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新材料 >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蹟了吧,事蹟可以起到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擬起事蹟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歡迎閲讀與收藏。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1

步履艱難的家訪路

頭幾年,張桂梅自己走山路家訪,曾因過度勞累昏睡在路旁。她嘗試過自己租車,也騎過馬和摩托,肋骨斷了兩次。後來縣裏派車幫助她家訪,可幾乎每一個學生家裏都還有一段要步行的小路。“過去張老師能風風火火地走路,後來病越來越重,有些難走的路段需要攙扶。今年需要攙扶的時候就更多了。”一直跟隨張桂梅家訪的華坪縣融媒體中心記者王秀麗説。

今年10月2日至7日,張桂梅在6天裏走遍華坪縣榮將鎮、石龍壩鎮、興泉鎮、船房鄉的37個村小組,走訪了39個農村學生家庭,平均每天走訪六七個學生家庭。最遠的家訪路是去高三學生羅青青(化名)的'家。乘車40多公里到達船房鄉華榮村後,張桂梅還要走半個多小時的上山小路到羅青青家。在同事和羅青青的攙扶下,張桂梅一步一步地爬山坡,走幾分鐘就停下來大口大口地喘氣。路過一條淺淺的小溪時,她已無法抬腿跨過,只能拖曳着雙腳劃過水面。

自2008年創辦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開始,12年來,每屆高三、每個農村學生,張桂梅都要利用假期儘量家訪一遍。她不是麗江人,卻已走遍麗江各地山山水水。她的足跡覆蓋約1552名學生的家庭,行程11萬餘公里。

張桂梅把1804個貧困山區女孩送出大山,送進大學。她創辦的女子高中歷屆高中畢業生升學率100%,今年大學聯考又創最好成績,159個考生中70人上一本。然而,張桂梅仍不甘心,還沒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她仍舊拖着病體去家訪,她要去了解每個學生家庭的情況,去解除每個學生的後顧之憂,讓學生再加把勁,明年大學聯考打個漂亮仗。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2

初秋的華坪縣城涼意沁人。

凌晨5點,天空還一片漆黑,位於華坪縣“兒童之家”孤兒院內,張桂梅宿舍的窗子已經發出微弱的燈光。20餘分鐘後,燈光熄滅,隨着一聲關門聲響,她匆匆出門,前往相隔幾裏遠的華坪女子高中,開始一天的工作。十幾年來,無論嚴寒與酷暑,張桂梅的這一習慣始終未曾改變。15歲時,張桂梅隨支邊的姐姐從黑龍江來到雲南,隨後在麗江教育學院(現麗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讀書,畢業後與丈夫一起到大理任教。丈夫突然病故後,她孤身一人來到華坪縣民族中學,成為一名普通老師。教書育人過程中,張桂梅漸漸發現,當地重男輕女思想嚴重。

有一次,她去家訪的途中,認識了一個十幾歲的女孩。由於家裏貧困,女孩想繼續求學,但父母卻打算讓她嫁人。聽了小女孩的話,張桂梅心如刀絞。“你們只要把孩子交給我就行,學費、生活費都不用你們承擔。”“不行,彩禮錢我們收了,再説女孩子讀那麼多書幹嗎?”張桂梅的努力勸説並沒有打動孩子的父母,這件事成了她的心病。

此後,她萌生了創辦女子學校的想法。張桂梅説,她想讓山裏的女孩子都能免費接受高中教育,讓她們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但要創辦學校十分艱難。回顧學校成立之初的場景,華坪女子高中老師羅夢華至今難忘。據羅夢華介紹,一棟孤零零的房子矗立在一塊四周長滿荒草的.空地上,這就是最初的華坪女子高中。為了籌集辦學資金,曾經身患重病的張桂梅,每到寒暑假就拖着虛弱的身體四處募捐。

有一次,她去企業募捐,人家就放狗追她。籌集資金建學校的過程中,張桂梅常常委屈地哭,但哭完了又繼續咬牙堅持。

2008年,在省、市、縣三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女子高中終於建了起來,教學樓的牆上貼滿了每一筆捐款的來源。學生的課本、住宿、校服都是免費的,張桂梅的願望得以實現。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3

12年來,張桂梅的每一天從清晨的教學樓巡視開始。5點30分,張桂梅打着手電筒,將5層教學樓的樓道一一點亮,早些年,她要趕走因為沒有院牆而進入學校的蛇和各種小動物,低飛的蝙蝠會劃破學生的臉。她站在二樓,手持喇叭,催促學生跑步進教室。

她希望順時針轉的每一分鐘都能逆轉貧窮。

她記得調任雲南華坪縣中心學校教書時,第一次目睹貧窮帶來的苦難:有學生沒錢置辦衣服,冬天穿着一兩塊錢的塑料涼鞋;有學生買不起飯,晚上抓一把米放到熱水瓶,作為第二天的早餐;還有家長來教書費,拼拼湊湊在桌上灑了一把,最大金額的5角,總共不到50元,“我就這些了,有了還給你送來。”

張桂梅常自掏腰包帶學生下館子,幫他們交學費、添置衣服和被子。1997年4月,張桂梅被診斷出患有子宮肌瘤,腹腔中長了一顆2公斤大的腫瘤。

從醫院到學校10分鐘的路程,張桂梅走了40分鐘。為帶好畢業班,張桂梅堅持上課,把學生送進考場再住院。有一天,張桂梅突然喘不上氣,有老師頂着風雨為她找氧氣袋。有學生家長在山裏採野靈芝,用機器磨成粉,拌在飯裏送給她吃,還有學生去山裏採摘野核桃給她。

山裏的婦女們為了給她治病捐款,10元、5元……縣長對她説,我們這個地方再窮,都會把你的病治好。“所以我就留在這兒了。”張桂梅説。

20xx年,華坪縣兒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讓張桂梅擔任院長,丈夫去世、無兒無女的張桂梅答應了。她發現,每一個孤兒背後都有一個悲劇性的母親,有殺死家暴丈夫獲刑的母親,有因重男輕女陋習導致分娩死亡的母親,有與丈夫感情不和離家出走的母親。

這讓張桂梅意識到,貧困的女孩成為貧困的母親,貧困的母親又將養育貧困的下一代,“惡性循環一直存在。”

班裏女孩本就不多,張桂梅發現,總有女孩讀着讀着就不見了,她去大山裏找,發現很多女孩十幾歲就嫁人了。有一次,張桂梅在家訪途中,看到一個女孩坐在田埂上,眼睛往遠處看,她上前詢問這個女孩在想什麼,女孩看了她半天,哭着説自己想讀書,但媽媽讓她嫁人換彩禮。張桂梅很氣憤,去女孩家裏試圖説服她的家人,費用她負責,但沒有成功。那個女孩的眼神、坐在高山上的樣子一直刻在張桂梅腦子裏。

張桂梅想創建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為大山女孩提供教育機會,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但20xx年,這個想法在不被當地教育部門理解,“什麼時代,還建女高?”

更棘手的是資金。一所高中需要配套至少3個實驗室,最便宜的生物實驗室“就要五六十萬元”,大家覺得張桂梅“太天真”。

王秀麗覺得,網上關於全職媽媽的那些謾罵和爭議,“是因為他們沒有親眼見到超乎想象的貧窮”。她70年代出生在華坪縣城,從小家裏吃的。是大白米飯,有一溜兒的玩具,沒吃過什麼苦,直到跟着張桂梅去家訪,才真正理解了她所説的貧窮。

深山裏頭,一些人的家只是四面黃牆。政府給的低保不知道怎麼花,家裏的男人們就拿去買酒喝,房子邊上的酒瓶壘得比屋檐還高,白日裏口齒不清醉醺醺,女人們也沒有任何辦法,燒點苞谷,燒點洋芋,混着發黴的米飯,一頓頓吃下去。

也不僅僅是貧窮。一個小姑娘的父母去了成都打工,很多年不回來,她和爺爺住,七十多歲的爺爺還做着石匠的工作,家裏破敗。小姑娘要大學聯考了,叔叔打電話讓父母回來一趟,王秀麗看到,小姑娘害羞地揪着母親的`衣角,笑得十分開心。但是母親神情僵硬,不知道該怎麼和多年未見的女兒相處。王秀麗也有一個女兒,她覺得難過:母女間的關係不應該是這樣子的。

從這個家離開之後,王秀麗心裏憋悶,下車步行了一段時間,天色將暗,天氣寒冷,她想,如果讀了書,這個女孩是不是就不用重複母親的命運:早早嫁人,生養一個女兒,卻不懂得如何去愛、去教育她。

那時,張桂梅已經是華坪縣孤兒院“兒童之家”的院長,第一天收來36個孩子,女孩多於男孩。華坪縣產煤,一些男孩因為礦難成為孤兒,但女孩們大多是被丟棄的。張桂梅生於1957年的黑龍江,家裏有6個孩子,她是最受疼愛的小女兒。但在華坪,她看到健康的女嬰們,“就是你丟了我揀”,輾轉來到孤兒院。

孩子背後的母親,遭遇也是慘烈的。一個小男孩的母親,因為不堪忍受丈夫虐待,找來哥哥把丈夫打死,自己也進了監獄服刑;離開丈夫和一雙女兒的女人,到另一個城市生活,卻被追來的丈夫殺害;一個小男孩的母親,生育第二個女兒的時候,在家用土辦法接生,產後大出血,她想見丈夫,但是婆婆不讓,覺得晦氣,最終女人遺憾離世,丈夫終日買醉,犁田時死在了田裏,留下一老一少。後來張桂梅才知道,這位婆婆,一輩子沒下過山。

同時,張桂梅還是民族中學的老師和班主任。雲南一共26個少數民族,華坪縣就有26個,民族中學的女孩們多來自大山深處,常常讀着讀着就不見了,張桂梅就進山裏,去找那些消失的女孩們。有時候敲門,介紹自己是老師,屋裏有動靜,卻沒人來開門。家長們怕她把女孩們領走,家裏沒了勞動力,反正國家給補助,生活可以就這樣過下去,“烤洋芋就烤洋芋,跟着太陽走就跟着太陽走,反正也餓不死”。

從年幼到後來成家,張桂梅的生活還算富足,直到進了大山,她第一次切實地接觸到貧窮,接觸到女性身上的悲劇,她也是迷茫和困惑的,“我想不出來一條出路,我想了很久很久,不知道到底怎麼辦。”最初,她只有一個樸素的想法,讓班裏的五十多個孩子都不輟學。

但在去家訪的路上,她看到了更多輟學的女孩。遇到過一個放牛的小姑娘,她跟人家説,走,跟我去讀書,同行的人説,你是不是瘋了,看見人就要人去讀書。張桂梅執意,走,跟我去讀書。女孩只是看了她一眼,吆着老牛就走了。張桂梅看着她的背影,背個小包包,手裏還拿着一個黑不溜秋的粑粑當糧食。

“把這些地方從窮坑裏拔出來我是做不到了,但是我想救她們啊。我想讓這些山裏的女孩子讀書、見世面。看看為什麼別人那樣,你自己卻這樣?”家訪的時候,她會問家有多少人,有多少畝地,有多少花椒,是否掛果了,掀掀鍋蓋看看裏面煮的是什麼,去摸摸牀上的被子,就知道家境如何了。

“那是現實情況讓我辦的(女高),並不是我非常先知先覺的,並不是。”11月,在她的辦公室裏,張桂梅提起往事,依舊有些激動,會用手輕輕推身邊人的胳膊,拍拍旁人的大腿。她的辦公室位於兩間高三教室的中間,方便她巡邏,女孩們的讀書聲隱隱傳來。她也承認,這種投入和回饋,讓她找到了一種新的精神寄託。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4

把黨徽別在胸前,因為“看着就有力量”

這些年,張桂梅把自己的工資、獎金、捐款等100多萬元,全都捐了出去。總工會給她慰問金,她一分不要,過年時一人1200元給了女高老師。有人送她新衣服,她轉身送給了女高和育幼院的孩子,甚至是學生家長。大雪天去家訪,看到學生和家長穿得單薄,她馬上脱下棉衣,還讓身邊的人把棉衣脱下來,留給了這一家人。

提起把去世丈夫留下的唯一一件毛線背心給了生病的學生,她有點黯然神傷,但卻説:“放那裏也是放着。紀念死人不如給活人解決問題。”她不希望那個孩子知道這件事,她希望他永遠不知道。

當天這位頭髮花白、皮膚黝黑的老人從椅子上起身,需要借兩個人的力攙扶着。“扶她時要特別小心,不能碰到她右手上臂一個饅頭大小的鼓包,會痛。”華坪縣紀委監委幹部吳燕説,張桂梅的雙手常年痛得伸不開,貼滿了膏藥。

吳燕説:“她現在渾身上下都痛,有時候走路還要人扶。有的東西不能用錢來衡量。她為孩子們的付出,是真的把命搭進去了。”

張桂梅每天最多睡4個多小時,5點鐘就起牀,是全校起牀最早的人。為的是給學生們摁亮下樓梯的路燈,只因為以前有孩子在那裏摔過跤。

有學生突然生病被送去醫院,她就擔心得整宿睡不着:“等接到老師報平安的電話,我一看天已經亮了。”

張桂梅是全家最小的孩子,結婚前有哥哥姐姐寵,結婚後有丈夫寵。在喜洲時,她常下館子,曾拿着4000塊錢去成都,只是想吃頓豆花。而現在她卻説,希望把人生奢侈的.那一段省略掉,她想從一開始就和她的孩子們一起吃苦。

前幾年,有朋友和她一起去家訪。看到家徒四壁的場景,朋友説:“老百姓苦成這樣,黨員幹什麼去了。”這句批評像針一樣扎進了她心裏,也更堅定了她要幫助大山裏女孩的決心。

她須臾沒有忘記自己的黨員身份。黨徽她現在每天戴着睡覺,換衣服後第一件事,是把黨徽別在胸前,因為“看着就有力量”。

那天,有個年輕小夥看到她胸前的黨徽,管她叫老黨員,還説自己也是黨員。黨徽成了這位老黨員和青年黨員的“接頭暗號”。張桂梅説:“現在大家説願意説自己是黨員,覺得好光榮,挺好。”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5

張桂梅校長又上熱搜了,但這一次不是讓全網熱淚盈眶,而是捲入觀點爭議,讓支持她的人感到心情複雜。她在一檔專訪節目中表達了對“女性當全職太太”的鮮明反對。她講道:一個學生領着丈夫和孩子回到華坪女中,準備給母校捐一筆錢,當她得知這名學生已做起全職太太,便直接轟人,“你給我滾出去。家庭那麼困難,把你供到現在,反而當起了全職太太?”

當全職太太怎麼了?為什麼不能尊重別人的意願呢?説尊重女性獨立,為什麼不尊重女性成為全職太太這種獨立選擇呢?有誰比一個女性自身更知道什麼對自己有利、什麼能讓自己幸福、什麼更適合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觀和幸福觀,為什麼非要把自己的這種偏執以如此強烈排斥的方式強加到學生身上?當全職太太怎麼就對不起“教育改變命運”了,貧困生出身怎麼就不能當全職太太了?一個個問題像雨點一樣飛向昨天被視為“教育天使”的張桂梅,天使的“人設”似乎因為那個“滾”字而黯然失色。幸虧是張桂梅説了這段話,網民能口下留幾分情,如果是一般人,早被羣毆得鼻青臉腫了。

我覺得當全職太太是一個人的自由,也並不意味着就沒有自我和缺乏獨立,但我實在不忍去批評張桂梅的觀點。當然,會有一定的道義因素,面對這樣一個“教育聖雄”般的人物,批判本身似乎有失道義和力度。泰戈爾的那首詩,“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見腳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來,當作火把點燃,照着自己向前走吧”——張桂梅就是這樣的人,把自己的肋骨拆下來當火把,點燃了很多大山裏的女孩前行的路。她為了教育,為了改變那些女孩的命運,連自己的命都不要了,用命換了一代人的命運。説到關心、愛護、心疼、尊重那些大山裏的女孩,我們這些蜷縮在都市咖啡廳裏、在鍵盤上敲敲字、熱衷於談論抽象概念的人,怎麼比得上她?我們談論的只是抽象概念,她接引了幾千個女孩走出大山,我們沒有理由覺得我們比她更“懂”貧困山區女孩教育這個命題。

這麼説並不是失去了一個評論員的判斷力,好像一個人成為道德典範,身上有了道義光環,就不能被批評了。不是這個意思。道德聖人也會有認知侷限,張桂梅用生命在做教育,並不意味着她每句話都是對的。我説的“不忍”更包含着“同情的理解”這個意思,不要把“支持還是反對全職太太”當成一個抽象的命題,當成吐槽大會、脱口秀、大專辯論賽供選手抖機靈的辯題,而要進入張桂梅所生活和麪對的那種環境中,進入貧困山區女孩教育這個具體語境中理解“反對女性當全職太太”這個命題,看到它的條件性、矛盾性、語境性和問題針對性。

很多人首先是被那個“滾”字刺激了,如果進入語境,就不會把這個字當成激烈對抗中那種粗野、排斥、敵對的意思,而會看到一個教育者又愛又恨、就像父母不滿孩子某種行為時那種帶着失望意味的“滾”。

好像不近人情,人家過來捐款,你何以這種態度?人家當全職太太,怎麼礙着你了?這可能正是張桂梅作為校長的態度,善良是有牙齒的,學校雖然很缺錢,但對錢的接受是有原則的.。接受捐款,接受的不僅是錢,而且也有一種認同的價值觀。以後跟學生介紹這筆捐款時,怎麼介紹呢?我們的畢業生、你們的師姐捐的?她靠什麼給學校捐錢?張桂梅可能覺得無法向學生傳遞一種她一直傳遞的那種獨立價值觀。一個人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捐款涉及學校倡導一種何種價值觀,所以我理解她的那種堅韌的立場。她就像一隻老母雞一樣,張開翅膀,護着下面的那些小雞,生怕她們被辛苦培育的價值觀受到任何一點誤導和傷害。

在抽象層面爭論“有無權利當全職太太”並沒有什麼價值,只有打成生活的碎片,在水裏泡一泡,在風中晾一晾,日曬雨淋一下,才有生活的質感。張桂梅也許正是在這種生活質感中持那種觀點的。如果看到山區的貧困,看到很多大山裏女孩的命運,她們沒讀書,一輩子就被綁在山裏、綁在丈夫和家庭、綁在幾個孩子身上,重複着貧困的命運並承受着生活的重壓,也許就能理解張桂梅所説“家庭那麼困難,把你供到現在”包含的失望了。讀書改變命運,對一般人來説,就是可以有多元的選擇:當詩人、出國讀書、追求自己的興趣,甚至就是當一個幸福的全職太太。可在經歷了極度貧困,窮怕了,因為缺乏事業缺乏獨立而在惡性循環中苦怕了、卑微怕了之後,很容易對那種“本以為讀了書可以改變命運卻又被家庭綁住沒了自己”的選擇充滿警惕。

作為大山女孩的擺渡人,作為拼着命去讓女孩通過讀書獲得獨立能力從而改變命運的人,把“一個女孩讀書可以改變一家三代命運”當成信仰,看到自己教出來的孩子讀了書卻沒有自己的“獨立事業”,還能給學校捐錢,可想而知她的憤怒,甚至覺得是一種價值觀的挑釁。

這就是我不忍批評的原因,如果身處她的位置,我可能也會這樣做。

最新消息是,被“滾”當事人感激張桂梅。黃付燕在華坪女高同學羣裏看到了這則新聞鏈接,“感覺像是在説我”。當天,她把新聞鏈接轉發到了微信朋友圈,並配上了一句轉發語——“我們有個性的老大”。

20xx年,黃付燕回到母校華坪女子高中捐款,被張桂梅拒絕。那時,孩子不到一歲,黃付燕沒有工作,全職帶娃。捐款被拒的第二年,黃付燕考上了貴州安順某國小的特崗教師。10月27日晚,黃付燕接受採訪時迴應,“張老師話醜理正,她是從我們的立場去説的”。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6

這些女孩是學校老師通過滿大街和菜市場貼廣告、口耳相傳從大山裏招來的。

學生什麼也不用準備,只需帶着乾糧和衣服,坐上大山通往縣城的汽車,去女高尋找屬於自己的一方課桌。周雲麗是那個夏天的96個幸運兒之一。

報考女子高中時,周雲麗正苦於沒錢讀高中。媽媽早逝,父親養豬、種地、幫人鋤草,養活一家四口。在周雲麗的記憶裏,有些跛腳的父親總是一清早出門,用碗裝着冷飯上山勞作,傍晚才回家。

打從記事起,周雲麗就和姐姐去山上,替父親分擔農活。姐妹倆讀書的動力很直接——擺脱土地與貧窮。

但讀到高中,父親發了愁。兩個女兒都讀高中,一年花費上萬元,難以負擔。九年級還沒畢業,父親就開始為讀書湊錢。那時,父親總是坐在院壩邊、豬圈門口不停地抽煙。

在女高最初建立的兩年,來讀書的`女孩幾乎都是因為貧困。周雲麗後來才意識到,自己很幸運。在她所在的村子,許多女孩十五六歲就已定親。山裏人覺得女孩讀書花錢,不如早早嫁人。

女高成為貧困女孩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當時,第一屆學生成績很多未達到會考分數線,且年齡偏大,有學生補習3年還未拿到國中畢業證。

女高接納了這些女孩,只要是農業户口,想讀書,就收。僅有的一棟5層教學樓成為全校師生吃、喝、睡的場所。學生們住在3樓3間教室裏,每間教室有女老師陪同,其餘女老師和男教師被分入4樓兩間大教室。男老師們輪流在一樓木板牀上守夜,夜晚,學生們要去隔壁中學上廁所,女老師陪同,男老師打手電筒護送。

張桂梅長了教訓。學校沒有圍牆,常有男孩來戲耍,張桂梅守在教學樓前,見到逗留等候的男孩就趕跑,大罵“小混蛋”。

學校沒有性教育課。有性知識輔導老師問需不需要支援,張桂梅讓他們“滾一邊去”,“手機上已經很過火了,還用教嗎?”

後來,教學樓一樓安裝了鐵柵欄。一向吝嗇的張桂梅在安全管理支出上毫不心疼,有宿舍門壞,她立即請師傅來修。每當大學聯考季來臨,張桂梅會請幾個人日夜看守教學樓,讓學生看到“樓前樓後都是人”,安心。

為了杜絕攀比,張桂梅規定,學生必須剪短髮,穿校服,女老師在校不能穿裙子和高跟鞋。

教學樓的一樓貼滿捐款人的名字和捐款數額,牆上的企業和個人幫助支撐起這所免費高中。每當有人來校捐款,她要求學生向捐款人集體敬禮,唱《不忘初心》。但她反對學生手舉捐贈牌被拍照的行為,有企業提出此類要求,張桂梅寧可錢打水漂也不同意。

有畢業生回母校捐款,但也不知道最終資助給了哪個學妹,張桂梅希望這種“背對背”的方式,讓學生沒有壓力地接受捐贈。

在張桂梅看來,貧困對女孩是一種隱私,對外,她稱呼自己的學生“山裏的女孩”。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7

張桂梅,像一團火、一盞燈、一顆星,燃燒着、閃爍着、散發出愛的光芒,向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播撒希望的種子,引領她們走出大山。在她身上,體現出一名共產黨員勇擔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接班人的使命,她以自己的行動和忠誠詮釋基層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展現了新時期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仁心大愛和大公無私的崇高品質。

一個心願: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接班人

60歲後,能夠幹什麼?

多數人是退休回家,含飴弄孫,悠閒自適。但在張桂梅眼中,60歲則是煥發生機活力的又一個起點,培養山區貧困家庭女學生的.“第二春”。

“我一定要讓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學生考上清華、北大,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今年62歲的張桂梅激情滿懷地向記者“規劃”着未來。

隨着年歲的增長,張桂梅非但沒有放緩將貧困山區女學生帶出大山的節奏,反而增加了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間。

“每天5點半起牀的張老師,便開始了一天的忙碌。”麗江華坪女子高中教師韋堂雲説,每天早上,叫完學生集合後,張老師回到辦公室一邊啃饅頭一邊開始處理日常事務,等忙完手裏的活,她還要去各個教室檢查,常常沒有一個完整的早餐時間。

很多人問張桂梅,華坪女子高中建校以來,你已經幫助了1500多名山區貧困學子走出大山,還把自己獲得的70多萬元獎金全部捐獻給貧困山區,麗江華坪女子高中也連續10年獲得了麗江市大學聯考綜合第一的好成績,如今都這把年紀了,有必要這麼拼嗎?

“我沒時間了,多搶一點時間,多培養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就是多作一份貢獻,特別是要培養出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張桂梅説。

身體本就不好,還長時間超負荷工作,張桂梅全身時常疼得動不了,可她卻瞞着所有人,吃點止痛藥,稍好一些,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今年3月,張桂梅再一次住院。醫生要求靜養。這對視時間如生命的張桂梅來説,簡直和病痛一樣難受:“靜養,把我照顧管理學生的權利都奪走了,這樣幹待着,太浪費時間!”

好不容易熬過了3天3夜,張桂梅稍微緩過勁來,沒等醫院同意出院,她就自己偷偷跑回學校。“孩子考上好學校,就是最好的藥!我一定要培養出能上清華、北大的女學生。”説話間,張桂梅的眼睛裏閃爍着充滿希望的光芒。

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讓張桂梅忘記了病痛,忘記了年齡,使她渾身充滿了力量。為了學生,她長期帶病堅持工作,幾次暈倒在講台上,而每一次張桂梅都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上,始終堅持把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命運放在心坎上。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8

“如果我是一條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潤一片綠洲。”這句話出自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一位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的鄉村教師。從照片看,她身軀瘦小,臉龐滄桑,但目光堅毅而執着。40多年來,她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毅然投身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用持之以恆的無私奉獻,幫助鄉村女孩走出大山,去追逐屬於自己的夢想。

鶴髮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作為時代的“燃燈者”,張桂梅的故事讓許多網民熱淚盈眶。聖者渡人,40多年來,張桂梅笑對人生風雨坎坷,始終堅守在祖國西南邊陲的教師崗位上。從寸寸青絲到頭髮花白,未曾改變的是對山區學子的愛心,對教育事業的信仰。她幫助一個個孩子改變人生的軌跡,進而幫助一個個家庭改變困難的處境,這是何其崇高的事業啊!

張桂梅讓人熱淚盈眶,還因為她激發了人們對教師特別是鄉村教師羣體的感懷。我們相信,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還有無數像張桂梅一樣的老師。他們終其一生或許默默無聞,用生命踐行使命,用情懷抒寫擔當,看似普通平凡,卻無比崇高。他們持之以恆的堅守和奉獻,温暖了每一位學子的`心靈。社會不該也不會忘記他們的貢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一位識文斷字的讀者心中都有一份師恩難忘的情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張桂梅恰似一支蠟燭,雖然細弱,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照亮了別人,耗盡了自己。這又何嘗不是教師羣體的寫照呢?致敬張桂梅,就是致敬每一位潤育桃李的教師。謝謝你們——讓知識傳承,,讓青春激盪,讓學子成長,讓夢想飛揚!

致敬張桂梅,同時也表達了黨和國家尊師重教的一貫立場。事業發展,人才為先。我們期待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投身教育事業,紮根基層,紮根西部,紮根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培養人才、積聚力量。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9

當你身處大山,你會做什麼?當你看到貧困之人,你會做什麼?當你聽到女孩因家中貧困而輟學,你又會做什麼?張桂梅做的是一次次的幫助,一次次的奉獻,一次次的大愛。

毛澤東主席曾講:“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數十年如一日,堅韌執着、勵精圖治,勤儉節約、無私忘我,不忘初心、獻身扶貧,為羣眾辦好事、辦實事。她的事蹟平凡而偉大,思想樸實而閃光,在她身上集中體現了偉大的時代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展現了新時期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和共產黨員的時代風采。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

她沒有生兒育女,卻是女子高中近500名學生和華坪兒童福利院50多名孤兒的“校園媽媽”。她是集“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十大女傑、時代楷模”等榮譽於一身,多次受中央、省、市、縣表彰,但是她沒有驕傲自滿,始終視自己為一個平凡的人,把崇高的人生價值追求銘刻在了平凡的工作崗位和繁瑣的工作中。她三十年如一日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平凡事業中,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堅守三尺講台。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盡職、盡責的精神,鑽研學校教學和管理,身體力行,教學成績突出。她不是英雄,但是她用樸實、真實、感人的事蹟贏得了人們對她的敬重。她在以下幾個方面所彰顯的精神,深刻地感動了我。堅韌執着、勵精圖治。丈夫去世後,張桂梅隻身去了祖國西南邊陲的貧困山區從事教育工作,並選擇了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在任教期間,她全身心投入教學,為貧困的學生和簡陋的學校出錢出力,又當老師又當母親,不留餘力的細心照顧着學生們的學習狀態和生活起居,為了學生們能夠走出大山,她勵精圖治創辦了全國第一家免費女子高中,她主動帶頭免費為學生們補課,因操勞過度導致身體狀況越來越差,長期拖着病體,就算腹部長了肌瘤,也忍痛站在講台上,只為孩子們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除此之外,她還義務擔任華坪縣“兒童之家”的院長,成為了54名孤兒的母親。她數十年如一日,從未退縮,從不言棄。天道酬勤,在她的不斷努力和堅持下,孩子們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師資力量也得到了很大地提升。她的到來改變了許多孩子的一生,也鑄就了自己精彩的人生。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説“教育的本質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種對教育信念的執着堅守,讓她的人生更加美麗!勤儉節約、無私忘我。張桂梅在貧困山區任教期間,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業和慈善事業中。在學校裏,學生沒有錢吃飯,她拿自己的錢給學生;學生沒有衣服穿,她拿自己的衣服給學生;學生生病需要看病,她帶學生看病並自己掏醫藥費。總之,只要學生們缺什麼,只要她有,她都能解決。在兒童之家,她義務成了眾多孩子的“媽媽”,一把屎一把尿、不分晝夜的照顧着幾個月大的孩子,為了維持兒童之家,她把自己有的能用的都拿出來給孩子們用,並利用空餘時間到處籌措資金。然而她不是萬能的,她自己並不富裕,她只捨得吃饅頭、青菜、麪條,衣服也是好心人給的,她省下來的錢都用到了教育和慈善事業中,自己未留下一分一毫。她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學生。不忘初心、獻身扶貧。張桂梅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她深知教育在扶貧工作中的重要性,她曾説:“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她不忘自己的初心,並積極響應國家扶貧號召,扶貧先扶智,為了貧困山區的教育,她心繫羣眾,勤儉節約,幫助困難學生,帶學生看病,給學生添置衣物,對貧困家庭進行家訪,為孩子們爭取學習機會。她化作一束光,照亮了大山裏女孩的.夢想,用知識改變貧困山區女孩命運,用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她前前後後為山區的孩子們、為慈善和教育事業投入了100多萬元,其中包括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給她治病的錢,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並無怨無悔。她用自己的肩膀挑起了偏遠山區女孩的讀書夢,給她們搭建了受教育的平台,為他們鋪就了改變命運的道路。

人們常不解地問她:這樣做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什麼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着説:“如果説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説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説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她熱愛黨,熱愛人民,更熱愛貧困山區的人民。為了辦好女子高中,她鍥而不捨,歷盡艱辛,但始終堅信依靠共產黨就能辦成事,就能成就她的夢,辦一所女子高中的夢,讓無數個貧窮的女孩子圓大學的夢,她要通過培養女大學生來促進我們貧困山區脱貧,促進現代文明建設,讓孩子們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改變人生。

目前,以張桂梅老師為首的女子高中,從2008年以來走過了十多個春秋,女子高中這個貧困山區女孩實現夢想的大家庭容納了很多很多成員,大學聯考成績始終保持全市第一名。從女子高中畢業的學生沒有一個辜負家鄉父老的期望,沒有

辜負學校老師孜孜不倦的教誨,全部進入大學的殿堂,實現了走出大山,飛越大山的夢想。張桂梅曾説過“人要有一種不倒的精神,一種忘我的精神、一種自信的精神,雨水衝不倒,大風颳不倒,只有我們堅持着,覺得自己能行,就不會倒,什麼樣的奇蹟都會創造”。如今,張桂梅老師的“桃李”遍佈在祖國的各個工作崗位上,恰如她身上繁茂的“枝葉”一樣,她們時刻謹記張老師的教誨,也日夜不停地為祖國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張桂梅老師巾幗不讓鬚眉,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盡顯巾幗英雄本色。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張桂梅就像蠟燭一樣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她堅韌執着、勵精圖治,勤儉節約、無私忘我,不忘初心、獻身扶貧的英雄精神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

她不僅是一個優秀的黨員幹部,她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黨,奉獻給了人民,奉獻給了她熱愛的教育工作和學生,她還是一團火、一盞燈、一顆星,燃燒着、閃爍着、散發出愛的光芒,向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播撒希望的種子,引領他們走出大山。“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像張桂梅老師一樣的鄉村教師還有很多,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宛如一座座燈塔,指引着孩子們前行的方向,激勵着更多教育工作者在前行的路上堅守初心、照亮他人。在我們的身邊,也有這樣一羣人,他們踐行了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像張桂梅老師一樣不忘初心、奉獻一生,像張桂梅老師一樣愛崗敬業、愛生如子,在教書育人這條道路上披荊斬棘、昂首闊步。

她,走在校園中,是一抹清瘦的背影,卻有着讓人敬仰的力量;她,站在講台上,講解加減乘除,打開一個神奇的數學世界,讓無數雙眼睛綻放求知的光芒;她,坐在課桌前,勾勾畫畫,寫寫停停,讓對錯呈現,譜寫人民教師的樸實樂章。她就是我們學校的劉梅老師,如一株咬定青山的松樹,紮根在教育最基礎的崗位上,一去就是三十多年,一個真正的培育祖國花朵的園丁,一個像張桂梅老師愛生如子、為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人。

七年前,懵懂無知、一身稚嫩的我來到了這所學校,站上了三尺講台,終於實現了兒時的夢想,成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可是,當我真的踏上講台的那一刻,説來慚愧,我是忐忑不安的,我並非胸有成竹,我開始感到焦慮、困惑和深深的不安。我焦慮,我太過年輕,總是擔憂自己能不能站穩那小小的三尺講台,對自己的工作是否問心無愧;我困惑,我總是一次次的來反問我自己,我的專業知識能力是否達標,究竟能不能給我的學生帶來正確的引導;我不安,每當一個個朝氣蓬勃的學生站在我面前的時候,我總是會害怕辜負他們純淨的眼神裏看向我時所包含的信任與期待。幸好,遇到了劉梅老師,她就像茫茫黑夜中的一盞明燈,劃破了混沌,指引我前行的方面,看着她,我彷彿看到了希望,有了勇氣,我堅信自己能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八個字已經在我的心中萌芽生根,特別是跟劉老師搭檔的兩年裏,在她身上我學到了很多很多的東西,讓我對教育事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跟體會。“學生學不會,我就睡不着;學生學不好,我就吃不飽。”這是劉梅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們班的學生都是農村的孩子,還有幾個留守兒童,父母都在外面打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大部分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好,學習習慣差,經常完不成家庭作業。特別是有幾名男生,更是不愛學習,調皮搗蛋,自己不學習還影響別人。作為班主任的我,都已經對他們失去了信心,但是劉老師卻對他們一視同仁,用極大的耐心和愛心來教導他們。劉老師用一個專門的筆記本來記錄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在這個筆記本上,完成和未完成作業的學生都一日瞭然。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從不放棄一個學生,用無私的愛和強烈的責任心給學生的心靈點上了一盞明燈,讓他們的戰績逐漸提高,不讓班級的任何一個學生掉隊。劉老師在教育戰線奮戰三十多年,沒有榮譽,沒有地位,有的只是付出和成績。兢兢業業、默默無聞,甘做教育戰線的老黃牛。劉老師從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得失,一心裝着班上的幾十名學生,只要學生的學習習慣好了,學習成績上去了,劉老師的臉上就會綻開笑容,儘管這張臉不再年輕,有了皺紋,卻是那麼的慈祥、可親、可敬。

劉老師從事的是國小數學的教學和管理工作,國小生自制力差,容易粗心大意,但是劉老師一直是以細緻耐心的態度,不厭其煩地教導着每一位學生。自從劉老師工作以來都是如此,從未間斷過,劉老師始終以這種嚴謹細緻、求實

高效的工作作風來認真完成每一天的工作。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輔導,批改作業等,都是非常繁瑣細緻的工作,但劉老師能夠做到數幾十年如一日,始終把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進步放在第一位,一絲不苟地完成教學工作和學生的管理工作,獲得了學校的其他老師的尊敬,更獲得了家長的一致肯定。劉老師走在路上總有家長圍在她的身邊跟她交流、和她探討,許多家長都希望讓劉老師教自己的孩子。

劉老師用自己的行動真正踐行着“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教育使命。如果説生命如風,她就是撲面而來的微風;如是微風化雨,她是潤物無聲的細雨;如果細雨成流,她便是潺潺流淌的小溪。

韓愈説:“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育家陶行知説:“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而現在時代又賦予了老師新的使命。“三寸粉筆,三尺講台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這在張桂梅老師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也為我們每位教師指明瞭努力的方向。

如今,我也紮根山區農村國小已經滿六年了,面對的一樣是貧困的孩子,他們也一樣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唯一的出路就是學知識、學科學。一遍一遍看着張桂梅老師的報道,我不禁潸然淚下;一次一次感受身邊榜樣的力量,我不禁心有所悟。她們如一束光射進我的心裏,照亮了我前行的路。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一定以張桂梅老師為榜樣,接過老教師們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立足平凡,上好每一節課、改好每一本作業、輔導好每一個學生,用心來工作,用心來教書,堅守教育初心,爭做“四有”教師,不斷超越自我,不談條件、不計得失,一心一意幹好每一項工作,始終堅持把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命運放在心坎上,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新時代新徵程,我們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以張桂梅老師為榜樣,永遠忠誠於黨和人民,要以張桂梅老師為榜樣,爭做新時代“四有”好老師,自覺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堅定的職業信念,將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和使命,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以張桂梅老師為榜樣,珍視教師職業榮譽和肩負的職責使命,始終保持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將滿腔熱忱獻給黨和人民教育事業。要以張桂梅老師為榜樣,積極投身

教育扶貧,幫助貧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努力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貢獻力量!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10

貧困學生的及時雨

華坪女子高中絕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貧困家庭,家庭貧困的陰影對孩子影響很大。張桂梅在家訪過程中,不僅要幫助學生,還經常救濟學生家庭,甚至幫助全家人擺脱貧困。

船房鄉華榮村的文麗麗、文萍萍(化名)兩姐妹分別是華坪女子高中的高三和高一學生。兩姐妹的家不僅貧困,而且她們的父親眼睛患有嚴重疾病,在縣醫院無法醫治,需要到鄰近的攀枝花市醫院醫治,可因經濟困難,一直未能出行。今年國慶到她們家家訪時,張桂梅當場掏出500元給兩姐妹的父親,讓他儘快去看病。

張桂梅看到兩姐妹家有一間裝雜物的危房,人員進出十分危險,當即提出應該儘快拆除。陪同家訪的船房鄉鄉長李桂梅表示由鄉里幫助拆房,並幫助其向民政部門申請低保保障。兩姐妹和父母感動不已,全家攙扶着張桂梅送出村外。

12年來,張桂梅資助學生困難家庭的費用,都來自各級政府給她的獎勵補貼,還有社會各界的捐助。她希望把這些關愛帶到女子高中的`孩子們身上。

“我獲得的許多榮譽,是貧困山區老師集體的榮譽。黨和人民沒有忘記貧困山區的老師們,温暖了老師學生們的心,激勵着我們更加努力做好貧困山區的教育工作。”張桂梅誠懇地説。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11

通過這段時間學校組織的對張桂梅先進事蹟的學習,同是一名人民教師,我自感羞愧。

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的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事蹟平凡而偉大,思想樸實而閃光,在她身上集中體現了偉大的時代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展現了新時期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和共產黨員的時代風采。張桂梅的事蹟,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她工作30餘年來,愛生如子,對待教育事業兢兢業業,即使被病魔糾纏也沒有一絲懈怠,仍然帶病忍受着劇烈的疼痛站在講台,就算倒下也放不下她的學生,無論何時何地,心中仍然牽掛着她最熱愛的教育事業。

作為一名教師,很多無法做到的在張桂梅看來像是舉手投足的小事,其實不然,正因為對她來説是小事,是她心繫學生,心繫她的工作,無論在什麼崗位,她始終一直堅守,不但自己做好,還要樹立榜樣,帶動同事一起做好教育。從她教學取得的成績證明了她對教育事業的衷心。

儘管現實殘酷,她先是喪夫,然後自己幾經病魔折磨,但她始終“不忘初心”,堅持張桂梅和許多人一樣, 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 但是幸運卻沒有垂青她, 不幸之神卻於她如影隨行: 花季年華喪失母親,青春年華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癌細胞轉移的肝臟。 磨難沒有使她消沉, 病魔沒有使她倒下。 她緊緊抓住有限的生命, 在講台上認真教學,在課外認真輔導學生。幾次暈倒在講台上,領導要她住院治療, 她放不下學生,總是還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學校上課。 就是這樣柔弱的身軀,她還依然出任孤兒院院長。是什麼力量支撐她如此做呢?用她的話説就是“如果説我有追求, 那是我的事業; 如果説我有期盼, 那是我的學生;如果説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拜讀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和用生命點滴的人生故事傳説, 我深切的領會到一個智者和仁者所顯現出來的精神魅力。張桂梅不是製造出來的英雄,她是那樣樸實,那樣真實,也許她在悄悄的改寫着英雄的概念, 這些英雄就生長在普通的生活中。

從張桂梅的事蹟中, 我聯想到今天一些不能安心教書育人 為人師表,不能將心思放在講台上,再對比張桂梅同志的高尚人格,讓人感到如此的震撼。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 我們應該像張桂梅同志那樣為學 為人 為師,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的教育事業需要更多像她那樣的教師。我們學習張桂梅, 就是要學習她處處以共產黨員的先進標準要求自己,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淡泊名利 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習她愛崗敬業 為人師表,為教書育人恪盡職守 嘔心瀝血的精神; 學習她崇高師德 治學嚴謹, 為追求學術鍥而不捨求真務實的精神; 學習她珍愛生命 堅忍不拔,為戰勝病魔而不屈不撓 積極樂觀的精神。 她是當代知識分子學習的楷模!今後的工作中,我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向張桂梅同志學習。

一 熱愛教育事業。 對教育的熱愛主要來自於教師對教育在中華民族振興道路上地位與作用認識, 我要以實際行為,紮根於中學教育,讓受教育的孩子成才。回想參加工作以來的歷程: 從 1 997 年 9 月,我就報着一顆對教育事業無比嚮往和追求的心走上三尺講台,開始我平凡的事業。在這十三個春秋所走過的歷程中, 我永不退縮, 更不放棄,我為之努力着奮鬥着,當我取得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成績時,我才真正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光榮與自豪。

二 關愛學生。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 教育的主體, 只有把學生培養好,振興中華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要培養學生,就離不開對學生真摯的愛,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成為德 智 體 美諸方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改革不斷更新的今天,過去的那種教書匠式的方法肯定是不再可行了。 現在的學生, 比以前的學生多了更多的想法,受外界的影響也更大,在提高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應該用什麼手段來教育學生? 我認為, 要教育好學生, 杜絕學生的逆反心裏 厭學情緒,讓學生真正喜歡上這門學科,絕不是靠武力手段,或是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 應該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他們, 孩子有時是淘氣, 有時是一時管不住自己,並不是真的想要犯錯誤。我們應該多給他們一些機會,多理解理解他們, 多跟他們談談心裏話, 走進他們的生活, 瞭解他們的心聲,從而對不同的心聲進行因材施教。

三 不斷更新教育觀念, 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 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有新的.理念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才能適應培養創新人材的需要,才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 重視學生的自我鍛鍊和個性發展, 使全體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優的發揮,使每名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發展。只有過硬的業務能力,在學生面前才有威信,才有利於教學和班級的管理。 所以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瞭解國內外最新的教育動態,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為教學和班級管理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工作中我不斷向有經驗的教師和班主任請教, 認真總結自己的教學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經驗, 用科學 合理有效的方法指導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使自己的教法和班級管理工作不斷煥發新的活力。

通過學習張桂梅同志用生命點滴寫就的人生故事傳説, 我深切的感受到一個平凡教育者所顯現出來的精神魅力。 “她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脱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張桂梅的精神, 是一種時代的精神,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愛國主義追求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張桂梅的精神,又是一種平凡的精神, 體現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把對國家 對人民的熱愛和回報,具體落實到自己的事業和學生上, 在普通教學崗位上, 恪盡職守嘔心瀝血 淡泊名利

執着追求。 我作為教師中的一員, 我要用心感受 用心學習張桂梅的精神,學業上不斷進步, 修養上不斷完善, 做學生熱愛人民滿意的優秀教師,做無愧於時代的光榮教師。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12

我認真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感人事蹟,我對她產生來強烈的崇敬之情,她和我們一樣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可她堅強的毅力卻是我所不能及的,我為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上而欽佩。

她是與命運之神抗爭的典範。張桂梅和許多人一樣,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但是幸運卻沒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卻與她如影隨行:花季年華喪失母親,青春年華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磨難面前她勇敢的挺直了身子。磨難沒有使她消沉,病魔沒有使她倒下。她緊緊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講台上認真教學;在課外,認真輔導學生。幾次暈倒講台上,領導要她住院治療,她放下學生,總是還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學校上課。就是這樣柔弱的身軀,她還毅然出任孤兒院院長。是什麼力量支撐她如此做呢?張老師的話“如果説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説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説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她是貧困地區孩子們的天使。張老師放棄了進條件好的學校任教的機會,選擇了條件較差的學校,一身病痛的張老師教學上幾十年兢兢業業,承擔學校繁重的教學工作,女生工作,婦女工作,語文教研工作及其他校務工作。除了住院沒向學校請個一天病事假,教學成績卻異常突出,她説:“為了民族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台上,長眠於華坪的沃土之中,也無怨無悔”。吃苦在前,那裏最需要就到那裏,無私奉獻,張老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她愛生如子。她雖然沒有孩子,可是她卻是許多孩子的媽媽。精心教育學生,輔導學生,中午晚上看着學生睡覺,給學生蓋被子。學校學生和孤兒院50多個孩子,住院她陪着,給他們送飯,付醫藥費,資助學生讀書,自己連洗衣機都沒有。她將愛播灑進孩子們的心田。她有着我們教師兩袖清風的高尚品質。張老師前後將國家獎勵給她的獎金50餘萬元全部捐給貧苦地區的教育事業,自己每天的生活控制在三元。她像春蠶,她像蠟燭,她更像光芒萬丈的太陽!

她是新時期教師的楷模。因為她淡泊名利的精神可以使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物質固然重要,可是決定我們生命價值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品質。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培養一大批對國家發展有用的人才,這些人才,首先必須是政治上過硬的,必須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他們才能肩負歷史的重任。我們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過硬的政治思想,學校德育建設的落實就是一句空話。我們培養的人才質量就會出問題!這是很危險的,學習張老師的事蹟,很有現實意義。

作為一名鄉村教師,我們要學習她淡泊名利 無私奉獻 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 艱苦奮鬥 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 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要時時刻刻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工作,不辱使命,做一名人民放心的教師。

者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魅力。

她堅守初心,對黨忠誠一輩子。張桂梅同志是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是“四有”好老師要求的`榜樣。她響應黨的號召,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跨越千里、輾轉多地,無怨無悔。她創辦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將堅定的理想信念融入辦學體系,幫助數千名山區女孩改變命運,為國家輸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華坪縣女子高中,是全市第一家黨員佩戴黨徽上班的單位。張桂梅讓黨員在羣眾和師生面前“明身份”,促使黨員起到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做到了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有黨徽在閃爍。20xx年,她在領取勞模獎金後,把全部獎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黨費。她把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滲透在血脈裏,在她身上充分體現着一名共產黨員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質和至誠至深的家國情懷。

她牢記使命,為民奉獻一輩子。40多年來,她為了不讓一名女孩因貧困失學,堅持家訪11年,遍訪貧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餘萬公里。張桂梅與孩子們之間有很多故事傳説,每一個都是催人淚下。199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個男生突然發高燒,張桂梅看到這位學生寒冬臘月還穿着單衣,當即把丈夫去世後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給了這位學生,並連夜把他送到醫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費。第二天,當學生家長趕到醫院,看到已經守候了整整10個小時的張桂梅臉色蒼白,神情憔悴,這位傈僳族老人感動得熱淚盈眶。她長期拖着病體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體,換來女子高中學生學習的好成績。

她堅守教育報國初心,牢記立德樹人使命,紮根貧困地區40多年,不遺餘力踐行着“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的諾言,立志用教育扶貧斬斷貧困代際傳遞,傾力建成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讓1600餘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託舉起當地羣眾決戰決勝脱貧攻堅的信心與希望。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13

1997年4月,是個不幸的日子,張老師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腹腔迅速膨脹,疼痛難忍。她一面吃止疼藥,一面把工作量加到了最大限度。當她知道自己生命垂危時,面對一紙無情的病檢報告(當時醫院診斷為癌症),她沒讓領導、同事、學生知道,而是默默忍受着身體和心靈上生與死的煎熬。在這幾個月裏,同事們經常看見她在通往教室的路上一步一步往前挪。她給學生加大了複習量,也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她每天早上6點多鐘起牀,晚上批閲作業試卷到12點。這樣,一直堅持到7月份,把學生送進會考考場後,才向領導説明情況,住進了昆明的一家醫院進行手術治療,切除的子宮和腫瘤重達2公斤多。手術後,醫生要求她至少休養半年,可是手術後的第24天,她就回到民中上班了。由於手術失血過多,傷口沒有完痊癒合,巨大的疼痛折磨着她,可她仍然堅持在講台。由於過度勞累,97年12月,張老師的病情復發,領導、同事、學生多次勸她住院治療,她不肯。她説:"我的事業是教書,我的希望是學生,不把他們送出學校我是不會先走的"。這段時間,她的工作量達到了極限,每天工作10多小時,更不存在星期六、星期天,全年休息的時間只有過春節的3天。直到98年3月,她的'病情己惡化得特別厲害。人們勸她住院,她仍然拒絕了。

她説:"學生剛有起色,我不能離開他們,我的生命就是講台"。領導、同事們説:"我們需要你活着,華坪人民需要你活着,請你服從安排吧。"衝着這份真情,她才進了華坪縣中醫院,這時,她仍然一邊治療一邊堅持工作。每天都是一拔下針頭就走向講台,從沒有在醫院安穩地躺過一天。看了不到一個月,醫生告訴她醫院無法控制她的病情,需要轉院治療。為了節約國家的醫療費,她毅然決定出院。為了即將畢業的學生,她拒絕再到任何醫院治療,仍然堅守在崗位上。就這樣,張老師調到華坪兩年多了,雖然她一直帶着重病,一直承受着痛苦,可她從沒有請過一天病事假。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什麼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着説:"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cailiao/2gkv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