能力還沒形成,極易受到暴力、金錢等不良思想的誘惑和侵蝕。再加上現在的孩子不比我們小時侯了,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裏怕化了,他們在物質上都得到了充分的滿足,但精神世界卻極度空虛——沒有理想、目標,缺少責任感,自私、任性、惟我獨尊,尤為突出的是在道德行為上的嚴重缺失,既少尊師重教的意識,也缺少愛父母、友同學的心理。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係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所以,道德教育刻不容緩,責任重大。

教育要做的,就是給教師和學生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個開闊無垠的精神視野,讓他們對人的內心複雜性有更為深切的體驗,不但要了解生命的偉大和宇宙的博大,而且要感受生活的豐富與人性的豐厚。感謝經典,感謝大師,正是在與經典的對話中我找到了身為教師的發展方向,在與大師的交流中找到了適合學生髮展的特色之路。

標籤: 心得體會 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de/reow5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