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農業經濟管理 >

服務業農業產業論文

服務業農業產業論文

一、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現實需求

服務業農業產業論文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在本質上取決於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同時也包括了現代農業體系發展在內的現代農業體系的一般趨勢。我國農村商品經濟再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隨之就產生了對農業生產性服務的需求,在1983年,個別地區出現了“農業服務公司”,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也由此而興起並得到了相應的重視。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受到市場化水平的限制,再加上我國農業基本上都維持着較小的發展規模,使得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增長得相對緩慢,主要呈現出低水平和小規模的零星發展態勢,在現代農業所起的支撐和促進非常有限。但對於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本質而言,其不可能是一個孤立的產業發展過程,基於我國進入新世界以後在農業農村方面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的變化的情況下,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需求的增長,同時也為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埋下了現實基礎。

(一)由現代農業快速發展所引致的需求

由於我國當前仍然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對於現代農業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來看,是農業自身在長達兩個多世紀發展與變遷中的歷史選擇。從本質上來看,隨着工業革命的進行而形成的現代農業,具有商品化和市場化的特徵。而在實際工作中,現代農業的商品化和市場化特徵又要求其自身的產業鏈不斷細化和延伸,要逐步形成農業生產在產前、產中和產後的有機結合,建立起一套健全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而農業發展方式的這種轉變,促使生產性服務作為一種中間力量滲透到現代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中。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又對農業產生一定的發作用,並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現代農業的市場化發展。同時,儘管發展現代農業與經營規模的擴大有着密切的聯繫,但是受到國家政策和土地資源緊張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只能夠按照適度規模的家庭經營的模式。所以,不同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產業化以及跨越地區進行收割等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都是與我國小農經濟相適應的現代農業經營方式。

(二)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諾瑟姆曲線可以看出,我國的城鎮化建設正以較快的發展速度進行着。而在工業化和城鎮化不斷加快的進程中,常常伴隨着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入、農村人口也不斷向城市集中。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勞動力轉移和人口發生集中轉變的過程中,假如未能實現均衡的狀態,就會造成農業“老齡化”和農村“空心化”等嚴重性的問題,同時,還應當要注意一個長期性問題,就是新生代農民工的管理問題,由於新生代農民工在成長經歷和社會環境都與老一代農民存在比較大的差異,造成新生代農民工在內在成長和情感發展方面都沒有更多地涉及到農村,甚至還出現相當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在農村沒有分到土地。在工業化和城鎮化不斷深化的過程中,由農業勞動投入所產生的機會成本不斷積累,所以,基於比較利益和自我發展等層面上的考慮,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起來,新生代農民工往往更容易表現出離農的傾向,並且還存在成為中國傳統農民終結的.可能性。所以,由“誰來種地”這個現實問題所引發的農業生產活動外包問題,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重視,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為了迎合這一需求也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通過世界上大多數發達經濟體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工業化結算不僅僅是專業化分工加速深化的階段,更是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加速發展的時期。

(三)農業勞動力老齡化時代的現實選擇

根據相關的調查表明,高齡和超齡勞動力在我國農業生產中不僅佔有數量上的優勢,而且還對我國農業生產決策產生實際的控制作用。從當前國際上對老齡化所制定的標準來看,我國已經迎來了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時代,而且還處於不斷加快的階段。儘管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問題給我國農業生產活動帶來了較大的障礙,同時也對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其積極的一面,就是農業勞動力老齡化也催生了一定的調適機制,尤其表現在以部分農業生產活動外包的方式來提高生產效率和運營成本,通過市場化的方式有效地解決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再進一步深入分析研究,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不僅僅是當前背景下應對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現實選擇,而且還是對於未來很長一段時期裏關於“如何種地”這個問題的最佳答案。

二、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主要模式

生產性服務業的健康、和諧發展離不開農業的支持。所以,隨着農業在內涵和外延方面不斷得到擴展,其生產者對於農業生產性服務的需求也逐漸呈現出多元性和差異性的特徵。對於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在資源、經營方式和政策體制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導致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模式也有相應的差別。結合我國當前的實踐分析,對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可以進一步細分為以下三種模式:

(一)市場主導模式

市場主導模式是以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運作的,結合市場上的需求予以農業生產性服務的模式。主要涉及到以下三種服務主體:一是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過程中,龍頭企業對外提供的農資採購、生產技術培訓和物流配送等一系列相關的服務;二是開拓涉農市場,主要是農產品批發市場、農機市場和農資市場等等;三是專業農業服務公司,主要是向農業生產提供各種各樣的綜合配套和系列化全程服務。通過這類模式能夠極大程度地對各種服務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併產生相應的服務規模效應,促進運行效率的提高。與此同時,對於農民生產性服務需求具有相當強的針對性的考慮,使供需兩者之間的聯繫較為密切。但是,受到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結構的影響,導致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仍然處於發展的初期,市場體系的建設仍然十分不完善。可以看出,市場主導模式下的農業性服務所能提供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除此之外,國家對於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也缺乏足夠的政策性支持,造成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穩定性受到較大的影響。再加上服務主體自身存在較為明顯的功利性,一旦監管力度不夠就有可能導致市場風險的出現,為農民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害。

(二)政府主導模式

政府主導模式主要是通過國家相關的農業部門和涉農站所能提供的農業生產性服務而言的,其服務主體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部分:一是由政府的相關經濟技術部門、事業單位分流轉制形成的機構或組織;二是通過政府的扶持而成立並且能夠直接對農業提供生產服務的機構;三是保留傳統的服務組織。國家通過上述三種類型的服務主體來提供農業生產性服務,主要依靠政府的財政資金作為其自身的運行經費,政府主導模式具有典型的無償性特點,由於政府其中一項重要的職能就是向農業生產提供公益性服務,而政府主導模式作為現代農業生產性服務尤其是公益性服務發展的最主要模式,但是該模式也存在着不少弊端:首先就是國家在財政的投入是十分有限的,再加上受到行政體制的限制,基層服務人員的數量相對不足,工作質量偏低,其服務隊伍的建設也相對不夠穩定,造成了服務的覆蓋面較窄,工作效率大為下降;第二,服務模式過於行政化,沒有農民的切身利益直接掛鈎,未能從最大限度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引起了在實踐活動中相當一部分生產性服務供給與需求之間發生脱節等問題。

(三)農民主導模式

農民主導模式主要通過專業種養大户,或者通過村幹部、農民技術人員或者返鄉創業農民工等農村能人的帶頭、農民本着自願的性質參加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或者行業協會等為主體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模式。該模式的服務內容主要以農資供應和流通領域內的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等服務為主。該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優勢:首先是與羣眾之間的關係密切,具有一定的羣眾基礎,所以組織運行的成本會相對較低;其次就是與農民的切身利益關係密切,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最後就是服務的效率相比於其他模式要求,而服務的專業性也比較強。但是,雖然國家在金融、財政和税收等方面都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加大了對其的支持力度,但是受限於自身經營範圍和經營實力,導致絕大多數的專業大户和合作組織都依然停留在發展的初期,經管規模一直沒有得到較大的改進,難以與實力較強的市場化生產性服務企業相抗衡。

三、結束語

隨着我國農業產業得到不斷的發展,我國就一直致力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步伐,但是仍然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除了沒有能夠在更本上突破深層次的體制機制障礙外,國家農業支持政策也需要作出一定的調整,重視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存在的滯後性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ngji/e41gd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