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熱】教師讀書隨筆

【熱】教師讀書隨筆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瞭解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可以抒情、敍事或評論。經典的隨筆都有哪些?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師讀書隨筆,歡迎閲讀與收藏。

【熱】教師讀書隨筆

教師讀書隨筆1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這是出自《飄》的一句耳熟能詳的名言。這一句話,激勵着在美國南北戰爭的歲月裏沉浮的女主角——郝思嘉,也深深打動了我的心。而這個被我品味數次的故事,也在這句結尾話的餘香中令人倍感回味。

郝思嘉,繼承了母親的嬌美與端莊的淑女儀態,同時也具有父親的北方粗獷。然而,接二連三的打擊令她頭一次體會到了命運的殘酷。讀完之後,我掩卷沉思。郝思嘉在經歷這一切之後,她是用什麼力量支撐自己走下去的呢?白瑞德離開她之時,她在文章末尾想準備用那個老法寶——暫時不去想那些,先做好準備迎接新的一天。這一點是郝思嘉的老法寶,不也正是我們應對生活中的困難方法嗎?説真的,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挫折有太多太多。我們不得不面對這些我們唯恐與之照面的惡魔,我們只有從自身心態調整去衝破這些挫折。不要害怕失敗,我告訴自己。要像思嘉那樣在重擔、在勞累、在天大的打擊前面依舊把下巴高高揚起,因為生活仍在繼續,因為明天的太陽依舊普照四方,因為我們還享受陽光的恩惠——我們缺乏的,只不過是轉過身去看看那輪紅日,我們並非只擁有腳下的黑影。

只要有明天,就還會有希望,您看那輪朝陽,黑夜之後,就是新生。

教師讀書隨筆2

紀伯倫曾説過“榮譽是熱情站在陽光中影子,花根是鄙棄榮名花朵”。我想這句話送給朱永新先生一定是最合適不過。他是全國人大會委員,是民進中央副主席,是蘇州大學博導,但他卻一再説自己是一個力圖不讓孩子掉隊老師。初聽他名,緣於他連續11年提出建立“國家閲讀節”提案;敬仰他人,卻因有幸拜讀他《教育之旅——教育承諾》。

翻閲書籍,會發現全書以一種訪談形式展開,記述朱先生近些年和眾多媒體關於教育觀點一些對話。在這些對話中輕易就能發現,朱永新先生致力於新教育實驗理念普及和推廣,他提倡多角度關注孩子人格健全與成長。但讓我最感同身受還是他所提倡“全民閲讀”理念。他認為這是新教育實施最有效途徑,也是教育改革必由之路。他在訪談中提到“一個不善於閲讀民族絕對不會成為一個有精神力量民族,也絕不會成為一個有競爭力民族”。朱先生還以猶太人為例,猶太人平均每人每年有45本書閲讀量。這似乎讓這個種族人才輩出、貢獻良多變得不那麼匪夷所思。

而作為一個一線語文教師,我深知閲讀重要。他有着發展思維、培養情感、激發興趣、提高表達能力等諸多作用。正如朱先生所説,學校教育對於孩子來説如果是必要乳汁,那課外閲讀就是孩子健康成長其他營養物質。但現實操作中,我們總會感到荊棘滿路。應試壓力、閲讀方式改變、社會觀念不認同等都讓孩子讀好書路徑看似越來越窄。由此朱先生便提出“全民閲讀”理念。由民眾閲讀形成一座城乃至範圍更廣書香氛圍,去吸引那些離書越來越遠人羣。例如,他認為父母如果能和孩子一起閲讀,定能形成共同語言,擁有共同生活密碼。他始終堅持,哪怕多一個人愛上閲讀,這世界便也多一份書香。

掩卷沉思,朱先生理念,我想就現在來看是夢想大於現實,畢竟太多人認為閲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太多人甚至沒有閲讀興趣。但長此以往,從書香校園影響到書香社會,從推進閲讀到撬動中國教育改造,也並不只有渺茫希望。低頭再看書面上朱永新先生,我驚訝一個身體力行搞教育改革人,看起來卻温和淳樸、笑聲朗朗,我想那一定醉人書香才能浸潤出儒雅氣質吧!

教師讀書隨筆3

時光飛逝,不知不覺間,農曆新年又過去了十天,一個愉快的寒假也快要過去了。假期伊始,好好的在家睡了幾天懶覺,然後歡歡喜喜的過大年,然後就是走親訪友,恭賀新春,不亦樂乎。

當然,玩樂間,不能忘了讀書,書是個很好的東西,我很喜歡,而撿起一本好書認真的去讀,更是一件快心的事情。經學校推薦,這個寒假,我特地在網上買了一本書,吳非的《致青年教書》。作為才從教兩三年的青年教師,我極其渴望從吳老先生口中得到點滴教誨、點滴真傳、點滴指導,這個書名吸引了我,在這個寒假,我仔細琢磨書中的每一句話,並進行反思、銘記,收穫頗多。

這本書還值得我認真細讀,但今天我想説的只是藉助於其中的一篇——《讓學生喘口氣,好嗎》來談談的我一點感想。

有人請吳老師描述一下理想的教育,他説:“所有的學生在學習中得到人的待遇。在早晨的陽光中,他們哼着歌向學校走去,有時候停下來看看太陽;學生能經常地向教師提出有意思的問題,課堂上經常能有愉快的笑聲;中午,他能吃到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國城鄉統一標準的營養餐;學生能保有自己的愛好,下午四點起,他們在球場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圖書館查閲資料,在實驗室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晚上,做完作業後,捧起一本詩集,輕聲地讀給父母聽……”我不禁被吳老師描述的這一場景給感動了,多麼美好的一幅畫面!可是我們又有幾人能夠想到,幾人能夠做到,想起小時候看書看到的一句話:人對了,世界就對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想法並付出實踐與努力的話,這應該就不會被認作是太浪漫、太理想化的描述了。

我們的教育深刻的影響着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家庭,從而也就影響着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我們每個人從國家大政方針中都知道了科教興國、教育為本、人才的重要性等等這些道理,所以如今教育中存在的任何問題都不容小覷。

而吳老師的這篇文章中主要就提到了當今學生學習負擔逐年上升的問題,他舉的例子令人印象深刻,説曾看到某校高二年級“國慶長假作業”,一共60大張紙,不停地做,也要做滿7天;有個特級教師,寒假放假20天,他佈置給學生的化學作業是60張講義……這個寒假,與我叔叔的女兒交談此問題也深有感觸。我叔叔的女兒正上九年級,國小時成績一直很好,可是後來越來越討厭學習了,而現在又正值九年級關鍵時刻,使得我叔叔嬸嬸對此非常擔憂,害怕她考不上一所好的高中,所以看到我就要我多開導開導這個妹妹。

後來在與她交談的過程中,我發現她討厭學習的最大一個原因就是老師佈置的作業太多了,她感到厭煩,於是就漸漸的討厭學習、討厭老師了,説一丁點自由空間都沒有,每天都是被老師逼着學習、做作業,而且作業佈置得特別多,每天晚上都要做到十二點或更晚才能做完(這一點得到了我叔叔的證實),各個科目都有作業,讀的、寫的、背的、默寫的、試卷等等一大堆,如果第二天檢查作業沒做完的話,就要被老師罰抄,抄書、抄班級班規等等,如果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還要不斷的加倍罰抄……我聽後不知是何滋味,像我們這個小鄉小村的老師不懂教育理念也還情有可原,畢竟外面世界見得少一點,可是我這個妹妹卻是在大城市的重點班級裏學習,這些老師還如此不懂教學,這不是硬逼着學生“造反”嗎?當今的學生不比從前的學生,他們現在“精明”着呢,有自己獨特的思考與想法,知道維護自己的尊嚴與人格,知道平等、自由,面對着這樣的學生,你去逼她學,她還會學嗎?

於是我又想起了上學期校長在一次教工大會上説元旦放假一個班的作業發了19張試卷的例子,這些不和諧、這些聽上去很小的問題原來在我們身邊不停的發生着。

我不知道我要對我那個妹妹如何開導,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我發現了自己的口拙,我只能無關痛癢的跟她平和的談心、講解,我不知道我的談話起的作用有多少,因為這是個這麼現實的問題,我個人的作用微乎其微。

吳老師請教師反省,“請問:你一生從事教學,你知道學生將如何回憶你?如果他只記得你‘狠’,能‘狠抓死揪’,連課件十分鐘都利用足,甚至不讓學生去解手,當時家長一片叫好聲,後來有人自殺了,有人拖垮了,有人到了成年一無所長,那就得回憶你的種種不是了。”

學生厭學是現在教育中比較嚴重的一個問題,除了教師的不當之處外,當然,社會的影響也佔很大部分,比如社會現象——大學生找工作困難,讀再多的書不如有個有錢有勢的富爸爸——折射給學生而形成的“讀書無用論”等等。所有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這些教育者反省、深思。

作為青年教師,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我認真的細讀這本《致青年教師》,只是希望能夠聽取些許老教師的教訓與思考,以使自己在這條職業道路上少走彎路,更好的完成本職工作,教育好學生,為社會做出些許貢獻。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會繼續努力,而面對的這些共同問題,我希望與大家一起努力。

教師讀書隨筆4

讀一本好書,能夠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昇華。而我,也愛讀書,我這個好習慣來源於媽媽的培養,以前媽媽限定我每一天晚上寫完作業後務必閲讀半小時的書,起初,我把它當作是一種任務似的在完成,到了之後,我把它看成是一種樂趣,媽媽不限定我讀什麼樣的書,只要健康向上,通俗易懂的都能夠讀。

要讀書,更要讀好書。我讀過中外名著、人文歷史、自然科學,傳記與未解之迷等等,如《嘉麗妹妹》、《簡?愛》、《小王子》、《領袖人物傳記》、《童年》……我都是如飢似渴地讀過好幾遍,有的歌頌了人間真愛,有的講述了家庭瑣事,還有中外禮貌與歷史未解之迷,金頂下的風景,那是緬甸;鄉村都市,那是仰光;紅寶石之鄉,那是抹谷;萬塔之城,那是蒲甘……

讀書要有好方法。只讀不思考沒用,只思考不讀也沒用,要用心去感悟,如果你認為在短時間內多讀書是好的,那麼你就大錯特錯,能夠説你已經成為“為讀而生存的傀儡了”!要把讀書當作是一種樂趣。我向同學們介紹一下我的讀書方法:我讀書從不拼速度,別人四天看完的書,我要七天看完,而那三天絕對不是消磨時間,用手指指着一個字一個字的讀,遇到我喜歡的詞和好句子都要多讀兩遍,每篇文章都要了解它的主要資料,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歌頌、讚揚的的誰。要給每篇文章提出問題,並自己解答,解答不了能夠詢問爸爸和媽媽,遇到不懂的詞語,就要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章的資料慢慢理解其中的意思,這樣記憶才更加深刻。

讀書,使我受益匪淺。

教師讀書隨筆5

自從聽到你的芳名,我便在茫茫書海中苦苦地呼喚着你,找尋着你―《古文觀止》。“看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最終,在我的小屋裏,你與我靜靜地進行着心與心的交流……

我以前以為“觀止”之意為學習古文,看完這本書就能夠停止了,或是吳公子季札觀賞樂舞時所發的讚歎:“觀止矣”(太好了)的意思。但此刻我明白了,你的“止”應當當是語助詞,所以“觀止”應是“大觀”之意。

你是我讀過的書中最經典的一本好書。史學的經典是常新的,她讓我們用前人的經驗來透當今的紛紜,以選擇自我的人生座標;文學的經典是常新的,她讓我們用前人的審美來捕捉當今的生機,以享受自我的人生樂趣;哲學的經典是常新的,她讓我們用前人的智慧來詮釋當今的信仰,以培養自我的人生操守。所以,閲讀你,使我丟棄那些幼稚與浮華,而給我帶來的卻是理性和高雅,以及豐富的內涵和無窮的樂趣。

最讓我們印像深刻的當是張溥的《五人墓碑記》。碑文記敍和讚頌了蘇州市民反搞權閹的正義鬥爭,描繪了五位市民領袖慷慨赴義,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慨。

這五人雖只是最平凡的農民,他們本是默默無聞的。卻因為他們有一顆正直的心而名聲顯揚。他們是: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揚,周文元。他們是在周蓼洲被逮捕的時候,激與義憤而赴死的。他們五人臨刑時,意氣昂揚,喊着中丞的名字大罵,淡笑自若的從容就義。割下的人頭懸掛在城頭上,神色依然一點沒有變。他們對待死亡的從容不近,令我敬佩。和他們成比較的則是一些身居高官要職的人,一旦被治罪,有的脱身而逃,遠近的地方都不能容身,又有的剃度閉門唸佛,有的裝瘋賣傻,不知要躲到哪裏去;他們這種可恥的人品,卑鄙的行為,真是他們的常識職位成反比。

他們的付出並沒有白費,周蓼州的忠義品節在朝廷上顯現出來了,追贈了完美顯赫的溢。這五人也所以被後人所敬仰。經過他們墓碑的人沒有一個不到墓前憑弔並且流淚的。若是這五人能保住腦袋,老死在家,平平安安的過一生,身份比他們高的人都能夠役使他們,怎樣能使英雄豪傑們俯首屈身在他們墓前,扼腕痛心,抒發仁人志士的悲哀呢?因為他們也確實是百年一遇的幸運呢!

“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這五人選擇了“重於泰山”他們的死是悲壯的,是偉大的,是有重大意義的。經過與你《故觀止》的交流我對死生的意義更加明確:即使平凡的人也能對國家發揮重要的作用啊。

教師讀書隨筆6

近日讀了《賞識你的孩子》一書,讀後感受頗多。全書用許多生動的案例詮釋了“期待效應”試驗、“需要層次”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教育理論知識,闡釋了實施“賞識”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過一個個令人扼腕歎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師要善待每一個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讓人人都享受一份關愛

德育需要一種寬鬆、寬容和温馨的環境,對孩子偶然的錯誤和閃失,不要過分求全責備,因為教師偶爾也會有背離道德的言行。孩子在形成良好品行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教師的關愛。愛,是一種重視,一種呵護。我們要站在珍視每個生命價值的高度去關愛每個生命個體的成長,像呵護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去保護孩子的自主發展權。我們要重視每個個體的存在,每個人都是同樣重要的。所有的人都應該得到發展,不管是優秀的,還是發展有困難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帶任何功利的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説: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和讚美。因此,當教師能夠以“賞識”的言行對待孩子,就會激勵起孩子無窮的勇氣,喚醒他深埋的潛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進。而要讓教師擁有“賞識”這一法寶,根本就是要激發起教師的愛,讓教師出於愛來工作,而不僅僅把教育當成一個職業或是一種謀生的手段。

“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中傾注了愛,教師就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賞孩子每一個幼稚的想法和行為。教育中傾注了愛,教師就會以寬容之心對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傾注了愛,教師就會理解、接受、運用“賞識”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園中耕耘

二、讓人人都享有一次機會

“以人為本”,“一切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是新的課程理念。每一個孩子的潛力是巨大的,而發展潛能的金鑰匙就是自信心。孩子在形成良好的品行過程中,尤其是後進生特別需要教師的鼓勵和表揚。鼓勵和表揚的力量大於批評和處分的力量。孩子在校接受教師的表揚和讚揚中,他會自覺地放大自己的優點,對自己表現出強烈的自信,極力使自己變得優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消除。

針對孩子的特點進行賞識。“賞識”這個詞,《現代漢語詞典》給出的解釋是:認識到別人的才能或作品的價值而予以重視或讚揚。這就告訴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都必須首先認識到孩子的才能,然後再予以重視和讚揚,要有針對性。也就是説並非“拉到籃裏就是菜”,胡亂指着孩子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讚揚、誇獎之能事,而是針對孩子的特點進行賞識。賞識是一門藝術、一門學問,是教師的一門必修課。教師要通過不斷的鑽研、深入的學習,掌握賞識這一有效手段,並在適當的時機、合適的場合發揮其最大的作用。

三、賞識不是萬能的,但可以接近萬能。

《賞識你的孩子》中無數的成功者的經歷都告訴我們:外因並不是決定因素,內因才決定了事物的最終走向。孩子的成長應該是孩子自己的事,唯有調動和依靠孩子自身積極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國作家巴德·舒爾伯格七八歲時寫了第一首詩,母親對他的評價是“精彩極了”,父親的評價恰恰相反:糟糕透了。從母親的“賞識”聲中,他得到了愛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後靈感和創作的源泉;從父親的批評聲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於是不時提醒自己“小心、注意、總結、提高”。

在這兩種力量的鼓勵下,他終於成為一個著名的作家。透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認識到,賞識是很多促進孩子成長的催化劑中的極為有效的一種,它能夠激勵、喚醒、鼓舞孩子內在的積極因素,從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為可能。

很多時候,我們怨天尤人,埋怨孩子不夠聰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報,靜下心來,想想平日裏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盡惹我生氣的寶貝,原來也都有可愛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只是有時匆忙的步履,泥濘的心情遮掩了我們的雙眼;繁瑣的工作,忙亂的頭緒,鈍化了我們的敏鋭;成績的鐐銬,升學的壓力擾亂了我們的心智,所以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缺點,而忽略了那一雙雙天真的眼睛,那一顆顆純潔的心靈。

他們需要老師的關心和認可,需要老師的呵護和鼓勵,即使因為無心犯了錯誤,也需要我們的老師温和地指出,他們需要的是引導而不是指責,是真誠而不是偽善。他們是成長中的孩子,需要盡情地沐浴陽光,吸吮雨露,需要風雪的磨練,鮮花的簇擁。他們是最為敏感的一個羣體,能準確地識別老師對他們的幫助是出於關愛還是僅僅是功利的表現。所以教育應該是牽手,是澄明,是温情,是質樸,是師生間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學會賞識你的孩子,先學會從心底去愛他們。

賞識孩子,將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來看待,挖掘他們的閃光點,理解孩子、相信孩子,不斷地鼓勵表揚他們,我想我們也一定會得到皮格馬利翁效應的。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説過這樣的話:“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就是被人賞識的渴望。”無論年齡大小,地位高低,人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不同,都不會拒絕別人的讚揚,來自別人的讚揚或獎勵,都會令被表揚者產生愉悦的情緒體驗,那麼孩子也一定會朝着你引導的方向前進的。

教師讀書隨筆7

其一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建立師生友誼。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花費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認為,要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只要帶領兒童去參觀旅行,跟他們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們一起分享歡樂就行了,這些看法都是錯誤的。建立跟學生的友誼,必須具有巨大的豐富的精神財富。缺乏這種精神豐富性,友誼就會變成一種庸俗的親暱關係,而這對教育是一種危險的現象。教師要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瞭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從中知道學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

其二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當學生學習上遇到困難,要及時,耐心,細緻地輔導,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相信我們付出的努力總會有回報,灑下的.甘霖總會澆灌出燦爛的花朵。

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加以賞識”。詹姆斯還發現:一個沒有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過激勵後,其能力是激勵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任何學生都需要不斷的賞識。被賞識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會產生一種被鼓舞,被期待的積極心理效應,就會更加向善向美。可見,賞識教育在學生的學習中是至關重要的。

不過,我們在賞識教育過程中不應該忽視孩子的缺點和退步,該指出的問題應當及時指出,該批評的問題應當及時批評,該制止的問題應當及時制止,這是不能含糊的。否則,會導致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過程中產生偏差;稍遇不順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時,也會導致他們過於自私,驕橫,在集體中很難與別人相處,進而產生一系列問題,這會違揹我們“賞識教育”的初衷。

“知識就是力量”,確實,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教育好學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會讓我的學生們從知識的海洋中獲得力量,幫助他們揚起未來理想風帆。

教師讀書隨筆8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有人説:“一本教育雜誌,也應當是一所學校,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有切實、具體的可以給讀者以啟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務……”而《國小數學教師》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實用,可讀性強,內容實在,在推動教學改革、傳遞教學信息方面都有獨到之處。

如今,做為一名國小數學教師,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學方面得到一些切實具體的幫助,《國小數學教師》將怎樣處理教材難點,怎樣設計創造性教學方案等都為我們想到了。她的教學點評中肯,教案設計新穎,教學隨筆精緻。她貼近教改前沿,是國小數學教改的衝鋒號。

在轟轟烈烈的教改之風中,《國小數學教師》宣揚對學生做為“人”的尊重;宣揚對學生生命的喚醒與賞識;宣揚人格平等基礎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們用心靈感受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智慧開啟智慧。因此,每當我竭盡所能地傳授知識給學生卻看到學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時,我都能從《國小數學教師》中再次找尋到信心的起點;每當遇到教學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識時,《國小數學教師》為我解決了燃眉之急;每當我想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時,都是《國小數學教師》為我導航,讓我有所創想,尋找到教學的“亮點”。閒暇時翻看一下里面的內容,總是對自己教學的一個充電。學記》曰:“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説,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愚以為,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學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教學中最大的樂趣。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徑。教師今天的學習主要不是記憶大量的知識,而是掌握學習的方法——知道為何學習?從哪裏學習?怎樣學習?如果一個老師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即使他教的門門功課都很優異,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學習者。因為這對於處在終身學習時代的人來説,不啻是一個致命的缺陷。學習型社會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了充裕的學習資源。學習化社會中的個體學習,猶如一個人走進了自助餐廳,你想吃什麼,完全請便。個體完全可以針對自身的切實需求,選擇和決定學習什麼、怎樣學習、學習的進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識經濟大潮中,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該認準自己的人生座標,找準自己的價值空間。教書的生活雖然清貧,但一本好書會使我愛不釋手,一首好詩會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會使我百讀不厭。我深深地知道,只有樂學的教師,才能成為樂教的教師;只有教者樂學,才能變成為教者樂教,學者樂學,才能會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這就是我終身從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天愛讀書容易,一輩子愛讀書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夢想成為現實,但首先你必須擁有能夠實現這一夢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説過,教師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長,明日你就將停止教學。身為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做一輩子教師”必須“一輩子學做教師”。教師只有再度成為學生,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使廣大教師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

常讀書使我明白了許多新道理: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應當是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人——環境”系統。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面對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教師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教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學養。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複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天愛讀書容易,一輩子愛讀書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夢想成為現實,但首先你必須擁有能夠實現這一夢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説過,教師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長,明日你就將停止教學。身為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做一輩子教師”必須“一輩子學做教師”。教師只有再度成為學生,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使廣大教師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

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教學模式將“人——人”系統轉變為“人——環境”系統。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面對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教師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教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學養。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複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教書和讀書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諦:教師的人生,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我們要做“代表先進文化方向”的創新型教師,愛崗敬業是創新型教師應具備的首要條件。他不但具有無私奉獻的師魂,誠實正直的師德,全面發展的師觀,教書育人的師能,嚴謹求實的師風,而且還應具有開拓進取的鋭氣,蓬勃向上的朝氣,勇於拼搏的英氣,甘願奉獻的“傻”氣,自強不息的骨氣。吾以培養新世紀之英才,振興中華為己任,雖生活清貧,但仍以春蠶的精神、紅燭的風格、蜜蜂的作風、綠葉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奮力拼搏,無私奉獻。

常讀書和常思考,使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要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愚人不才,笨鳥先飛,我願把追求完美的教學藝術作為一種人生目標,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國的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之中。

教師讀書隨筆9

“在漫長的人生路上,每個人都會有許多事不能如願以償。心理素質好的豁達開朗,沉着應對,於是成功了;心理素質差,煩惱纏繞,難以自拔,於是倒下了。就像一個木桶,它的盛水量,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智商),而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情商)。”好有哲理的一句話,從這句話中我明白孩子的任何一個小改變在你眼中都要看成是珍寶,對他的改變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那麼驚喜。孩子年紀小人生的路還很漫長,我們不要給以孩子過高的期望。

其實,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沒有必要總去和別人的孩子比。任何比較都是有害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自我的個性,每一個孩子都就應在他實際的基礎上發展,而不是作別的孩子的複製品。所以當他學會寫第一個字。講第一個故事的時候,我們就應從孩子自身的角度出發,把他的過去和此刻拿來進行比較,哪怕是有了小小的進步和改變我們都要真誠地給孩子鼓勵和支持。不要吝嗇你的那句“你真棒”雖然他寫的這個字在你的眼裏寫得不是很好,遠遠達不到你所要求的。但是作為愛他關心他養育他的父母,更不就應有這樣消極的想法。就應用你的温暖去呵護他成長。

其實,孩子們每一天都在尋找別人的理解,盼望公正的評價。人對生存價值的需要比生存本身更加強烈。當孩子被貶損得一無是處時,就會表現出明顯的抑鬱,既影響健康,還會產生厭世情緒,甚至會做出傷害自我或他人的極端舉動。就像那些常被列在調皮鬼一類裏的孩子,為什麼他們總是在犯錯之後還是改但是來?其實他們的心並不是真的很壞!一向想和老師作對!而是我們給了他們認為不平等的“待遇”。他是這麼想的:大家都不喜歡我,連老師都説我不聽話。乾脆壞到底吧誰也不敢來惹我!這樣總比悶着好。

這樣的例子我身邊也有發生:我班有一個小孩很好動,跟人家接觸的時候動作個性粗魯,常傷害到別人,他的力氣也比較大,常喜歡起腳踢向別的小朋友。他的行為在我看來是一種無奈的發泄,因為大家都不跟他玩所以心裏很難受。其他老師對他的態度都是很嚴厲的。有一次,我上課我故意點他起來回答問題時,發現他的答案是最好的,我在全班小孩的面前誇張地表揚他“哇噻!你真了不起!真是太棒了!”接下來他像變了一個人很安靜專心地做每一件事。我讓讓他把教室裏的油畫棒盒疊好,他一個人忙得滿土大汗直到把所有的盒子疊整齊!之後還問我“老師,還有什麼事需要我幫忙的嗎?”當時我對他的舉動感到無比的震驚!確實,我給他的信任讓他感到很自信和驕傲,因為老師已經認可他是個能幹的孩子了!

我相信在以後的日子裏我會常告訴孩子們,你真棒!!

教師讀書隨筆10

三年來,餘每日晨讀,閲畢古文觀止,雖非正業,卻是入職學校以來最大收穫,頗為感慨,請略陳陋見。

一、古文觀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選,古人蒙學課本,亦是為學的入門讀物,餘而立之年後始讀,可作為中國教育是人類歷史最大笑話的明證;

二、就文集佈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來源以左傳最多,個人以韓愈最多,似取《左傳》傳義的宗旨與韓愈“闢道攘佛”的功績;這與清代學者抱殘守缺、空空如也的衞道宗旨也比較相符。蘇東坡雖曾稱譽韓愈文章“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但這本是後人敬畏先賢的溢美之詞,單就文采論,韓氏文章近乎味同嚼蠟。

三、愚以為,天下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題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氣呵成,餘音不絕,令吾輩後學讀其書,想見其為人。文集所選文章,以單篇論,太史公的《報任少卿書》獨步翰林,堪稱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氣貫長虹,筆尖所及,沁人心扉。至於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則難分伯仲,全憑諸君喜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各有所取,無有高下。非謂“天下憂樂”就高人一等,人生際遇不一樣,不必苛求。

四、文集優點許多,待諸君細品,其不足反倒不太容易覺察,且鄙人以為,多為編者有意為之,讀者需多加留意。編者吳氏叔侄似以“正統”士人自居,重傳統的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為先,因而對賦一類追求辭藻華麗,言不及義的文章不取;對崇尚清談之風的魏晉名士似有異議,故對魏晉一代的文章幾乎不取;編者是清代學者,似受彼時狹隘的漢宋門户觀影響,故宋代理學一脈文章全不取,是大缺憾;另外,清代為外族入主,對這些以士自居的學者是一件不能説的事情,所以元、清兩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九年級傑的文章都不在其列;“觀止”未免黯然失色。

五、縱觀歷朝歷代,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陽明心學多偏鋒,皆不足法,其原因仍不得正解。個人以為,或許中華禮貌歷經5000餘年,至此已垂垂老矣,國運不濟,國勢保守,文風英氣不足,老態有餘,全無漢唐氣象。從學術的角度看,中國禮貌自“經重於史”的時代起,即自南宋起,禮貌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本事就日漸衰退。從武術的角度講,有宋一代,重文輕武,血性漸失,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自宋始,直至近代不能復興。

教師讀書隨筆11

【摘 要】法國思想家羅梭説過:“教育的藝術在於讓人喜歡你所教的東西。”何為“所教的內容”?筆者的理解即為教學內容。關於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關於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王榮生教授在認為:“一堂好的語文課,在我們看來,主要的標誌是教學內容正確並使學生有效地獲取相應的經驗……”並提出了“好課”的9級標準。筆者在磨王教授之玉基礎上,另闢蹊徑,提出了“好課”的7級標準,並結合課例作具體地觀課。

【關鍵詞】教學內容 語文觀課 王榮生 標準

一、引論──磨他山之玉

法國思想家羅梭説過:“教育的藝術在於讓人喜歡你所教的東西。”何為“所教的內容”?筆者的理解即為教學內容。關於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王榮生教授在其著作《聽王榮生教授評課》一書中,作了這樣論述:“一堂好的語文課,在我們看來,主要的標誌是教學內容正確並使學生有效地獲取相應的經驗,在這樣的前提下,課堂組織散漫一點,教學中出現一些彎路插曲,都是常態,無傷大雅,語文教學的課堂形態應該走向相對地寬鬆乃至有節制的隨意。過於精巧的、講究一分鐘一分鐘‘流程’的、教師一口美辭假聲抒情的、一舉一腔分明比表演還像表演的語文課,也許應該被看成變了態的語文課。”

據此,王教授在書中提出了一堂語文“好課”的9級標準:(1)教師對所教內容有自覺的意識;(2)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3)教學內容相對集中;(4)教學內容與聽説讀寫的常態一致;(5)教學內容與學術界認識一致;(6)想教的內容與實際在教的內容一致;(7)教的內容與學的內容趨向一致;(8)教學內容與語文課程目標一致;(9)教學內容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誠然,在精彩紛呈的語文教學領域裏,我們看到了太多形式主義,對於語文的根性似乎缺少一種終極的追問。殊不知,語文本姓語,脱離了“語”,再多的精彩都是花拳繡腿,徒勞無益。但是,細細回味王教授的這9級標準,筆者認為有三處存在不妥:

其一,第一級和第二級有重複,如果説老師在課堂上“教的是‘語文’的內容”,那麼該教師定“對所教內容有自覺的意識”,故此,筆者認為第一級可以去除。

其二,第四級和第五級相比,第五級更指向語文的根性。當教師所選用的語文教學內容與學術界的認識相一致時,這教學內容就不再是變態。誰能説遵循了學術界對各種文體的普遍認識,還會是變態呢?如果這樣説,那學術界的認識就不正常,或者説教師對學術界的認識沒有搞清。故此,本人認為第四級可以不要。

其三,第七級更指向於教學方法,而非教學內容。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教師在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選用是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但課後學生到底學到多少,這就要看教師方法是否得當,而第七級的介入似乎有另類之感。

此外,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獨立體,有着獨有的教學個性,這也是決定一節課教學內容是否得以有效實施的主要標準之一。故而,筆者認為由教學內容觀語文課是否有效,應具備七級標準(王教授提出的九級標準中的六級標準+教學內容與教師個性相融合)。

二、立論──闢個人蹊徑

標準的意義在於衡量,七級標準的意義同樣在于衡量一節語文課的優劣。那麼,該如何運用七級標準來衡量一節語文課?然在王教授的書中“寤寐求之”,終是“求之不得”。“思其始而成其終。”為此,筆者憑藉點滴思考,自闢蹊徑,結合身邊的課例談一談個人的一些拙見,以拋磚引玉。

1.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

對於語文的定義,葉聖陶先生作出這樣解釋:“語文就是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説,就叫語文。”[3]基於這一共識,洪鎮濤先生亦強調指出:“語文教學的任務應該是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前輩們的言論不僅為語文正了“名”,即教語文的內容;同時也為當前的語文教學指明瞭方向,即語文教學的本體是指向語言,語文課要使學生獲得語言。

以一位老師執教的《楊氏之子》為例。課中,該老師將教學內容分為六個板塊。第一板塊充當翻譯,猜文言詞彙,即請學生根據老師説的白話文,猜文言詞彙。第二板塊模仿古語,自我介紹,即請學生模仿“楊氏之子”的格式,自我介紹。第三板塊理解字詞,讀通古文,即通過多次嘗試(參考註釋自由讀──指名讀──引導理解疑難字詞意思,標斷句符號──範讀引領──指名讀──齊讀),指導學生讀通順古文。第四板塊整理理解,敍説故事,即請學生用白話語言説一説故事,再次加深疑難詞語的意思。第五板深入文本,品味語言,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細細品味,以體會楊家小孩的聰慧之處,並隨機指導學生角色朗讀、表演朗讀。第六板塊補寫劇本,內化語言,即請學生選取一個版本,給不完整的文言版或白話版的《楊氏之子》劇本補充台詞,並和同桌對演。

縱觀以上六大板塊的教學內容,不難發現,這位老師從讓學生猜文言詞彙以初識古文語言,模仿古語自我介紹以近距離觸摸古文語言,理解字詞讀通古文引領學生與古文對話,整理理解敍説故事以理清文脈,深入文本品味語言感悟古文語言之妙,到最後的補寫劇本內化語言引領學生學以致用,至始至終都在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由此,筆者認為該教師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

2.教學內容相對集中

古語有云:“大道至簡。”意指大道理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説明白。教學內容的選取亦是如此,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語文天地裏,我們所要做的便是擦亮自己的眼睛,穿越迷霧森林,直達語文的根,摘取關乎學生終身受用的“核心知識”,“簡簡單單教語文”。

仍以上一位老師執教的《楊氏之子》為例。課堂中六大板塊的教學內容設計(充當翻譯,猜文言詞彙──模仿古語,自我介紹──理解字詞,讀通古文──整理理解,敍説故事──深入文本,品味語言──補寫劇本,內化語言)足見該老師的匠心獨運,六個板塊循序漸進,最終指向一個教學內容,即指導學生學習和運用古文語言。但遺憾的是,這位老師似乎忽略了學生的實際受用力,這是學生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觸古文,老師如此大密度的訓練,對於大部分的學生來説恐怕都難以受用。皮亞傑認為兒童建構知識的過程一般為四個階段:拿過來、裝進去、存起來、提出來。由此,筆者想,受心理年齡的限制,當學生的頭腦在短時間內裝進大量新知後,保存中就會出現顧此失彼,以至到提取時大多是殘缺不全的知識。若長期以往,學生建構知識的能力也會因此而被削弱。

3.教學內容與學術界認識一致

在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中,課文佔了近乎80%的份量,為了對這些不同體裁、不同文體的文章加以區分,學術界對它們的特點進行詳細地區別,並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認識。這就需要我們通過自己所學的學術界已有定論的語文知識不斷地進行專業教學,而非每一篇文章都按同一個套路或有悖學術界認識來進行教學。

再以《楊氏之子》為例。課堂中,老師從猜文言詞彙、釋讀課題、讀通文本、品味語言到內化語言,遵循閲讀教學的基本之路。但在“內化語言”這兩個環節,筆者認為該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與學術界的認識有失偏頗。為了給學生創作以示範引路,老師創作了劇本前兩句台詞,其中古文版劇本的台詞是這樣的:

小楊(為孔設果、沏茶):“此是桃子、琵琶、楊梅,皆新鮮而甜蜜。夫子請慢用。”

孔君平(起身,指楊梅以示兒,微笑):多謝賢侄。哦,楊梅,此是君家果。

我們且不説小楊對孔君平這位有學識的長輩會不會像招待三歲小孩一樣,告訴他這是桃子、琵琶、楊梅,僅就這創作的古文版劇本,怎麼看着都像是五四時期半古半白的白話文,而非1500多年的南北朝時期的經典文言文,總感覺與原文顯得格格不入。就此而言,這一教學內容和文言文的學術認識未能形成一致。筆者認為,如果我們老師難以給學生規範的文本,那不如不給,以免誤導學生對文言文的認識。

教師讀書隨筆12

一、《瓦爾登湖》

總是喜歡在夜幕深鎖的時候,點上一盞薰香燈,在氤氲繚繞的煙霧中,斜靠在牀頭,看自己喜歡的書。

喜歡《瓦爾登湖》的序言: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的心並沒有安靜下來,我説,你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後你再打開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認為它太濃縮,難讀,很深,甚至會覺得它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有人説,《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只有心靜下來的人,才有可能讀得進去。

生活在喧囂的城市中,難以得到片刻的安寧。我想不止是我,每一個人都會需要安靜地獨處時間,非常需要安靜地、好好地讀完一本書。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是平凡人中的一員,我們都會受傷,只是,當我們受傷的時候,很少有人會像梭羅一樣,用孤獨來治療孤獨。傷心、痛苦、失望纏繞着我們,我們總是將自己的傷口展現在外面,能做到像他那樣忽視自己傷口存在的人實在是太少太少。梭羅的一生簡單孤獨,卻散發着濃郁的芬芳。大師級的人物心境自是常人所不易達到的。因為世俗,常常片面的理解孤獨的涵義,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地求、舍、得的過程。你追求什麼,就必須捨棄什麼,方能獲得什麼,失去心中摯愛的痛,梭羅和兄長同時愛慕的女孩艾倫嫁給牧師以後,他説,不要給我愛;相親相愛的兄長病逝,他又説,不必給我金錢和榮譽。他要什麼?他有什麼?他似乎只剩下生活的真理,於是,他選擇遠離喧囂,獨自來到瓦爾登湖邊的山林裏安靜的地方,住在自己搭建的小木屋裏,過着從容不迫的生活,聆聽生活的教誨,感悟人生的真善。二十六個月的時間,完全孤獨地生活在湖邊。

俗人偶爾也會學着品位孤獨,試圖做出某些與眾不同的舉動,面對着人生的失意與考驗,卻總也逃不出抱怨的怪圈。劉鏞曾經説過一句話:雌伏是為雄飛,而非隱退。面對失意常常需要的是能夠讓心安靜下來的大智慧,正是因為如此,梭羅才能寫出如此安靜孤獨寂寞的書,才能寫出瓦爾登湖的寧靜與淡泊。

二、情深不壽

夜深人靜,輾轉反側不能入眠,倚牀而坐,隨手翻開《紅樓夢》。書,早看過很多次,但奇怪每次看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每次看到黛玉焚稿,自有千般滋味在心頭。用情至深的執著讓本來就虛弱不堪的黛玉在妙齡之際落得個“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的悲慘結局。一個愛字傷多少人,掩卷而思,腦海中電光石火一閃念地出現四個字――情深不壽!

仔細想想,確實如此。小時候,童話書裏就不止一個故事裏講到什麼國王和王后過着幸福的生活,但不久王后因病去世,姑且不去討論這些故事這麼編寫的是為什麼埋下伏筆,但這樣的故事確實告訴我們,擁有深情愛的那種生活是難得長久的。真的長久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變得平淡起來,也就沒有那麼的感動人心。長大後,知道的比以前多,喜歡林黛玉,卻感傷她的不幸;喜歡三毛,卻為荷西的早逝而惋惜;喜歡王志文演的《過把癮》,一對爭吵不休的夫妻在意識到對方的重要性時,丈夫得不治之症。這樣的故事太多太多,無一不是因為感情太好太執著卻沒有善終而感人。

記得剛參加工作不久,有個比我大很多的同事,夫妻兩個人的感情真的很好,妻子時常用很自豪的語氣對我們説丈夫如何疼她。誰都沒想到結婚不到一年,丈夫因為車禍去世。我第一次聽説死亡原來如此近,再看他妻子自然是痛不欲生、哭得肝腸寸斷,恨不得也跟去的好。那時候的我還不懂事,只是聽到有同事説這麼一句話:“夫妻的感情太過好容易遭天嫉妒。”當然,也不是支持夫妻之間要吵吵鬧鬧,平平淡淡地過生活和對待眼前周圍的事物才是最平和的心態。

我以前常以為緣是天定,份是人為,可一直到現在才發些話只是人們對自我的一種安慰,每個人的命運已經是天註定的,緣也好份也罷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愛、聚;痛、散;生死離別原來就是人生必須經歷的旅程,沒有完美的愛情,也沒有完美的人生。太過完美就會產生一些缺憾,大悲和大喜都太傷人。如煙火,霎那間的絢麗奪目後便是永久的沉寂。無獨有偶,看到有本書上提倡做一個低温戀人,説的是一位男士在經歷一次戀愛的時候,為得到女孩的歡心,時而徹夜徘徊在女子的家門前,時而出其不意的為女子做着某些很難得的事,可惜的是如此情深意重卻依然留不住女孩離去的腳步。後來再次戀愛的時候,他不再象以前那樣去做那種傻事,反而與現在的妻子之間過着一種平淡的夫妻生活。他的這樣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我不再為任何人説什麼沒有你我就活不下去的話,我不再為任何人做沒有意義的事,但是這不代表我不愛自己的妻子,愛,不能讓我們用熱情來揮霍,更無法透支。”

愛情,在每個人心裏都該是神聖的純潔無暇的,只是不要期望太高,平平淡淡才是真,佛家常説“平常心是道”大概也包涵這個意思吧。畢竟“強極則辱,情深不壽,謙謙君子,温潤如玉。

教師讀書隨筆13

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所提高。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受益匪淺,從中選出這幾個“建議”談談我的想法。

一、教師,珍惜兒童對你的信任

“教師面對的是兒童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其實,師生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師應該學會蹲下來看學生,使他們感覺到你對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可貴之處,在教師的眼裏學生沒有好壞之分。在學生做好的大時候,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在學生做的不好的時候,我們更要關心與指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使他們在認識的道路上更進一步。不要加以指責,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樣。其實他們也很痛苦,作為教師就是要時刻給他們啟發與鼓舞,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使他們有自豪感與尊嚴感。

二、教學相長,取長補短

“如果你發現絕大多數兒童練習本的字跡端正秀麗,錯別字很少,那麼這就是個明顯的徵兆:在這個班級裏學生可以學到許多東西”

想一想,我這幾個月的教學其實真是這樣的,“練習本”就是學生習慣養成的一面鏡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師的教學效果。對於新教師而言,學生習慣的養成是今後有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我所缺乏的也就是這一點,要時刻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得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得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對同事們的經驗加以研究與觀察,並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進修與自我教育。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學習優秀經驗,並不是把個別的方法與方式機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

三、教師的教育素養

“關於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説,應當只是他的知識的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可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與詩人。”其實,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想想自己,在這方面做得確實不好,每天不停地忙於備課、上課、批改,管理班級,總是抱怨沒有時間讀書,但閒暇時又懶得動,而那些教育書籍卻安安靜靜地躺在書架上,早已落滿了灰塵。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此時,想一想實在是可悲!可憐!現在覺得自己還年輕,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還足以能“應付”小孩子,然而面對飛速發展的今天,可以説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了,我們不得不時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麼惟有讀書才能武裝我們的頭腦,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而讀書的這種意識更應該是發自內心的需要與對知識的渴望。

年輕的我對於教師這個行業還存在着比較稚嫩的想法,而學習對於我來説是補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一個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斷地學習,積累經驗,使自己能成為一名名師。

教師讀書隨筆14

有句話我一直非常喜歡:“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這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讀好書,讀有意義的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脱“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對於一年級的學生,老師去講太高深的知識孩子云裏霧裏,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的啟蒙階段教師傳遞知識的準確性,每一個讀音、用詞都會深深的影響到學生,我覺得這更考驗教師的基礎知識是否紮實。日常説話通常是自然而然的,出了問題自己都意識不到,這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師讀書隨筆15

國小數學教師教學隨數學作為開發人腦資源,培養創造力的主力學科,對課堂氛圍,學生集中精力,進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數學課的導入能以最少的話語,最少的時間,使學生進入數學王國,並且能承上啟下,温故知新,激起學習慾望,又能聯繫以前知識,為進入學習高潮作準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好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兩點總結:

一、用懸念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有效情境,為學生提供學習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尤其是對於國小生來説,直觀的、具體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們,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自始至終創設各種方式的情境,以此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好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

例如:在講授一節新知時,我這樣設計新課導入,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老師先寫出一個數“321”,問學生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經過計算後,學生回答:“能!”接着老師讓每個學生自己準備一個多位數,先自己計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後來考考老師,每個同學報一個數,看老師不用計算,能不能迅速判斷出哪些數能被3整除,哪些數不能被3整除。這時,教室裏氣氛十分活躍,大家似乎都想來考倒老師。但老師對學生所報的多位數都能快速準確地判斷能否被3整除,學生們感到十分驚訝。接着,老師進一步質疑:“你們自己不用計算,能準確地一眼就看出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嗎?”學生們一個個搖搖頭,都被難住了。此時,掌握新知便成了學生們最大的願望。

二、培養師生情感,使其親師信道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要使學生親師信道,必須改變過去“一言堂”的課堂環境,充分發揮學生潛能,使學生不再受束縛,使教學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發展,允許學生有想法,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要把問題交還給學生,激勵學生在互動中解決問題。教學中遇到能讓學生自己説出自己歸納的知識內容,教師絕對不説;能讓學生做的教師絕對不包辦;能讓學生自己發現找出答案的教師絕不再作指導。只有在不規範不準確的地方教師才可以作補充説明,絕不允許教師將自己的結論強加給學生。這樣師生間的距離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積極的情感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動能量,從而提高思維和學習潛能。學生聽課也伴隨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親其師,信其道。

當然,新課的講授方式還有很多,但最終目的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為學生學習新知創造一個愉悦、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讓學生願學、善學、樂學。

(一) 數學教學生活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它是人類在生活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的經驗、揭示的規律,是人類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我們教學生學數學,就是教他們發現數學來源於生活,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數學,把數學同生活融為一體,緊密地聯繫起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新課標》中也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並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應該把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親近、實在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的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能切實領悟,發現“數學”這一基礎性學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增強數學實用意識。那麼,現行的數學教材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體現在何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感受它們之間聯繫?教師應該怎樣處理教材,才能體現數學教學新理念,怎樣組織教學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呢?現將觀點闡述如下:

首先,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繫具體體現在那些方面?

新的數學教材與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區別,它不再以單一的學科知識為主,而是着眼於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為藍本,取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素材,着眼於小問題,昇華出科學性的知識和技能,把學生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大課堂,使得學生融入其中,其樂無窮。如國小低年級課改課程中,開篇以符合孩子心理的智慧老人、機靈狗、淘氣、笑笑等作為主人公,貫穿於整冊教材,學生和活靈活現的主人公一起,暢遊數學這個充滿智慧的王國,寓教於樂。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幣》、《觀察物體》、《統計與猜測》、《時分秒》等直接聯繫生活實際的課題,使得學生能夠寓學於用,活學活用,樂學樂用,直觀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和學習數學的樂趣和用處。課堂練習的設計,摒棄了枯燥的寫寫、算算,而是以比一比、賽一賽等遊戲形式呈現,學生在情境中充滿激情的完成知識練習和個性形成,高質、高效的達到教學目標和要求,體味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其次,如何處理教材和課堂教學,讓學生感受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一、創設教學情景,使“數學教學生活化”。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主要包括:

1.新課導入生活化,激發學習興趣

枯燥而又幹涸的語言環境,會禁錮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使得學習變成生硬的知識灌輸過程。然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采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以講故事,做遊戲,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導入,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如:在教學《可愛的企鵝》一課時,可以以談話導入:“同學們,你們看過動畫片《海爾兄弟》嗎?海爾兄弟經常和爺爺一起到世界各地去探險,春暖花開的這一天,海爾兄弟和爺爺又登上熱氣球出發了,不一會兒,熱氣球飄到了南極,在這裏他們看到了許多可愛的小企鵝(出示圖片:可愛的企鵝)。這是,海爾兄弟又發現了新的數學問題,同學們,你們發現了嗎?小組互相説説,看哪一個小組發現的問題多。”這樣,孩子們的情緒很快就被調動起來,投入到快樂的學習情境中去。

2.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形象、具體、生活化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直觀化,使難以理解的問題簡單化。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直觀的像學生展示不同方位下的立體圖形,學生通過看、想,交流,更加具體直觀的瞭解物體的方位特性。

3.教學例題簡單易懂 創設生活情境

以往的教師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麼教什麼,不能夠靈活的使用教材。而今的數學教學要求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帶到課堂,要求在簡單的知識框架和結構上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讓課堂變得有血有肉。如在一節三年級的《鐘錶的認識》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加菲貓這個孩子們熟知而又非常喜愛的卡通形象帶到課堂上來,生動而又形象地給學生展示了加菲貓一天中的作息時間,讓孩子們主動説出主人公每個活動的準確時間,藉此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對時間的知識有了深刻的瞭解。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反應是積極的、熱烈的,充滿興趣的,這就使得學生把生活和知識融會貫通,對生活和學習產生了熱情和濃厚的興趣。

4.模擬生活 創設情境

既然數學來源於生活有應用於生活,因此,如果在課堂上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帶到課堂上來,那麼,就真正實現了生活和學習的統一。例如,在進行《人民幣》的教學中,可以為學生創設購物情境,讓學生用人民幣進行購物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可以真實的感受到實踐的細節,合作的樂趣,而且還能夠學習到購物時要守秩序,講文明,用過錢後洗乾淨手,買自己需要的東西,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等生活經驗,切實地在課堂上學會生活。

5.動手操作 創設情境

好動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在課堂上,可以通過讓學生親身體驗、實踐操作、合作與交流,各種感官積極參與,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與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識。如在教學《有幾枝鉛筆》時,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鉛筆擺一擺,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實踐與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一擺,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實踐與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

6. 運用實物(掛圖)創設情境

直觀具體的圖和物是學生最為感興趣和最能調到學生積極性的,生動的圖畫和具體的形象可以很讓學生快樂的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覺地把知識牢牢掌握。如在教學《找規律》時,可以準備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等生動多彩的形象圖片來吸引孩子主動發現其中的規律。“動物園裏舉行運動會,小動物們可高興了,你瞧,他們排着整齊的隊伍走出來了。”教師分步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並試着自己貼出圖片,説出理由。

創設情境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合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感覺到所面臨的情境是熟悉的,常見的,同時優勢新奇的,富有趣味和挑戰性的。使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真正做學習和生活的主人。在數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的實際,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加深學生對“身邊處處有數學”的體會。

二、研究生活中的數學,使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數學教學不單單是為了把書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髮現知識及規律產生的過程,長一雙充滿智慧、善於捕捉問題,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的眼睛。所以,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採擷生活數學實例,提煉生活中的實踐素材,為課堂教學服務。

1.指導學生髮現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既可以幫其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徐錫數學的最佳途徑。低年級的學生數一數路上的交通燈、家裏的凳子、家用電器的數量,比一比身高、體重,認一認周圍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知道中高年級學生觀察數學美,如形體美、結構美等。感受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養成主動發現數學問題、學習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好習慣。

2.挖掘生活素材 豐富教學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課本上所展示的知識相對來説是非常單一、靜態的,那麼,如果把學生的生活經歷拿來作為素材,就可以豐富課堂氣氛,使課本知識和生活經歷更好的結合起來,讓學生整體、客觀的感知數學,在生活中靈活的用數學,達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如在教學小數的意義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平時的學習用品或生活用品的價格資料,如一枝鉛筆、一塊橡皮的價錢,或者一條毛巾、一斤葱的價錢是多少,在課堂上把這些資料展示出來作為題目資源,學生自然會覺得非常親切、真實,培養其熱愛生活的精神,也能在課堂這個小小的空間裏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給自己帶來的樂趣。

3客觀展現生活中的數學原形

在進行教學時,讓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蒐集資料,瞭解生活,提煉生活。例如在教學《出租車上的數學問題》時,教師沒有自己把資料展示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課前自己蒐集搭乘出租車的有關資料,如出租成的起步價,每公里幾家及等待時間與價格之間的問題,熟悉瞭解這些問題後,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得課堂成為師生、生生之間生動交流的平台,種種生成性的問題在交流與研討中產生。學生藉此走進了生活,又瞭解到了生活中的數學,真誠成為了生活和學習的主人。見解,使得課堂成為生動交流的平台,產生很多生成性的問題。學生藉此瞭解了生活中的數學,真正成為了生活和學習的主人。

三、數學練習生活化,做到學以致用

設計生活化的問題,讓數學從生活中走來,再將數學知識迴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增強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意識,又有利於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並被廣泛應用於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於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與生活,學習致用。因此,在課堂教學結束後,可以設計符合學生口味的實際行的練習,培養學生運用的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實踐活動、生活問題相結合。

1.具有生活化、應用性的練習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學中,教學應該努力發掘出有價值的實習作業,讓學生在現實中尋求解決方案。因此可以設計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開放性的練習,讓學生喜歡主動地完成。如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形象思維佔優勢,喜歡生動形象地事物。因此,可以使用過關遊戲、兒童樂園和數學王國等形式,激發學生的熱情和興趣,高年級學生可以進行實際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探索研究,找到最佳解決方案,改變學習和練習是學生負擔的狀況。

2.數學練習的合作性和實踐性,使學生自主完成

現行的數學教材使得教師不斷思考,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與合作性。為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實踐能力,為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個性和品質,可以定期讓學生以班或組等為單位,製作內容豐富多彩又充滿生活樂趣的《數學手抄報》或《數學牆報》,學生自主收集生活或通過圖書、網絡等發現的數學問題或數學常識,通過交流、研討,製作出趣味性、綜合性、啟發性的報紙,學生易於養成主動發現數學問題、自主交流合作解決問題的習慣。

3.學科生活結合 綜合發展

學生可以在已有基礎上,把生活中發現的已解決或尚未解決的數學問題,道聽途説的或充滿趣味的數學問題,通過《數學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不限制內容和形式,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獲取數學知識,使得數學練習更具有時代性、自主性和個性。學生對發現和探索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更加深入。

4.評價生活化 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以往的數學評價往往只是單一的等級評價,只是起到了調查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以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枯燥而又起不到對主體的激勵作用。而生活化的數學評價,恰恰彌補了這些。在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作以評價之餘,從學生的解題思路、能力、習慣、情感、品質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性評價,表揚優點,提出不足,指出方向,使學生在真實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中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樹立學習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如對認真踏實、書寫工整地的學生評價:你的作業書寫的真漂亮,批改起來可真是一種美的享受啊!繼續努力吧,相信你一定會更加優秀!對聰明而又馬虎的學生:你的想法可真不錯,但是卻出了問題,好好查一查,看看問題出在哪裏?希望你告別粗心,和細心交朋友,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等等諸如此類的語言,會讓學生更愛學數學,更會學數學。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的數學教學,需要靠教師積極的為學生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為學生儘可能的創設生動有趣、貼近生活、富有生活氣息的生活問題情景和練習,把生活實例融入數學,數學問題迴歸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認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切實體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人人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貼近生活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學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學會用數學。

標籤: 隨筆 教師 讀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y26wq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