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大作家的小老師》反思彙編15篇

《大作家的小老師》反思彙編15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作家的小老師》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作家的小老師》反思彙編15篇

《大作家的小老師》反思1

首先是備課思路清晰,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上完課很興奮,有收穫也有不足:

一、談收穫

我覺得上公開課,是一種經歷,也是一次鍛鍊自己的機會,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最深入、最投入的備課,上完課竟然幾天課的流程都在腦中迴盪,揮之不去,在接到任務後,我先把書讀了十遍,佈置學生最少讀五遍,然後自己先獨立備課,備好後再看參考書,最後上網查資料,再去請教王珊主任,僅用兩天時間備課,兩天寫説課稿。

再預設教2---4是我一時有幾種教學思路,但總是覺得不妥,然後睡了一覺,睡醒了再想一會兒,最後,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我把幾種思路的教學流程一句一句的寫下來,寫好後再對照一下,看看哪種更合適,一共寫了26張紙,後來終於想通了,這才出去買些吃的,靜下心來。上課時學生髮言積極,連一些平時不舉手的同學都發言了,而且孩子學習課文的方法真多,課堂生成的東西較多。以往主人的.話來説課上的很靈動。

二、談不足

時間安排有點不充分,拖了兩三分鐘,第一段可以放在第一課時上。

《大作家的小老師》反思2

今天上了《大作家的小老師》一課,我這樣做得:

從題目入手,讓學生讀課題,完後提問:讀了課題你有什麼想問的嗎?學生就問了:

①大作家誰?

②小老師是誰?

③大作家怎麼會有個小小老師呢?問了第一個問題的作用有二:一是瞭解簫伯納的身份,二是透過蕭伯納名氣的大來細細體會題目中的“大作家”中“大”字的意藴。第二個問題,一不起眼的可愛的小姑娘娜塔莎的出現,明確小老師的“小”,體會“小老師”中“小”字的用意。通過第三個問題的思考和討論,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是什麼原因讓天真的小女孩娜塔莎成了大作家的老師?將學生的思路歸引到主題的教育意義上來,讓學生就題眼,自主挖掘文章的主題思想。

讓學生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時,我採用了多種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如:“出乎預料”一詞,是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而“驚喜萬分”一詞,則是通過讓學生拓展想想小女孩驚喜萬分時會有怎樣高興的表現,通過完成填空題,來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正因為理解好了這些重點詞語,才能讓學生準確地讀懂課文,讀好課文。

《大作家的小老師》反思2

今天,教了《大作家的小老師》這一課.這篇課文重在讓學生感受大作家蕭伯納知錯就改,嚴於律己的可貴品質.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應以學生自學為主,我決定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自己質疑,探究,感悟.

一,設疑導學自探究:

這節課我選擇了三個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大作家的小老師》一文,課題很吸引人,我問一句:讀了課題,你有哪些問題

不但可以簡潔地過渡到課文的學習,而且能激起學生主動閲讀課文,探究問題的興趣.接着,通過插圖,文字,課外資料等途徑解決學生提出大作家和小老師的問題,這是一次較為深入的與文本對話.此外,我的第二次設疑:可是,這樣一個可愛的小姑娘説的`一句話卻讓蕭伯納'為之一怔'.根據'為之一怔',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引導學生根據關鍵詞提問,從而巧妙地提出了理解蕭伯納性格特點的難點.學完全文後,我又通過第二個問題文中的蕭伯納和小姑娘,你喜歡誰為什麼

引導學生再次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客觀地評價文中人物,從他的身上獲得啟示.三個大問題的設計牽動了全文的脈絡.根據課題,關鍵詞提問,本節課教給了學生質疑的方法.

二,合力攻關顯成效

教學中解決學生提出的為什麼會'為之一怔'及從'為之一怔'中體會到什麼

是難點,小組集體的智慧此時便可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小組成員間思維火花的碰撞,學生對人物的品質便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難題便迎刃而解了.

三,以演帶讀助感悟:

三年級的課堂上,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仍然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課上,我在學生小組討論如何讀好這段話的基礎上,讓學生戴上頭飾,配上動作,分角色朗讀.學生表演讀這段話,也在體驗着文中人物的感受,讀好這段話的同時也能更好地體會蕭伯納的優秀品質,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

總之,這節課我重在引導學生充分地閲讀課文,提出問題,並運用多種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己探究問題,達到自己釋疑的目的

《大作家的小老師》反思3

《大作家的小老師》這篇課文采用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記敍著名作家蕭伯納和蘇聯小姑娘娜塔莎之間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蕭伯納謙遜的形象。本課以人物之間簡短的對話傳神的表現出小姑娘的天真可愛和蕭伯納的嚴於律己,重在讓學生感受大作家蕭伯納知錯就改、嚴於律己的可貴品質。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無意識地關注別人的點點滴滴,然後不經意地學習、模仿自認為優秀的地方,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擁有了許多的老師,只是我們不曾留意而已。剛開始讓學生從周圍的的人中尋找自己的“老師”,並尋找“老師”的閃光點。我以班上一位成績較差,經常被老師批評,也不為同學所喜歡的一個所謂差生的男孩為例,讓學生從他身上尋找值得大家學習的地方,經過獨立思考和集體討論後,我們大家對他的長處終於有了一個共識:他熱愛勞動的優秀品質是班上無人能比的,他,是所有同學的“勞動老師”。受到這個啟發,大家都更為努力地去發現並放大其他人的閃光點了。因此,學生們就輕而易舉而又深刻地理解了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意藴。這樣的`引導,不只讓學生認識到了謙虛、平等待人的重要性,更讓學生體會到了人要全面衡量和評價別人的可貴。然後我又引領學生髮現文本當中的另一個細節,文中的蕭伯納不僅“拜”了老師,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於是,我讓學生都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不足,學生們做到了和別人對照、比較,然後結合家長和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勇敢地亮出自己的缺點。我鼓勵他們,有了錯誤並不可怕,蕭伯納這個大文豪都能屈駕“認錯”,並能勇於改正錯誤,我們也可以的。

上完課,覺得鬆了一口氣。我想:想在課堂上瀟灑走一回,那中間,不知要在課堂上灑多少汗,流多少淚。我很感謝我所有的老師和同事對我的幫助以及給予我深刻的體會,相信在我這塊暫時不成鋼的鐵,經過千錘百煉之後終會成鋼。

《大作家的小老師》反思4

今天上了《大作家的小老師》一課,我這樣做得:

從題目入手,讓學生讀課題,完後提問:讀了課題你有什麼想問的嗎?學生就問了:

①大作家誰?

②小老師是誰?

③大作家怎麼會有個小小老師呢?

問了第一個問題的作用有二:

一是瞭解簫伯納的身份,

二是透過蕭伯納名氣的大來細細體會題目中的“大作家”中“大”字的意藴。

第二個問題,一不起眼的可愛的小姑娘娜塔莎的出現,明確小老師的“小”,體會“小老師”中“小”字的用意。通過第三個問題的思考和討論,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是什麼原因讓天真的`小女孩娜塔莎成了大作家的老師?將學生的思路歸引到主題的教育意義上來,讓學生就題眼,自主挖掘文章的主題思想。

讓學生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時,我採用了多種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如:“出乎預料”一詞,是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而“驚喜萬分”一詞,則是通過讓學生拓展想想小女孩驚喜萬分時會有怎樣高興的表現,通過完成填空題,來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正因為理解好了這些重點詞語,才能讓學生準確地讀懂課文,讀好課文。

《大作家的小老師》反思5

《大作家的小老師》這篇課文重在讓學生感受大作家蕭伯納知錯就改、嚴於律己的可貴品質。在教學這篇課文時,以學生自學為主,引導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讓學生自己質疑、探究、感悟。

一、設疑導學自探究:

這節課設計了三個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大作家的小老師》一文,課題很吸引人,老師問一句:“讀了課題,你有哪些問題?”不但可以簡潔地過渡到課文的學習,而且能激起學生主動閲讀課文、探究問題的興趣。接着,通過插圖、文字、課外資料等途徑解決學生提出“大作家”和“小老師”的問題,這是一次較為深入的與文本對話。此處,老師第二次設疑:“可是,這樣一個可愛的小姑娘説的一句話卻讓蕭伯納‘為之一震’”。根據‘為之一震’,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引導學生根據關鍵詞提問,從而巧妙地提出了理解蕭伯納性格特點的難點。學完全文後,老師又通過第二個問題“文中的蕭伯納和小姑娘,你喜歡誰?為什麼?”引導學生再次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客觀地評價文中人物,從他的身上獲得啟示。三個大問題的設計牽動了全文的脈絡。根據課題,關鍵詞提問,本節課教給了學生質疑的方法。

二、合力攻關顯成效

教學中解決學生提出的為什麼會“為之一震”?及從“為之一震”中體會到什麼?是難點,小組集體的智慧此時便可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小組成員間思維火花的碰撞,學生對人物的品質便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難題便迎刃而解了。

三、以演帶讀助感悟:

三年級的課堂上,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仍然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課上,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如何讀好這段話的基礎上,讓學生配上動作,分角色朗讀。學生表演讀這段話,也在體驗着文中人物的感受,讀好這段話的同時也能更好地體會蕭伯納的優秀品質,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

總之,這節課我們重在引導學生充分地閲讀課文,提出問題,並運用多種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己探究問題,達到自己釋疑的目的。

《大作家的小老師》反思6

低年級學生在課堂《我是什麼》中能否獲得積極良好的情感體驗,不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使學習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前提,還關係到學生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從而促進個性健康發展的問題。所以我不僅把國小語文教育看作是科學知識的教育,更看作是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看到的就不是被封閉在"知"與"不知"的動態平衡上,而是放到了每一個學生充分活動的"問題"與"解決"的廣闊的空間裏。

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一次次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如理解白、黑、紅三件衣服時,學生在讀之後老師問你們有什麼問題要説?生1:"三件衣服什麼時候出現?"生2:"晴天的'時候穿白衣服,下雨前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穿紅衣服。"生3:"為什麼會有三件不同的衣服?"生4:"早晨和傍晚太陽紅紅的所以天空中的雲紅紅的,中午這段時間太陽白白的所以雲是白的,下雷雨前則是烏雲。"學生在自問自答中解決了問題,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學生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教師細心地呵護並努力滿足學生這種需求。巧妙地啟迪學生的思維,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生機盎然的舞台。

《大作家的小老師》反思7

執教了這一課,在教學中為了彌補習作二中的遺憾,我在這一課中,抓住了文中對小姑娘外貌描寫的句子,首先在學生讀了描寫小姑娘外貌句子後,請他們説説自己感受到小姑娘是個怎樣的孩子。然後指導了寫外貌反映人物個性的方法:從整體入手,再抓住引人注意的細節,最後加上自己對他的整體評價。這樣寫一個人的外貌就會真實、形象、具體。

我們在教學中都很注意聯繫學生生活實際,這樣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能使學生靈活運用已學的知識指導自己的生活。

在本課中,我也請學生聯繫自己生活實際,説説對課文蕭伯納説的話的理解。學生們都只能説到,要謙虛。我想這就是學生的認知水平,他達不到明瞭人與人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個層次上來。本來我想教師可以站得高一些,這樣指導學生即使不明瞭這些道理,也沒有關係。但是,我總覺的不吐不快。最終還是自説自話的將這個內容説了出來。看見學生的一臉茫然,真是心生悔意。作為教師應該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把握好課堂的深度,而不是一味將自己的理解端出來。

《大作家的小老師》反思8

在這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對題目的分析的確過多,而且有點偏了。特別是對“小”字的分析。所舉的例子“小鬼頭、小露珠”等,與本課的“小老師”並不完全一樣,我為了引出娜納莎的可愛把它們聯繫到一起,有點單調了。從而讓學生失去了對前後對比性的感悟,還有點把題與文割裂開的感覺。

我的讀書指導確實沒有到位,對人物語言的朗讀指導得有些少了,缺少反覆的自由練讀,還應該關注一下讀書能力稍弱的`學生,指導一下他們的讀書,更應關注學生的不同感覺。

課堂上應減弱預設的束縛,多讓出一些空間讓學生交流碰撞。譬如,對蕭伯納的話到底應該讀出什麼像的語氣,完全可以讓學生們去辯一辯。“小女孩的話又應該怎麼讀”這個環節也是一樣。以上兩個環節我處理的節奏的確有些快了,沒有給足學生思維碰撞的時間。

另外,在最後第三次修改教案後,我把“找小女孩的外貌”改為“找找小女孩的可愛之處”,自我感覺很好。因為我認為,作者外貌描寫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突出娜塔莎的可愛,與其讓學生“讀外貌”還不如讓學生“讀可愛”呢!

《大作家的小老師》反思9

《大作家的小老師》以清晰、幹練的筆觸,寫出了文豪蕭伯納“拜”一位小姑娘為師的事,讀來很受啟發。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無意識地關注別人的點點滴滴,然後不經意地學習、模仿自認為優秀的地方,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擁有了許多的老師,只是我們不曾留意而已。剛開始讓學生從周圍的的人中尋找自己的“老師”,並尋找“老師”的閃光點時,學生的視線不夠遠,只是在平時老師經常褒獎的所謂優秀學生身上打轉,比如:董文泰是我班的“讀書明星”,王煒漢因為寫字又快又好,無愧於“書法家”和“快手王”的美稱……大部分完全可以成為“老師”的同學就被無情地拋棄了,這樣,文章內涵學生是無法真正地體會的`。意識到這一點,我加強了對學生的點撥與引領,我就以班上一位成績很差,經常被老師批評,也不為同學所喜歡的一個所謂差生的男孩為例,讓學生從他身上尋找值得大家學習的地方,經過獨立思考和集體討論後,我們大家對他的長處終於有了一個共識:他熱愛勞動的優秀品質是班上無人能比的,他,是所有同學的“勞動老師”。受到這個啟發,大家都更為努力地去發現並放大其他人的閃光點了,於是,我印象當中那個默默不語的男生成了“笑星”,他的絕招是給別人講笑話,從來都是逗得別人滾到課桌底下,自己卻冷若冰霜;那個大大咧咧,在班裏笑料百出的女生是班裏的朗讀高手,成為了所有學生學習的榜樣;那個瘦巴巴,好説謊的小個子男孩拉丁舞跳得極棒,毫無疑問地成為了“拉丁舞王”;而那個皮膚白淨、眼睛小小,整日在媽媽庇護下嬌滴滴的男生歌竟唱得特別棒,也成為了同學們仰慕的對象……就這樣,學生們就輕而易舉而又深刻地理解了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意藴。這樣的引導,不只讓學生認識到了謙虛、平等待人的重要性,更讓學生體會到了人要全面衡量和評價別人的可貴。後來,我又引領學生髮現文本當中的另一個細節,文中的蕭伯納不僅“拜”了老師,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於是,我讓學生都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不足,學生們做到了和別人對照、比較,然後結合家長和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勇敢地亮出自己的缺點。我鼓勵他們,有了錯誤並不可怕,蕭伯納這個大文豪都能屈駕“認錯”,並能勇於改正錯誤,我們也可以的。這節課,每個人都積極地表揚別人和自我批判,場面熱烈而温馨。

與文本對話,不能只關注表面的文字,而是要更多的達到心與心的交流與碰撞,與文本的對話,是努力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的一個極為有意義的心靈旅程。

《大作家的小老師》反思10

因為當前的假書非常多,讀完這篇文章,我就想辦法查找一下,所以到網上反覆閲讀了有關信息,最終得出答案,有這麼回事,大概發生的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有了這個準備後,我用再次讀了這篇文章。對於這篇文章,我讀到了什麼?

一是我讀到了大人應該向孩子學習。這也是這篇文章直接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一眼能夠看到的。筆者與孩子也接觸多年了,其實像這樣的事,在我們的身邊時有發生,但因為我們老師不怎麼注意,不用筆記下這個美好時刻,有着類似的感受,也就隨時的推移而消失了,向孩子學習的事也沒有成為成人的一項自我任務。

二是我讀出了大人對孩子缺少一種尊重,也太把自己當作大人了。蕭伯納代表着成人,代表着名人,往往成人、名人是非常在乎自己的,雖然也喜歡孩子與孩子一起玩耍,但真正的尊重是缺少的。我們老師其實對待孩子多也如此。

三是那位小姑娘回蕭伯納的那句話就是童言,孩子是天真的,孩子是最有創造力的,孩子是無畏的.……我進而想這位小姑娘回到家中會怎麼向她媽媽説今天的事?她會直接把她的回話告訴其媽媽嗎?如果直接告訴媽媽,媽媽會作出什麼反映呢?我想大多數的母親肯定會批評孩子不懂禮貌,名人效應不是今天的產物,追星不是今天的產物,愛名人名星不只是屬於年輕人,青年老年羣體中大有人在,所以其母親自然會把其上升到道德上來對待孩子。因為絕大多數家庭的教育要注意這一些。因此,想到這兒,我個人認為,這位小姑娘回到家中,也會主動地説今天她和大作家蕭伯納在一起玩。

四是蕭伯納的感悟給我許多啟發。蕭伯納從這件事上收穫到“一個人不論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誇。對任何人,都應該平行相待,永遠謙虛。這就是那位小姑娘給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師。”也許編者的意圖也就是把這句話傳給孩子,讓孩子明白“平等相待,永遠謙虛”是多麼的重要!但思來想去,感覺這篇文章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別忘記大家都是“人”。也就是説,我們向孩子學習什麼?——孩子其實也是人!想到這裏,感覺到這一課好像對小孩子學習意義不大,好像是對我們成人進行道德教育。

到底怎麼引領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把起點定位在哪兒?我覺得我們老師不要掩蓋自己應該接受這篇文章的教育,也就是直接告訴孩子這篇文章對老師非常有用,自己應該向學習。這給予學生的一種暗示,即你們長大後,也要重新學習這一課,這樣孩子就能夠順理成章地理解課文,明白“不論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誇。對任何人,都應該平行相待,永遠謙虛。”

大教育家陶行知有首詩叫《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説小孩小,其實小孩並不小,你若再説小孩小,要比小孩還要小),他創辦“小先生制”在中國教育史上非常有影響。其實孩子也是師,因為孩子的天真,本身就是師之最美的地方。孩子其實也是人!孩子其實也是師!

《大作家的小老師》反思11

本文是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描寫了大作家蕭伯納和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女孩娜塔莎相遇,一起玩耍,交談,最後認小女孩為老師的過程。

在教授本課的伊始,我先讓學生了解了蕭伯納的身份,作為一名著名的大作家肯定身邊有很多吹捧、敬仰他的人,因此不免也會為自己的身份而感到沾沾自喜。當他和小女孩娜塔莎相遇並交談後,一切都是很自然,在愉快的環境下進行的。但是當蕭伯納在表明自己身份後,卻意外受到了和預想中不一樣的冷落!

在小女孩的眼中,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身份的高低之分,因此對於表明表明身份後的蕭伯納,她覺得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大作家和小女孩之間沒有任何的界限。

而女孩的態度,讓一向有優越感的蕭伯納震驚,同時深受教育,覺得女孩是自己的老師。學習了本課之後,我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教育。在班上一些孩子因為各方面表現相對優秀一點,就看不起學習差的孩子,不願意和他們做朋友。既然連大文豪蕭伯納都能認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孩子當老師,在他眼裏都可以做到大家都是公平的,那麼作為一個國小生是不能對身邊任何一個同學有歧視的.心態的。希望我們的班級是一個和睦上進的、團結友善的班集體。

這樣有教育意義的課文,不僅僅是一個語文課堂,還是學生心靈洗禮的課堂。

《大作家的小老師》反思12

《大作家的小老師》講述了大作家蕭伯納與小姑娘娜塔莎之間的故事,學生從中能感受到小姑娘的天真可愛與蕭伯納的嚴於律己,善於自省。認識到對任何人都應該平等相待,永遠謙虛。

這篇課文以小故事的形式記敍了一個生活中的細節,以人物間簡短的對話傳神地表現出小姑娘的天真可愛和大作家蕭伯納謙虛、嚴於律己的寬廣胸懷。針對這篇課文,陳老師沒有泛泛講解,而是重點引導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通過自主學習,自讀自悟從中感受人物形象。

課文一開始學生通過自讀後,老師分別提出了蕭伯納、娜塔莎是什麼人?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引導學生初步瞭解人物性格。從顯示蕭伯納的`個人資料中體現出蕭伯納是一個世界大文豪,很受人尊敬而通過娜塔莎的外貌、神態描寫體現出娜塔莎只是個可愛的普通小姑娘。

初讀課文以後把本課的重點放在蕭伯納及小女孩説話時的語氣進行對比,並通過蕭伯納對小姑娘説話的這個環節自主練習説話,再找幾位同學學着他的語氣讀讀小姑娘的話。因為小姑娘是學着蕭伯納的口吻回答的。在這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一下,讓學生感悟到,蕭伯納説這句話時是想給小姑娘帶來驚喜。為全文理解蕭伯納是個謙虛自律的人打下基礎。同時引導學生通過學着蕭伯納的口吻以及模仿蕭伯納説話的句式體會這位小姑娘的天真、純樸、可愛。再聯繫課文第四自然段“不覺為之一震”讓學生説説蕭伯那是個怎樣的人?從而體會他的嚴於律己。在這樣理解了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做一回蕭伯納和小姑娘,分角色試着讀一讀課文。從‘為之一怔’中體會到什麼?你有什麼感受?通過引讀有關句子,討論,讓學生對人物的品質有更深入的理解。最後讓學生再來看看課題中這個“小”字和“大”字,讓學生通過整堂課的學習重新感悟,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對這兩個字做出新的認識。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讀出了鮮活的人物形象,讓閲讀真正成為了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大作家的小老師》反思13

最近,我上了《大作家的小老師》這一課。這篇課文重在讓學生感受大作家蕭伯納知錯就改、嚴於律己的可貴品質。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應以學生自學為主,我們決定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自己質疑、探究、感悟。

一、設疑導學自探究:

這節課我們選擇了三個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大作家的小老師》一文,課題很吸引人,老師問一句:“讀了課題,你有哪些問題?”不但可以簡潔地過渡到課文的學習,而且能激起學生主動閲讀課文、探究問題的興趣。接着,通過插圖、文字、課外資料等途徑解決學生提出“大作家”和“小老師”的問題,這是一次較為深入的與文本對話。此處,老師第二次設疑:“可是,這樣一個可愛的小姑娘説的一句話卻讓蕭伯納‘為之一怔’”。根據‘為之一怔’,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引導學生根據關鍵詞提問,從而巧妙地提出了理解蕭伯納性格特點的難點。學完全文後,老師又通過第二個問題“文中的蕭伯納和小姑娘,你喜歡誰?為什麼?”引導學生再次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客觀地評價文中人物,從他的身上獲得啟示。三個大問題的設計牽動了全文的脈絡。根據課題,關鍵詞提問,本節課教給了學生質疑的方法。

二、合力攻關顯成效

教學中解決學生提出的為什麼會‘為之一怔’?及從‘為之一怔’中體會到什麼?是難點,小組集體的智慧此時便可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小組成員間思維火花的碰撞,學生對人物的品質便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難題便迎刃而解了。

三、以演帶讀助感悟

三年級的課堂上,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仍然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課上,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如何讀好這段話的基礎上,讓學生戴上頭飾,配上動作,分角色朗讀。學生表演讀這段話,也在體驗着文中人物的感受,讀好這段話的同時也能更好地體會蕭伯納的優秀品質,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

總之,這節課我們重在引導學生充分地閲讀課文,提出問題,並運用多種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己探究問題,達到自己釋疑的目的。

近日,筆者拜讀了《走近新課程》這本書,感覺受益匪淺。其中,有一段話一針見血地提出了當前教育教學改革進程中課堂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課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已經不夠了,安靜無法滿足學生參與體驗;而熱鬧又是紀律的大敵,如何讓學生的學習在熱鬧中有序的進行呢?筆者對此認真進行了反思,以下談談自己的拙見。

何謂“熱鬧”?它是讓學生動起來,激發學生求知慾,開啟學生智慧的充滿生機活力的一種現代課堂教學現象。它不等於“吵鬧”,更不等同於“混亂”。

如何才能將課上得熱鬧呢?

一、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

(一)音樂渲染。

音樂能陶冶人的情操。在教學中靈活準確應用音樂,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使學生更加有效地集中精力,開發學生的思維,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例如,在教學《荷花》第四自然段時,我讓學生一邊看着掛圖,一邊聽着優美的輕音樂,一邊像作者這樣動腦想象。聽完後,我請學生們談談自己的感受。朱雪瑋説:“我彷彿來到了仙境。池塘裏的河水輕輕地流淌着。荷花散發着陣陣清香。一陣微風過後,荷花仙子舞動着長裙翩翩起舞。”戴敏説:“我看到小魚和蜻蜓正在誇讚荷花仙子優美的舞蹈呢。”超説:“我彷彿變成了一隻蝴蝶,在和荷花姐姐比舞呢?”……學生各抒己見,課堂氣氛頓時熱鬧起來。這時,我以激情飽滿的語言加以總結,並引導他們和着音樂唱出或説出自己對荷花的喜愛,昇華了主題。

(二)課堂表演

皮亞傑在《教育科學與兒童科學》中説:“當兒童遊戲的時候,也是在發展他的知覺,他的智力。”遊戲是激發兒童興趣,滿足兒童活動的心理需要,充分完美地發展兒童人格的重要途徑,而課堂表演恰恰是讓學生在遊戲中正確理解語言文字的一種好形式。可充分利用課本劇,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表演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增強孩子們的心理素質。

二、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

新課程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説,課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如在教學《水上飛機》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己學習課文,把找到的問題答案用直線劃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問號標出。自學時要求學生做到動嘴讀、動手劃、動腦想。通過這樣動手、動口、動腦訓練學生,能促使他們在最大限度裏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安排小小組討論、圈劃、畫圖等學習活動,讓學生把不懂的問題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小組中交流、討論。通過同學之間的'互相啟發,達到互相吸收,互相補充,互相糾正。這樣在相同的時間裏,學生的發言機會、鍛鍊機會就變多了,討論出來的問題也就比較完整,比較詳細了。因此,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三、放飛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自由爭論中學習

如何學好語文?《新課標》認為學生是關鍵。因此,在語文課堂上,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重點和關鍵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獨立思考,使學生敢想、敢説,不受約束地去探究、思考,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

那如何讓學生的學習在熱鬧中有序的進行呢?

首先,教師對於“熱鬧”的教學環節要有預見性,針對可能出現的情況提出明確、具體、有序的要求,並加以適當的指導。如果教師僅僅一句“下面小組交流(表演)”的話,學生會感覺不知交流什麼,怎麼去交流,最後交流演變成聊天,教學秩序亂成一鍋粥,教學目標根本不可能很好地實現。於永正老師的一節作文課曾有一個精彩的環節——小品表演。為了使學生的表演生動、逼真,把全班同學都帶入情境,於老師很注意學生的推薦選拔,他先提出條件:聰明、頑皮。再請學生根據這個要求進行推薦和自薦,從中選擇出2至3名學生進行考核,考核內容也與小表演有關,為小品表演作鋪墊。如:親熱地叫媽媽,傷心地大哭等。正是因為於老師這種有目的的、有序的、多元的調動,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完成思維訓練,培養了想象能力,構思了事情的前因後果。

其次,在上課過程中,要使學生有適度的緊張感。教師平時要加強課堂紀律的教育,提出明確的要求,如上課時遇到會的問題應積極舉手,但不能亂嚷,更不能隨便下位;小組交流時,圍繞本組桌子周圍有秩序地輪流發言,如果想補充問題,也應舉手取得小組其他成員的同意等。其次,課中要加強紀律信息的反饋,如果學生交流過程中出現開小差、互相推委、談論與上課無關的話題或到處亂逛時,就應該及時提醒。如果教師平時就注重這方面的訓練,讓學生養成良好的上課習慣時,學生一旦過於激動時,心裏就會有一個聲音提醒他,讓他產生一些緊張感並自動更正,從而保證教學能有序地進行。

其三,一節使學生感興趣的課,也能熱鬧而有序。

著名教育家顧泠沅説:“在課堂教學範圍裏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地把它學好。”這話表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有序地進行學習。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採蓮》一文時,先在課前將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佈置:在黑板上貼上採蓮小船、採蓮人,教室牆壁四周掛了一些荷葉、荷花、蓮蓬,給學生營造了置身滿湖荷花中的情境。課一開始,教者播放了江南名曲《採蓮》,並投影了課文的插圖。動聽的音樂,色彩美麗的畫面,很快把學生的心給牽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在此基礎上,教者説:“小朋友,你們欣賞過美

麗的荷花開滿池塘時的情景嗎?你有過乘着小船穿梭於荷花中的想法嗎?那感覺一定美滋滋、樂陶陶。這節課讓我們好好的讀一讀詩歌《採蓮》,一起去感受湖中採蓮的快樂吧!”然後,讓學生聆聽詩歌的配樂朗讀,初步感受詩歌的意境。接着,放手讓學生藉助拼音自讀。為讓學生品味詩歌的意境,讀出詩歌的韻味,教者還藉助多媒體演示“微風吹來,荷花、蓮子充盈搖擺的情景”。讓學生一邊看畫面,一邊感受荷花和蓮子“香”的氣息,並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成畫中的人,自由暢想湖中的情境和採蓮人採蓮時的神情、動作、語言,由此體會人們採蓮時歡快、喜悦的心情。這樣教學,學生就會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與課文產生共鳴。學生沉浸在學習的喜悦中,還愁課堂秩序不能有序地進行嗎?

《大作家的小老師》反思14

《大作家的小老師》這篇課文采用“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記敍著名作家蕭伯納和蘇聯小姑娘娜塔莎之間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蕭伯納謙遜的形象。故事以人物間的對話為主,簡短的對話傳神地表現出小姑娘的天真可愛和蕭伯納的嚴於律己。

本篇課文內容淺顯,適宜學生自學。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問題引領、多形式朗讀的方式進行,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也鍛鍊了小組合作的默契和能力。

在教學前,我讓學生思考幾個問題:大作家是誰?小老師是誰?大作家為什麼要拜小姑娘為師?你認為蕭伯納、小姑娘分別是個怎樣的人?學生很快就從課文中到了答案。通過一個個問題的引領,給學生指明瞭一條通向理解的大道,逐步弄懂課文內容,同時也教會了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人物形象的'方法。

課文中對話比較多,很適合分角色朗讀。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指名讀、小組比賽讀、分角色朗讀等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用心感悟大作家的自誇語氣和小姑娘的自信天真語氣,從而逐步感受其人物的形象。在多種形式的朗讀過程中,我發現分角色讀是最受學生歡迎的,特別是加上動作的表演讀,學生們表演得有滋有味,將大作家的自豪語氣和小姑娘的自信天真語氣表現了出來。

《大作家的小老師》反思15

《大作家的小老師》這是一篇故事情節有趣、人物形象生動的課文。故事一些人物間的對話為主,簡短的對話傳神的表現出小姑娘的天真和蕭伯納的嚴於律己。結合自己的研究課題,我抓住了題目的懸念性來設計這堂課。

首先,我抓住課題中的“大”和“小”引導學生設疑,“大作家”指什麼?大作家需要小老師嗎?小老師什麼小?為什麼小還稱為老師?因為什麼稱為老師?帶着這個問題,學生朗讀課文,初步掌握了課文內容。

其次,抓住課文中的人物語言來品悟人物形象。正確掌握對話標點的使用十本學年的教學重點,為此,本課抓住人物的語言,瞭解人物形象。小姑娘做了什麼事讓她成為蕭伯納的小老師?再來抓住蕭伯納對小姑娘説的話“別忘了回去告訴你媽媽,就説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蕭伯納。”學生都認為蕭伯納太自誇了,很炫耀自己。這時,我作了適當點撥:蕭伯納為什麼只對小姑娘這麼説呢?是不是真的在炫耀自己?讓學生再讀第一節,感受蕭伯納説這句話的真實用意——在臨別時才亮出自己的身份,是為了讓小姑娘感到驚喜萬分,從而感受到大作家平和的心態。

你從小姑娘的話中知道了什麼?三步引導設疑,讓學生主動閲讀課文,從而達到領會內涵,感悟人物形象,明白道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61pld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