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新材料 >

袁隆平的事蹟介紹(通用11篇)

袁隆平的事蹟介紹(通用11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事蹟吧,事蹟是用於表揚先進、樹立典型,使廣大幹部羣眾見賢思齊,有所效仿,從而盡心竭力地做好本職工作而如實記載和反映工作、學習中湧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蹟的書面材料。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事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袁隆平的事蹟介紹(通用11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袁隆平的事蹟介紹(通用11篇)

袁隆平的事蹟介紹1

天陰沉沉的,窗外的雨水淅淅瀝瀝地下着,我坐在房間里正上着網課,突然,電腦上彈出一條新聞:默哀!“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2021年5月22日13時02分逝世。

這個消息如同雷電直擊我的心坎,腦袋裏“轟”的一下,整個人都僵住了,大腦裏一片空白。就在這一剎那,“金豆豆”噼裏啪啦地掉落下來,淚水打濕了書本上的字。

過了好一會兒,我才緩過神來,低頭望了望被淚水打濕的字跡,想起袁隆平爺爺曾經的那些事……

袁隆平爺爺年輕時收了幾個徒弟,每天,田園裏都看得到他們的身影。這天上午,袁隆平爺爺和他的弟子在幹活的時候,突然,大地劇烈搖晃,整個人重心往下倒,房屋也向他們壓過來。袁隆平爺爺心裏喊了一聲:不好!便大聲的對附近的人們説:“鄉親們!快跑啊!地震了!”喊完馬上轉過頭對他的弟子説:“快,你們先跑,帶上鋤頭和其他工具!”弟子也着急了:“老師,可您……”“不用管我的,我拿完種子馬上就來。”話音剛落,袁隆平爺爺以最快的速度跑到房間,翻箱倒櫃的找種子。終於,在牀頭櫃上找到了那包種子。

傢俱可都碎了,玻璃渣片一堆,一不小心就會刮到流血,房屋也在倒塌,很可能就在一瞬間,這條生命就會飛灰煙散。可袁隆平爺爺不顧一切,拿起了那包“珍貴”的種子。

他曾説:“假如我不在家,那麼就一定在試驗田;如果不在試驗田,那也是在去試驗田的路上。”

袁隆平爺爺一生都在鑽研水稻,為我們做出了偉大的貢獻,讓全中國14億人吃得飽飽兒的,不餓肚子。這比天高,比地深的情誼,我們怎麼能忘懷?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以後再也不會浪費糧食了,因為,在每一粒米飯裏都有您的功勞!

袁隆平的事蹟介紹2

“讓更多的人吃飽”袁隆平91歲離開。大師隕落,全世界哀悼。他的去世是中國和世界科學界的巨大損失,也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損失。“國家的脊樑”將被我們永遠銘記。

傑出貢獻改變世界。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受人尊敬和愛戴的科學家。他是雜交水稻研究的先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應用於生產的科學家。他發明了“三系”雜交秈稻,成功開發了“兩系”雜交水稻,建立了超級雜交水稻技術體系。幾十年來,他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推廣,為中國的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解決世界60%人口的吃飯問題,袁隆平的貢獻是顯著的,“雜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實。

學術態度影響深遠。袁隆平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大學生,飽受困難和挫折。無論什麼情況,他的身體裏總是流淌着祖國和世界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裏。他還在孜孜不倦的攀登超級雜交稻的巔峯。一路走來,袁隆平的科研有很多疑惑、失敗、挫折。他一直埋頭苦幹,不怕吃苦,闖出一片新天地。他的那句“科研怎麼會失敗?”一直激勵着無數科學家參與遊戲科學競賽;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熱諷,也不要怕別人説你不落俗套”一直激勵着青年學生勇闖創新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則是淡泊名利、踏實做人。他無數次拒絕了來自國外的高薪聘請,因為他知道他和雜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國。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終銘記投身科學研究的激情與夢想,始終銘記把雜交水稻不斷帶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對待成就,他極富人情味,常懷感恩心,把雜交水稻的功勞歸功黨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時尚的消費觀,也不把個人的財富看成是負擔,曾因為多看了幾眼豪車上新聞,卻依然選擇普通的車子下試驗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這就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熱愛的種子一樣,深埋在後人心間,令人從中汲取力量,傳承使命。種子優良了,水稻才能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兩個夢依然任重道遠,但有“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將激勵更多的人為科技興國而戰,未來可期。

袁隆平的事蹟介紹3

袁隆平是我國當代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他參加工作50多年來,不畏艱辛、執着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峯,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先世界,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我國及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學習袁隆平,就要學習他熱愛祖國、一心為民的堅定信念。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説,“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自年輕時他就立志獻身雜交水稻事業,併為之不懈拼搏、頑強奮鬥,始終把為國家解決好“民以食為天”問題當作自己的重大責任和崇高使命,50多年如一日,意志堅定、鍥而不捨。

學習袁隆平,就要學習他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科研作風。“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這充分體現了他潛心實幹的本色和求真務實的作風。“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勢”,這曾經是世界經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平不迷信權威和書本,20世紀60年代初,他從對“鶴立雞羣”稻株的觀察中悟出天然雜交水稻的道理,從而勇敢承擔起雜交水稻研究的課題,不畏艱難,反覆試驗,終於研究成功三系雜交水稻。袁隆平不滿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斷創新,帶領我國雜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兩系法雜交水稻,使我國的雜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領先水平。學習袁隆平,就要學習他淡泊名利、樂於奉獻的崇高品德。

上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相關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實現。上世紀80年代,他帶領“863”項目組開展攻關,提倡團結協作,很快獲得了成果。他沒有把政府撥給的數千萬元作為自己的研究專款,而是組織起全國的協作單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還將所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科學獎和世界糧食獎等獎金全部捐獻出來,設立獎勵基金,獎給為科研做出貢獻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們。袁隆平不僅傾心解決中國糧食問題,而且長期關注世界糧食安全。在他眼中,雜交水稻研究成果既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他把“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為畢生的追求,併為之做出了極大努力。

袁隆平的事蹟介紹4

國電集團和國電科環集團黨委號召廣大黨員幹部開展向偉大的科學家袁隆平同志學習的活動,並下發了《袁隆平傳》一書,我懷着崇敬而好奇的心情開始翻看了這本以政治教育讀本身份出現的書籍,但是,它傳奇的色彩,豐富的內涵和感人的事蹟立即吸引了我,使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氣將它讀完。袁隆平同志的傳記,他代表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鍥而不捨的民族精神和高貴品質。

學習袁隆平,首先要學習他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説:”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作為一名基層幹部的黨員,身處環保工程第一線,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國電集團的環保事業及國家、民族的奮鬥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國家的環保產業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興國的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並立身本職,從做實、做大、做強着眼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

第二要學習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袁隆平院士認為:”成功的要決在於知識、汗水、靈感、機遇。”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説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瞭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為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鑽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職崗位上百折不撓,鍥而不捨。並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甘於奉獻,振興我國電力環保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袁隆平的事蹟介紹5

温馨的餐桌上,我們吃着香噴噴的大米飯;廣闊的稻田裏,一位耄耋老人辛勤工作。在陽光下,他顯得很年輕,只是背有點彎,臉上有幾道皺紋而已,沒錯,他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袁隆平爺爺。

他作為雜交水稻之父,一輩子有兩個理想:一是“禾下乘涼夢”。二是讓全世界人民都吃飽飯,可這又是何其的困難,但是袁隆平爺爺他真的做到了。八年時間,只為調配雜交種;炎炎夏日,14天的奔波,只求一株雄性不育種;身患胃病,他一隻手捧着肚子,另一支手扶着稻穗。沒錯,這就是我們所崇敬的袁隆平爺爺!終於,新一代雜交水稻橫空出世,平均每年解決3500萬人温飽問題,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多畝,而且雜交水稻還有着巨大的潛力,還可以繼續研究,這極大解決了一個有14億人口大國的糧食問題。

飽飯人應當憶袁公。2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於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實現了大面積示範,每公傾10.5噸、12噸、13.5噸、15噸的目標。而最新育成的第三代雜交稻叁優一號。在2020年作雙季晚稻種植,平均畝產911公斤,加上第二代雜交旱稻畝產619公斤,真正實現了每年畝產稻穀3000斤的公關目標。

他勤於科研,身材瘦小,風吹日曬皮膚黑,像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獎項很多,卻為人低調,可他從不在意,攻艱克難,一絲不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給母親寫的那封信,他為了人民不再捱餓,卻給自己留下了永遠的遺憾,母親即將過世,自己卻因開會沒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多少的悔與盼都成了老人的惦念。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希望每位坐在餐桌前的同學都能憶起那位國士無雙——袁隆平。從此碗中有米飯,心中有袁老!

袁隆平的事蹟介紹6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終於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而在試驗田收割以後,種糧大户王化永告訴他第5號田599.1平米合0.897畝,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畝。並要按通行的“七五折”來計算他的每畝淨產量時,袁隆平謙虛的説,我們不按七五折,我們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這樣稻穀收穫後經烘乾、除雜後,按標準水分加權平均,七二摺合每畝片平均畝產926.6公斤。

田裏增產幾公斤水稻也許算不上什麼大事,但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來説可就意義非凡了。當年把雜交水稻的畝產量從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平用去了4年時間。從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現在從800公斤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袁隆平整整摸爬滾打了7個年頭。可想而知,在這期間,每增加一公斤的產量都要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付出數不清的心血。如果在這次驗收中,袁隆平只要稍微做點手腳,甚至只需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的1000公斤目標可能就會在現在同步實現了。然非但如此,袁隆平不僅在全程遠離驗收的專家組,更主動要求驗收專家組放棄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淨出率。這樣一改變,袁隆平的成績也超過了900公斤,但總成績卻也“打折”了。

我們中國人素來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壞事可小不可大”的“傳統”。對於一個人的成績,不但能“可大”,甚至還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點水”人們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範人物出現之初少有非議,而一經歷史檢驗便難掩瑕疵。特別是如今所謂的這獎那杯更是非議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績的內容並不是那麼實在。按照袁隆平的聲望和其貢獻。別説成績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計入袁隆平的成績單,甚至國家就按照這樣一個成績單獎勵他,估計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為按照袁隆平的貢獻,他現在早已遠遠超出國家的獎勵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平的這種對自己成績的“打折”,也才釀造出中國科學界獨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輝的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國的科學家,按他對社會的貢獻和他得到的獎勵足夠他有晚年享受不盡的奢華,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間地頭,但是我們看到雖然已經80出頭的袁隆平仍然額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裏,對奢華的生活更不屑一顧。他是中國最有錢的農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艱苦環境中的一流科學家。而袁隆平卻説,要那麼多錢做什麼,那是個大包袱,背來背去。我覺得這種生活很好,搞豪華車有什麼意思,穿着豪華的衣服還有什麼鱷魚的皮帶,兩千多塊錢我從來沒有,送給我,我不要。

事實上正是袁隆平的超然和灑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對成績和榮譽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們常説,什麼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飽就要捱餓。水稻每畝達到900公斤,就能解決全球5000萬人的吃飯問題,如果這個增產不是實打實的,就有可能還有幾千萬人捱餓。而袁隆平把這個成績“打折”,就意味着夯實了這個成績單,也就意味着不僅能保證5000萬人的吃飯問題不會“打折”,更能夠綽綽有餘。他不僅對自己要求這樣嚴格,同時也對自己所帶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丟開一點,不怕困難,努力鑽研”。甚至提出:我培養研究生、博士生第一個條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説電腦很重要,書本知識也很重要,都是基礎,但是電腦裏面,書本里面種不出水稻出來的。這樣一種認真求實的精神,足該成為中國科學家的“座右銘”。

袁隆平的事蹟介紹7

5月22日,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因病去世。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開始研究雜交水稻,袁隆平先生將自己畢生的心血都獻給了雜交水稻研究事業,取得了全世界公認的研究成果,贏得了全國乃至世界人民的讚譽和敬仰。

袁隆平先生離開了我們,但我們應在悲痛中緬懷,在緬懷中激發奮鬥的力量,在科學事業上勇闖新路、勇攀高峯,在服務人民、造福人類的行動中砥礪前行、永不停歇。

創新是任何一項科學研究的制勝法寶,是任何一項偉大研究成果的核心動力。無論是剛剛涉足雜交水稻研究領域,還是持續60年的研究工作,袁隆平先生所堅持的就在創新中探尋新的方法與路徑,在創新中找到新的方向,收穫新的希望。在“無性雜交可以改良品種,創造新品種”的傳統論斷壟斷着科學界時,他敢於質疑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説,沿着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體學説進行探索,歷經無數次失望與失敗,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直擊雜交水稻理論探索及實踐研究禁區,在該項科學研究的“無人區”找到了一條雜交水稻研究的創新之路,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其後的雜交水稻二號、三號成果,實現了週年畝產稻穀3000斤的攻關目標;海水稻試種成功,中國2.8億畝可以開發利用的鹽鹼地,每年可增產糧食500億公斤,多養活約2億中國人。正如袁隆平先生所言: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要多讀書但不能迷信書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熱諷,害怕標新立異。袁隆平先生正是以這樣的創新素養,才在世界雜交水稻研究中成為當之無愧的行動先驅者,成為“雜交水稻之父”。

科學之路是一條崎嶇的曲折的山路,只有埋頭苦幹、不畏艱辛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研究雜交水稻,廣袤的農村大地就是袁隆平先生的研究室,無論白天黑夜,不管春夏秋冬,都是袁隆平先生的研究時間。人們經常看到袁隆平先生挽起褲腿到稻田中間尋找可供雜交研究的“特殊”水稻,在炎炎烈日下觀察新型水稻的長勢、分析實驗品種的優劣。即使到了八十多歲的高齡,袁隆平先生的雙腳一刻也沒離開他深愛的泥土,沒有享受片刻的.清閒。為了方便在田埂上行進,年近八旬的袁隆平依然駕駛着摩托車在田埂上行駛。在袁隆平一生的科學研究中,如果説是創新的勇氣和超人的智慧凝聚成了他偉大的研究成果,那他畢生紮根農村,與泥土為伴的科學精神,就是他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只有淡泊名利的科研工作者才能堅守枯燥的研究人生,才可能將畢生的心血獻給他深愛的人民。因為其卓越的研究成果,袁隆平先生獲得了無數至高的榮譽。1981年獲得國家發明特等獎,2001年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4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018年獲“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他還相繼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二十餘項國內國際大獎。可是,在袁隆平先生心裏,儘管十分珍惜珍視這些榮譽,但他始終將自己當作一名普普通通的科研工作者,他最喜愛的一個稱呼是“農學家”。正是這樣一位“農學家”,以他大功至偉的研究成果,被農民兄弟尊稱為“米菩薩”。這樣一個“特殊”稱呼的背後,凝結着袁隆平先生一生從不停歇的追尋足跡,也是他謙遜品格的最好詮釋。

千古流芳人敬仰,精神譜寫萬年春。偉大的人民科學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先生一路走好,人民會永遠懷念您!

袁隆平的事蹟介紹8

袁隆平生於1930年9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世界級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曾成功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強化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國際上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為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此外,他還先後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糧農組織等多次國際獎勵。

他培育的雜交水稻被稱為“東方魔稻”,確保了我國以僅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佔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產的稻穀相當於每年解決6000萬人的吃飯問題。有人説,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礦,怎麼挖掘都有收穫,他還是一個多面體,每個側面都值得大家學習。是啊,如今,全國人民都在向袁隆平學習,學習他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獻身精神,學習他勇於追求真理、不迷信權威、不因循守舊、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學習他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學習他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學習他謙遜淳樸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些精神不是隨便説説的,翻開那本中國感動世界,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立體真切的展現在腦海裏的,就是真實的袁隆平。袁隆平早在考大學之前,他就立志做一個農業科學家,西南農學院正是我們這位現今的農業科學家的誕生之地。也許是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經歷的戰火與生活的艱辛讓他能夠立下這樣的志向吧。大學畢業後,他響應國家的號召,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懷大志,目標堅定的人,才會不畏懼苦,不害怕難!在20世紀60年代,在那饑荒的年代裏,袁隆平目睹了那些慘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歷史成為袁隆平前進道路上的動力。從此,他立志使我國農民擺脱貧困,立志向飢餓挑戰。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可以説袁隆平在青年時期就知道了,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業,更造福了億萬的人民。

所以,要做怎樣的人?我想應該就是要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才會有崇高的人格。所以,當我們今天學習袁隆平那麼的美好的品質的時候,我們知道,那個汗霜滿衣,皮膚黝黑,真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泥腿子’的人,展示給我們的卻是人格的光芒。

袁隆平的事蹟介紹9

他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卻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

外界對袁爺爺最動人的一句評價是:“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但你可能不知道,這粒種子是怎麼找到的,14天,14萬株水稻,他左手持放大鏡,右手拿鑷子,彎腰弓步,在湘西稻田一株一株地找,終於找到了一棵雄性不育株水稻。1961年7月的一天,袁爺爺發現一株稻株結出了230多粒稻子,他推算用這個稻株做種子,水稻畝產會上千斤,而當時高產的水稻才不過五六百斤。在袁爺爺的努力堅持下,他帶領科研團隊不斷研發,接連攻破水稻超高產育種難題,水稻畝產從700公斤突破到1200公斤,袁爺爺帶領着他的團隊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紀錄。這樣的輝煌成就真是令我佩服。

袁爺爺有兩個夢想,第一個是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我們可以坐在稻穗下乘涼。我想他的這個夢,已經快要實現了。回憶曾經缺糧的苦,他一字一句嚴肅地説:“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而今天,他的所作所為,不正是一個國家的拯救者嗎?

袁爺爺的另一個夢想:是讓全天下都能吃飽飯。他在湖南開辦雜交水稻培訓國際班,來自80多個發展中國家14000多個學生跟他學習最先進的育苗技術,親切地喊他“爸爸”。是的,他不愧被稱為世界人民的“爸爸”。袁爺爺做了很多不可能的事——他去長不出莊稼的馬達加斯加開荒,去仙人掌都種不出的迪拜種水稻,不僅是我,許多的外國專家也由衷地佩服他。

袁爺爺的事蹟時時刻刻鼓舞着我:他造福世界的技術,攻堅克難的勇氣,樂觀豁達的心態,低調謙遜的美德,沒有一項不令我佩服,而最讓我欽佩的,卻是他那專注、堅持、畢生逐夢的信念。2021年5月22日,91歲的袁隆平爺爺離開了我們。巨星會隕落,光芒永不滅!袁爺爺一定變成了天上的恆星,正含情脈脈地凝望着大地的五穀豐登吧。記得您曾説:人生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而我想對您——我最最崇敬的人説:我會好好吃飯,也會努力做一粒好種子!

袁隆平的事蹟介紹10

作為奮戰在水利戰線的一員,我發自內心地讚揚袁隆平院士,我覺得我們大家都應該認真努力地學習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祖國、為自己的信仰,腳踏實地,造福人民。

首先,要學習袁隆平院士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説:“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作為一名具有高級職稱的黨員,身處教學科研第一線,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院系學校及國家、民族的奮鬥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專業教育教學的改革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並立身本職,從教學做精、科研做強、專業做大着眼一步一個腳印。

其次要學習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袁隆平院士認為:“成功的要決在於知識、汗水、靈感、機遇。”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説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瞭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為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鑽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教學和科研崗位上百折不撓,鍥而不捨。並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甘於奉獻,振興高等教育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建設。

再次要學習袁隆平院士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從大處着眼,從難處着手,從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課題的啟動總能帶動不同地區和單位的合作攻關。20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得後續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實現。從這點上,我想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和金融教研室主任更應該需具備這種精神,團結同志,傾聽大家的呼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後送傘”,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務員,圍繞專業和院系全局決策,統一認識,理順關係,全力以赴把及教學科研培養工作辦成、辦好、辦到位。

最後還要學習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以自居;他作風純樸,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優秀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峯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鬥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院士對事業的執着和奉獻深深地激勵了我,作為大學教師我們的收入不算豐厚,但是我們所從事的事業卻是極為崇高的,我要儘自己全力來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可以説,袁隆平院士的這種精神不僅鼓舞了我們,更淨化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作為水利人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貫徹縣委、局黨委的各項安排佈置,積極努力工作。從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進事蹟為榜樣和標準來不斷督促並提高自己,以爭取更大的進步。

袁隆平的事蹟介紹11

“我有着一個夢,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這是袁隆平為歌曲《我有一個夢》寫下的歌詞,也是他夢想的寄託。

一個人,一顆種子,一個夢想,一生追求,歌聲猶縈繞耳畔,斯人已去。他帶着夢的種子去了遠方,但讓我們記住袁隆平,這位讓中國人“端牢飯碗”、也為世界糧食生產作出貢獻的英雄。把一生浸在稻田裏,把功勛寫在大地上,他“從土地裏來,到白雲中去”,他走了,但我們都在他的“稻穗下乘涼”,他的故事、他的精神永遠伴隨我們,也永遠值得我們每一個國人緬懷、尊敬和學習。

他一心為民,永葆初心。中國是農業大國,卻不是農業強國。袁隆平青少年時期就立志要讓中國的老百姓遠離缺糧的威脅,1949年夏天高中畢業後,父親打算讓他報考xx大學,但他毅然選擇了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當農業科學家,為中國的糧食增產作貢獻,成為他的青春理想,他也真正把自己的一生交給了土地,交給了祖國和人民。“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這條掛在袁隆平試驗田的橫幅,就是他對祖國、對人民誠摯熱愛的真實寫照,他一生奮鬥在雜交水稻事業上,實現着他的“豪言壯語”,踐行着他的為民初心,無愧於“共和國勛章”的至高榮譽。

他尊重科學,永遠攀登。袁隆平以科學報國,不屈不撓,勇攀高峯,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半個多世紀,為今天14億人民飯碗裝上中國糧食作出了卓越貢獻。一路走來,他的科研也不乏質疑、失敗、挫折,但如他所説,“哪有搞科學研究不失敗的呢”。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正是他對科學的尊重與執着地追求,才闖出一片新天地,不斷成就着他的科研夢想。

他鍥而不捨,永生奮鬥。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但袁隆平卻一輩子專注雜交水稻研究這一件事,直到耄耋之年,夢想依存,他曾表示,我一直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夢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為此,他一生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試驗田裏勞作、觀察、研究,每天到稻田地“打卡”成為習慣,也體現出他“農民科學家”的本色和鍥而不捨的奮鬥精神。兩年前,他還曾説:退休對我來講是不存在的,只要身體好,只要不老年痴呆,我就一直工作,一直堅守我的“禾下乘涼夢”。“我做過一個夢,夢見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大,稻穀像葡萄一樣結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們一塊兒在稻田裏散步,在水稻下面乘涼。”這雖只是一個夢,卻彰顯了袁隆平活到老、奮鬥到老的精神,因此,才讓他夢想不斷成真。

我們在他的“稻穗下乘涼”緬懷袁隆平。今天,實現民族復興偉大中國夢,任重道遠,征途漫漫,惟有奮鬥,就是要像袁隆平那樣追夢,像一個90後,永葆青春活力,永遠精力充沛,在平凡崗位上,不屈不撓、不懈追求,努力奮鬥、創造卓越,為民造福、為國奉獻。讓袁隆平的精神、力量和成果薪火傳承、永不熄滅,如此,也才是對他最好的緬懷與學習。

標籤: 袁隆平 事蹟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cailiao/9pj11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