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教師成長那些事》讀後感(2篇)

《教師成長那些事》讀後感(2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師成長那些事》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成長那些事》讀後感(2篇)

《教師成長那些事》讀後感1

暑假閒暇之餘,去書店轉轉。偶爾發現新書發佈中的教育類書籍《教師成長那些事》這本書。對於不甚喜歡枯燥教育讀物的我而言,起初是被樸實的封面與書名的簡單吸引,但是一拿到書,幾篇文章讀下來,真的是手不釋卷。買回家去,連夜翻讀,真是受益匪淺。

作者林金炎老師真實地記錄自己的心靈,透過鮮活的教育敍事,用文字築起一條堅實的、典型性的專業教師成長之路。在這條路上,我真切地能夠領略到一位一線教育人對教育的專注、對成長的反思及醇厚的教育情懷。

文中內容是以作者整天在心裏叩問自己:“我到底要什麼?”為開頭,寫出自己成長的過程。

曾經,作者很茫然。面對“不務正業”的老師掉下馬去,對於自己,是一個個不小的震撼!作者也不知道自己未來的路在何方?彷徨、躊躇、鬱悶、徘徊……

一次偶然的機會,作者想起了多年父親教導的`一幅漫畫:一個挖井人拿着鐵鍬,挖了一個坑又一個坑,卻永遠也挖不成一口井。作者意識到自己不就是那個正在“挖井”的人嗎?作者開始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思想,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作者不再折騰自己!

是呀,其實每一個人都藴藏着兩個“我”:好我和壞我。當自己意志力不強,頹唐不振時,“壞我”就顯現出來了。

使人欣喜的是,作者認識到“教育是一個慢的藝術活”,懂得了如何等待學生的成長,如何“挖空心思”去教育、去改變我的學生;學會了用“孩子”去稱呼自己的學生;老師的眼裏開始沒有了“差生”、“頑童”、“後進生”,只有一個個具體的、實在的、個性的、五彩繽紛的孩子。

平日頭疼的教育案例,在這兒都能啟蒙,突然覺得教育貌似真的沒有原先想的那麼複雜。“做教師要做一個稱職、優秀、突出的教師,做一個有教育理想的教師”。正如作者所言:教師因專注而成長,因成長而專注。

更令我欣賞的幾句話是:專注了,你會發現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節課都是變化的!每一個孩子都是新鮮可愛的!而自己更是全新的!

動人之處,唯“專注”二字。但正是這“專注”,難能可貴。尤其是基層教師,鄉鎮教師,面對的問題更多,他們的專注,需要更強的教育信念。本書作者採擷自己的工作點點滴滴,娓娓道來,訴説教師成長中的感動與堅持。既是對自己內心的詰問,也願與同路成長的教師共勉。

《教師成長那些事》讀後感2

林金炎老師是一位從鄉村中學走來的草根教師,林老師和他的學生快樂幸福地撿拾那些美麗的教育貝殼,採擷感人而清新的教育花絮。在暑假期間,我有幸閲讀了林老師的《教師成長那些事》這本書,全書分為“上篇:教育成長,悟出那個哲理”、“中篇:學生成長,記錄那些事”、“下篇:專業成長,尋找‘好我’”三個部分,林老師以他的一枝妙筆寫出了一篇篇精彩動人的故事,更以他的專業知識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學理和啟示。

作為一線老師,每天都要跟學生打交道,面對不同脾氣性格的孩子,尤其是相對來説不太聽話的孩子,作為老師心中必須有愛,這樣才能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就像林老師所提倡的要感謝學生,而不是征服學生,林老師是這樣説,也是這樣做的。一個個鮮明的教育案例告訴我:在林老師的教育生涯中,他用一顆感謝學生的心,一顆愛學生的心,一顆與學生平等的心,征服了一個又一個問題學生。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有時候作為老師還是放不下架子,向學生示弱,總是覺得很困難,而且會擔心學生越來越不把你放在眼裏,其實,當老師真正放下身架,深入到學生當中去,把自己和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之上,不要用自己教師的身份去壓制學生,而是在最關鍵的那一刻放下老師的架子,心平氣和的找出問題的原因所在,這才是真正做到愛學生,也正是所謂的化干戈為玉帛。

當然,光有一顆愛學生的心還不夠,還要有過硬的專業水平。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學習,學習力是衡量一個現代教師專業成長的基本能力之一。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教師,更應有終身學習的習慣。不僅需要積極閲讀一些教育書籍、雜誌,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教育理論水平,而且還應積極參加教育專家為教師舉辦的專題講座,學習好的育人經驗,促進自身教育理念的轉變和理論素養的提高,並利用業餘時間撰寫教育論文,積累教育資源,豐富教育經驗,全面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

用愛來對待我們的學生,努力加強我們的專業知識修養,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結合書中所學,關注學生,用愛心、用智慧、用耐心呵護每一個孩子的成長。

標籤: 讀後感 教師 成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g4535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