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農業經濟管理 >

完整性詮釋有機農業論文

完整性詮釋有機農業論文

1健康原則要求保持有機產品質量的完整性

完整性詮釋有機農業論文

1.1健康的生產環境

高質量的有機產品首先來自於健康的有機農場,由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微生物和土壤動物豐富、生命力旺盛的健康土壤,生長出健康的植物,構成多樣性豐富、景觀優美、功能協調的生產環境,花草散發芳香,蜜蜂、螞蟻、蚯蚓、昆蟲大量出現,一個和諧、自然、高效的生產環境是保證有機產品高質量的第一步。如果只是一味地對環境造成破壞,有機完整性將沒有立足之地。

1.2適宜的作物品種

有機農場的建設要遵循“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原則,首先是選擇適合當地的高質量品種。有機農業不僅拒絕轉基因作物,以避免帶來健康和生態風險,更肩負着保存當地原生種、保護當地遺傳基因種子庫的使命。雖然有機農業不拒絕外來高質量種子的進入,但更主張強調生產和消費的本土化,以避免引種不當造成生產“全軍覆沒”或生物入侵等潛在風險,而這種例子在中國時有發生。因此,以當地種為主,選育適合當地環境、適宜有機種植的優良作物品種也是保證有機生產完整性的重要環節。

1.3嚴把加工、儲藏、流通質量關

有機產品首先是儘可能地少加工,保持產品營養成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即使要加工,也只能採用生物、物理和機械的方法。當有機和非有機的產品儲存在同一倉庫時,容易發生有機產品被常規產品污染的危險。為了避免可能發生的風險最好有專門的有機產品生產線和儲藏倉庫。如果不能滿足這樣的條件,也要做好將有機和常規產品分離和清洗的工作,在流通環節也最好配備有機產品專用運輸車輛,如果條件達不到,則在有機產品裝車前要徹底清洗,將風險降到最低。首先,應該對所有生產場所和生產流程的風險進行評估和分析;然後,制定防止污染的措施,例如與認證機構協商制定生產場所和機器的清洗步驟;最後,由認證機構進行檢查,採樣和實驗室分析,控制風險,確保有機產品的有機完整性。

1.4有機產品的可追溯性

有機產品的可追溯性要貫穿到“從田頭到餐桌”整個過程,以確保消費者瞭解自己消費的有機產品是健康的、安全的、可靠的。因此,有機產品必須具備可追溯性。而這也給生產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一個企業要做到生產的有機產品可追溯,必須精心準備相關文件,以應對認證機構和管理部門的嚴格審查。認證機構要對生產基地進行檢查、認證,查明生產過程是否使用過禁用物質。對有機轉換期的判定,必須要有證據證明停止使用化學合成農用化學品的日期,並提供改良和保持土壤肥力的方法,這是有機農業的一個基本目標。另外,追溯確認中應該包括生產基地作物的輪作計劃、豆科作物和綠肥的種植、間作套種、動物糞便和其他有機肥料的使用以及保持水土等內容。而且,在轉換期過程中也必須嚴格遵守有機生產的所有要求,不能使用任何禁用物質,這是有機生產的重要保障。同時,國家認監委對我國有機產品的追溯性做出了嚴格的要求。建立了有機產品和有機產品認證標誌使用的追溯系統,要求企業銷售產品需開具銷售證並建立“一品一碼”追溯體系,消費者通過查詢產品的“有機碼”就能瞭解其全部信息,此舉對於打擊假冒有機產品行為,確保有機產品完整性,規範有機產品市場行為,增強有機產品消費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2生態原則要求保持有機農場生產技術和管理的完整性

有機農場應基於活的生態系統和物質循環,與自然和諧共處,效仿自然並維護自然。有機農業採取適應當地條件、生態、文化和規模的生產方式,通過回收、循環使用和有效的資源和能源管理,降低外部投入品的使用,以維持和改善環境質量,保護自然資源。因此,生態原則體現了有機農業的和諧、循環、低碳理念,主要體現了要保持有機農場生產技術和管理完整性的要求。

2.1多樣性種植

一個健康、有活力的有機農場必然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不僅體現在環境背景豐富的多樣性,更重要的是有機作物的多樣性種植。通過間作、輪作、混作、套種等種植方式,不僅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光、熱、土、肥、水、氣等環境因子的增產作用,而且可以有效防禦病蟲害,增加種植效益,美化農場景觀,體現生態理念。通過間作、套種等方式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土壤肥力、增強有機作物的抗病能力,也是保證有機農場生產管理完整性的重要環節之一。

2.2按自然節律進行生產

中國古代的農業生產就講究根據自然節律、生物生長髮育規律,採取相應的農業技術措施,以“順天地時利之宜”,使“五穀繁盛”。在中國家喻户曉的二十四節氣反映了一年中季節的變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指導着農事活動,影響着千家萬户的衣食住行。現代有機農業生產雖然允許使用温室、大棚等技術手段以提高温度、防風抗災、預防病蟲害,但仍推崇根據作物的108席運官等:基於有機農業基本原則的有機完整性詮釋自然屬性和氣候節律進行生產,即大自然長什麼,人們吃什麼,即食在當地,食在當季,這不僅保持了食品的天然屬性和口感,更體現了遵循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理念。

2.3科學的土壤培肥

土壤肥力是衡量有機農場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維持較高水平的土壤肥力不能僅靠大量投入有機肥來實現,更需要智慧的設計和科學的實踐,體現生態、循環理念。因此,應通過適當的耕作與栽培措施維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包括:回收、再生和補充土壤有機質和養分來補充因植物收穫而從土壤帶走的有機質和土壤養分;採用種植豆科植物、免耕或土地休閒等措施進行土壤肥力的恢復;施用有機肥以維持和提高土壤的肥力、養分平衡和土壤生物活性,同時應避免過度施用有機肥,造成環境污染。通過上述有機產品基地建設手段體現有機農業生產的生態原則,以保證有機農場生產管理的完整性。

2.4促進當地消費

有機農業提倡本土化,在當地生產,同時優先供應給當地人們消費,以儘量減少運輸距離和貯藏時間,減少能源消耗,體現生態原則。中國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原生態地域很多,比如雲南、貴州、內蒙、新疆,發展有機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環境、氣候、品種和自然資源,很多龍頭企業也正是看中了這些優勢,花大力氣、下大成本投資有機農業開發,然而其生產出來的有機產品大部分由飛機運往北京、上海等地,運輸成本和儲藏成本(特別是蔬菜)非常高,能源消耗高,損害了有機生產的完整性。人們更應該推動有機消費的本土化,由當地的專賣店、超市、有機餐廳、社區等來消費有機產品,採取會員制、配送、團購、電子商務、CSA等多種行銷模式促進當地消費,體現有機農業的生態、低碳原則。

3公平、關愛原則要求保持有機產品開發目的意義的完整性

有機農業倡導建立開放、機會均等的生產、流通和貿易體系,以符合社會公正和生態公正的方式管理自然和環境資源,在所有層次上,對所有團體——農民、工人、加工者、銷售商、貿易商和消費者,以公平的方式處理相互關係。在全球化作為主流、兩極分化日益嚴重、自然資源破壞的今天,倡導人與人之間的公平、人與動物之間的公平、人與自然的公平是順應生命、順應社會發展、順應自然規律的本質需求。有機農業有責任保護當代人類和環境的健康,並防止後代的健康受到損害。關愛原則表明,有機農業的管理、發展和技術選擇應考慮預防和責任2個主要因素。人類根據實踐經驗和現有的知識所提出的一系列技術方案都要經受時間的考驗。有機農業應通過採用合理技術、抵制無法預知結果的技術來防止重大風險的發生,如基因工程技術。因此,公平、關愛原則是保持有機產品開發目的意義完整性的重要一環。

3.1價格與利潤的公平

公平價格體系對有機完整性來説至關重要。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農民、工人、加工者、零售商及消費者都必須要公平對待。生產成本之間的公平關係,即消費者支付給產品的價格和生產者獲得的利潤應該相互協調。如果有機產品的價格比常規產品高出十幾倍,遠遠高出生產成本和實際價值,那麼有機生產的完整性也將缺失。另一方面,如果農民得不到從事有機農業帶來的應有回報,大部分的利潤仍然被農業企業或貿易商所掌控,同樣嚴重損害了有機生產的完整性。

3.2公平的社會環境

有機產品的命脈是廣大消費者,是基於消費者對有機產品的信任以及對安全食品的追求,這些利於人體健康的食品應該具有環境友好性和人文關懷的因素。而這些因素都需要生產者公開、真誠、直接地面對消費者。有機完整性還要求審核生產企業,以確認他們的有機生產和加工過程是否對當地環境和經濟發展產生了影響。有機完整性還包括促進公平貿易的發展,支持當地生產機構、家庭農場、食品安全及非政府組織的'積極參與,為營造和維護一個健康、積極、向上、温暖、和諧的社會環境做出貢獻。

3.3尊重地方文化與習俗

有機農業強調個性化、地方化和本土化,要求在有機農業的原則和標準下,尊重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尊重歷史、文化、習俗,保持地方農業傳統和技術,保護地方傳統文化和鄉村文化,保障地區性結構安全(強調無化學投入品、無轉基因品種和輻射污染),這是有機農業在中國也是在全世界範圍內發展的指導原則。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農業文明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體系中佔據核心地位,它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都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農耕文化中的農諺、農事節日、飲食文化等等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瑰寶,以其中具有典型代表的二十四節氣來説,所藴含的天文、氣象、地理、自然、歷史、飲食文化相當豐富,比如“立春”就有“咬春餅、吃春盤、鞭春牛、剪春雞、塑春娃”等多個習俗,豐富有趣,取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平安吉祥。有機農業不僅僅是提供有機產品,在生產上是傳統農耕技術與現代技術的融合,在責任上是農耕文明的傳承與弘揚,在義務上是傳統文化的保護與自然的迴歸,維護我們的精神家園[14]。

3.4關注動物福利

動物福利涉及動物保護、自然環境、人文政治、國際貿易以及社會自身的發展等多個方面,有機農業重視生產中的動物福利,善待動物,不僅僅是人類愛心的體現,也與我們人類健康息息相關,體現公平原則。國家《有機產品》標準中針對畜禽生產中的飼養條件、疾病防治、繁殖、運輸和屠宰等均有明確規定,比如提供給畜禽活動足夠的空間和充足的睡眠時間;應使所有畜禽在適當的季節能夠到户外自由運動;不應使用抗生素或化學合成的獸藥對畜禽進行預防性治療;運輸和宰殺動物的操作應力求平和,併合乎動物福利原則;不應使用電棍及類似設備驅趕動物;不應在運輸前和運輸過程中對動物使用化學合成的鎮靜劑等。

3.5對人類、自然和社會的關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大量使用“生長劑”,配合化肥施進土地。生物動力農業創始人Steiner博士回答説,吃此糧食的人短期看不出有什麼不好,但他們的下一代精神系統會衰弱,他多次強調農業上的問題經常在第2代、第3代才出現,但那時並不知道問題的根源。當今社會兒童性早熟、老人痴呆症、癌症、精神病、神經衰弱的例子日益增多,也許Steiner在80年前已預言到了。有機農業給人們提供健康、安全、營養、補充生命力的食物,在增強人類體質的同時也在滋養人們的靈魂,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為人類的繁衍不息做貢獻。同時,有機農業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植物保護產品、獸藥和食品添加劑,結束農民“泡在藥水中種地”的局面,有利於改善農村日益增多的重大疾病的出現,體現出對農民的關愛。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並不高於自然,更無法脱離自然。從事有機農業,首先就要維護人們的地球家園,呵護人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尊重在土地上生長繁衍的萬物,喚醒人們重新認識天與地的關係,通過跟土地接觸來涵養人類自然的心靈,建立起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同胞關係,把人類曾經對天與地的古老智慧帶回自然和人間,順應自然之道,和諧共存。有機農業通過向人們提供健康、優質的食物,弘揚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傳播正面能量,以改變當前浮躁、壓力過大等社會不良風氣,通過推行有機慢生活逐步樹立人們樂觀、向上、相互關愛的精神風貌,為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做出貢獻。

4結語

中國有機產品市場還是個“檸檬市場”,信息的不對稱造成了有機產品產業鏈的終端環節即消費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表現出對有機產品真實性的質疑。管理部門採取的系列法規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陷。筆者認為,以下3點需要人們持續努力。

4.1尊重農民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的地位舉足輕重,農民同樣是有機農業的實踐者,處於核心地位。整個社會要懂得尊重農民,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有機農業的開發者懂得如何與農民打交道,將他們作為有機事業的重要一份子,而不是簡單的把農民當作農民工來對待,要通過利益共享、共同學習、相互關愛,使農民具有有機農業開發主人翁的意識,其才能在生產中嚴格執行標準、辛勤耕作土地、細心照看莊家,把產量和品質提高上去。同時,也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教育,努力創建一個自我學習、自我完善的生產組織,來確保有機生產環節的完整性。

4.2培養現代有機農業家

美國農業從“傳統農業1.0”到“工業農業2.0”,現在向“生態農業3.0”過渡,其核心的轉變就是培養現代農業家(Agriculturalist),要求其不但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產知識和農場管理經驗,而且是一名優秀的營養學專家和人體健康醫生,懂得如何從土地獲得對人類健康有益的食物,同時又是一個“自醒”的人,具有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溝通能力,懂得如何與別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同樣,中國有機農業的開發緊缺這方面的人才,而隨着大型國企、私企紛紛進軍有機農業,更是對有機農業專家型人才求賢若渴。值得一提的是,一大批“80後”也紛紛加入到有機農業中來,他們有熱情,有學歷,有實幹精神、吃苦精神、拼搏精神,通過5~6年在有機農業第一線的磨練,將成為有技術、懂市場、善管理的綜合型骨幹人才,從中產生一批專家型人才,對於引領有機農場可持續發展、保障“子實體”有機完整性起到關鍵作用,而這對於確保整個有機產品產業的完整性同樣至關重要。

4.3培育健康、公平、透明的有機產品市場

這不僅需要政府部門制定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加強市場行為規範引導,加大監管和懲戒力度,以確保有機產品市場的嚴肅性和真實性,有機產品開發的企業、生產者和消費者也需要行動起來,建立多樣化的溝通和信任渠道,比如國內日漸興起的有機農夫市集、有機體驗之旅、田間生產網上實時監控等都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努力建立信任與合作的有益嘗試,對於保持有機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索,增強鑑定工作的針對性,確保對鑑定對象職業水平的鑑定考試客觀真實。

4.3處理好數量和質量的關係

農業職業技能鑑定考試對象數量龐大,在探索職業技能鑑定方式多樣、模式創新中,要始終牢記鑑定質量第一的理念,創新鑑定模式不能以降低鑑定質量為代價,因此要嚴格程序,規範管理,特別是要加強對職業類別的研究分類,分析其職業崗位差別化技術要求,總結提出對不同類型職業種類鑑定考試的科學模式,推進農業職業技能鑑定可持續發展。

標籤: 論文 農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jingji/yd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