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生物教學設計15篇【薦】

生物教學設計15篇【薦】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物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物教學設計15篇【薦】

生物教學設計1

  “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是研究和應用微生物的前提,其基本操作技術是生物科學、醫學等領域最基本的實驗技術,也是高中生必須掌握的實驗操作技術。因此,“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是高中選修教材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實驗,本文從實驗原理、實驗操作和實驗結果評價等方面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是選修1的專題2“微生物的培養與應用”中的第1個課題,旨在為學生實踐其他的生物技術實驗做好鋪墊,又由於本節內容位於傳統的發酵技術之後,所以它是在傳統的生物實踐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又為微生物的應用奠定了基礎,因此,可用“承前啟後”這個詞語來概括本課題的地位。

2.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依據課程標準及教學要求確立本課題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列舉培養基的種類等基礎知識,説明培養基配方及作用;概述無菌技術。

(2)能力目標:嘗試培養基的製備、高壓蒸汽滅菌和平板劃線法等基本操作技術。熟練規範地進行無菌操作,成功地培養微生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體驗製作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培養純化大腸桿菌的方法;參與實驗過程,體驗實驗操作領悟實驗原理,交流實驗體會;形成勇於實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4)教學重難點:無菌技術的操作。由於微生物在自然界分佈廣泛,在實驗室培養微生物除了要為微生物提供合適的營養和環境條件外,還需要確保其他微生物無法混入。因此,實驗時針對培養基、操作者、用於培養的器皿、接種工具等使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消毒滅菌處理。在“無菌”的條件下接種和培養,獲得純淨培養物,才能成功培養微生物。可見無菌技術是微生物培養過程的關鍵。教學中可聯繫醫療和生活實際深入理解無菌技術。

二、教學建議

1.設置適當情境----有效導入

雖然微生物無處不在,但由於其一般個體微小,肉眼不可見,須在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下才可看見,所以學生對微生物的相關知識總體比較陌生。我們可以嘗試以如下情境導入:情境一中展示一杯紅葡萄酒、一小蝶香醋、一塊腐乳、一盒酸奶,讓學生思考這些食品分別主要是由何種微生物發酵而產生的。情境二通過投影儀展示水華和赤潮等與日常生活關係比較密切的生物。

通過上述情境的展示和討論,學生可以對微生物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激發起學生學習本專題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在微生物培養中保持培養過程純淨的重要性。

2.重視基礎知識---夯實理論

“微生物的實驗室培養”這一課題,就當前普通高中學生學情和各學校實驗條件而言是一個難度很大的課題,要保證該課題的有效展開,必須高度重視基礎理論知識的探究學習。基礎知識部分主要就是弄清楚三個概念:培養基、菌落和無菌技術。

關於培養基,教師在授課前可以先製備一個常用的固體培養基和液體培養基,在課上進行展示,這樣學生可以對培養基有個初步的形象認識,同時還可以結合多媒體簡單介紹一下其他培養基的類型及分類依據,在師生共同討論的基礎上概括出培養基分類的基本知識。然後再設置一些代表性的問題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①實驗室最常用的培養基是什麼?②瓊脂在培養基中主要起什麼作用?③微生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與其培養基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一定相同嗎?④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按物理狀態、化學成分、用途等分類依據分別應屬於何種培養基?⑤硝化細菌的氮源、固氮生物的氮源、自養生物的碳源、異養生物的碳源分別是什麼?

而菌落是實驗室培養和分離微生物的主要依據,教師可實物展示或投影展示大腸桿菌的菌落、分解尿素細菌的菌落、纖維素分解菌的菌落,並讓學生比較菌落形態、顏色、光澤等方面的不同,然後討論以下問題:①科學研究為什麼常用菌落作為培養和分離微生物的主要依據?②菌落形成常在什麼培養基表面?液體培養基可以產生菌落嗎?③為什麼説獲得單個菌落就表示微生物得到了“純化”?④菌落的觀察主要從哪些方面進行?

至於無菌技術,是本課題成功與否最關鍵的操作要領,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行閲讀教材P15小字部分“實驗室常用的消毒和滅菌方法”以及教材P85的附錄4,然後歸納出消毒滅菌的適用對象,並以表格的形式比較消毒和滅菌的區別:

3.實驗操作部分:建立流程、弄清原理----體會無菌技術

(1)製備牛肉膏蛋白腖固體培養基

該培養基的配置細節較多,但是並不是完全要記住的,只要抓住關鍵的環節(牛肉膏和蛋白腖的稱量與熔化方法、先調pH後滅菌等),然後建立以下簡單的流程圖即可:

計算→稱量→融化→調pH→滅菌→倒平板

上述流程圖還可簡化為六個字:“算、稱、融、調、滅、倒”。為了更好的掌握培養基的配置,還可以設置以下問題供學生討論:①皿底和皿蓋的大小關係?培養基是倒在那個上面?②“倒平板”中的'“倒”字該如何理解?③培養基和培養皿的滅菌方法有何不同?為什麼?④“倒平板”指的是接種前還是接種後,還是都要?

(2)純化大腸桿菌的兩種方法

微生物的純化方法很多,教材着重介紹了平板劃線法和稀釋塗布平板法,但是原理大

致是相同的:通過連續劃線或系列稀釋,降低大腸桿菌濃度,得到單個細菌繁殖成的菌落。以平板劃線法為例,可嘗試建立如下基本流程:

教材中關於兩種接種方法有詳細的示意圖,可先讓學生自己看,然後由學生談談哪些

細節體現了無菌操作的要求,哪些操作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們在實驗室應從哪幾大方面確保無菌操作的實現。(3

)實驗室操作

本課題大體可按以下實驗流程操作:

本課題的具體流程可由學生結合書本中的提示自行設計,鼓勵創新,但必須以遵循接種的基本原理和無菌操作為前提,以獲得純化的大腸桿菌菌落為目標,以安全為第一保障。教師可以給予必要的提醒和幫助。

下面結合實際操作提出幾個注意點或建議:①以安全為第一要務。本實驗最好選擇非致病菌種,如本課題教材中的大腸桿菌等,這樣可避免操作者被感染的可能。本實驗用到的乾熱滅菌箱、高壓蒸汽滅菌鍋、酒精燈、紫外燈等儀器設備都要先培訓、後使用,並填好使用記錄,強化安全意識。②以無菌操為關鍵要領。由於微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強,該實驗稍不留意就會失敗,所以無菌操作顯得尤為重要,且細節很多,我們可以對學生提出以下要求:在制定實驗計劃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可行性,然後將每一個應該注意的無菌操作環節都做好標

注;在具體實驗操作時,每組至少要安排兩位同學監督操作是否遵循的了嚴格的無菌,並做好記錄,這樣即使實驗失敗了,也便於查找實驗失敗的具體環節和原因。③體現對照原則和重複原則。將接種後的培養基和一個未接種的培養基都放入37℃的恆温箱培養,未接種的作為空白對照,只有上面培養基完好且無菌落產生,才能説明培養基配置成功了,才有可能得到大腸桿菌單菌落,否則實驗只有重做。為了確保實驗成功的概率,可以適當增加實驗組和對照組培養基的數目,避免由於偶然原因導致實驗失敗,延長了實驗週期。④以獲得標準的大腸桿菌單菌落為主要目標。由於學生不清楚大腸桿菌菌落特徵,教師最好事先提供一個參照,這個參照可以是培養好的菌落,也可以是圖片。引導學生從菌落顏色、形狀、大小、光澤等方面來描述大腸桿菌菌落的特徵。一般選擇12h和24h為觀察基點比較合適,因為微生物具有繁殖快的特點,如果培養時間太長,菌落也會連成一片,就不容易看到單個菌落了。

三、教後反思

本節課可以通過生產實例入手,引導學生認識在微生物的培養過程中,保持培養物純淨的重要性。在實驗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多練習相應操作,從中體會純淨培養過程中“無菌”操作的重要性。要讓學生熟悉實驗原理再進行操作實驗,利用培養結果指導學生回顧實驗中的成敗並相互討論總結,深入理解知識。當然由於微生物的微觀性和危害性,一定要教育學生培養良好的衞生習慣。

生物教學設計2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生物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的第一節《生物的特徵》。我想從以下幾個部分來進行我今天的説課,説教材、説教法、説教學設計。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生物學,它是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所以把生物圈放在了第一單元,我們知道生物圈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組成的,而這個生機勃勃的生物圈主導者是:生物。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是情理之中的事,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認識生物,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徵就顯得非常必要,所以“生物的特徵”便順理成章地成了國中生物學的第一單元

第一章中的第一節,可見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國中生物學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因為只有瞭解了什麼是生物,並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徵,才能為以後生物學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課教材內容的按排也獨具特色,首先,通過簡單明瞭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字逐一描述了生物的基本特點,符合七年級新生的認識水平,達到了過目不忘的效果。其次,每一基本特徵都配有學生耳熟能詳的相關圖片,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了學生對生物各種基本特徵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教參分析,以及教材內容分析,學生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辯認具體事例,區別生物與非生物。

(2)舉例説明生物的基本特徵。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同時提高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以及學生的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舉例説明生物的各種基本特徵。

2、教學難點

作為生物之一植物的各種基本特徵的理解。

二、説教法

本節課所採用的教學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觀察法,同桌討論,小組合作交流等教學法。在這些教學法的引導下,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積極思考,暢所欲言,與同學一起共同理解了什麼是生物,也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徵。同時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也讓學生深刻地體驗到了自主獲取知識的成就感,學習熱情、學習積極性進一步被激發。

三、説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1.多媒體課件呈現《超震撼----毀滅世界的力量》由於人類對自然界的破壞,導致了自己生存家園的毀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2.多媒體課件呈現本校園景色,老師敍説,我們美麗的校園,是一個由生物和非生物組成的生態系統。那麼,我們怎樣來區分生物圈中生物與非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徵?這是我們今天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生物的特徵。

設計意圖:對剛入學的七年級新生來説,把自己校園當成情景引入課堂,使他們感到非常的親切,同時讓同學們感知到,生物學離我們們並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二)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學生同桌討論交流,我們校園裏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並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説一説自己判斷的理由。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事物説起,學生容易從腦海中提出生活經驗,經過討論得出校園的生物有:人、樹、鳥等,非生物有桌子、黑板、石塊等,並根據這些豐富的表像推導總結得出:像人、鳥、樹這樣有生命的物體就是生物。並且這些問題是在與同桌討論交流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得到解決的,從而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結論:生物的概念:生物是有生命的物體。

(三)生物特徵的學習

1、創設情境,激起疑問

通過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識學生同桌討論交流,我們校園、教室裏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並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説一説自己判斷的理由。(以教室裏的學生和課桌為例)

設計意圖:學生和課桌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説是非常熟悉的,學生能很快的分辨出學生是生物,課桌是非生物。但是讓他們找出區別,學生的第一反應就是人會動而桌子不會動。為此我又列出一組圖片讓學生分析。所以此環節把學生帶入疑惑之中,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2、過渡語:你若要準確地判斷桌子是不是生物?還得進一步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徵。

設計意圖:(通過簡單明瞭的過渡語,引導學生自然過渡到生物的基本特徵這知識點的學習。

3、初步感知生物的基本特點

學生根據老師以及學生自己課前準備的各種各樣生物實物、以及大屏幕展示的插圖,並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以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方法,初步探討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徵。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交流是學生最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能為學生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暢所欲言,説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與同學的思維發生碰撞,所以在此教學過程中生物能呼吸、生物能排出體內廢物、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生長、繁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等基本特徵,不知不覺地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表像,獲取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從而為進一步深刻地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徵打下伏筆。

生物教學設計3

一、教學內容分析

北京版國中生物課程標準中將生物的生殖和發育按照人、動物和植物分成了三部分。本節以講解和比較昆蟲的生殖和發育為主。教材中分別以家蠶和蝗蟲為例,介紹了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概念和過程。課堂上讓學生分析資料,對常見的其它昆蟲的生長髮育類型進行分類、總結。同時比較昆蟲、兩棲動物、人類和綠色開花植物的在生殖方面的共同點,課上通過啟發、觀察、比較、討論、探究等形式,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體驗到生物學知識與多學科的密切。

二、教學目標分析(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舉例説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2、描述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3、比較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觀察昆蟲的生殖發育過程,提高觀察能力。

2.通過觀察圖片、視頻等相關資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鍛鍊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嘗試在基於本學科基礎上,與其他學科相結合。

  三、教學重點

能夠舉例説出昆蟲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

  四、教學難點

嘗試運用所學,對常見昆蟲的生殖發育進行分類;並嘗試與多學科內容建立聯繫。

五、板書設計

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有性生殖無性生殖

七、課後小結

生物教學設計4

【知識目標】

學習用比喻與比較、舉例説明事物特徵的方法,瞭解生物社會性*的基本特徵。

【能力目標】

培養快速閲讀,準確捕捉並篩選、處理信息的能力,準確概括並表述作者的基本觀點,並且能做有個性*的閲讀評價。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生物社會性*的基本特徵,培養珍惜並尊重生命的高尚情感,樹立與別人互助合作、融入集體的意識。

【重點、難點】

一、學習用比喻與比較、舉例説明事物特徵的方法,瞭解生物社會性*的基本特徵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二、培養快速閲讀,準確捕捉並篩選、處理信息的能力,準確概括並表述作者的基本觀點,並且能做有個性*的閲讀評價是本文難點。

【教學方法】討論法 點撥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整體把握,概括表述

這是一篇論述生物社會行為的文章。作者選取了獨特的視角,將一些羣居性*生物的行為與人類進行比較,描述了它們在集體行動中所表現出的高度組織性*,提出了 “多個單獨的動物合併成一個生物的現象”,對傳統生物學過分強調個體行為和動物本能的觀點進行了反思,也對人類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認識自身生存危機作出了 警示。

【第一部分】借題發揮。提出問題:人類就像羣聚的昆蟲一樣,終日忙忙碌碌,雖然偶爾碰頭交流,但卻為能脱離生物的屬性*。

作者提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説人類像螞蟻可以,反過來説螞蟻像人類,就會遭到非議,因為這是對人類至高無上的地位的挑戰。

所以描述昆蟲行為的人,唯恐被指斥為“違反科學”,都不遺餘力地從 “有異於人的”方面來理解生物的社會行為,説它們“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幾乎還是非生物的”。

作者卻不從眾從俗,敢於向傳統觀念發起衝擊,指出“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

作者有意用描述人類行為的語言來描繪螞蟻,和文章開頭的一段用描述昆蟲的語言來描繪人類恰成對比,表達了一個鮮明的觀點,那就是:人類的社會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極大的共性*,並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為比照的。

【第二部分】作者指出,很多生物“似乎都過着兩種生活”。作為獨立的個體,我們看不出它們“有什麼思想”;但是隨着羣體的增大,智慧逐漸增強,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和協調性*,儼然成了一個龐大的活物,而個體則更像是這個“龐大動物體中細胞樣的成分”。

生物作為個體是微不足道的,但“組成巨大的生物”,就顯示出非凡的力量。

作者對生物行為的反思,是為了檢討人類盲目樂觀自大的情結。人類雖然主宰了這個世界,但人類的行為方式還具有和其他社會性*生物相類似的特點,需要聯合,需要一團一結,才能源源不斷地產生智慧,克服自身發展面臨的種種困境,推動社會進步。

【第三部分】文章結尾,作者以科研為例,援引權威人士的'觀點,再次強調個體的智慧與羣體的智慧,就像一個鋸齒與整條大鋸的關係,個人的孤獨靜默也許有助於一些發明創造,但這些發明創造必須融人到羣體的

二、探究品味

1、本文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學隨筆。

本文雖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論文,但還是具有獨特的論證方法的。

類比論證——在與人類行為的對比中談論生物的社會行為,始終認為人類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着共同性*

對比論證——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其他生物,多從個體與羣體方面做對比比較分析,突出羣體的智慧,強調社會化的重要性*

舉例論證——對生物的社會行為的描述,有詳有略,(詳昆蟲類,略菌類、魚類、鳥類),抓住典型事例細緻剖析,又豐富了例證,由現象層面到本質特性*逐步深化

2.怎樣理解本文關於生物社會行為的論述?【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

作者論述昆蟲、魚類、鳥類等生物的社會行為,證明它們也有集體協作精神,而且隨着羣體數量的增加,智慧也隨之增長,這些都來自他對自然界中社會性*生物細心的觀察和思考。

把生物的羣體看成是一個龐大的生物體,更是作者的創見。

生物的社會組織與人類相比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步調一致的行動,集體協作式的勞動,有目的的行為,互相交換信息等。

作者談論生物的社會性*,焦點是反思人類行為,批判傳統生物學人類中心主義甚至人類沙文主義的觀念,強調人類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識,不然我們就會陷入因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帶來的種種困境之中。

作者的論述幽默調侃,視角獨特,見解獨到,議論深刻,給人理性*的啟迪和美感的享受。】

3.結合具體的語境,説説下列語句的幽默效果。

它們倒更像一些製作精巧、卻魔魔道道的小機器。

【啟發】諷刺帕遭到非難的作者極端保守的心態,他們恨不得把昆蟲看做是天外來客,完全有異於人類,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機器”一樣。

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

【啟發】諷刺人類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螞蟻的很多行為與我們相似,我們卻不願意或不敢承認這一事實,是有些為難。“

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

【啟發】用誇張的語言説明螞蟻的社會行為太接近人類了一恐怕離看電視也不遠了吧。

它不過是一段長着腿的神經節而已。

【啟發】以“輕蔑”的口氣評論一隻“獨行的螞蟻”,·強調它們個體智慧的微不足道。

我們總要一邊探索,一邊互相呼喚,交流信息,發表文章,,給編輯寫信,提交論文,一有發現就大叫起來。

【啟發】以誇張的筆法,將人類的行為“原始化”,暗中與動物行為混同,意在説明兩者之間的某些相似性*。

【教學反思】

生物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瞭解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古生物學的證據。

2.通過對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的內容的學習,初步瞭解生物進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樣性和適應性形成的原因,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3.引導學生分析達爾文獲得成功的原因,學習達爾文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堅持真理的科學精神。

重點、難點分析

1.生物進化的證據是本小節的教學重點之一。生物進化的證據有很多,其中最可靠最直接的證據是化石。化石是古代生物留下的遺體、遺物或痕跡,是某些生物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過的確鑿證據,化石是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不同地層中保留了不同的生物化石,分析比較不同地層中的化石可以幫助人們認識生物進化的歷程。科學家在研究生物進化時,對不同地質年代地層中的化石結構、生存環境加以比較,並將化石生物與現存生物比較,發現各種不同類型的生物之間的親緣關係、生存年代和進化歷程以及進化的規律。判斷化石形成的年代對於研究形成化石的生物的生活年代是極為重要的。科學家在研究化石過程中如何判斷化石形成的年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簡單介紹同位素測定的方法。

生物進化的證據有許多方面,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了解這一點。若有時間教師也可以簡單介紹一些其他方面的證據,如胚胎學的證據、比較解剖學的證據。

2.自然選擇也是本節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自然選擇是相對人工選擇而言的。雖然達爾文環球考察早於他對家養動植物的研究,但是自然選擇這個概念是在觀察人工選擇的基礎上提出的。在教學中可以首先向學生介紹人工選擇,瞭解人工選擇的方法和意義,幫助學生理解自然選擇的過程和意義。

課時安排

本節參考課時數為一課時。

教具準備

投影片(各種各樣的生物化石);掛圖:達爾文對飼養動物(家鴿何家雞)和栽培植物(甘藍)的研究工作。與進化相關的各種圖片。

教學過程設計

課前準備學生閲讀教材P.146~148閲讀材料。

提出問題,引出新課

各種生物是經過漫長的時間逐漸進化演變形成的。這一觀點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但是我們要問:

(1)人類是如何獲得這個結論的?研究方法是什麼;

(2)接受這一觀點,需要一定的依據或證據。有什麼證據能夠證明各種生物是通過進化形成的?

(3)為什麼生物會不斷髮展,原因是什麼?即生物是怎樣進化的?

這是這節課我們將要討論的問題。

一、生物進化的證據:

科學家在研究生物進化時發現生物進化的歷程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科學家是如何瞭解進化的歷程的?科學家又是怎樣知道地球是曾經生活過什麼類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為研究地球曾經生活過的生物的材料,通過化石瞭解生物進化的歷程。

我國宋朝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談到他在太行山和其他地方看到的動物化石和植物化石。根據太行山山崖上的化石,沈括認為太行山曾經是海濱。

什麼是化石?生物化石是指由於某種原因,埋藏在地層中的`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點,所以被用來研究古代生物,它們可以直接或間接證明某種生物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過。

化石有很多種,有由生物體的堅硬部分形成的遺體化石,如骨骼化石、貝殼化石等;有保存植物葉片痕跡的印痕化石;還有遺蹟、遺物化石等。

為什麼化石能夠説明生物的進化?

地球的地層形成有早有晚,不同的地層中有不同的生物化石。根據存在於各個地層中的化石,可以判斷生物類型和生存的年代。對不同地層中的化石進行分析比較發現:

(1)最古老的地層中沒有化石。

(2)從大約39億年前的地層中開始發現生物化石。

(3)越古老的地層中,成為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層中成為化石的生物越複雜、越高等。

(4)古老的地層中水生生物的化石較多;晚形成的地層中陸生生物的化石較多。

討論:科學家的這些發現説明了什麼問題?

小結(1)通過對化石的研究,我們得知原始地球是沒有生命的,生命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

(2)根據對化石的研究,我們知道了生物進化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的發展過程。

提問生物進化的原因是什麼?是什麼推動着生物向前發展?

二、生物進化的原因:

最先科學地解釋了生物進化的原因的是英國的博物學家達爾文。

討論:達爾文是怎樣提出科學的進化理論的?(根據學生讀過的閲讀材料進行討論)

(1)從小熱愛自然,喜歡觀察並不斷地提出問題。

(2)科學考察,發現許多與“上帝造物論”不一致的問題。

(3)觀察研究人工選擇。

(4)提出自然選擇理論。

對於來自各方面對進化學説的攻擊,達爾文持有什麼態度?

1.人工選擇:

利用掛圖向學生介紹達爾文對飼養動物(家鴿和家雞)和栽培植物(甘藍)的研究工作。介紹時需要解釋什麼是品種?品種是怎樣獲得的?

達爾文認為,在不同的飼養或栽培條件下,原始祖先產生了許多變異,人們根據各自的愛好對不同的變異個體進行選擇。經過若干年的選擇使所選擇的性狀積累加強,最後選育出不同的品種。

人工選擇是根據人類的需求和愛好,經過不斷的選擇形成生物新品種。

達爾文由人工選擇的實例聯想到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物種的形成。在自然界中的生物進化,選擇作用是怎樣進行的?

2.自然選擇:

提出問題與學生討論自然選擇是怎樣進行的。

(l)自然界中大多數生物有很強的繁殖能力。

例:

1株1年生的植物只產生兩粒種子,20年後會有多少後代?

大象壽命一般在100歲。一對大象一生可生6只小象,740~750年後一對大象的後代可以達到1900萬頭。

這樣的現象稱為過度繁殖。

提問:過度繁殖會帶來什麼問題?

(2)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條件,即要保證生物必需的食物和生存的空間。生物生存的空間和食物是有限的。

提問:為了生存,生物在這個有限的生存條件下會出現什麼現象?

生物之間為了獲得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和空間而進行的鬥爭,稱為生存競爭。

(3)生存競爭總有勝敗。什麼類型的生物在生存競爭中容易取勝或者失敗呢?

實例:長頸鹿的進化。

(4)長頸鹿的進化過程中,誰在進行選擇?

小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競爭,適應環境的生存下來,不適應環境的被淘汰,這就是自然選擇。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所以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各種生物大多是適應環境的。自然界的環境有各種類型,不同類型的環境對生物的差異進行選擇,形成了適應不同環境的生物,同時,也產生了生物的多樣性。

提問:生物進化的歷程是否已經完成?如果還在進行,我們為什麼不易發現生物的進化?

自然選擇的進程十分緩慢。生物界的豐富多彩是經過許多億年的選擇形成的。

本課小結根據人類已經得到的證據可以證明豐富多彩的生物界是通過不斷進化形成的。自然選擇學説能夠較合理的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但是關於生物的進化,到目前為止,還有許多問題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釋,還需要人類不斷的研究探索,進行完善。

生物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能用圖表記錄由於晝夜交替的影響,動、植物和人的變化情況;會描述生物每天在行為或特徵方面的變化,如夜行性動物的行為、植物開花情況的變化;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動、植物隨晝夜變化的行為特點。

2.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3.觀察動植物和人的晝夜行為變化,知道晝夜變化對動植物的行為產生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能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動植物隨晝夜變化的行為特點

2、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具準備:

課件、動植物錄像、圖片資料、記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結合同學們生活中的一些奇特而又常見的現象引入)同學們,到了晚上你為什麼會睡覺?早上即使沒有人叫你,你也會按時醒來?出示投影:“夜來香傍晚時花朵都會綻放,發出陣陣香氣。”這一切都與什麼有關呢?到底是什麼影響着動物和植物的生活呢?(學生自由猜想、交流、彙報)

由此引入新課:《晝夜與生物》

2.引導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同學們,人生命的四大特徵包括脈搏、呼吸、體温、血壓。在一天中,你的'這四個特徵會有變化嗎?如果有,在各個階段是如何變化的?

讓同學們可以憑着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猜一猜。

在人的一天中,脈搏、呼吸、體温、血壓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學生簡單彙報)

看來,同學們各有各的想法。下面,老師給你們提供一張表,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我們來看看同學們的想法是什麼?

(教師為每個同學發一張記錄表,內容如下)

身體的活動情況

(收齊同學們的記錄表)現在,同學們的想法都在這裏了,你們預測的對不對呢?想不想知道?

同學們,課前我們已經收集了自己一天中身體活動的各項數據等資料,下面以小組為單位將你們收集的資料、數據進行交流仔細觀察,把其中的祕密給揭開,好二、小組合作探究一:認識一天中人的生活節律

1.同學們,下面分小組交流自己一天中身體情況的各項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學生將自己一天中身體活動情況的記錄進行交流,教師巡迴指導。

2.同學們,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你有什麼發現?

(學生大膽發言交流發現)

3.同學們:當早晨醒來時,人體會發生心跳、呼吸加快等一系列變化;傍晚時分,體温會比清晨時升高約1C,血壓也從早晨起牀時的一天最低點升至晚上的一天最高點;夜裏,心跳頻率和體温開始下降。這是人類長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的節律。

三、小組合作探究二:晝夜更替對植物的影響

1、(教師展示多媒體課件:牽牛花圖片)同學們:你們知道圖中的牽牛花是什麼時間開放的嗎?

生物教學設計7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描述植物的無性生殖。

3.使學生能夠列舉一些常見的無性生殖。

能力目標

通過對椒草生根和馬鈴薯發芽的圖片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對花的觀察引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

2.通過對椒草生根和馬鈴薯發芽的觀察,使學生認識到大自然的奇妙與多彩。●教學重點

1.概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概述植物的無性生殖。

●教學難點

概述植物的無性生殖。

●教學方法

啟發、誘導、觀察、討論、講述、練習。

●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一朵桃花的掛圖或投影片或植物開花和結果的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複習舊課,導入新課]

(注:師生共同簡要複習生物體的基本特徵,導入新課,教師語速儘可能舒緩)

教師:同學們,我們大家共同的家園是——(學生:地球),那麼地球上除了我們自己以外,還有我們生活的環境。哪些同學能跟大家談一談環境包括哪些呢?

學生A:包括教室、桌、椅、外面的植物、動物,還有山、水等等。

教師:非常好,像大家剛才所説的環境中,陽光、空氣、水都屬於沒有生命的物體,即——(學生A接述:非生物),而人類、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則屬於有生命的物體——生物。那麼,如何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生命呢?

學生B:生物體的生活需要營養,在營養物質被消化和吸收以後,生物體又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學生C:生物能進行呼吸,像我現在這樣吸入O2,呼出CO2氣體。

(注:學生表演深吸氣和呼氣的動作,若未表演,教師給以提示)

學生D:生物還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例如我們在黑暗的環境中呆得時間較長,當遇到光線照射時,會迷眼。生物體還有一個基本特徵就是生長和繁殖,當生物體長到一定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注: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也許一句話可以使一名學生看到希望)教師:通過對生物體生命現象的本質認識,我們知道判斷一個物體是否為生物,就主要依靠這五條基本特徵。從生命本質中我們可以發現對於一個生物體而言,壽命都是有限的,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結束。大家想一想:為什麼整個生物圈內生命總在不斷地延續和發展,演繹出一幕幕跌宕起伏的故事呢?

學生E:每個生物體死亡之前都已經產生出自己的後代了。

教師:對了,非常好。因為生物體能夠通過生殖和發育繁衍後代,從而保證本物種的延續。也就是説,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夠不斷髮展和延續,並不是靠生物個體的長生不死,更不是吃了《西遊記》中的唐僧肉,而是通過生殖來實現的。通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説”和生活經驗,我們瞭解到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呢?

學生:人的生殖和發育,細菌的分裂生殖、真菌的孢子生殖。

教師:除此之外,生物界還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發育方式呢?與人類又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尋找答案。首先,我們學習有關植物的生殖。

板書: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第一節植物的生殖

[創設情境,講授新課]

(注:教師出示掛圖或桃花的投影片或播放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演示如下:

教師:我們的放映結束了,一朵小小的桃花光榮地完成了使命向我們告別了。大家想想她的使命是什麼?她是如何完成的?

學生E:她的使命是孕育種子,繁殖下一代。她通過受精作用完成。

教師追問:能不能更詳細地向大家解説一下呢?

學生F:一朵花最重要的部分是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粒落於雌蕊的柱頭上,在柱頭所分泌的粘液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一直達到胚珠。當花粉粒破裂釋放出精子後,精子順着花粉管進入雌蕊的子房,和胚珠裏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完成後,花瓣、雄蕊以及柱頭和花柱都完成了使命,因而紛紛凋謝,唯有子房繼續發育。子房壁發育成果皮,子房內部的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內的受精卵發育成胚。

教師:通過對從前知識的回顧,當我們再拿起誘人的桃子時,請不要再浪費,請你珍惜,它是經過艱難的歷程才呈現在我們面前的`。

桃樹的種子被勤勞的雙手播進土壤後,過一段時間,它滿載着人們的希望破土而出,形成新一代的植物。還有許多植物像桃樹這樣是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然後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我們稱這種生殖方式為有性生殖。

板書:一、有性生殖

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教師:大家想一想,我們周圍還有哪些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呢?

(學生自由回答)

學生:玉米、向日葵、蘋果、杏??

(注:學生的答案很多,教師應注意仔細聽他們的回答,出現錯誤時給予糾正)教師:除了大家所列舉的生物之外,其他生物是如何進行生殖呢?比如:馬鈴薯、洋葱、月季等。它們的生殖方式又有哪些特點呢?現在,請大家翻開書第3頁,觀察這兩幅圖,回答投影片上的問題。

(學生閲讀、觀察、討論;教師將製作好的投影片內容打出)

投影內容如下:

(注:學生閲讀完以後,思考、討論,並得出結論)

教師: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每個組討論的情況。每組組長選派一名“形象大使”彙報,注意語言的表達能力。好吧,我們現在就開始,第1組先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們組的觀察情況吧

學生G:我們組經過觀察,發現椒草用葉片浸泡後,葉片下生根,最終長成一個新植株;馬鈴薯塊莖放的時間長了以後也能發芽。雖然這一個是葉片生根,一個是塊莖發芽,但最終都有同樣的結果,都能長成一個新的植株。而它們二者都是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直接由母體自身的一部分器官繁殖的。

學生H:我們組認為通過這樣的生殖方式繁殖速度很快,有些植物如銀星海棠的莖浸泡在水裏,幾天就可以生根。還有新長出的植株和母體長得非常相似。

(注:教師在此可以適當向學生提出“性狀”二字,並可稍作解釋,為遺傳和變異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生I:我們組要對此進行一些補充。我們發現生物的生殖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都是各有所長。比如前一組同學所説的由母體器官繁殖的這種方式速度快,時間短,又不會出現很大的變異。

學生J:我們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發現,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植物都屬於這種生殖方式,比如:草莓、甘薯、柳樹等。

教師:太棒了,大家總結得十分精彩,希望以後繼續努力。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可以發現類似於椒草、馬鈴薯這種植物的一些生物,都是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出新個體。我們稱這種生殖方式為無性生殖。

板書:二、無性生殖

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出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教師:這種無性生殖在植物中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生殖方式。好了,對於剛才所説的一些問題,大家還有什麼意見嗎?

[自由大論談]

(通常由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學生來回答,教師主持)

學生K:在馬鈴薯的塊莖發芽後,可不可以直接拔出芽體栽進土壤中,為什麼還要連結一部分塊莖呢?

學生L:老師,我沒有親自動手做過插柳條的實驗,但我想問把一段柳枝剪下後就直接插進土壤中,能成活嗎?能不能用水泡一泡再插?這兩種方法,哪種成活率更高一些呢?

學生M:甘薯、洋葱、蒜都和馬鈴薯一樣長在地下,它們也是塊莖繁殖的嗎?

學生N:細菌和真菌都是由母體繁殖,它們也屬無性生殖嗎?如果是的話,除了分裂生殖、孢子生殖,還有哪些無性生殖方式呢?

生物教學設計8

一、教學任務與對象

1、教學任務:什麼是文化強國

2、教學對象:20xx級人力資源管理、民政管理、園林藝術,市場營銷、物流管理、法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識目標:理解文化強國的內涵;理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性。

技能目標:自覺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深刻理解當前世界文化強國的主要特徵,在情感上感覺我國目前離文化強國還有距離,認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學策略

1、教學組織形式:班級教學

2、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

3、學法指導:講授式指導

4、教學媒體: PPT課件。

四、教學過程

1、導入,展示第一張PPT:設問:文化的力量到底有多強大呢?

講授:常言道“唾沫星子淹死人”,這裏表達的意思是人言可畏,殺人的是一種輿論,其本質就是一種文化。

2、展示第二張PPT:

春運的圖景。

講授:人們春節回家,按照經濟賬來算是很划不來的,經常是出現一票難求的境況,車票漲價,氣候寒冷,回家還得購買禮物年貨,散發壓歲錢等等,有很多人打工一年攢下的錢過一個年就花完了,但是,大家每到春節還是不厭其煩的奔回自己的家鄉,過團圓年,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春節文化所起的作用,可見文化

1 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在這個問題上,文化起的作用比經濟要大。因此,建設文化強國意義非常重大

設問,那麼,什麼樣的國家才是文化強國呢?

3、展示第三張PPT:什麼叫文化強國

講授:所謂文化強國,是指這個國傢俱有強大的文化力量。這種力量表現為:

A、高度文化素養的國民

B、發達的文化產業。

C、理念與價值觀的海外輸出。

4、展示第四張 PPT:,較高的國民素質

講授:案例,比如日本國是一個較高國民素質的國家,很講究公共秩序和個人衞生,不隨地吐痰,不邊走邊吃 ,垃圾分類盛放,公共場所不隨地丟垃圾,待人彬彬有禮等等。

5、展示第五張PPT:發達的文化產業。 美國、英國、日本。

講授:美國是世界公認的文化強國,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30%左右。美國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業,音像業僅次於航天工業,居於出口貿易的第二位,佔據了40%的國際市場份額, 美國的圖書市場為世界之最,每年出書4萬種,年收入超過50億美元。美國影視業是全美國居於前列的創匯產業,可與其航空航天業和現代電子業並駕齊驅。

英國文化產業年產值近600億英鎊,平均發展速度幾乎是本土經濟的兩倍,即使是在好萊塢的陰影下,鞏固的電影業依舊很發達。

日本娛樂業的年產值早在1993年就超過了汽車工業,日本漫畫暢銷到歐洲美國及亞洲國家,除了漫畫,日本的動畫片也風靡全球,如《鐵臂阿童木》、《聰明一休》、《花仙子》、《櫻桃小丸子》、《蠟筆小新》等都是中國包括港澳新加坡地區許多兒童和成人熟知並喜愛的對象。 據日本政府統計,目前日本文化產業總產值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2%左右,已成為國民經濟中第一大支柱產業。

6、展示第六張PPT:世界文化市場各國所佔份額。

講授:從圖中可看出,美國所佔份額為43%,歐盟34%,日本10%,澳大利亞5%,中國所佔的份額非常少,只有3%,我國文化產業與我國大國地位非常不適合。

2 近年來,韓國文化產業異軍突起。 20 世紀90 年代末,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着韓國影視劇、韓國流行音樂、韓國明星登陸中國大陸,一股強勁的“韓流” 一夜之間吹遍大江南北,它吸引着眾人的眼球,更讓年輕人變得如痴如醉、瘋狂前衞。年輕人紛紛把韓國影視劇明星當成偶像來崇拜。

7、展示第七張PPT:韓國原文化觀光部長官南宮鎮説:“19世紀是軍事征服世界的世紀;20世紀是經濟發展的世紀;21世紀是以文化建立新時代的世紀。”

8、展示第八張PPT:理念與價值觀的海外輸出。

講授:設問,我們現在有哪些理念和價值觀受西方影響呢?

吃飯等集體開銷採取AA制;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聖誕節、愚人節等 用玫瑰花來表達愛情也是源於西方文化。

9、展示第九張PPT:20xx年5 月 9 日上午,在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東區,一名男生送女友千朵玫瑰花,引來了眾多學生的火熱圍觀。 講授:設問:中國傳統文化中表達愛情的花是什麼花呢?

10、展示第十張PPT:並蒂蓮。

講授:中國傳統文化中表達愛情的花朵是並蒂蓮,通常人們畫或者繡的鴛鴦鳥是在荷塘裏成雙成對的遊玩嬉戲的,表現一種幸福祥和輕鬆的畫面意境,而荷花表達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可見中華傳統文化中表達愛情的花朵所藴含的理念和價值觀是非常美好和強大的。但是這種表達愛情的理念和價值觀並沒有走出國門。

從前面講的文化強國的特徵來看,我國還不是一個文化強國,建設文化強國是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任務。

討論,當前中國在理念與價值觀輸出中存在哪些問題?

五、教學設計與自我評價

教學設計:內容與圖片展示相結合,設問與講解相結合,案例與歸納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啟發式教學。

自我評價:教學內容環環相扣,由淺入深,邏輯嚴謹,觀點明確,學生通過本微課的學習可以達到深刻理解什麼是文化強國的教學目標,增強對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

生物教學設計9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本單元最後一課,有兩個重要的內容,一是瞭解地球運動對生物的影響;二是學習使用思維導圖總結歸納有關地球運動的知識。學生在二年級已學習過季節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學生也會在生活中積累一些相關的知識。本課內容聚焦在晝夜對生物的影響和四季變化對生物的影響上,並讓學生在資料閲讀的過程中感受萬物之妙、自然之奇,體會自然的'力量、生命之堅強,並對自然產生敬畏之心。在拓展環節中,要求學生課後用思維導圖進一步總結歸納地球運動的相關知識。同時,鼓勵學生使用多種表達方式總結學習成果。

二、學生分析:

在二年級時,學生已學習過季節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同時學生也會在生活中積累一些相關的知識。本課內容聚焦在晝夜對生物的影響和四季變化對生物的影響上,並讓學生在查閲資料的過程中看到萬物之妙、自然之奇,體會自然的力量、生命之堅強,並對自然產生敬畏之心。

三、教學目標:

1.瞭解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影響着生物的生長與生活。

2.學習使用思維導圖總結歸納地球運動的相關知識。

3.與人合作,積極參與交流、討論和分享觀點。

4.瞭解自然之妙,感受生命之堅強,形成自然敬畏之心。

四、教學重難點:

瞭解晝夜和四季對生物的影響,感受自然的力量。

讓學生多方位、多層次地感受自然之奇妙。

五、材料準備:

為學生準備:紙質資料、小組展示板等。

教師準備:思維導圖板貼、教學課件等。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猜測含羞草葉片閉合的原因。

2.晝夜對其他生物有影響嗎?

3.一年四季中,生物有什麼不同的行為表現?

4.晝夜和四季交替,會對生物產生影響。

(二)製作信息展示板

1.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填寫“已知”信息。

2.教師提供文本資料、圖片資料、視頻資料等多層次途徑,獲取更多信息,填寫“新獲得”的信息。

3.完成信息展示板,為資源共享做準備。

(三)分享信息,展示研討

1.學生參觀其他組分享的信息,達成信息資源的共享。在參觀的同時,選出三條最奇妙的信息。

2.對認為最奇妙的信息進行展示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讚歎自然之奇,萬物之妙。

3.提出疑問,生物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反向思考,如果生物不這樣做,會怎樣?引導學生思考行為背後的原因——為了生存。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四)思維導圖

回顧本節課及單元學習內容,形成思維導圖。

(五)全課小結

生物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②學生能夠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①學生能夠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教師準備:實物(珊瑚)、掛圖(美麗的大自然)。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出示掛圖:美麗的大自然,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請舉出掛圖中的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教室裏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

3、你是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的?

要想準確區分這兩種不同的物體,我們必須首先學會觀察,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見P2。指導學生觀察生物,從實際生活中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學生觀察有山、水、蟲、鳥、樹、石頭畫面,看到的畫面中哪些物體是生物,哪些物體是非生物。觀察常見的物體,如盆栽花卉、西紅柿、黃瓜、蝴蝶、課桌、講台等,來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三、講授新課

(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要全面、細緻、實事求是;有目的、有計劃、有耐心、及時記錄;積極思考並與他人交流看法。

(二)什麼是生物?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體,叫生物。

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在於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徵。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徵呢?

(三)生物的特徵

觀察書中插圖,説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以自身為例討論人是否也具有書中描述的生物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植物根從外界吸收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營養方式為自養;動物以植物或其他動物為食,細菌、真菌分解動物、植物遺體和糞便獲取營養,營養方式為異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含羞草對刺激作出的反應是小葉片下垂,這是長期自然選擇中形成的對環境的適應,有利於它的生存;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生物還有其他特徵:除病毒外,生物都是有細胞構成的。生物能進行新陳代謝;生物能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

四、小結:舉例説明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生物有哪些特徵?

五、課堂鞏固:P6

1.指出下列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落葉、芭比娃娃、珊瑚蟲、珊瑚、珊瑚礁、珊瑚島...

2.當含羞草受到碰觸時,展開的葉片會合攏,此事例説明了(B)

A.生物能生長繁殖B.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C.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D.生物能進行呼吸

3.下列不屬於生物的是(C)

A.蘑菇B.病毒C.魚化石D.蘋果樹

4.動物、植物死亡後的遺體屬於生物嗎?

不屬於,一個生物體死亡後,它的生命活動也將終結,也就不再具有生物的特徵。因此只能被稱為動物植物的遺體。

5.下列屬於生命現象的是(C)

A.火山爆發B.開水沸騰C.雨後春筍D.潮起潮落

6.下列哪項不符合科學觀察的要求(D)

A.要有明確的目的B.要有觀察記錄C.要有計劃D.隨便看一下就行了

六、教學反思:通過討論、講解等方法,讓學生弄明白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教學效果較好。

生物教學設計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人從生物圈中獲取食物和氧氣,並把體內產生的廢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須通過循環系統的運輸。血液是循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循環系統的基礎。

2、教材內容:本課教學包括:血液的組成及功能;血漿的成分和功能;三種血細胞的特點及功能;有關人造血液、造血幹細胞的研究。

3、重點難點分析及確定的依據:分析教學內容,與老教材不同的是,降低了知識難度,減少了過多的專業術語,避免學生學習過細過難的生理學知識。所以我把重點難點放在以下幾方面:

教學重點: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臟和血管組成的密閉的管道系統裏循環流動,帶動着物質的運輸,保障各項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掌握這部分內容是為學習“血液循環”奠定基礎。

教學難點: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圖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血紅蛋白的特性

藉助顯微鏡來觀察人血的塗片,可以讓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血液,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加強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

4、學情分析學生對血液既熟悉又陌生。雖有流血、驗血的經歷,但對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麼作用,還知之甚少。

5、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c、瞭解有關人造血液、造血幹細胞的知識。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運用顯微鏡觀察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態度;激勵學生將來從事醫學研究,解決醫學難題,造福人類。

二、教法學法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如果把掌握知識的過程比喻為建造一座大樓房,那麼教師應提供給學生的.只是建築材料——磚頭、石灰等,把這一切堆砌的工作應當由學生去做。為了充分體現教師是引導着,學生是主體,我在這堂課的設計過程中運用先學後教、合作探究、問題探究等教學手段,運用啟發式,討論式,問題激趣式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整個課堂活動,即發揮了集體的作用,也能讓同學們在活動中學會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1.熱點問題引入法:

通過“白血病”這一熱點,引出什麼是血液?血液由哪些功能?如果出現異常會有什麼嚴重後果,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2、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利用多媒體,真實形象的展示血液,並安排指導學生實驗,給與學生表現的空間,活動的空間,自由探究的空間,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獲取及處理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

3.讀圖分析小組合作學習:

通過讀圖析圖,獲取信息,讓學生認識顯微鏡下的血細胞,進一步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來鞏固問題、深入問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生參與整個課堂及課下活動,既發揮了集團軍的作用,同學們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人合作和交流。

4、模擬轉換角色法:

通過角色的互換,進一步體驗血液及各種成分的功能,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並能加深鞏

固基礎知識,激發學生興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教學程序分六個步驟

1、熱點問題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有關白血病的有關報道,由學生説出對白血病的認識與看法,引出學生對血液的興趣。教師出示幾組圖片,明確血液在人體中的重要地位,激發學生進一步認識探究血液的積極性。

2、讀圖實驗自主探究

首先,教師出示血液分層圖,血常規化驗單,血漿成分示意圖提出下列問題:

a、試管中的血液分為幾層?各層呈什麼顏色?各層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b、綜合上面的資料,你認為血液可能由那幾部分組成的?常規化驗單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別應在什麼層次?

c、血漿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d、為什麼把血液稱為“流動的組織”?

指導學生實驗: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紅細胞和白細胞,並且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對照顯微鏡下的血細胞的圖片回答問題:

a、你所觀察的人血永久塗片中數量最多的細胞具有什麼特點?這是什麼細胞?

b、你是怎樣區別紅細胞和白細胞的?

c、為什麼看不見血小板?利用你認識我嗎這個活動鞏固新知,激發學生興趣。

然後,教師播放一段有關血紅蛋白的影片,血紅蛋白的特性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把難點易化

3、角色互換知識再現

通過我是小醫生、角色互換等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與競爭意識,並能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使知識得以再現。

4、鞏固小結自我評價

通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網絡圖表,加深鞏固基礎知識,形成網絡體系,增加整體記憶。

5、前沿科技思想昇華

指導學生閲讀有關“人造血液”和“造血幹細胞和幹細胞研究”,激勵學生致力於科學研究,造福人類,實現學生思想的昇華。

生物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與生物入侵者相關的知識。

2、理清説明順序,體會文中説明方法的表達效果。

二、過程與方法

1、質疑問難,學會自主學習。

2、合作探究,體會文中説明方法的表達效果。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憂患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説明順序,體會説明方法的作用。

教學準備

學生蒐集有關資料,教師製作課件。

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屏顯水葫蘆圖片,問:圖片上的這種植物叫什麼?(生答。)幾十年前,我國為了淨化水質引進了水葫蘆,沒想到水葫蘆的繁殖能力驚人,現在已給我國造成嚴重的危害。請看今年11月27日《大江晚報》的一則新聞:(屏顯新聞鏈接)

“綠魔”侵入上海外灘

本報上海11月26日電綠!到處是綿延的綠!從11月23日開始,上海黃浦江景觀水域滿目都是隨波漂盪的綠色水葫蘆,或呈帶狀,或堆積成毯,綿延黃浦江中下游水域約20公里,看得遊客觸目驚心。

對此,上海市綠化和市容局水上環境管理處表示,目前,水葫蘆爆發的速度已經超過作業部門的打撈能力,因此黃浦江上游已告“失守”,漏網的水葫蘆順流而下,漂至外灘。這也是“綠魔”今年首次侵入上海景觀水域。

記者昨天在上海浦東濱江大道看到,黃浦江景觀水域四處漂着綠油油的水葫蘆,尤其是江中心更是形成了兩三條綿延數公里的帶狀水葫蘆,如同一條條綠色絲帶,在靠岸的灘塗上,被潮水帶來的水葫蘆更是堆積成片,如同一塊塊綠毯,而在一些死角處,水葫蘆更是密密麻麻,層層疊疊,擠得“水泄不通”。江中,一條打撈船正奮力地撈着水面上的水葫蘆,而船上的水葫蘆已堆得如同小山一樣。

請學生朗讀新聞。

去年,黃浦江、蘇州河打撈水葫蘆總量達10萬噸,今年估計將達100萬噸。因此,水葫蘆在記者的眼裏成了“綠魔”。那麼,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是怎麼稱呼它的呢?(生答:生物入侵者。)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梅濤的文章《生物入侵者》,瞭解有關生物入侵的知識。

二、質疑探究

1、讀題目,説説學習本文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2、生提出問題,師生相互交流答疑。

教師準備問題:

屏顯想一想

1、什麼是生物入侵者?它有什麼危害?

2、生物入侵的原因和途徑是怎樣的?

3、本文還介紹了那些生物入侵的知識?

4、作者按什麼思路來告訴我們這些知識的?(屏顯本文寫作思路,明確本文是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來寫的,這是邏輯順序。)

速讀課文比賽,圈點勾畫出相關知識點,回答問題。

三、重點探究

説明事物要有一定的順序。為了把事物説明得清楚明白,還要運用説明方法。

屏顯品一品

本文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説明方法,請找出相關的例句,並用簡要的語言分析其表達效果。四人一組,合作交流。

(屏顯: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説明方法的表達作用)

1、列數字:

① “十一種鳥類有九種被趕盡殺絕”——數字的變化説明生物入侵者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危害之大。

②耗資數十億美元——説明生物入侵者對人類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

(補充強調:數字的運用,使語言十分準確,符合説明文的科學性特點。此外副詞的恰當選用也增強了文章的準確性。如“僅”“就”等詞。)

2、舉例子:

①舉蒲公英等為例——説明生物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條件下進行的遷徙不會對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太大破壞。

②斑貝、天牛、紅螞蟻等——説明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了巨大危害。

③蔬菜、水果、寵物等——説明生物入侵是人為原因造成的。

3、打比方:

①課題“生物入侵者”就是一個比喻,説明:

a生物入侵是“移民”行為;

b生物入會對人類和自然造成危害。

②把斑貝比喻成“偷渡者”,説明它是在人們不知不覺中登上北美大陸,並悄悄給人類造成危害的。

(強調:生物入侵對大多數人來説比較陌生。作者採用打比方的説明方法,使語言更生動形象,增強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淺出,達到推廣科普知識的目的。此外還有詞語的運用也有類似效果。如“嘯聚山林”等)

四、拓展延伸

屏顯説一説

1、從文章中你知道了哪些生物入侵者?在生活中你發現了哪些生物入侵的現象嗎?

生結合自己查找的資料作介紹、相互交流。教師補充相關材料(克式鰲蝦、一枝黃花等,屏顯圖片)。

2、面對這種現象,我們應該怎麼辦?

生暢所欲言。

五、教學小結

以前提到環保,人們頭腦中閃現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濁水橫流、亂砍濫伐等情景。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又一嚴峻課題。保護環境的警鐘再次有我們耳畔敲響。希望同學們繼續對這一現象予以關注,為抵禦和防治生物入侵貢獻我們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六、作業設計

屏顯做一做

在蒐集生物入侵者材料的基礎上,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制作手抄報。

板書設計

邏輯順序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生物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説明陽光、温度、空氣、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對生物的作用。

2、嘗試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非生物因素的種類及其對生物的影響

三、教學難點

生物之間相互關係的歸納總結

四、教法

以“一案三為主”為模式的學案導學教學方法

五、學法

實驗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六、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驗用具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觀看視頻《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導入:自然界中的環境因素多種多樣,環境的變化會影響到生物的生活,這節課我們學習《環境對生物的作用》

(二)、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讀學習目標

(三)自主研學、合作探究

1、出示自主研學一,分組讓學生回答。

2、展示圖片和資料,分析是哪種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3、探究光照對黃粉蟲幼蟲的影響:

(1)閲讀黃粉蟲幼蟲資料,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2)展示實驗材料,引導學生制定實驗方案。

(3)小組長領着同學們實施計劃,讓學生畫實驗記錄表

(4)學生分組實驗,把黃粉蟲幼蟲放置後,靜置五分鐘,每隔1分鐘統計一次黃粉蟲幼蟲在兩種環境中的個體數量,把實驗數據填在記錄表中。(等待5分鐘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實驗:1、本實驗的變量是什麼?2、為什麼要用10條黃粉蟲幼蟲做實驗?只用1只黃粉蟲幼蟲做實驗行嗎?為什麼?)

(5)五分鐘後,學生統計實驗數據,求出平均值。

(6)引導學生得出實驗結論

(7)表達交流:這個實驗中有哪些因素對黃粉蟲幼蟲有影響?

4、出示自主研學二,分組讓學生回答。

5、展示圖片,分析生物之間的關係(同種生物之間和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係)

(四)課堂小結:學生暢談收穫,教師展示主要內容,並進行感情昇華

(五)佈置作業:讓同學們寫一篇以保護環境為主題的倡議書

(六)鞏固練習:分組比賽練習

(七)評選表演優秀小組,鼓勵其他小組。

生物教學設計14

教材分析

《輸送血液的泵——心臟》一課,是國中一年級生物教材(下冊)的內容。本節教學主要講述了心臟的結構和功能,血液循環。知識點和難點較多,也是本冊書重點和難點。本節教學通過對心臟的結構探究,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並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通過小組間的交流與合作。明確體育鍛煉對心臟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這節內容是對前一章知識營養物質吸收進入血液後的去向及如何被細胞利用作進一步的説明,併為後兩章“人體的能量供應”和“人體代謝廢物的排出”的學習作好知識儲備而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都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期,他們對外界事物有着非常濃厚的興趣,但對於人體結構和生理功能不甚瞭解,所以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無法解釋。本節課在引導學生分析具體問題的同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

3、區別動脈血和靜脈血;

能力目標:通過對心臟的探究,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認識到擁有一個健康而強壯的心臟非常的重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對於心臟有好處;

教學重點:

心臟的結構和功能;血液循環的途徑;

教學難點:

1、通過圖片觀察心臟的結構,心肌壁的厚薄與功能相適應。

2、心臟瓣膜的開閉與血流方向的關係。

3、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

二、課堂反思

(一)成功之處是

1、巧用謎語導入課題--心臟.出示幻燈片心臟,引導學生進行自身體驗和觀察圖片,讓學生了解到心臟的位置、大小和形狀及感受心臟的跳動。此時教師設疑:“心臟為什麼能夠不停的跳動?”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出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心臟的結構。

2、齊讀心臟的結構和功能,讓學生有個簡單的.瞭解,並標記。再自主學習觀看心臟解剖圖,獨立完成討論題。教師出示幻燈片讓學生觀察心臟的內部結構,師生互動完成討論,並且進行總結規律,交給學生巧記的口訣。

3、交流與合作,小組交流合作,觀察血液循環的圖片,瞭解血液循環的途徑,並且複習就知識肺泡處的氣體交換,及吸入的氧氣最終被送到哪裏,瞭解血液裏氣體成分的變化,進一步學習新的知識,動脈血和靜脈血。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並總結血液循環的口訣。

4、藉助與多媒體課件、以及視頻化解本節學習難點

用圖片觀察以及錄像可以清楚地知道心臟的四腔,連通的血管和壁的厚薄,瓣膜作用控制血液的流向化解難點,達成教學目的。

5、講練結合,鞏固本節學習的內容,加深理解。

(二)不足之處

1、本節教學內容安排實際上是兩課時的內容,內容量大,也是本冊書的難點,特別是血液循環途徑極其複雜,時間安排上有點不足,學生很難理解。

2、由於時間的關係,學生討論的時間較短。學生髮言覆蓋面還不夠全面,應該讓大部分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中來,真正把課堂交給他們,讓他們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三、對今後教學的啟示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生物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在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

生物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1.簡述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説出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嘗試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探討細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種類。

3.認同生命的物質性。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2.教學難點

(1)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三、課時安排

2(上課1和實驗1)

四、教學過程

〔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讓學生以國中的知識來思考,回答。

〔問題〕以“本節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

〔板書〕

一、組成細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Mg等

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基本元素:C、H、O、N、S(Ca)P、

主要元素:C

二、組成細胞的化合物

〔思考與討論〕生思考師提示。

1.提示: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的區別主要看它們的'分子組成中是否有碳元素,如糖類是有機化合物,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水是無機化合物,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當然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區別。對這兩類化合物的嚴格區分,請參照化學教科書。

2.提示:細胞中最多的有機化合物是蛋白質,無機化合物是水。蛋白質是組成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在生命活動中起重要作用;水是生命之源,離開水,生命活動就無法進行。

3.提示:植物的葉肉細胞、果實細胞和種子的細胞中通常含有較多的糖類、脂質和蛋白質。如禾穀類的果實、種子中含澱粉(多糖)較多;甘蔗的莖和甜菜的根含蔗糖多;花生、芝麻種子中含脂質多;大豆種子中含蛋白質多,等等。要想從植物的果實、種子中獲得糖類、脂質和蛋白質,就要設法使細胞破碎,再將這些物質提取出來。

三、實驗

〔到實驗室做實驗〕

3.生物材料中有機化合物的種類、含量不同。因此,我們應選擇多種多樣的食物,保證獲得全面的營養。

〔小結〕略。

〔作業〕一二題。生思考師提示

〔提示〕1.

(1)跡唬

2、√擰

3.B。

拓展題

1.提示:細胞是有生命的,它可以主動地從環境中獲取生命活動需要的元素。這是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之一。

2.提示:不能。生命系統內部有嚴謹有序的結構,不是物質隨意堆砌而成的

標籤: 教學 生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q3njw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