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科技 >

科技工作者個人先進事蹟材料

科技工作者個人先進事蹟材料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蹟材料吧,事蹟材料可以起到引導良好風氣、推動工作、激勵後進的作用。一起來參考事蹟材料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技工作者個人先進事蹟材料,歡迎閲讀與收藏。

科技工作者個人先進事蹟材料

科技工作者個人先進事蹟材料1

姬,20xx年任魯橋鎮科協辦公室主任。兩年來,該同志通過政策推動、利益驅動、示範帶動等措施,全鎮的科技人才引進與培訓工作開展得紮實有效。20xx、20xx年,全鎮共引進有關人才56人,組織科技培訓15期、83個班,參訓人數近萬人。人才的引進與科技培訓成果顯著:全鎮形成1.8萬畝烏鱧養殖基地,3000畝湖蟹養殖基地,1000畝泥鰍養殖基地,6000畝蘆筍種植基地,3500畝杞柳種植基地,50畝番鴨育種基地,100畝雙孢菇種植基地。1998年,被省科協命名為“省科普示範基地”。

科普示範基地建設是科普工作由虛向實轉化的重要載體。為此,姬把科普示範基地建設作為推動全鎮科技工作全面推廣的基石。

首先,審時度勢把握市場走向,強化政策引導。該同志每年兩次組織力量進村入户調研分析,面向市場,提出對策。20xx年底,通過考察,引進了雙孢菇等食用菌種植,採取反租倒包的方式,租賃100畝土地包費租給羣眾發展雙孢菇種植。鎮農技站、農經站、水利站等部門的同志在姬帶領下發展雙孢菇種植。目前,全鎮共發展大棚86個。20xx年初,在漁業養殖效益走低的形勢下,姬協調人員與韓國客商合資,引進優質泥鰍,投資1200萬元,建起了佔地600畝的泥鰍養殖場。

其次,多層次建立技術服務體系,強化科技引導。一是建立科技示範與周圍農户結對子,進行傳、幫、帶,有效地調動了農户學用科技的積極性;二是成立技術顧問組。姬聘請山農大動科院的教授、江蘇雙孢菇種植大户、縣農業局的技術人員組成技術顧問組,以專家為依託,在產前、產中、產後開展服務,所以在品種引進、技術培訓及試驗示範項目等方面都能得到較好的落實。今年以來,共舉辦各類技術培訓六次,受訓人員1600餘人。

第三是引進人才,多渠道提供農產品銷售服務,強化市場引導。兩年來,姬通過各種形式引進人才56人,不斷充實到科技示範基地中,成為了基地的科技骨幹。同時,組織成立了烏鱧養殖協會、蘆筍種植協會和漁業總支麻鴨養殖協會,不定期地向全鎮農户發佈產品信息,供農民作市場決策參考。在產品銷售方面,協同縣有關部門與農户簽訂供銷合同,確保農户利益不受損失。

魯橋鎮科技工作的有序開展,對於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帶動農村科普工作向縱深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都是姬努力工作的結果

科技工作者個人先進事蹟材料2

2月5日下午,攀鋼釩軌樑廠辦公樓420辦公室,一名青年男子盯着電腦屏幕,手指在鍵盤上跳躍。隨着各種代碼的不斷輸入,屏幕上的三維立體模型逐漸清晰了……

這名青年男子叫朱華林,是軌樑廠一名普通的職工。今年4月,他主研併成功開發"鋼軌矯直扭矩數字模型",實現了對鋼軌矯直扭矩的自動控制,大大提高了矯直效率,同時降低了電能消耗和設備損耗,在國內同行業中尚屬首創。一名普通的崗位工人,是如何成為技術人才的呢?

勤學,打下技術基礎

朱華林1996年畢業於機電學院軋鋼專業,20xx年到軌樑廠萬能生產線矯直機崗位工作。矯直機崗位處於重軌生產線的`中間位置,對重軌質量控制意義重大。萬能生產線的平立複合矯直機是從意大利引進的一套先進設備。面對全新的設備、全新的技術,朱華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遇到不懂的就看書學習,或向專家請教。

愛琢磨,是領導和同事對朱華林最深刻的印象。玩電腦遊戲是很多年輕人的愛好,朱華林也不例外。但不同的是,朱華林在玩遊戲的同時更注重對電腦知識的學習,思考得更多的是遊戲的設置和開發。幾年下來,他不僅掌握了常用軟件使用,能排除電腦常見故障,而且學會了編程等知識,為開發數字模型打下了基礎。

鑽研,夯實技術功底

平立複合矯直機自20xx年投入使用以來,隨着產能的不斷釋放,鋼軌在長時間連續矯直時,矯直輥的線速度出現了不匹配現象,使各輥之間相互干擾,產生較大的扭矩值,造成矯直機電機電阻出現過熱、燒損現象,嚴重時造成設備直接停機,不能連續生產。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軌樑廠的科研人員和崗位人員採取一次次調整輥徑等方法,減少扭矩干擾,但效果並不理想,矯直輥的線速度不匹配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為什麼會出現矯直輥的線速度不匹配現象?""扭矩值如何減小?"一個個疑問在朱華林腦海中產生,一個個破解問題的方法隨之而來,但又一次次被排除……

"能不能結合計算機數據來控制?"20xx年的一天,朱華林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緊接着,他開始進行大量的數據收集和推演。同年底,他撰寫了《矯直扭矩干擾淺探》論文,包括圖形、表格、計算公式等。這篇論文中提到的"矯直機各輥線速度匹配公式",引起了軌樑廠領導和科研人員的高度重視。

"當得知廠裏提供支持,驗證我提出的公式時,我高興壞了,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沒有因為我是崗位工人就不重視我的成果。"已過去一年多時間,朱華林講起當時的情景依然興奮不已。正是靠着這股鑽研的勁頭,朱華林和該廠型材首席工程師陶功明,以及相關工程技術人員一起,在鋼軌生產過程中大量收集數據,反覆對數字模型進行分析、模擬試驗,成功研製開發出與矯直機線速度相匹配的"鋼軌矯直扭矩數字模型"。

今年4月,"鋼軌矯直扭矩數字模型"經過多次上線調試,成功實現了矯直扭矩調整的計算機數字模型控制,解除了人工調整扭矩時因畫面顯示工藝參數不真實而無法準確判斷故障的難題,確保了計算機操作畫面上的顯示參數就是實際值。參照實際值,工程技術人員和崗位人員能夠快速、準確判斷矯直工藝對鋼軌質量的影響,從而快速進行調整,使設備得到保護,保證矯直機電機無過熱現象,有效延長矯直機電機及傳動機械的使用壽命,大大提高了設備運行效率和鋼軌矯直效率,實現了鋼軌矯直生產高效率、低成本。

勤奮,積澱技術實力

今年初,軌樑廠本着"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成立"首席工程師研發團隊",朱華林成為其中一員。當興趣愛好與工作結合時,能產生巨大的能量。如今,朱華林不僅要在生產現場收集設備運行數據,還要通過電腦軟件對生產技術進行研究和改進,參與研究的項目有四五項。

"加入‘首席工程師研發團隊’,是實現自身價值的好機會,我沒有理由不努力。"從朱華林不多的言語中,記者深深地感受到他在本職工作中的不懈追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keji/12gn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