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2022教師閲讀心得15篇

2022教師閲讀心得1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22教師閲讀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2教師閲讀心得15篇

2022教師閲讀心得1

在《國小數學教學策略》這本書中,吳正憲老師説過:好課不是靠説出來的,好招不是靠模仿出來的,好教師不是靠教出來的,而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摸爬滾打歷練出來的。所以説看到這本書,我愛不釋手,雖説平時的工作很多,沒大有時間讀書,但是每個星期都拿出一點時間,看看這本書,然後寫寫讀書筆記。

上次介紹了《國小數學教學策略》中的提問和理答的策略,這次重點介紹一下“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評價的策略”這個策略。

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評價,教師運用怎樣的評價語言,能夠適時貼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到學生的積極性,保護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師又該通過與學生的交流評價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促進學生積極地思維,最終促進學生的不斷髮展?帶着這樣的問題,我細讀了“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評價”這個策略。

美國心理學家佛洛姆説過;‘人性最深刻的稟賦,就是被賞識的渴望”國小生渴望受到表揚,讚賞的慾望更加強烈,作為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要有一雙善於發現,善於欣賞的眼睛,捕捉每個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然後用語言將他放大,將他點燃。

1、關注學生的求異思維進行激勵評價:

例:劉德武老師所執教的《釐米的認識》中,有一個片段:在尺子上從幾到幾就是 1釐米。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是從左到右進行觀察並分別説出,在尺子上從0到1是一釐米,從1到2是一釐米,從2到3是一釐米,……這時候,有個學生從右到左觀察,説出從4到3是一釐米,這時劉老師,豎起了大拇指,讚賞的説道:有新意,有創意,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一般人都習慣從左到右依次往後看,一説到4,就往後想到5,所以從4到5是一釐米,可是這個同學的想法與眾不同啊!他不僅會順着想,還會倒着想,從4到3也是一釐米,棒不棒?”

學生簡簡單單的回答’從4到3也是一釐米,”對於我來説,這就是孩子們應該掌握的知識,不會過多的去表揚孩子,只會一帶而過。而劉老師卻能夠抓住這一個細節,對學生的發言用讚賞的語氣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與鼓勵“有新意,有創意,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與眾不同啊!”這樣的讚賞是教師發自內心的對學生的喜愛與欣賞,他給學生帶來的是肯定,是愉悦,是自信,給予了他成長中需要的營養與動力,也許未來的小發明家會由此誕生。想想自己是不是斷送了許許多多小發明家的前途。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像劉老師一樣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然後用語言將他放大,將他點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抓住學生瞬間的閃光點進行激勵評價。

策略中介紹了劉德武老師在教學中策略,抓住了孩子在口算2.5_4和2.4_5,孩子們紛紛搶答,有一名學生稍微提前了一點,劉老師對這個孩子提出了特別的表揚:“我特別清楚地聽到那個穿紅衣服的男同學最快説出得數,特別的敏捷,儘管也許就快出了零點零幾秒,但是就佔得了先機。思維敏捷可以帶動語言敏捷,當然前提是觀察敏捷,2.5_4=10,2.4_5=12,這兩道題也容易混。”

思維敏捷的教師帶動思維敏捷的學生,語言敏捷的教師教出語言敏捷的學生,觀察敏捷的教師發現觀察敏捷的學生。雖説在我的課堂中,也捕捉到不少學生的閃光點,但是這種情況的出現,大部分是在自己的常規課堂中,如果是公開課,心裏想着下一個教學環節是什麼?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會不會完成,。而對學生的發言,有時候沒有仔細的去聽,就像上次王康的課堂,教師沒有仔細的去傾聽學生的發言,更沒有對學生的表現給出一個很好的評價。

3、適當的延遲評價給予學生自悟的空間。

好的課堂教學應當為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不應該急於得到結論,更應該關注學生獲取結論的過程。

文中介紹了吳正憲老師在上《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教學二分之一,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表示自己所發現的二分之一。有的用一半表示,有的畫圖表示,如:畫個圓,平均分成2半。等等各種方法。這是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二分之一,並説明,這就是你們生活中見到的一半,,現在你們對自己表示的方法,願意擦得可以擦掉,願意保留的頁可以保留。這時有兩個孩子不願意擦掉,隨着教學過程的深入,其中一個孩子把自己的圖畫擦去了,只剩下一個孩子還是用畫圖的方法來表示,吳老師耐心的等待他並出示了百分之一,這個孩子畫着畫着,放下筆:説:不畫了鵝,畫圖太麻煩了!此時吳老師握着這個孩子的手微笑着説:感謝你,你終於接受了這個分數。

這一點是不是值得的我們老師所借鑑,給每個孩子留下思考的空間。

有效地課堂教學評價源自於正確的學生觀,教師只有從內心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學生,接納學生,才能夠通過自然,誠懇,真摯的評價語言對學生進行有效地評價。

2022教師閲讀心得2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確。假期學校要求每位教師閲讀一本好書,我進行認真篩選,我選讀了《幼兒心理學》這本書。學習幼兒心理可以瞭解幼兒的心理特徵,進而對幼兒進行更好的教育和培養,使其健康成長。

幼兒的健康成長是很重要的,他們是我們祖國的花朵,必須給予良好的教育,為社會培養棟樑之才。但是在我們對其進行教育的時候,必須先了解其心理特徵,在瞭解幼兒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給予改變,合理正確的培養。

幼兒年齡小,我們需要對其進行教育,瞭解幼兒心理是為了更好的瞭解該幼兒、更好的培養幼兒,讓我們知道幼兒的思想,動態等一切是很重要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內心裏都充滿着許許多多的不滿和疑惑!我們是這樣,那幼兒呢?他們也同樣如此!年齡小的幼兒,他們只是盲目的依賴,沒有自己的主見。中班以後的孩子們就不同了,他們知道和老師“作對”,有自己的想法,不再是盲從!有了人生的第一次反叛!

學前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長髮育最旺盛、變化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時期之一。幼兒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在以遊戲為主的各項活動中,心理髮展異常迅速。作為幼兒教師學習幼兒心理學是自身發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兒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每一名幼兒教師,都應該認真學習心理知識,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積極開展幼教科研,為幼兒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兒童心理學研究的是兒童期的心理和行為的發生與發展的規律,以及這個時期的心理年齡特徵。但有一點和我們平時理解不大一樣,兒童期是指從出生到青年前期,即從出生到17、18歲左右。當然它還可以細分為更小的階段,比如常用的嬰幼兒期(出生到2歲)、兒童早期(2歲到6歲)、兒童中期(6歲到11歲)和青少年期(11歲到20歲)。

現在的發展心理學已逐步分化出各個以專門年齡階段為研究對象的分支學科。它主要包括嬰兒心理學、幼兒心理學、兒童心理學、青年心理學、成年心理學、中年心理學和老年心理學。

書中非常細化地從各個部分對發展心理學進行了研究和分析,使讀者更加清晰地瞭解心理學的內容。讀這本書,使我充分體會到作為一個老師的不易以及這份責任感,要更加細心和耐心地去觀察每一個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來跟他們説話,把自己和學生們看作是平等的對待,用他們的心去思考,去體會。這樣的話,才會成為一個好老師。

教育是一門關於人性的藝術,同時也是一門關於人性的科學。當我們的教育與“人”走得更近時,學生之於學校、學生之於教師、學校之於學生、學校之於教師、教師之於學生、教師之於學校等種種關係與牽動都將充盈着和諧與愉悦。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也將變得幸福的享受教與學的過程。

2022教師閲讀心得3

寒假裏認真閲讀了《教師閲讀地圖》,感覺受益匪淺,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摒棄浮躁,閲讀才能走近靈魂。

這本書,讓我深刻反思了自己以往閲讀中的陋習。感覺自己二十多年來的閲讀,是那樣雜亂而隨意,閲讀只是被我當我了一種休閒的方式,生活的調劑。一味的追求數量與速度,使自己的閲讀生涯多了些浮躁。從來沒有想過,我想通過閲讀得到些什麼,想讓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老師。是《教師閲讀地圖》,引發了我的思考,督促我嘗試着改變自己的閲讀方式。

我覺得,閲讀,不是一味的被動接受,而是努力與作者對話,不斷構建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閲讀,不僅為了愉悦心靈,更要診斷心靈所缺失的營養,以便及時補充。書中,關於我們備課的準備,這樣説“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於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只有這種沒有任何功利性的閲讀,才能日漸完美我們的生命。

二、幾部好書,可以成就我們的專業發展。

對我來説,這本書最大的亮點,是對於書本的推薦和評價。長久以來,我一直苦於不知道該讀什麼書,有的書浪費了時間精力讀完,覺得言之泛泛,並沒能留下什麼觸動靈魂的東西,走了許多彎路。閲讀地圖,幫我們解決了這一實際難題。用不同的案例分析,告訴我們一位專業的教師需要些什麼,列舉了部分優秀書籍,並分別做出了精闢的評價。使我今後的閲讀,有了正確的方向。

假期裏,我根據書中的推薦,看幾部電影,真實地感受到了來自生命的震撼和共鳴。《楚門的世界》,幽默詼諧的情節中,有讓人流淚的酸澀和無奈,同時感悟到,自由和真實對於生命的意義!《霸王別姬》中,小豆子的命運,在民族興衰,世事變遷的背景中顯得格外淒涼。其中京戲團師傅的一個舉止,讓我刻骨難忘,一個練功的小徒弟,準確流利,聲情並茂地背出了戲詞,掌心卻捱了師傅狠狠一記戒尺,師傅説:“打你,是讓你記得,下次還得這樣背!”,看到這裏,我的淚差點掉出來,中國千百年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傷害了多少兒童的肉體和心靈!

按照這本地圖的索引,我相信,自己在以後的教育生涯中,會體會到更多的真諦和共鳴。

三、書,該怎樣來讀。

讀閲讀地圖,我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掌握了閲讀的方法。

首先,整體上人的閲讀史,是要經歷浪漫-精確-綜合,三個時期的。書中有一段話:“浪漫期閲讀,如春風化雨,身處戲中,身在局中,越是痴迷,越是入境;精確期閲讀,如庖丁解牛,目無全牛,出入自如,時而舉一反三,時而舉三反一,能左右逢源就是正道;綜合期閲讀,一飲一啄,莫非親切,讀海德格爾不覺其玄深,讀民間傳説不覺其淺俗。”。這段話將閲讀的境界描繪的入木三分,讀來可以讓人從宏觀上把握自己的閲讀方式,對閲讀有個整體的規劃。

其次,書中介紹了一些具體的閲讀方法,實用性很強。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知性閲讀,書中將知性閲讀比作爬山,過程中充滿不斷地懷疑自己,缺乏勇氣,甚至迷失路徑的挫折,雖然汗流浹背,但周圍的景色始終在變化,越來越開闊,直至無限風光在峯頂。這種汗流浹背的閲讀,或許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也是最能提升自己,有所突破的閲讀。

閲讀,並引起了思想和行為上的改變,這也許就是我閲讀《教師閲讀地圖》最大的喜悦和收穫吧!

2022教師閲讀心得4

利用假期,把劉鐵芳教授所著《守望教育》認真讀完了,暗自為自己讀到這樣一本好書感到慶幸,劉教授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幹着不平凡的事業。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決於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説明了教師這個職業是需要愛心的職業,沒有愛心的人是做不了好教師的。

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講到轉化後進生的問題,劉教授所説的教師做差生的轉化工作如同醫生診病一樣,醫生只有在治療疑難雜症中才能提高醫療水平,教師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這一認識應該説也是非常獨特、耐人尋味、給人啟示的。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也能體會到,雖説在教學中我們對後進生的確也很關心,但能夠像劉鐵芳老師對待差生那樣,説實話,我做不到。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和信心,無論朝着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他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還提到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他強調知識和故事是教育中兩個並行的要素,一個讓我們獲得對世界與自我的認識,另一個則憑藉真實可感的世界來撫慰我們的生命。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侵潤着。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感情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故事完成自己的精神成長,因此,我們應鼓勵學生讀一些著名的兒童作品,聽一些兒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願我們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夠正確引導學生閲讀,留給學生閲讀時間和空間,讀他們自己的故事,讀一些美德故事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以一顆平凡、摯愛、理性的心靈來守望教育,守望我們心中的教育夢想吧。

2022教師閲讀心得5

《教師應該做到的和能夠做到的》這是一本由美國琳達·達林—哈蒙德,和約翰·布蘭斯福德共同撰寫的教育專著。它是美國中國小教師指定培訓教材。

序言中説到:從前,教師只需要培養少數精英去從事腦力勞動,而現在卻要培養幾乎所有的學生去進行過去只有少數精英才從事的高級思維活動,完成出色的業績。這也説明了現在社會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

讀了這本書,我受益匪淺。作為一個教師,需要具備怎樣的知識和技能不僅收穫了一些理念,同時我也對自己提出了要求:

1、幼兒園教師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

責任心是做好幼師的必備要素,要把幼兒園教師當作事業來做,要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要竭盡全力把幼教工作做好。

2、幼兒教師要平等並尊重每一位幼兒,肯定鼓勵他們成長。

作為幼兒教師,我們要熟悉每一個幼兒的個性化特點,明白他們的需求,客觀認知他們身上的優點和缺點。幼兒教師要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不能偏愛任何一個,要公平公正。

3、幼兒園教師要有一顆愛心和耐心。

幼兒教師只有把自己的愛心奉獻給孩子,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者。不含有愛的教育是沒有效的教育。

4、幼兒教師要善於表揚和鼓勵幼兒,正向引導其言行。

5、幼兒教師一定要善於與家長溝通,做好家長的工作。

家長是幼兒園教師的重要合作伙伴,家長和幼兒教師要共同攜起手來,一起做好育兒工作。幼兒園應該本着尊重家長、與家長合作的原則和態度開展工作。

綜上所述,遵循了教師應該做到的就能夠做到一名合格的幼兒園教師,就是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肯定並尊重每一位幼兒,鼓勵他們向上成長,做正向引導,還要經常與家長溝通,做好家長各方面的工作,常保一顆愛心和耐心,以身作則,立師德,鑄師魂,練師功,樹師表,將愛和責任集於一身,做一名孩子喜歡的幼兒園教師。

2022教師閲讀心得6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張思明老師的《用心做教育》,感觸頗深,我為張老師那種對學生對教育博大精深的愛所折服,驚歎張老師30年教師生涯的傳奇經歷,感佩張老師所取得的豐碩教育成果。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的愛,我希望自己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多麼樸實的一句話。這是張思明老師給我最好的啟發,也是我最大的收穫。我從事教育工作已經一年多了。當我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用心做教育了嗎?我有了深深的感悟:只有傾注真實情感的教育,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師應該時時提醒自己:“假如我是孩子,假如孩子是我的”,這樣,對於學生做出的種種事情,才能採取比較客觀公正的處理方法。教師要有一顆包容的心,既要包容學生的優點和成績,更要包容學生的缺點和不足。

我們的工作很苦很累,也許很少能感到它的樂趣所在,但是我們仍要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去努力工作,用愛心去幫助學生,用真心去打動學生,用百分之二百的心血去點燃學生的希望之火。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感化我們的學生。通過我們的真情談話,揚起學生理想的風帆。用教師的真愛和點滴話語,不斷敲擊學生心靈的鍵盤。也許我們的努力和話語在短期內起不到任何作用,但是人心總是肉長的,我想日久天長,我們的學生總會由漫不經心到提高精神,由面無表情到有了笑容……

教師傳授的知識可能很快被遺忘,但教師做人、做事的態度,教師的人格卻常常對學生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用語言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不如力求用自己的行動,讓學生悟出做人和治學的道理。用心和用力是不一樣的。用心就是要努力認識、感悟教育的規律,努力把素質教育的理念轉變成自己的教育實踐,把自己的教育工作不僅看成是一項事業,而且是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斷地想着它、念着它、琢磨它、感悟它、享受它。用心去聆聽學生的心聲,用心去觀察品味教育現象,用心去感悟教育中的規律、用心去施展教育的智慧,用心去創造學生髮展的廣闊空間,用心去實踐育人的過程等,均源自‘用心’。用心做教育方能留心觀察、細心品味;用心做教育方能專心實踐、恆心堅持;用心做教育方能達高致遠、榮辱不驚;用心做教育方能童心未泯,擁有愛心;用心做教育方能心懷感激、胸襟坦蕩;用心做教育方能展示自我、感悟生命。

張老師作為一名教學能手,在教學上取得的成就更讓人羨慕,通過閲讀它的數學教學的諸多方法,我體會如下:

首先是我們自身的專業素質要過得去。以前説“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這個説法對現在和未來的教師已經不夠了。“桶”裏的水畢竟是“死水”,如果不更新,它的可用含量就會大大降低。作為跨世紀的教師,我們要想辦法去開鑿並擁有“一眼泉”。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能孤立的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搞花架子,而應該從教學內容出發找到學生的興奮點,旁敲側擊,從點到面,提倡發散思維,提供多種解法,擴大題型量,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深入學生,聽取他們的意見,那就會事半功倍。

其次是情感交流,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在與學生談心時,通過觀察學生的舉止言談,瞭解學生的個性特徵,在與學生談話時要平等對話式的,多點鼓勵、少些責備,以便有針對性地教育他們。當學生有了進步時,應予以肯定的讚揚,鼓勵他們更上一層樓;當學生犯錯誤時,應與他們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幫助他們制訂改正的措施;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應該深入瞭解學生情況,幫助解決,從而使學生感到我們老師是可依賴的。陶行知先生説過:“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真誠地熱愛學生,才能激發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信任和親近,使學生對你所傳授的知識感興趣,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再次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經常性的思想教育。現代國小生見多識廣、思想活躍,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唯老師是從,常常將不合己意的灌輸拒之於心扉之外。所以老師要事事和學生同甘苦,參與到學生裏面去,指導他們,和學生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拋棄那種反映出“師道尊嚴”的上對下的説教,尊重、關心和愛護每個學生,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師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況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溝通思想,增進雙方的相互瞭解、相互信任,從而在平時的課堂中互相配合,教學相長。

教育是心心相應的活動,是需要愛、需要尊重與理解的過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相信我們的真誠和良苦用心會換來學生的進步的。

2022教師閲讀心得7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學記》曰:“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明白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説,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我以為,教師不僅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因此,在教學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教學中最大的樂趣。

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徑。教師這天的學習主要不是記憶超多的知識,而是掌握學習的方法——明白為何學習從哪裏學習怎樣學習如果一個老師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即使他教的門門功課都很優異,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學習者。常聽學生家長説“我家的孩子只聽老師的,老師的話簡直比聖旨還靈,回到家裏就誰的話都不聽了。”

由此看來,我作為教師想到了學生的向師性,這是一種純潔的完美的心理品質,我們當教師的要好好地利用和開發。個性是在學習了魏書生老師的教育理論後,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規矩”:凡是老師或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出現了錯誤,就要當場表演一個節目,沒想到這一舉措竟然讓我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學中,我有意或無意中出了這個那個錯,學生都會及時地為我指出,我也自覺“遵規守章”,每次都認真的為學生唱一首歌。這樣的“懲罰”卻博得了學生的歡心,不僅僅師生之間的關係逐漸融洽,班級氣氛也極為活躍。

也許,這正體現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裏,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裏話告訴我,向我訴説煩惱,向我傾訴困難,每一次學生在向我表達着他們對我的感激和敬意時,我的情緒都莫名的激動,我總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種最崇高的價值。毫不避諱地説,這種崇高,正是我在讀書工程中所獲得的最大的收穫,是我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具體表現。學習化社會中的個體學習,猶如一個人走進了自助餐廳,你想吃什麼,完全請便。個體完全能夠針對自身的切實需求,選取和決定學習什麼、怎樣學習、學習的進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識經濟大潮中,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應認準自己的人生座標,找準自己的價值空間。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學相長”、“誨人不倦”為樂,最後讓他的“仁政”思想得以傳承;孟子以“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為原則,因材施教,最後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為理念,學以致用,鍥而不捨;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更是資料豐富,高瞻遠矚;還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鎮西、魏書生等等。這些教育家,他們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與發現,讓他們獲得了最大的成功與快樂,而這正是他們走近學生所獲得的碩果。

讀了這些理論著作以後,我的心更加透徹了,因為對這些經驗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學生,讓我更自覺地去研究我的學生,去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尋找與學生交流與溝通的橋樑,從而把學生的純真的心靈開啟,把學生智慧的火花點燃。個性是在課堂中,我常與學生一齊做同樣的事,甚至是率先垂範,做學生的榜樣。比如我的傾情的示範朗讀,我的感情豐富的下水文,都贏得了學生熱烈的掌聲,也拉近了我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距離。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這就是我終身從教的最大追求。

2022教師閲讀心得8

任課教師在開學初第一堂課要進行充分的較詳細的自我介紹,平時也要與學生多溝通,要建立民主平等的良好的師生關係,互相瞭解是第一步,這第一步的關鍵是老師。

在傳統的師生關係中,師道尊嚴,長幼有序等觀念影響了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現代的學生觀,則要求教師要了解每一名學生,並且主動全面立體地瞭解每一名學生,這是建立平等民主師生關係的基礎和保證。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句話:“儘可能深入地瞭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

班主任老師應當堅持每週與每位同學談一次話,哪怕是一兩句有意或無意的對話,哪怕是拉一拉學生的手,拍一拍學生的頭,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具有強烈情感需求的而又是十分敏感脆弱的有效稚嫩的心靈啊!

開學第一個月班主任老師必須和班上的每一位同學進行個別的談心,要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經歷,家庭情況,學習情況,學習基礎,愛好特長,走近他們的心靈,瞭解他們的心靈需求,人際交往,個性情感,理想追求等,然後你才會有的放矢地對美一位不同的`學生施以不同的教育,對每一塊心靈的田地施以不同的肥料與營養,才會使他們健康成長。

現代學生的成長出現了“三大三小”現象,即:生活空間越來越大,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小;房屋的房間越來越大,心靈的空間越來越小;外界壓力越來越大,內在動力越來越小。

瞭解學生的關鍵是要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學生,現代社會中,師生之間知識的傳遞渠道在拓寬,情感交流的渠道在縮小,孩子不願或害怕與教師交流(三分之二)責任主要在教師。

陶行知説:“我們要懂得兒童”,“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作小孩子的先生”。他十分形象地指出:“你不可輕視小孩的情感!他給您一塊糖吃,是有汽車大王捐助一萬萬元的慷慨,他做了一個紙鳶飛不上去,是有齊柏林飛船造不成功一樣的躊躇。他失手打破了一個泥娃娃,是有一個寡婦死了獨生子那麼悲哀。他沒有打着討厭的人,變好像是羅斯福沒有機會帶兵去打德國一般的慪氣。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撻,連夢裏也覺得由法國革命模樣的恐怖。他寫字想得雙圈沒得着,彷彿是候選總統落了選一樣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會兒您偏去抱了別的孩子,好比是一個愛人被奪去一般的傷心。”

親愛的老師,請好好記住這段名言,並時時提醒自己:要小心輕放孩子的心!

2022教師閲讀心得9

在新一輪課改的呼籲聲中,閲讀在語文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在這場閲讀洪流中,自身的閲讀量也提高了不少,韓興娥老師寫的《讓孩子踏上閲讀快車道》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到了很多。

現今的教育要求半年學完一本書,字、詞、句翻來覆去的學,到考試時,得到滿意成績的卻很少,特別是上了高年級以後。但韓老師搞的海量閲讀,孩子們越是到了高年級成績越理想。並且學新教材的時間只需要短短的幾周。難道這不是海量閲讀的作用嗎?答案是肯定的。

在信息技術日趨發達的今天,孩子們從小就被各種各樣的、聲型色聚全的玩具包圍了,大多數孩子小時候得到的第一件禮物就是玩具,於是孩子們從小就對玩具情有獨鍾。

“電視”這個時代的新發明是大人、孩子的最愛,下班後電視旁有大人的身影。放學後電視前有邊看電視邊寫作業的國小生。學生的週末、假期都被電視節目所包圍。問他最近讀了幾本書,卻是少之又少。這樣下去前途何在呢?有的家長認為把課本上的學會了就行了,看閒書浪費功夫,有時間做做課外練習,對考試有幫助。但是現在的考試對課本上的知識考的越來越少了,注重的是綜合能力、實踐能力,課外積累顯得尤為重要。課本起到了一個引導作用,只是給你開啟了一扇閲讀的大門,你需要走進去才能看到裏面美好的東西。那才是自己終身受用的。因此,大量閲讀是事在必行的。作為老師我們應擔起這個重擔。

激發興趣,促成閲讀。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影響學習活動的最直接、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同樣的,學生有了閲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閲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悦地進行課外閲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

通過閲讀推薦書目,擴大學生的閲讀量。國小生由於年齡小,分辨能力差,他們不知道在浩瀚的書世界裏該讀什麼樣的書,這就需要老師給予指導,推薦一些適合他們讀的書。

鼓勵先進,堅持閲讀。課外閲讀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如果不及時檢查督促,容易自流。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閲讀質量,把該項活動引向深入,平時可以利用教室牆壁設定一些榮譽稱號,如:閲讀之星、故事大王等。每學期應進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閲讀檢查、評比。其形式或是舉行讀書報告會、經驗交流會,評比表彰課外閲讀積極分子等。

親子共讀,打造閲讀環境。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在家中以身作則是非常重要的,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學生影響深遠,經常讀書的家長會讓學生也愛上讀書。剛起步讀書的孩子,親子共讀不僅能激發其讀書的興趣,還能增加彼此之間的感情。

書店是最好的旅遊景點,書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家長在節假日,多引領孩子去逛逛書店,讓心靈得到淨化,知識更加廣闊,思維更加敏捷。在孩子有進步時,在特殊的日子裏,把孩子喜歡的書作為禮物,即脱俗又高雅,在愛中更能激發孩子的閲讀興趣,讓其遊入閲讀深處,擷取更多的營養。

行走在閲讀的路上,讓我們多一份執着,少一份抱怨。為孩子的發展做出最大的努力。

2022教師閲讀心得10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雖然是由被翻譯成中文的,在此過程中難免變得晦澀難懂了許多,或許從某種角度而言較低了可讀性,但是仍然震撼心靈,畢竟是一本優秀的書籍。關於教與學,一直以來都是大家一直探索的問題,而在這裏,帕克.帕爾默比任何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使我受益匪淺。無論對於課堂教師和教育者還是其他崗位的人,這本書都代領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

這本書帶領我進行了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人們出於情感的原因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他們深愛着自己的學生和課程。但是,教學上的種種要求卻常常使得許多教師感到激情消退以致於無力教學。我們能不能也像一些優秀的老師那樣,把愛獻給孩子們,用心來教,為我們的教學注入鮮活的情感?

在本書中,帕爾默帶領着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這本書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學不在於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於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儘管表現形式不一,但是優秀教師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完全沉浸在課堂上,和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他們能編織一個複雜的網,這張網聯結着學生、課程以及他們自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為他們自己編織出一個世界。這張網以及它所包含的種種聯繫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於教師的內心中。教師的內心包含着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學勇氣》震撼我的還有它對恐懼文化的詮釋。和作者所言相似,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恐懼:恐懼教學效率的不盡如人意,恐懼家長、社會對教師的高要求,恐懼絢爛的教育理想之花與現實之間還存在那麼大的差距……因為恐懼,繼而便拼命地尋找改變的源頭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拼搏、抗爭、奮鬥,終於,有了小小的收穫,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發現自己早已因此疲憊不堪,只不過成功之前是處於高度興奮狀態而未覺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爭、奮鬥失敗,那更懊惱不已,覺着自己沒有功勞連苦勞也忽略不計了。於是忍不住感歎:人是多麼渺小,以人個體之柔弱真的根本無法和那些看不見的、又無處不在的力量抗衡。感歎過後,很多人會選擇再戰,當然也有人會選擇逃避,喪失鬥志,從此消沉。

《教學勇氣》這本書就像陳年釀酒,是越讀越香醇。這也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書,能帶領教育者們,對教學生涯進行永無止境的探索。

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願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教師、和教師相關的人,以及任何關心教育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2022教師閲讀心得11

完成教學任務而採取的一種具體手段,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事關成敗的重要環節。恰當地藉助這種手段,透過這個環節,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感知知識,掌握知識,發展思維,開發智力,進而構成技能、技巧,並能使學生在道德、情操、審美意識等方面得到發展。因此,恰當而有效地選取運用教學方法,是每個教師務必重視的問題,而語文學科的獨特性和豐富廣闊性,尤其對語文教學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多年來,圍繞着語文教學的效果這一主題,教師們多角度、多方位地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湧現了許多教績斐然的教改名家。如遼寧的魏書生、北京的寧鴻彬、上海的錢夢龍和於漪、湖南的楊初春等,他們在教學方法的選取和運用上體現着不同的個性和風格,有力地推動了語文教學事業的發展,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示。

然而,我們發現:在學習這些經驗的同時,也有一些一味模仿、生搬硬套的做法和現像,而且有時是由教育行政部門指令劃一,這種現像是令人憂慮的。

教無定法,方法是人想出來的,而不同個性的人,自然會對教學方法的選用產生不同的見解。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呂淑湘先生對此都有論述。葉先生在他的《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曾這樣寫到:“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熟善熟寡效,貴能驗諸身。”這就是説,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教師要根據自己的具體狀況選取應用,到底誰採用什麼教學方法效果最好,這要經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去進行驗證。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資料極為豐富,任務繁重。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和知識性(包括文化知識、科學知識和生活知識),因此,語文教學既要注意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還要注意到培養髮展學生的感知、思維及分析、比較、概括等各種潛力和技巧,這是語文教學過程的目的所在;同時,教學過程是老師、學生和教材在必須的大小環境中協同運動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終結果是要在學生身上反映出來的,只有當教學手段即方法和教學目的到達有機的和諧統一時,才可能產生滿意的教學效果。

如果我們不思考教學目的、教材資料、教師自身素質與風格以及學生的感知潛力、知識規律對教學方法的制約等實際狀況,盲目崇拜某種教學方法,亦步亦趨,其結果必定違反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效果又怎能令人滿意呢?所以我們務必在考察分析各種因素對教學方法的制約的基礎上選取適合我們自己的教學方法,不能硬性地整齊劃一,不能機械仿效,更不能無目的隨心所欲。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究竟怎樣去選取適宜我們自己並能到達和實現我們預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呢?我認為,首先得從教師和學生的自身入手。

一、“知己”——從教師自身出發,反覆檢查省悟

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對我們就應有很大的啟發。作為一名教師,其教學對像是學生,教學就是要透過教師把握教材,選取教法,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使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提高,但如果做教師的對自己的知識結構、個性愛好、習慣興趣等各個方面都不甚了了,怎樣能選取出一套真正適合於自己的教學方法呢?又怎能使學生透過老師的傳授指點獲得最大的收益呢?

年齡不同,個性不同,受過的訓練不同,教學經驗、教學態度以及教師自身的個性素養及風格的不同,都會影響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和對教法的選用。即使對同一個教材,不同的教師也會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一個有30年教齡的老教師和一個剛剛出道的年青教師,一個性格開朗的教師和一個性格內向的教師,一個男教師和一個女教師,他們在對教學環境的理解,對學生的研究掌握,對教材的感知角度和深度,對各種事情的處理辦法等各個方面,都會存在着很大差異。

正像是對待一年四季,人們的感覺都不相同,甚至是同一季節的同一天,人們的感受亦不一樣。如夏天,在文學家的眼裏是一個炎熱奔騰的季節,是生命力旺盛的像徵;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則是可詛咒的“煉獄”。對待鮮花亦是如此,有人從它的馨香中感覺到了沁人心脾的陶醉;有人從它的絢爛中感到了鮮豔奪目的驚異;更有人從它的秀姿中感到了“綽約如處子”般的韻致。如此等等,這些都是人們在感知上的區別和個性所在。

因此,我們務必在執教之前,深入地研究自我,發現自我,界定自我,尋找自己的個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觀實際狀況,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性質及資料去進行教法上的深層和廣闊的思考選取。倘若我們憑主觀臆想辦事,不管自身狀況如何,強行運用某種對自己並不適合的教學方法,或者盲目模仿某種教學方法的框架,“東施效顰”,那勢必會落得個“邯鄲學步”的結果。

當然,我們並不是説別人的成功經驗不能夠借鑑,成功的經驗,我們就應借鑑,只要是遵循教學原則、服務於教學目的、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方法,我們都認為是好的,就應借鑑之,並根據我們的教學實際去消化,借為己用,完善自己的教學。當然,我們也不能盲目自信,夜郎自大,把自己教學方法中的缺陷和不足當成個性和風格。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學方法的選取上,首先做到“知己”是必要的,“知己”是取得成功的準備階段,唯有“知己”才能正確選取。

二、“知彼”——從學生實際出發,研究學生,找出特點

學生是實施教學的對像,因此,學生及學生的實際狀況便是教學中的“彼”了。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任何教學方法效果的驗證都是要透過學生才能夠反映出來的。德國教育家第多斯惠説過:“教學務必貼合人的天性及其發展的規律,這是任何教學的首要的、最高的規律。”那裏的人的天性及其發展和規律即指學生的實際狀況。

所以,我們無論準備採用什麼教學方法,都務必以學生為主要對像,以學生對教材的承受潛力為主要根據,以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學習上的創造力為主要目的。而要真正做到這些,就務必先對學生實際狀況進行了解和掌握。

學生狀況包括其知識基礎、思維感知基礎、個性愛好、生活學習習慣、家庭狀況、班級環境狀況(包括班級的大小、優差生分佈、紀律狀況、學習氣氛、團結狀況和情感趨向等),前任教師的教學狀況(括前任教師的施教方法及習慣,學習的適應程度和理解狀況等),還有學生對外界影響的反映狀況等,這些都是我們就應瞭解和務必瞭解的。

一個合格或優秀的教師,應是在此基礎上選取教法,構成自己的個性教學特色的。因為不同年齡段、甚至同一年齡段的學生,優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們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有差異的。他們的個性、愛好、興趣、習慣、思維、感知、技能以及受影響的程度等方面都呈現着色彩紛呈的景像。我們要了解這些狀況,要從中找出共性和個性的東西,尋找出他們共有的感知規律,以便為我們選取適宜靈活的教學方法做好準備。

我們注意到這樣一些現像:許多在教學上取得輝煌成就的教育名家不管在什麼地方作示範課時,雖然他們對所應對的學生的具體狀況是陌生的,但是,他們在上課時,開始總要對學生進行些適當的調查瞭解,然後再開始他們的課堂教學活動,這實際上是在為我們樹立榜樣。只有瞭解了學生狀況,才能適宜地選取教學突破口,靈活運用教法,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教學大家們如魏書生、寧鴻彬、錢夢龍等人的個性教學特色的成功經驗實際上給我們揭示這樣一個道理:應對學生,研究學生,依靠學生因情而動地選取教學方法是教育教學的一個客觀規律,尤其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特徵。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使自己的教學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取得滿意的效果,就要了解學生、貼近學生,選取恰切適宜的教學方法。這樣做能夠使自己的教學有的放矢。時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為此而動,又使學生的知識學習得到了應得的訓練和強化。那麼,怎樣去了解學生呢?

首先是課下了解。經常持續和同學們的接觸,透過閒談、聊天、討論等形式,努力拉近師生之間的關係,瞭解他們的家庭狀況,本人個性習慣、學習基礎、興趣愛好、思維潛力等各種方面,這樣就對他們有了比較完整和深入的瞭解,尋找出其共性的特點。

其次是課上了解,這是課下了解的深入,是瞭解他們特殊狀況的最好環境,也是籍以選取教學方法,使教學和學生學習同步和諧進行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中,透過觀察同學們的神情舉止,討論發言,迅速決定他們的心理需要,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方法,引導他們的注意力與自己的教學同調,這就使共性和個性有了結合的機會,也就使教師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再次,課後瞭解。每一節課結束後,找幾個同學瞭解一下同學們對教學的反應及聽課要求。這既是一節課的總結,又為下一節課的教學帶給了借鑑。這些活動的持續進行,能夠使自己的教學具有針對性,又能調動同學們對語文課的興趣。因此,對學生實際狀況的瞭解,決定和體現着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的生命力!

綜上所述,對教學法的選取,既不能一哄而起的刻意模仿、生搬硬套,又不能墨守陳規,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能僅憑一時的熱情衝動,而就應經深思熟慮、反覆摸索之後,慎重選取出既貼合學生實際,又體現自己教學個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不管怎樣,教學效果,是任何教學方法所永遠孜孜以求的永恆的目標。

2022教師閲讀心得12

前不久,我在《國小語文教學》雜誌上看了一篇《教師如何做課題研究》,正好我也在做個人課題研究,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我掩卷沉思:教師搞課題研究是一個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長的過程,在成長的過程中也發現了許多的不足與存在的問題。用一句話來總結那就是堅持得不夠好。當然,這個堅持得不夠好並不是説我們沒有做,我們做了,但做的深度上不夠好。當我們發自心底的想要做、必須要做的時候,我們才能品嚐到她帶給我們的快樂、幸福!為了更好的促自己成長,立足三尺講台,研究課堂教學,不把課題研究當作一陣風,結題就了事,不斷反思不斷進步,為了在實踐中做出更多的成績,我想對一學年來的幾點不足做一下反思、梳理:

一、缺乏堅持

在成功的道路上有一個名字叫“堅持”,我們都能記住這醒目的話語。很多時候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時間倒流到前年九月,在學校教科室的倡議下我熱情洋溢,勇敢且成功地申報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增強課堂實效》個人研究課題。那個時候有點摸着石頭過河的感覺,但我們每個人都非常努力的做着課題。每堂課都盡力做好與自己課題有關的工作,但是由於“忙”的藉口,讓我們逐漸激情勇退,這項工作的投入度與力度相對減弱。各種各樣的藉口成了“堅持”的絆腳石。我們都不會忘記奧運會上,我國體操男團在比賽場上完美的表現,我們都清楚在這成功瞬間的背後是他們忍辱負重、堅持不懈的結果。

二、缺乏深度

其一,造成課題研究缺乏深度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們缺乏對它的思考。再往下細追究還是我們處於被動研究狀態,只浮於表面,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有沒有遇到問題,在問題面前我們選擇的是什麼?迴避還是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舉例而言,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有很多與個人課題有關的環節確確實實做了,心裏也做好了整理的思想準備,可是時間卻一天天過去,總以“忙”“沒時間”而懈耽搪塞,常常這樣自我安慰,甚至有時候是任務迫在眉睫了,靈感也才隨壓力而來。課題研究工作是一個過程性很強的工作,我們只有把它時時放在心上,不斷的思考,不斷的實踐,不斷的積累,不斷的總結才能做得更好。

其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踐行。把在做課題過程中的點滴隨時隨地記錄下來整理好,這就是一筆誰也拿不走的寶貴財富。好多時候,我覺得工作好苦好累,自己付出了很多卻得不到自己期望的結果,甚至把上一節個人課題彙報課也當作一種負擔甚至是煩惱,總覺得耽誤了我手頭的很多實質性的工作,其實,細細想來,這不正是在研究、在學習、在提高嗎?我們在踐行點滴的同時,也是在使自己不斷豐滿起來。讀了這篇文章,我真想告訴自己:多一點現實,少一點虛擬;多一點勤勉,少一些埋怨!

2022教師閲讀心得13

愛心,從我走進教育這一行中就在耳邊迴繞。名師呼秀珍在報告會上呼籲:“用愛澆灌孩子。”我的同事李婷老師在暑期班主任培訓會中談到:“用心去愛孩子。”李鎮西老師的書中也寫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愛心,這個温暖的詞語始終縈繞在耳邊,在我的事業中成長,而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則更清晰地教導我,怎樣用愛心去教育。

讓愛與教育同行。

教師的工作基礎就是愛心的傳遞。一個好的教育工作者,是要善於表達這種愛,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與老師溝通。當學生們感受到了老師發自內心的愛,也會樂意與老師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與學習。

現在的孩子,已經和我們小的時候大不一樣了。網絡、電視等眾多媒介為孩子們提供了更豐富的資訊平台,他們瞭解世界的方式已經非常廣泛了。而且,伴隨着互聯網提供的更豐富的社交平台,孩子們可以完全脱離自身所處的環境,與更多的人進行交流,似乎老師的作用已經有些跟不上形勢了。其實,這麼想是錯誤的。隨着信息量地增大,對於有效信息的選取工作就顯得更為重要。而老師在此時就要發揮更多的主動作用,引導學生在皓月繁星找到方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而這些工作的完成,需要的就是教師愛心。

愛是一種浪漫主義的情懷,因為有了愛,工作中才會充滿了能量,讓我們變得有耐心,夠細心,也更具責任心。

堅持有愛、不忘初心。

其實,李鎮西老師的書中的事例平平淡淡,在身邊許多老師的身影中也都見過,但久久不能忘懷的是李老師的堅持,對教育的堅持,對愛的堅持。是呀,這不是一天一時的熱情,這是要把愛融入到一生的工作中,交匯於每個學生的交流中。這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句口號,就能堅持下來的。這毫不掩飾的對學生的愛,讓他也收穫着學生的愛。愛心與童心作為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使他把教育事業當做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他告訴了我:教育事業不只是一種謀生的職業。

愛,是嚴厲的。

對於潛能生,愛,李老師的愛是嚴厲的。其實,真心的付出,對學生的讚美和嚴厲,尊重孩子的成功,一點點成績的鼓勵,都會讓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績。因為有了愛心,孩子們才努力爭取,因為愛中有嚴,改錯才更有教育意義。

書中的愛給了我啟示,給了我方向。書中的愛是一種能量,一種動力,也是內心的一種引導。讓愛與教育並肩走,會讓更多孩子受益,不要把學生僅僅當成是自己的工作對象,而是一個個鮮活的孩子,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工作找對方向。我要用一顆真誠的愛心,呵護我的學生,更好地為學生服務,讓孩子們在幸福中成長與收穫。

2022教師閲讀心得14

XX年6月9日——11日,廣東教育學會在廣州暨南大學邵逸夫禮堂舉辦的第九屆青年教師閲讀大賽。我們大亞灣有6個人同行。對於本次學習,我總結如下:

1、 參賽的老師普遍注重學生書寫習慣(包括坐姿):如注意3個一(一寸、一尺、一拳頭),腰挺直,某某同學寫得字非常工整等等激勵學生。我覺得這個在省委會都重視的問題已是現階段中國小生的普遍現象,大部分學生不論年級高低,坐姿歪歪斜斜,不然就是臉蛋貼作業本,像要吃掉作業本一般;字的書寫結構也毫無章法,沒有一定的順序,隨意亂拼,如寫口字,同學們的筆順是:豎、橫折橫。最後一橫不僅是跟橫折共一筆,更牛的是從右往左寫。當然這與幼兒園教育關係較密切,但作為國小教師的我們,糾正學生的書寫習慣我們責無旁貸。

2、教師注重對學生的評價語言。從評價語言中可以看出教師的文化底藴和功底,有些老師的評價能結合學生的回答和課文的關聯而體現得及時且中肯、精確到位。如“讀出了飛蛾的求生意志”、“某某同學不僅僅耳朵在聽,而且是心也在聽。想得真多啊,一下子説出那麼多!老師同意你的想法。讀得很自豪、很激動。打分表揚(老師善於讓學生接讀)。你已經陶醉其中。好一個名師出高徒。一個情不自禁把作者的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啊!了不起,從作者的字裏行間看出作者的感情。謝謝你,你的聲音真好聽。你是個有愛心的小朋友,你能結合實際談感想,很好。你讀出了小紅軍的內心,你真是個細心的孩子。讀得好,聲音洪亮,前面的導語是學習的好幫手。人之常情,你真有愛心。你可真善於發現。同學們積累的詞語還真不少。果然聰明。讀得抑揚頓挫,有滋有味,真厲害!詩有詩意,詞有詞律。寫字如做人,身正心也正。這孩子有學問。讀得乾淨利落。你真會想像。你真了不起。你有一雙火眼金睛。第一個吃螃蟹的是勇者。善於積累、學以致用、熟讀成誦、歸類應用。入情入境背誦,我感受到你得內心。短短時間內寫好一首詩,説明你功力深厚啊!你的朗讀讓我聽出長征的味道。”

諸如這些評語都體現老師深厚功力。

3、教師非常注重孩子的朗讀,甚至從易到難引導背誦,他們用多種形式引領學生進入朗讀的世界。如接讀、回答朗讀(從那些句子看出)、比賽讀。讀得過程中還不忘指導孩子要讀得乾脆利落,怎樣握玩感情。

4、教師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和熱情。如在上課是談話:問猜猜老師喜歡什麼職業或有什麼愛好,或者你有什麼愛好,做遊戲(左手摸右耳等、唱歌)。在課文的教學中,也緊緊圍繞課文和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進行。

5、教師把教師流程分成幾個板塊,如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總結——説話——寫話。基本有這樣的教學模式。

總之,教書的教學設計板塊和重視孩子能力的培養都是可以給我以後的教學借鑑的。

2022教師閲讀心得15

最近,讀了加拿大教育家馬克斯。範梅南先生《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藴》一書,對其中教育條件的論述感受深刻。

是的,教育學是應該具備根本條件,缺少了它們,教育生活就不可能了,至少是不可能成功了。

一、愛和關心孩子是教育學的條件

這是因為學生不是老師選擇的,老師與學生的聯繫也不是血緣的那種關係,而是非常簡單地,當孩子出現在教室裏時老師與他相見。所以説老師作為一名教育者必須具備愛心,且這種愛心真是教育者的偉大之處。老師對學生的愛成了教育關係發展的先決條件,大凡一個愛學生的老師總是一個好老師,一個成功的老師。反之,一個不太愛學生的老師其教育生涯總是不成功的。

愛是教育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用心去愛每位學生是教師的職責,師愛是師德的靈魂。教育是愛的事業,只有投入“情”和“愛”,才會盡心盡力去幫助學生,才能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學生“親其師”,方能“信其道”,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遵循“師愛為本”的思想,用愛心去滋潤每一位學生的心靈,像春雨潤物似的浸潤、感染,關注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幫助他們解決他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他們感悟生活,做有心人,從周圍的人和事中汲取有用的養分,不斷地完善自己。愛護每位學生,展現教師人格魅力是我們教師的工作原則。今天的孩子不缺少物質上的愛,缺少的是精神上的。而精神上的愛是那些愛呢?概括起來就是幾種愛:平等的愛、理解的愛、尊重的愛、信任的愛、民主的愛。如果我們做老師的做父母的都能經常不斷的與孩子進行民主平等尊重信任這樣的交往的話,那麼我們的教育一定是服務型的而不是管理型的。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一個老師愛他的學生,師生感情好,那麼老師表揚,學生認為是鼓勵,老師批評,學生認為是愛護。如果一個教師不愛他的學生,師生關係緊張,那麼表揚,學生認為是在哄人,批評,學生認為是在故意找岔、整人。

二、對學生的希望,信任是教育的條件

“我不會放棄對你的希望的,我知道你可以造就你自己的生活”。希望指的是那些給了我們對學生的發展的各種可能性的耐心和忍耐,信念和信任。信任的希望激發了孩子,使他們能夠對自己的發展和前途充滿了自信。在我的教育實踐中,因為信任而改變的學生數不勝數,一個學生偶而犯小錯,老師對他説;”相信你會該好的,老師對你是信任的”,又是比嚴厲的訓斥效果要好的多。

多年來的我深有體會:信任對師生是雙向調節的,老師對學生信任,學生也會對老師信任。有據話説得好,信則靈,不信則無,所以説,給學生的希望,信任也就是給你自己的希望和信任。總之愛的教育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愛的教育是一本大書。讓我們用愛的實踐來譜寫教育職業生涯的亮麗樂章。

標籤: 教師 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g559r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