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個人範例 >職業 >

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的社會價值論文

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的社會價值論文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師職業價值;社會價值

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的社會價值論文

摘要:教師的職業價值指教師客體為滿足學生、社會和國家等主體需要所表現出來的整體和長遠的功利、作用和意義包括社會價值和主體價值兩個方面,前者是教師職業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關注教師職業的社會價值有利於更好地發揮教師的職業功能,也有助於教師自身的發展。

一、教師職業價值解讀

就教師而言,其職業價值具體體現在教師客體為滿足學生、社會和國家等主體需要所表現出來的整體和長遠的功利、作用和意義。它體現為外在價值和內在價值兩個基本方面。教師職業的外在價值,即社會價值,它是教師職業對於社會、對於服務對象等外在的價值,它表現為一種工具價值。這種價值是教師職業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包括政治價值、經濟價值、道德價值、文化價值等。教師職業的內在價值,即主體價值,是指教師職業對於教師自身即從業者的意義和價值,它表現為一種內在價值。包括從事教育勞動並通過勞動獲得一定的報酬,從而實現教師職業維持生計的實用價值;促進社會進步、文化傳承和人的發展而獲得的尊重,滿足教師的社會性需要,實現一種精神價值;釋放個體的智慧和情感,在自己的職業中獨立地進行創造j性勞動,獲得一種內在尊嚴和歡樂的生命價值。教師主體價值的最高表現形式就是通過創造實現教師主體的生命價值。

教師職業的這兩方面價值有着統一和融合的基本條件,但又不是總能統一和一致的,二者常常出現失衡、矛盾,甚至衝突。正是期待教師培養具有創造精神與能力的人和對教師工作中創造性的訴求,讓我們找到了教師職業對於生活和勞動對象而言的外在價值和對於從業者教師而言的內在生命價值之間統一的基點,找到了教師可能從工作中獲得“外在”與“內在”相統一的尊嚴與歡樂的源泉,那就是—創造!本文主要從教師職業的外在工具價值人手,重點關注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的社會價值與意義。

二、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的新特徵

教育部於2007年頒佈的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課程要求》),標誌着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改革的成敗“完全取決於廣大外語教師的參與程度”,而以學生為中心和基於計算機和網絡的教學模式,使大學英語教師的角色受到巨大的挑戰並已經引起了巨大的變化。大學英語教師的角色定位和職業要求表現為以下幾個新的特點:

1。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和組織者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尤其是教學模式的改革完全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給學生更大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要根據《課程要求》,結合學校自身的條件和學生的情況,具體有效地設計出適合本校本班級情況的多媒體教學模式,整體瞭解和把握學生在計算機上自主學習的進度,通過相應的教學管理軟件,及時關注學生的成績和不同階段反映出的問題,並積極對學生下一步的學習進行有力的指導。

2教師成為語言知識的傳授者和教學的主導者

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以前,國內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主要採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知識傳授型教學模式,即所謂的講授一練習一輸出的3p(pren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模式。在整個教學中教師也只是以講授英語語法知識點為主,教師的角色作用僅僅是語言知識的傳授者及語言錯誤的糾正者。而在以學生為中心和基於計算機和多媒體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仍然具有語言知識傳授者的身份,仍然扮演着傳統的語言輸入者的重要角色。從語言輸入的角度來看,教師作為語言輸人者的角色有所削弱,但由於教師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更為複雜和有效的教學策略、教學評估上,教師作為教學主導者的角色實際上得以加強。

3。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

教學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並朝着個性化和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因此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個性化學習方法就成了廣大大學英語教師的重要使命,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在課內要指導學生學習,傳授英語學習策略,在課外還要輔導學生利用計算機或網絡進行自學。大學英語教師應當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學習方法上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和技巧,引導學生學會思考並實踐學習策略。最終促使學生對整個課程有個總的瞭解,明確學習任務及要求,以便他們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及進度,對自己的學習有個可行的計劃。

三、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的社會價值

新《課程要求》規定,大學英語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並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説能力,使他們在今後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由此可知,大學英語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與應用技能,尤其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幫助學生獲得學習策略、學會自主學習,並最終為社會培養複合型人才,這也正好體現了大學英語教師職業對於學生、對於社會等外在的價值,即教師的社會價值。

1。科學施教,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大學英語教學的首要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説能力。教師一方面要傳授學生語言體系的基本知識,如語音、語法和詞彙等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要把這些知識通過聽、説、讀、寫、譯等語言實踐活動轉化為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知識的傳授要由學生加以吸收、理解,能力的培養要靠學生的實踐,而課堂就是學生語言實踐的重要場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會充分發揮自身職業的各種功能,以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的職業功能,也就是其職業價值是通過自己在教學中所扮演的種種角色顯現出來的:

1)示範者:向學生演示正確的語音、語調等語言形式、語法結構和規則;

2)組織者:組織學生開展語言實踐活動,包括全班性的、分組的、個別的角色遊戲,比賽等,利用或創造真實情景,改善課堂氣氛,促進學生語言實踐演練,注重學生語言功能方面的培養,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3)檢查者:檢查學生的語言知識掌握程度、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及練習的完成情況等;

4)評價者:對學生在學習上所取得的進步給予肯定,鼓勵學生自己糾正錯誤、正確完成練習,對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進行評價等。

當然,這裏強調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但並未否定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只有調動教師和學生雙方的積極性,才能真正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

2。正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學會學習

新《課程要求》明確指出:我們的教學模式必須實現兩個根本性的轉變:一是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二是實現“單純傳授語言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模式”向“既傳授一般的語言知識與技能,更重視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學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新教學模式應能使學生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學習,獲得學習策略的指導,逐步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就學生而言,只憑每週上幾節課是難以掌握英語的,好學生都不是在課堂上由老師“教”出來的,而是靠老師在課堂內外“導”出來的。就學習英語而言,不要把“寶”都押在課堂教學上,而要靠自學。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學習者樹立自主學習觀和終身學習觀。就教師而言,不論實施什麼樣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教師的最終使命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教師”只是學習的促進者、協作者或者説夥伴、朋友,“學生”才是學習的關鍵;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習的目的之所在。因此,教師要真誠對待學生,要尊重、關注和接納學生,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而不是僅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要對學生具有移情性的理解。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也不僅僅是指導學生如何學習,而要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的資源,提供一種促進學習的氣氛,讓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

3。傳承文化,積極進行跨文化傳播

隨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到來,英語已經成為一種公認的國際語言,越來越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都在用英語相互交流和傳播思想。據統計,全球80%的國際性文章以英語寫成,80%的網頁是英文界面,英語成為人們融人全球文化的必備工具。教育活動的本質是傳播活動,英語教學也就是跨文化傳播。教育是一種以傳播為目的的活動,外語教育也是跨文化傳播的一環,要把語言看作是與文化、社會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把英語教學與跨文化傳播緊密結合起來。大學英語跨文化傳播教學的基本目的有三個:

1)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積極理解的態度。文化是有差異的,通過發現對方的不同點,反過來加深對自身文化的理解,從而做到客觀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理性分析的過程中瞭解異域文化中重要而細微的特點,並接受與自身文化的差異;

2)培養跨文化接觸時的適應能力。初次與不同的文化接觸時,往往會受到文化衝擊,從而產生某種不適應。要使交際得以繼續下去,必須設法減緩衝擊、提高適應能力;

3)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技能。隨着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走出國門或留在國內參與跨文化交流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都需要學習、掌握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時的實際技能,以適應國際化的需要。

4服務社會,切實培養社會急需的複合型英語人才

隨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當今世界已由工業時代步人信息時代,國際交流和合作日益頻繁,社會對各類專門人才層次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外語水平。近年來,既懂專業技術又精通英語的複合型人才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複合型英語人才是指既能熟練掌握英語的各種技能,懂得英語基本知識,也具有其他學科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一專多能的人才。複合型英語人才具備寬廣的知識面,通常在熟練掌握外語語言知識的基礎上,還需瞭解相關學科的知識,如外交、外事、金融、經貿、文學、語言學、法律、新聞等諸多學科領域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英語教學的素質教育功能,注重處理好知識、能力與素質三者之間的關係,樹立學習知識是基礎、培養能力是關鍵、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是目的的思想。英語教學的重點應由語言能力培養轉變到語用能力培養上來,教學內容從語言點的講授為主轉變為以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為中心。學校應結合學生所學專業,開設專業英語課程,如經貿英語、商務英語、生化英語、旅遊英語、法律英語等,把語言知識與未來的願景工作相結合,滿足社會對應用型及複合型英語人才的需求。

應用語言課程是將語言運用與專業知識有機結合的課程,教學的重點應從基礎階段的語言學轉向專業知識與信息的交流和溝通。課程要針對並滿足專業交流的實際需求,使學生掌握專業方面聽、説、讀、寫、譯的基本技能,真正實現“以英語為工具交流信息”的培養目標。當然,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對大學英語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教師應該努力改善自身知識結構,實現教學轉型。對於自己無法或無法用外語開出的課程,學校應該通盤協調,院系和各學科專業可以合作培養,共同開設相關課程。學生也可通過輔修或雙學位學習,系統掌握應用性相關知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gr/zhiye/rvl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