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貿易 >

我國的加工貿易升級分析

我國的加工貿易升級分析

一、產品內分工與加工貿易

我國的加工貿易升級分析

(一)產品內分工:國際分工的新階段

產品內分工是國際分工的深化,它極大地拓展了國際分工的範圍、潛力和深度,開闢了生產率提升和經濟增長的新源泉。產品內分工(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的基本內涵是指產品生產過程包含的不同工序或區段分佈到不同國家和經濟體進行,使特定產品生產過程不同工序或區段通過空間分散化展開成跨區或跨國性的生產鏈條或體系,從而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參與到特定產品生產過程不同環節或區段的生產或供應活動中。對其概念的理解應把握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生產過程的可分性。一個產品的生產應包含不同的工序或區段,各國根據技術水平的差異,專業化生產其中的某個階段而不是全部階段。

第二,生產空間的分散性。生產過程中的不同工序和區段必須跨越國界,分散到不同國家進行生產。

(二)產品內分工與加工貿易的關係

第一,加工貿易不僅是一種貿易方式,也是實現產品內分工的一種主要形式。產品內分工是將產品生產過程所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區段,被拆散分佈到不同國家進行,形成以工序、區段、環節為對象的分工體系,而加工貿易的顯著特徵表現為跨越國界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其實質就是各國在產品不同生產環節上開展國際分工,並根據各自的生產環節實現產品價值鏈的增值的活動。加工貿易不僅符合產品內分工與生產的基本特徵,而且也是建立在自由貿易基礎上的一種貿易方式,因而它代表着當今國際分工的新趨勢。

第二,產品內分工促進了加工貿易的發展。產品內分工這一新的國際分工形式仍然是建立在比較優勢與規模經濟等因素的基礎上,有利於發揮各國在特定產品不同工序的比較優勢,並充分實現各生產環節的規模經濟,因而有利於生產成本的節約和生產效率的提高,而加工貿易作為產品內分工的一種主要實現形式,自然也就得到了促進和發展。並且越是能滿足產品內分工條件的產品,其加工貿易所受到的影響也就越大。最明顯的是電子行業。電子行業具有完備的工序可分性,具有非常低的單位價值運輸成本,所以非常適合於跨境產品內分工。從貿易數據中看到,過去幾十年貿易增長最快的20種產品,前三名都是電子類產品,根本原因就在於電子產品最容易進行產品內分工,最容易把不同的工序分散到不同國家去進行。

隨着國際貿易、金融投資的自由化,世界範圍內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生產分工的國際化日趨增強,加工貿易在全球的發展蒸蒸日上,它已逐漸成為世界各國參與國際分工的重要貿易方式,在充分發揮各國比較優勢、推動技術進步、促進產業升級、擴大出口等方面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狀況

加工貿易本質屬性在於不是獨立生產某個產品,而是承擔某個或若干特定工序活動,因而加工貿易是我國境內企業參與全球產品內分工的產物,也是我國參與國際產品內分工的主要方式。

(一)規模、數量分析

20多年來我國加工貿易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超常規、高速度、跨越式發展。據海關統計我國加工貿易總量逐年上升,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80年的16.66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8318.8億美元,增長了約499.33倍;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在外貿進出口額中的比重從1980年的4.37%提高到2006年的47.25%。我國對外貿易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4.94%,加工貿易的年平均增長速度更是達到了27.94%。根據最新的統計,2006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7606.94億美元,其中出口貿易總額為9690.8億美元,進口貿易總額為7916.14億美元。在出口貿易總額中,一般貿易出口約4163.21億美元,佔42.96%;加工貿易出口約5103.8億美元,佔52.67%;其他貿易方式出口約423.79億美元,佔4.37%。加工貿易已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方式,併成為外貿進出口持續、快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二)結構分析

近年來加工貿易的商品結構在不斷優化,逐漸從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品向以機電產品為主的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的產品轉變。目前勞動密集型產品雖仍然是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與以前相比,產品的規格和品質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等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在加工貿易中所佔比重越來越高。據海關統計,1990年,機電產品在加工貿易出口所佔比重不到35%,2003年加工貿易機電產品出口1,701.1億美元,佔加工貿易出口的比重為70.3%,機電產品已經成為第一大類出口產品。2004年加工貿易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479億美元,佔加工貿易出口的49.4%。2005年,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快速增長,機電產品進出口額達到7,771.3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額達到4,159.6億美元,佔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達到54.6%和29.2%,比2000年分別提高10.7和10.3個百分點。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加工貿易在不斷升級。

三、我國加工貿易升級所面臨的問題

加工貿易在我國的對外貿易中佔據重要地位,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在當代產品內分工的新型國際環境下,外資主導的加工貿易的不斷髮展也使我們看到了我國加工貿易自身提升和發展的不足,各種問題不斷凸顯出來。

第一,發達國家加工貿易以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而我國加工貿易的產品結構從本質上説仍以低技術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

雖然我國加工貿易機電產品出口已經超過紡織品而成為第一大類出口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也增加很快,但很多從事機電產品生產的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只是把進口的零部件由非熟練工人組裝起來,收取很低的工繳費。所以,有些機電產品的出口實際上也是勞動密集型的,屬於組裝型勞動密集型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也主要還是加工性質的,即進口零部件,特別是關鍵或核心部件,加工組裝後再出口,利用的還是當地相對便宜的勞動力。我國如果沒有加工貿易的發展,這類高新技術產品就不可能在我國加工組裝和出口。我國這些人力資本密集或知識和技術密集的產業就要推遲許多年才能建立起來,我國就還只能生產和出口紡織品,進口汽車和電腦。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説,我國目前的整體競爭優勢仍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中低技術產品或工序上,主體技術和加工製造檔次仍處於低端。

第二,我國仍處於低附加值國際分工的低端,加工貿易增值程度不高,整體附加值的增長比較緩慢當代的國際分工已經走向了產品內分工,走向了全球產業鏈上不同環節的分工。由於我國的比較優勢一直體現為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因此我國的國際分工地位也一直固化於增值能力最低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上。我國大部分地區只是把勞動密集型產品中的勞動密集生產環節轉變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中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產品的附加值並無明顯增加,我國獲得的貿易利益很小。即使是高新技術產品也不例外,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加工貿易的國內增值率普遍偏低,這是因為儘管我國已成為全球重要高新技術產品的組裝加工基地,但高附加值的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仍在國外,高端配套產品主要依賴進口。

第三,外資企業戰略目標對我國加工貿易的排擠。

外資企業在我國的加工貿易中居於主導地位,外商投資企業是我國加工貿易的經營主體,加工貿易中有80%是由外資來完成的。近幾年外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平均佔比超過75%,在高新技術產品上佔比更大,且外商獨資進料加工貿易發展趨勢增強,而國有企業僅佔10%~15%,民營企業比重更少。同時,外資企業加工貿易主要集中在我國加工貿易發展最好的東部沿海地區。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加工貿易的配套主要是在外資企業間進行,人員流動也主要發生在外資企業間,產業關聯和技術外溢效應有很大的侷限性,且發展區域集中在東部沿海。這樣,未來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主動權主要掌握在外資企業手中,其發展方向和區域規劃會受到外資企業發展戰略和目標的影響。

第四,我國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在逐漸減弱。雖然我國的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也較廉價,但根據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需要,大多數勞動力並不具備加工企業對熟練技術工人的需求,這就產生了結構性需求矛盾,成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發展障礙。隨着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周邊國家和地區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其它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也日益顯現,我國加工貿易面臨的競爭壓力將進一步增大。

四、我國加工貿易的升級:產品內分工的角度

加工貿易在我國的對外貿易、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國際分工深化的趨勢為我國加工貿易的升級提供了便利條件。由於國際分工已從產業間、產業內分工深化到了產品內,各國根據技術水平的差異,只需專業化生產同一產品的某個生產階段而無需全部階段。因此,只有順應時代潮流,加快加工貿易升級,我國才能抓住國際分工深化帶來的發展機遇,在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產環節形成組裝與製造能力,參與國際分工。在此重點從產品內分工的角度來分析我國加工貿易的升級方向。

(一)加工貿易產品結構的升級

雖然我國加工貿易以機電產品為主的局面已經形成,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比例大大增加,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也在不斷加大,這説明我國加工貿易在產品結構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實際上有些機電產品的出口也還是勞動密集型的`,屬於組裝型勞動密集型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還沒有佔到主要地位,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發達國家的加工貿易是以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的,而我國加工貿易的產品結構從本質上説仍以低技術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因此,我國加工貿易的產品結構需進一步優化,提高不同技術含量產品的生產加工,即我國要繼續沿着勞動密集型產品→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路徑參與產品內分工,使我國的加工企業更多的參與到資本、技術密集型,高新技術產品的加工生產中,特別是抓住當前以IT產業為主導的高科技產業轉移機遇,實現加工貿易產品構成向高新技術產品為主的方向轉變。

(二)加工貿易生產環節的提升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資源豐富,加工貿易的比較優勢仍然是在勞動密集生產環節上。儘管我國加工貿易的出口產品結構得到了優化,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比重在不斷

上升,但主要還是從事這些產品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那些核心零部件的製造,高附加值技術和資本密集型中間產品的生產仍在國外,我國仍處在低附加值產品內分工的低端,所獲得的貿易利益低下。因此,我們要在產品生產環節的分工階梯中上升,不斷進入資本、技術密集度高的生產環節中生產,實現勞動密集生產環節向資本、技術密集生產環節的轉變,提高國內增值率。

這就要充分利用進口中間產品的技術外溢來提高我國的整體技術水平,在原有靜態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加速資本積累,提高技術水平和勞動力素質,實現我國動態比較優勢的提升。這樣才能在產品的供應鏈系統中,沿着簡單組裝、輔助零部件製造、一般和重要零部件製造、高級組裝和核心零部件製造這類產品內分工階梯攀登,使我國的加工貿易企業所生產的中間產品逐漸從低層次的簡單產品轉向同一產業內更復雜、更精細的產品,從而實現加工貿易產品生產環節的提升。

(三)同一產品分工鏈上的升級

以上的分析都是基於對產品生產過程的狹義理解,這裏我們採用對產品生產過程的廣義理解,它將產品分工鏈條拉長,既包括上游研發設計和下游流通營銷等活動,又把品牌創新和維護活動作為廣義生產活動的一個環節。著名的微笑曲線表明,越往上游的研究開發和關鍵零部件以及下游的品牌和營銷兩端走,增值幅度越高,中間的加工製造增值幅度最小。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加工貿易還應在拉長的產品分工鏈條上升級,提高加工產品的增值含量。

具體來講,主要包括兩個方向:一是沿着產品分工鏈向上遊延伸。從最後工序開始依次向前,循着“原材料供應→簡單加工組裝→複雜加工裝配→零部件配套生產→主要原材料和技術設備的加工生產→人才交流、產品研發合作→自主研發、設計、生產→自有品牌創建”的軌跡,不斷提升加工度,提高加工貿易的增值率。目前我國的加工貿易企業大多從事產品加工製造,缺乏核心技術和研發能力,科研開發投入嚴重不足,這是加工貿易升級比較突出的問題。只有讓企業逐步形成自主開發、生產和製造能力,打造出自有品牌,才能改變我們在產品內分工中的低端位置。二是向下遊拓展。發展加工貿易營銷和海外銷售。目前,我國加工貿易主要是接單加工生產,由於加工貿易主體以外商投資企業為主,外方投資者往往是海外接單,然後將訂單拿到國內生產,這種做法使得我國加工貿易的銷售渠道被牢牢控制在外方接單人手中,造成加工貿易企業對外方投資者和中間商的嚴重依賴,並且使得大部分利潤留在了海外接單人手中。因此,我國加工貿易企業要努力開拓自己的銷售渠道,從商品流通中獲取較高的利潤,提升加工貿易在銷售環節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孫文遠.產品內分工芻議[J].國際貿易問題,2006,(05).

[2]馬強.依靠長遠產業政策-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和發展方向[J].國際貿易,2005,(03).

[3]宋志勇.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對策[J].國際貿易,2001,(08).摘要:提出產品內分工的概念,指出產品內分工與加工貿易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分析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狀況及面臨的問題,從產品內分工的角度指出我國加工貿易升級的方向。

關鍵詞:產品內分工;加工貿易;升級

標籤: 加工 貿易 我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maoyi/yyodk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