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讀後感

《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讀後感

閲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讀後感

《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讀後感1

目前,我市轟轟烈烈的進行着新課程的改革,每位教師對新課程的改革實施都擔負着不可推卸的責任,而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則起着主導的作用。教師必須適應現代人才培養的需要,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只有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行為轉變了,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新課程中的教師行為的變化》這本書從教師小傳——案例——訪談錄——案例評析——我的迴應,層層剖析,清楚地敍述了教者的別具匠心和風趣幽默,給人以啟發。課程已經改變了學生的生活,也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生活。古人云:“樂思方有思泉湧”教會學生學習方法,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思維就會被激活,被鞏固,創造的火花就會不斷閃現。

它的真正來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師實踐經驗的昇華,是教師課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師教學反思後的新變化,在新課程中教育理念的變化是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展的聯繫,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

“新課程”是前輩教師們通過辛勤的勞動,在工作中摸索出來的教育經驗,教學心得中吸取精華,同時也借鑑了國外教育研究成果。從這本書中我們可發現,優秀教師們的經驗心得並不是一朝一夕可得到的,也不是在新課程提出後才有的',是通過總結過去的工作,加上個人創造性的加工得到的。這個社會上,教師就得教他們懂得關注社會的發展,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這也就需要我們教師改變以往只顧埋頭苦抓教學成績,無暇顧及“社會事”的工作方式,樹立新的教育觀念,將具有時代特徵的內容有選擇的帶入課堂,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適應現代社會。

《新課程中的教師行為的變化》中提到了在新課程下“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注重學生終身學習比被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了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學生評價體系不再是分出等級的篩子,而是激發前進的泵。”等觀點,這些新課程以人為本,體現了教育的“人性化”的理念,教育不應該是讓孩子們去適應教育,而是教育去適應社會,適應孩子,引導孩子們學會終身受益的技能。書中還提到“不需要學生人人升學,但要人人成材”,這是教育對於社會發展的一個使命。所以,教育要去適應社會需求,重視學生綜合素質,道德品質的培養。而新課程要培養的正是這方面的人才。

由於各種原因,造成教師隊伍總體的水平參差,各地區發展不平衡,而師範教育又相對滯後與新課程的要求,而一線教師隊伍長期受到以前教育制度的影響。新課程將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新課程也將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新課程中的學生可能會改變他們的一生新課程中的教師也將煥發出新的生命。教師將與新課程同行,將與學生共同成長。

《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讀後感2

最近通過閲讀《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一書讓我深有感悟。這本書在教師行為的層面上,讓我們看到了新課程理念的存在,並感受到了它的衝擊力。它的真正來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師實踐經驗的昇華,是教師課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師教學反思後的新變化,在新課程中教育理念的變化是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展的聯繫,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

作者在本書中採用訪談錄的形式,通過對優秀教師的優秀教學案例的介紹,將新課程的理念和教與學的方式作了情境化處理,每一個案例前有教師小傳,案例後是問答形式的訪談錄。回答的問題鮮活的、切實的、訪談錄之後還有詳細的案例分析。書中描述的全國各地優秀教師的教育教學實例,給我感觸良多。發現這裏每一位有成就的老師都是學生們所愛戴、尊敬的;都能讓學生心悦誠服的;都能與同學們交心的;都能點燃希望的老師。他們的人格是那樣的讓人敬佩,他們的教學理念是那樣的讓人浮想聯翩,他們的教育教學機智讓人心服口服。下面談一談我讀後的一點點體會。

首先,我認為“新課程”這個概念,並不是憑空得出來的理念。它是從前輩教師們通過辛勤的勞動,在工作中摸索出來的教育經驗,教學心得中吸取精華,而同時也借鑑了國外教育研究成果,才得出來的。從書中我們可見到,這些教師們的經驗心得並不是一朝一夕可得到的,也不是在新課程提出後才有的,是通過總結過去的工作,加上個人創造性的加工得到的。其實早在80年代末就已經有類似的觀點的文章在報刊、雜誌上刊登過。而新課程正是把這些前輩的經驗整合起來形成的。

其次,新課程雖然源於教學研究中的成果,但不是簡單地“舊酒換新瓶”,提出了許多先進的教學觀念。在書中提到了,在新課程下“不再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不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不再偏重書本知識……,注重學生終身學習比被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了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學生評價體系不再是分出等級的`篩子`,而是激發前進的`泵`。”等觀點,可見新課程以人為本,體現了教育的 “人性化”的理念,教育不應該是讓孩子們去適應教育,而是教育去適應社會,適應孩子,引導孩子們學會終身受益的技能。書中還提到“不需要學生人人升學,但要人人`成材`”,這是教育對於社會發展的一個使命。我們的教育不一定要把孩子們都培養成“碩士”,“博士”。

因為我們的社會需要方方面面,各個層次的人才,需要的是對社會有貢獻,有使命感,能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人才,而不是掌握了高科技技術卻用到不法途徑上的“危險品”。所以,教育要去適應社會需求,重視學生綜合素質,道德品質的培養。而新課程要培養的正是這方面的人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9p47d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