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新材料 >

工匠精神的個人事蹟(14篇)

工匠精神的個人事蹟(14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事蹟吧,事蹟可以起到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到底應如何擬定事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工匠精神的個人事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工匠精神的個人事蹟(14篇)

工匠精神的個人事蹟1

“進廠32年來,我最高興的是當一名優秀車工!”這是雲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簡稱昆明重工)的車工小耿的心聲,也是他32年來的不懈追求。

小耿,瘦高個子,臉上總帶着笑容。他是全國勞動模範、國家級技能大師、全國技術能手……他以自己32年對車工職業的堅守和打磨,生動詮釋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展示了一個技能大師的風範。

昆明市北郊黑龍潭公園附近的龍泉路邊,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陳舊的廠房,這就是昆明重工廠區。小耿在這裏成長、生活、工作了53年。

小耿的父親耿鼎和弟弟耿家華也先後在昆明重工當車工,兩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過了近60年的歷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總工藝師、全國勞模,耿家華也是國家級技能大師、全國技術能手。這就是著名的“父子勞模,兄弟名匠”。

“如果沒有父親的教育,就不會有我們兄弟今天的成長!”小耿説,父親的三句話影響了他們一生,“荒年餓不死手藝人”“做人要踏實”“做事要認真”。

1984年,小耿進昆明重機廠(昆明重工的前身)當車工。當車工第一件事是學磨刀。“車刀是車工的靈魂,在我眼裏,車刀、產品都是一種藝術品,一定要認真打磨。”小耿説。

技校畢業的小耿對車間裏的車、鏜、銑、刨、磨,樣樣精通,是名副其實的全能機牀工,還是個發明創造能手。

1993年,小耿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機生產任務,原加工工藝效率低,費用高。小耿和工友研究創新技術用T68鏜牀加工,使每組的加工費用從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xx年以後,小耿帶領工作室成員先後完成拉絲機、軋機等產品工藝編制和圖紙改進500餘項,攻克了多個技術難關,年平均為公司節約創效100餘萬元。小耿告訴記者,多年來他個人的技術發明創新有近200項。

小耿多年來獲得了許多國家級和省級榮譽,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一直都沒有變。

近幾年來,由於市場等方面的.因素,昆明重工連續虧損,小耿選擇與企業同甘共苦。其實近年來不斷有企業高薪來“挖”小耿,但都被他拒絕了。“30多年一門心思做一件事,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小耿的徒弟李益雄認為,對“工匠”最好的詮釋,應該是小耿這樣,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最近,小耿的工作室裏又多了幾張草圖,這是他們研製的智能廁所,已經做出兩台樣機,將在今年南博會上展示。小耿常説:“我是在把圖紙變成現實。”

工匠精神的個人事蹟2

人物名片:全國煤炭系統技術創新能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全國煤炭系統技能大師,全國能化學系統大國工匠。

年,中專畢業後被分配到一礦機械廠任技術員,在25歲時就由一名技術員成長為機械廠主管技術和生產的副廠長,成為當時礦裏最年輕的科級幹部。

年4月,我國鐵路進行第六次大提速,對煤炭裝車提出了新的要求,哈爾濱鐵路局以外的火車皮進行煤炭裝車時,煤炭高度不許高出車廂高度,如果按標準進行裝車,平均每節車廂要少裝4噸煤炭才能滿足不超高的要求。這就出現了虧噸現象,按瀋陽局平均運費20元/噸計算,公司年產量萬噸左右,每年造成經濟損失3000萬元-5000萬元。這在全中國乃至世界來説都是個新課題。當公司領導將整個項目的設計、加工和安裝工作交給時,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帶領安裝人員每天早出晚歸,克服部件重、高空作業、車皮通過影響施工等困難,經過連續50天的奮戰,終於完成了研製任務,將高出車廂的煤炭壓到和車廂高度一樣的高度,同時也達到了車廂規定的'裝載噸位,完全解決了煤炭超高和虧噸問題。此成果現在被國內多家煤炭企業採用,每年為各企業挽回因虧噸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幾億元以上。

年,公司決定在儲裝中心快速裝車站新建一套車皮降高裝置,要求必須做到車皮一次性 通過完成煤炭的裝車、平整和噴淋降塵三項工作。他提出對整個設備進行全自動控制的設想,經過兩年的設計、製造、安裝和調試,年正式投入運行,成為國內第一個實現全自動控制,降高效果最好的車皮降高裝置,大大縮短了車皮站停時間,同時,避免了因煤炭運輸產生的揚塵對鐵路沿線造成的煤塵污染,此項目目前處於國際領先水平,連加拿大的跨國煤炭企業集團都非常感興趣,要來國內進行考察。年,此項目獲得職工經濟技術創新項目一等獎;年,獲得全國煤炭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一等獎。

年,公司篩分廠進行二級破碎機至工業廣場鍋爐房輸煤系統的刮板機及二破下分煤漏斗設計製作與安裝。設計院設計的方案,漏斗安裝需要10天,而且篩分系統集中控制線路需改線,暖氣管路需改線,工程量大,還影響外運裝車10天左右,少銷售100萬噸煤炭,損失巨大。聽到消息後,他立刻到達設備安裝現場,對現場房屋和立柱、漏斗等設備進行了尺寸測量,回到家中連夜進行設計,大膽提出不用設計院的方案,採取將分煤漏斗的安裝位置由皮帶機機尾滾筒後方安裝改為右

側,轉載刮板機也由後方安裝改為右側安裝的方案,這樣漏斗不用重新制作,使用現有的漏斗即可,只是需要在現在的漏斗側面開個口,加入一個自制的可調節輸煤量的翻轉漏斗即可,而且篩分系統集中控制線路和暖氣管路也無需改動。公司領導研究後採納,在儲煤倉滿倉的情況下進行漏斗安裝工作,漏斗安裝只用了4小時就完成,而儲煤倉內的存煤可以保證12小時的裝車需要,沒有影響到外運裝車,為公司挽回經濟損失120多萬元,獲得公司嘉獎。

工匠精神的個人事蹟3

從油漆工到雲南機械加工行業的“一把刀”,從學徒到擁有“全國勞模”“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的“名匠”……53歲的雲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車工耿xx用30多年的執着,詮釋着“工匠精神”。

“車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難的。”對耿xx來説,他的工作往簡單了講就是磨刀,往難了説是磨好刀。“我只是堅持把一件普通的事情努力做好而已。”

意義非凡的“兩把刀”

“這兩把車刀意義非凡,一把是父親留給我的。另一把雙頭車刀,一頭是師父磨的,另一頭是我磨的。”初見耿xx,聊起的第一個話題就是“刀”,這兩把刀是他至今最寶貴的兩件藏品。

兩把刀其貌不揚,外行人很難看出它們的精彩之處。“當年師父示範了一遍要領,磨好一頭後,就拿一大筐廢刀讓我練,每天磨五六個小時。”耿xx説,出師的這把刀,他足足磨了一個星期。

對耿xx而言,這兩把刀,一把意味着傳統技藝的傳承,一把標誌着認真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態度。每當困惑時他都會拿出來看看。

出生技術工人家庭的耿xx,1982年技校畢業後,先是在昆明銑牀廠當油漆工。兩年後,他調入昆明重機廠改行當了車工。零基礎的他,從最基本的搖手柄學起,在廠裏請教老師傅,回家就問同為車工的父親。勤學苦練的耿xx很快成為骨幹。

“車工就玩‘一把刀’,刀好活就不會差,否則就算不上合格。”耿xx從工具箱裏又翻出幾把車刀説。如果掌握不好磨刀要領,車刀用起來就容易報廢,尤其是特殊材料,就會造成浪費。

工作30多年,到底磨過多少把車刀,耿xx自己也算不清了。“每把車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鐘3000轉的砂輪機上打磨。多的時候一個月要磨10到20把,少的也得3到5把,加工一個工件最多時就需要20多把不同的刀。”為此,他沒少吃苦頭,雙手經常磨起血泡,漸漸結成厚厚的老繭。

耐磨的“工匠”技術刀

“角度清晰可辨,刀刃錚亮鋒利,這是高手磨出的刀,用這種刀幹活快、準、好。”迷上了車刀,車間幾乎成了耿xx生活的全部,這種熱情直到今天仍沒有變。

車刀切削着金屬,陣陣尖鋭響聲摻雜在機器的轟鳴聲裏,一卷一卷的鐵屑隨之落下……這場景,耿xx再熟悉不過了,他就是這樣和車刀“較勁”的,車間一呆就是一天,琢磨讓刀使用壽命更長,讓工件光潔度更高……

鑽進車刀改造的“牛角尖”,耿xx幾乎年年都有一兩樣“改革”。“這把刀,乍看和其他的沒差異,但其實刀的角度、材質區別很大。加工軋輥時連續切削11個小時不用換,可加工洛氏硬度65至68度的材料。”20xx年,以耿xx為主或獨立完成的“一種深孔錐度鉸刀”“一種高硬度、高韌性難切削材料機加工刀片”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

“這活需要經驗積累,多年之後我才懂得老一輩強調的‘一把刀’,不僅要磨好刀,還要‘因材施刀’。”耿xx説,針對特殊工件,常規的刀用不上,就必須琢磨專用車刀。

“同一台機器,他做出來的和我們做的天壤之別,他的精度可以到一兩絲,我們的`誤差會有十絲。”同事馬自輝説。

耿xx從骨子裏喜歡對技術精益求精。一談技術,他有説不完的話,技術之外,他內斂拘謹。這些年,耿xx帶領團隊完成了拉絲機、橡膠縐片機等產品工藝編制和圖紙改進500餘項,改進塔機起升部分、重卷機滑槽等生產工藝400餘項。

當好一把“師匠”的傳承刀

利用休息時間,耿xx又學了鏜牀、鑽牀等加工技能,還自學CAD製圖,成了一名技術全面的加工能手,每年完成車間大量的“硬骨頭”加工任務。

“幹這行,就是學習、積累、再傳授。”除了車間,現在耿xx多了一個去處——“耿xx技能大師工作室”。靠着老一輩經驗成長起來的他,知道“傳幫帶”的重要性,20xx年以來,他帶了20多個徒弟,昆明重工湧現出一批年輕的技術人才。

近年來,不斷有企業高薪來“挖”耿xx,都被他拒絕。“30多年一門心思做一件事,並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耿xx的徒弟李益雄説。也許,有人認為“工匠”就是一種重複勞動。其實,對“工匠”最好的詮釋,應該是耿xx這樣,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有人覺得車工的活很枯燥,就是反覆磨刀,但在耿xx看來,當一塊塊粗糙的金屬通過車刀打造成一個亮堂堂、有價值的“藝術品”,是很快樂的。

耿xx説,“中國製造20xx”、產業轉型升級……要將這些宏偉藍圖變為現實,推動中國成為製造業強國,技術工人承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問及他心中的中國製造是什麼時,耿xx堅定地説,就是磨好手中的這把車刀。

工匠精神的個人事蹟4

在我軍新型裝甲車炮和艦炮研製的漫漫征程中,在一系列主戰裝備型號項目工程的生產設備、改造、維護保障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先後攻克2萬安電解螺旋拉牀的設計、調試、工藝實驗和數控車牀小件連續加工系統的設計、調試等多個精密加工設備技術工藝難點,完成技術攻關70餘項。他帶領所在大師工作室成員完成技術革新、合理化建議百餘項,獲得國家專利3項,形成論文7篇,創造經濟效益3500餘萬元。尤其在某型大口徑火炮關重工藝設備的自行設計調試中,他提出多項先進方法和工藝,並展現出獨樹一幟的技術絕技,在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保證和提高了裝備質量和可靠性,成為兵器工業精密數控設備領域當之無愧的傑出人物。

年,代表公司首次參加兵器集團技能大賽就取得第一名,連續3年摘得技能大賽第一名,還在年第十一屆“振興杯”國賽中取得了第9名的好成績。

獨創的“數控設備快速故障定位操作法”,有力保證了設備加工精度和設備完好率,將設備完好合格率提高到99.7。憑藉“故障快速定位法”這一絕活,多年來先後攻克了餘次設備維保技術難題。特別是在某閲兵重點裝備生產線保障過程中,完成多個瓶頸問題的攻關保障任務,在工作室成員配合下,組成“247”保障小組,圓滿完成了保障任務。

主動承擔要求高、難度大、沒人願意接單的'難題。某次,單位接到任務,要在極短時間內設計製造一台專用數控設備,專門用於某型國家級型號試驗項目,這批產品對精度要求極高,且尺寸巨大,現有設備無法加工,這類設備又屬於外國對我國的禁運禁售設備,無法購買,國內又沒有廠家製造,由於任務急,難度大,組織工作室成員以及聯合其他工作室的大師們連續奮戰13個多月,連破十餘項技術難題,最終成功設計製造了國內首台2萬安數控電解螺旋線專用機牀,順利完成工藝實驗,有力保障了某國家重點型號項目試製的關鍵節點,得到公司及軍方代表的高度讚譽。

對自己的技術從不吝惜,長期堅持向其他同志傳授技術,他把多年的讀書筆記、操作經驗編寫成培訓教材,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青年技工。同時,他依託自己的工作室,對青年技工進行培訓,帶出的徒弟先後完成技術革新、合理化建議、qc 成果等30餘項,每年為企業創造經濟價值達百萬元。

除了在崗位上帶徒授課,也積極參加行業活動,年,他被中國國防郵電職工技術協會聘為數控維修保障專業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在工作中,他總結編寫了《840dsl常見故障排除》《828d數控系統升級改造實例》等內部員工培訓教材。在職業能力鑑定工作中,他於年取得了電工高級考評員資質。他作為指導教師和考評員,累計上台授課達800多課時。年,作為代表隊的技術指導帶隊,參加了第六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數控機牀裝調維修工決賽,與國內強隊進行了交流,鍛鍊了我區本職業隊伍。

工匠精神的個人事蹟5

“進廠32年來,我最高興的是當一名優秀車工!”這是雲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簡稱昆明重工)的車工耿xx的心聲,也是他32年來的不懈追求。

耿xx,瘦高個子,臉上總帶着笑容。他是全國勞動模範、國家級技能大師、全國技術能手……他以自己32年對車工職業的堅守和打磨,生動詮釋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展示了一個技能大師的風範。

昆明市北郊黑龍潭公園附近的龍泉路邊,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陳舊的廠房,這就是昆明重工廠區。耿xx在這裏成長、生活、工作了53年。

耿xx的父親耿鼎和弟弟耿家華也先後在昆明重工當車工,兩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過了近60年的歷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總工藝師、全國勞模,耿家華也是國家級技能大師、全國技術能手。這就是著名的“父子勞模,兄弟名匠”。

“如果沒有父親的教育,就不會有我們兄弟今天的成長!”耿xx説,父親的三句話影響了他們一生,“荒年餓不死手藝人”“做人要踏實”“做事要認真”。

1984年,耿xx進昆明重機廠(昆明重工的前身)當車工。當車工第一件事是學磨刀。“車刀是車工的靈魂,在我眼裏,車刀、產品都是一種藝術品,一定要認真打磨。”耿xx説。

技校畢業的耿xx對車間裏的'車、鏜、銑、刨、磨,樣樣精通,是名副其實的全能機牀工,還是個發明創造能手。

1993年,耿xx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機生產任務,原加工工藝效率低,費用高。耿xx和工友研究創新技術用T68鏜牀加工,使每組的加工費用從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xx年以後,耿xx帶領工作室成員先後完成拉絲機、軋機等產品工藝編制和圖紙改進500餘項,攻克了多個技術難關,年平均為公司節約創效100餘萬元。耿xx告訴記者,多年來他個人的技術發明創新有近200項。

耿xx多年來獲得了許多國家級和省級榮譽,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一直都沒有變。

近幾年來,由於市場等方面的因素,昆明重工連續虧損,耿xx選擇與企業同甘共苦。其實近年來不斷有企業高薪來“挖”耿xx,但都被他拒絕了。“30多年一門心思做一件事,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耿xx的徒弟李益雄認為,對“工匠”最好的詮釋,應該是耿xx這樣,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最近,耿xx的工作室裏又多了幾張草圖,這是他們研製的智能廁所,已經做出兩台樣機,將在今年南博會上展示。耿xx常説:“我是在把圖紙變成現實。”

工匠精神的個人事蹟6

1986年,盧仁峯在某軍品生產攻堅中意外發生工傷,左手4級傷殘基本不能工作。重返崗位後,他定下每天練習100根焊條的底線。為了克服左手殘疾帶來的技術“短板”,他把筷子當成焊條、把桌子當成練習試板,反覆訓練恢復技術能力,最終創造了熔化極氬弧焊、微束等離子弧焊、單面焊雙面成型等操作技能,《短段逆向帶壓操作法》《特種車輛焊接變形控制》等多項成果,“HT火花塞異種鋼焊接技術”等國家專利。他牽頭完成152項技術難題攻關,提出改進工藝建議200餘項,一批關鍵技術瓶頸的突破為實現強軍目標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作為閲兵裝備的某型號輪式車輛首次批生產,盧仁峯主動請纓,經過多次失敗和從頭再來,創造性地提出“正反面焊接,以變制變”的'操作方法,使該產品合格率由60%提高到96%,對推動我軍輪式裝備性能和國防工業水平的躍升、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具有重要的牽引推動作用。20xx年,他對某海軍裝備鋁合金雷達結構件焊接變形問題進行攻關,通過優化焊接順序、改進焊接方法、製作防變形工裝等措施,一舉解決了該裝備變形問題,為開拓海軍裝備市場奠定了工藝技術基礎。

他主動與公司簽訂“高師帶高徒”的協議,把更多心血花在帶徒弟和團隊建設上,總結提煉出《理論提高6000字讀本》和三頂焊法、短段逆向操作法等20餘項焊接操作技法,培養出24名高級技師。

工匠精神的個人事蹟7

夏天來臨之前,是西安鐵路局安康工務段巴山線路工區最忙之時。4月8日上午,工長王庭虎像每天那樣,集合點名,安全宣誓,然後背上十幾公斤的巡道工具,帶着工友上道幹活。

先是趴下,臉幾乎貼到鋼軌上,目測水平度;在關鍵處,用軌尺量水平、軌距;往前行進時,用長柄檢查錘敲擊鋼軌和固定鋼軌的每一個扣件……

繁忙的襄渝鐵路,每7分鐘就有一趟列車。旅客不會注意到,這些汗流浹背的養路工,有人身懷絕技;更難想到的是,旅途的安全和舒適,有賴於他們的技能和汗水。

耳目神技,讓40餘萬零件萬無一失

有這樣一幅照片:鐵路工人身體幾乎趴在道牀,耳朵貼近烏亮的鋼軌,目視前方,凝神靜氣。人們都以為,那是用耳朵在"聽"鐵路,其實不對。"那是看,是眼睛目測鋼軌的平滑度,因為身子趴得很低,耳朵快貼到鋼軌上了,別人誤以為是用耳朵在聽。"王庭虎笑着説。

不過王庭虎確實可以用耳朵聽出鋼軌的毫髮裂紋。他給記者現場演示:找到鋼軌接頭處——容易出問題的地方,蹲下,檢查錘敲下去,"梆……"同時鬆開手柄,感覺錘的彈跳和鋼軌的.回聲。看到記者一臉茫然,王庭虎解釋説:"這就是好鋼軌,迴音響亮、持續,彈跳長而均勻;如果表面有裂紋,或者內部有傷,聲音發木,彈跳短而不勻。"他告訴記者,用檢查錘敲扣件,都是一樣的道理。

去年3月8日,王庭虎就是靠這把小錘,在巡道中"聽"出了一處道岔尖軌的細如髮絲的裂紋。"道岔尖軌,位置很關鍵,如果斷裂,列車過來會出大事故。"巴山工務車間書記魏尚憲説。

王庭虎的眼睛也特別厲害,趴下身子目測鋼軌的水平度、彎道的平滑度,一眼看出去幾十米、上百米,毫釐之差都逃不過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目測的結果再用軌尺測量確認,幾乎沒有走過眼。軌距,鋼軌內側的距離,全路以1435mm為基準,大6mm、小2mm,都是合格的;但王庭虎的標準是"1435mm±1"。"就是隻允許有1毫米的正負誤差,這比國家標準嚴格多少倍的標準,是在基礎特別差的山區鐵路上實現的。"巴山工務車間主任莫志明説。

依靠耳目神技,王庭虎常年徒步往返在他管轄的12公里鐵道線上,一個來回,"腳數、耳聽、目測"44160根枕木上的鋼軌、441600顆道釘和扣件,萬無一失。

20xx年來,巡查行走線路等於繞地球3圈多

王庭虎的養路神技不是等閒得來。

襄渝鐵路巴山段是該路的最高峯,這裏有着全線最高的橋樑、最長的隧道、最小的區間半徑、最大的坡度等"六最",被稱為鐵路的"地質博物館"。

王庭虎1988年來到巴山鐵路,趕上了鐵路發展最快、跨度最大的時期:鋼軌型號從43軌到50軌、60軌,越來越高級;單軌長度從12.5米到25米、跨區間全無縫軌,越來越長;軌枕從木枕到69型、二型、三型灰枕,越來越大;列車時速從50公里到60公里、140公里,越來越快……每次提升,都對養護的要求越來越精準。

"巴山鐵路做到了38年零事故的全路最高紀錄,憑什麼?招術就是巴山精神,它培養了12個省部勞模、百名各級先進,全國勞模王庭虎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像道釘一樣紮根巴山20xx年,做了20xx年的工長。"西鐵局安康工務段書記譚宗林告訴記者。

大巴山2號隧道,是巴山鐵路的"最短板",滲水、翻漿不斷,病害聞名於全國,只好限定時速15公里。可是王庭虎接過師父的接力棒,長期調養,現在已將這個卡脖子隧道的列車通過時速提高到90公里。"被判死刑的隧道"變成了優質隧道。

有人算過,王庭虎巡查線路,每巡查一遍彎腰1.1萬次、記錄1.1萬個數據、檢查幾十萬個道釘和扣件,20xx年來,這些重複動作都是天文數字。其中,僅行走的線路超過13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3圈多。通過這些單調重複的勞動,他和工友們消除安全隱患2819起。

一杯水測出晃車儀測不出的隱患

王庭虎每次回家探親都選擇火車,上車後倒滿滿一杯水放在面前。別人納悶:這人真怪,一口不喝,卻一直盯着杯子。其實,這是王庭虎的特殊工作法。"空吊是特別隱蔽的病態,就是鋼軌下面藏着暗洞,平常的檢查發現不了,但列車駛過時鋼軌會下沉。"

去年春運前,王庭虎就是用這種方法,發現列車經過一個隧道時,杯中的水有旅客不易察覺的一晃,他記下了位置"K438+300"處。回來後仔細查找,發現列車通過時鋼軌確有一沉。經過整治,"晃車儀測不出來"的隱患被排除。

王庭虎參觀啤酒廠,看到原材料進去、易拉罐出來,他受到啟發:把12公里線路劃分為200米的單元,按照輕重緩急,每次集中力量,一次性、全方位養護,把每個單元都做成精品。

20xx年,"工廠化單元修"新理念開始在巴山鐵路推開,至今已做完40個單元8公里線路。"重複勞動減少,效率顯著提高。以前道岔每週要用一到兩個天窗點來修,現在延長到一個月以上。"目前,該理念已走向全路。

道岔養護四步法,異體複查,大兵團移動式作業,不信眼睛信儀器,不靠估計靠科技……王庭虎總結的新理念、新方法還有不少。

眼下,王庭虎正在琢磨"集成式工具包"的事:"我想做個箱子,每樣工具有專用地方,這樣上工背起箱子就走,收工時缺什麼也一眼能看出來。"

工匠精神的個人事蹟8

井高聳,天輪旋轉,礦車往來,遠遠望去,沸騰的礦山一派繁忙景象,這就是位於xx市xx區xx鎮的xxxx黃金礦業有限公司。近幾年,這裏出了個遠近聞名的革新能手,他妙手回春,能讓“癱瘓”的礦山機電設備快速運轉,可以讓深度“患疾”的老設備起死回生。他負責檢修的主、副井提升機,近年來的事故率幾乎為“0”,大型機電設備誤時率降到了最低限度。他完成的十餘項小革新、小發明,創直接經濟效益200多萬元。他無償為礦區職工、孤寡老人修理家用電器近百台(件)。

他就是xxxx黃金礦業有限公司運修車間機修主管xx。

“既然選擇了礦山,我就把心交給了這片土地,鐵下心學好技術,幹好本職”。xx的成才之路,是一條自己鋪築的漫長艱辛的路,是一條只屬於強者的崎嶇的路,誠如斯言。xx年以來,他擔當了機電維修工。由於柴礦在當時屬現代化礦井,很多機電設備,別説維修了,有些連見都未見過。面對新設備密如蜘網般的電器設備線路圖,他愕然了,恰在這時,礦上發生了一件令他終身難忘的事:一天,由於礦井提升機中途出了故障,十餘名乘坐罐籠升井的職工被懸在了半空。由於包括他在內的幾名檢修人員技藝不精,硬是讓工友們在深邃黑暗的立井筒中,吊了2個多小時。其實,當時故障,只不過是調速器中一個小小的電阻出了問題。這件事對他觸動很大,他頓時感到了一名機電維

修工肩上的責任。他想,僅靠自己從技工學校學到的那點知識,是肯定無法應對這些機電設備的。於是,他暗下決心,自費訂閲了《電子技術》《電力傳動》《電器維修》等十幾種報刊雜誌,買回來一大摞大學電氣專業教材,在別人逛街跳舞、看電視搓麻將的時候,他卻苦讀苦思,一頭扎進了知識的海洋。不到一年功夫,xx便對礦上的大型電器設備的原理,線路圖、部件結構和安裝檢修要領瞭如指掌。在工作中,他堅持做檢修筆記。每次檢修設備時的名稱、型號,故障部位、原因、元件服務時間、操作程序、相關原理分析等,他都條分縷析地記錄下來,迄今為止,他累計做筆記達十多萬字,硬是憑藉自己酷愛學習的那股勁頭,練就了一身本領。他不但對所轄管的機電設備瞭如指掌,也對每台設備的習性全摸透了,設備一有故障,他一聽一看就找到了“癥結”,處理起來得心應手。維修技術水平提高了,但他沒有忘記帶動周圍的工友一起學技術。為了幫助他的工友們儘快掌握礦山機電設備的維修技術,他把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技術,毫無保留地傳給了他們。學習筆記拿來了,對照原理圖手把手的`教,對每台設備進行講解。每次維修設備,他都沒有忘記在實踐中向大家傳授技術,使他們這個班組形成了人人愛學習,個個爭當技術先鋒的好風氣。

什麼叫“愛崗”?如何才算得上“敬業”,這個看似簡單做起來難的字眼讓xx二十多年的工作作風詮釋的淋漓盡致。他幹機電維修工二十多年,每年出勤均在320天以上,他早已把自己融入到了工作之中,他沒有節假日,沒有休息日,累計義務奉獻工時千餘日。而且,他的工作沒有上班下班之分,只要工作需要,他是隨叫隨到,經常是下班路上被招回,端起飯碗又放下,脱衣上牀又起身。對一般維修工來説,保質保量按時完成檢修任務,就算是很敬業了。可他卻不同,他心裏總是裝着那上百台機電設備,設備每天運轉情況,不停的在他腦子裏過電影,在電器維修工作中,他不放過一點蛛絲馬跡。他與那些設備有了不解之緣。有“病”的設備他關心,“亞健康”的設備他也關心;職責範圍內的事他關心,職責範圍外的事他關心。

工匠精神的個人事蹟9

xx是xxxx有色金屬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他用創新與匠心為企業增效,為行業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自xx年以來,在集團和公司上下的全力支持下,xx帶領他的科研實踐團隊又以時不我待的強烈責任意識和發展意識,緊盯行業技術發展的最前沿,以追求經濟、社會和環保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圍繞提高產品產量、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環保效果,持之以恆對工藝、技術、設備進行升級改造,成功實施大小技術改造項十餘項,取得了理想的成效。企業產能由xx年的8萬噸提高到了15萬噸,在國際國內有色金屬市場形勢日趨嚴峻的情況下,xxxx實現連續8年盈利,多項技術指標達到行業領先水平,成為xx集團冶煉板塊的標杆,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顯著增強,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粗銅雙爐連續吹煉技術開發成功。該項目自xx年初提出技術方案開始研發至xx年10月底研發成功,xx帶領研發踐行團隊前後經過了6個月的工業化試驗裝置建設和歷時8個月的8次艱辛試驗,才使試驗最終得以圓滿完成。該項技術與現行業內廣為應用的PS轉爐、三菱法吹煉和閃速吹煉等傳統吹煉工藝相比較,其特殊貢獻突出地體現在

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節能減排效果好。實踐證明,採用雙爐連續吹煉技術,可使粗銅綜合能耗達到110kgce/t,比PS轉爐吹煉工藝降低30kgce/t。不但可以徹底解決銅冶煉吹煉生產過程中含硫煙氣的無組織排放問題,而且由於該工藝技術使吹煉煙氣量減少了40%多,大大減少了環境集煙氣量從而能使其匯入制酸系統,使銅冶煉硫的回收率由原來的97%提高到98.3%,硫的總捕集率達到99.8%。以年產10萬噸生產規模為例,每年可以減排二氧化硫約560噸;如果國內所有使用PS轉爐的銅冶煉企業約400萬噸的.產能都採用該項技術,每年可以減排二氧化硫多達22400噸。二是經濟效益顯著。如採用該連續吹煉技術對老工藝進行技術改造淘汰轉爐,不但可以產生很大的環保效果,而且在不需要增加太多投資的情況下,就可以把產能提高20%。按10萬噸生產規模計算,採用雙爐連續吹煉技術每年可節約運行成本3588萬元。三是對科技進步的貢獻。採用雙爐連續吹煉技術代替使用了100多年的PS轉爐吹煉工藝,從此將改變中國超過20萬噸生產規模的銅冶煉項目必須靠引進國外技術的歷史,不但可以為國家節約大量外匯,而且還標誌着中國的銅冶煉技術將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代。四是為企業培養錘鍊了一支具有較強創新理念和創新意識的技術隊伍。xx年,此項目被列入xxxx科技重大專項,並於同年獲得實用新型專利證書。xx年4月24日,雙爐粗銅連續吹煉工藝技術通過由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認為該工藝技術投資低、節能減排效果好、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可實現銅冶煉清潔生產,同時技術經濟指標先進,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xx年7月22日,聯合國全球契約中國網絡主辦的第三屆“生態文明?美麗家園”關注氣候中國峯會在北京召開,xxxx的銅冶煉清潔生產技術獲選“中國十大綠色技術創新成果”,案例入選《關注氣候——中國在行動》成果集。公司先後被中國鋁業公司和xx集團授予“社會責任工作先進集體”和xx——xx年度社會責任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xx年7月榮國第二屆全國設備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榮獲第四屆中國工業大獎提名獎;xx年11月獲得xxxx高新技術企業證書,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社會知名度;xx年1月雙爐粗銅連續吹煉工藝技術獲雲南銅業“科技進步特別獎”;

xx年“雙爐粗銅連續吹煉工藝技術”獲xxxx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xx多年來的辛勤付出終於得到了應有的回報,但他的腳步並沒有就此停歇。xx年他承擔的“熔煉爐技術改造項目”,本技術改造項目完成後,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熔鍊工序燃料消耗的降低、渣量減少使得渣浮選成本降低和尾礦含銅損失減少、渣精礦返量減少使得熔鍊總成本減少等6個方面,xx年當年創造效益1000萬元。xx年2月至今,xx一直在xxxx40萬噸環保升級搬遷改造項目指揮部擔任高級設備工程師,在項目建設期間發揮了專業特長,40萬噸的鍊銅工藝採用了自主研發的“金峯爐和連吹爐工藝”為項目建設和同行業相比要引進技術,節約了投資xx萬元,在項目建設期間自主研發的“吹煉渣風淬技

術”減少項目投資500萬元。xx年5月20日和10月2日xxxx40萬噸環保升級搬遷改造項目兩條生產線都是一次投產成功且達產達標。

xx用他的赤誠和才智在推進重大產業建設項目、重大科技創新項目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為xxxx和銅冶煉行業的科技進步譜寫了新的篇章。

工匠精神的個人事蹟10

從油漆工到雲南機械加工行業的“一把刀”,從學徒到擁有“全國勞模”“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的“名匠”……53歲的雲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車工小耿用30多年的執着,詮釋着“工匠精神”。

“車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難的。”對小耿來説,他的工作往簡單了講就是磨刀,往難了説是磨好刀。“我只是堅持把一件普通的事情努力做好而已。”

意義非凡的“兩把刀”

“這兩把車刀意義非凡,一把是父親留給我的。另一把雙頭車刀,一頭是師父磨的,另一頭是我磨的。”初見小耿,聊起的第一個話題就是“刀”,這兩把刀是他至今最寶貴的兩件藏品。

兩把刀其貌不揚,外行人很難看出它們的精彩之處。“當年師父示範了一遍要領,磨好一頭後,就拿一大筐廢刀讓我練,每天磨五六個小時。”小耿説,出師的這把刀,他足足磨了一個星期。

對小耿而言,這兩把刀,一把意味着傳統技藝的傳承,一把標誌着認真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態度。每當困惑時他都會拿出來看看。

出生技術工人家庭的小耿,1982年技校畢業後,先是在昆明銑牀廠當油漆工。兩年後,他調入昆明重機廠改行當了車工。零基礎的他,從最基本的搖手柄學起,在廠裏請教老師傅,回家就問同為車工的.父親。勤學苦練的小耿很快成為骨幹。

“車工就玩‘一把刀’,刀好活就不會差,否則就算不上合格。”小耿從工具箱裏又翻出幾把車刀説。如果掌握不好磨刀要領,車刀用起來就容易報廢,尤其是特殊材料,就會造成浪費。

工作30多年,到底磨過多少把車刀,小耿自己也算不清了。“每把車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鐘3000轉的砂輪機上打磨。多的時候一個月要磨10到20把,少的也得3到5把,加工一個工件最多時就需要20多把不同的刀。”為此,他沒少吃苦頭,雙手經常磨起血泡,漸漸結成厚厚的老繭。

耐磨的“工匠”技術刀

“角度清晰可辨,刀刃錚亮鋒利,這是高手磨出的刀,用這種刀幹活快、準、好。”迷上了車刀,車間幾乎成了小耿生活的全部,這種熱情直到今天仍沒有變。

車刀切削着金屬,陣陣尖鋭響聲摻雜在機器的轟鳴聲裏,一卷一卷的鐵屑隨之落下……這場景,小耿再熟悉不過了,他就是這樣和車刀“較勁”的,車間一呆就是一天,琢磨讓刀使用壽命更長,讓工件光潔度更高……

鑽進車刀改造的“牛角尖”,小耿幾乎年年都有一兩樣“改革”。“這把刀,乍看和其他的沒差異,但其實刀的角度、材質區別很大。加工軋輥時連續切削11個小時不用換,可加工洛氏硬度65至68度的材料。”20xx年,以小耿為主或獨立完成的“一種深孔錐度鉸刀”“一種高硬度、高韌性難切削材料機加工刀片”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

“這活需要經驗積累,多年之後我才懂得老一輩強調的‘一把刀’,不僅要磨好刀,還要‘因材施刀’。”小耿説,針對特殊工件,常規的刀用不上,就必須琢磨專用車刀。

“同一台機器,他做出來的和我們做的天壤之別,他的精度可以到一兩絲,我們的誤差會有十絲。”同事馬自輝説。

小耿從骨子裏喜歡對技術精益求精。一談技術,他有説不完的話,技術之外,他內斂拘謹。這些年,小耿帶領團隊完成了拉絲機、橡膠縐片機等產品工藝編制和圖紙改進500餘項,改進塔機起升部分、重卷機滑槽等生產工藝400餘項。

當好一把“師匠”的傳承刀

利用休息時間,小耿又學了鏜牀、鑽牀等加工技能,還自學CAD製圖,成了一名技術全面的加工能手,每年完成車間大量的“硬骨頭”加工任務。

“幹這行,就是學習、積累、再傳授。”除了車間,現在小耿多了一個去處——“小耿技能大師工作室”。靠着老一輩經驗成長起來的他,知道“傳幫帶”的重要性,20xx年以來,他帶了20多個徒弟,昆明重工湧現出一批年輕的技術人才。

近年來,不斷有企業高薪來“挖”小耿,都被他拒絕。“30多年一門心思做一件事,並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小耿的徒弟李益雄説。也許,有人認為“工匠”就是一種重複勞動。其實,對“工匠”最好的詮釋,應該是小耿這樣,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有人覺得車工的活很枯燥,就是反覆磨刀,但在小耿看來,當一塊塊粗糙的金屬通過車刀打造成一個亮堂堂、有價值的“藝術品”,是很快樂的。

小耿説,“中國製造20xx”、產業轉型升級……要將這些宏偉藍圖變為現實,推動中國成為製造業強國,技術工人承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問及他心中的中國製造是什麼時,小耿堅定地説,就是磨好手中的這把車刀。

工匠精神的個人事蹟11

從油漆工到雲南機械加工行業的"一把刀",從學徒到擁有"全國勞模""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的"名匠"……53歲的雲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車工耿家盛用30多年的執着,詮釋着"工匠精神"。

"車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難的。"對耿家盛來説,他的工作往簡單了講就是磨刀,往難了説是磨好刀。"我只是堅持把一件普通的事情努力做好而已。"

意義非凡的"兩把刀"

"這兩把車刀意義非凡,一把是父親留給我的。另一把雙頭車刀,一頭是師父磨的,另一頭是我磨的。"初見耿家盛,聊起的第一個話題就是"刀",這兩把刀是他至今最寶貴的兩件藏品。

兩把刀其貌不揚,外行人很難看出它們的精彩之處。"當年師父示範了一遍要領,磨好一頭後,就拿一大筐廢刀讓我練,每天磨五六個小時。"耿家盛説,出師的這把刀,他足足磨了一個星期。

對耿家盛而言,這兩把刀,一把意味着傳統技藝的傳承,一把標誌着認真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態度。每當困惑時他都會拿出來看看。

出生技術工人家庭的耿家盛,1982年技校畢業後,先是在昆明銑牀廠當油漆工。兩年後,他調入昆明重機廠改行當了車工。零基礎的他,從最基本的搖手柄學起,在廠裏請教老師傅,回家就問同為車工的父親。勤學苦練的耿家盛很快成為骨幹。

"車工就玩‘一把刀’,刀好活就不會差,否則就算不上合格。"耿家盛從工具箱裏又翻出幾把車刀説。如果掌握不好磨刀要領,車刀用起來就容易報廢,尤其是特殊材料,就會造成浪費。

工作30多年,到底磨過多少把車刀,耿家盛自己也算不清了。"每把車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鐘3000轉的砂輪機上打磨。多的時候一個月要磨10到20把,少的也得3到5把,加工一個工件最多時就需要20多把不同的刀。"為此,他沒少吃苦頭,雙手經常磨起血泡,漸漸結成厚厚的老繭。

耐磨的"工匠"技術刀

"角度清晰可辨,刀刃錚亮鋒利,這是高手磨出的'刀,用這種刀幹活快、準、好。"迷上了車刀,車間幾乎成了耿家盛生活的全部,這種熱情直到今天仍沒有變。

車刀切削着金屬,陣陣尖鋭響聲摻雜在機器的轟鳴聲裏,一卷一卷的鐵屑隨之落下……這場景,耿家盛再熟悉不過了,他就是這樣和車刀"較勁"的,車間一呆就是一天,琢磨讓刀使用壽命更長,讓工件光潔度更高……

鑽進車刀改造的"牛角尖",耿家盛幾乎年年都有一兩樣"改革"。"這把刀,乍看和其他的沒差異,但其實刀的角度、材質區別很大。加工軋輥時連續切削11個小時不用換,可加工洛氏硬度65至68度的材料。"20xx年,以耿家盛為主或獨立完成的"一種深孔錐度鉸刀""一種高硬度、高韌性難切削材料機加工刀片"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

"這活需要經驗積累,多年之後我才懂得老一輩強調的‘一把刀’,不僅要磨好刀,還要‘因材施刀’。"耿家盛説,針對特殊工件,常規的刀用不上,就必須琢磨專用車刀。

"同一台機器,他做出來的和我們做的天壤之別,他的精度可以到一兩絲,我們的誤差會有十絲。"同事馬自輝説。

耿家盛從骨子裏喜歡對技術精益求精。一談技術,他有説不完的話,技術之外,他內斂拘謹。這些年,耿家盛帶領團隊完成了拉絲機、橡膠縐片機等產品工藝編制和圖紙改進500餘項,改進塔機起升部分、重卷機滑槽等生產工藝400餘項。

當好一把"師匠"的傳承刀

利用休息時間,耿家盛又學了鏜牀、鑽牀等加工技能,還自學CAD製圖,成了一名技術全面的加工能手,每年完成車間大量的"硬骨頭"加工任務。

"幹這行,就是學習、積累、再傳授。"除了車間,現在耿家盛多了一個去處——"耿家盛技能大師工作室"。靠着老一輩經驗成長起來的他,知道"傳幫帶"的重要性,20xx年以來,他帶了20多個徒弟,昆明重工湧現出一批年輕的技術人才。

近年來,不斷有企業高薪來"挖"耿家盛,都被他拒絕。"30多年一門心思做一件事,並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説。也許,有人認為"工匠"就是一種重複勞動。其實,對"工匠"最好的詮釋,應該是耿家盛這樣,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有人覺得車工的活很枯燥,就是反覆磨刀,但在耿家盛看來,當一塊塊粗糙的金屬通過車刀打造成一個亮堂堂、有價值的"藝術品",是很快樂的。

耿家盛説,"中國製造20xx"、產業轉型升級……要將這些宏偉藍圖變為現實,推動中國成為製造業強國,技術工人承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問及他心中的中國製造是什麼時,耿家盛堅定地説,就是磨好手中的這把車刀。

工匠精神的個人事蹟12

人物名片: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壓水堆元件廠擴建車間幹法二氧化鈾粉末製備組組長,集團公司技術能手,草原英才,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勞動模範,工匠,全國技術能手。

於1988年開始從事鈾化工轉化工作。年,公司開始重水堆元件生產線的建設,在化工生產線中型試驗期間,他擔任分課題組副組長,完成了對銨鹽沉澱及吸附崗位實驗生產能力和各項數據的整理工作,為重水堆元件廠化工線的建設和生產提供了寶貴資料。

年,由於建線需要,他又被抽調到公司壓水堆元件廠化工車間,承擔化工生產線的建設和調試攻關任務。在試生產過程中,出現離心機出料口、下料管路頻繁堵料現象,他及時與技術人員共同查找原因,通過在離心機出料口處增加註水裝置,加大了物料與設備內壁的潤滑度,從而使物料能夠順暢進入乾燥系統。這一舉措進一步優化了工藝,確保了生產穩定運行。類似這樣的技術改進,他先後完成了大大小小近百項,為鈾化工生產線的正式投產和穩定運行奠定了基礎。

年,國家重點項目ap1000核燃料元件生產線在公司開工建設,擔任幹法生產線組長,又一次承擔起攻關重任。建設期間,他幾乎每天都加班加點,認真查閲圖紙資料,鑽研工藝技術和設備功能,及時向施工單位提出整改問題100餘項,極大改善了工藝技術和操作條件。經過他和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公司第一條幹法生產線全線貫通並順利啟動,取得了良好經濟效益,為我國第三代核電燃料元件生產線的投產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國家重點科研專項示範工程、全球首條高温氣冷堆核燃料元件生產線調試期間,一頭紮在調試一線,用自己豐富的經驗和高超的技藝,突破了一個又一個技術瓶頸。在卧式溶解槽調試期間,水浴加熱系統循環不暢,嚴重製約了調試進度,並且存在物料泄露造成循環水污染的風險,針對這種情況,他果斷提出在加熱水路上加裝積水箱,順利解決了該問題。在原設計中,氣化罐進檢測罐管道上閥門為電

磁閥,在生產時造成氣化罐無法保壓,他結合相關生產經驗,提出在該電磁閥前加裝手閥,並通過該閥控制氣化罐排氣量,使罐內壓力維持在穩定值附近,有力保證了調試工作的.順利進行。除此之外,他還解決了多項技術難題,為高温氣冷堆元件生產線按計劃節點運行投產提供了保證。目前,該生產線已全線運行,標誌着我國核電燃料元件生產技術水平已達到世界前沿。

對於節能降耗,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自己動手解決難題就是一種節約。”在某產品生產工藝中,一度出現鹽酸消耗量偏高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他認真分析^p 和觀察工藝過程,通過數月無數次的試驗,反覆摸索計算,最終確定了合理的工藝數據,使鹽酸單耗下降了0.1噸,僅此一項就節約生產費用30萬元。在某產品生產過程中,原料形態多樣,成份複雜,專業物料佔用量大,收率低,嚴重製約着工藝的產量達標及產能提高。為解決這一難題,他利用業餘時間查閲了大量資料,進行分析^p 論證,在原有工藝基礎上提出了混酸溶解的新工藝方法,縮短了工藝生產線,降低消耗10,收率提高1.5,因而盤活資金50萬餘元,此工藝已申報成果專利。在某低碳產品生產過程中,一度出現鐵、鎳元素超標問題,嚴重影響了生產線的正常運行。面對難題,他沒有退縮,認真查找原因,排除各種可能性,最終確定了導致雜質超標的原因是在沉澱和煅燒過程中引進了雜質,並制定了沉澱後晶體酸洗法和煅燒尾氣快速轉移法,從而保證了該生產線的正常運行,為該產品的按期交貨打下了良好基礎,也為公司增收節支近百萬元。

工匠精神的個人事蹟13

什麼是大國工匠?怎樣解釋工匠精神?我們從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航工業沈飛數控加工廠王剛班班長王剛事蹟中,能找到詮釋這一問題最直接的答案。

王剛,黝黑、靦腆、消瘦,精神飽滿,但又透着與三十多歲年輕人不同的沉着與穩重。或許這也是每一位大國工匠的"標配"。

他加工的鋁片能薄如A4紙般的0.1毫米;他加工的銑牀銑削能達到0.005毫米;他小孔鉸削技術更能達到0.002毫米的精度極限……王剛的簡介,就是這位大國工匠的"功勛冊"。

夢想終於照進現實

1999年,剛從沈飛技校畢業的王剛如願以償的進到了沈飛公司。

從小住在飛機場附近,每天看着在沈飛工作的鄰居整天出入自己嚮往的大門、聽着戰機在天空中飛過的轟隆聲,早在國中的時候,王剛就下定決心一定要進入沈飛工作。

確立了夢想,便一步步朝着目標奮進。每天苦練自己的專業技能,成績優異的王剛被老師叫來談話,想讓王剛去考高中,接着考大學進入高等學府。"我想進入沈飛工作,要考沈飛技校。"一向靦腆的王剛此時沒有絲毫猶豫。

他,做到了。

入廠後,王剛被分到"銑工"隊伍。十七年如一日,王剛每天早上提前一小時到崗。總是纏着師傅給自己活做。

新員工進廠,都會有一年的實習期。當時廠裏生產任務比較重、缺人手,之前也在這裏實習過,領導找到王剛,希望他提前正式上崗。這正説到了王剛的心頭好。

"一大早,就看到王剛銑牀旁的一堆鋁屑。"徒弟吳學文剛調到沈飛數控加工廠後早早來到公司,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雖然常年累月任務繁重,但王剛從沒感到太大的壓力。喜愛解決各種技術難題在工友中是普遍的共識,可以説,若沒有難題就是王剛最大的難題。

工作20xx年,王剛已數不清自己熬過了多少個攻堅克難的日日夜夜。

每天至少工作15小時,每月工作時間都在300小時以上。面對艱鉅的工作任務,連續一個禮拜,王剛與工友連日加班。餓了,就拿麪包、火腿腸、方便麪充飢;困了,倒在廠房裏的鐵架牀上小憩,從未鬆懈一步。"晚上回到家站在牀邊就能睡着。"王剛説。

入職第一個月就和其他老師傅一樣,完成了定額任務。

"多造出一件好產品,就是為國家做貢獻。"把工作培養成愛好,是王剛在工作之餘的另一成就。午休間隙,工友們在工廠空地拉網起架,打羽毛球、踢毽子、打桌球,無不散發着青春的活力。而往往在勞模工作室的角落裏才能看到王剛的身影,靜靜地看書、思索着技術難題該怎樣解決。"年輕時候也愛運動,學過武術,不過最愛的還是逛書店、下象棋。"

不斷刷新技能高度

"精雕細琢,把每一件東西都當成藝術品。"工作伊始,王剛就給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標。他延續了師傅張顯育的良好工作習慣。

"在工作中,不斷提高自身要求。"問到有什麼獨門絕技與他人不同,羞澀的王剛説到,"為確保加工質量,每次在幹活之前,我都在腦海中先模擬一遍加工內容,找出有沒有疏漏或者改進之處。"工作流程猶如歐洲早期古老的記憶宮殿般在腦海中清晰顯現。

與自己比速度,將之前幹活花費的時間與現在做較量;與自己比精度,縮小至少一半以上規定的零件誤差範圍;與自己比温度,保持對工作的熱情只增不減。

"做任何事情都要精益求精,飛機上更要保證零件的安全運行。"不斷挑戰自我極限,才年能達到20xx年生產上萬飛機零件無一廢品的高度。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社會在轉型。同時也在強迫着技工技能需要不懈地提升。"活到老,學到老。"堅持終身學習,汲取養分是王剛奮力向前的保障。

除卻銑工知識外,數控加工技術知識,是王剛下一部要學習的方向。

加工精度達到0.005毫米背後的初心

俗話説,"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樣,"不想當大國工匠的匠人不是好匠人。"

在一次沈飛公司領導去波音公司參觀學習回來的交流會上,王剛得知其中一展示工件加工精度達到0.25毫米,而當時王剛徒弟能達到0.3毫米的`精度。心裏便暗暗較起勁來,"他們能做到,我們一定能做的更好,我一定要超過他們。"

緊接着,王剛開始進行緊鑼密鼓的加工實驗,把最小的加工壁厚挑戰到薄如A4紙的0.1毫米。"鉗工怕鑽眼,銑工怕銑扁",0.1毫米已是在挑戰自我極限,但是王剛並不滿意,經過不間歇的反覆實驗,王剛迎來了自己技能新高度——銑牀銑削加工的手工精度達0.005毫米。

像以往臨危受命、攻克技術難題、優化一項技術後一樣,王剛心中油然升起一絲成功的自豪感。

堅忍不拔、敢於拼搏、不服輸、默默奉獻,是沈飛數控加工廠工會主席焦威東形容的王剛。"他幾乎要把銑牀旁的水泥地磨出坑來。"徒弟吳學文説到。

王剛懇幹,"豁"得出去,是廠裏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既做航空人,就知責任重,既做新裝備,就得多付出。"

工匠精神代代相傳 完成不可能實現的任務

"雙槳單舟總爭渡,千帆競發渡江海。"王剛深知,要永遠站在技術先列,也必須要帶動身邊工友"萬象爭先",發揮好"傳幫帶"的作用。

20xx年9月19日,在沈飛的廠房裏,軍事化管理的首支以員工名字命名的班組——中航工業沈飛數控加工廠王剛班組成立,唱響了中航工業"四歌",至今,從未間斷。

不到5年的時間裏,榮獲了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安康杯"競賽先進班組、中央企業先進集體、瀋陽市先進集體、瀋陽工人先鋒號等稱號,一年邁上一個新台階。

由他率領的團隊不僅攻克了413項科研生產重大技術和質量難題,還發明瞭12項國家專利,創造經濟效益1.9176億元。

20xx年,在某型號生產研製關鍵階段,王剛帶領他的年輕團隊創造了全部產品"零缺陷"交付的奇蹟。在新機試製生產階段,恰恰是問題高發的時期,質量問題、研製生產階段各種問題都會隨之而來。這一次,他們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實現的任務,這在沈飛研製歷史上還是首例。

20xx年帶領徒弟吳學文參加全國銑工技能大賽,兩人既是師徒,又是競爭對手。晚上回到賓館,扔不忘向徒弟講解疑難。發現徒弟走路困難,得知吳學文後腳跟長了骨刺,正值大賽集訓攻堅期,王剛放棄半天的集訓機會,到外邊頂着烈日為徒弟找尋購買厚的氈墊,在腳跟處挖了個洞。徒弟看着工服幾乎全部被汗浸濕的師傅,現在談及,仍熱淚盈眶。

忠誠築魂,靈魂因忠誠而高尚;百鍊成鋼,鋼鐵經過錘鍊更堅韌。在王剛的心裏,什麼也沒有沈飛人特有的航空情結更重、更珍貴。高薪沒有動搖他,榮譽和光環也沒讓他陶醉,王剛始終保持着謙遜低調的本色。很多人常勸他説該功成身退、多為自己和家庭考慮考慮了,王剛總是一笑了之。

"只想帶她出門旅行"

談及愛人,王剛停頓良久,眼裏閃過一絲淚光,對妻子懷着滿腹的愧疚。20xx年,王剛與妻子陳麗在相識兩年後步入婚姻殿堂。婚後還沒來得及"蜜月旅行",王剛便又投入緊張的工作中。日常回家大部分時間也是在鑽研工作中的事情,妻子對此也從未有過怨言,也從未提過多要求。

今年5月,妻子因肺癌腦轉移,顱內壓增高導致雙目失明。陳麗得病後,每月自負的治療費就在上萬元。"就是把房子賣了,也要把陳麗的病治好。"

兩人婚後幾乎從未出過瀋陽。"馬上要迎來十一,準備帶妻子在瀋陽周邊轉轉。"

王剛,一個"掃地僧"般低調的技術大拿,每天都在不斷努力的成為好班長、好師傅、好丈夫。

王剛身上所體現的堅定信念、大愛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鋭氣,正是我們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

工匠精神的個人事蹟14

"進廠32年來,我最高興的是當一名優秀車工!"這是雲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簡稱昆明重工)的車工耿家盛的心聲,也是他32年來的不懈追求。

耿家盛,瘦高個子,臉上總帶着笑容。他是全國勞動模範、國家級技能大師、全國技術能手……他以自己32年對車工職業的堅守和打磨,生動詮釋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展示了一個技能大師的風範。

昆明市北郊黑龍潭公園附近的龍泉路邊,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陳舊的廠房,這就是昆明重工廠區。耿家盛在這裏成長、生活、工作了53年。

耿家盛的父親耿鼎和弟弟耿家華也先後在昆明重工當車工,兩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過了近60年的歷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總工藝師、全國勞模,耿家華也是國家級技能大師、全國技術能手。這就是著名的"父子勞模,兄弟名匠"。

"如果沒有父親的教育,就不會有我們兄弟今天的成長!"耿家盛説,父親的三句話影響了他們一生,"荒年餓不死手藝人""做人要踏實""做事要認真"。

1984年,耿家盛進昆明重機廠(昆明重工的前身)當車工。當車工第一件事是學磨刀。"車刀是車工的`靈魂,在我眼裏,車刀、產品都是一種藝術品,一定要認真打磨。"耿家盛説。

技校畢業的耿家盛對車間裏的車、鏜、銑、刨、磨,樣樣精通,是名副其實的全能機牀工,還是個發明創造能手。

1993年,耿家盛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機生產任務,原加工工藝效率低,費用高。耿家盛和工友研究創新技術用T68鏜牀加工,使每組的加工費用從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xx年以後,耿家盛帶領工作室成員先後完成拉絲機、軋機等產品工藝編制和圖紙改進500餘項,攻克了多個技術難關,年平均為公司節約創效100餘萬元。耿家盛告訴記者,多年來他個人的技術發明創新有近200項。

耿家盛多年來獲得了許多國家級和省級榮譽,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一直都沒有變。

近幾年來,由於市場等方面的因素,昆明重工連續虧損,耿家盛選擇與企業同甘共苦。其實近年來不斷有企業高薪來"挖"耿家盛,但都被他拒絕了。"30多年一門心思做一件事,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認為,對"工匠"最好的詮釋,應該是耿家盛這樣,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最近,耿家盛的工作室裏又多了幾張草圖,這是他們研製的智能廁所,已經做出兩台樣機,將在今年南博會上展示。耿家盛常説:"我是在把圖紙變成現實。"

標籤: 事蹟 工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cailiao/v7d9k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