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演講稿 >

有關中學生道德演講稿3篇

有關中學生道德演講稿3篇

演講稿具有邏輯嚴密,態度明確,觀點鮮明的特點。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演講稿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如何寫一份恰當的演講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學生道德演講稿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有關中學生道德演講稿3篇

中學生道德演講稿 篇1

同學們:

本學期,我校開展了“三禮”教育、誦讀《弟子規》、倡導讀名人傳記等一系列的教育活動,使文明禮儀的風氣、遵規守紀的良好習慣深入到大多數同學的心中,很好促進我校優良校風的形成。

但也有一部分同學養成了一些不良的行為和習慣,比如説有些八年級、九年級同學在A樓向樓下亂扔粉筆、故意從樓上向樓下路過的七年級同學潑水,上週甚至有一位同學故意的從樓上向樓下扔一隻椅子,幸好下面當時沒有行人,如果剛好師生路過被扔到,這將出現嚴重事故,以上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為,也是嚴重違紀的;也有同學經常遲到、早退甚至曠課;有的同學出口罵人,不尊重他人;有的同學隨手亂扔垃圾;還有的同學一到上課就睡覺……這些不良的行為和習慣不僅嚴重地危害到同學們的身心健康,更為重要的是,這也影響到學校的形象,是一種嚴重破壞校風校紀的行為。

這些不良習慣為什麼會產生呢?有的是因為有的同學在生活方面完全沒有自覺性,不能約束和控制自己,隨心所欲;也有的同學紀律觀念淡薄,不遵守校規校紀;也有同學抱着僥倖的心理,缺乏公德心……,然而不管是什麼原因,這些不良行為和習慣都是不能適應學校生活的表現。我們在學校裏,只有在校風校紀的約束下,才能正常地完成學業,如果養成了我行我素的惡習,今後走向社會,是很難立足的。如果這些不良行為和習慣不及時改正,就會誤入歧途,小錯就會釀成大錯,最後得到的那將是法律的嚴懲。據調查大量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的發生,均開始於不嚴格要求自己,法紀觀念淡薄。

我們怎樣才能杜絕這些不良習性呢?我想,首先應該端正自己的思想,樹立人生目標,多學一點知識,注重禮儀、講道德、遵規守紀;其次,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一些學校的活動和體育鍛煉,妥善地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我們也可以多和身邊的朋友談一談自己的煩惱,和老師一起説一説學習中的困難,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克服這些不良的習性,使我們的學習和生活變得充實而快樂!

同學們,請問你是願意做一個遵規守紀的中學生,還是做一個讓老師、同學見了都搖頭的人?你是願意當一個為班集體增光添彩的人,還是做一個為班集體丟醜、抹黑的人?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在這裏求學,都有一個追求,都有一理想,都有一個志向,如果説學校是一片沃土的話,我們要在這裏把我們的耕作變成果實,實現我們的追求;如果説學校是一支枴杖的話,我們要拄着這支枴杖攀登高峯,實現我們的`志向;如果説學校是一隻展翅飛翔巨鳥的活,那她會承載着我們的希望去實現我們的理想。我們要學做一個文明的人,一個誠實的人,一個勤學的人,一個守紀的人,做一個“脱離低級趣味,一個高尚的人”。

同學們,我們是21世紀的主人,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那就讓我們現在作一名守紀律講道德的中學生,未來作一名有素質的好公民!

我的講話完了。

謝謝!

中學生道德演講稿 篇2

各位老師、同學們,大家好!很高興能代表167班進行本次國旗下的演講,我演講的題目是:道德的底線。

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説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知識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健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當今的中國,發展教育已成為了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天掛在家長與學生口中的除了學習還是學習。發展教育固然重要,可我們似乎忘了,自古以來,中國的許多名人大家就在傳講道德,孔子以“仁”為核心的思想至今還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我們青年人需要接受教育,但我們需要的是全面的教育,而“道德”這一課,不僅需要老師在知識上的灌輸,更多的是我們自身的感悟與實踐。

思想道德素質是一個民族文明素質的體現。我們無法想象一個人如果失去了道德品質,怎樣成為社會的棟樑之才?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基本的道德規範,又怎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仔細想想,這些都無疑是一個習慣問題。古羅馬西塞羅説過:“習慣是第二天性”。就像你早上起牀就想到刷牙,這本應該是情理之中的事,但為什麼現代中學生連這些起碼的道德習慣都不能做到。而現今,走出校門,就能看到這樣一些畫面:公交車上的乘客對站着的老人視而不見;遊客面對近在咫尺的垃圾桶卻隨手把垃圾丟在了地上;路邊的'花草被踐踏得奄奄一息也無人顧及??這些都是生活中十分細微的問題,可大多數的人選擇了忽略。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熒幕上看到了這樣一些鏡頭:在雅安地震的災區現場,許多醫生、軍人、志願者正在為了一條條生命而捨生忘死,來不及去考慮種種危險與困難。在他們身上,我們似乎能看到有一道道光芒在閃爍,它照亮了每一寸土地,温暖了每一縷春風——那就是道德。的確,大災之後有大愛,可是我們仔細地想一想,難道非要有天災人禍降臨在眼前,人類才肯重新點燃內心的道德之火嗎?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的問題。

我們的道德底線不應該隨着社會的發展而逐漸消磨,相反,我們更應該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讓它不斷在實踐中堅固。老師們,同學們,從你我開始,讓道德成為我們心靈深處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吧!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

中學生道德演講稿 篇3

《清稗類鈔·敬信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蔡嶙的人向一位朋友借了一千兩黃金,沒打借條。不多年,朋友去世了,他就把朋友的兒子叫到家,把一千兩黃金還給他。

但朋友的兒子很驚愕,堅決不受,笑道:“沒有這回事,父親沒有留給我借條,也沒有口頭告訴我有這事。”

蔡嶙説:“借條就在我心裏,不在紙上,心中的誠信才是根本,你父親知道我是個講誠信的人,才沒有告訴你。他如此相信我,我又豈能失信呢?”

最後還是把黃金還給了他。該故事發人深思之處在於蔡嶙所言,借條、契約、合同等外在的法律性約束固然很重要,但人心中的誠信更重要。如果一個人沒有誠信,沒有道德上的“慎獨”自律,就可能去鑽外在的、法律的空子,甚至為了一己私利而置法律義務於不顧。人們對道德規範的敬重,人們心目中的誠信、道德人格和做人的尊嚴,就是人們的道德信仰。道德是一種實踐理性,它要解決的是“我應該怎麼做?”的問題。

“我應該怎麼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我應該怎麼做事?二是我應該怎麼做人?二者不可分割,後者比前者更根本,且要通過前者表現出來。道德信仰涉及這兩個方面,但其核心是第二個方面。道德信仰是對道德理想目標的確認和篤信,是對怎樣做人的設定,是對理想人格的設定。道德信仰以人格來證明或顯示人性的神聖和尊嚴,顯示人的價值。一種道德信仰的確立,代表着一個道德價值體系的形成,又是對人們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人格、道德觀念、道德動機的整合,從而將人們的各種關於道德的零散的信念和價值觀念統一起來,形成一個高低有序的道德價值觀系統,成為規範一個人全部人生活動和行為選擇的基本框架。整合一旦完成,作為一個價值系統整體,道德信仰又對道德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非常接近道德信仰。孟子説:“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孟子所説的“誠”是真實無欺的意思。天是真實無欺的,人也應該追求真實無欺。達到至誠就能使人感動,達不到至誠就不能使人感動。荀子也重視“誠”,認為“誠”是所有德行的基礎。他説:“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把“誠”當作最重要的道德觀念的'是《中庸》。《中庸》説:“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可見,至誠是一種儘性知天並達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這是中國特色的道德信仰,它不依靠宗教,不通過神學,而從人性與天性、人道與天道的合一,從相信人性善並通過儘性知天的途徑,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令人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經不起利益的誘惑,做出了很多傷天害理之事。出現這類現象的原因儘管是多方面的,但缺乏道德信仰是其中最普遍的原因。當前,在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在加強誠信教育中,我們應高度重視道德信仰的重要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yanjiang/m0o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