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集合)高二生物教案8篇

(集合)高二生物教案8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集合)高二生物教案8篇

高二生物教案1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瞭解變異的類型和可遺傳變異的來源。基因突變才能產生新基因。

2.掌握突變的概念,理解基因突變的原因。

3.瞭解基因突變的種類、特點,理解基因突變的意義。

4.瞭解人工誘變在育種上的應用及其成就。

(二)能力訓練點

1.對學生學習方法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及綜合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基因突變的學習,不但可以使學生懂得生物界豐富多彩的本質,還可以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教育。

2.通過例舉我國在誘變育種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四)學科方法的訓練點

1.前面學習了遺傳知識,再學習變異,從而認識遺傳和變異是對立的統一關係,由此形成學生辯證的思維方法。

2.學習了利用基因重組可通過雜交方法育種,還應使學生了解利用基因突變可通過化學的方法和物理的方法誘變育種。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及解決辦法

基因突變的概念。

[解決方法]

(1)通過出示基因結構變化的示意圖,加深學生對基因突變內涵的理解。

(2)課堂教學中不斷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概念的運用達到鞏固概念和知識遷移的目的。

2.教學難點及解決辦法

基因突變的原因。

[解決辦法]

對人類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病因結合圖解進行分析,使學生真正明白基因突變的原因DNA複製過程也可能發生差錯,基因中個別鹼基的變化,就會造成性狀改變。

3.教學疑點及解決辦法

為什麼説基因突變是變異的主要來源

[解決辦法]講明基因突變與基因重組的區別,聯繫實際舉例。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方法

講授、談話。

五、教具準備

基因結構變化示意圖,短腿安康羊和正常綿羊圖,果蠅的白眼、殘翅圖,人的白化病圖,玉米的白化苗圖和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病因圖解,鐮刀型貧血症紅細胞和正常型紅細胞比較圖,板書內容投影片,多媒體教學設備

六、學生活動設計

1.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學。

2.引導學生觀察基因結構變化的示意圖,認識基因突變的實質。

3.幫助學生分析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病因圖解,理解基因突變的原因。

七、教學步驟

通過銀幕顯示,讓學生明確本堂課應達到的學習目標:

瞭解基因突變的概念、種類、特點、以及基因突變的原因和誘變育種。

能力目標與德育目標體現在教學中。

(一)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引言:

生物都能產生自己的後代,倘若後代像親代就是遺傳,後代不像親代出現了差異就是變異。前面我們對遺傳問題進行了學習,瞭解了主要遺傳物質是DNA,DNA控制生物遺傳性狀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基因,等位基因的傳遞遵循分離規律;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傳遞遵循自由組合規律;性染色體上的基因遺傳又與性別有直接關係。總之,遺傳的問題很複雜,生物的變異也同樣如此。

下面學習第二節生物的變異。

提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教材P190第12段。

銀幕顯示自學提綱:

1.變異分為哪兩大類怎樣區別舉例説明。

2.可遺傳變異有哪三種來源

檢查自學效果。

在學生回答了第一問後,強調:遺傳的變異不是環境條件影響而引起的性狀改變,而是遺傳物質發生了變化,這種變異能在後代中重新出現。

提問:通過美容手術,單眼皮能變成雙眼皮,這種雙眼皮能遺傳嗎説明理由。

在學生回答了以上問題和提綱中的第二問後,再提問:一豬生九仔,連母十個樣,這種個體間的差異,主要是通過什麼產生的

(答案:通過基因重組產生。)

過渡:基因重組能使後代產生變異是因為能產生新的基因型,而基因本身不發生任何改變。如果基因的結構發生了改變呢這就是我們下面要學習的內容。

一、基因突變

以提問的方式複習舊知識。

(1)什麼叫基因

(2)基因的分子結構是怎樣的

學生在回答了以上兩個問題後,強調:基因主要是在染色體上,是具有遺傳效應的因中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順序就代表遺傳信息,不同的基因,脱氧核苷酸排列順序不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提出問題,讓學生讀書(教材P190P192頁上的第一段)。

銀幕顯示自學提綱:

(1)基因突變的實質是什麼

(2)基因突變分為哪兩種類型

(3)基因突變有哪些特點

(4)基因突變的意義是什麼

檢查自學效果。

在學生回答第1問後,銀幕顯示基因結構變化的示意圖(圖中變化的個別基因在閃爍,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講述:強調基因結構不管按以上的哪一種情況變化,歸根結底都是鹼基的排列順序發生了改變(這就是基因突變的實質),從而改變了遺傳信息,引起生物性狀的變異。比如,正常色覺變成紅綠色盲就是由於基因突變產生的新性狀。

(一)基因突變的概念

(要求學生在書中P190上勾畫出來。)

講述:

基因突變是基因結構的改變,屬於分子水平上的變化,因此,在光學顯微鏡下是看不見的。那麼,我們怎樣知道基因發生突變了呢

銀幕顯示:短腿安康羊和正常綿羊圖。

講述:

在1919年,挪威東部一個莊園的羊羣中,突然出生一隻小羊羔與眾不同,它的身體長,腿很短,管理人員對它特別關照,把它養大後,它就成為了一個新品種,取名為安康羊。這個變異個體就是通過基因突變產生的。因此,通過表現型就能知道基因突變是否發生了。

請學生回答基因突變的類型(基因突變可分為兩種類型:自然突變和誘發突變。)

引導學生歸納基因突變的特點:

①廣泛性

②突變率低

③一般有害(這部分內容主要通過下面的舉例講明。)

銀幕顯示圖:果蠅的白眼、殘翅,人的白化病,玉米中的白化苗。

首先對以上圖作一般的介紹。

講述:

基因突變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從病毒到動植物以及人類都會發生,人類的遺傳病基本上都是基因突變所形成的。突變其實也不容易發生,在高等生物中,大約10萬到1億個生殖細胞中才會有一個生殖細胞發生基因突變。

設問:基因突變能發生在生殖細胞中,也能發生在體細胞中,其變異性狀都能延續到下一代嗎

只有發生在性細胞中,突變的基因才能通過受精作用直接傳給下一代。

基因突變一般對生物的發育有害,使生物難以生存。比如,人類中的遺傳病基本上是通過基因突變產生的。基因突變有害,但也不是絕對的。比如:水稻矮杆這一突變性狀,在多風高肥地區,可抗倒伏。另外,基因突變能增強農作物的抗病性,提高動物的繁殖力。

由於基因突變與基因重組不同,基因重組主要是非等位基因組合關係的變化,產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變是基因內部的鹼基對的增減或更換,產生出遺傳物質的新類型,產生了新的基因。因此,基因突變是生物變異的主要來源,是生物進化的內因,生物沒有變異就沒有進化。

過渡提問:基因突變是怎樣產生的呢

(二)基因突變的原因

以人類的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為例。

銀幕顯示:正常型紅細胞與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的紅細胞的性狀比較圖。

講述:

鐮刀型貧血症是一種異常血紅蛋白病,一旦缺氧,患者紅細胞變長成鐮刀型,血液的粘性增加,引起紅細胞的堆積,導致各器官血流的阻塞,而出現脾臟腫大,四肢的骨骼,關節疼痛,血尿和腎功能衰竭等症狀,病重時,紅細胞受機械損傷而破裂產生溶血現象,引起嚴重貧血而造成死亡。

銀幕顯示: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病因的圖解

提出問題與學生一起找原因。

①正常人和鐮刀型貧血症病人的紅細胞為什麼不一樣

②為什麼鐮刀型貧血症病人的血紅蛋白中的穀氨酸被纈氨酸取代

(圖中變化的氨基酸和鹼基在不停的閃爍,引起學生的注意。)

強調:鐮刀型貧血症發病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紅蛋白的基因中的個別鹼基發生了改變。

提問:基因突變一般發生在細胞生活的什麼時期(可讓學生討論,找出答案。)

設問:DNA複製一般是嚴格的,準確無誤的,為什麼會出現問題

講述:

由於在一定環境條件(如射線、化學污染)下或生物內部某些因素(如代謝中產生的過氧化氫)的作用下,DNA複製過程發生了差錯,在DN中,發生了鹼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其結果使原來基因中的鹼基種類、數量和排列順序發生了局部的改變,從而導致原來的基因變為它的等位基因。這種基因中包含的特定遺傳信息的改變,必然會引起生物性狀的改變。

(三)誘變育種

指導學生讀書:

1.什麼叫人工誘變

2.人工誘變常用的方法是什麼

人工誘變和雜交育種一樣能創造動植物新品種,除此之外還能創造微生物新類型。國內外運用人工誘變的方法培育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品種。

舉例:青黴素高產菌株的培育。通過人工誘變的方法培育出新的變異菌株,大大增加了青黴素的提取量。現在青黴素能廣泛應用於醫療,是人工誘變的一大功勞。

農業方面,我國通過人工誘變,培育出了200多個優良品種。比如,東北的黑農5號、6個大豆品種,其含油量比原品種提高2.5%,產量也提高16%。又如,浙江輻音一號早稻,山西太輻19號小麥,黑龍江5號大豆等,我國在誘變育種方面是很有成就的。

最後對誘變育種的優缺點進行歸納。

(二)總結、擴展

基因突變是基因分子結構的改變。在一定的外界條件或者生物內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複製過程出現小小的差錯,造成了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順序的改變,最終導致原來的基因變為它的等位基因。這種基因中包含的特定遺傳信息的改變,就引起了生物性狀的改變。

基因突變具有廣泛性,在動物界、植物界以及人類,甚至細菌、病毒各種生物中都可能發生。基因突變不同於基因重組,基因重組是基因的重新組合,產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變是基因結構的改變,產生了新的基因,產生出新的遺傳物質。因此,基因突變是生物產生變異的主要原因,為進化提供了原始材料,又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佈置作業

銀幕顯示:

1.一對夫婦所生子女中,性狀上差異較多,這種變異主要來自

[]

A.基因重組

B.基因突變

C.環境影響

D.基因分離

(答案:A)

2.某自花傳粉植物連續幾代開紅花,一次開出一朵白花,白花的後代全開白花,其原因是

[]

A.基因突變

B.基因重組

C.基因分離

D.環境影響

(答案:A)

教材P195中複習題:一、填空題二、選擇題。

(四)板書設計

第二節生物的變異

一、基因突變

(一)基因突變的概念

(三)誘變育種

八、參考資料

1.鐮刀型細胞貧血症主要流行於西非與美洲黑人中,我國廣東佛山地區也有這種病的發現。鐮刀型細胞貧血症會對人的身體帶來很大的影響,對人的生存很不利,但若是雜合體時,對瘧疾有較強的抵抗力。當瘧原蟲寄生在他們的紅細胞時,患者的紅細胞便粘附於血管壁,因缺氧而變成鐮刀型。紅細胞被破壞時寄生蟲也被破壞。

2.植物的芽變是在植物個體發育較後階段發生突變的結果,只限於某一性狀,其它與原品種一樣。通過嫁接(無性繁殖)可把這一新性狀保存下來從而培育出新品種。比如,温州早桔均來自於温州蜜桔發生的芽變。

高二生物教案2

知識目標:

理解從基因文庫中獲取目的基因

描述PCR技術擴增目的基因的過程,瞭解其原理和條件。

瞭解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能力目標:

(1)通過對書中插圖、照片等的觀察,學會科學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能利用課本以外的資料和信息解決課內學習中發現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後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通過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科學方法的正確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比較、判斷、推理、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具備能運用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評價和解決某些實際問題的能力。

(4)對於基因工程操作實例做到能理解、能介紹,從而培養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能力及良好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現代先進生物學技術,讓學生了解到生物技術給人類帶來的貢獻,通過把現在所學知識與社會相聯繫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的重要意義。激起學習的熱情和願望。

教學策略

教材處理

在教材處理上,本節課按照課本知識的編排順序來進行教學,在過程中通過問題探究和問題情景的創設來合理過渡,並遞進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以問題為主線,探究過程環環相扣,有利於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思維。

教法學法

教法:主要以多媒體演示法、問題啟發式教學法、情景創設啟發式教學法、知識遷移比較教學等方法。

學法:觀察、理論推導、對比學習、總結歸納、課外延伸探究等方法。

媒體選擇

(1)用flash軟件製作的基因文庫建立過程的三維動畫

(2)用flash軟件製作的PCR技術過程的三維動畫

(3)用PowerPoint製作的演示文稿

高二生物教案3

第二章 組成細胞的分子

第一節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2課時)

教學目標

1. 簡述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説出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嘗試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探討細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種類。

3.認同生命的物質性。

教學重點

(1)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教學難點

(1)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引入 在科學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對於生命是有什麼物質感到非常神祕,認為生命是特殊物質構成的,一直到19世界,仍然人們仍然認為生物產生出來的物質,在體外是不可能合成的。同學們已經學習了兩年的化學化學知識,知道自然界的物質都是有元素來組成的,那麼組成生命的 元素有哪些呢?

分析p16的表格,提出問題,從這個表格中,同學們能對組成生命的元素有什麼印象。

組成生命的元素在地殼中也存在,説明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的'統一性;另外細胞中的各種元素與地球組成的比例不一樣,也説明了生命物質的特殊性。

分析資料,發表自己的看法

組成細胞的元素 概述組成生命的元素。結合p17兩個餅形,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大量元素( C、H、O、N、P、S、K、Ca、Mg)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提出問題:在兩個統計圖中顯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的?可以簡單解釋一 下碳在生命物質中的地位

組成細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 H O N P S K Ca Mg 微量 元素:Fe Mn B Zn Cu Mo Cl(鐵門碰醒銅母氯)

最基本元素:C 基本元素:CHON 主要元素:C H O N P S

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O(鮮重)C(乾重) 觀察圖表,歸納。

組成細胞的化合物

無機化合 物:水 無機鹽

組成細胞的化合物

有機化合物:糖類 脂質 蛋白質 核酸

生物體和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 機物是蛋白質(鮮重)

生物體和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和有機物是蛋白質(乾重)

思考與討論

1.提示: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的區別主要看它們的分子組成中是否有 碳元素,如糖類是有 機化合物,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水是無機化合物,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當然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區別。對這兩類化合物的嚴格區分,請參照化學教科書。

2.提示:細胞中最多的有機化合物是蛋白質,無機 化 合物是水。蛋白質是組成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在生命活動中起重要作 用;水是生命之源,離開水,生命活動就無法進行。

3.提示:植物 的葉肉細胞、果實細胞和種子的細胞中通常含有較多的糖類、脂質和蛋白質。如禾穀類的果實、種子中含澱粉(多糖)較多;甘蔗的莖和甜菜的根含蔗糖多;花生、芝麻種子中含脂質多;大豆種子中含蛋白質多,等等。要想從植物的果實、種子中獲得糖類、脂質和蛋白質,就要設法使細胞破碎,再將這些物質提取出來。

分析數據,完成討論題:

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以問題引導:你的實驗材料選擇了什麼?你預測你的實驗材料還有什麼有機物比較多?你選擇的試驗儀器和試劑是什麼? 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實驗、彙報實驗結果。

練習

基礎題

1.(1);(2)√

3.B。

拓展題

1.提示:細胞是有生命的,它可以主動地從環境中獲取生命活動需要的元素。這是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之一。

2.提示:不能。生命系統內部有嚴謹有序的結構,不是物質隨意堆砌而成的。

高二生物教案4

  一、指導思想

經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小組的協作精神、讓學生經過現象觀察事物的本質,從而認識和揭示自然科學規律,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追求真理的意識,切實讓素質教育落實到實處、

二、實驗目的

1、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2、使學生有“親身經歷和體驗“,同時能夠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要求

1、演示實驗必須按大綱要求開足,教師在課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實驗、經過觀察實驗現象,使學生能夠獲得感性的認識和驗證,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若有條件可改成分組實驗,增強學生的切身體驗、

2、學生分組實驗,也要按教學大綱的要求把學生實驗全部開齊、對於學生實驗,若能當堂看清實驗結果的須在實驗室裏教師指導下進行,教師監督學生對每個實驗到達操作規範、熟練的程度;培養他們濃厚的生物學興趣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實驗課的.教學方法

實驗課教學應根據教學目的、教學資料、學生實際和設備條件等因素,採取探究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多動腦、多思考,鍛鍊自我能找到一些新方法、新步驟;在講授理論知識時,最好讓學生經過實驗的方法去歸納出這些知識,這樣做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思路與方法;加強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遷移,有利於充分發揮其科學思維和想象力、

五、實驗教學的準備工作

1、制定出本學期實驗教學進度計劃,並寫明實驗目錄,寫明實驗的日期、班級、節次、名稱,教學中按計劃安排實驗、

2、任課教師須將實驗通知單提前送交實驗室,實驗教師必須將每個實驗用到的儀器、藥品以及其他有關事宜提前準備好,做到有備無患、

六、將德育工作滲透於教學中

1、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明確相互協助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團結合作的精神、

2、要教育學生遵守實驗規則,愛護財務,節儉用水、電、藥品,從而養成勤儉節儉的美德、

3、要求學生嚴格認真的按照實驗要求來操作,細心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

4、培養學生井然有序的工作習慣、實驗結束後,把儀器放回原處,整理好實驗台,填寫好實驗記錄、

高二生物教案5

一、大腸桿菌

1.大腸桿菌屬於革蘭氏________性菌,為________型的腸道桿菌。

2.結構:屬於________生物。

3.用途:是在________技術中被廣泛採用的工具。

4.與人類的關係:它生活在人類的________中,一般對人________(“有”還是“無”)害。有一些菌株對人體能產生危害,因為它們可以侵蝕________併產生________。任何大腸桿菌如果進入人的________系統,都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答案:

1.陰 兼性厭氧

2.原核

3.基因工程

4.腸道 無 腸黏膜 毒素 泌尿

二、細菌的培養和分離

1.細菌的培養:

(1)細菌的繁殖:細菌以________的方式繁殖,分裂速度很快,約________分裂一次。

(2)培養細菌的方法:培養細菌,需要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移到________中,一般用________來轉移帶菌的培養物。

(3)用不同培養基培養細菌的差別:

接種後,培養細菌的培養基類型 接種方法 接種後培養的時間(單位:小時) 培養結果

液體培養基 接種環直接接種 培養8 h後 每毫升培養基中有________個細菌

固體培養基 用接種環在培養基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接種(該法還可以用於______) 培養10~20 h後 一個細菌細胞會繁殖成許多個細菌細胞,這些細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細菌的分離:

(1)分離的方法與特點:分離細菌有________和________2種。前者方法簡單,後者操作複雜,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易分開。

(2)本實驗進行大腸桿菌分離,是用________法,就是在________培養基上進行細菌的________。

答案:1.

(1)分裂 20 min

(2)已有細菌的培養物 新的培養基 接種環

(3)幾億 劃線 分離細菌 緊緊聚集在一起菌落

2.(1)劃線分離法 塗布分離法 單菌落

(2)劃線分離固體平面劃線培養

三、滅菌操作

1.滅菌操作的原因:為了獲得________的培養物,其關鍵是防止外來________的入侵污染。因此,在培養微生物時必須進行________操作。

2.無菌操作的條件:

(1)首要條件是________必須是無菌的;

(2)________必須是無菌的;

(3)________的過程必須是無菌的等。

答案:1.純淨 雜菌 無菌

2.(1)各種器皿 (2)各種培養基 (3)菌轉移操作

四、大腸桿菌的培養和分離實驗

1.實驗目的:

(1)進行大腸桿菌的________,利用________培養基進行細菌培養的操作;

(2)進行大腸桿菌的________,用________培養基進行細菌的________培養;

(3)説明大腸桿菌培養的條件和操作要求的原理。

2.實驗步驟

(1)滅菌:用________在________壓力下對LB液體培養基、LB固體培養基和培養皿進行滅菌________min。

(2)自________向________中轉移並分裝固體培養基:

待冷卻至______左右,將三角錐形瓶中的______培養基,在______上分裝至幾個______中,製成______培養基。

(3)將大腸桿菌自________轉移到________中的________培養基中培養:

將大腸桿菌用________在無菌操作下接種至三角錐形瓶中的________培養基中,在________搖牀振盪培養________,完成大腸桿菌的培養。

(4)將菌液在________培養基上進行________分離:

從前一步培養得到的菌液中獲取菌種,用________以__________法接種至第二步所製得的__________培養基中,在________℃恆温箱中培養________h後觀察菌落。

(5)菌種保存:

在無菌操作下將________用________取出,再用________法接種在________上,________培養________後,________冰箱保存。

3.分離實驗的結果及相應結論:

觀察中若看到在________的末端出現________,則表明菌已被分離了。

4.大腸桿菌分離的用途:________的通用方法,也是用於________的最簡便方法之一。

答案:1.(1)擴增 液體 (2)分離 固體平面 劃線

2.(1)高壓鍋 1 kg 15 (2)三角瓶 培養皿 60 ℃

固體 超淨台 培養皿 固體平面 (3)斜面 三角瓶 液體

接種環 液體 37 ℃ 12 h (4)固體平面 劃線 接種環

劃線 固體平面 37 12~24 (5)單菌落 接種環 劃線 斜面 37 ℃ 24 h 4 ℃

3.劃線 不連續的單個菌落

4.消除污染雜菌 篩選高表達量菌株

核心解讀

1.微生物、細菌與大腸桿菌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1)概念內涵:其關係圖解見下

(2)結構上:三者都是結構簡單,形體微小的生物,但是從細胞角度看其結構是不同的,具體如下:

2.培養大腸桿菌的LB培養基中有各種物質,為什麼選擇這些物質,這些物質有什麼作用呢?

(1)人們按照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不同需求,配製出了供其生長繁殖的營養基質——培養基。雖然各種培養基的具體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五大營養要素,即水、無機鹽、碳源(提供碳元素)、氮源(提供氮元素)和生長因子(不同的細菌需要的各不相同,有物種差異,它主要補充自身不能合成的或合成能力較弱的,但卻是生長繁殖必需的物質)。見下表:

微生物的營養要素 定義 功能 類型 化合物類型 常用物質

碳源 凡可構成微生物細胞和代謝產物中碳架來源的營養物質稱為碳源 構成細胞物質,供給微生物生長髮育所需要的能量 無機碳(自養型微生物用) 無機物 CO2、NaHCO3、CaCO3等

有機碳(異養型微生物用) 蛋白質、核酸類 牛肉膏、蛋白腖、花生粉餅、明膠、氨基酸等

糖類脂質等 葡萄糖、蔗糖、澱粉等

氮源 凡是構成微生物的細胞物質或代謝產物中氮素來源的營養物質稱為氮源 主要是提供合成原生質和細胞其他結構的原料,一般不作能源 無機氮 銨鹽 NH3、(NH4)2SO4

硝酸鹽 KNO3

N2 空氣

有機氮 牛肉膏、蛋白腖、醇母膏、尿素、明膠等

生長因子 一類對微生物正常代謝必不可少且又不能從簡單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所需極微量的有機物 一般是酶和核酸的組成成分 酵母膏、玉米漿、黃豆餅粉、動植物組織液、麥芽汁等,複合維生素

水 作用:組成成分;反應介質;物質運輸媒體;熱的'良導體

無機鹽 作用:維持滲透壓、pH等

(2)大腸桿菌的LB培養基

微生物的營養要素 本實驗中大腸桿菌LB培養基配方 培養基配方與微生物營養要素的對應關係

LB液體培養基 LB固體培養基

氮源、

碳源、

無機鹽、

生長因子、

瓊脂1 g

蛋白腖0.5 g 主要提供大腸桿菌的氮源、碳源需求

酵母提取物0.25 g 主要提供生長因子

NaCl 0.5 g 提供無機鹽

水 50 mL 提供水

(3)此外配方中還要注意pH等。

3.該實驗中這些操作的原因

(1)三角錐形瓶中的LB固體培養基滅菌後,需要冷卻到60 ℃左右時,才用來轉移和分裝,製成固體平面培養基,為什麼?你用什麼簡易方法快速估計該温度?

因為三角錐形瓶中的LB固體培養基中有瓊脂,它在98 ℃以上熔化,在44 ℃以下凝固,當冷卻到60 ℃左右時,不會因温度過高燙手而不易操作;也不會因為温度過低而使三角錐形瓶中的培養基凝固,最終無法轉移分裝製成新的平面培養基。

簡易估計温度的方法:可以用手觸摸滅菌後的三角錐形瓶,感覺錐形瓶由燙手轉為剛剛不燙手時,則説明已經冷卻到60 ℃左右了。

(2)進行恆温培養時,為什麼要將培養皿倒置?

恆温培養時,培養基中的水分會以水蒸氣的形式蒸發,倒放培養皿則會使水蒸氣凝結成水滴留在蓋子上;如果正放培養皿,則水分形成的水滴會落入培養基表面並且擴散開。如果培養皿中已形成菌落,則菌落中的菌會隨水擴散,菌落間相互影響,很難再分成單菌落,達不到分離的目的,培養皿中的菌落還有可能被蓋子上掉落的水給污染。

(3)將大腸桿菌用接種環自斜面轉移到液體培養基中培養時,為什麼接種環必須先深入到斜面冷卻後,才能再取斜面上的菌體?

接種環在取菌體前曾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滅菌,一直灼燒至紅,温度很高,若不冷卻就直接用其取斜面上的菌體,菌體可能因為接觸高温接種環而死亡,導致大腸桿菌的轉移培養失敗。

(4)用劃線法分離大腸桿菌中,第一次和隨後的幾次劃線前都要灼燒接種環,它們的原因一樣嗎?在劃線結束後仍然要灼燒接種環這又是為什麼呢?

雖然每次灼燒都是為了滅菌,但所滅的菌種和原因卻不一樣。

灼燒接種環的時間 消滅的菌體 原因

第一次劃線前 其他雜菌 防止其他雜菌的侵入而造成污染

隨後的幾次劃線前 上次劃線結束後殘留在接種環上的實驗菌(本實驗為:大腸桿菌) 為了使下一次劃線時,接種環上的菌來自上次劃線的末端,從而通過劃線次數的增加,使每次劃線時菌種的數目逐漸減少,最終獲得單個菌落,實現菌的分離

最後一次劃線結束後 為了防止實驗菌殘留於接種環而污染環境和感染實驗人員

(5)用劃線法分離大腸桿菌時,每次的劃線是怎麼樣的?對隨後的劃線的起點有什麼要求?為什麼這樣要求呢?

每一次的劃線 依次的2次劃線之間的關係 各次劃線的分佈

圖形輔助理解

劃線的要求 不能出現線條的重疊 第二次以及隨後的劃線操作,總是從上一次劃線的末端開始 不要將最後一區的劃線與第一區相連

這樣要求的原因 使線條末端細菌的數目比線條起始處要少 因為劃線後,線條末端細菌的數目比線條起始處要少,每次從上一次劃線的末端開始,能使細菌的數目隨着劃線次數的增加而逐漸減少,最終得到有單個細菌繁殖而來的單菌落 若相連,則可能最後一次劃線末端處的細菌與第一次的疊加,細菌的數目不是最少的,不能使細菌的數目隨着劃線次數的增加而逐漸減少,最終將很難獲得單菌落

4.消毒與滅菌一樣嗎?

概念 常用方法 應用的範圍

消毒 使用較為温和的物理或化學方法僅殺死物體表面或內部一部分對人體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 煮沸消毒法:在100 ℃煮沸5~6 min 一般物品

巴氏消毒法:70~75 ℃煮30 min或在80 ℃煮15 min 對於一些不耐高温的液體,如牛奶

化學藥劑消毒法 如用酒精擦拭雙手、用氯氣消毒水源等

滅菌 使用強烈的理化因素殺死物體內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灼燒滅菌:酒精燈火焰 接種工具的滅菌

乾熱滅菌:160~170 ℃下滅菌1~2 h 玻璃器皿、金屬工具的滅菌

高壓蒸汽滅菌:121 ℃條件下,滅菌15~30 min 培養基及容器的滅菌

5.本實驗中還需要了解哪些基礎知識才更便於掌握和理解呢?

(1)牛肉膏蛋白腖的知識

牛肉膏和蛋白腖來源於動物原料,含有糖、維生素和有機氮等營養物質。

1 000 mL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的營養構成

培養基組分 提供的主要營養

牛肉膏 5 g 碳源、磷酸鹽和維生素

蛋白腖 10 g 氮源和維生素

NaCl 5 g 無機鹽

H2O 定容至1 000 mL 氫元素、氧元素

(2)巴氏消毒法的知識

巴氏消毒法也稱做低温消毒法。

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煮沸消毒法。在100 ℃煮沸 5~6 min 可以殺死微生物的營養細胞和一部分芽孢。對於一些不耐高温的液體,如牛奶,則使用巴氏消毒法,在70~75 ℃煮30 min或在80 ℃煮15 min,可以殺死牛奶中的微生物,並且使牛奶的營養成分不被破壞。

題例領悟TILILINGWU

【例題1】 下列操作屬於滅菌的是( )

A.用酒精擦拭實驗人員的雙手

B.用氯氣處理水源

C.將接種環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至紅

D.殺死物體表面或內部一部分對人體有害的微生物

解析:此題考查對微生物實驗中滅菌的理解。對微生物培養來説,滅菌操作十分重要,其目的就是為了獲得純淨的培養物,其關鍵是防止外來一切雜菌的入侵,不僅僅是對人體有害的微生物。滅菌操作一般使用強烈的物化因素(如:灼燒滅菌、高壓蒸汽滅菌等)。而不是使用較為温和的物化方法。

答案:C

消毒與滅菌是不同的。兩者除了在物化手段上是否強烈外,所消滅的微生物內容也是不同的。滅菌是消除一切雜菌,而消毒僅僅殺死對人體有害的微生物。消毒往往無法消滅微生物的芽孢和孢子。

【例題2】 下列關於平板劃線的操作及敍述,正確的是 …

( )

A.灼燒接種環之後,為避免其他雜菌的干擾,應立即伸入菌液取菌種

B.劃線結束後,為避免實驗菌污染環境和感染操作者,所以必須再次灼燒接種環

C.在第一次劃線前灼燒接種環和每次劃線前灼燒接種環的目的相同

D.劃線時最後一區域一定要與第一區域相連,達到首尾相接

解析:此題考查對劃線法分離大腸桿菌的掌握。這是本實驗的一大重點和難點。A的操作是錯誤的,灼燒接種環之後,要冷卻後方能取菌種,以免温度太高殺死菌種。B的操作完全正確。C的敍述是錯誤的,它們的灼燒目的完全不同,第一次劃線前的灼燒是為了殺死其他雜菌,保證實驗菌的純淨,而隨後的灼燒卻是為了殺死殘留於接種環上的實驗菌,保證實驗菌隨劃線次數的增加而減少,每次劃線的菌種來自上一次劃線的末端。D的操作也是不正確的,不應該相連,這樣才能使最後一次劃線不受第一次劃線的干擾。

答案:B

大腸桿菌的分離所採用的就是劃線分離法。這一方法十分重要。我們不僅要知其每一步具體的操作,還要知其所以然,還要關注注意事項,避免踏入誤區。

隨堂訓練SUITANGXUNLIAN

1細菌培養過程中分別採用了高壓蒸汽、酒精、火焰灼燒等幾種不同的處理,這些方法依次用於殺滅哪些部位的雜菌( )

A.接種針、手、培養基 B.高壓鍋、手、接種針

C.培養基、手、接種針 D.接種針、手、高壓鍋

答案:C 解析:滅菌是微生物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其中高壓蒸汽是為了殺滅培養基中的雜菌;酒精擦拭雙手,是滅手上的雜菌;而接種針在火焰上灼燒,就是為了滅接種針上的菌。故C選項是正確的。

2下列關於倒平板的操作姿勢的敍述中,正確的是( )

A.右手無名指及小指夾持含有固體培養基的三角瓶封口膜

B.右手大拇指、食指拿着三角瓶

C.左手拿着培養皿,蓋子放於桌子上

D.倒平板時,為防止温度過高,暫時熄滅酒精燈

答案:A 解析:倒平板技術是微生物技術中的基本技術。只有A是正確的。B中手指姿勢錯誤。C錯在培養皿蓋放在桌上了。D中熄滅酒精燈不對,整個過程都需在酒精燈火焰旁完成。

高二生物教案6

考綱內容及能力要求考向定位

1.植物生長素的發現和作用(Ⅱ)

2.其他植物激素(Ⅱ)

3.植物激素的應用(Ⅱ)

4.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扦插枝條生根的作用(實驗) 1.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其應用

2.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3.植物向光性的實驗設計與分析

4.生長素的運輸方向、方式及相關實驗探究

【教材回放】

1.畫出達爾文實驗的示意圖、寫出實驗現象和結論

2.畫出詹森實驗的示意圖、寫出實驗現象和結論

3.畫出拜爾實驗的示意圖、寫出實驗現象和結論

4.畫出温特實驗的示意圖,並補充畫出對照試驗圖,寫出實驗現象和結論

5.右圖是用不透水的雲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別插入三株燕麥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並分別從不同方向給以光照的示意圖,培養一段時間後,胚芽鞘的生長情況將是

A.甲不彎曲、乙不彎曲、丙向右彎曲

B.甲向左彎曲、乙不彎曲、丙向左彎曲

C.甲向右彎曲、乙不彎曲、丙向左彎曲

D.甲向右彎曲、乙不彎曲、丙向右彎曲

6.如右圖,在燕麥胚芽鞘頂端的下部插入一雲母片,從右側用光照射,胚芽鞘的生長情況是

A.直立生長B.向光彎曲生長C.背光彎曲生長D.不生長

7.2,4-D(一種生長素類似物)可作為除草劑。在麥田中噴灑一定濃度的2,4-D,可以抑制或殺死雜草(雙子葉植物),而不會抑制小麥的生長。請根據所學內容分析原因。

8.關於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下列敍述不正確的是

A.一種激素的濃度不同可能會產生正.負兩方面影響

B.植物的生長髮育主要受生長素的調節

C.用同一濃度的生長素溶液處理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作用效果可能不同

D.無子番茄的獲得利用了生長素促進果實發育的原理

9.為了驗證植物向光性與植物生長素的關係,有人設計瞭如下實驗方案。

(1)、方法步驟————取6個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種、粗細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葉未突破胚芽鞘)。按下圖所示方法進行實驗處理。接通枱燈電源24h後,打開紙盒,觀察並記錄6株玉米幼苗的生長情況。

(2)、實驗結果預測

①在以上裝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長的是裝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長的是裝置。

②根據和裝置之間實驗記錄的對照分析,可以説明玉米幼苗產生向光性是由單側光照射引起的。

③根據號與號裝置實驗記錄的對照分析,可以説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長與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與否有關。

④根據號與號裝置實驗記錄的對照分析,可以説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⑤根據5號和6號裝置之間實驗記錄的對照分析,只能説明。

【考點整理】

考點一:生長素的發現

1、實驗總結

部位作用尖端

①、生長素產生的部位

②、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③、受單側光照射時,生長素橫向運輸的部位

尖端下部

①、生長的部位(生長素作用的部位)

②、生長素極性運輸的`部位

③、向光彎曲的部位(生長素分佈不均勻的結果)

2.植物的向光性的原因是什麼?

在單側光照下,生長素在比分佈多,使生長得快,結果使得莖朝向生長慢的一側彎曲,即。

例1.複習講義P171典例1

例2.如下圖所示,甲、乙分別用不透光的錫紙套在燕麥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則分別用不透水的雲母片插入到燕麥胚芽鞘的不同部位,甲、乙、丙、丁從左側給予光照,戊均勻光照,培養一段時間。

(1)胚芽鞘的生長情況是:甲;乙;丙;丁;戊。

①直立生長②向右彎曲③向左彎曲④不生長也不彎曲

(2)要探究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應該是與作對照。

(3)據此實驗推測,生長素的合成部位是,而向光彎曲的部位是,這是通過丁與正常胚芽鞘的對比得出的結論。

(4)據此實驗推測,單側光對生長素的作用是,此實驗能否説明生長素的兩重性?。

(5)本實驗所選用的植物胚芽鞘必須是的,實驗設計中必須遵循的原則是。

考點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特性

1.生長素的作用特性——兩重性解讀

(1)不同植物對生長素敏感性不同(如圖甲):雙子葉植物對生長素的敏感性大於單子葉植物。

(2)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敏感性不同:同一濃度的生長素作用於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這是因為不同的器官對生長素的敏感性不同,其敏感性大小為:根>芽>莖(如圖乙)

(3)生長素對所有植物及所有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均表現兩重性

①圖甲解讀

圖甲中a、b分別代表生長素對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的最佳促進效果,分別表示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的促進濃度閾值(上限)——大於該濃度時的生長素濃度將分別雙子葉與單子葉植物生長。

②圖乙解讀

曲線在三點分別代表生長素對根、芽、莖的最佳促進效果,點分別表示生長素對根、芽、莖的生長既不促進,也不抑制,A′、B′、C′三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分別為生長素促進根、芽、莖生長的濃度閾值——大於A′、B′、C′的生長素濃度將分別根、芽、莖。

高二生物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知道高等動物生命活動調節的基本方式;識記高等動物體內主要激素的種類及其生理作用;理解體液中的化學物質和神經系統對高等動物生命活動以及行為的調節機理;

能力目標

通過教學活動深化學生對有關研究方法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生命形式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最高級形式,生命活動變化的本身就是物理、化學變化,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學科間綜合的觀念。

態度情感目標

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了解自己、關注自身健康與行為的習慣,培養學生科學、健康的自我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是高等動物能夠生存的先決條件之一。本節內容集中介紹了動物激素調節的機理,包括:激素的反饋調節;幾種激素的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的關係;介紹了神經興奮沿反射弧傳遞的過程、大腦皮層的主要功能區;介紹了動物行為產生的生理基礎。

動物的神經調節、體液調節是動物產生反射乃至產生行為的生理基礎,是生物學基礎知識中非常重要的內容。這部分知識對於學生理解動物的生命活動、動物的行為,以及理解人類自身的生命活動特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本節的重點內容。

有關“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是學生在生活中接觸較少的問題,特別是這部分內容中的“興奮沿神經纖維的傳導”、“激素的拮抗作用”等內容比較抽象,給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帶來一定的困難,因而成為本節的難點內容。

雖然動物激素調節的知識比植物激素調節的知識複雜,但它們有着相似的調節作用機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引導使學生逐步體會出生物體生命活動調節的一般規律。

在對動物行為的生理基礎有所瞭解之後,引導學生認識到人不僅具有自然屬性(動物屬性)的一面,也具有社會屬性(行為受社會道德、法律制約)的一面。使學生了解自身,認識自己,建立科學的、健康的自我意識。從而培養學生自我約束的社會責任感。

在開展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還要通過備課力求達到使科學方法訓練和能力訓練連續不斷,使學生不僅理解和掌握知識本身,而且受到系統的科學教育。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抓住教材中提供的機會,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開展教育和訓練。遺憾的是這一部分教材內容中並沒有明顯的可供用來進行科學教育的內容。但深挖這部分知識的背後,就會發現人類對動物激素的研究使用的也是“切除-添加”的研究方法。甚至於對動物神經系統功能的研究,使用的也是基於“切除-添加”研究思想的`操作方法。最早在動物身上使用“切除-添加”方法進行實驗並獲得有關激素調節認識的時間比達爾文實驗的時間還要早。這就使我們可以沿着人類認識自然的過程、人們使用的研究方法這條線索不斷強化科學方法的訓練。為了避免學生在認識上出現誤解,在強化科學方法訓練的同時教師還要特別指出的是:“對高等動物激素的研究,有許多是來自於醫療實踐,起自於對疾病原因的探究,而不是隨意進行的、無目的的動物實驗。”強調不能隨便進行動物實驗,以培養學生對於科學實驗的嚴肅認真的態度。

用動物激素飼餵小蝌蚪的實習活動耗時較長。在活動過程中既要訓練學生的觀察、測量、記錄的實際操作能力,還要培養學生耐心、細心、認真實驗的態度。組織好這個實習活動,可以把對學生的能力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高二生物教案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利用自己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珍愛生命的意識及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能夠分辨三種血管,瞭解血管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關係。

教學難點:

血液在三種血管中的流動方向。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動脈

讓學生摸一摸自己的頸部和腕部動脈的搏動,感受動脈所在的位置,觀察、思考並表達,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考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動脈一般分佈較深,可以摸到但一般看不到。

2、靜脈

指導學生觀察身體表面特別是手臂上的“青筋”,即靜脈,感受靜脈的所在位置,説出靜脈的分佈特點:在較淺的位置有分佈,可以再手臂、手背等處看到。

握拳,觀察手背上凸起的“小包”,瞭解靜脈瓣的作用:防止血液倒流。

(二)新課教學

分別播放關於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視頻,並配以圖片出示讓學生根據視頻和圖片的內容做出討論分別説出其特點,並就三種血管的血流方向、血流速度、管壁厚度、管腔大小(直徑)進行討論,列表總結起不同之處,培養學生總結歸納能力,滲透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思想。

血管類型功能分佈管壁特點管腔特點血流速度

動脈把心臟中的.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大多分佈在身體較深的部位較厚,彈性大較小快

毛細血管進行物質交換數量多,分佈廣非常薄,只一層上皮細胞很小,只允許紅細胞呈單行通過最慢

靜脈把血液從全身各處送回心臟有的分佈較深,有的分佈較淺較薄,彈性小較大慢

(三)能力展示,鞏固提高

課件出示練習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鞏固本節內容:

1、你觀察到了幾種血管?血液流動的方向性如何?紅細胞單行通過的是什麼血管?毛細血管的結構實現了什麼功能?

答:三種血管;血液流動方向為:動脈→毛細血管→靜脈;紅細胞單行通過的是毛細血管;毛細血管管壁極薄,公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管內徑極小,細胞只能單行通過,使得管內血流速度最,能與細胞充分進行物質交換。

2、為什麼要在指尖、手背等部位取血或輸液?四肢的靜脈瓣有什麼作用?

答:指尖、手背、手臂、耳脣等部位取血和輸血,是因為這些部位都有靜脈分佈,靜脈血管管壁較薄、彈性較小,管內壓強小,血流速度較慢,取血時不會倒置血液大量外流,輸液時也可以把藥劑帶回心臟再送往全身各處;靜脈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保證血液輸送回心臟。

3、用肉眼能看到靜脈,能看到動脈嗎?動脈和靜脈在分佈和結構上可能有什麼不同?

答:動脈分佈比靜脈深,可以摸到,一般看不到。

血管類型分佈管壁特點管腔特點

動脈大多分佈在身體較深的部位較厚,彈性大較小

毛細血管數量多,分佈廣非常薄,只一層上皮細胞很小,只允許紅細胞呈單行通過

(四)課堂小結

1、血管內血液流速不同,血管壁受到的壓力就不同,這就是平時人們所説的血壓。由於心臟想血管供血是間斷的,動脈表現的是搏動明顯,相比較靜脈搏動較弱,根據搏動情況不可以區分動脈和靜脈血管。中醫診脈要在手腕位置,這裏的血管是動脈血管,搏動比較明顯。我們手背和手臂上的這些血管,搏動較弱,都是靜脈血管。

2、在人體四肢,還可以根據血管中是否有靜脈瓣區分動脈和靜脈血管,靜脈血管裏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靜脈瓣,動脈則沒有。

3、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共同構成血液流通的管道,保證血流的暢通無阻。

(五)小結作業,課外拓展

聯繫生活啟發學生根據三種血管的血流速度及功能辨別出三種血管創傷出血時的現象,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關愛生命的意識。

四、板書設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3539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