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農業經濟管理 >

農業技術創新與推行探討論文

農業技術創新與推行探討論文

一、農民時間經濟價值的提高和技術創新路徑

農業技術創新與推行探討論文

1、誘致性技術變遷理論:要素稟賦與技術創新技術創新路徑是由一國的要素稟賦決定的,世界農業技術的變遷歷史就清晰地表明瞭這一點。日本是個多山的國家,山地約佔全國總面積的76%,因此,日本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主要是採用化肥、良種和水利等技術,走的是節約土地型技術進步的道路。而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要素稟賦特徵剛好相反,人少地多、資本豐富,因此,美國採用了節約勞動型技術進步的道路。而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使農業資源利用的空間縮小,加之農業自身的粗放式經營,致使我國農業生產的資源性矛盾越發突出。小規模的農户分散經營方式不僅生產和交易成本高,影響勞動力及農業固定資產的充分利用,而且也制約了農業機械化、專業化和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和使用,致使我國農業的勞動生產率遠低於發達國家。

2、我國農民時間經濟價值提高的實證分析工資數據是衡量國民時間經濟價值最有效的指標,但是對於我國農民真實的工資數據蒐集起來非常困難,因此,筆者引用《中國統計年鑑2011》中關於城鎮居民家庭和農村居民家庭的收入情況以及城鎮居民家庭和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係數來反映我國的城鄉收入水平,進而衡量我國農民時間經濟價值的提高。因為一般而言,人均收入基本能反映工資水平,二者呈高度正相關。從統計資料來看,我國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改革開放20多年前的9.65倍;我國農村居民純收入是改革開放20多年前的9.54倍;城鎮居民家庭1978年的恩格爾係數是57.5,2010年為35.7,降低了21.8%;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1978年為67.7,2010年為41.1,降低了26.6%。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係數在40%~50%之間為小康,恩格爾係數越小,説明人民生活越富裕,恩格爾係數越大,則説明人民生活越貧困。我國人們時間經濟價值的提高不僅可以通過統計數據來衡量,還可以通過我國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看出。從生產方式來看,傳統農業技術狀況長期處於停滯狀態,農業總產出增加緩慢且主要依靠耕地面積的擴大來實現。而現代農業中的`化肥技術、機械技術、灌溉技術等使得農業總產出的增長越來越依賴於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從生活方式來看,節約時間的生活用品不斷湧入我國人們的家庭,由最初的洗衣機、高壓鍋等到如今的私家車等。各種節約時間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改變着人們的日常生活。

二、農民技術創新選擇的內在需求分析

1、農民技術創新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農民直接勞作於農業生產的前沿和農業科技應用的終端。農民的主觀需求是農業技術創新是否被採用的主要因素。但目前諸多因素導致農民對農業技術創新的有效需求不足,主要影響因素有:第一,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中,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佔到農村總人口的89%,文盲佔9.56%,較低的文化素質必然導致在新技術推廣過程中困難重重;第二,農民從傳統觀念出發,他們會比較新技術與傳統作業的投入產出比,客觀上造成了農民採用新技術具有很高的機會成本,農民認為採納新技術的預期收益會小於技術創新的投入成本,從而對農業創新技術的有效需求降低;第三,隨着城鎮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選擇外出務工,這是影響農户家庭勞動力數量的關鍵因素,一般而言,勞動力數量越多,農户越有能力增加投資進而採用新技術來擴大經營規模;第四,農業勞動力的性別結構也是影響農户採用新技術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農村男性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而只剩下老人、婦女、兒童留守,這部分人對農業技術創新的需求很低;第五,市場秩序不規範也降低了農民採用新技術的積極性,一些技術供給主體缺乏商業道德,急功近利,往往出售一些假冒偽劣的種子、化肥,使得農民對新技術望而卻步;第六,因為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導致的農民增收緩慢,加之農業家庭人口多,負擔重,致使農民採用新技術的資金嚴重匱乏。

2、農户預期收益分析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活動所產生的經濟收益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農業風險、供求關係、農產品的質量、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程度、農業技術創新水平等。而在農業技術創新水平給農民帶來的預期收益比較中,對農民影響最重要也最顯著的一個因素是農户的經營規模。一般情況下,人均耕地量和農户經營規模呈正相關關係。而農户的預期收益為農產品的單價與農產品的數量的乘積,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上農產品的價格是相對穩定的,而單位面積的產量也相對穩定,所以最終農户的預期收益由土地面積決定。很顯然,農户的預期收益和土地面積也呈正相關關係。正常情況下,生產規模和人均耕地量成正比關係,人均耕地量越大則生產規模越大,總收入也就越大。因為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起作用,農民的生產力達到一定水平之後開始遞減,此時總收入也開始遞減,在圖中表現為一條先遞增後遞減的曲線,如總收入。在其他影響因素中,如受農業風險、供求關係等影響,農户的預期收益將降低,表現為曲線總收入2向曲線總收入1下移。平均收益或邊際收益也呈現出先遞增後遞減的曲線。

3、農户預期成本分析技術創新能否得到農户的採納,還取決於該項技術的成本大小,若成本超過收益,農户肯定不願意購買這項技術。總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固定成本指成本總額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量範圍內,不受業務量增減變動影響而能保持不變的成本,如廠房、設備、廣告費等。由於固定成本在一定階段的不變性,所以隨着農業產量的提高,對應的單位農產品固定成本下降。比如當一項技術創新的固定成本為1萬元時,若只生產出一個單位的農產品,那麼該農產品的單位固定成本即為1萬元。如果生產1000個單位的農產品時,那麼該項技術的單位固定成本即為10元。因此,農產品的生產規模和該項技術創新的固定成本之間呈反相關關係。可變成本指隨着生產量變化而變化的那部分成本,比如説原材料、燃料的消耗等。提到可變成本,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邊際成本,它表示每增加一件產品所對應的成本增量,即單位可變成本。單位產品的可變成本變化規律是:剛開始隨着產量的增加,單位產品的可變成本減小,但隨着生產規模的擴大,當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後,由於邊際效益遞減規律發生作用,單位產品的可變成本開始增加,表現為一條先下降後上升的U型曲線。由以上分析可知,總成本的變化也遵循先減少後增加的規律。通過以上分析可知,隨着農户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單位產品的可變成本先遞減後遞增,致使農户經營的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也呈先遞減後遞增的規律。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因素影響着農户的預期成本,比如説非農就業機會。非農就業機會增加時,經營農業的機會成本提高,增加了農户的預期成本,反之亦然,表現為總成本曲線的上下移動。

三、農業技術創新推廣路徑探析

眾所周知,現代科學技術是新的生產力中最活躍和最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農業科技成果和先進的生產力一旦被推廣應用,並與具體的物質生產相結合,就會形成巨大的現實生產力,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快農業技術創新的實施和推廣。而一項技術創新能否得到推廣主要取決於技術創新供給主體和技術創新需求主體之間的矛盾,因此,筆者提出以下設想。

1、加速構建新型農業技術創新推廣體系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農業技術需求的主觀誘致性力量的分佈特徵不均衡,東強西弱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地區差異問題是我國農業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在促進農業技術進步時,要充分重視這種技術的空間運動特徵[11]。我國中西部地區主要以生產小麥、玉米、高粱、大豆、馬鈴薯等大宗農產品為主,這些農產品關係到整個國家的經濟安全、食品安全和社會穩定,因此,中西部地區的農業技術創新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要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契機,以政府為主導,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力量,盤活科技資產,鼓勵公共研究機構和有條件的科研機構、大專院校以不同形式開展科研工作,形成以公共研究機構為主、私營公司為輔的公私相互競爭和合作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東部地區主要以生產甘蔗、香蕉、茶葉、油菜、菠蘿、哈密瓜等經濟作物為主,且東部地區技術創新的主觀誘致力比較強,因此,東部地區發展農業技術創新應以上海和其他東部沿海城市為示範,努力擴大城市農業的影響力和輻射力,鼓勵龍頭企業、個體種養大户、外商以資金、設備、技術入股等多樣化的方式聯合創辦現代農業科技企業。比如山東省萊州登海種業有限公司就是玉米良種創新的成功典範。

2、建立健全農業現代化服務體系農業技術進入農業生產才能將技術潛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但是在技術進入和用於農業生產過程中要受到各個環節、各個行為主體的影響。農民文化科技水平對農業技術應用有重要的影響。由於缺乏科技知識,往往造成不能科學合理地安排投入、濫施化肥和農藥等不符合技術要求的現象頻繁發生。因此,要對農民進行農業技術的宣傳和培訓,以提高他們的科技水平。另外,根據前面的分析,農民的預期收益由土地面積決定,土地面積決定着農民的經營規模,因此,政府應儘快完善土地流轉制度,保證農民的生產達到一定規模,進而提高他們的有效需求,同時加強農村市場中技術市場的建秦文:農業技術創新影響因素與推廣路徑探析設,建立健全農業現代化服務體系。

3、合理安排農業科研投資的優先次序國家公共農業科研投資應該向以下投資項目傾斜: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性產品,如水稻和小麥;保障國內口糧和纖維需求的戰略性產品,如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對貧困和邊遠地區農業生產發展起重要作用的農產品,如甘薯、土豆、其他小雜糧等;在國際市場上具有重要國際地位的國家戰略性貿易農產品,如水稻、棉花、大豆、主要園藝作物品種、豬、家禽等;實現基本農業現代化所需的農業機械,如收割機、拖拉機、抽水機等;由地方公共研究機構負責的地方性特色產品,如甘蔗、甜菜、小米、高粱、地方水果、蔬菜、中草藥、牛等。中央政府應該更多地把投資集中於以下產品和研究領域:戰略性農產品,如糧食作物、棉花、畜禽產品、水產品;高技術和高投資風險技術,如生物技術。地方政府應該加強的農業研究領域有:地方特色農產品;地方優先需要發展的技術;貧困和邊遠地區有利於脱貧的技術。

4、建立農業技術創新中介服務體系從要素稟賦來看,我國農業需要節約勞動的機械技術,而農民對這種技術的主觀需求誘致力量不強,因此,難以導致科研機構的技術供給行為。而且無論是公共科研和推廣機構,還是私人科研和推廣機構,都無法直接面對中國如汪洋大海般的農户,這些矛盾都可以通過建立農業技術創新中介服務體系來解決。為使農業技術創新儘快轉化為生產力,一定要儘快完善中介服務的法律、法規,打擊假冒偽劣、坑害農民的中介組織。不僅要建立由中央到地方的農業技術創新中介組織,還要鼓勵公共科研機構和私人科研機構作為中介組織,這樣農户的技術需要通過中介組織進行彙總,中介組織再向技術創新供給主體購買相應的技術,向廣大農民提供有償服務。中介組織之間遵循相互競爭的市場經濟規律,為農户提供最優質的服務,這種模式是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欠發達國家實現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的基本途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ngji/51kyj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