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教師讀書隨筆14篇

教師讀書隨筆14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沒少接觸或者看到經典的隨筆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也可以是聽課、讀書時所作的記錄。想看看大家都在寫什麼樣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師讀書隨筆,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師讀書隨筆14篇

教師讀書隨筆 篇1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感觸很深。這本書是李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與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讀着書,讓人不禁為之激動、讚歎、折服!

啟示一:童心是師愛的源泉

李老師提出教育者是否擁有一顆童心,對教育至關重要。教師的童心意味着懷有兒童般的情感,能夠自然地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的教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為知心朋友,贏得學生的心靈。教師的童心意味着擁有兒童般的興趣,教師的職業要求我們應該在任何方面都與學生有着共同的興趣愛好,多一種與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你便多了一條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途徑,他們會不知不覺地把老師當作朋友。在與學生嬉笑遊戲時,教師越是忘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啟示二:沒有愛,便沒有教育

李老師深深打動我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終如一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愛”是李鎮西老師永恆的教育理念,他可以與孩子一起過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學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師愛”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間。在沒有讀李老師的書之前,我曾那麼地自信自己是“愛”學生的。讀完這書我捫心自問,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是無怨無悔嗎?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自己過去的教育方法。當學生犯錯時,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與地瞭解學生犯錯的原因,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李老師讓我對熱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愛,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

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愛,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

愛,也不應是對學生的縱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懲罰”。

愛,不只是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身體,而是要“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與學生一起憂傷、一起欣喜”。

愛,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

愛,不是用一顆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顆顆童心,而是“需要一顆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責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只有這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師讀書隨筆 篇2

《愛的教育》——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藴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説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首先《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

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 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説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

教師讀書隨筆 篇3

我們一直都説我們的教育是素質教育,我一直在想這個素質是怎麼回事,我怎麼看不到摸不着呢?今天我看書學習了一下我們口中的素質教育。和大家分享一下:

素質教育是針對我們以前的“應試教育”的弊端所產生的.一個名詞。其初衷是糾正應試教育的一些現象:中國小片面追求升學率,大學教育過分專業化等。這也是所謂的物極必反吧。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的。我們在公共場所不吸煙,在公園裏不亂掐花撈魚,這都體現了我們一個人的素質。可我們一旦到了國外,就不僅僅是代表我們自己了,而是代表我們整個國家的形象。這個時候我們就發現這不僅僅是知識解決的問題了。所以,素質教育是非常重要滴。

素質教育是面對全體學生的教育。這與我們國家的法律吻合:受教育機會平等。政府應為所有適齡兒童少年提供平等的教育,這也需要國家政府加大師資的投入,這才能保證我們素質教育的有效展開。

素質教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又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這兩者並不矛盾。全面發展是指各個方面,但人與人不同,我們又不能“一刀切”。這也符合辯證論裏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教師讀書隨筆 篇4

我有幸讀了《學學孔子怎樣當老師》這本書,深受啟發,真是受益匪淺。只感覺自我教學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堅定和從容。讀完此書,如沐春風,豁然開朗。做教師若不學孔子乃是一種缺憾。孔子不僅僅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論家,而且是我國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評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積累的豐富教學經驗,構成的博大精深、獨具風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國傳統教育思想中的寶貴遺產。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廣泛而全面:從教育理念到治學理念,從治學原則到教學目的,從教學態度到教學方法,從教師修養到教育手段,構成一套他獨創的、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透過讀《學學孔子怎樣當老師》這本書,我覺得在今後生活、教學工作中就應像孔子一樣誠實守信、以身作則、像孔子一樣約之以禮、重視自省、做到終身學習、不斷進取。像孔子一樣誨人不倦,對待學生一視同仁,關愛每一位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像孔子一樣學思並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樣教學相長、重視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潛力。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科學的思維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用心的人生態度,讓學生在簡單愉快的學習中學到知識,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總而言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需要取其精華融於現代教育的實踐中,這是保證我們的教育,個性是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

教師讀書隨筆 篇5

小時候,爸爸是我最要好的“哥們”,雖然他不苟言笑總是一副很嚴肅的樣子,有的時候我也有點怕他,但是,大多數時候他顯得很可愛,因為他是我忠實的“書友”。

爸爸有個皮包,在我們眼裏那是個有魔力的神奇包包,因為每次爸爸從外地出差回來,那個包包都是鼓鼓囊囊的,裏面塞滿了妹妹喜歡的糖果,更多的則是我喜歡的童話書,爸爸帶着狡黠的微笑,像個大魔術師一樣從裏面掏出過無數令我歡呼雀躍的寶貝——《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三百六十五夜》、《尼爾斯騎鵝旅行記》、《鐵臂阿童木》……

因為這些寶貝,我和爸爸有了無數的共同語言,只要逮着機會就嘰嘰呱呱説個沒完,有段時間我和爸爸很狂熱地讀《鐵臂阿童木》,故事裏有個被壞蛋們利用來做壞事的隱形電光人,阿童木很希望把它變成“好人”,就給它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帶它去學怎麼做好事,電光人扶着一位過不去馬路的老奶奶過了馬路,老奶奶感激得直唸佛,電光人一高興,舉起帽子鞠了一躬,低頭唸佛的老奶奶一抬頭看到一個沒有臉的怪物,嚇得大叫着“鬼啊!”飛一樣地又跑回了馬路另一邊,我和爸爸都特別喜歡這一段,於是這個橋段成了我們樂此不疲的遊戲,爸爸説:“南無阿尼陀佛……”我就叫:“鬼啊!”然後心照不宣地哈哈大笑,媽媽被我們笑得莫名其妙,直説“又發什麼神經呢?”然後,她總會被我們更加誇張的笑聲搞得落荒而逃。

不太有興趣讀書的媽媽當然不會理解我們的樂趣,她有時候會因為家裏書太多害得她整理起來很辛苦而抱怨,也為我天天把腦袋紮在書本里從不熱心學做家務而頗有微詞,因為她覺得女孩子的本分應該是學會照顧家,但是,媽媽並不是很堅決地反對我看書,相反,在我還沒學會識字的時候,媽媽也曾經為我讀過童話,告訴我那個美麗的金髮女孩為什麼會光着腳丫走在雪地上,告訴我那條小青蟲是如何變成一隻美麗的蝴蝶的。在那些寒冷的冬夜裏,温暖的.爐火和燈光,爸爸和我的讀書遊戲,還有媽媽温柔的朗讀,是我心中永遠的亮色,所以,成為媽媽之後,我為自己的兒子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處蒐羅好看的書,當我和兒子頭碰着頭讀着同一個故事,當我們一起把某一本書裏的好笑的話編成遊戲樂此不疲地玩了又玩,我彷佛又看到自己小時候的快樂時光,親情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

教師讀書隨筆 篇6

幼兒教師的質量決定着學前教育的質量,是高質量教育和兒童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每位教師都需要不斷學習、提高,都應該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與能力。幼兒園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不是一躍而就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堅持學習,不斷學習補充和積累,才能不斷進步。

在大致、簡略的拜讀了《教師易犯的150個錯誤》這本書後,其中所表達的內容讓我深有感觸,回憶我在工作中的教育方式及行為,讓我對於幼兒教師如何正確教育、保育,有了新的認知。

我們每天都會和孩子們在一起,從早上的入園一直到下午的離園,在這一整天的時間裏幼兒教師的一些無意間的不恰當的言行可能會傷害孩子們的心靈,而且這種創傷會一直伴隨學生的成長,並折射到他們成年生活中。雖然我們總是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地提升專業水平,不斷地追求進步,但有時往往會做出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幼兒身心健康的事情,自己卻沒有意識到或不知道如何去調整和糾正。而在《幼兒教師易犯的150個錯誤》一書中,作者就通過反面案例,通過150個真實案例再現了幼兒教師在幼兒園一日生活和園外生活中出現的不適宜行為,引導教師發現自己在幼兒園工作細節中存在的若干問題,並給出詳盡的分析和實用的建議。這樣通過案例和分析建議就能較好的讓我們在閲讀的過程中受到啟發並將各個不同的案例運用的實際的工作中去。

在工作中要對幼兒實施創新教育,首先教師自身要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具備創新水平。在本書不不同的活動案例中提醒我們老師在運用非語言和言語與家長溝通時語速語調要恰當,語言要簡單明確,説話態度要友善。在與幼兒交流時要有目光接觸。要在尊重、平等、接納的基礎上進行溝通,不否認孩子的體會,不批評孩子,在影響孩子生活的事情上,給孩子選擇的機會、説話的機會。在與家長溝通時要學會換位思考,認真傾聽家長話裏的意思。對幼兒批評時教師要語氣委婉、態度温和,讓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認識錯誤,批評前要明確應重點針對什麼事情進行批評,不能一次批評所有問題。批評時對事不對人,在批評幼兒時要針對做事情的過程進行批評這樣能使幼兒意識到本次失敗是方法用錯了,不是自身能力有問題。這些種種都在提醒我們作為幼兒教師該如何與家長和孩子相處,讓我們從中得到了良好的啟發。

教育是事業,而教師是職業。我們從事的是教師這一職業,擔負的卻是教育的責任。師與生之間,維繫在一起的是愛,因而愛也就成為了教育永恆的主題。本書是幼兒教師觀察幼兒、反省自身、提高專業成長的有力工具。我們正是要懷抱這種虔誠的心態來面對幼兒,面對幼兒教育!

教師讀書隨筆 篇7

很偶然的讀到這一篇文章。初讀因為它在六月出版的《青年文摘》的首頁,首先被它的標題吸引,慣性的認為又是一篇有關愛的煽情文章,心想就看看它如何煽情吧。待看下去以及看完,不由的回頭又看了一遍,邊看邊贊:觀點挺別緻新穎。又看了一遍就緊接着看別的文章了,文摘看完也隨手撂一邊了。晚上休息前這一篇文章悄然的'浮上了心頭。一遍又一遍的拷問我:你怎麼對待你討厭的人?你怎麼對待你恨之入骨的人?尤其是做班主任後,你怎麼對待班裏學習差的學生?尤其是問題不斷令人頭疼不已的學生?拷問下來,不覺睡意立消,迫切想再看一遍文章,再洗滌一次自己的靈魂。

第二天在辦公室找到書,又看了一遍。文章講到,在每個人的生命裏,曾經並且現在仍然不停出現了許多天使。這些天使用黑暗,讓我們看到自己靈魂裏的光;他們用偽裝的邪惡,讓我們看到自己天性裏的善良;他們用弱點。來襯托我們的優點;他們用無能,不斷激發我們的潛能;他們用傷害,讓我們學會寬恕;他們用恐懼、冷漠或憤怒呼喚着愛,讓我們學會如何去愛。這些天使是我們在天堂中最知心的朋友,他們為了我們能成為一個美好的生命,學習生命中最有難度的寬恕,不惜自己扮演壞蛋,做一些真正可怕的事,讓我們體驗到什麼是寬恕。

對待我生命中或生活中討厭的人,我在年少的時候恨不得他們消失,或者咬牙切齒的發誓:“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到現在了也沒有學會忍讓,一言不合馬上變臉。學會寬恕,何其難也!在做了班主任以後。對待班裏讓人頭疼的學生,真想像修剪樹枝一樣,咔咔的把他們的歪枝病葉剪掉。讀了這一篇文章後,覺得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多麼幼稚和粗暴。在看到他們的時候,憤怒矇蔽了我們,讓我們忘了他們真正的樣子,忘了我們是誰,忘了他們是誰,我們的生命因此變得沉重和陰暗。

請記住,這些討厭的人,都是我們的天使,以不同的形像出現在我們的世界裏。他們,幫助我們修煉成一個最美好的生命。謹記在心啊!以後無論在憤怒的時候,還是在崩潰的時候,抑或是在絕望的時候,記住他們是來幫助你成就美好的天使,你就會學會寬恕,你就會學會如何去愛。

教師讀書隨筆 篇8

我們是教師,都是些普通人,但我們從事着神聖的事業。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人,我們的學生,他們天真、可愛、充滿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們對我們無限的信任和敬慕。我們付出了愛,得到的是更多的愛。

讀過《教師人文讀本》這本書,感受最深的是愛,對教育,對學生貫穿始終的是愛,最多的愛。

讀過這本書,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確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員還是舵手,是大副還是士兵。每個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關鍵在於定位。冥冥中有雙大手在指揮着我,從師範中學習的藝術到工作中教的課好似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課不也是一門藝術嗎?

有句話説:“活在當下”。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雖然從出生到長大,基本是家長在為自己做主。但今後還有漫長的幾十年,仍然有自己選擇的機會,是選擇努力踏實地度過還是空虛而歸,全在自己。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直到現在也拾不起來。工作上的雜事與生活中的事情攪得沒有時間,沒心情(其實我知道這些都是找藉口)。既然經常思考,我想這件事很快會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對待學生的態度,對待家人的態度。我慨歎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

工作幾年,能夠得到學校領導和家長的肯定,心裏自然很高興,但又覺得自己做得實在是太少了,有點愧對家長的信任,領導的表揚。

“公平公正”“愛心”“教師的發展”“教師的專業”等等,新教育為教師提出了那麼多的努力方向。所謂堅持,所謂勤奮,所謂的所謂。教師自身的前進動力,外在的推動力.不論怎樣,都去做一個問心無愧的教師,努力的教師。

在《教師人文讀本》中,還收錄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種類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讓我有所獲益。《學習的革命》一文告訴我:“做教師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學生都是天才,你才會認真地教每一個人。”我領悟到,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變一個人,而是要幫助一個人。

教育的本體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過程中讓一個人具備品德的高尚?我想: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不論他為金錢去奮鬥還是為理想奮鬥,只要是正常的奮鬥,正當的爭齲在奮鬥的過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時時去幫助別人,他都可以説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師人文讀本》同時也為我們指明瞭新的教學觀。這就是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在教學中創設使人思考、激勵探索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心智發展的過程。與此同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者也應成為實踐“終身學習”

理念的楷模。重視和加強繼續教育,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總之,終身學習是我們教師能走在時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師人文讀本》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我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最後,讓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此文吧!——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

教師讀書隨筆 篇9

全面推薦素質教育,是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緊迫任務,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進步。作為有”世界通用語”之稱的英語,它的使用價值越來越高,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重視。該書以現代英語教學理論為指導,重點介紹國小英語教學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以及編者多年進行兒童英語教學實踐,從事國小英語教學法課程教學和研究的經驗和體會。

書中指出,國小生學習外語具有模仿力強,記憶力好,勇於開口等特點和優越條件,對今後進一步學好英語,培養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將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一名國小英語教師,我們的注意力和精力應該放在其語言技能的培養上,而不是放在單純的語言知識上,要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獲得英語的一些感性知識;打下較好的語音基礎,學習一定量的詞彙,接觸一定量的日常交際用語,從而具有以聽説能力為主的初步交際能力;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個性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

作為一名國小英語教師,要搞好英語的教與學活動,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通過國小教學活動的趣味性,直觀性,實踐性使國小生愛學,會學,主動學。國小英語教學法課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專業課。不是會講英語的人就能教好英語。我們不僅要具有堅實的英語基礎知識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還必須學習有關英語教學的理論,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

歌謠,充滿童趣,合轍壓韻,琅琅上口,迎合了少年兒童的心理與口味。簡筆畫,一種具有普遍推廣意義的直觀教學手段,它運用最簡單的線條和平面形概括地勾畫出物象的主要特徵,用筆簡練,形象簡潔,應用簡便。它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化解教學難點,變抽象為具體,化複雜為簡單,並能增強記憶,提高學習效果。運用歌曲和音樂學習語言也是外語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用教唱英語歌曲的方法把兒童引入英語的廣闊殿堂,無疑是符合兒童心理髮展規律的',它具有以下作用:激發學習下去;提高學習效益;完善學習品質;充實文化知識等。我們可以從各類兒童英語教科書中選擇一些旋律較熟,唱詞簡單適合的歌曲。當然還可以自己編歌。英語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有着密切的聯繫,它與課堂教學的目的是一致的,是英語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輔助形式。開展好課外活動可使學生儲存一些學好英語的潛在能量,對課堂教學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它有利於提供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因材施教,開發智力,拓寬視野,培養合作精神,但在開展英語課外活動的時候要防止隨意性和盲目性等。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性格,興趣和特長,採取不同的活動方式,常見的活動形式有英語競賽(國小生的表現欲和榮譽感都比較強,適當地在課外開展一些競賽活動,既能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又能對學生的思維,記憶,理解,反應等能力進行綜合訓練,有利於綜合素質的培養),英語晚會(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作用和獨創精神,鍛鍊學生的組織能力,培養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和藝術才能),英語角,英語學習園地等。

作為一名國小英語教師,在具備與其他學科教師共性的素質,如敬業精神,良好的師德,廣博的文化知識之外,還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因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心理品質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無法代替的。它不僅表現為一種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成敗,而且作為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的人格。同時要具有系統而紮實的語言基礎知識和聽説讀寫幾方面的技能和能力和較強的教學能力,包括語言的示範能力,綜合教學技能等。還要有改革創新的意識,要隨着時代的發展變化重新設計塑造自己的形象。

教師讀書隨筆 篇10

紀伯倫曾説過“榮譽是熱情站在陽光中的影子,花根是鄙棄榮名的花朵”。我想這句話送給朱永新先生一定是最合適不過。他是全國人大會委員,是民進中央副主席,是蘇州大學博導,但他卻一再説自己是一個力圖不讓孩子掉隊的老師。初聽他的名,緣於他連續11年提出建立“國家閲讀節”的提案;敬仰他的人,卻因有幸拜讀他的《教育之旅——教育的承諾》。

翻閲書籍,會發現全書以一種訪談的形式展開,記述了朱先生近些年和眾多媒體關於教育觀點的一些對話。在這些對話中輕易就能發現,朱永新先生致力於新教育實驗理念的普及和推廣,他提倡多角度關注孩子人格的健全與成長。但讓我最感同身受的還是他所提倡的“全民閲讀”理念。他認為這是新教育實施的最有效途徑,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他在訪談中提到“一個不善於閲讀的民族絕對不會成為一個有精神力量的民族,也絕不會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民族”。朱先生還以猶太人為例,猶太人平均每人每年有45本書的閲讀量。這似乎讓這個種族的人才輩出、貢獻良多變得不那麼匪夷所思。

而作為一個一線語文教師,我深知閲讀的重要。他有着發展思維、培養情感、激發興趣、提高表達能力等諸多作用。正如朱先生所説,學校的教育對於孩子來説如果是必要的乳汁,那課外的閲讀就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其他營養物質。但現實操作中,我們總會感到荊棘滿路。應試的壓力、閲讀方式的改變、社會觀念的不認同等都讓孩子讀好書的路徑看似越來越窄。由此朱先生便提出“全民閲讀”理念。由民眾的.閲讀形成一座城乃至範圍更廣的書香氛圍,去吸引那些離書越來越遠的人羣。例如,他認為父母如果能和孩子一起閲讀,定能形成共同語言,擁有共同生活的密碼。他始終堅持,哪怕多一個人愛上閲讀,這世界便也多一份書香。

掩卷沉思,朱先生的理念,我想就現在來看是夢想大於現實的,畢竟太多人認為閲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太多人甚至沒有閲讀的興趣。但長此以往,從書香校園影響到書香社會,從推進閲讀到撬動中國教育的改造,也並不只有渺茫的希望。低頭再看書面上的朱永新先生,我驚訝一個身體力行搞教育改革的人,看起來卻温和淳樸、笑聲朗朗,我想那一定醉人書香才能浸潤出的儒雅氣質吧!

教師讀書隨筆 篇11

【摘 要】法國思想家羅梭説過:“教育的藝術在於讓人喜歡你所教的東西。”何為“所教的內容”?筆者的理解即為教學內容。關於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關於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王榮生教授在認為:“一堂好的語文課,在我們看來,主要的標誌是教學內容正確並使學生有效地獲取相應的經驗……”並提出了“好課”的9級標準。筆者在磨王教授之玉基礎上,另闢蹊徑,提出了“好課”的7級標準,並結合課例作具體地觀課。

【關鍵詞】教學內容 語文觀課 王榮生 標準

一、引論──磨他山之玉

法國思想家羅梭説過:“教育的藝術在於讓人喜歡你所教的東西。”何為“所教的內容”?筆者的理解即為教學內容。關於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王榮生教授在其著作《聽王榮生教授評課》一書中,作了這樣論述:“一堂好的語文課,在我們看來,主要的標誌是教學內容正確並使學生有效地獲取相應的經驗,在這樣的前提下,課堂組織散漫一點,教學中出現一些彎路插曲,都是常態,無傷大雅,語文教學的課堂形態應該走向相對地寬鬆乃至有節制的隨意。過於精巧的、講究一分鐘一分鐘‘流程’的、教師一口美辭假聲抒情的、一舉一腔分明比表演還像表演的語文課,也許應該被看成變了態的語文課。”

據此,王教授在書中提出了一堂語文“好課”的9級標準:(1)教師對所教內容有自覺的.意識;(2)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3)教學內容相對集中;(4)教學內容與聽説讀寫的常態一致;(5)教學內容與學術界認識一致;(6)想教的內容與實際在教的內容一致;(7)教的內容與學的內容趨向一致;(8)教學內容與語文課程目標一致;(9)教學內容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誠然,在精彩紛呈的語文教學領域裏,我們看到了太多形式主義,對於語文的根性似乎缺少一種終極的追問。殊不知,語文本姓語,脱離了“語”,再多的精彩都是花拳繡腿,徒勞無益。但是,細細回味王教授的這9級標準,筆者認為有三處存在不妥:

其一,第一級和第二級有重複,如果説老師在課堂上“教的是‘語文’的內容”,那麼該教師定“對所教內容有自覺的意識”,故此,筆者認為第一級可以去除。

其二,第四級和第五級相比,第五級更指向語文的根性。當教師所選用的語文教學內容與學術界的認識相一致時,這教學內容就不再是變態。誰能説遵循了學術界對各種文體的普遍認識,還會是變態呢?如果這樣説,那學術界的認識就不正常,或者説教師對學術界的認識沒有搞清。故此,本人認為第四級可以不要。

其三,第七級更指向於教學方法,而非教學內容。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教師在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選用是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但課後學生到底學到多少,這就要看教師方法是否得當,而第七級的介入似乎有另類之感。

此外,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獨立體,有着獨有的教學個性,這也是決定一節課教學內容是否得以有效實施的主要標準之一。故而,筆者認為由教學內容觀語文課是否有效,應具備七級標準(王教授提出的九級標準中的六級標準+教學內容與教師個性相融合)。

二、立論──闢個人蹊徑

標準的意義在於衡量,七級標準的意義同樣在于衡量一節語文課的優劣。那麼,該如何運用七級標準來衡量一節語文課?然在王教授的書中“寤寐求之”,終是“求之不得”。“思其始而成其終。”為此,筆者憑藉點滴思考,自闢蹊徑,結合身邊的課例談一談個人的一些拙見,以拋磚引玉。

1.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

對於語文的定義,葉聖陶先生作出這樣解釋:“語文就是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説,就叫語文。”[3]基於這一共識,洪鎮濤先生亦強調指出:“語文教學的任務應該是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前輩們的言論不僅為語文正了“名”,即教語文的內容;同時也為當前的語文教學指明瞭方向,即語文教學的本體是指向語言,語文課要使學生獲得語言。

以一位老師執教的《楊氏之子》為例。課中,該老師將教學內容分為六個板塊。第一板塊充當翻譯,猜文言詞彙,即請學生根據老師説的白話文,猜文言詞彙。第二板塊模仿古語,自我介紹,即請學生模仿“楊氏之子”的格式,自我介紹。第三板塊理解字詞,讀通古文,即通過多次嘗試(參考註釋自由讀──指名讀──引導理解疑難字詞意思,標斷句符號──範讀引領──指名讀──齊讀),指導學生讀通順古文。第四板塊整理理解,敍説故事,即請學生用白話語言説一説故事,再次加深疑難詞語的意思。第五板深入文本,品味語言,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細細品味,以體會楊家小孩的聰慧之處,並隨機指導學生角色朗讀、表演朗讀。第六板塊補寫劇本,內化語言,即請學生選取一個版本,給不完整的文言版或白話版的《楊氏之子》劇本補充台詞,並和同桌對演。

縱觀以上六大板塊的教學內容,不難發現,這位老師從讓學生猜文言詞彙以初識古文語言,模仿古語自我介紹以近距離觸摸古文語言,理解字詞讀通古文引領學生與古文對話,整理理解敍説故事以理清文脈,深入文本品味語言感悟古文語言之妙,到最後的補寫劇本內化語言引領學生學以致用,至始至終都在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由此,筆者認為該教師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

2.教學內容相對集中

古語有云:“大道至簡。”意指大道理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説明白。教學內容的選取亦是如此,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語文天地裏,我們所要做的便是擦亮自己的眼睛,穿越迷霧森林,直達語文的根,摘取關乎學生終身受用的“核心知識”,“簡簡單單教語文”。

仍以上一位老師執教的《楊氏之子》為例。課堂中六大板塊的教學內容設計(充當翻譯,猜文言詞彙──模仿古語,自我介紹──理解字詞,讀通古文──整理理解,敍説故事──深入文本,品味語言──補寫劇本,內化語言)足見該老師的匠心獨運,六個板塊循序漸進,最終指向一個教學內容,即指導學生學習和運用古文語言。但遺憾的是,這位老師似乎忽略了學生的實際受用力,這是學生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觸古文,老師如此大密度的訓練,對於大部分的學生來説恐怕都難以受用。皮亞傑認為兒童建構知識的過程一般為四個階段:拿過來、裝進去、存起來、提出來。由此,筆者想,受心理年齡的限制,當學生的頭腦在短時間內裝進大量新知後,保存中就會出現顧此失彼,以至到提取時大多是殘缺不全的知識。若長期以往,學生建構知識的能力也會因此而被削弱。

3.教學內容與學術界認識一致

在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中,課文佔了近乎80%的份量,為了對這些不同體裁、不同文體的文章加以區分,學術界對它們的特點進行詳細地區別,並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認識。這就需要我們通過自己所學的學術界已有定論的語文知識不斷地進行專業教學,而非每一篇文章都按同一個套路或有悖學術界認識來進行教學。

再以《楊氏之子》為例。課堂中,老師從猜文言詞彙、釋讀課題、讀通文本、品味語言到內化語言,遵循閲讀教學的基本之路。但在“內化語言”這兩個環節,筆者認為該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與學術界的認識有失偏頗。為了給學生創作以示範引路,老師創作了劇本前兩句台詞,其中古文版劇本的台詞是這樣的:

小楊(為孔設果、沏茶):“此是桃子、琵琶、楊梅,皆新鮮而甜蜜。夫子請慢用。”

孔君平(起身,指楊梅以示兒,微笑):多謝賢侄。哦,楊梅,此是君家果。

我們且不説小楊對孔君平這位有學識的長輩會不會像招待三歲小孩一樣,告訴他這是桃子、琵琶、楊梅,僅就這創作的古文版劇本,怎麼看着都像是五四時期半古半白的白話文,而非1500多年的南北朝時期的經典文言文,總感覺與原文顯得格格不入。就此而言,這一教學內容和文言文的學術認識未能形成一致。筆者認為,如果我們老師難以給學生規範的文本,那不如不給,以免誤導學生對文言文的認識。

教師讀書隨筆 篇12

有句話我一直非常喜歡:“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這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讀好書,讀有意義的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對於一年級的學生,老師去講太高深的知識孩子云裏霧裏,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的啟蒙階段教師傳遞知識的準確性,每一個讀音、用詞都會深深的影響到學生,我覺得這更考驗教師的基礎知識是否紮實。日常説話通常是自然而然的,出了問題自己都意識不到,這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師讀書隨筆 篇13

在感受到自己閲讀貧乏之後,我開始把每一個可以利用的時間碎片充分地利用起來,進行大量地閲讀。

然而,受着自己興趣的制約,我的閲讀視野過於侷限。我讀泰戈爾、冰心,讀張曉鳳、林海音,讀饒雪曼、郭敬明,讀北島、顧城,讀葉辛、陳村、趙麗宏,當然也讀餘秋雨……就是沒讀過孔子。

在我的記憶中,孔子早已是歷史。歷史是什麼?歷史是典籍,是廢墟,是湮沒或未湮沒的事件。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因為要撰寫《孔子傳》漫畫腳本,雜誌社便把我和其他幾位對孔子有研究的.學者、老師召集在一起。這次聚會的主題很單一,就是“話説孔子”,希望能給執筆者的我一些啟發。

在此之前,我幾乎是個孔子盲,除了會背幾句“子曰”,其它的一無所知。所以,當大家在説四書、五經、六藝的時候,我一臉茫然。接着,他們又開始討論《左傳》和《史記》中關於孔子的記載。當他們用投影打出“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這段文字時,我發現自己竟然有一個字不認識。想起孔子説過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於是我指着“陬”這個字,問:“怎麼讀?”他們都笑了起來,我也很尷尬,為自己的孤陋。雖然討論時的氣氛嚴肅得像課堂,但我自知才疏學淺,便一直老老實實地坐在那裏,專心地聽,認真地記。

晚上回到家,和愛人説起這事,我説:“知恥而後勇,從今晚開始,我要惡補孔子!”於是,我的電腦桌上至少堆了10本關於孔子方面的書,我開始不止讀《論語》,也讀《詩經》,什麼“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什麼“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論語》字字珠璣,藴涵着豐富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對我的教育影響至深,我越讀越有一種“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的感受。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未免有些言過其實。但是《論語》對於教師的治學之道,確有許多值得借鑑的地方。然先生言簡意賅至此,或許言外尚有他意,弦外更有別音,留待大家共同鑽研、共同發現。

讀書,讓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教師讀書隨筆 篇14

了雷洪、王偉慶主編的《新課程理念下的國中物理創新教學設計》一文後,我深受啟發,知道了物理教學要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學生的探究活動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化。課堂教學要以人為本,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通過學習感受到,轉變學生學習中這種被動的學習態度,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在探究教學中要立足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於自己的學習策略。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敢於“放”,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主動積極的學,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但是,敢“放”並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學的引導學生自覺的完成探究活動。當學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予以指導。當學生的探究方向偏離探究目標時,教師也要予以指導。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如何緊跟時代的步伐,做新課程改革的領跑人呢?這對物理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傳統的教學觀、教師觀提出了挑戰,迫切呼喚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師角色的再定位。

一、轉變觀念,重新 定位角色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師“為素質而教”。在教學過程中應擺正“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正確關係,樹立“為人的可持續發展而教”的教育觀念,完成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到學生髮展的促進者這一角色轉變。這是各學科教師今後發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全新觀念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單一的,而應是綜合的、多元化的。

二、終身學習,優化知識結構

物理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極高的自然學科,它要求物理教師具有豐富的物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在專業素養方面成為“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新課程對物理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着科技的發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湧現,並不斷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師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新課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張通過物理教育對學生進行素質的培養。但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物理教師在人文素養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師要學習人類社會豐富的科學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新課程對物理教師還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學研究能力、信息技術與教材的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與開發等能力。

在新課程內容框架下,絕大多數教師由於知識的綜合性與前瞻性不足,難以獨自很好地完成對學生課題的所有指導工作,要求教師之間必須建立起協作的工作思想。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他相關學科,從習慣於孤芳自賞到學會欣賞其他教師的工作和能力,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教師一起取長補短。

在新形勢下,教師第一次處於被學生選擇的地位,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將終身學習內化為自學行為,時刻保持學習、研究、反思、發現、探究、創新及總結的態度,力求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和現代化信息素質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為本,創新教學模式

俗話説:教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知識獲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養,不能單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涉及知識、教師和學生三大要素,教與學是一個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應明確教學過程的複雜性,綜合三大要素,權衡利弊,博採眾法之長,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既要改革創新,又要着眼實際,積極參與創設啟發式、開放式、範例式、合作式的教學方法。

在新課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開發並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學生的學習目的、興趣、意志、態度、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是推進教學進程與實現教學效果的動力系統,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起着發動、維持、調節的作用。在授課中重視物理實驗和物理知識的講授,結合介紹物理學家的故事,物理趣聞和物理史料,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體會物理在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的作用;善於對比新舊知識的不同 點,引發認知衝突,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引導學生尋找當前問題與自己已有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繫,強化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最後還應通過比較、分類、類比、歸納演繹和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向學生展示知識的來龍去脈,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標籤: 隨筆 教師 讀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1e06o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