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設計與死》讀後感3篇

《設計與死》讀後感3篇

引導語: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設計與死》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設計與死》讀後感3篇

  《設計與死》讀後感篇1

站在圖書館的書架前,指尖掃過一本本書脊,懷着務必要“抱得美人歸”的心態,決心一定要找幾本好書回去認真拜讀。

最先吸引我的,便是這本書的書名——《設計與死》。設計與死亡,恰巧是我目前最為困惑的兩個問題,這或許也是我和作者的一種緣分吧。緊接着,我的目光又掃到了作者,是一個很熟悉的名字——黑川雅之。隨後我便翻閲了相關資料查找關於作者的信息,可謂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黑川雅之是世界著名的建築與工業設計師,被譽為開創日本建築和工業設計新時代的代表性人物,同時他也是日本建築協會會員、日本工業設計師協會主席。我們之前所上的專業課中老師也多次提到過他以及他所設計的作品。瞭解到這裏,我不禁對作者肅然起敬,恨不得立馬翻開書的扉頁,與作者在靈魂最深處促膝長談。

懷着一顆敬畏的心,我屏聲息氣地讀完了這本書。反覆斟酌過,熟讀深思過,沉吟不語過。我覺得我必須以一種什麼形式來紀念這本書,以及讀完了這本書以後的我。

(一)學習和創作的關係可想象為“呼吸”

作者在這一節中有一個關於學習與創作的比喻讓我在閲讀的時候停頓了一下。他説道,學習與創作的關係就像是呼吸,學習是呼氣,創作是吸氣,如果只吸不呼,人就會窒息,只有呼出氣才能吸進去。

不過在我看來,學習與創作更像是一場旅行。學習的過程就像是在旅行的途中,你沉醉於那裏的風土人情,但旅行結束後,生活又回到了原點,一切就好像是夢一場,不過你要堅信那些事情都確確實實地發生過,那些風景都真真切切地為你綻放過。對於學習來説,這就是在厚積而薄發。創作就像是旅行結束後你留下的一張張留影,以及你在旅行後將萬千的思緒凝聚成幾行幾段的一篇遊記。

(二)人生尋美之旅

作者在這一節將其稱之為“感動“,即一種心靈上的悸動。他説道,感動就是指生命中充滿喜怒哀樂時的感受。這種感覺應當與對美的感受是相同的。有這樣的感受,我們才願意為此活下去。我覺得自己恍然大悟。

我貪心地希望我的人生,也是一段尋美之旅。當這段旅程接近尾聲的時候,我能無憾地對自己説——我看夠了這人世間所有的美,我也想成為它永恆的美。

(三)在“深不見底的不安感”

作者有一個在我看來極為有趣並且可愛的觀點,他認為小孩子的出生對家人來説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但對新生兒本身卻是一件極為痛苦和殘忍事情。因為在母親的子宮中,所處環境的温度和自己的體温相同,浮在羊水中不必吃飯,不必呼吸,活得安逸且自在。然而一旦從美好的母體中被“趕”出來,就意味着必要開始面對身邊危機四伏的環境,從而生活在那種極度不安與源源不斷的生命力的夾縫之中。

關於衰老和死亡,作者説與漸漸衰老、慢慢死去相比他更喜歡活到底然後突然熄滅的那種死法很驚悚。但也很精彩。

(四)漸漸地,我明白了死亡的意義

到目前為止,説實話,我還沒有十足的底氣説我看透了死亡。因為一旦提及到死亡,我們都不夠冷靜,無論是親人的離世,亦或是偉人的逝世,都夾雜着我們太多的主觀情感,促使我們無法進行冷靜的思考。死亡對於我們來説,像是一隻一直躲在層層迷霧當中的未知個體,總有一天你也會與他面對面,但那就意味着你將與這個世界背道而馳。

  《設計與死》讀後感篇2

內容簡介這樣寫道:本書以日記形式的設計感悟,讓讀者從黑川雅之的思緒中體會他對設計與生命的理解,是奉獻給所有那些在“深不見底的不安感”和“源源不斷的生命力”的夾縫中生存,並有志進行創意與設計的人們。“生命與性”的哲學理念是他設計的永恆主題,他如同一個詩人,在時間與空間中不斷的探索,尋找這人類靈魂的棲息地。

本書適合在設計領域無法或很難前行的人們閲讀,也適合那些不能把握自己應該如何進行設計的人們閲讀。

讀完後似乎是為我打開了一扇新的門,對生和死,對設計的追問都有了新的理解,也由此領略到黑川雅之設計作品的全新內容。

“設計”實際上是為人類生活服務的一種手段,而怎樣才算是服務呢,極盡所能的討好羣眾,滿足一切的可能性麼?那麼設計就是愚昧的,其實人們所希望的只是事事隨心,在沒有什麼特殊情況的時候能夠舒舒服服洗個頭,能吃一頓色香味俱全的飯菜,沒有什麼能比享受這樣的服務更讓人心滿意足了。在此基礎上,人們再根據自己的特點或心情提出要求就足夠了。

其實設計也是如此,作為內行,要有自己的見解,根據自己的想法去設計。沒有想法的人才會看上去和藹可親,虛心聽取客户的意見。所謂“服務”,應該是為了讓別人高興而提出自己的建議,而且很負責地、默默地安排好工作。要有自己職業品味,向人們提供自己覺得最好的,並被一般人接受。

書中對於自然的描述令我第一次脱離自然形態和設計的關係,感受到我們是存在在這廣袤無垠的宇宙裏,在不斷新陳代謝的自然裏啊,而這生命和好的設計有着十分微妙又緊密的聯繫。

每一天的重複,眼中觀景的不斷重複,一刻不停的忙碌或是浪費,我們甚至忘了自己在呼吸,在迸發着生命力。知道有一天,一夜醒來發現柳樹全都抽芽了,或是天地全都籠罩在一片皚皚白雪的靜謐之中,才能有些許我們也是自然中一個生命體!而生命的美好不應該只是驚喜,就像設計也是一樣,高樓水杯座椅枱燈等等不斷充斥在我們的眼裏,發現觀察,吸收然後重新闡述它們!就像在呼吸一樣,不要忘了自己是活的,不要忘了自己在一呼一吸中能完成很多事情。在做實際的時候不要忘了自己是生命體,這一點,就足夠我們汲取很多了。

我們從母親温暖安全的襁褓中被冷不丁的扯出來,真空的柔軟被突然湧入的各種氣體劃破,活生生的塞入脆弱的器官。哭。人生來何嘗不是痛苦的呢?為何後來卻變成了這樣的依戀,情感、記憶、慾望控制着我們,而這些,事實上是美好的吧。喜歡一個城市因為那個城市有自己喜歡的'人;喜歡一把梳子因為那是媽媽來學校看我時買的;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不斷努力奮鬥這,約束着自己,這些都是美好的。

生命這種東西很難講,黑川雅之在書中説自己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像拋物線,曾經達到頂端,然後慢慢衰弱,他希望他能夠奮鬥到底,然後突然熄滅。

其實我們都曾想過要如何如何對家人對身邊的人好,讓他們更加舒服,肯定我們,例如母親希望我怎樣我就願意按着她的意願來生活,而死亡其實對於我們自己沒有什麼特別大的痛苦,痛苦的是還被留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雖然很無奈,但説實話我們只能管理好自己的人生,努力愛護好自己,堅持好自己的夢想,重要的是對得起自己,為了他們不要辜負生命,不斷努力和奮進。又如果是一個選擇做設計師的生命,要更加謹慎和珍惜這樣的身份和機遇,用生命去表達出自己的態度。在最後生命戛然而止的時候留下的是餘韻,靈魂。設計為善,設計師為人類造福,成就自己,是偉大的職業。

而實現這一切,欲求很重要,而成為欲求的對象也很重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起生拉硬拽,疏通開導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表現也是作為一名設計師,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很多很多,但是,如果對方不肯聽你説,那麼,無論你怎麼費盡脣舌,也不能將你的想法傳達給對方。

與其強迫不如疏導,這一點很重要。

個人,環境;人的語言,“物的語言”;生與死;死機交替;情感和欲求。

設計和生命一樣,能從生命裏領悟到的,也都在設計裏。

  《設計與死》讀後感篇3

這本書是我讀黑川雅之的第二本書,最初選擇這本書的原因之一是它的書名——《設計與死》

黑川雅之被稱為“東京的達芬奇”,作為日本建築和工業造型設計界的代表人物,黑川雅之本身就像是一部活的工業設計文明發展史。“生命與性”的哲學理念是他設計的永恆主題,他如同一個詩人,在時間與空間中不斷探索,尋找着人類靈魂的棲息地。本書以日記形式的設計感悟,讓讀者從黑川雅之的思緒中體會他對設計與生命的理解,是奉獻給所有那些在“深不見底的不安感”和“源源不斷的生命力”的夾縫中生存,並有志於進行創意與設計的人們。

這本書和其他的書不一樣的一點是他目錄,並沒有分章節,而是像日記一樣的心靈感悟,不僅僅有關設計,更關乎態度,讓我受益匪淺。黑川雅之對生死的考量留給自己,也讓他對設計和生活的觀察有所啟發。 他的隨筆,帶給我最大的幫助並不只是想獲得得新的靈感,更是看到他所分享的困惑也是自己的,他思考的過程會讓我覺得自己也經過了前人的坎,增加了對自己的重新審視的角度,比如會問自己如果是我在這種情況下會如何做呢的問題。他的許多想法會讓我有茅塞頓開的感覺,這是一本兼具設計與人生哲學的心靈雞湯。

對於設計:

一般來説設計範圍是指,用物品的形式來滿足各種各樣的慾望和需求,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設計範圍就是“完善創造物品的條件”。 …… 所謂“慾望的收斂”,如果換個方式説,其實就是“美”的生成問題。

“產品就是自我的表達”,一味的迎合不如展示自己,吸引來有相同想法的人。只有從特殊的“自己”出發,才能與他人產生真正的共鳴。

並不是説為別人做事就能算作是提供服務,邀請他人進入自己當前的生活,產生人與人之間的共鳴,這才能算作是提供服務吧。

對世界上隨處可聞之物,以及各種語言認真聆聽,你就會漸漸感到美聲入耳,動人心絃。

“人的語言”幫助我們進行思考。詞彙不僅僅具有理性,而且還具有感覺上的、空間上的特性,“物的語言”也具有理性及感情色彩。

對人:

我本人之所以喜歡一個城市,一定是因為那裏有我喜歡的人。首先與人相識,然後開始喜歡這個人,接着開始喜歡這個人居住的城市。人是一個城市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説對於一個城市的感情是從宏觀開始的,那麼對人的愛則是從某個單獨的人開始的。這種單一性相當重要。

也許因為過於進步,過於發達,人類可能會自我毀滅。死會在追求生的完美中降臨,這真是發人深省的話題。

在死亡這種通常的宇宙形態下,出現了生命這樣一種異常現象,我們人類只不過是從屬於這種異常現象而已。所謂的死亡,就是成為灰塵,成為煙雲,重新成為原子。在這裏,生命存在之前的原子狀態可謂是廣闊無邊的。如果説出於一種完全的巧合,原子世界裏出現了生命,那麼死亡才是自然而然的,才是生命的唯一歸宿。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yyokr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