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心理學 >

積極心理學[必備]

積極心理學[必備]

積極心理學1

隨着我國中職教育事業的發展,及有關中職教育政策的逐漸出台,教師專業發展已經成為中職教師的熱門話題。中職酒店專業教師作為實用技能的傳授者,在其專業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旨在通過分析目前中職酒店教師專業發展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對教師專業發展從學校共同願景、良好工作環境舒緩壓力、骨幹教師榜樣作用、有效培訓機制等方面提出建議。

積極心理學[必備]

一、積極心理學簡介

積極心理學是(Positive Psychology)是研究人類的力量與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是着力於研究人的發展潛能和美好品質的一門學科。B.L Fredrickson提出管理心理學家應當努力培養組織成員的愉悦、興趣、自豪和滿足感等積極情緒,這些情緒通過影響組織中的他人和顧客給整個組織帶來變化,從而有助於組織的興旺和發展。所有這些不同領域的研究都表明,強調人性的積極面可以使心理學研究的各個分支都更加註重培養和調動人性中固有的力量,從而使得治療、諮詢、培訓、教育、人際交往更為有效和順暢。

二、教師專業發展的概念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其中代表性的觀點有:唐玉光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既包括知識的積累、技能的嫻熟、能力的'提高,也涵蓋態度的轉變、情意的昇華。朱新卓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是以教師的知識、技能和情意等專業素質的提高與完善為基礎的專業成長與成熟的過程,是由非專業人員轉向專業人員的過程。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概念仍為達成共識。筆者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應該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從教育學維度提高教師應有的從業素質和專業能力,另一部分是從教師個人發展角度對其職業生涯設定目標,最大限度實現其人生價值,即最大程度體現教師的工作價值、發揮工作積極性、整合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等。

三、中職酒店教師專業發展現狀

中職酒店專業教師作為實用技能的傳授者,肩負着為社會培養品德合格、專業技術過硬的酒店服務人才的神聖使命。他們起點不一樣,大部分是大學畢業後直接從事教學工作,雖然工作熱情較高,教學設想豐富,但專業技能不熟,實踐經驗不足;只有極小一部分是直接來自行業中的佼佼者,他們雖然專業技能較強,實踐經驗豐富,但教育理論知識又比較欠缺,不能較好的演繹課堂。鑑於以上情況,中職酒店專業教師專業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工作負擔重、精神壓力大,忽視教師專業發展。酒店專業一直是個比較熱門的專業,學生多,而專業教師少,教學任務普遍較重,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既要考慮將課程內容較好的呈現在課堂上,同時還要花大量時間與精力解決學生的厭學情緒、違規行為及其突發事件,最後導致教師身心疲憊、心力交瘁,敷衍了事,逐漸對工作產生倦怠、工作熱情減退,從而忽視自己的專業發展。

2.對教師專業發展路徑不瞭解。中職酒店專業教師多為年輕教師,往往只關注教育教學能力,而忽視了自身專業發展,對專業發展路徑缺乏瞭解,從而導致專業發展的停滯不前。

3.培訓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培訓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助力,中職酒店教師大多是從高校“學科型”人才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實踐經驗缺乏,企業化程度低,而中職酒店師資培訓又大多借助高校內的師資培訓基地,培訓內容理論性強,但難以適應當前酒店業發展的要求。

4.職稱推薦名額有限,工作積極性不高。無論教師有多麼優秀,或早已達到評審要求,如果沒有名額或沒有已評為高級教師的教師退休讓出名額時,是無法晉升高一級職稱的。很多教師,特別是是年輕教師,看到晉升無望,出現懈怠抱怨,逐漸形成一種得過且過的狀態,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教師工作積極性和能力的發揮。

四、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促進中職酒店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

(一)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積極舒緩中職酒店教師的心理壓力

壓力是把“雙刃劍”,適度的壓力能在工作和生活中起到動力作用,而過度的心理壓力則能造成教師的身心疾病。因此讓教師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工作,使他們的心理壓力能得到一定的舒緩是很重要的。第一,要增加對酒店專業的投入,增加專業教師人數,增加各類培訓機會,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和實踐經驗,從而增強教師教育教學的自信心,減少並杜絕教師的消極心理。第二,學校教研室要經常性地開展活動,促進教師相互交流,教師間的互相支持能大大降低工作帶來的心理壓力。第三,學校適當開展教學比武活動,多給教師展示才華的機會,多給肯定性評價,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心。

(二)利用骨幹教師特有優勢,發揮其榜樣帶動作用

骨幹教師是優秀教師的代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獨有的專業發展特質,具有較強的專業敏感性、很強的教學研究能力和吃苦耐勞精神。骨幹教師有着追求事業成功與成就的強烈慾望,他們的工作態度與工作能力能直接或間接影響其他的教師,在學校中能起到楷模的作用,甚至成為其他教師借鑑和效仿的榜樣,能產生示範、輻射的作用,能影響着學校的每一個人。逐漸形成“以點帶面,以面帶片”的發展勢頭,從而更好的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建立和完善教師培訓的有效機制,調動培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建立有特色的中職酒店教師培訓管理機制,提高培訓的質量與針對性,加強培訓考核,規範培訓基地。鼓勵教師帶薪培訓,建立多元化培訓經費籌措機制,保證有穩定的經費來源,調動教師參加培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利用多種途徑吸引酒店接受專業教師頂崗實習,以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從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積極心理學2

近兩年,類似於積極心理學、正能量的詞句廣為人知,上課時、書本上、網絡上等等經常出現這些詞彙。但是積極心理學究竟是什麼呢?也許你會説出它的定義,除此之外呢?我們是否在生活中去運用,去思考?我們又如何將積極心理學植入自己的生活中,思想中,心靈中?

一、簡介:心腦成像----積極心理學卡牌主要涉及彩虹卡(德國),漣漪卡(台灣),心靈圖卡(國內)三種卡牌,將人們的思想和心理世界投射至卡牌上的文字和圖片上,讓人們探索並認識自己的內心,發現問題,而積極的文字和圖片會潛移默化影響人們的思維。

二、學習過程:這次的學習與以前的學習不太相同,這是新生的技術,因此我們沒有系統的書籍和網絡學習資源,主要依靠老師的指導和彼此之間的練習。但這幾種卡牌的使用方法並不困難,比較容易掌握,在整個學習過程當中主要鍛鍊了我的思維層面,讓我瞭解了內求與陰陽之道。我們的學習主要有四方面:1、積極心理學卡牌技術“遊戲改變世界”培訓課程2、校內“好心情加油站”活動3、校外“現代人的精神快餐----心靈驛站”活動4、日常生活中的練習。

三、應用中的體會

1、不期待:再一次培訓課程上,老師突然問我“再給別人用卡牌之前會不會擔心?”我説不會,其實我少説了兩個字,應該是“現在不會”。以前有來訪者體驗的時候總會擔心一些問題,例如:如果來訪者抽到的牌和他的問題不貼切怎麼辦?如果來訪者面對卡牌沒有感覺怎麼辦?等這一類問題,這個時候我是“有期待”的,對諮詢結果的期待,所以我擔心,我着急,最後我亂了,來訪者也亂了······老師經常讓我們用遊戲的心態去面對,遊戲的時候也許會期待結果,但不會計較。後來我發現,來訪者的態度、思想以及目的等不同,結果也就自然而然會有差異,所以,不期待,讓結果自然發生。

2、不強制:“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這是《〈道德經〉與心理治療》中的一句話。要做一個好的治療者的前提之一是不要強求,整個過程要依賴於對自發性的利用,自發性是其實也是繼續。我們在整個過程當中是一個媒介,一個引導他人與其內心溝通的媒介,我們要的是來訪者的思考,而不是用我們的思考。強制性是小伎倆,自發性才是大智慧。

3、提問:這也是我目前所需要鍛鍊的,我覺得,如果把來訪者的心理比做一個陣,那麼觸動他心理問題的契機就是陣眼,破除陣眼就要抓住主要問題的主要方面。找到陣眼的關鍵之一就是提問。提問技巧對來訪者的思考和對卡牌的理解有很大的影響。

4、即時:我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會時常體驗,我發現,當我心裏有困擾和沒有困擾的時候感覺是不一樣的。沒有問題時我得到的是正向的語言和情緒體驗,遇到問題時我得到的是解決問題和紓解心理的方法。

四、對我的影響

1、上一次的培訓課程因為考試暫停,結果前幾天我的同學突然對我説“我感覺你這兩天特別的閒”,我很驚訝,她説“因為你這星期沒有培訓”,頓時有種哭笑不得的`感覺。所以,這次的學習充實了我的生活。

2、我在百貨大樓“心靈驛站”的兩天值班經歷改變了我的一些想法。之前的諮詢對象都是學校中的同齡人,我沒有信心為社會上的人做諮詢,因為我覺得那些人的社會閲歷比我多很多,他們的一些問題和心理我無法充分理解。但是那兩天我接觸到了經理、服務人員、教師、退休老人等各種社會角色的來訪者,這種諮詢方式使我不再感覺到與他們之間的巨大鴻溝。

3、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我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有了某種程度上的改變。任何習慣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樣,積極的思維方式也不是。有的來訪者問我“我認識到問題的所在,但是當我下一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還是會那樣想,怎麼辦”。我去請教老師,老師説“洪水來了,你是在它來之前築好壩呢,還是來了之後築?”

五、總結:我覺得“心腦成像----積極心理學卡牌技術”的特點在於簡單而深刻,簡單的是方法,深刻的是思想。它以卡牌為載體,將人們的思想和心理世界呈現,便於諮詢師的瞭解和來訪者的內在剖析,同時又以積極地語言進行暗示。方法是好的,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堅持,不論是來訪者還是諮詢師,我們追求的是積極地心態。習慣是最可怕的力量!

積極心理學3

閒來無事,捧一本書,煮一杯茶,這算是生活中最愜意的活動之一。最近我在京東書城瀏覽到一本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作品——《積極心理學》,掩卷沉思、感悟良多。下面我就給大家談談自己對積極心理學的一些感受。

無論是學生時代,還是工作之中,積極樂觀的心態似乎都是最經常被提及的話題。積極,説起來簡單,就是一種主動性強的、主觀努力奮發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它往往朝着正向發揮助推作用,被不少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認定為文化建設與個性培養的重要內容。

生活永遠不可能一帆風順,工作也可能歷盡波折,積極樂觀的心態才是讓人們在各種情形下保持奮鬥精神和前進動力的必要元素。不過我們應該如何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呢?這或許就要從我們自身的心態調節來談。在《積極心理學》中談到了要通過愉悦和酣暢的情緒體驗來調節積極的心態,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追求愉悦和愉快是人的'天性和本能,無論是衣食住行的基礎需求,還是更高的精神文化行為,在其本質上都是追求一種愉快的體驗。放到實際工作中來,我們如果能發現其中的樂趣,能夠樂在其中,也必然會產生積極的心態。也許有人會説,千篇一律的工作太枯燥,這是事實。不過如果我們能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發現缺陷和不足,嘗試改進和提升,讓每天都有新的收穫和成績,那難道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嗎?在咱們青銀收費站的厚德文化體系中將“厚德載道止於至善”作為核心價值觀,這所提倡的其實就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觀念。

厚德載道,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在技能和經驗達到一定的水平,還要在道德水準上達到新的高度,將道德理念、道德行為灌注到收費站管理和服務行為中。作為收費班長來説,就是要以德服人、以德服務,讓班組成員盡心盡力工作,讓廣大司乘享受良好的服務。

止於至善,這更是對積極心態的直接要求。止於至善,可以理解為到十全十美的境界方為終點。這表明我們目前所達到的程度依然有待改進和完善,我們不能安於現狀,而是要再求創新、再上新高。如果讓我以止於至善的價值觀念來衡量自己的工作,我認為還應當在班組凝聚力、班組工作效率、班組服務能力、班組成員的道德水準和業務素養等方面有所突破,從而達到至善至美的終極目標。

積極心理學不是個體情緒心理的指南,而是團體學習和氛圍構建的導向。我深知應該透徹領悟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理念和主張,將積極心態作為一種工作氛圍來營造,從而在全班組、全收費站、全行業內掀起一場積極心態學習熱潮。在今後的班組工作中,我將逐步落實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念,以求得團隊工作有質的飛躍。

積極心理學4

人類為什麼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關於這個哲學問題人們展開了激烈而深刻的討論,最終知道人類活着就是為了獲得幸福。這學期學校提供了許多書,希望每一位老師仔細研讀可以將其精髓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我選擇的第一本書就是《課堂教學中積極心理學的應用》,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有內涵的心理學書籍。之前我有讀過《微表情心理學》的書,在那本書中我體會到了可以從不同的表情中瞭解每個人真實的內心世界,瞭解每一種情緒背後所掩藏的祕密。那麼如今的這本書卻給了我,在現在的教育教學中真正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也讓我習得了在課堂上如何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心理,從而更好地教學。

這本書描述的非常全面。這本書有七個專題,主要介紹了積極心理學的概述、積極心理學與師生的關係、積極心理學與課堂氛圍創設、積極心理學與自我效能感、積極心理學與學習興趣和創造力、積極心理學與合作學習、課堂教學中積極心理學應用典型案例解析。此書把心理學運用於學生與老師之中,恰如其分地教老師如何把握學生心理,如何更好地從教。積極心理學不僅對個人心理狀態調節和健康心理塑造有很大的幫助,對於營造積極的教。

畢業後第一次從教的我,第一次教心理學的我,起初有些迷茫,但後來伴隨着我對這門課有了興趣。我開始瞭解心理學,從最基本的心理學知識入手,逐漸加深對它的瞭解,直到現在對這門課有了濃濃的喜愛之情。我覺得在這門課中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外表瞭解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真正瞭解每個學生在不同的階段所需要的知識及經驗不同。比如現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感受到的過重的學習壓力、時常出現的焦慮情緒、習得性無助感都影響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學習的效果。而積極心理學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可以幫助教育者改變學習環境,使學生在課堂感受學習的快樂,體驗學習中的幸福感,從而拾起學習的'信心,激發自身潛在的積極力量,更好的提高學習效果。

托爾斯泰曾經説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實作為教師不管我們教的是哪一門課,要想把這門課教的好就必須在教學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有對某一門課產生了興趣,他才能夠去學習去閲讀所喜愛的這門課。從上學期教心理學直到現在,不敢説自己教的有多麼的好。雖然每次準備一節課會花費我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每當我在課堂上呈現自己的教學成果時,總能看到同學們臉上洋溢着燦爛的笑容,心裏還是非常開心的。在上學期期末我還讓學生們做了測試,試卷最後一題寫這學期的收穫。同學們都寫的比較好,清楚的記得一個同學寫到:雖然老師不為我們傳授課本的知識,但老師卻教會了我們在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就是簡單的一句話卻給了我温暖,這個時候總會想自己的辛苦沒有白付出,還是有人能理解老師為他們做的事情。

總之,這本書還有許多精髓的內容值得我在日後的教學中慢慢去體驗、去實踐,我也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依然可以做到問心無愧,有益於自己更有益於我的學生。

積極心理學5

學習困難(Learning Difficulty),又稱學習障礙(LearningDisability),最早由美國著名特殊教育家柯克(S。A。Kirk)於1963 提出。當時主要是指與理解、運用語言有關的一種或幾種基本心理異常,以至於使兒童在聽、説、讀、拼寫、思考或數學運算方面顯示出能力不足的現象。各國研究者對於學習困難研究的角度不同,概念的界定也不同。趙薇在其《學習困難兒童的發展與教育》一書中從教育的需要出發,將學習困難界定為在正規教育環境中智力正常但由於各種原因(除各種殘疾以外)致使兒童學業成就明顯低於同齡正常水平的現象。並指出學習困難的出現率為5%。近年來,隨着社會文化經濟的發展及國家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不斷重視,學習困難已成為特殊教育領域中最大的一個應用性領域,備受關注。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20 世紀末最早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研究取向,它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經比較完善的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來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股心理學思潮。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MartinSeligman 在1997 年就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一職時提出。“優勢理論”和積極情緒“擴展— 建構”理論是積極心理學在發展中形成的最具影響力的理論研究成果。積極心理學強調加強人的積極品質的建設,對於傳統心理學研究中更多關注消極心理提出了挑戰和補充,受到人們的青睞,近年來被廣泛應用於臨牀與諮詢、教育等領域。

兒童學習困難一方面是由學校的教學水平、師資力量、學習風氣、社會影響和家長教育方式等外部因素所致,另一方面由於兒童自身心理,如學習動機、興趣和情緒狀態等內部因素所致。[5]對於學習困難兒童的教育要綜合學校、家庭、兒童自身等各種因素。將積極心理學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研究成果合理有效的應用到學習困難兒童的教育中,充分發揮其潛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兒童發展的需要,幫助其更好的成長。

一、樹立“優勢理論”觀念,轉變單一的教學與評價觀

積極心理學的倡導者Seligman 早期關於積極個人品質的研究,將個體的性格優勢與人類的美德相結合,把24 種性格優點歸類為六種核心美德:智慧與知識、勇氣、仁慈、正義、節制和超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為價值分類體系。讓教育工作者意識到,每個人的優勢不同,在受教育的過程中表現也不同,因而不存在所謂的“特殊兒童”,每個兒童都是具有潛在特殊性格優勢和智能的個體存在。作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改變過分關注學生缺陷的現狀,針對不同學生的優勢性格和智能因材施教。

(一)結合“多元智力理論”挖掘優勢性格和智能。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他指出:“對於一個孩子的發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幫助他尋找一個他的才能可以盡情施展的地方,在那裏他可以滿意而能幹。”學習困難兒童除普遍的表現智力正常學業成就明顯低於同齡正常水平外,其個體間異質性大,每個兒童身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優勢性格和智能。因此,學校和教師在對學習困難兒童開展教育時,首先要轉變傳統特殊教育中的“缺陷補償”觀念,樹立“優勢理論”觀,主動了解學習困難兒童之間的個體差異,確認其智能因素中的最強項。在充分了解、觀察和評估的基礎上,從兒童自身具有的優勢性格和智能出發,將其作為教育的切入點,開展教學工作,不僅能在最短時間內有效的達成目標,同時也能讓兒童初步體驗到成功的積極情緒,為以後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心理品質。

(二)善用“最近發展區”獲取最大成功體驗。早在20 世紀30 年代,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最近發展區”理論,該理論就藴含積極心理學的元素,其“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就是積極心理學思想的突出體現。[8]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習困難兒童自身的優勢性格和智能,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確定兒童每項智能的“最近發展區”,制定滿足其自身發展需要的個別化教育計劃(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lan,IEP),按照斯金納程序教學法的五要素原則(積極反應、小步子、及時與適當強化、自定步調和低錯誤率),為兒童提供支架式教學。教師要在積極心理學的視閾中,善用“最近發展區”理論,在日常的教育實踐及IEP 的實施中協助學習困難兒童在其優勢領域最大可能的獲得成功體驗。

(三)注重多元評價與過程性評價。傳統的以單一測試成績為主的學業評價已不適宜當代兒童的發展。相對來説,動態評價、課程評價、遊戲評價等評價方法更具多元化和靈活性,尤其適用於特殊兒童的學業評價。學習困難兒童個體差異大,在教學中摒棄單一的評價模式,制定多元化評價方法,努力滿足不同兒童發展的需要就顯得尤為重要。成長記錄袋是一種新興的質性評價方式,具有質性描述、目的明確、主體參與等特點,在特殊兒童學習評價中有其獨特優勢。成長記錄袋可採用電子版與資料收集相結合的方式,需要教師時時處處做教育的有心人,及時收集過程性資料,記錄兒童成長的點滴進步。此外也要重視日常教學實踐中的評價,一個真誠微笑、一個誇獎的手勢、一個肯定的眼神或許只是一個小行為,但是它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卻會不斷地蔓延下去。

二、利用積極情緒“擴展— 建構”理論,建構積極情緒

積極心理學特別強調積極情緒體驗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拓展— 構建”(Broaden—and—Build) 理論認為某些離散的積極情緒,包括愛、滿足、高興、自豪和興趣,都有拓展人們瞬間知— 行(Thought—Action)的能力。與焦慮、抑鬱、恐懼等消極情緒相比,積極情緒能夠提供更多的積極情感體驗,使個體更少的聚焦於消極情緒,從而達到內心的平和放鬆。在學習困難兒童教育中運用積極情緒“拓展— 建構”理論不僅對學生有積極的作用,還可以讓教師在教學中受到積極情緒的影響,促使其更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

(一)從興趣出發獲得更多心理資源。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資源就是心理能量,為人的心理活動或行動提供能量支持。一般説來,心理資源越充足,其意識行為或心理活動的質量就越高。因此,激發學困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促使其獲得更多的心理資源,是轉化學習困難兒童的重要途徑。學習困難兒童由於長期學業水平低下,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同伴交往中積極情緒體驗較少。兒童如果能在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中,選擇從自己的特長和興趣出發,則更容易獲得積極情緒的體驗。所謂興趣在哪裏,成功就在哪裏。比如對體育、藝術等方面有特長和感興趣的學習困難兒童,可以多發揮自身長處,在主動的參與中體驗積極情緒,獲得更多心理資源,並將這種能力逐步拓展到文化課學習中,進而提升學業水平。此外,教師在學生積極情緒的建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根據積極情緒理論,無論是給予學生期待的教師,還是得到鼓勵讚揚的學生,其情緒狀況無疑都是積極的。[5]在積極情緒和體驗的推動下,學生學習的動機不斷增強,教師工作效率也得到提高,師生關係和諧融洽,幸福感不斷增加。

(二)努力建構積極情緒。積極心理學在人類進程和潛力開發方面與建構主義心理學是相同的,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人不是被動和盲目的,而是主動的、積極的、有目地的對客觀事物在頭腦中進行建構過程。在學習困難兒童的教育過程中,尤其應該注意兒童自身對積極情緒的建構。學校、教師、家長等應該給兒童提供發展和建構積極情緒的'機會和資源。如學校為兒童創設建構積極情緒的良好環境,教師幫助兒童建立正確的積極情緒,家長多給予兒童更多的關愛和鼓勵。積極情緒在兒童心理上的重複和積累可以幫助其深層次的感受成就帶來的愉悦體驗。需要注意的是積極情緒並不是越多越好,實驗證明,當積極率(個體體驗到的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比率)高於3:1 時,個體才有足夠的積極情緒來滋養人類的“欣欣向榮”;但當積極率高於11:1 時,則表示個體的生活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最終導致個體盲目樂觀、脱離現實。因此,在積極情緒的建構中,兒童要樹立正確的積極情緒觀,不盲目崇拜。

(三)運用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自我暗示指通過主觀想象某種特殊的人與事物的存在來進行自我刺激,達到改變行為和主觀經驗的目的的心理活動。積極的自我暗示能讓學生用積極的思想和概念來替代過去陳舊的、否定性的思維模式。[17]學習困難兒童由於他們常常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挫折,容易在學習上喪失自信,時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與成績優良的學生作比較,會產生“我不行”的消極自我暗示。時常練習使用一些積極性的語言來暗示自己,比如“我能行”“堅持就是勝利”“我一定會進步的”等,跟自己的過去相比較就很容易發現自己的進步,通過實現自我參照目標來體驗成功,正確認識自己,增強自信心。同時要努力培養自身對事件歸因的積極解釋風格,如把一次沒有考好的成績歸因為暫時的、某個特定的知識或方法的掌握不足,並積極提出改進措施;而對於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點滴進步,都要歸因為自己付出努力的結果,不斷激發內在學習動機。

三、加強家長教育,提升家校合作實效

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結構與父母關係、家庭教育資源、親子關係在學習困難兒童教育中起着重要的角色。在面對兒童學業問題時,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更傾向於拒絕與否認,干涉與懲罰。因此,在關注學習困難兒童學校教育的同時,更不能忽視其家庭教育因素的影響。

(一)轉變育兒觀念,體驗積極情緒。家長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兒童的發展,家長要轉變傳統觀念中只看成績不看成長的錯誤理念,多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和長處,從優勢着眼,幫助兒童樹立學習的信心。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情緒能促使個體積極地思考多種行動的可能性的過程,因而能拓展個體的注意、認知、行動的範圍。在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開展學習困難兒童的家長教育工作,同樣離不開家長積極情緒的體驗與獲得。家長要肩負起教育子女的使命,主動參與到學校教育中,與學校配合積極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在參與中進一步轉變理念,改進方法,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多肯定兒童的發展,伴隨孩子的進步與成長,體驗育兒的喜悦。

(二)掌握科學育兒方法,在參與中提升自我效能感。信息化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極其方便快捷。家長除了在參與學校教育中收穫育兒的知識外,可隨時藉助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在互聯物上自主學習育兒的先進理念和手段。可在線與學習困難兒童教育領域的專家、教師、家長等溝通切磋,主動提升家庭教育專業化能力,立足教養態度、方式、家庭關係、資源等各方面為學習困難兒童創設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努力創建學習型家庭,全面提升家庭成員素質。家長要科學的養育孩子,用心體驗育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與收穫,及時總結經驗,積極與學校合作開展兒童的教育工作,在主動學習與參與中體驗積極情緒,逐步提升自我效能感。

(三)家校攜手,共同做好兒童的轉化工作。《特殊需要行動綱領》中提出:“特殊需要兒童的教育是家長和專業人員的共同責任。”提倡學校、教師、家長之間應建立一種合作、支持性的夥伴關係,家長應被看做的教育決策過程的積極夥伴。學校教育中不僅僅要關注教師對學習困難兒童的教育手段與實效,更要重視對其家長的教育,將其納入學校教育的整體規劃,定期開展家長培訓、家長開放日、家長沙龍等活動,並通過校園網、微信、QQ 羣等搭建家校溝通平台,指導家長做好兒童的教育工作。在具體的實踐中,學校要主動出擊,瞭解家長在教育子女過程中的訴求與疾苦,幫助解決其現實問題,同時要將家長視為學習困難兒童教育的平等參與者和合作者,在過程中積極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在攜手合作中共促兒童發展。

四、結語

積極心理學的先進理念及已有研究成果為學習困難兒童的教育帶來了新的視角和前景,但也不能盲目的樂觀,正如Seligman 在《活出最樂觀的自己》一書中指出:樂觀不是萬能藥,我們需要的是彈性的樂觀,即需要樂觀的時候樂觀,需要適度悲觀的時候悲觀,這種審時度勢的樂觀能幫助我們幸福的過一生。對於學習困難兒童的教育工作,學校、家庭、社會要在積極心理學視域下,整合各種資源,不斷探索合理高效的教育支持方法,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習困難兒童成長為他們最好的自己。

積極心理學6

1積極心理學的內涵

過去,消極心理學常常強調人類病態的心理特點,很少有學者去關注人格成長、人類生活的幸福感以及增進幸福感的方法。受此影響,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侷限在心理疾病的篩查、診斷、干預、治療等方面,很少從正向去關注學生的積極品質,例如善良、熱情、包容等等。而積極心理學誕生以後,在心理學界掀起了一陣波瀾。積極心理學開始關注人類的積極品質,強調人的價值與人文關懷。積極心理學在主觀水平上設計有價值的主觀體驗,諸如幸福感、滿足和滿意、希望和樂觀、充盈和快樂。在個體水平上,涉及積極的人格品質:愛、勇氣、人際交往技能、審美能力、創造性、對未來的設想、洞察力、智慧和才能。在羣體水平上,涉及公眾品質:責任感、利他性、同理心、關心、文明、現代化、忍耐力及職業道德。從積極心理學關注的這些人類品質不難看出,積極心理學更加關注個體及羣體中的正能量,關注人類生活中、現實社會中積極、美好的一面,它採取更加積極的方法去開發人的潛力,激發人類的活力,並探索人的健康發展途徑。

2積極心理學理念在北京高職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2.1北京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從目前北京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模式來看,許多學校並沒有及時汲取積極心理學的全新理念,仍然在用消極心理學的框架,在課堂中注重發現有問題的學生,對於表現異常的學生十分敏感,積極關注學生的心理異常現象,而對於大多數學生身上所具備的優秀、積極品質關注較少,認為那是人理應具備的品格,不用過多關注,也不用積極引導。久而久之,學生身上的積極品質得不到關注,也就無法得到及時的鼓勵與指引,失去了很多能夠激發學生潛能的機會。從目前北京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諮詢模式來看,很多學校過分關注學生是否產生病態心理,及早篩查,儘早治療。重診治,輕預防;重反應性干預,輕前攝干預;重個體諮詢,輕團體輔導,重障礙諮詢,輕發展諮詢。

2.2積極心理學理念在北京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

鑑於上述問題,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是有必要引入當前北京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中的。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並非意味着完全摒棄以前消極心理學的內容。消極心理學中對於疾病、缺陷的關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在大多數學生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前提下,仍有少數人或多或少存在心理缺陷。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學生,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由於大學聯考失利或對學業失去信心才不得不選擇進入高職院校,在入學時就有沉重的負擔。在他們看來,自己比起本科院校的學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是被淘汰的人,不受到別人的關注也不受別人的重視,畢業後即使很快找到工作,也是低人一等,有自卑心理。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使是這樣的學生,他們身上仍有諸多積極品質的存在。例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為人善良、熱情、善於交際、幽默,有年輕人的活力。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及時發現學生的這些品質,在課堂上給予正確引導,放大學生的優點,積極培養學生向上的'人格特質,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做到積極預防,從源頭上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2.3積極心理學理念在北京高職心理諮詢中的應用

傳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諮詢模式都是以“學生心理問題和疾病”為中心的“矯治模式”。從學生一入學的心理普查,用到的工具主要有90項症狀清單(SCL-90)、焦慮量表(SAS)等,關注的都是不健康的人格。從篩查中篩選出得分較高的學生,分別談話,以達到進一步確認的目的。從每年的心理普查情況來看,被選出進一步接受諮詢的學生往往帶有恐懼、牴觸的情緒,很多學生自述自己平時生活、學習正常,沒有不適,也有少數學生在諮詢過程中阻抗嚴重,自始至終一言不發。這都與教育工作者沒有及時關注到學生的正向人格特徵,反而去關注他們消極的一面有直接關係。針對這類情況,可以在篩查結束後嘗試不立即進行諮詢或輔導,而是通過上課或學生日常活動對他們進行特別關注,在發現學生身上的積極人格特質後再進行輔導。學生在得到充分的肯定,並感到被接納以後,往往阻抗就不會那麼明顯,並且恐懼、牴觸的情緒也會隨之消失,反而有利於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3未來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走向

首先,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課程應該越來越多的納入積極心理學的觀念,強調正向能量,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什麼是幸福,關注學生的正向體驗,而非心理疾病方面。關注學生做了什麼、理解了什麼、掌握了什麼,而不再過分關注學生還有哪些問題,還有哪些不足。其次,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並非是心理健康教育一門課程或是一次諮詢所能完成的,它需要的是一整套課程體系架構共同參與、協同支持。積極心理學特別強調人所處的環境給人以積極的正向引導和支持。因此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應特別改變以往“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由專人來完成”的錯誤觀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該滲透到其他各門課程中以及對於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

積極心理學7

摘要:目前,隨着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學生的學習質量普遍提高,學校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越來越重視,過去被忽略了的“副科”教育,也重新被重視起來,特別是新課改以後,引入了很多教學手段和方法,例如在教學中引入積極心理學。在音樂教學中實現積極心理學的應用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更加強健的體魄投入到文化課的學習中。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音樂課堂;積極性

過去,很多學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採用的教學方法過於單一,導致學生不能全面發展。尤其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上幾乎沒有交流,音樂課的教學大多數的目的是為了應付課程安排,這種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模式,只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被動,這種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必須打破,否則只會使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打擊,不利於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的激情。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引入積極心理學以後,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文化課的興趣。

一、音樂教學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的意義

(一)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是對心理學的提升,是一種創新。在心理學領域,積極心理學是一場新興的革命,是心理學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主要從積極角度更加深刻地研究傳統心理學所研究的東西。積極心理學採用更為科學的方法和原則來研究人們的幸福指數,引導人們對事物產生積極心理,研究人們積極的心理品質,從而使人類的發展和生活變得更加的和諧與健康。

(二)音樂教學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的意義

音樂教學中引入積極心理學,可以使學生們意識到音樂學習的重要性以及樂趣,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互動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通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為引導的教學模式,開展積極心理學的教學,由過去傳統的灌輸式教育變為成長式教育,在音樂課中從積極的角度進行教學並且不斷了解學生的想法,這不僅是一個教學創新的嘗試,也一個給學生們提供了綜合發揮、表現自我的平台。

(三)音樂教學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的重要性

1.加強和鞏固專業基礎知識在以往音樂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基礎知識不夠牢固,甚至有的學生學了就忘。現在,通過在音樂課堂中引入積極心理學,學生能夠從積極的教學模式中學習音樂,從而加強和鞏固了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知識的印象更加深刻。2.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過去的音樂課程學習是比較單一的;現在,音樂課堂中引入積極心理學,使學生能夠從積極的教學模式中學習音樂,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能夠更為輕鬆有效地將所學的課程內容融合在一起,從而得以全面發展。3.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音樂課總是給人一種枯燥乏味而且顯得繁瑣的感覺;但是,音樂課堂中引入積極心理學,可以加深學生對音樂課程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充滿興趣,從而對音樂學習產生熱愛之情。

二、音樂教學中積極心理學的應用

(一)通過運用積極心理學,學生的潛力得到開發

積極心理學是一種以積極的方式解決傳統心理學所研究內容的學科。因此,在音樂課堂中,教師同樣可以運用積極心理學改變過去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通過運用積極心理學,學生的潛力得到開發,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成長和發展。例如,通過合唱的方式能夠帶動其他不喜歡音樂的學生一起學習音樂,這就體現了學生們的組織能力和領導能力,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合唱的方式開發學生的組織能力等,用這樣積極的心理學方法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潛力,使學生的潛力得到開發,同時保持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二)通過運用積極心理學,學生的互動意識得到培養

過去,由於學生在學習音樂的時候,比較單一,就侷限於鑑賞課本上的音樂,脱離了課本就對音樂學習無從下手,何況隨手對一首音樂進行簡單的鑑賞和分析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積極心理學,讓學生將課程內容和實際生活聯繫起來,在課堂上模擬生活情景,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生興趣和積極性。例如,生活中有些音樂是男女對唱型的,因此,在學習這類內容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A和學生B進行對唱,來達到通過積極心理學開展音樂教學的目的。又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積極組織興趣小組,學生憑藉愛好組成音樂小組、歌詞小組、樂器小組等,以相互合作學習的模式來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積極性。

(三)通過運用積極心理學,學生的課堂得以活躍

過去的教學模式大多都是由教師主導整個課堂的,學生和教師之間沒有什麼交流的機會,這樣的教學方式很難使學生真正得到鍛鍊,甚至習慣了被動的學習模式以後就很難再學會獨立思考了,也會因此逐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可以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式,讓學生在自己動腦思考後與教師互動,從而在課堂上能夠積極配合教師,踴躍回答問題。另外,積極心理學使學生們在課堂上能夠積極發言以外,還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三、結語

音樂課是一個沒有界限的學科,它所包含的內容和涉及的領域是非常廣泛的,因此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不能墨守成規。通過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引入積極心理學,學生們的潛力得以開發,其互動意識和積極性也都得到提高。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能夠充分表現自己的空間和平台。

參考文獻:

[1]樑虹.從內化感知到外化呈現———音樂認知心理學視閾下的鋼琴即興伴奏教學[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xx,36(2).

[2]韋佳佳.心理學與音樂教學的融合探究——評《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J].中國教育學刊,20xx(5).

[3]史影.基於人本主義教學觀的高中音樂鑑賞教材內容與教學研究[D].東北師範大學,20xx.

[4]餘小俊.對我國中國小音樂教育教學模式的反思———由音樂心理學課引發的思索[J].中華少年,20xx(25).

積極心理學8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維護高校安全穩定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前提條件,為高校的自身發展提供基本保障;也是社會安全穩定體系中最敏感的環節,俗稱社會安全穩定的“晴雨表”,往往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隨着時代的變遷和學生特性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獲得了跨越式的發展,在管理體制、招生制度、學生管理、後勤工作社會化、專業設置、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改革,伴隨着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而逐步深入,傳統的安全管理模式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與此同時,大學生處在對新事物、新思想非常敏感的階段,同時缺少社會經驗,容易導致大學生對遇到問題和挫折時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甚至走上極端,其後果也即對大學生身心發展構成相當大的危害,更對高校校園的安全穩定造成重大影響。

積極心理學最先興起於美國,它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解讀人的心理現象和心理問題,每個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實際的或潛在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以此來激發,從而使每個人都能走向積極的心態,培養積極人生。積極心理學主張以人的積極力量、善端和美德為研究對象,強調心理學不僅要幫助處於某種“逆境”條件下的人們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發展,更要幫助那些處於正常境況下的人們學會怎樣建立起高質量的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

從高職院校自身的特點出發,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構建維護高職院校平安校園的安全機制,着實促進平安、和諧校園的建設。

1 高職院校校園安全的現狀

1.1 制度建設不完善,存在着一定的滯後性。

目前在我國很多高職院校是在以前的中等專科院校所升上來,由於歷史原因,有關校園安全建設的制度都是沿用中專院校的.相關制度,這些制度,對於當時的中專院校有一定的促進性和作用性,但隨着時間的變遷,招收對象的改變,其難免落後於當前發展的時代,難免不適宜當前高職院的發展。

1.2 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欠缺

在當前部分高職院校對突發時間的風險性估計不足,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應對準備,當出現突發時間已經,能不往後的推的,就往後推,能推給別人的,就推給別人,解決突發事件的態度消極,方法落後,能力欠缺等,相互推諉,甚者更有者相互扯皮等。

1.3 學生安全意識薄弱

良好的安全意識是行為安全的保證。提高大學生的安全意識,對於推進校園安全文化建設,積極創建平安和諧校園意義重大。大學生安全教育情況欠缺,遇到事故,可能會手足無措,處理能力不足,安全防範意識薄弱,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擔憂等。

1.4 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亟待重視

傳統的校園安全主要關注的是校園治安、宿舍安全、飲食安全等方面,因為時代和學生的變化,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來越受到社會和教育界的重視,意思,在關注高職校園安全的研究時,必須突破原有的研究範圍,強化學生心理安全的重要性和嚴重性,即拓展了校園安全研究的範圍,更抓住了當前高校學生研究的重點。

2 以積極心理學,提高高職院校“平安校園”建設。

2.1 創建積極的平安校園氛圍

積極心理學認為,社會環境與他人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回影響人的心理和行為,平安校園的氛圍對師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創建積極平安校園氛圍,首先要營造有美感的校園,注重校園的清潔與綠化;其次,注重張貼積極的安全標語提示,改變過去以“警示”、“命令”等被動的安全標語和宣傳,在校園內張貼積極温馨的安全提示和宣傳。

2.2 構建積極的平安校園預防機制

積極心理學重視對人和事物的預防,並認為它們在預防中所取得的巨大進步,主要來自於個體內部系統的塑造能力,而不是簡單的修正其缺陷。真正促進平安校園的建設,就必須要改變以往對出現問題後修修補補的陋習,必須建立聯動、完善的預防機制,培養師生積極應對的心理品質,加強健全安全校園的危機預防機制和應對方案。

2.3 打造積極的平安校園應對措施

積極心理學強調,積極人格的特質主要通過個體各種實現能力和潛在能力加以激發和強化,當激發和強化某種現實能力或潛在能力變成了一種習慣性的工作方式時,積極人格特質也就形成了。在高職院校,一旦出現危機、安全事件,要改變以往相互推諉的消極解決事情的態度,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形成高效、聯動的有效解決危機事件的工作習慣方式。

2.4 強化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積極心理學作為一種新的心理學思潮,在成功地運用在教育、醫學、管理等方面。把積極心理學理念創新到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已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主流。以積極心理學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取向,以“積極心理教育”為出發點,轉變傳統的病態心理學取向,探索積極心理教育模式。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建立維護心理安全的保障機制,為維護高職學生心理安全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建立維護心理安全的預防機制,從源頭上防範危害高職學生心理安全的誘因和導火索;建立完善維護心理安全的干預機制,有效、快捷地化解高職學生突發心理危機事件。

總之,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探討建構維護高職院校的安全機制,拓展了校園安全研究的工作方式,突破原有的研究範圍,強化積極的態度和方式,從而昇華了心理安全研究的內涵。

參考文獻

[1]任俊,葉浩生.積極: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價值核心[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04).

[2]龔繼峯.積極心理學與心理健康教育創新[D].南昌:南昌大學,20xx(06).

[3]周文斌.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公共安全育(學術版),20xx(02).

[4]汪勇萍.福建省部分高職院校安全穩定的調研與思考[D].福州:福建師範大學,20xx(02).

作者 廖朝 熊丹丹 黃代森

積極心理學9

 摘要: 實證調研發現,蘇北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在自強自立、社會能力、社會興趣、自我效能及總體幸福感等方面的水平不一。留守兒童既有親子分離、孤獨悲苦、心理失衡、手機依賴等心理自我疏導不夠的問題,又有苦中作樂、勇敢堅強、懂事坦蕩、關愛家人與社會的積極心理復原力。針對這一狀況,需要利用周邊資源積極培養留守兒童的人格品質;加大對新聞媒體的引導力度,強化媒體對留守兒童的正面信息影響;由面到點地進行指導,增強兒童的心理彈性。

兒童時期是身體機能發育、心理素質養成與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期間,在促進生理髮展的基礎上,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為兒童未來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留守兒童長期處在父母雙方或一方缺位的不利狀況下,特別是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徐州、連雲港、宿遷、淮安、鹽城等5個地區的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生存、生活與成長環境相比蘇南地區差距較大,在親子分離與家庭結構破損的情況下,兒童的生長髮育與身心健康受到影響。因此,加強留守兒童的彈性心理培養,有助於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一、破題:相關概念的界定

農村留守兒童是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發展而引起的我國人口大幅度流動中出現的特殊社會羣體,從特徵來説,主要是父母雙方或單方外出務工而“兒童被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事實證明,因為親子分離,留守兒童在心理素質與社會適應性方面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這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聯合國兒童公約》認為15歲以下且“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的兒童就是留守兒童,親子分離時間的長度往往決定了對孩子造成影響的程度。21世紀以來,留守兒童問題逐步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但是某些學者只看到留守兒童現有的不良心理表現,將留守兒童歸入“問題兒童”範疇,很少探究“問題”背後的原因。

20世紀90年代興起於美國的積極心理學將研究目光從處於正常環境條件下的普通人逐步拓展到逆境中的人羣,試圖通過對人固有的潛力與美德進行挖掘和激發使他們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並得到積極的發展。20xx年以來,我國學者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到對留守兒童積極品質與心理素質發展等方面的研究中,用一種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解讀留守兒童的心理圖式,以激發他們具有的積極力量與優秀品質,進而獲得更好的生活。現有研究表明,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分析留守兒童的潛在品質及表現出來的不良心理問題,可以從兒童自身內部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路徑。

心理彈性又被稱為心理韌性或心理復原力,即主體對外界環境變化產生的心理與行為反應狀態。心理彈性不是靜態的心理狀態而是具有動態性、伸縮性的心理抗壓能力,它因環境變化不斷自我調控而實現對環境的適應。心理彈性可以説是一種個人的內在潛能,是個體遭遇挫折的時候實現自我調整與和諧發展的一種能力。心理彈性與積極心理學具有內涵的一致性,可以説,兩者都是關注個體內在的積極心理,都是對人的天賦潛能與積極力量進行挖掘與調適,以幫助人們有效提升自己的環境適應性。

二、探究:蘇北農村留守兒童的彈性心理現狀調查

為了探究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狀況,本研究選取江蘇省連雲港、鹽城、淮安、宿遷、徐州等多地農村的留守兒童進行調查。根據黃希庭與陳建文等人的觀點,兒童的心理彈性主要表現為兒童在適應社會中表現出來的積極人格特質,如在不同環境中的行為反應、心理特點、主觀幸福感等。因此,調查問卷主要採用黃希庭教授團隊與李宏翰教授團隊編制的留守兒童心理彈性量表,其中包括自強自立、社會能力、社會興趣、自我效能與及總體幸福感等要素。

本研究共選取蘇北地區部分中國小1200名15歲以下留守兒童進行調查,其中連雲港贛榆區230人,灌雲縣180名;鹽城響水縣160人,濱海縣140人;宿遷市的洪澤縣190人;徐州睢寧縣120人;淮安市180人(集中在淮安市某留守兒童寄宿學校採集調查對象)。另外,還在上述地區採集600名非留守兒童進行對比分析和研究。

“心理彈性是應對壓力、挫折和創傷等消極生活事件的能力,是個體素質結構中的一個核心變量”,總體來説,心理彈性與社會適應性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也就是説,心理彈性越大,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越強。通過問卷回收與統計,對照相關量表,發現蘇北地區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性整體處於中等偏上水平,儘管某些因素明顯低於量表水平,但是部分因子要高於量表值與非留守兒童的相關值。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心理彈性方面並沒有顯著性差異。

在對1200名留守兒童的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總體處於中等程度以上,並沒有與非留守兒童形成差異,部分指標優於非留守兒童。這説明留守兒童在環境認知、情緒調動、應激方式及人格特質等諸多方面的綜合品質已經達到了適應和調控外界環境的程度。儘管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多數指標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通過細節比較發現,儘管親子分離對留守兒童產生消極影響,但是,留守經歷對兒童積極品質的激發與形成帶來了一定的正向作用,而非留守兒童面對問題時不能夠如留守兒童一樣積極尋求有效幫助。

時間管理是兒童應對外部環境的一種心理表現,指兒童藉助於規劃、技巧與工具實現對時間的有效使用。調查發現,1200名留守兒童中,67%的人在時間管理上處於中等程度以上,特別是國中生的時間管理水平高於國小生的時間管理水平,總體來説,留守兒童的時間管理水平低於非留守兒童的時間管理水平,而在時間分配與管理效能等方面水平高於非留守兒童,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缺乏成人指導,留守兒童在時間的優先級方面比非留守兒童差,不過兩者之間並沒有顯著性差異。對鹽城地區400名留守兒童的調查發現,他們比較願意向別人尋求幫助,在情緒上更有忍耐力,這一方面非留守兒童表現得更好。

另外,在時間管理方面的調研訪談中,還特別關注部分留守兒童,尤其是國小高年級和中學低年級部分學生手機依賴情況。農村孩子課外生活相對單調,手機可能是他們唯一的玩伴。某些農村家庭,尤其是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隔代撫養,親子氛圍比較淡薄,孩子缺少父母的温情陪伴,也只能從手機中尋求。更讓人深思的是,在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相關調研中,居然發現“親子分離”、“曾經的孤獨”與“不安全感”與手機依賴高度相關,説明部分留守兒童的這種手機依賴心理與行為甚至會帶到以後的大學生活中。endprint

兒童的幸福感主要指兒童的主觀幸福感,即兒童在自身滿足感與安全感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欣喜或者喜悦的情緒,兒童幸福感的強弱與兒童的心理彈性呈正比關係。根據總體幸福感量表,我國成年男女的常模得分分別是75分與71分,分值代表總體幸福感的強度。1200名留守兒童的總體幸福感的均值是76,比常模值略高。我們根據部分留守兒童的習作畫展現出來的風格可以發現,78%左右的留守兒童的`習作畫與其生理心理年齡一致,這説明蘇北地區的農村留守兒童在安全感、物質生活條件、人際關係等方面較好;但是,有22%的習作畫隱含了留守兒童對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足、性格孤僻和情緒陰鬱等問題。總體來看,大部分蘇北農村留守兒童具有較高程度的幸福感。

三、解題:蘇北農村留守兒童彈性心理髮展的路徑思考

從上述調研情況可以看出,蘇北留守兒童在自強自立、社會能力、社會興趣、自我效能與及總體幸福感等方面水平有低有高,總體來説,這些指標可以體現出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狀況,即使有部分指標並不很理想,但是和非留守兒童相比,並不存在顯著性差異。我們樂觀地看到,留守兒童在心理彈性方面具有一些積極的心理品質。因此,教育工作者如何充分激發並利用好留守兒童具有的一些積極心理品質,以幫助他們心理彈性的持續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首先,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或教育機構,在對學生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在引導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發展方面下一點苦工,如積極引導留守兒童關注和利用好自身周邊各種資源,當他們遇到相關問題時就可以主動向周邊尋求幫助。最近幾年,我國在關注和促進留守兒童自我成長方面投入較多,各種資源開始向留守兒童傾斜,還需要進一步培養留守兒童參與社會活動的興趣,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其次,積極培養留守兒童的人格品質。調查發現,蘇北地區的留守兒童具有較強的時間自覺性,但是在時間優先級方面比較弱,這就需要教師及監護人抓住農村留守兒童的優點,通過進一步發揚留守兒童在時間上的自覺性帶動時間管理效率的優化與提升,進而促進留守兒童積極心理品質發展,增強心理彈性。

 再次,加大對新聞媒體的引導力度,強化媒體對留守兒童的正面信息影響。信息輸入對兒童的心理髮展起到一定的暗示作用,根據“期望效用”原理的觀點,如果外界環境一直渲染留守兒童的負面信息,就會對留守兒童產生負面的心理暗示,使留守兒童或社會覺得留守兒童就是“問題兒童”的代名詞,在這種心理暗示下,兒童的成長就會失去內生性的正能量,形成一種自暴自棄的潛意識或行為趨向。因此,需要從積極心理視角對留守兒童進行關愛,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韌度。

 最後,需要由面到點地指導,實現兒童的健康成長。針對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教育工作者和主觀部門需要有針對性的對策,但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發展狀況最為突出的就是“各具特色”,因此,需要對個別存在問題的留守兒童“單獨施策”,既要肯定其優點,並通過讚美與表揚的方式發揚優點,激發潛能;又要針對個體的不足採取一定的輔導、干預措施,對“手機依賴”等不良心理進行矯正,促進他們積極心理品質的養成。

參考文獻:

[1]蔣玉紅,孫業恆,楊林勝,等.安徽省某農村地區在校留守兒童心理彈性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衞生,20xx(3):365-367.

[2]申繼亮,武嶽.留守兒童的心理髮展:對環境作用的再思考[J].河南大學學報,20xx(1):9-13.

[3]陳建文.兒童社會適應性的理論構建及量表編制[J].心理科學,20xx(1):102-108.

[4]厲飛飛.蘇北地區留守兒童社會適應性調查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xx(2):13-14.

積極心理學10

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但究竟怎麼樣才算幸福?每個人都想要快樂,但真正快樂的人又有多少?生活一直忙碌,到頭來感受最深的卻是空虛和蒼白,這是怎麼回事?生活中不斷遇到的矛盾與挫折,我們應該怎樣面對?《積極心理學》一書揭示了與傳統心理學完全不一樣的心靈世界,它將幫助我們克服狹隘、憤怒、嫉妒、恐懼、焦慮等等消極心態,以更積極的、建設性的情緒來面對生活的挑戰。

有一種關心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心理學,叫做積極心理學。它是由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並倡導的。積極的心理學從關注人類的疾病和弱點轉向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它關心人的積極主觀體驗,探討人類的幸福感;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提供積極的心理特徵和積極的心理品質。它讓我們看到,一個人若是擁有了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就能夠使自己感受到幸福和快樂。

作為心理輔導老師,對於“積極心理學”一詞,雖不陌生,但在讀了此書之後,對積極心理學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積極心理學不僅對個人心理狀態調節和健康心理塑造有很大幫助,對於營造積極的教育環境以及課堂教學行為也有着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感受到的過重的學習壓力、時常出現的焦慮情緒,習得性無助都影響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的效果。而積極心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可以幫助教育者改善學習環境,使學生感受課堂學習的快樂,體驗學習中的主觀幸福感,重建學習信心,激發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並進一步挖掘潛能,提高學習效果。

例如,在班級教育過程中,我們時常會遇到一些學習習慣、行為習慣上的“問題學生”。他們在課堂上表現得如此突出,隨意插嘴、不受約束、過度表現、影響課堂紀律,甚至影響到正常的課堂教學進度。尤其是對於沒有太多學習壓力的國小科而言,這些在課堂中過分活躍的學生,實在讓老師覺得很頭疼。往往一貫的教育方法就是在課堂中對其進行點名批評、課後教育談心,而實踐效果卻非常不理想,甚至有的學生屢教不改,更有愈演愈烈之勢。

當某些學生在不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常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嘲笑時,便產生焦慮情緒,對於探求事物和參加活動產生了恐懼心理。經歷了一系列失敗後,他們開始相信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失敗是永久的,是能力不是努力,一旦這樣的“習得性無助”形成,學生就不願意為完成任務而付出認真的努力。那麼,這些學生很難改變的課堂行為表現是否也是因為這樣的習得性無助感的結果呢。或許,他們一開始的表現只是因為對學科有一定的興趣,急於表現和參與其中,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但是這種不符合課堂要求的行為,往往會被視為影響課堂紀律的表現,批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久而久之,一次次的參與熱情被潑了冷水,慢慢地,這些學生心中也許會認為老師並不欣賞他們的參與,這些舉動會遭致批評,原本的學習興趣也隨之喪失,故意破壞課堂紀律成了目的。

積極心理教育技術告訴我們,作為教師要避免和控制學生習得性無助的發生,就要在對學生內心想法的分析關注、對批評教育的技巧上多花一分心思。要多想一想學生如此表現的可能原因是什麼,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根據規則和標準進行對錯的判斷和教育批評。積極心理教育技術所倡導的“讚美式教學”的力量就是最好證明。對於學生的稱讚雖然是無形的,但這股無形的力量卻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就像經典的教育格言所説的那樣“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充滿信心,批評中長大的孩子感到自卑。”每個人都希望獲得讚揚與鼓勵,不希望聽到的總是批評與指責。在成長過程中的學生更是需要獲得稱讚的“力量”,需要成功體驗,以及對學習的自信心。因為他們需要來自教師的肯定和期望,需要發現自身更多的閃光點,而不能被淹沒在缺點中。真誠的稱讚,才能真正改變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讓他們獲得認錯的勇氣、改進的信心和前進的動力。一句鼓勵和稱讚的話語遠勝過數句批評和講道理,讓學生髮掘自己的優點,體驗成功的喜悦,從而點燃上進的火花。

積極心理學11

讀了《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我被深深吸引: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着兩股抗爭的力量:積極力量和消極力量。這兩股力量就像太極中的陰陽兩極,此消彼長。所以,作為教師,應該學一點積極心理學的知識, 努力給自己注入積極的正能量, 做一個幸福完整的人。

一、播種幸福———教師的存在價值

通常, 幸福的人大多熱衷於奉獻, 奉獻的時候可以擁有更多的幸福, 這是一種良性循環。 如果教師能夠成為播種幸福的人, 則不僅自身可以擁有幸福, 在生活當中充滿活力, 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將更有幸福感和創新活力。

一直以來,作為一個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教師,在學生犯了錯誤時總是大聲訓斥或冷臉相對,導致學生在課堂上不敢發言,生怕觸怒了我,課後學生也不敢和我溝通,總是繞道走。這種不良好的師生關係也曾經讓我煩惱、反思,可一直沒有找到良好的改善方法。讀了這本書之後, 播種幸福是教師存在的價值, 讓我感觸特別大。教師傳遞給學生的幸福不單單隻有知識,更多的是做人的品德、理想、激情和樂觀的心態。所有能讓孩子感覺幸福的體驗,都能體現我們的價值,所以, 在接下來的教學時光,我希望能成為一個傳播幸福的人,讓我的學生因為老師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二、 快樂生活——教師的生活態度

教師的人生是有榜樣效應的, 某種意義來説教師的生活對全社會的`人來説是一面鏡子, 當教師生活幸福、 工作順利的時候説明我們的社會發展文明和諧。 書中説:“對於所有的教師來説,想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是需要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規劃自己的人生的。”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調整自己:

1、積極、有規律地鍛鍊身體(如果老師能有規律地進行鍛鍊,就會使自己精力充沛,心情開朗,同時抗壓能力也會提升);

2、保持規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穩定的友誼;

4、經常與好友聚會;

5、為自己認定的有價值的目標而努力工作 。

總之,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學一點心理學的知識, 努力給自己注入積極的正能量,做一個完整的人!

積極心理學12

如何改變對任何事物的感受

人是透過身上五種器官的蒐集資料來認識周遭的環境,不過每個人都會偏重其中某一種器官,或者是一般所稱之感元。譬如説有的人比較受他眼睛所見的影響,亦即視覺器官的功能居於這個人對外界認識的首要地位;另外有些人則較偏重使用聽覺器官或觸覺器官。

每個感元下又可分為數個次感元,它們各司我們對外界所蒐集資料的強弱變化,譬如説你可在心頭思量某一個影像,然後就這個影像的某一角度(一種次感元)作某種程度的改變,使你因而有較先前不同的感受。

當這個影像被你放亮一些後,你的感受很快地就會有所改變,這就是次感元的改變。理察?班德勒這位神經語言學的創始者,或許是最偉大的次感元專家了,他跟其他專家們所做的事可以上溯到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他是把人類認知方式歸類成五大的創始鼻祖。

透過次感元的有效控制,可以加強或減弱我們的感受,它的範圍沒有限制,可以是或沮喪,也可以是好奇或失望。要想了解次感元,我不妨用商品包裝的條碼來説明當更容易瞭解。

這些條碼事實上只是一些粗細不等的黑色直線條,不明內情的人可能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可是當它經過掃描機掃過之後,便可告訴電腦這個商品的名稱、成本、售價、庫存以及其他有關資料。

次感元的作用跟商品條碼頗有雷同之處,當我們把它們掃過那個稱之為“頭腦”的掃描機後,它們便會告訴頭腦這是什麼東西、有什麼樣的感受以及該怎麼辦。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條碼編制方式,而所編制出來的項目表洋洋大觀,每一種次感元都有它自己的主管範圍。

譬如説如果你較偏重於使用視感元的話,那麼你對於某次經驗的感受,很可能就是視覺次感元所蒐集到有關大小、顏色、亮度、距離和位移的綜合結果;又如果你較偏重於使用聽感元的話,那麼所得到的感受就是跟那個經驗有關的音量、節拍、音調等次感元所測得的結果。

如果説要想使一個人振奮的'話,首先就得調好他的感元頻道。偏重於視感元的話,那麼就得提供能刺激他視覺次感元的因素;若是他偏重於聽感元或觸感元的話,那就得提供刺激他聽覺或觸覺次感元的因素;至於有些人可能就得三管齊下,先用視覺、再用聽覺、最後用觸覺,當這三類都用上了才能管用。

一旦你瞭解了這些次感元對於人們認知上所扮演的角色後,便可從人們平常的談話中測知他們較偏重於使用哪一類的感元,然後便可以投其所好。

到底我們能使自己的感受改變到什麼樣的程度,就要看我們能把次感元改變到什麼樣的程度。我們必須學會好好控制自己的次感元,讓它們所呈現給我們的一切經驗都對我們有幫助。

譬如説你要好好審視一下某個令你頭痛的問題,那麼就不妨把這個問題擺在腦子裏,然後臆想着把它拉遠,接着你站在高處換個新的角度去看它,請問你這時對這個問題的感受如何?對很多人來説,頭痛的程度會減輕。

現在你再把它拉近,使它變得更大、更亮,請問此時的感受又會怎麼樣?是不是感受更強了些呢?這種次感元的改變有點像是改變菜單中的萊色那樣簡單,它們確能改變你對於外界事物的最終感受。

雖然在“激發心靈潛力”一書中我已經很詳盡地介紹了次感元,在此我再重複介紹只是希望各位確實瞭解這一重要的改變利器。別忘了,只要改變了次感元,你便可在很短的內改變對於任何事物的感受。

譬如説就以昨天所發生的某件事而言,如果你重新把它在腦海裏呈現,把它慢慢推到幾乎一英里之遠,成為一個模糊的小點直至沒人黑暗之中,請問此時這件事給你的是昨天發生的,亦或是覺得好像發生了好久?

如果這件事給你的是個好的印象,那麼就把它拉回來,否則就讓它留在那裏吧,誰希望一直記住那樣的事呢?當你有一個很好的記憶時,就算是它發生於很久之前,好好地回想一下吧,把它拉到近前,讓它變得更大、更亮、更立體、更富有色彩。

現在請你跨進去成為其中的人物,請問此時你覺得它是發生於很久之前呢?還是它就發生於近前?你瞧,我們只要改變一下次感元,便可以把發生的都改變了

積極心理學13

積極心理學作為高校教育體系中的一門新興課程,主要發展和研究學生的美德與潛能,也是大專教育中的一門基礎學科。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對大專教育提出新的需要和要求,通過開展積極心理學教育活動,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改善教學效果。基於此,本文針對積極心理學在大專教育中的應用進行着重討論和分析,並提出部分有效舉措。

大專教育現階段,隨着素質教育的大力倡導,在大專教育活動中,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心理素質同樣重要,需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做好積極心理學教育工作。積極心理學倡導積極的人性論,主張運用開放、積極、寬容、欣賞的心態看待學生的各項潛能,尊重個人差異性,並幫助他們發現和挖掘自身潛力,這種積極理念與95後大專生的心理需求完美契合。

一、積極心理學生與大專生的切合

當前的大專生以95後為主,與90後相比,更加年輕,思想更加活躍,視野開拓,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學習能力較強,而且自信獨立,敢於表現自己,不過也有一定的依賴性,在心理方面不夠成熟。在大專教育活動中,教育對象在成長與生活中並沒有遇到過温飽問題,物質生活相對豐富,極易出現虛榮、攀比、拜金等不良心理。有的'在城市中長大,接觸到的人更少,比較淡漠,這部分大專生內心空虛、孤獨寂寞。由於物質條件豐富,成長環境較好,受到父母的嬌生慣養,極少遇到挫折,抗挫能力較弱,心理承受能力不強,而且社會閲歷較少,缺乏辨別能力,容易受到誘惑。在大專教育中應用積極心理學教育,主要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如何變得積極、向上與正面,怎麼發揮其潛能,讓他們如何變得更加積極和幸福,並增強大專生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為此,大專教師需轉變教育觀念,在積極心理學教學過程中,要以身作則,以個人的積極心理去帶動和感染學生,樹立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教育理念,一種不放棄、不拋棄的觀念,知足常樂且不抱怨。同時,教師需培養大專生積極心理的能力,改變行為,讓他們變得真正積極、向上與正面。實踐十分關鍵,教師需引領學生不斷的參與生活實踐,提升其積極心理的能力,瞭解與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優點與不足,並加以學習。

二、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體驗

現階段,在大專教育教學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用到一定量的心理學知識,不過大多是消極的心理學,往往忽視學生的優勢與優點,以糾正他們的缺點和不足為主。而積極心理學則注重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優勢與長處,讓他們在心理與生理上感到幸福,並逐漸發展其個人能力,讓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體驗,變得更加積極樂觀。為此,在大專教育中應用積極心理學,需讓學生的內心充滿希望,在整個教育階段有各種各樣的學生,有的好動,有的安靜;有的懶惰,有的勤快;有的聰明,有的愚笨;有的成績優秀,有的則成績較差,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較為明顯,都有着自身特點與優勢,只是在處理一些事情過程中不夠完美。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學生在心中都存在兩種信念,一個是負面、消極的,另外一個則是正面、積極的。當學生出現錯誤,原因在於積極信念佔據優勢,假如此時教師放棄他們,就會使其也放棄自己,只有相信他們,給予希望,才可為學生帶來積極的心理體驗。同時,教師應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大專生,當他們獲得讚賞之後,會感到滿足、快樂,順着教師的欣賞努力發展,即為快樂健康的方向。教師需挖掘學生的優勢與優點,為其創設一個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環境,讓他們充分體會到被欣賞的喜悦之情;並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堅持因材施教,促進其個性得以和諧發展。

三、培養學生養成積極的心理品質

在大專教育活動中,積極心理學強調的是學生的優點,教師應及時發現與激發他們的健康、正面、向上、美好的積極心理品質,使其體會到快樂和幸福。積極的心理品質主要包括:勇敢,不畏困難、挑戰和威脅;善良,樂於助人;愛,與他人關係親密,相互關照和分享,以及感恩、自律、謹慎、謙虛、工作、正直和持久等。因此,大專教師在積極心理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關心、愛護和幫助別人,學會與同學之間公平競爭、和睦相處,擁有社會公德心,敢於詞肩負社會責任,讓他們認識到社會生活中不僅充滿競爭,也充滿包容和愛心,在互幫互中感受到快樂和幸福。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先教育學生該如何做人,在教他們怎麼做事,讓他們在學校中得以健康、快樂、幸福的學習和生活。同時,教師需培養大專生積極面對困難與挫折的心理狀態,挫折作為每個人在成長與生活中必須經歷的部分,在現實中往往會回到一些挫折和困難,當遇到這些困境時,需正確對待。教師應讓學生明白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挫折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所有人都會遇到,做好面對挫折的心理指導工作。另外,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相信自己,只有這樣,在遇到挫折時,才能勇敢面對,敢於迎接挑戰,積極改進,戰勝困難,走出困境,而不是放任自流、自暴自棄、喪失信心,進而養成積極的心理品質。

四、結語

在大專教育中應用積極心理學是一個大膽而成功的嘗試,處於發展期,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完善。所以,積極心理學在大專教育中的應用仍需進一步研究和深化,教師從不同方面着手,進行積極心理學教育,促進學生養成積極的心理品質。

積極心理學14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它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最近,我在看《積極心理學》一書,瞭解了它的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再回顧自身的日常教學經驗,發現積極心理學所強調的重點內容的確可以使學生不斷的進步與成長。那麼,下面,我將以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與自身的德育經驗來談談如何對學生進行積極引領,促進他們正面向上,更好地面對學習的困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積極情感的`形成促使學生保持對生活的美好追求

積極情感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它主張研究個體對待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積極體驗。情感是我們重要的生活體驗。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如果學生長期處於消極的情感狀態下,不僅無法學習,而且要經常處理情緒問題,這嚴重影響學生的成長。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對待過去方面,提高滿足、滿意等積極體驗;在對待當前方面,提高幸福、快樂等積極體驗;在對待將來方面,提高樂觀和希望等積極體驗。

二、積極人格特質的塑造促進學生的理性思考

積極人格特質是積極心理學得以建立的基礎,主要是通過對個體各種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加以激發和強化,有助於人體採取更有效的應對策略。積極心理具體研究了24種積極人格物質,其中成熟的防禦機制是一方面。那麼,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學生在遇到困難與挫折時,往往會使用不成熟的防禦機制,如退縮、壓抑、文飾等,這些都不利於學生的積極、理性地思考問題,甚至導致其出現消極的行為,一厥不振的心理狀態,非常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所以,努力塑造學生積極的人格特質,有利於學生成熟防禦機制的形成,學會理性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良好行為模式的形成。

三、積極社會環境的營造促進學生幸福感的產生

馬斯洛等人指出,當孩子的周圍環境和教師、同學、朋友提供最優的支持、同情和選擇時,孩子最有可以健康成長和自我實現。相反,當父母和權威者不考慮孩子的獨特觀點,或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標準才給予被肯定信息的話,那麼這些孩子就容易出現不良的行為模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也驗證了這一點。當學生生活的家庭環境是幸福的,開心的,家人給予的是鼓勵與支持,學生的人際關係和諧的話,學生所表現出的情緒狀態都較為穩定,而且行為方式都會是積極向上的。所以,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應當更多地發現學生的優點,給予學生足夠的支持與幫助,讓他能在自己可能的範圍內得到最大的發展。

積極心理學的許多理念與方法都影響着我對如何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如何更好地進行德育工作等問題的思考,為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我會繼續將不同的方法用於實際工作中,積極引領學生前進,促使學生正面向上,努力成長!

積極心理學15

積極心理學課程就要結束了,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周時間,卻讓我學到了很多,這是一門教會我們學習生活的學科。在我以前接觸的心理學知識中,都是一些關於負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説,抑鬱,心理變態,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為心理學就是和這些負面的東西打交道,所以我對心理學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觸了這門課,它説的是人性中積極的東西,我一直認為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説了解積極的事物遠比關心那些消極事物有用,所以我對這門課很好奇。只有研究積極的東西,為我所用才有助於我們的心理健康,如果我們心理出現問題,也只有學習那些積極的東西才有助於解決問題。

積極心理學,顧名思義就是以積極的、建設性的心態,去認識世界、發現規律,進而去掌握規律來改造世界。積極心理學並不像傳統心理學那樣,強調病態、問題,而是在努力探索普通人在良好的環境下如何達到滿意幸福的生活。積極心理學以不同於以往的全新角度詮釋了心理學的任務,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告了心理學為人類謀取幸福時刻的來臨。積極心理學主張心理學應對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條件下更好地發展、生活,具有天賦的人如何使其潛能得到充分地發揮等方面進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長所需要的條件和環境,充分發掘人的潛力、潛能,促進我們的心理髮展,有積極的心理特徵去面對生活。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裏,似乎每個人都在想方設法的洞察他人的內心,但只有極少數人願意以那種方式來觀察自己。我們總是想知道是什麼是他人動怒,但我們又不願去分析是什麼讓我們自己坐立不安。我們不想讓任何人,包括我們自己,看到我們實際的樣子—深怕看到醜惡的自己。不幸的是,在這當中必定會遺失一些必需且有價值的東西,比如,以看待別人的客觀眼光來視察我們自己。我們把一切都顛倒了,就像那些名言説的:反省自己,即使上帝不關注你;認了最應當審視的就是自身。要知道自我,是一種勇氣;認識自我,是一種智慧;認識自我更是一種途徑。

這門課程中老師教會我們要學會感恩,感謝身邊的人,感謝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不論它是好是壞,我們都應該感謝,它讓我們學到了更多懂得了更多。永遠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感謝生活給了我們酸甜苦辣,讓我們活的更充實更有意義。不僅要有感恩,我們還需要寬恕。寬恕那些你一直耿耿於懷的人或事,這不但寬恕了別人,同時也是寬恕了自己,讓自己不再那麼計較,也讓自己變得更輕鬆,這不是更好嗎。

我們需要接納自我,接受子己的不完美性。對於先天給予我們所無法改變的東西,我們需要學會接納。比如説,我們的出生、我們的高度胖瘦、我們的性別、我們的爸爸媽媽等等,這是先天的,不管我們是否喜歡,但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對於這些我們需要學會坦然接納。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喜歡和尊重自己,只有喜歡自己才會由衷地欣賞他人。這樣你就擁有了自信和樂觀的心態。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就是“樂觀就是對生命的遠方,充滿了期待。”因為樂觀,因為自信,無論在怎樣的境遇裏,都會保持前進的動力。

曾幾何時,幸福似乎是距離我們很遙遠的事情。至於幸福是什麼,亦是無法言説的。畢淑敏説有意義的快樂就是幸福。我發現幸福就來自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的人比較積極樂觀,而樂觀是對生命的遠方充滿了期待,覺得自己是有能力一步一步地朝着那個既定方向去邁進,儘管在這個過程當中有頓挫,有失敗,有遭人誤解,你雖然不能保證你一生將會有怎樣的困窘出現,如果你心理健康,你就能夠學會樂觀地看待這些事情,你就能找到前進的動力來。理健康的人也比較善於積極思維,對事物永遠能找到積極的解釋,然後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得到解決的結果。幸福其實是一件特別簡單的事情,而幸福也總是在引導着人去過這種有意義的生活,實現自我價值。在合理價值目的性的引導之下,人有意義地生活,實現人生價值,體驗幸福感受。既要做對生命有意義的事情,也要讓自己的內心感到快樂,如是,便離幸福很近。只是,這其中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堅持自己的初衷與夢想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辛苦,留下更多的汗水與淚水。幸福沒有比較,只有自己的感覺,不是擁有了什麼才是幸福的。人生偶爾也有悲傷,也有失落,但悲傷失落之後,陽光依舊燦爛,幸福的感覺依然存在。簡單的生活、給自己一個微笑,也是一種幸福!所以讓自己學會快樂,不要悲傷包裹自己!

我們還測試了自己的性格優勢,讓我們發掘自己的優勢在哪,這讓我們能更加了解自己,儘量的展現自己的閃光點,彌補自己的弱勢。對於擇業也是一個不錯的建議,我們可以選擇更符合自己性格的領域,這樣我們能發揮自己的長處,把工作做得更好。每個人總有自己的優點,或許只是你沒有發現而已,要正確的看待自己,不要把自己想得一團糟什麼也不會,以積極的心態去迎接每一件事,相信自己可以,有了自信有了勇氣我們就可以把它做好。

學完這門課程,我覺得收穫真的很多,不僅在課堂上享受了,在課堂上放鬆了,而且也改變了我對生活的一些看法,我覺得生活變得更美好了,可以積極的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困難。生活中的'歡笑與悲哀常常源於一個人看世界的那雙眼睛。心中沒有陽光的人很難發現陽光的燦爛,心中沒有花香的人,很難以感受花朵的芬芳。一個快樂的人,它眼中的世界也是快樂的,我們要用積極的心態去真實地活在當下的每一天。

對這課的幾點建議:

1:以後每節課應該點名,不能放任我們過於自由。

2:課間我覺得應該休息幾分鐘。

3:上課應該多點名提問,這樣學生會更加投入些。

通過學習《積極心理學與教師心理調適》我懂得了作為教師必須先處理好自己的心理問題,然後才能更好地做學生的心理工作。心理輔導是義務教育階段必須進行的一門課程。如何引導學生走出心理問題塑造完整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我們教育者的責任和義務。如何做好自自身的心理調適和輔導好學生的心理問題呢?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點着手:

教師做好自身的心理調適: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本身難免形成一些壓力。因此,我們要先處理好自身的心理問題,不要把自己的心理問題影響到學生。教師作為一個心理輔導者要對自身的心理問題進行自我調適。教師要從各方面尋找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尋找解決的辦法。這些辦法也可間接地遷移到學生身上,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解決心理問題。教師有良好的思想學生才會有良好的思想。

做學生心理諮詢師:教師平時不僅要處理好教學上的問題,還要多關心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把自己融入到學生當中去,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瞭解學生,拿到學生的第一手資料。教師要給學生親切平易近人的感覺才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把心理問題説出來,同時説話要算數,要講信用,不能把學生的私事説出來。學生有問題要第一時間解決,給學生重視他的感覺。

教師要學好心理學:當我們遇到學生的心理問題無法解決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很沮喪,學生會很失望。我們怎樣才能夠減少這種失敗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教師本身要認真學習心理學,而且要不斷地更新知識,適應學生心理髮展的需要。

提高對心理輔導的認識: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學生因為家庭和社會原因產生的心理問題也與日俱增,教育部門制定了心理教育進學校進課堂的方針政策,要求教師本身要提高對心理教育的認識。

標籤: 心理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xinlixue/662o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