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幼兒角色遊戲中教師的適時介入的論文

幼兒角色遊戲中教師的適時介入的論文

【摘要】角色遊戲是幼兒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遊戲。在幼兒遊戲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地對幼兒施加一定的影響或干預,即指導,以保證遊戲發展價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實實現。教師參與遊戲進行現場指導具有三個方面的功能:①支持幼兒遊戲的態度功能;②密切師生關係的情感功能;③促進幼兒發展的教育功能;教師的“介入”是教師指導幼兒遊戲的關鍵因素,教師應把握介入與否的適宜時機。

幼兒角色遊戲中教師的適時介入的論文

【關鍵詞】角色遊戲;教師介入

角色遊戲是幼兒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遊戲。我國學前教育工作者把幼兒自己創造的一種以扮演角色,使用玩具去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遊戲活動稱為角色遊戲。角色遊戲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點:

(1)遊戲是兒童主動的自願的活動;

(2)遊戲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圍生活;

(3)遊戲沒有社會使用價值,沒有強制的社會義務,不直接創造財富;

(4)遊戲伴隨着愉悦的情緒。

  1遊戲中教師的介入與指導的必要性

遊戲是幼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在遊戲中,幼兒藉助於豐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實情景,在虛擬或想象的遊戲情景中幼兒主動交往,充分表現。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中,在教育者對遊戲的有效組織下,伴隨幼兒遊戲興趣和願望的產生,幼兒遊戲就成為教育實踐中現實的活動行為。在幼兒遊戲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地對幼兒施加一定的影響或干預,即指導,以保證遊戲發展價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實實現。教師對幼兒遊戲的指導,一方面需通過創設體現一定教育意圖的遊戲環境間接影響幼兒的行為,激發其對周圍事物的興趣,積極投入遊戲;另一方面,還需通過直接參與遊戲過程,具體指導幼兒的遊戲,引導其深入,不斷提高行為質量和活動水平,通過遊戲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如果説為幼兒創設遊戲的環境條件以及做好遊戲開展的組織工作及其計劃的制定,是對幼兒遊戲活動的外界幫助和支持,是一種場外指導,那麼教師對幼兒遊戲過程的介入和指導,就是對遊戲活動本身的現場指導,教師對遊戲過程的現場指導是遊戲實施計劃得以實現的關鍵環節。

遊戲是幼兒自主自由的活動,但並不意味着成人或者教育者對遊戲中的幼兒可以放任自流,遊戲作為幼兒的基本活動,已成為教育幼兒、發展幼兒的手段或形式,幼兒遊戲的過程就是教師給幼兒施加教育影響的過程,教師進入幼兒遊戲過程的意義,越來越受到肯定和認同。教師參與遊戲進行現場指導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功能:

1.1支持幼兒遊戲的態度功能。教師直接參與到幼兒遊戲過程中,其行為本身就向幼兒傳遞了一種非語言信息,即遊戲是有價值、重要的活動,教師參與的行為本身就表達了教師對待幼兒的態度,它可以影響幼兒遊戲的興趣,遊戲持續的時間以及遊戲的水平與質量,反之,教師對幼兒遊戲的漠視或忽視,會讓幼兒感到“那件事情沒意思,不重要”。

1.2密切師生關係的情感功能。教師參與遊戲如同教師蹲下身來和幼兒談話一樣,具有密切師生情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的功能,它可以使幼兒體驗到教師的親切與關注,把教師看作是一個可以親近的人。

1.3促進幼兒發展的教育功能。教師參與遊戲是教師與幼兒互動的過程,也是教師向幼兒施加影響的過程,教師作為成人所具有的豐富知識經驗和作為教育者的意圖在遊戲中可以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幼兒,幼兒也在遊戲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的影響。

  2教師指導要把握時機,在孩子需要的時候介入才是最佳時候

我們知道在幼兒遊戲過程中並不是教師指導的頻率越高,幼兒的遊戲熱情就越高,更不是教師參與幼兒遊戲越積極,幼兒遊戲發展得就越快。因此,遊戲活動的組織、指導也就成了我們一線老師實踐工作中研究、探索的不變的主題。其中教師的“介入”是教師指導幼兒遊戲的關鍵因素,“介入”與“不介入”只在一念之差,如何把握這關鍵的瞬間,在孩子需要幫助或不需要干擾時作出正確的判斷滿足孩子的發展需要?這個介入時機的適宜性問題就是我們一線老師最難把握的。下面,我圍繞兩個“案例”從實踐層面談談老師在遇到類似情境後“介入”與“不介入”的情況。

案例一

大班的醫院遊戲開始了,孩子們分好了工(大卉是醫生,瀟予是護士,強強是病人),他們用小椅子搭圍牆、病牀。這時,①老師走過來沒有仔細觀察孩子們的遊戲行為就説:“別忘了把醫院的圍牆圍起來!”説完就走了。佈置完場地、準備好了器材,遊戲正式開始了。醫生給病人開了刀,護士非常細心的給病人喂藥、打針,為病人蓋好被子。②這時老師又走過來説:“,瀟予,你在給病人蓋被子?小護士真細心!”等老師第三次再來到醫院遊戲時,正遇到醫生與“病人”強強發生了爭執,醫生要求強強出院,因為又有新的病人要進行手術了,而強強認為自己剛進行手術還不能出院。兩方誰也不讓誰,遊戲僵持着。此時,③老師説:“你們認為剛進行完手術的病人能馬上出院嗎?如果不能,一般是怎麼處理的?”護士瀟予説:“還不能出院,還要進行觀察。”“那該在哪裏觀察呢?”“在病房裏,可以轉到普通病房。”老師説:“那你們就去準備吧,需要什麼幫助請來找我!”於是,幼兒又用小椅子在邊上搭了一個牀位,把“病人”強強轉入了普通病房,遊戲繼續進行。

在上例中,教師介入幼兒遊戲共有三次,筆者把其分為兩種情況,分別對之分析、闡述。

情況一:無意義的干擾

筆者認為案例中教師對幼兒遊戲的前兩次介入都是無價值的,因此把它列為無意義的干擾。當孩子們在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遊戲,他們沒有遇到困難、沒有違反規則,更沒有任何求助行為,老師的兩次介入①②根本沒有實際意義,反而對幼兒的遊戲發展產生了干擾性作用。為什麼幼兒遊戲中常常會出現教師的無意義介入?究其原因,是因為教師太習慣於幼兒的求助了,當幼兒自主的、有目的的、忘我的、投入的沉浸於遊戲時,老師往往由於不習慣或者覺得無所事事,以至於會不假思索的介入幼兒遊戲而對幼兒遊戲產生干擾作用,如上例中的“別忘了把醫院的圍牆圍起來!” “瀟予,你在給病人蓋被子?真細心!”又如:“你是誰呀?”“你在幹什麼?”等等。實際上這些問題根本不需要問,我們只需要耐心的觀察幼兒的遊戲,“他是誰?”“他在幹什麼?”都會在幼兒遊戲中找到答案或得到驗證。因此,教師介入幼兒遊戲的不適宜性,缺乏耐心及盲目性是其中原因之一。要知道盲目地介入幼兒遊戲可能會打斷幼兒正在進行的遊戲,也會影響幼兒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及與夥伴間的相互作用,更會讓幼兒對教師產生依戀甚至於反感。

情況二:有意義的幫助

當幼兒的遊戲遇到了困難而他們又無法解決時,可能會導致遊戲情節的停滯不前。如果老師的介入能促使遊戲繼續開展、遊戲的情節獲得拓展那就是必要的和適宜的。如上例中孩子對於“開完刀”的病人如何安排出現了爭議。而老師的第三次介入就是及時的捕捉到了幼兒的需要,運用了間接的語言提示才促使幼兒遊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老師並沒有直接的提議,而是進行間接的引導:“剛進行完手術的病人能馬上出院嗎?”“該在哪裏觀察呢?”孩子在得到老師的語言提示後,馬上找來替代物“小椅子”,並把它一個一個拼成牀位,把“病人”轉入普通病房,醫生馬上給一位新的病人“開刀”。老師的.介入滿足了需要幫助的孩子進一步拓展遊戲情節的需要,是適時的、也是適宜的,更是一種支持性的介入,而並非是干預性的。

案例二:

娃娃家遊戲中,丁丁和寧寧分別擔任了“媽媽”和“孩子”的角色。遊戲開始後,每人拿了一盆“水果拼盆”的操作材料各自進行操作,對外界的干擾不聞不問。遊戲過半,老師發現兩人始終沒有説過話、離開過娃娃家,就説:“媽媽,你家的孩子生病了吧!需要送醫院去嗎?”“媽媽”還沒答話,“孩子”卻先回答説:“我不去!”“媽媽”看了看孩子,繼續操作“水果拼盆”。老師發現孩子根本不理睬就走開了。過了會兒,老師又來了説:“媽媽,去超市嗎?等一下我來找你!”孩子並沒有回答。老師隨即出去,回來時手裏提着小食品説:“媽媽,我給你們買了些小食品回來,放哪裏?”孩子一概不理,專心致志的操作着“水果拼盆”。

為什麼老師多次執意的介入?老師認為:“孩子太專心於操作“水果拼盆”了,都忘記了自己‘媽媽’、‘孩子’的身份,忘記了自己的角色行為,遊戲間也沒有進行交往,老師想通過自己的提示或介入使孩子獲得更多的交往經驗。”原來老師以理想的遊戲模式束縛了孩子的自由遊戲的空間。我們都知道,遊戲是實現幼兒全面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在幼兒遊戲的過程中,情感的、知識的、技能的等等目標我們都能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實施來實現。但是我們也應該知道並不是每一次遊戲都能達到促進孩子全方位的發展的理想教育目的。在上例中出現了孩子專心操作“水果拼盤”的情況,而暫時忘卻了娃娃家“媽媽”、“孩子”的身份和角色職責。老師一次又一次的介入孩子游戲實質已構成對孩子游戲的干擾,也失去了進一步瞭解孩子需要的機會。我們也看到了老師無論做多大的努力也無法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上移開。這種孩子對某一事物特別關注的現象,在幼兒的活動中經常發生,也是幼兒給教師的某一種信息。作為老師,筆者認為應該暫時放棄直接干預遊戲的方法,而應採取對幼兒的遊戲進行“跟蹤性觀察”的方法,來了解有多少孩子關注“水果拼盤”?關注的程度怎樣?都在進行怎樣的操作?等信息,並在此基礎上採取有效的措施。如果有很多的人關注“水果拼盤”,老師可以考慮是否可以開展一個“水果拼盤”區域,引導孩子在排列方法等技能上從縱深出發展。如果只有少數的孩子關注“水果拼盤”,老師還可以進行進一步的觀察,瞭解“水果拼盤”區的人員有沒有與別的區域進行交互,或者可以採用“扮演角色”等方法促進遊戲間的交往。

總之,幼兒遊戲過程是一個猶如“打乒乓球”的師幼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發揮“雙主體”作用。即讓幼兒成為遊戲的主人,活動目標的主人,主動學習的主人,活動環境的主人;教師應成為幼兒遊戲的觀察者、傾聽者、支持者、扶持者、提供者、諮詢者、指導者。教師要學會接住幼兒的“有效球”,即教師的指導一定要把握時機,只有在孩子需要教師的介入時,教師具備了這方面的能力和準備時,教師的介入才是最佳時刻。

  參考文獻

[1]黃進.《遊戲精神與幼兒教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06

[2]華愛華.《幼兒遊戲理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6k96o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