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教師 >

幼兒教師的教育隨筆(集合15篇)

幼兒教師的教育隨筆(集合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隨筆應該都不陌生吧?隨筆最重要的是是表達出作者的意圖,傳達心情、感悟、觀點...就像與鄰家談心般輕鬆。什麼樣的隨筆堪稱經典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教師的教育隨筆,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教師的教育隨筆(集合15篇)

幼兒教師的教育隨筆1

《小兔乖乖》的故事是我班幼兒最喜歡的童話故事之一,《小兔乖乖》的小畫書也成為了小朋友們飯後最搶手的圖書之一,看到小朋友們如此鍾愛它,又適逢我班在開展《小兔乖乖》的主題,於是我就利用這難得的機會,由故事中的一個細節:通過尾巴辨認小動物,拓展成一節教學活動。

在此次的教學活動中,場景的佈置我選擇在娃娃家中進行,讓幼兒席地而坐,有可以打開的蘑菇門,有可以向外望的小窗户,在圍欄周圍貼上蘑菇圖片,很有家的`味道;由他們來扮演兔寶寶,和“兔媽媽”一起在歡快的兔子舞音樂聲中起舞,幼兒的積極性很高,當大灰狼、老虎、獅子、兔子的尾巴分別從門縫裏伸進來時,他們都覺得很驚奇,像是自己真的成了童話故事裏的主角,真的有大灰狼、老虎、獅子等來敲門一樣,也由於小朋友對《小兔乖乖》的故事太過於熟悉了,在我問到:“我們用什麼方法可以知道門外的是不是我們的朋友呀?”幼兒很快的就回答到“你把尾巴伸進來讓我們瞧瞧。”可見,幼兒對故事熟悉到可以把故事內的部分台詞背出來,雖然在這節教學活動中,我的切入點是要從動物尾巴辨認小動物,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覺得這其實制約了幼兒的思維,將他們的思維固定在一個小小的圈子內,以至於提到這個問題,他們不會去多想,會不會還有更好的方法?而是第一反應就是故事裏用到的方法,使幼兒沒有了創新意識。

從此次的教學活動也可看出,也許是由於平時很少讓幼兒坐在墊子上進行教學活動,因此,部分幼兒總存在有新鮮感,在墊子上坐不住,我想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還是應該給幼兒進行多種的教學模式。

幼兒教師的教育隨筆2

我們班是個混齡班,“愛與幫助”是我們的生活主題。玉玉年齡不大,個頭卻不小,在班裏表現得比較要強。一天,我組織的活動馬上要開始了,只見玉玉硬拉住佳佳坐在她的身邊,佳佳不願意,但玉玉就是不鬆手。最後佳佳哭了,我走過去示意玉玉鬆手:“別人不願意和你做朋友,你就不能硬拉人家,現在佳佳哭了,以後更不願意和你做朋友了。”因為急着組織活動,我沒有多説什麼。事情就這樣過去了,沒想到接下來的幾天裏,玉玉又發生了幾次類似的情況。

一天午睡前,孩子們在脱外套,我看見玉玉在抱偉偉,眼看兩個人馬上都要摔倒了,我急步跑過去一把拉住他們,着急地對玉玉説:“馬上要睡覺了,你抱他幹嗎?差點摔倒,多危險!”玉玉委屈地説:“偉偉個子太小了,上牀有點困難,我想抱他上去。”聽到玉玉的話,我的內心頓時變得不安起來,原來玉玉是想幫助偉偉,可我卻粗暴地批評了她。她的心裏一定很委屈。我慢慢地蹲下來拉住玉玉的手,輕輕地對她説:“對不起,老師錯怪你了,謝謝你幫助小朋友!你幫助弟弟是對的,可是你抱不動弟弟,這樣你們都會摔倒,以後要小心。”聽了我的話,玉玉點點頭沒説什麼。我突然想到最近我班出現的問題好像有許多和幫助人有關:宇宇和龍龍搶着幫小朋友端水果,結果水果撒了一地;誠誠和欣欣搶着幫老師搬椅子,結果欣欣摔倒了;琦琦不想讓潤潤幫忙,抬手在潤潤的臉上抓了一把。我想問題在我們身上,是我們從來沒引導孩子懂得怎樣的幫助才是真正的幫助、才是別人需要的。

於是,我們組織孩子們討論“怎樣幫助人”,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説開了。這個説“我幫弟弟穿鞋”,那個説“我幫妹妹搬椅子”……孩子們都是熱心腸,特別愛關心身邊的人。接着我又問:“如果別人不願意你幫助,怎麼辦?”孩子們又討論開了,有的説“那就不幫助他”,有的説“不同意也要幫,因為他需要幫助”,也有的説“要徵得別人的同意”……最後我們總結了幾條:幫助別人時,先要徵得別人的同意,要尊重別人;要看自己的能力,如果自己沒辦法幫忙,就去找其他人幫助,要懂得保護自己;哥哥姐姐可以一塊兒幫助弟弟妹妹,要做一個熱心幫助別人的孩子,每個人都會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雖然我們有時無法事先了解孩子某種行為的用意,但我們要相信孩子是善良的、純潔的,這樣的觀念會在無意中影響和改變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和行為,引導孩子朝着積極的方向發展。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幫助幼兒在活動中瞭解社會角色

班裏的足療部是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區域。最近我們在這個區域又添了一些新材料,各種瓶瓶罐罐,並做上記號,用來代表各種足浴材料,如:牛奶、精油、姜花等等。孩子們看到了新材料就更感興趣了,紛紛要求去足療部。

可是活動開始以後,我發現原來足療部的“足浴師”們都會非常認真仔細地為“顧客們”服務,可添了新材料以後,“足浴師”們的興趣都轉移到那些瓶瓶罐罐上去了。即使有“顧客”坐着等“足浴師”來服務,他們也會不由自主地去擺弄那些瓶瓶罐罐。於是我趁機挑了個空位坐下,並對“足浴師”説:“我要牛奶足浴。”估計因為顧客是我,“足浴師”很快地拿好材料過來為我提供服務了。我立刻表揚了他:“你可真像一位真正的足浴師,這麼熱情地接待客人,看見我來了你馬上就來為我服務了,我下次還來你這裏。”這時,旁邊的“足浴師”聽見了馬上也拿了材料過來為另一位顧客服務起來。接下來的活動中,幾乎只要有顧客光顧足療部,“足浴師”總會熱情地接待“顧客”,為他們服務,可像一位真正的“足浴師”了。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China,我愛你

中國的英文名字叫china,意思就是陶瓷,説起陶瓷,人們就會想到中國。既然我們是中國人,既然幼兒園裏的小朋友是祖國未來的希望,何不讓這些孩子接觸它呢?於是幼兒園在幾年前就開設了特色課程——陶藝。對幼兒陶藝而言,每個孩子都是玩泥高手,一批批的孩子在學習陶藝的過程中都獲益良多。

快樂

老師説:“今天,我們要去陶藝……”話音未落,孩子們拍着雙手連忙叫好。老師問:“為什麼這麼高興?”孩子説:“因為又可以去做陶泥了呀!”一邊説還一邊傻傻地笑着。玩泥巴是孩子最開心的一件事。在每一個孩子的眼裏,世上的萬物只分為好玩與不好玩,而陶藝無疑屬於好玩的行列。每當孩子們來到寬敞的陶藝室,通過隨意地揉捏、用力地敲打、自由地組合創作了一件件作品之後,他們所享受到的快樂不正是他們所盼望擁有的嗎?

自信

當孩子發現自己不會製作的時候,嚷嚷着説:“老師老師,我不會。”老師會親切地告訴他:“你行的,試試看吧!”當孩子在製作過程中遇到了不小的麻煩、需要老師幫忙時,老師會主動地伸出大手。當孩子完成作品時,不管是粗糙還是精細,老師都會對着所有孩子大聲地説:“你們看,他的作品完成得真不錯!”學陶藝是手、眼、腦協調互動的過程,不僅可以開發幼兒的智力,還可以發展他們的感知力、觀察力和創造力,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陶土是不定型的粘土精靈,任憑孩子怎麼捏、揉都會是一件很有特色的作品,而孩子想象力越是豐富,出現的作品就越是充滿童趣的美。當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完成後,一定會對自己更有信心。

温馨

老師:“明天,我們將開展親子陶藝製作比賽。”孩子們開始議論紛紛。老師:“記住,先和爸爸媽媽商量製作什麼,明天才不會手忙腳亂哦。”

第二天,陶藝室裏擠滿了大人與小孩,在大手與小手的共同努力下,豐富多彩的陶藝作品出爐啦!

大人們揣着兒時的夢想與孩子一起製作一件陶藝作品的過程是美妙的,而跟孩子共同動手的過程又是親切的、温馨的。這對親子關係的促進起着重要的作用。想到陶就會從心裏微笑出來,還會想到莫名其妙的聯想:樂陶陶、淘氣、桃花、逃之夭夭……都是些可愛的字眼兒,叫人喜歡,我想古人一定也有同樣的體會,才會把tao發音的字都造得如此機靈有趣。手指深陷在陶土裏,沉浸在陶的世界,享受着陶的感覺,不禁感歎:China,我愛你!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多觀察 真幫助

小迎在我班屬於小年齡孩子,運動能力較弱,經常不參加體育活動。我們一直鼓勵他,他總是説:“我不想玩,我看着他們玩。”但從他看同伴活動時羨慕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還是想參與運動的,只是有些害怕。

今天,我帶着孩子們玩大型玩具——蜂巢。孩子們鑽來鑽去的,玩得很開心。有幾個孩子還邊玩邊説“這個是我的家,紅色的”,“這個是我的家,綠色的”……這時,我觀察到小迎眼睛發亮,直直地盯着正在活動的同伴。我想,他已經有了想參加活動的意願了。於是,我走過去對他説:“小迎,你也想玩嗎?”他説:“是的`,我也想爬上去。”聽到他這樣説,我開心極了,隨即説:“那快爬上去呀。”他的手剛剛搭上玩具,馬上説:“太危險了,我不敢。”看到他恐懼和無助的表情,我鼓勵他説:“不危險的,如果危險的話,老師就不會讓小朋友們玩了,而且老師就站在你身邊保護你。”説着,我就手把手地教他手腳如何配合,告訴他最關鍵的是手要抓緊。我還對他説:“先爬到第一格試試看,老師就在你身後保護你。”他轉身看到我真的站在他身後,似乎不那麼害怕了,就小心翼翼地把手搭了上去,按照我教他的方法,終於爬上了第一格。我馬上對他説:“老師的話沒錯吧,你順利地爬上來了。”他開心地笑了。我便趁熱打鐵,接着跟他説:“你再試試,一定可以爬到第二格。”大概是受到剛才成功的鼓舞,他真的嘗試着爬上了第二格。這時,他卻説:“你把我抱下來吧,我不玩了。”我想,小迎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就沒再勉強他。我便説:“你自己下來吧,你可以的。”他説:“不行,太危險了,你抱我下來吧。”我沒有抱他下來,只是用一隻手扶着他,在我的幫助下,他迅速地爬了下來,然後笑嘻嘻地對我説:“下次我還玩。”在上述案例中,我通過多觀察,瞭解到小迎其實是有參加體育活動的意願的,只是因為膽小、依賴性強而不敢嘗試。在繼續觀察中,我找到了契機,為他提供了幫助,讓他克服了膽怯的心理,願意嘗試,最終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小迎的一句“下次我還玩”已經讓我們看到了他的進步。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幫助孩子做真實的自己

剛上幼兒園的多多比較內向、敏感,每天都會哭鬧。今天是爸爸送多多來園的,多多又照常拉着爸爸的手哭了起來,爸爸卻打了一下多多的手,大聲地説:“都多大的孩子了還哭,一點都不乖,有什麼好哭的,不許哭!”

這樣的場景我們並不少見。孩子在生活中會遇到各種不同的情形,自然而然會有不同的感受。比如,自己的物品被同伴拿走了,他們會生氣;心愛的玩具丟了,他們會傷心;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他們會害怕。然而很多成人無法接納孩子的這些情緒表達,認為這樣是不乖的表現,有些成人甚至禁止孩子表達負面情緒。殊不知,如果孩子的負面情緒長期找不到宣泄的渠道及解決的辦法,他們的負面情緒就會演變成負面行為,使孩子成為不敢面對自己、沒有自我、甚至心理不健康的人。因此,幫助孩子做真實的自己,即讓孩子瞭解自己的真實感受,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接受真實的自己,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記得繪本《怎麼會這樣》中的小女孩因為失去了心愛之物,便雙眉緊鎖,滿面愁容,氣急敗壞地向人羣走去,她對着草地上、遊船裏的人們一遍遍地大聲喊道:“怎麼會這樣?”然而幸運的是,她遇到了一羣友善又智慧的朋友,他們不僅接納了她的消極情緒,還幫她解決了問題。故事以懷念和眼淚開始,以擁抱和歡樂結束。繪本《生氣湯》中的媽媽更是鼓勵孩子盡情宣泄自己的情緒,使孩子感到放鬆和幸福。

通過閲讀相關的心理學及教育學書刊後,我們認識到,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我們首先要接受他們的感受,接納他們的情緒。比如,我們可以用“寶貝,你好像很生氣”“這一定讓你很失望”“心愛的小鳥突然不見了,你肯定很難過”等這些肯定孩子情緒的話語,來取代“你就知道生氣”“別為這種小事難過了”“不就是死了只小鳥嗎,有什麼好難過的”等這些讓孩子難過的話語。然後,我們要幫助他們找到一個合理的宣泄情緒的渠道,如,鼓勵孩子去開拓視野、廣交朋友,教會他們如何與人交往,如何應對困難,等等,讓孩子內心強大起來。當然,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以“真”作為自己的做人之本,展現給孩子真實的自我,這樣才能讓孩子成為自信、勇敢、坦然的“真孩子”,而不是失去自我、擔驚受怕的“乖孩子”。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遊戲,幫助幼兒積累多種經驗

説到角色遊戲,很多人都覺得它能滿足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的積極情緒,還能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其實,角色遊戲中還藴涵着大量的教育契機,能幫助幼兒獲得各種經驗。娃娃家只有兩個男孩,一個在擺弄鍋碗瓢盆,一個跪在地上玩球。“醫院”裏的“醫生”來敲門:“爸爸,等會兒帶你的孩子來醫院檢查身體哦!”一個男孩頭也不回地回答:“我家沒孩子,我家只有我和一條狗!”好吧,原來那跪在地上的是一隻“小狗”哦……

第二天,科科不願再當“小狗”,他説:“做小狗,總是跪在地上,一點也不好玩,膝蓋都疼了!”這是幼兒在遊戲中獲得的經驗嗎?遊戲就是能給幼兒帶來如此豐富的感性體驗。為了能玩得更開心,幼兒會更積極地參加遊戲活動。家長和孩子們星期天一起去參觀昆蟲館,昆蟲館中最吸引孩子的是那台會説話、能回答問題和玩遊戲的多媒體電腦。回到幼兒園,孩子們玩起了“昆蟲館”的遊戲,他們也想要造一台“多媒體電腦”。大家用一個大大的紙板箱製作“電腦”,還在“電腦”上安裝了一個大大的顯示屏,顯示屏上有數字,還有紅藍開關按鈕。孩子們説使用電腦時必須先按紅色按鈕,這樣機器才能正常運作,而使用完機器必須按藍色按鈕關機。怎麼讓這台機器能講話呢?這可是個難題,不過男孩子們還是想出瞭解決問題的辦法。瞧,一個孩子躲進了紙板箱,前來使用電腦的孩子按對顯示屏上的數字,紙板箱裏的那個孩子就模仿機器人的聲音告訴他這個數字所對應的有關昆蟲的知識。躲在紙板箱裏的孩子會對按動按鈕的夥伴説:“你按的是5號圖片,這張圖片介紹的是螢火蟲,螢火蟲的屁股後面會發光,如果晚上你在黑夜裏走路怕黑的話,捉幾隻螢火蟲裝在玻璃瓶裏就像拿着手電筒一樣,亮亮的,就不害怕了。”

大衞最喜歡玩這台“昆蟲電腦”,他喜歡鑽進紙板箱,模仿機器人發出那緩慢的、低沉的聲音,他也喜歡向夥伴們介紹自己知道的一些關於昆蟲的零星知識。這天,他又躲進了紙板箱,等待着夥伴們來遊戲。娃娃家的大姐姐丫丫來到“電腦”前,大衞看着丫丫走近“電腦”十分高興,他從紙板箱後面探出腦袋對丫丫説:“你按數字,我告訴你昆蟲的知識。不過,你不要按8號,8號的內容我不知道,你按9號吧,9號的內容我知道。”丫丫毫不介意,她快樂地按了9號按鈕,心滿意足地聽着大衞介紹蟬……

終於有一次,大衞碰到了一個不依不饒的小夥伴,他執意要按8號,不然就報告老師“這台電腦出故障了”。大衞沒轍,他伸出腦袋嘟着嘴哀求道:“這台電腦沒出故障,我明天會告訴你的!”在以後的日子裏,大衞把機器上十個數字所對應的昆蟲都研究了個遍,他終於可以“趾高氣揚”地成為一台“本領特棒”的電腦了!

在教師眼裏,大衞真的超可愛,他預先告訴夥伴“千萬不要按8號”,説明他清楚自己的“軟肋”。然而這樣的遊戲讓大衞獲得新經驗:原來,與有些人合作簡單明瞭,即使要求對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能獲得體諒;而與另一些人合作卻不那麼容易,面對不依不饒的夥伴,解決問題才是“硬道理”。

分析大衞的轉變,很明顯,遊戲激發了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敦促大衞自發地走進那些未知的領域。據説,大衞還在爸爸媽媽的支持下新買了一本《昆蟲世界》,主動學習了好多種昆蟲的知識,他終於能夠遊刃有餘地應對所有夥伴的問題,成為了一台受人歡迎的、問不倒的“電腦”……

有人説“親身經歷,能收穫直接體驗”;還有人説“學自己想學的,這樣的過程最有效”—其實,遊戲就給了幼兒這樣的過程,自編、自導、自演的眾多情節中,有成功、滿足的體驗,也不乏失敗、沮喪的經歷,這些都是寶貴的經驗;而很多時候,為了能玩得更帶勁兒,幼兒會自發面對問題、自覺開展學習,他們自主開動腦筋解決問題,顯示出無窮的學習潛力。

幼兒教師的教育隨筆3

今天同事突然問我感覺自己幸福嗎?我笑了,“為什麼這麼問,難道你感覺自己不幸福嗎?”同事很果斷的説:“我感覺自己不幸福。”“怎樣才算幸福?”我反問同事。“幸福就是有花不完的錢,可我沒錢”一陣沉默,也讓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讀過《牽手幸福》,有一句話讓我感悟頗深:人生幸福的密碼就是擁有良好的心態,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心態,能左右你的思想,心態決定着自己的心情,作為一個平凡的女人,慾望不要太多,在平平淡淡的日子裏,不浮不躁,不爭不搶,不要轟轟烈烈淡然的過着自己的生活。

我就是一個平凡的女人,平凡的我有平凡的快樂。作為一個幼兒老師,每天的工作繁瑣而忙碌,可面對一羣天真可愛的孩子,自己就有了無窮的動力:累了,和孩子們玩玩遊戲,把自己融入到孩子的童真中,忘了自己的年齡,和孩子們盡情的嬉戲着;面對工作中的挫折,能給我安慰的依然是孩子,看着一張張可愛的臉龐,我頓時成為了他們中的一員,那所謂的`挫折也不知飛到哪兒了……為了孩子,在工作中,我只能選擇努力探索,不斷學習,完善自己,所有的一切成功和失敗,都有我幸福的淚水,淚,流的居然也是那麼幸福!那都是來源於孩子,一聲聲稚嫩的老師好,一個個温暖的擁抱,甜甜的親吻……都成了我幸福的源泉!

“外邊的世界很精彩。”這句歌詞也許自己參加完一次同學聚會才真正理解,那是我第一次參加同學聚會,也是第一次領悟了同學聚會背後還有另一次含義,那就是展示自己這十幾年來的“幸福”。我,一個月工資不到20xx元錢的幼兒老師,面對眼前的名車,面對身穿名牌的昔日同學們,有的只是感慨時間的魅力,能夠把我們昔日的小夥伴都變成了成功達人,我也隨即就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告訴自己不去羨慕誰,我就是我,世界上唯一的我,自信的我。大家互相問候,談着畢業後的酸甜苦辣。每個人的故事都有些心酸,艱難的創業,心情的鬱悶,原來華麗的背後也不都是外人想象的那麼幸福。反之,大家卻説我看起來很幸福,什麼叫看起來啊,我本來就是幸福的,沒心沒肺,活着不累。因為我自己明白,我自己也有我自己的幸福密碼——心中始終裝可愛的孩子!深處在孩子們純淨、簡單、無邪的愛中,哪能不幸福!在平凡的生活中體驗平凡的快樂,我喜歡這種平凡,深愛着這種平凡,也會繼續這麼平凡下去。

家,是一個女人為之用心守候的心靈港灣,一個聰明的女人,會懂得怎樣去經營,人非聖賢,誰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女人,記得別把工作中的煩惱帶入家中,家中的愛人,他喜歡看你開心的樣子,家中的孩子,把你視為依靠,你的心情,會影響他們的一切,家安寧了,你才會感到幸福。多年以來,家雖然不華麗,卻帶給了我數不清的幸福。感冒了,愛人日夜守候在自己的身邊,不管多忙,親自下廚做我愛吃的飯菜,不想吃,愛人像哄孩子那樣一口口的喂自己吃飯,那種幸福,真想一直感冒下去。星期天,女兒從學校回家,飛進家門就喊:“媽媽,我想你了。”這也是一種幸福吧,看着漂亮懂事的女兒,看着女兒用自己的零用錢給媽媽買的小禮物,每次眼淚都會不爭氣。我知道那是幸福的淚。常回家看看也是一種幸福,每次當自己回家,爸爸媽媽總會等在門口,就像等一個放學回家的孩子,在父母面前,自己也永遠是個孩子,媽媽總有囑咐不完的事情,爸爸做飯也習慣的問我喜歡吃什麼。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樣子,讓我陶醉於家的温馨,這也是我幸福的資本吧。

我的幸福,是平凡的幸福。沒有什麼偉大的業績,只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努力着,這種平凡,不代表沒有進取心,不代表懦弱,生活中,幸福不只是一帆風順的,有時也需要自己去爭取,和同事,和家人,和朋友,並肩,共同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累了,學會調整心態,品一杯香茗,聽一曲樂曲,讓心事隨時光慢慢流淌,女人,珍惜現在的擁有,才能把握明天的幸福!無論工作、學習還是在生活中!只要你心靜,一切自然靜,幸福就在你身邊,好好把握吧!

幼兒教師的教育隨筆4

陶藝在中國已經有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歷史,"陶器的出現,意味着人類對水、火和泥土的征服。在喧囂的城市裏,製作陶器的過程已經是一個享受安靜、平和、安詳的過程。"這種過程在它漫長的發展演變中已經成為了一門獨特的藝術。

有人説:"泥土是死的,經過人的手它便有了靈魂。"是的,正是人類獨特的創造力賦予了泥土豐富多彩的外形,將泥土變成一個個洋溢着人類智慧結晶的藝術品。

但是它還不單單只是一門藝術,它還可以作為一種載體發揮其教育的價值,讓孩子們在"捏捏、玩玩"中獲得各方面的發展。

孩子們做陶藝首先是他對泥土的興趣。就如著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所説:"成功的祕訣是興趣,對少年兒童所從事的活動有着巨大的推動作用。興趣已經形成,它就會磁石般地吸引少年兒童去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孩子們天生對自然界的一些東西有着不可割捨的.情感,而且泥土有着極強的可塑性,它到了孩子們的手裏以後,孩子們可以隨意的根據自己的想象將其創造成各種形狀。而當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動物、人物出現在孩子眼前時,孩子們會從自己的作品中感受到成功的樂趣。

在做陶泥的過程中,你可以發現即時平時不太説話的孩子也是非常的投入。因為這個時候,泥土就是他最好的夥伴。他將它想象成一隻小狗,於是在捏捏揉揉中一隻小狗就真得出現了;他需要一隻小貓,於是小貓也會在他的手中逐漸地顯現出來。雖然這些小貓、小狗都不會説話,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這可是他自己做得哦!

當然做陶藝還可以發展孩子的動手能力。就拿做泥條來説吧,看起來就是把泥搓成一個長條,但它對中班初學陶泥的幼兒來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手裏搓得時間長了,泥就會因為手吸收了泥巴太多的水分而變得過分乾燥,甚至會斷裂。如果你用兩個手搓呢,那可更不行,這樣會讓你的泥條一頭長一頭短。所以在搓泥條時既要孩子們搓得快,又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行。

陶藝還可以發展孩子的想象力。每個孩子心目中的物體形象都是不一樣的,同是一隻動物,它可能是站着的,它也可能是躺着的,甚至可能是跑着的。就像有一次孩子們在做小豬時,有一個孩子在小豬的鼻子下面放了一個長長的泥巴,問他這是什麼,他告訴我説這是小豬流出來的鼻涕,讓人不禁為之一笑。再看那隻小豬,似乎因着這一條鼻涕變得與眾不同起來。

所以讓孩子們學陶泥吧,他們會獲得快樂,也會獲得發展。

幼兒教師的教育隨筆5

我們班的趙子碩小朋友是剛剛轉過來的小朋友,活潑可愛,小嘴巴特別甜,笑起來有點像“小猴子”大家都很喜歡她,可是由於她年齡比較小她總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不是碰碰這個、就是推推那個,常常精心準備的一個活動不是被這個小朋友的告狀聲破壞掉,就是被那個小朋友的哭聲搞得無法進行。於是,受批評成了他的家常便飯。後來,我想了一個辦法,轉變他的方案就出台了。那就是,我把她的表現記錄下來,編成小故事,讓其他小朋友們表演,再由“觀眾”評出對錯。她也慢慢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漸漸的變了,不再像剛來時那麼調皮了,上課也能認真聽講了,不像剛來的'時候一分鐘都坐不了,老師和小朋友越來越喜歡他了。

其實,孩子的調皮也是另一種美,相信孩子,我們應該用愛的目光和行動去幫助他、改變他,相信他們會健康、快樂的成長為參天大樹。

幼兒教師的教育隨筆6

區域活動時,董昭良在結構區拼插房子時,怎樣也不能結合到一齊,他似乎失去了信心,準備拆了,不拼了。我連忙走過去説:“呀,這房子立刻就要成功了!”董昭良説:“教師,我插不起來。”我説:“教師和你一齊來試試好嗎?”他點點頭。當快要圍合的時候,我提議再加幾片積木。不一會兒,房子搭好了。此時,他按捺不住內心的高興,笑着跳了起來:“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當孩子因為技巧出現問題而影響遊戲時,教師要與幼兒一齊探索,祝他一臂之力,並共享成功的`互動過程,間接培養了幼兒的堅持到底的品質。

幼兒教師的教育隨筆7

黑格爾認為:人類最重要的藝術本領是想象,美術課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激發幼兒的想象力,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孩子們最大的樂趣是幻想!可是很多家長不明白這些,他們以自己的認知來判斷孩子的畫。經常聽到一些家長這樣説:“這畫的什麼呀?怎麼不像呢!”家長的認知就是畫什麼像什麼,運筆要橫平豎直這才叫畫畫。其實家長不經意的點評已經傷到了孩子的自尊,打擊了孩子們的創作慾望!我班有個很帥氣的小男孩陽陽畫畫不錯,在區角活動中,他畫了一個很可愛的稻草人,揮動着長長的手臂保護穀子。孩子們在賞評時都説他畫的是神奇的稻草人,有長長的手臂能幫助農民伯伯保護稻穀!陽陽很自信的拿着作品讓小朋友們欣賞。

離園時孩子高興的讓媽媽看自己的作品,媽媽卻説:“着畫的什麼呀?怎麼怪怪的,這長長的是什麼?”孩子的笑容慢慢的收起來,(這時,媽媽還沒有注意到孩子情緒的變化,還要説什麼)我及時制止了媽媽將要脱口説出的話,陽陽媽媽你還是先聽聽孩子畫裏的故事再評價吧!在我的引導下,陽陽講了自己繪畫的意圖,是想讓稻草人手臂長一點能保護更多的稻穀!媽媽意識到了自己的語言打擊了孩子,很誇張的説:“我竟然沒有看出長長的是稻草人神奇手臂,稻草人長長的手臂肯定有神奇的能力!農民伯伯就不擔心鳥兒破壞稻穀啦!”笑容又回到陽陽的臉上!

這説明孩子最大的成就感來自於別人的.認可。父母的讚揚和鼓勵多麼重要啊!每個幼兒都擁有一個童話的、夢幻的世界,幼兒的世界與成人的現實世界是不同的。所以大人要擁有一顆童心,蹲下來貼近孩子、瞭解孩子!分享、賞識屬於孩子的成長快樂!呵護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

幼兒教師的教育隨筆8

我的最初理解是:“學習故事”是“鼓勵孩子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事,並敢於思考和探究,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答案和結果,教師把這一過程記錄下來形成故事”,雖然是很個性化的表現,呈現了不一樣的個體,但能形成一定的共性特徵——故事裏都有有想法、敢行動、會學習的兒童。

成為實驗班中一班的骨幹教師後,我知道自己承載着期望。園裏的安排讓我感到自己身在“特區”,可以不寫那麼多文字材料。可是,雖然沒有定數要求,但白紙黑字的“學習故事”文案是必須呈現的結果之一。

任何結果都事出有因,一個教育成果必然是一種教育理念在支撐着,新西蘭“學習故事”裏所呈現的輕鬆、快樂、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需要一套科學、人本的做法去支持。

環境、材料、活動、空間、教師和家庭、家長,乃至幼兒自己都是重要的支持因素。而我們一貫的做法中,教師的作用明顯強於其他因素,所以要想達到新西蘭“學習故事”裏的效果,我們還需要改變很多,與寫故事相比,這些更難。

一,印象

“四好”是我對新西蘭“學習故事”中體現出的幼兒園教育教學情況的最初印象。

一好:環境好開放。新西蘭幼兒園的室內外環境都非常開闊、開放,沒有明顯的區域劃分和界線,甚至沒有我們常見的標誌、區域名稱。但孩子們似乎都知道什麼事情在哪裏做,顯得非常自主!在自然、豐富的環境裏,孩子們獨立地做着自己感興趣的事,眼神非常專注。

二好:時間好充裕。幼兒的遊戲時間相當充裕,因為很多遊戲活動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才能完成。在自然、田園般的環境裏,孩子們輕鬆、愜意、不緊張地做着自己喜歡的事,不會受到打擾。

三好:孩子好自由。孩子們所關注的事也是五花八門,有使用吸塵器、種樹、搬木頭、推土、運沙子;可以去的地方有超市、樹林、院子、工廠;會用很多工具,根據自己的想法大膽地動手。而加餐、牛奶、點心在乾淨的包裏裝着,擺在一個地方,孩子們想什麼時候吃就自己拿着吃,沒有統一的喝水、入廁、吃午點環節。

雖然沒有老師隨時隨地的“教”,但到處充斥着孩子的學。孩子們個個是那麼鮮活、生動、主動,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事情時很專注,不用老師的陪伴和照顧,也不出現安全、打鬧、爭吵等問題。最重要的是,孩子們的想法都能立刻行動起來並得到實現!

四好:老師好輕鬆。孩子如此生動,老師的作用體現在哪裏呢?沒有常見的老師組織幼兒上課的情景,視頻裏偶爾出現的老師在看着小朋友用電鋸和電鑽,在餐桌前倒水,在大地墊上和孩子一起看書,拿着夾子走來走去地寫着什麼……顯然,這些視頻、照片是老師拍攝的。所以,我的第一個困惑是,難道新西蘭的老師除了拍照、攝像,“什麼都不幹”?

我就這帶着這些一知半解和困惑開始借鑑“學習故事”開展探索。

二、模仿

感謝園長等管理者提出的四個打破,我決心從模仿開始,將環境、區域、材料都向孩子開放,逐漸減少界限和控制,鼓勵孩子幹自己喜歡的事,不去過多幹預和詢問。我開始學着新西蘭幼兒園老師那樣,掛着相機,拿着筆和本,跟在孩子後邊,走走看看聽聽拍拍。但是,沒有驚喜,沒有故事,只有各種各樣的“亂”!

第一種“亂”:頻繁換區。有的孩子在每一個區都停留一會兒,玩一玩、弄一弄、擺一擺,但似乎都沒有做出什麼,然後把玩具收起來;又到另一個區看看、擺擺、搭搭,但仍然沒有出現作品,就又放棄了……如此重複,每個地方都停留三五分鐘,但都沒做出什麼。

第二種“亂”:走來走去。有的孩子在教室、卧室的區域間到處走動着,沒有在哪裏停留,只是這裏看看那裏看看,也沒有伸手去擺弄什麼,似乎自己也不知道想做什麼。

第三種“亂”:擺弄無趣。有的孩子很“乖”地坐着,不離開坐位,拿着一筐玩具,把玩具逐個地拿出來,擺在桌子上,來回擺弄着,眼神並沒有專注地看着玩具,但也不離開、不換區,可是拿到東西又不會玩,也沒有求助老師或同伴的願望,彷彿在“熬自己、熬時間”。

第四種“亂”:模仿等待。有的孩子沒有自己的想法,看別人拿起什麼,自己也拿起什麼,別人怎麼做自己也怎麼做,或者乾脆等着老師過來教。當老師走到孩子身邊時、主動問“你想做什麼”“這個是這樣玩的”,孩子才會動起手來,跟着老師一步步做。

當頻繁換區、走來走去、擺弄無趣、模仿等待這幾種“亂”出現後,我產生了很多困惑:孩子們為什麼找不到自己喜歡的事?為什麼沒有自己的想法?班裏的玩具、材料真的不能吸引他們嗎?老師不教、不出聲,孩子就不會玩嗎?老師、孩子、環境、

材料、內容……人、事、物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三、反思

再仔細看孩子的種種“亂”。

“頻繁換區”的現象若在以前,老師會給出“不能堅持、沒有興趣”這樣的解釋,但換個視角來看,其實孩子是在努力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哪個都試試玩玩,如果找到了,會停下來玩下去的。我們要給孩子一個操作、嘗試、選擇的過程,就像老師去商店買衣服一樣,也要一家一家地走走、看看、挑挑,才能在比較和試穿中找到自己喜愛的那一款。所以,“頻繁換區”的“亂”其實是好事!而“走來走去”也可以用這樣的視角來理解,允許孩子有一個觀察、尋找的過程……這兩種“亂”其實表現出孩子在努力尋找興趣的“忙”!

另兩種“亂”——默默等待、無趣擺弄,似乎幼兒是被老師“教”慣了,如果沒有老師“教”就不知道自己怎麼“學”,其實表現出孩子在等待。

原來對“亂”的理解可以是“忙”和“等待”,這不就是孩子表達出的對環境、材料、內容和老師的具體可見的需要嗎?

於是,我對老師的自身作用產生了很多困惑:到底教不教?不教,孩子會玩嗎?不組織行不行?區域環境怎麼辦?要按領域分區嗎?區域要起名字嗎?要定目標嗎?要不要買玩具?買什麼玩具?要不要做玩具?做什麼玩具?有遊戲計劃嗎?必須講評嗎?幼兒能不能自己遊戲、學習?一定要有作品嗎?……這些問題歸根到底是一個——老師要為孩子做什麼。

同時,我又發現,這些問號在過去都是歎號,都是必須做的。每年開學時,老師都會把區域佈局規劃好,每個區域都是一個小範圍,是一個相對獨立、與其他區域隔離開的空間,然後把所有相關材料、玩具都集中在此並分類擺放整齊。

接下來,給這個區域做明顯、突出、有指向性的標誌。當幼兒進入區域遊戲,老師會有目標地教會幼兒玩相應的玩具,如科學玩具、益智玩具,會按照説明、作品圖教幼兒搭建、下棋、繪畫、手工;在表演區會將幼兒本年齡段常用的樂曲錄製好,相關服裝準備好,供幼兒自選表演。

每年開學時,老師也會在園長的帶領下,商量給班裏買新玩具。一般幼兒園也會要求老師給孩子製作玩具,有時還有數量、比例的'要求。

這些在過去都是必做的,在老師的意識裏已經約定俗成、不可取代。但是,突然看到新西蘭老師的“什麼都不幹”後,我對錶象的簡單模仿立刻導致種種“混亂”出現。

當我把對“亂”的理解搞清楚,把困惑、問題重新梳理後,發現:有些事還是應該做的,如一些建立秩序感、歸屬感和安全感的環境是必須創建的,大量操作類材料和工具、半成品、使用度高的物品,是必須提供的,而有些事是應該放手等待孩子的興趣、關注、操作和發展,再共同建構的。

“四好”與“四亂”就這樣建立了連接:“四好”的背後是有老師的作用和支持的,而“四亂”裏恰恰沒有體現人、事、物的協調作用。弄清楚後,我也明確了自己應該幹些什麼。

四、改變

經過和幼兒園管理者們的共同研究,我們又進一步對環境、材料進行了調整,為孩子提供更加自由、開放的環境的同時,使其科學、合理、易操作,引導孩子們建立並形成自己認可並能主動遵守的規則與秩序。

物質環境的改變

一開始,為了不亂,我們又回到區域劃分體現領域目標、遊戲指導偏重知識傳授的老路上。當看到孩子像在完成任務似的,在區域中默默地遊戲、簡單地操作,我又一次反思。

我們到底要培養有知識的小大人、還是有想法的孩子?為什麼孩子玩得沒有效果?在與孩子一起遊戲時,我發現孩子對環境、材料的需求和渴望,他們天生是有方法的,只要給他們適合、有序、安全的環境和材料,他們就會探索!於是,我們在園長指導後再次勇敢地做出了改變。

美工區,材料較明顯地投放在一個開放的較大空間裏,並且按紙類、工具類、輔助材料類、顏料類、作品區分開。每類物品的擺放位置都經過充分考慮,促進幼兒的選擇和使用更準確、有目的,並且不再用櫃子、桌子把區域明顯地劃分開,造成隔離感,沒有了專屬地盤的感覺,會滿足孩子更自主、便捷的需要。

閲讀區也將幼兒最愛的圖書分冊擺放在書盒內,將很多分散幼兒閲讀注意力、降低閲讀品質的毛絨玩具收在角落,並且用“讀一本書、玩一個玩具、講一個故事”的提示語來引導幼兒在長時間遊戲中自主安排內容。

我調整了三次自然角,從挨着空調的窗台上的擺設型,到挨着門的觀察型,到沒有櫃子挪出長桌增添小桌的操作型。每次改變都是遵循貼近孩子、易於操作、樂在其中的原則。

在表演區,我們將多達兩個櫃子的樂器、服裝、道具做了精減,減少限制幼兒創造力的高結構材料,大量增加原始、有趣、簡捷的低結構物品,同時也隨着遊戲的深入幫助孩子合理利用空間環境和材料。

精神環境的改變

幼兒在這樣的環境裏,與隨手能用的材料發生了更密切的互動,他們可以一轉身就找到需要的東西,也可以按自己的遊戲需要到專門的區域內去準備。同時,老師給予極大的精神支持,師幼互動特別頻繁,孩子需要幫助和支持而發起的交往時時發生。

我將上下午打通,全面協調。如,當發現幼兒的閲讀漸人佳境——從一開始的頻繁換書、翻看,到有目的地取書、一頁頁仔細地看還有問題和發現,就將下午的遊戲時間改為閲讀時間。為了親身調動幼兒的閲讀積極性,我常常跟孩子説: “你們吃得香一點,大口咬水果啊,老師給小朋友梳完頭也盼着拿一本書看呢!”“這套書只有我們班有啊,特別好!”“老師最喜歡曬着太陽看書了,特別幸福!”孩子們從老師身上感受到書的魅力,產生了嚮往。

五、驚喜

孩子們漸漸建立了新的秩序感,不管如何調整空間、如何擺放材料,教師都秉持“利交流、利操作、利行動”的原則,保證遊戲規則隨孩子的遊戲需要而隨時建立、維護、打破。我們不再用“小腳印”“插卡”“寫名字”等方式,來限制某個區域的遊戲人數,而是會根據人多人少立刻調整空間和材料。如果“人多”,是不是説明這裏的遊戲受歡迎,孩子感興趣?但材料和工具能否滿足“人多”的需要呢?如果不能滿足,哪些由老師來補充?哪些放手給孩子想辦法解決?如果“人少”,是不是説明內容、材料等方面沒有調動出孩子的積極性和關注度呢? “不限制”正是關注孩子的需要和激發遊戲興趣的好機會!

時間充裕了,孩子們有了思考、選擇、行動的保障,紛紛行動起來。實驗班裏,孩子不再出現安靜、無趣、渙散的眼神,而都是奔走起來、找尋自己的遊戲。

20xx年9月18日,開學才兩週多,北京市早教所、區教研室的老師來到園裏,想看看實驗班的遊戲情況。我帶孩子來到户外,習慣性地組織幼兒走隊、鍛鍊、拉圈遊戲……

當園長催促“不要總是組織,讓孩子們自由活動,看孩子們怎麼玩”時,我的心裏產生了矛盾:怎麼拉個圈也不行呢?雖然我放手了,卻又習慣性地在操場上擺陣:一排拱形門、一溜平衡步道、一排圈,希望孩子們能練習鑽、平衡、跳,完成一系列的綜合體能鍛鍊。

但是,當我退到一旁,孩子們成為場上的主人後,改變開始了……

孩子們把老師擺好的圈拿在手裏,按着一個方向在拱形門下鑽來鑽去,沒有碰撞。接着,又加入平衡墩,跨過墩再彎腰鑽拱形門。

不一會兒,孩子們又在入口處擺放小梯子,碼上球,擋上平衡墩,孩子們要跨過小梯子、踩上矮平衡墩、再分腿邁過高平衡墩、然後再鑽進拱形門!這是多麼複雜的組合啊,而且很有難度!孩子們是會給自己設定有挑戰的運動目標的。

接着,拱形門又搬了家,被擺成一個城堡或者是花園。孩子們還推着車、運着球,鑽進鑽出,好難啊!接着,拱形門被放倒,成了練習跨跳的樣子?這不是比我給擺好的跳圈更難嗎?更有創意的是,瀟予居然把拱形門豎起來、練習套圈。這在過去不就是一節課“拱形門的一物多玩”嗎?而今天,孩子們自己給自己上課了,甚至比我想到的還多。

在場地的一邊,剛剛入園、早晨來園還大哭的浩宇也沒閒着。體重8 2斤的他拿了4個平衡墩,自己在練習跨跳。另一邊,勇敢的柯宇把平衡墩擺成左右兩列,嘗試站上高過膝蓋的平衡墩。

同時,老師在場地一側擺好的平衡步道也被改造了。大家開始往拐彎處運球、擺球,還要求每個彎道里放數量一樣多的球。原來孩子們把這裏當成了“糧倉”,球是大糧食,要運到這裏儲藏起來。孩子們分工合作,商量着每個彎道放5個大糧食,還要來回巡邏看着糧食……

我一邊不停地拍照一邊激烈地思考起來:一開始時覺得孩子們不會自主運動;放開後,急忙去擺陣,是因為我覺得孩子們沒有東西就不會玩;而按我的意志擺成“綜合體能鍛鍊”,是因為我認為孩子不會組合鍛鍊、不會均衡發展。我既然按園長要求不“組織”了,也要通過我擺的器械去“組織”!

但是,當我退到一旁,把主場讓給孩子們後,我卻驚訝地發現,孩子們很會玩!這裏面還有情節、空間設計、角色、建構,甚至有數學!長達一個小時的户外活動中,沒有爭吵,更沒人閒着,只有激烈的討論和組織,五大領域哪個沒有發展?孩子們用行動告訴我:“我們會組織自己,我們會鍛鍊,我們會玩!”

對“四好”的憧憬和迷惑,對“四亂”的困惑和反思,對過去的打破,對現在的重建,讓我們逐漸看清真實、主動、有想法的孩子們,讓我們徹底顛覆了多年以來“好孩子是教出來的”這種觀念,讓我們堅信孩子有能力有自信去主動學習、建構遊戲、有個性地積極發展。這個信念將會繼續推動我以後作為孩子的遊戲夥伴,陪伴他們不斷成長。

幼兒教師的教育隨筆9

在幼兒園裏,我時常會聽到孩子們大呼小叫:“有蜜蜂!”“有蜘蛛!”……有些孩子會“勇氣十足”地衝上去踩死這些小昆蟲,甚至會肢解這些小昆蟲。孩子們的行為雖然是無意的,卻過於殘忍。我想,這也許是我們疏於對孩子進行相關的教育造成的。記得有人曾説過愛護動物的教育是給孩子上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課。於是,我在班裏開展了主題活動“動物,我們的朋友”。

在一次語言活動中,我請幼兒以“大灰狼和某某動物”為題編一個小故事。豆豆想象力特別豐富,在他的故事中不僅出現了大灰狼、小兔子,還有孩子們不常提到的蛇媽媽和小蛇。他的故事編得很有趣,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可是故事的結局卻嚇了大家一跳。他説:“蛇媽媽和小兔子把大灰狼的頭切下來當水桶,天天提着它去河邊打水喝。”孩子們聽得毛骨悚然。

在孩子們的心目中,大灰狼是兇狠、殘暴的,它常常傷害孩子們喜歡的小動物,所以孩子們會對大灰狼毫不手軟,甚至會殘暴處置。我想雖然孩子們由於年齡小,不可能辯證地理解“食物鏈”等知識,但是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在對待動物時心存一份寬容和仁慈,以免孩子們幼小的心靈種下暴力的種子。

於是,我馬上和幼兒進行了討論:“蛇媽媽噴出的毒液把大灰狼毒暈了,它不能再去追小兔子了。除了殺掉它,誰還有更好的辦法來處置暈倒的大灰狼呢?”寧寧説:“把它鎖到籠子裏。”田田馬上接口:“對。送到動物園裏。”他們的想法得到了許多幼兒的贊同,孩子們終於鬆了一口氣,看來他們更喜歡這個不那麼血腥的結局。我給予了肯定:“是的,即使是兇惡的動物,我們也不必殺掉它們。今天大家想出了更好的辦法處置大灰狼,説明你們很善良。”

我認為,生動有趣的`故事、琅琅上口的兒歌遠遠比説教更能感染幼兒。所以,在接下來的主題活動中,我經常引導孩子閲讀相關的文學作品,讓孩子從中受到感染,獲得共鳴。如,我們一起閲讀了宮西達也的繪本《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其中講到霸王龍保護和領養了他原本想要吃掉的小甲龍,孩子們驚奇地發現即使是殘暴的霸王龍也有温情的一面。而故事裏霸王龍父子相處的情景,和孩子們在家與父母在一起的情景相契合,讓孩子們產生了情感共鳴。故事最後,霸王龍和小甲龍分別的場面更是讓孩子們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孩子們認識到,人類應該善待自己的夥伴和自然界裏的一切。在平日裏,我還特意選擇諸如《吉利和古拉》《青蛙弗洛格的成長故事》等圖書和孩子們一起分享。正是在這些作品的感染下,孩子們每當看到樹上的小鳥,都會不約而同地念“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我的心中常常會湧動起陣陣感動,感受到文學作品的力量。相信這樣的“善良教育”能使幼兒的情感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引導他們學習用愛去接納整個世界。

幼兒教師的教育隨筆10

這天活動課後,孩子們陸續的上廁所小便,忽聽一陣吆喝聲:"老師,夢鑫的牙快要掉了","老師她的牙只剩下一小塊"。我快速跑進廁所,見一羣孩子圍着夢鑫,大家七嘴八舌的議論着。

看到夢鑫的眼淚快要流出來,很害怕的樣貌,我安慰她説:"夢鑫別害怕,不要緊,過幾天就會長出個新牙的"。應對這狀況,我腦海中有一種想法:此刻大班的孩子已到了換牙的年齡,儘管中班時接觸過膚淺的牙知識,但有些孩子對換牙現象還是有些恐懼,很有必要大家再一齊學習。

我就和孩子開始互動起來:"平時老師經常見有些孩子的牙變黑,大家猜一猜,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老師是平時不刷牙造成的。""老師是吃糖太多了。""老師還有,奶喝的太多,也會造成牙齒不好,變黑的。"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着。"那掉牙的時候怎樣辦?"我繼續問。"掉牙是要換牙了,我們不要害怕","掉的.牙叫乳牙,長出的牙叫新牙,也叫恆牙,恆牙才結實。"出乎我的意料,孩子們對換牙也有些瞭解。我誇獎説:"小朋友明白的還真多。"這時,我再看夢鑫時,她臉上露出了笑容。

抓住孩子的年齡階段,適時教育孩子,讓他們瞭解更多的知識顯得尤為重要。這節互動課,增強了孩子們對換牙知識的瞭解,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情,就不會緊張害怕了。

幼兒教師的教育隨筆11

良好的生活、衞生習慣的培養是幼兒園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要想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必須將我們的教育要求轉化為孩子們的需求。最近我發現孩子們在飯後擦嘴環節出現敷衍了事的現象。我對幼兒進行了仔細的觀察。我發現每次吃完炸醬麪後,孩子們的小嘴是最髒的。本週五又要吃炸醬麪了,我決定抓住這次機會。我有意在顯眼的位置掛了一面鏡子,開飯了,孩子們大口大口的吃着炸醬麪。飯後再看看孩子們的小嘴,嘿,不用説,就會知道今天吃了炸醬麪,我把然然小朋友叫到鏡子前對他説:然然,你看鏡子裏是誰呀?然然一看就咧嘴笑了起來,他這一笑其他小朋友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都好奇的跑過來。有的看着然然,有的孩子照鏡子。甜甜皺着眉頭説:哎呀,我的嘴沒擦乾淨。頓時,孩子們都爭着要看鏡子裏的自己。朋朋卻扭頭走了,不一會兒,他手裏拿着餐巾紙又跑回來説:我再重新擦擦。聽他這麼一説,孩子們興奮的每人又拿起一塊餐巾紙來,邊擦邊互相看着。通過這件事,我認識到:只有把教育要求轉化為幼兒的切實需求,再加上老師的適時的鼓勵和引導,孩子們才會把這種要求變為自覺地行動,從而鞏固自己的'良好的習慣。

今天下午,在孩子們進各個區角活動的時候,幾個孩子一下子湧到娃娃家,不一會就傳來孩子們爭吵的聲音:"我當爸爸,我先來的!""不行!我也要當爸爸,我從沒當過爸爸!"原來是馬志宏和張子旋為了當爸爸爭得面紅耳赤。只見張子旋一手抓着圍裙,一手緊拿着小鍋,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誰也不讓誰!看着看着我萌發了看看他們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於是,我躲到不遠處觀察。不一會當媽媽的欣宜也過來了,她想了想説:"你們倆個一人當一會吧?"這時馬志宏也想出了辦法:"要不今天你先當爸爸,明天我再來當爸爸,好不好?"其實,每個孩子都會遇到難題,孩子之間也難免發生爭執,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夠繞過這些煩惱,並努力為孩子鋪平前進的道路。然而我們卻忽略了,恰恰就是這些小小的,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問題,給了孩子寶貴的發展機會,使他們學會處理與同伴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學會了交往技巧。

因此,不妨再發生問題的時候多一份耐心,多一點等待,多給孩子一點解決問題的空間。

幼兒教師的教育隨筆12

早晨,我急匆匆地經過走廊,迎面遇上了正要下樓參加户外活動的小二班小朋友。“袁阿姨!”一聲快樂的呼喊打破了周圍的平靜。

我愣了一下,繼續往前走。“袁阿姨,你忘了嗎?你抱過我的!”小傢伙這麼一喊,整個隊伍立刻就興奮起來:“袁阿姨,你真漂亮!”“袁阿姨,你真帥!”“袁阿姨,我喜歡你!”甚至有孩子直接跑過來抱住了我的腿。

“袁阿姨,你真幸福!”小二班的老師打趣着説:“來,我們讓袁阿姨找找誰走得最神氣,袁阿姨會再擁抱你們!”

“好的,我們到操場上去!”我和孩子們一起來到操場,孩子們圍着我站成圓圈,點到誰的名字,誰就跑過來和我擁抱。大寶一步三跳地跑過來.兩腿順勢搭上了我的雙腿,直接就摟着我的脖子吊到了我身上:隋楊大聲喊着“袁阿姨,我來了……”張開雙臂跑過來,緊緊地抱住了我;劉衡更有趣,不僅把臉貼在我的.臉頰上.還樂呵呵地來了一句“謝謝你!”我第一次強烈地感受到,擁抱能帶給我和孩子們這麼多的快樂!

平時,我常常會在孩子們起牀的時候走進班級,幫孩子們梳梳頭髮,提提褲子,順便擁抱一下孩子。我只是順手的一個無意舉動,沒想到孩子們竟然會牢牢記得!更沒想到孩子會用這樣一種方式回報我的擁抱!感動之餘,我深深地陶醉了。這小小的擁抱不僅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也讓我體會到了做一個幼兒教師的幸福。

幼兒教師最基礎的素質要求,就是要愛孩子,並要能夠通過自己的言行讓孩子們知道“老師喜歡我”,並願意親近老師,和老師一起遊戲、學習。那麼,就讓我們從擁抱孩子開始吧!

幼兒教師的教育隨筆13

自從上了幼兒園後,貝貝總是咬指甲。看着貝貝光禿禿的手指,我心疼極了。

記得貝貝剛來幼兒園時,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又哭又鬧,總是一個人乖乖地坐着,不時地把手指含在嘴裏。我們知道,剛入園的孩子一般都會有焦慮情緒,貝貝咬指甲也許是為了分散注意力以緩解焦慮情緒。為了不強化他的行為,我們沒有過多地干預他咬指甲的行為,而是關注他的情緒,主動親近他,給他創造安全的心理環境,偶爾也會跟他講關於“小細菌藏在哪裏”和“指甲哭了”的故事。

在家的時候,媽媽給貝貝手指抹上辣椒油,告訴他:“這個特別辣,不能咬。”給他抹上苦藥,告訴他:“這個特別苦,不能咬。”還給他戴上手套,讓他咬不到指甲。這些辦法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無法徹底改變貝貝咬指甲的習慣。怎麼辦?

我知道貝貝最喜歡恐龍了,平時,他每做一件事情都會問:“老師,我棒不棒?我像不像霸王龍?”無意中我發現圖畫中的霸王龍有鋒利的爪子,能不能利用貝貝喜歡的形象改變他的`這種習慣呢?於是我找機會跟貝貝聊關於霸王龍的故事,並有意地講到了它鋒利的爪子。貝貝看看自己的手指,默默地低下了頭:“我是霸王龍嗎?”我假裝思考了一下:“不太像,你都沒有指甲,霸王龍的指甲很鋒利,能夠保護它的身體。”貝貝説:“我以後不咬指甲了,我要當霸王龍!”第二天,他對我説:“老師,你看我沒有咬指甲,我能不能當霸王龍?”我聽了暗喜,説:“嗯,快能當了,再長點就更好了!”接下來的幾天裏,我每天都會鼓勵貝貝,讓他堅持住,還不時地牽着貝貝的雙手,和他一起觀察,期待他的指甲恢復正常。一段時間後,貝貝舉着手大聲説:“老師,看我的指甲!”看着他整齊的指甲,我高興地説:“嗯,真棒,像個霸王龍,你的指甲不長不短,正合適!”

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不要輕易地責罰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利用孩子喜歡的、祟拜的榜樣去引導他們、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主動性,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幼兒教師的教育隨筆14

再過幾天就是小朋友們最喜愛的日子——“六一兒童節”,我們班組織開展了“親子剪貼畫創意製作”活動,這次手工製作活動吸引了家長們積極參與。孩子們和爸爸媽媽通過本次活動,一起慶祝屬於自己的節日。在活動開始之前,幼兒園的活動室內就已熱鬧非凡,所有的家庭歡聚一起,要比一比哪個家庭獲得“心靈手巧”家庭的稱號。

在活動現場,不少孩子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開動小腦筋發揮小創意,而原本看着挺“笨拙”的爸爸們,這時也拿起了剪刀和彩紙,細心地修剪着圖案。還有一些小朋友,雖然爸爸媽媽工作忙來不了,但是有爺爺奶奶陪伴着,也認真地嘗試着怎麼做剪貼畫。

幼兒和家長們經過近半個小時的努力,利用各種顏色的彩紙拼貼成栩栩如生的小鴨子、漂亮的蝴蝶等,各種創意作品驚喜連連。一件件富有創意和稚趣的.作品,充滿了家長和孩子們的智慧,凝聚着家長們的才華與孩子們的天真,不單吸引了孩子們,更吸引了老師們和其他家長們的眼光。通過此次活動,進一步擴充了幼兒對“剪貼畫”的認識與瞭解,進一步增進了孩子與家長的感情,有效促進了家園互動,家長們紛紛表示以後要多參加園內活動,共同促進幼兒園發展。

幼兒教師的教育隨筆15

老師要多考慮孩子的感受

今天早上,我在打掃衞生時,李明小朋友的母親跑來對我説:“老師,你把李明領進來好嗎?”我驚奇地問:“李明在哪?他怎麼不進來?”媽媽着急地説:“他今天早上不願來幼兒園,現在在幼兒園門口,就是不進來。”我放下手中的活跟着李明的媽媽來到幼兒園門口,只見李明在車上邊哭邊喊:“我不上幼兒園,我不上幼兒園!”我過去問他:“你為什麼哭?”他看了我一眼,更傷心地哭了起來。

我好不容易、哄他來到活動室,讓他坐下,等他母親走後,我蹲下身子,撫摸着他的頭説:“李明,你能不能悄悄地告訴老師,你為什麼哭嗎?”他滿眼淚水地説:“老師,我想跳舞,你能不能跟舞蹈老師説一聲,讓我跳舞嗎?”我一聽,終於明白了,原來舞蹈老師在排節目時,嫌他動作不到位,昨天把他裁了下來。我説:“咱們不跟舞蹈老師練舞蹈了,老師看你走的模特步很棒,那你就參加咱們班的節目吧!”他説:“老師,我能行嗎?你會不會又不用我了?”我説:“不會的!”只見他的臉上露出了笑容,趴在我的身上説:“老師你真好!”

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們的自尊心是多麼的強,那我希望各位老師在處理孩子們每件事情上,能多考慮以下孩子們的感受!

孩子喜歡玩沙

我們幼兒園地處農村,幼兒的户外活動場地很大,就在院子的一角有一塊沙地,平日我們都不太留意,但是最近課下活動時,我發現總有三三兩兩的幼兒蹲在沙地裏玩沙子,有的還在堆沙子,有的不只在地上畫什麼,直到上課鈴響,才戀戀不捨的離去。

今天户外活動時,本來是安排滑滑梯,可是澤乾卻跑到我面前對我説:“老師咱們能不能玩沙子呀?”我想:何不借這次機會去看看他們到底在幹什麼呢!於是我領着孩子們來到沙地裏,這時他們象一羣放飛的小鳥,“飛”到沙地裏忙了起來,一會兒工夫,子哲對我説:“老師你看我畫的村莊。”有的`在畫樹和小鳥,畫得不好沒有關係,用手一抹,重新開始,有的兩人一夥在堆小山,瞧孩子們那股認真勁兒,沒想到一塊小小的沙地,卻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通過這件事,我改變了以前的看法:總以為玩沙髒幼兒不喜歡。但是現在我覺得孩子們在這塊沙地裏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玩兒得非常盡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aoshi/om3n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