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總結6篇

社會心理學總結6篇

總結是把一定階段內的有關情況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導性的經驗方法以及結論的書面材料,它有助於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並運用這些規律,快快來寫一份總結吧。我們該怎麼寫總結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社會心理學總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社會心理學總結6篇

社會心理學總結1

學習社會心理學,我覺得收穫最大的是一句話,就是培養你的孩子成為一個她想成為的合格的社會人。其實在內心裏面,孩子都是自己家的,但在社會看來,每一個孩子,其實都是社會的,孩子長大成人離家以後,她有了獨立的家庭,就是社會獨立的家庭,我們的'長輩,通常對自己的孩子抓的緊緊的,擔心這擔心那,把過多的精力放到孩子身上,甚至把自己的期望都壓在了孩子身上,沒有給她們充足的自由和空間,更是給了她們太大的壓力,造成了與孩子之間的隔閡。通過學習,這個收穫就足以讓我受益終生,更加明確和孩子之間如何相處,也更早地讓孩子獨立地在社會上生存,增加她們的能力。

李英老師講課生動,用各種事例讓我們更快的掌握,並且更好地結合到工作當中,在車間組織活動中,也應用了心理學的一些內容和方法,更好地帶動員工;對思想偏激的員工也給予更多的關注,多與他們聊天溝通,在日常關注中一點點進行思想滲透,讓員工能夠與車間的管理工作合上拍。

學習使人進步。通過這兩期的學習,三位老師的精彩授課讓人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到了知識,提升了自己,對自己今後的人生和工作生涯,都起了很好的助力作用,感謝仁愛心理培訓學校的精彩安排!

社會心理學總結2

心理學這一名詞,對於我而言,已不再陌生,經過半個學期的學習,我對心理學的瞭解不斷增加。

作為師範生,心理學是一門必修課。對於所有大學生在校期間及未來的職業生涯來説,也是重要的與終身的必修課程,學習心理學有以下重要意義:

1.有助於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2.明確各專業活動應具備的心理品質,有利於自我教育與良好個性發展;

3.掌握心理規律,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與辦學效能;

4.有利於自我心理調節,保持個人身心健康發展。

人的心理是大腦的機能,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應。可見,我們正常的心理功能離不開我們的社會實踐。而人的心理活動對自己的行為,對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指導和調節作用。所以我平時要有符合實際的計劃和目標,用行動去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和心理水平。大學可支配的時間真的很多,我總不能將其浪費於睡懶覺、玩遊戲等。這需要增強自我控制能力,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充分利用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參與更多有意義的活動,豐富我四年的大學生活,否則只能浪費青春罷了。

學習這門課程,讓我瞭解如何提高良好的記憶品質。通過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能增強記性,防止遺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要過分緊張疲勞,要勞逸結合,兼顧娛樂,學會放鬆與緩解壓力;增強體育鍛煉;保持樂觀的心態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為了培養我們良好的思維能力,需要敢於幻想,敢於實踐,敢於質疑,敢於創新,不受定勢的干預,大膽的發散思維。

在除了學習課本內容,張老師還給我們觀看《心理訪談》的節目,豐富了我的認識。同時,這些節目都是關於大學生遇到的問題,如如何告別依賴、面試技巧,有關的心理專家給了很多方法及建議。在今後遇到類似的問題,值得我學習借鑑。

總之,心理學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個學期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斷地學習。

社會心理學總結3

跟許多自然科學一樣,社會心理學至今還是沒有一個為所有的心理學家普遍接受的定義。但是首先,我想談談我對它對理解。社會工作的對象是人,是人和環境的互動,無論何時何地,人的心態和行為總是收到其他人的存在以及羣體和整個社會的影響。閲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瞭解自己,提高行為的自覺性,增強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還可以幫助我們有你新的方法去觀測人和理解人,從而更加準確對理解人們行為對意義、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周圍世界的關係。這種觀測力和理解力對於我們即將踏上社會之路的青年人來説是至關重要的。

社會心理學是從社會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對人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規律進行研究的學科,有着極其旺盛的生命力,它的主要研究對象為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社會交往心理和行為、羣體心理和社會心理學。同時它又有屬於自己的方法論,主要有:一般方法論和專門方法論和特定學科的具體研究方法,比如説觀察法、心理測試和檔案研究等等。

看到這兒,我心理不自覺地想起了一些經典的心理電影,如《沉默的羔羊》、《美麗心靈》這些當年名噪一時的電影直到現在也是心理學電影的經典之作。《沉默的羔羊》中的變態心理學家,《美麗心靈》中瘋狂的數學家因為不堪忍受別人對自己和學術上的歧視而產生幻覺。這些電影的精彩之處就在於運用一些心理專業知識,充分的將錯覺、喚醒、情緒等元素髮揮到極致,現在的.我甚至有那麼一點感覺,研究心理學有的時候是透過別人對自己的一個更加清清醒的認識。

在這本書中,還出現了“社會人格”一詞。在心理學中,人格又被稱為個性,但依舊是沒有確切的定義。奧爾波特認為:人格是個體內在的心理物理系統的動態組織,它決定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的獨特性。而我國著名人格心理學家陳忠庚對人格進行了這樣一個界定:“人格是個體內在行為傾向性,它表現在不斷變化中的全體和綜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的形成的給予人的特色的身心組織”。這些概念讀完一遍是真的令人腦袋大了,但是隱隱約約的,我們是真的感受到了人格的一些特性。比如可塑性、自主性和受動性,還有部分的相對獨立性。看到這裏,我又想起了我現在正在做的很多事情似乎都在跟這些特性有關。“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這些古典的著作不就跟人格的可塑性,受動性和獨立性相關嗎?讀書學知識就是為了使自己與眾不同,打破人的自然性,從而塑造自己的社會性。同樣,人心不同,如其面焉,沒有相貌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更沒有人格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我們現在所説的自我,大概就是書裏所説的人格。堅持自己的人格,才是最真實的自我。

説到心理活動,不得不説的一點就是態度,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態度不僅決定着人的內心活動的方向與強度,而且也支配着外在行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瞭解一個人的態度就可以預測他的行動;改變一個人的態度就可以改變他的社會行為,這是在心理學中至關重要的一點,現在在我們的社會中,存在的偏見越來越多,所謂的偏見其實也就是社會態度中的一個小部分,比如城市居民對待農民工的偏見,記者在採訪時對被訪者的偏見,是對人對事的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極否定的態度,常常具有刻板性,具有過度化的以偏概全的特性,而且也常常是先入為主,具有很強的主觀性,所以——偏見很可怕!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消除刻板印象,消除偏見,建立一種良好的社會態度。

社會心理學總結4

一、增強質量控制意識,將質量監控落實到每一個人

醫療護理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醫院的整體發展。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不斷健全護理質量監控體系,實行全員參與質量監控,強化質量的內涵,真正的把質量控制落實到實處;我們應該採取多種渠道強化質量監控的意識,反覆強化護理質量控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對全體護理人員進行廣泛教育,弘揚以病人為中心,對病人高度負責,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無私奉獻精神,增強護理人員事業心和責任感,同時將質量控制結果落實到科室、個人,將護士各個崗位質量同科室目標管理、經濟利益掛鈎。

二、完善質量控制體系

完善醫院護理質量控制機構。制定質控機構的工作任務,應該充分發揮科室質控小組的作用,激勵護士全員參與質控制的積極性,使每個質控成員瞭解質控內容的細則,掌握質控標準,做好質控分析,找出存在的不足,使護理工作從被動管理轉變到主動全員參與管理。護理質量控制的最終目標是滿足患者的需求,提高醫院護理服務水平,通過科室質控小組質量控制,針對性地提高護士的基本素質,及時發現工作的薄弱環節,使護士瞭解自己有待解決的問題,並且決心去改進,用積極的態度參與考核,改變過去在質量控制中的應付、突擊、補救行為,將考核標準和內容作為規範,把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的基本要求貫穿於臨牀護理實踐的全過程,做到人人蔘與質量控制,使護理質量控制結果達到真正讓患者滿意的效果。

三、加強環節質量控制

除了護理部組織護士長對科室進行不定時的護理質量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指出;同時,發揮好各科室質量控制小組的作用,隨時對科室護理工作進行質控,發現問題及時反饋,提出整改措施,,對自己科室護士的工作質量先進行自查、自考、自評,做到心中有數,不合格者限期整改,不斷改進護理工作質量,這樣使護理質量控制工作採取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使護理質量始終處於受控狀態。

四、做好質量控制反饋

科室定期開展病人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護理部也可以不定期到各科室發放調查問卷表,以病人的需求、病人的評價、病人的期望來測評護理工作的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整理,並將結果反饋給科室及本人,科室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總結討論,分析前因後果,採取有效的'對策。

通過上述的質量管理控制方法,樹立“質量第一”的觀念,落實好前饋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饋控制的各項措施,使護士的服務意識明顯提高。變原來的“要我增強服務質量意識”轉變為“我要增強服務質量意識”。護理質量控制是醫院護理管理的永恆主題,患者滿意度才是衡量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應把護理質量控制定位在是否滿足患者的健康需要上,在質量控制中注重持續質量改進,注重評價護理過程和成效,使患者真正從護理質量控制中受益,真正享受舒適、安全滿意的護理服務。

社會心理學總結5

心理學是一門非常有意思的學科,它能把人許多捉摸不定的東西總結成規律,它在生物學上也是有意義的,也就是,我們眼不能到,卻能感覺到的東西,其實都是有科學依據的。

今天我們來説説社會心理學。

雖然上了一天的課,但也只聽到了皮毛,甚至社會心理學的門檻可能都沒有摸到。但一堂課下來,還是能夠明白它是心理學的一門基礎性分支學科,雖然被冠以“社會”的名義,但它還是以“人”為中心進行研究。

在初步學習了社會心理學之後,我有兩點小小啟發想分享給大家:

一、如何看懂社會

人是社會的動物,人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人獨處時為什麼與在羣體中的表現不一樣?

為什麼會有“烏合之眾”的説法,我們大家都是“烏合之眾”麼?

我們每一個人能走到今天這一步,是個體的作為多一點?還是社會的功勞大一點?環境因素?文化?遺傳?

再有,就是徐老師在課堂上講的“人性善”還是“人性惡”的問題,歷史上的大拿們都是各有各的説法,各有各的道理,永遠講不清、道不明。但是,如果你係統地學習了這門社會心理學,有一個自己基本的邏輯,那麼你可以運用學過的知識和日後的實踐,更理性看待問題,有自已的觀點,不會人云亦云,在八卦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學習心理學或許是一條艱難的路,需要學習很多,訓練很多,但在走的過程中,在發現的旅程中,我相信將趣味橫生。

二、如何理解人?

“要學會接納與你不一樣的人”,這是我學習心理學過程中最大的收穫,並且,我認為這也是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首要條件之一。

尤其是學習了社會心理學這門課後,我對人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視野更加寬廣。很多時候,人和事物沒有孰好孰壞,只是因為生活環境、文化背景等而產生差異而已。比如説中國是個“熟人社會”,這是一個特性而已,由此而帶來的種種利弊,也十分正常,重要的是你要會解讀社會大背景下引申出來的'各個方面的習性,學會理解人,理解但不附和,作為一個社會人,每個人都有他(她)的侷限和超越。

在這門學科中,我比較偏好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集體無意識中包含着歷史、文化、種族等社會事件可能形成的原因。尤其在當今社會的一些性事件中,我們往往能看到其和過往歷史的相似性,進而去思考背後的成因。當然,這僅僅是個人的看法,比較粗淺,還是應當關注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社會心理學總結6

知識點一

1. 1908年,美國社會學羅斯的著作《社會心理學》,英國心理學家麥孤獨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導論》先後出版,標誌着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

2. F.H.奧爾波特認為,社會心理學研究個體的社會行為和社會意識的科學。

3. G.W.奧爾波特認為,社會心理學試圖瞭解和解釋個體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怎樣受他人的現實的、想象的和隱含的存在所影響。

4. 艾爾烏德認為,社會心理學是關於社會互動的科學,以羣體生活的心理學為基礎。

5. 本書認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情境中的人的心理過程及其行為規律的科學。

6. 社會行為:是人對社會因素引起的並對社會產生影響的反應系統。它包括個體的習得行為、親社會行為和反社會行為、人際合作與競爭、羣體的決策行為等等。

7. 勒温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公式B=f(P,E),其中B是行為,P是個體,E是個體所處的情景,f是函數關係。也就是説個體行為是個體於其所處情景相互作用的結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為,人和他所處的情景必須被看成時一個相互依賴的因素羣。”

8. 社會心理:是社會刺激與社會行為之間的中介過程,是由社會因素引起並對社會行為具有引導作用的心理活動。

9.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可分為四個層面:個體層面、人際層面、羣體層面和是社會層面。

①個體層面主要研究:個體社會化與自我意識、社會知覺、態度、社會動機、社會學習。

②人際層面主要研究:個體之間相互作用如人際溝通、人際關係等等。

③羣體層面主要研究:羣體凝聚力、羣體心理氛圍、個體與羣體的相互作用、社會影響。

④社會層面主要研究:風俗、時尚、階層、民族心理特徵、國民性。

知識點二

1. 霍蘭德將社會心理學發展劃分為哲學思辨、經驗描述與實證分析。

2. 哲學思辨階段(啟蒙期)從古希臘開始,延續到19世紀上半葉。其特點是根據哲學思辨及社會準則來認識社會行為。

3. 最早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是圍繞“人性”的哲學爭論。

4. 經驗描述階段(形成期)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其特點是,在觀察的基礎上,對人類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進行客觀的描述和分析。

5. 經驗描述時期,對社會心理學起了直接“催生”作用的學術有:①達爾文的進化論;②德國的民族心理學;③法國的羣眾心理學;④英國的本能心理學;⑤奧地利的精神分析學派。

6. 實證分析階段(確立期)始自20世紀20年代。其特點是,社會心理學從描述轉向實證研究,從定性研究轉向定量研究,從純理論研究轉向應用研究。

7. 實證方法的先驅是特里普力特和莫德。

8.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心理學迅速發展,表現出以下特徵:①研究領域拓寬;②理論向多元化發展,提出了許多新的“小理論”來解釋與預測行為;③開展了應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

知識點三

1. 社會心理學研究應遵循的主要原則:①價值中立原則;②系統性原則;③倫理原則。

2. 對一些反社會的價值觀和引起心理障礙的價值理念,諮詢師要進行積極的干預和引導。

3. 研究者應遵循的倫理守則是:

①在制定研究計劃時,研究者應該評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②研究前,研究者應向被試者説明研究計劃的主要部分,並徵得被試者同意。在特殊情況下的欺瞞須經嚴格程序核准,並在事後向被試者説明,求得理解;

③在具體研究中,研究者必須採取保護被試者的措施;

④被試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⑤對被試者提供的資料應加以保密,如公開發表,須經被試者同意;

⑥不得和被試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關係。

4.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①觀察法;②調查法;③檔案法。

5. 觀察法分為:自然觀察和參與觀察。

6. 自然觀察:是在自然情境中對人的行為進行觀察。其特點是對所觀察的行為儘可能的少干預。自然觀察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為,提供“類別”及“數量”的信息,即回答“是什麼”的問題。自然觀察使所有研究方法的基礎。

7. 參與觀察:當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存在互動關係時的觀察,即觀察者作為被觀察羣體的一員進行的觀察。其特點是,由於身臨其境,觀察者可能獲得較多的“內部”信息。採用參與觀察時,應儘量減少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相互作用造成的負面影響。

知識點四

1. 調查法包括:訪談法和問卷法。

2. 訪談法的特點:①訪談者必須在雙方的人際溝通中創造信任的氛圍;②訪談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和一套訪談提綱設計、編制和實施原則;③訪談法是一種科學研究的方法,不是普通的“聊天”。

3. 訪談可以分為結構訪談與非結構訪談。也可以分為直接訪談和間接訪談,直接訪談是面對面的訪談,間接訪談是通過一定的中介進行訪談,常見的由電話訪談等。

4. 接近被訪談者中應該注意:穿着乾淨整潔;稱呼恰如其分;自我介紹簡潔明瞭,不卑不亢;發出邀請時應熱情,語氣應該肯定和正面;以適當的方式消去被訪者的緊張、戒備心理,有時應主動出示身份證等文件。

5. 應對拒絕的技巧有:應有耐心;不要輕易放棄。

6. 訪談中提問的技巧有:①開始交談時應有寒暄之詞以調節情景氛圍;②嚴格按訪談問卷的順序以及原有問題提問;③訪談時應與被訪者保持交流,忍者恩聽、記,並適當給予被訪者鼓勵,但要避免誘導;④對被訪者應有耐心,如有遺漏,應請對方補充回答。

7. 問卷法的特點是:①標準化程度較高;②收效快。

8. 問卷的構成:①題目;②前言;③指導語;④問題及備選答案;⑤一些人口學數據的記錄;⑥結束語;⑦計算機編碼。

9. 問卷設計的主要原則有:①目的性原則;②全面性原則;③非歧義性原則;④非暗示性原則;⑤適度規模原則。

知識點五

1. 在印象形成中,個體所獲得的信息時按照保持邏輯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則,形成一個總體印象。

2. 加法模式:指人們形成總體印象時參考的是各種品質的評分值的總和。

3. 平均模式:總體影響的形成是將各個特徵的分值加以平均。

4. 加權平均模式:對他人的總體印象不是根據簡單的平均結果,而是根據重要性確定出各種特徵的權重,然後將權重與每種特徵的強度相乘,然後加以平均。

5. 中心品質模式:根據幾個重要的、對個體意義大的特徵來形成總體印象。一般來説,中心品質模式更接近於大多數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實際情況。

6. 印象管理:也叫印象整飾,指個體以一定方式去影響他人對自己的印象。

7. 印象形成對認知者來説是信息輸入,是形成對他人的`印象;而印象管理師信息輸出,是對他人的印象形成過程施加影響。

8. 印象管理是個體適應社會生活的一種方式,是一種社交技巧。個體要為他人、公眾與社會所接受,其行為表現必須符合社會對他的角色的期待。

9. 常見的印象管理策略

①按社會常模管理自己;

②隱藏自我和自我抬高;

③按社會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角色的社會規範;

④投人所好。

知識點六

1. 檔案法:是按照一定目的的蒐集大量資料(過去及現在的),通過內容分析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它包括:調查報告、個案資料、事件記錄、統計資料、出版物及歷史文獻等。

2. 檔案法的優點是:對研究對象的心理干擾少,適用於跨文化的比較研究和時間跨度較大的趨勢研究,適用於對歷史人物進行研究,

3. 檔案法的缺點是:工作量大,費時費力,分析數據的難度也較大。

4. 如何看待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

①社會心理學研究成果的“生態學效度”一直受到質疑。

②實驗室研究的結果不能任意的推廣到現實情境中。

③學習社會心理學理論,一定把握其侷限和適用範圍。

④20世紀70年代“社會心理學”危機的原因,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結論的解釋力較弱。

5. 現代社會心理學之父是勒温,“好理論,最實際”就是他説的。

6. 實驗社會心理學的奠基人是F.H.奧爾波特。

7. 社會心理學理論的價值體現在:①提高人類認識自身的能力;②提高人的生活質量。

8. 社會學習理論是由班杜拉和沃爾特斯提出的。

9. 學習過程包括:聯想、強化和模仿。

10.觀察學習的過程是:①注意過程;②保持過程;③動作再現過程;④動機過程。

知識點七

1. 社會交換論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初創人是美國社會學家霍曼斯。其他代表有布勞、埃莫森、蒂博特、凱利等。

2. 社會交換論認為,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原則,由於每個人都企圖在交換中獲得最大收益、減少代價,使交換行為本身變成得於失的權衡。

3. 霍曼斯提出的五個相互聯繫的的普遍命題:

①成功命題:個體的某個行為能得到相應的獎賞,他就會重複這種行為;某一行為獲得的獎賞越多,重複行為的頻率越高。

②刺激命題: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或相似的行為。

③價值命題:某種行為的結果對個體越有價值,他重複這種行為的可能性越高。

④剝奪—滿足命題:個體或羣體獲得相同的獎賞次數越多,該獎賞對個體的價值越小。

⑤侵犯—贊同命題:個體行為沒有出現其預料的結果,個體出現侵犯或贊同的行為,都對個體更有價值。

4. 符號互動理論的代表是詹姆士和米德。

5. 符號互動理論的基本假設有:

①個體對事物採取的行動時以該事物對他的意義為基礎的。

②事物的意義源於個體與他人的互動,而不是存在於事物自身中。

③個體在應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時,往往通過自己的解釋去運用和修改事物對他的意義。

6. 榮格是分析心理學的創立者。他認為心理治療的目的應該是發展病人的創造性潛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療症狀。

7. 霍妮認為,行為與人格發展的動力不是本能驅力,行為是個體對環境的反應,人格由環境和教育決定;後天因素在神經症和精神病的病因中起主要作用;男女間的心理差別是文化因素決定的。

8. 沙利文認為,人際關係是人格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知識點八

1. 人是社會性動物。早在公元前328年,亞里士多德就指出:“人本質上是社會性的動物”。

2. 社會化是個體由自然人成長、發展為社會人的過程。

3. 社會化涉及社會及個體兩個方面。現在學術界普遍認為社會化伴隨人的一生。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的社會化是早期社會化,成人期的社會化是繼續社會化。

4. 由於社會急劇變化,對個體重新進行社會化的過程叫做再社會化。再社會化還包括對早期社會化及繼續社會化過程中沒有取得合格社會成員資格的個體的再教化,比如我國的勞動教養和勞動改造制度就是一種再社會化的機制。

5. 社會化的基本內容有:

①教導社會成員掌握生活與生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②教導社會成員遵守社會規範;

③教導社會成員樹立生活目標,確定人生理想;

④培養社會角色。

6. 社會化的基本條件:

①人類有較長的生活依附期

②人類的遺傳素質提供了社會化的可能性。

7. 個體社會化的載體:①家庭;②學校;③大眾傳播媒介;④參照羣體。

8. 社會化的分類

①語言社會化。個體社會化從掌握語言開始,全部社會化是以語言社會化為前提的。

②性別角色社會化。它包含三個方面:

(1)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學方面的差異。

(2)性別,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徵方面的差異。

(3)性別角色,表示社會對男女在態度、角色和行為方式方面的期待。家庭對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影響是通過性別期待與認同、模仿等機制實現的。

③道德社會化。它包括三方面,即:①道德觀念與道德判斷;②道德情感;③道德行為。

④政治社會化。愛國意識的發展有三個連續的階段:

(1)國家形象階段:以國歌、國旗及領袖作為國家象徵。

(2)抽象國家觀念階段:以有關國家、政治組織的抽象觀念作為愛國的依據。

(3)國家組織系統階段:愛國觀念擴展到本國在國際舞台的角色與國際責任之中。

知識點九

1. 社會角色是個體與其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為方式及相應的心理狀態。

2. 按角色獲得方式分為:

①先附角色,是建立在先天因素基礎上的,比如父母的角色。

②成就角色,主要靠個體努力獲得的角色,比如老師的角色。

3. 按角色行為的規範化程度分為:

①規定型角色,是行為的規範化程度較高,個體自由度較小的。比如公務員、軍警。

②開放型角色,是規範化程度相對較低,自由度較大,如朋友等。

4. 按角色的功能可分為:

①功利型角色,是以追求實際利益為目標的角色,如銀行家、企業家、商人等。

②表現型角色,是以表現社會秩序、制度、價值觀念、道德風尚為目標的,如學者、教授,

5. 按角色承擔者的心理狀態分為:

①自覺角色,對自己的角色扮演有較為明確的意識,並盡力感染“觀眾”,比如演員。

②不自覺角色,是並未意識到角色扮演,只是以習慣的方式行動,比如性別角色。

6. 角色扮演過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領悟和角色實踐三個要素。

7. 角色失調分為

①角色衝突

(1)角色間衝突:是指同一主體的兩個或兩個以上角色之間的矛盾所導致的衝突。

(2)角色內衝突:主要是人們對同一角色的不同期待引起的衝突。

②角色不清:個體對其扮演的角色認識不清楚,或者公眾對社會變遷期間出現的新角色認識不清,還未能形成對這一新角色的社會期待,都會造成角色不清。

③角色中斷:由於各種原因使個體的角色扮演發生中途間斷的現象。

④角色失敗:角色承擔者不得不得退出舞台,放棄原有角色。

知識點十

1. 自我:也叫自我意識和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的認知。是心理學的古老課題。

2. 主我是認識的主體,是主動的自我,是進行中的意識流。客我是認識的對象,即被觀察者,它包括一個人所持有的關於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識與信念。這是詹姆士提出的。

3. 鏡我,是由他人的判斷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4. 自我的結構有:物質自我、心理自我、社會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5. 自我概念的功能:①保持個體內在的一致性;②解釋經驗;③決定期待;

6. 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經歷的三個階段是: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最後到心理自我。

知識點十一

1. 身份是由個體的社會地位及處境地位決定額外自我認同。社會地位所決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它是相對穩定的,是身份的主體。處境地位所決定的身份是處境身份,它是易變的。

2. 身份是由角色構成的,在地位身份中,角色就是由身份決定的行為期待。

3. 身份的特點:①客觀性;②主觀性;③多重性;④穩定性;⑤契約性。

4. 自尊是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自尊水平是個體對每一角色進行單獨評價的總和。

5. 自尊需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對成就、優勢與自信等的慾望;二是對名譽、支配地位、讚賞的慾望。自尊需要的滿足會導致自信,個體就會覺得自我有價值、有力量、有地位。自尊遇到挫折,個體可能會感到無能與弱小,產生自卑,以致喪失自信心。

6. 詹姆士提出了,自尊=成功/抱負,意思是自尊取決於成功,還取決於獲得的成功對個體的意義。

7. 影響自尊的因素有:①家庭中的親子關係;②行為表現的反饋;③選擇參與和揚長避短;④根據相似性原理正確進行社會比較。

知識點十二

1. 社會知覺包括對他人、羣體以及對自己的知覺。現在一般主張,社會知覺過程實際上是社會認知過程。

2. 社會知覺是一種基本的社會心理活動,人的社會化過程,人的社會動機、態度、社會行為的發生都是以社會知覺為基礎的。

3. 影響社會知覺的主觀因素:①認知者的經驗;②認知者的動機和興趣;③認知者的情緒。

4. 圖式:是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網絡。圖式對新覺察到的信息其引導和解釋作用。

5. 圖式的作用:

①影響注意對象的選擇,個體知覺他人,往往與圖式有關的信息處於注意的中心。

②影響記憶,個體在社會知覺中記住的,往往是對他有意義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東西。

③影響自我知覺,自我圖式是個體在已往的經驗基礎上形成的對自己的概括性的認知。

④影響個體對他人的知覺。

6. 印象是個體(認知主體)頭腦中有關認知客體的形象。

7. 印象形成:是個體接觸新的社會情景時,總是按照以往經驗,將情景中的人或事進行歸類,明確它對自己的意義,使自己的行為獲得明確定向的過程。

知識點十三

1. 在印象形成過程中,信息出現的順序對印象形成有重要影響,比如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2. 首因效應:最初獲得的信息的影響比後來獲得信息的影響更大的現象。

3. 近因效應:最新獲得的信息的影響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

4. 首因效應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機制。

5. 一般來説,熟悉的人,特別是親密的人之間容易出現近因效應;而不熟悉或少見的人之間容易出現首因效應。

6. 光環效應:也叫暈輪效應,是個體對認知對象的某些品質一旦形成傾向性印象,就會帶着這種傾向去評價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

7. 光環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現象,是在人們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發生作用的。

8. 刻板印象:是人們通過自己的經驗形成對某類人或某類事較為固定的看法。

9. 刻板印象具有社會適應的意義,使人的社會知覺過程簡化。但在有限經驗基礎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極的性質,會使人對某些羣體的成員產生偏見,甚至歧視。

標籤: 社會心理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lixue/53qvq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