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生物教學設計【推薦】

生物教學設計【推薦】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生物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教學設計【推薦】

生物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是在學生學習了食物中的營養的基礎上,引出了人體是如何將食物消化並將其中的營養物質吸收的。在學習了生殖系統後進一步向學生鞏固系統的概念,並逐步讓學生理解系統中的器官是協調一致共同完成某一功能的問題。是學生理解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的基礎。併為學生下一步學習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1.知識掌握上,七年級學生在上學期接觸過系統的概念,但是沒有系統的學習,對系統概念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講解消化系統時應對學生明確系統的概念。學生剛剛學習了食物中的營養,可以在學習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時進一步鞏固食物中有哪些營養。

2.學生在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對於消化系統的組成中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學生不易區分,容易將二者搞混,所以教師在教學應給予簡單明確的分析。

3.分析七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特徵和生理特徵,學生好動性,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等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心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心理上,學生對生物課有興趣,老師應抓住這有利因素,引導學生認識到生物課的科學性。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本節學習明確小腸適於吸收的結構特點;掌握營養物質的吸收部位。

2.能力目標:

運用這些知識來解釋和預防與吸收有關的`疾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討論和交流,認同人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教學重點:小腸適於吸收的結構特點;營養物質的吸收部位。

教學難點:明確小腸適於吸收的結構特點;營養物質的吸收部位。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觀察法、討論法,講授法

學習過程:

一·複習舊知

1.消化系統的組成。

2.澱粉、蛋白質和脂肪初步消化的部位分別是什麼?

3.消化主要場所在哪裏?

二·推進新課

1、學習任務一:小腸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1)教師展示多媒體圖片----小腸的結構

(2)學生觀察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總結小腸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3)教師搭建平台學生交流展示。教師展示多媒體對討論結果

(4)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小結梳理展示知識體系

2、學習任務二:營養物質的吸收部位

(1)教師展示多媒體圖片學生觀察。

(2)討論:吸收營養物質最多的是大腸還是小腸?

(3)教師搭建平台學生交流展示。教師展示多媒體對討論結果該出恰當的評價

(4)教師根據學生情況梳理展示知識體系。

三.自覺練學 鞏固新知

多媒體展示題目

四.課堂小結

五.拓展延伸(為下節課做鋪墊)

多媒體展示圖片、題目

1.為什麼我吃那麼少卻還是長了這麼胖呢?如此多的肥肉,唉!!

2.怎麼我使勁地吃,卻還是這麼瘦啊?

六·作業佈置:

練習冊P13頁16題

七·板書設計

第二節 消化和吸收

第二課時

1.小腸適合吸收的結構特點

2.吸收的定義

3.消化道吸收部位吸收

八.教學反思:

本節課結合新課程理念,利用多媒體,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獲得了營養物質的吸收及小腸適於吸收的結構特點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儘量創設情境,讓學生去領悟、去體驗、去感知,使學生感受到小腸的重要,感受生命的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明白病從口入的道理。

成功之處:學生自發地提出問題,相互交流,自主獲取知識,達成共識,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不足之處:

第一,最大的失誤還是備學生不足。

主要問題還是出在備課時,沒有“吃透學生”,沒有正確估計到學生探究過程中的困難。探究式教與學的基本要求應該是要從學生“所在位置”出發,瞭解他們困難所在。事實上,由於自己不是專業教師,在備這一課時,為了先弄清楚消化系統結構及其功能,已經是翻閲了許多資料,花費了許多時間才算是做了胸有成竹。但在教學設計中,卻高估了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接受能力,錯誤估計了學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難。以為只要通過一個簡單的觀察,學生便能輕而易舉的理解小腸的功能。因此,當要學生複述小腸的功能時,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覺了。

其次,探究教學過程略顯僵化,與學生的生活聯繫仍不夠緊密。

探究式教學要使學生的學習基於他們自己的親身在經驗並發展他們好奇求知的天性。在這一課教學時所設計的故事情節雖然學生也容易理解,並在激發學生的興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本質基本上還是“要我探究”,沒能充分體現“我要探究”的主動性。課堂教學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因為如此,才激發教師們不斷地反思、改進,在課堂教學中一步步成長。也以此勉勵自己在反思中進步。

生物教學設計2

設計思路

本節課是實驗課程的第一課,其重點是通過教學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由於開學初新生軍訓了一週,他們對校園環境也較熟悉了,為此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學校的具體情況,開發學校的“問題資源”展開教學。基於本節課的問題較多,所以應首先把學生暫時分成幾個組,暫定小組長,以後根據學生素質的個體差異作合理的調整,並説明小組長輪流當,然後讓每個小組選三個問題進行討論,討論結果由組長彙報。同時要非常重視如何組織教學,應制定相應的課堂規則和設計形成性評價方案。如使用檔案夾,記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討論時聲音不宜過大,別人發言時其他人認真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同時指出這也是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課堂規則和每節課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是課堂調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運用好。同時引入報刊有關科技發展方向及課改方面的信息,讓學生明白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性及進行課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爭取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配合。

目的

教師應按照課標內在的要求,通過教學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及初步瞭解有關生物學方面的信息,培養學生關注生活和社會的習慣。

材料器具

藤纏樹的'標本、磁帶(校園歌曲)、錄音機。

實施步驟

1.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園的早晨》,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到課堂氛圍的和諧、輕鬆愉快,縮短師生間的情感距離,儘量體現師生間的民主平等的關係。

2.涉及報刊有關信息:列舉事例,如成都七中學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識奧林匹克競賽中獲一等獎,説明我國學生基礎知識紮實,但我國獲諾貝爾獎的人卻沒有,為什麼?讓學生明白今年課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課方式,培養目標學習方式的變化。

3.給學生提出當今科技兩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學技術革命,為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性打下伏筆。

4.分組,選定小組長。(組織教學:制定課堂紀律規則及評價條例。)每節課應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這對組織教學很重要。

5.(問題資源)從學生生活實際及學校具體情況出發,讓學生思考:學校目前面臨的問題並需迫切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1)學校的垃圾問題,用哪些方法解決?哪種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學校的廁所問題,怎樣解決?哪種方案最好?(想象)

(3)出示:藤纏樹的標本。學生受到啟發,發現學校某些樹木、花草長勢不好,原因是什麼?(如果學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後學習生物知識後解答,並將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改變此現象。)

(4)學校的溝渠問題,污染較嚴重,怎樣解決?什麼途徑最好?

(5)伙食團周圍樹幹與其它區域樹幹比較,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6)校園內麻雀數量比前幾年有所增加,為什麼?

(7)為什麼政府要制訂《禁止焚燒秸杆》的措施?

(8)今年天氣的變化造成糧食的減產,説明什麼問題?

(9)關注學生自身:有的同學長得健康結實,而有的同學長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嗎?你能簡單回答你是怎樣由小長到大的嗎?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長得更健壯嗎?更聰明嗎?

(10)列舉我校前任校長的腎衰竭疾病,探討疾病問題,器官移植問題?

6.師生共同閲讀課程《致同學們》的第一、二段,欣賞這兩段話,提高文學修養。討論:生活離得開生物嗎?

7.教師啟發,通過平常看報、看電視、看書、聽廣播或在網上查詢的資料,誰能説説除了剛才我們討論的問題以外,你還知道關於生物學的其它方面的知識嗎?(最後教師補充)

8.結束語: 同學們,你們覺得生物知識有用嗎?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公民,是否應該瞭解這方面的知識呢?是否應該具備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呢?

9.對本節課同學們的表現作評價。

因為本節課是第一節課,學生第一次分組完成不同的討論項目,然後進行表達交流,所以無論對與錯,應首先給予充分的鼓勵,通過交流,辯清正誤,這樣可以使學生保持積極思考,積極發言的高昂激情,否則參與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以致影響以後的教學。為此本節課的評價的側重點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比例為着80%,能力目標(體現在思維和表達能力方面)佔15%,知識目標占5%。

10.效果反饋:本節課達到了預想的目標,上課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佔三分之二以上。為了更瞭解學生,下課佈置作業:寫一篇自己對生物學的膚淺認識,題目為《你喜歡生物科學嗎?》 本節課體現了學生自主、主動參與、探究知識的學習方式。

生物教學設計3

一、教學內容分析

北京版國中生物課程標準中將生物的生殖和發育按照人、動物和植物分成了三部分。本節以講解和比較昆蟲的生殖和發育為主。教材中分別以家蠶和蝗蟲為例,介紹了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概念和過程。課堂上讓學生分析資料,對常見的其它昆蟲的生長髮育類型進行分類、總結。同時比較昆蟲、兩棲動物、人類和綠色開花植物的在生殖方面的共同點,課上通過啟發、觀察、比較、討論、探究等形式,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體驗到生物學知識與多學科的密切。

二、教學目標分析(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舉例説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2.描述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3、比較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觀察昆蟲的`生殖發育過程,提高觀察能力。

2.通過觀察圖片、視頻等相關資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鍛鍊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嘗試在基於本學科基礎上,與其他學科相結合。

三、教學重點

能夠舉例説出昆蟲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

四、教學難點

嘗試運用所學,對常見昆蟲的生殖發育進行分類;並嘗試與多學科內容建立聯繫。

五、板書設計

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有性生殖無性生殖

七、課後小結

生物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在自主性學習和科學探究活動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結構。

2.聯繫生活實際,大膽推測描述出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3.模擬人工輔助傳粉,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護花的良好習慣。

重點和難點

1.雄蕊和雌蕊(花蕊)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係。

2.受精的過程及受精後子房的發育。

3.愛花習慣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動。

一、花的結構

1.花托 2.萼片 3.花瓣 4.雄蕊 5.雌蕊

小結:花的主要結構是雄蕊和雌蕊。

方案一:兩人合作,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解剖桃花(鮮花、冰凍鮮花或浸製標本)或當地常見的典型的一種被子植物的花。認識花的各部分結構,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方案二:四人合作,根據假設,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桃花模型,認識花的結構,分析、交流,明確雌蕊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係,驗證假設,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方案三:結合生活實際,自主性學習,回憶平時常見的被子植物的花,對照彩圖進行聯想、觀察,認識花的結構,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方案四:兩人合作,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花的結構,對照已經解剖開的桃花(鮮花或掛圖)黏貼圖,根據疑惑,進一步認識花的結構,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組織學生畫花、説花,圍繞困惑:與果實和種子形成有關的結構可能是什麼?進行學法指導,利用CAI組織學生探究花的結構,巡視指導,幫助學生得出結論。利用桃花模型質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它還能發育成果實嗎?請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觀察模型,認識結構,檢驗假設,得出結論。

用優美的詩句帶領學生回到那鮮花盛開的季節,充分調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觀察能力,請學生帶着疑惑,自學、相互交流,認識花的結構,明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用花的黏貼圖引導學生思考花是怎樣結出果實的?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花的結構。由於花粉和胚珠的結構不易看到,在探究時要注意聯繫實際,用掛圖或板圖進行説明,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二、傳粉和受精

1.傳粉:花粉從花葯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

2.受精:精子和卵細胞相融合的過程。

方案一:調動經驗儲備,運用邏輯思維能力,想像、回憶,用精煉、生動的語言,描述(蟲媒花和風媒花)傳粉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進一步瞭解傳粉過程,總結出什麼是傳粉。

方案二:根據問題,仔細觀看錄像(CAI課件),合作交流,描述(蟲媒花和風媒花)傳粉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總結出什麼是傳粉。

方案三:課前小組合作排練,課上以小組為單位模擬表演(蟲媒花和風煤花)傳粉過程,在活動中,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出什麼是傳粉。

三、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方案一:根據問題,調動經驗儲備,聯繫生活實際,大膽推測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最終在合作交流中,進一步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係。

方案三:針對書中的不解之處,在教師指導下,利用活動教具,黏貼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係。方案四:在教師幫助下,列表回顧種子的結構、果實的組成和子房的結構等知識。

運用邏輯思維和推理的方法,大膽推測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係。 創設問題情境:花落後能結出果實。激發學生求知慾望,指導學生模擬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分析推理,得出結論。

人工輔助傳粉的方法,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護花的習慣。

生物教學設計5

教學分析

生物圈中的每一個生物都受到周圍很多因素的影響,除了受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外還受到生物因素的影響。對於這部分知識的構建應主要通過學生觀察多媒體錄像、收集資料並分析、討論、交流獲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直觀材料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收集的相關資料,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對生物因素對生物影響,培養學生收集信 息、討論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並進一步引導學生形成珍愛生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目標

1、 描述生物因素的概念。

2、 舉例説明生物因素對生物 的作用。

3、 通過學生收集資料,合作交流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4、 結合實際,引導培養學生樹立生態學的基本觀點。

教學重點:

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教學難點

生物之間相互關係的歸納總結。

教學準備

多媒體:反映植物間、動物間以及植物和動物之間關係的圖片和錄像。

課前準備:佈置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有關生物與生物之間關係的資料。

教學程序

一、 情景激疑:

1、 媒體展示:

呈現生物關係的一組錄像,請學生觀察。

2、 設置問題,引導激疑:

(1) 你從畫面中看到了幾種生物?

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2) 你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3) 學生思考並發表個人的意見,認識到各種生物之間的關係。

教師啟發:生物界中是否所有的生物之間都存在這樣的現象?從而順利地引入課題。

二、 探究新知:

1、 教師用多媒體出示:螞蟻共同搬運食物、蜜蜂羣聚生活、白蟻的羣聚生活、狒狒的羣體生活,兩隻公羚羊為爭奪一隻母羚羊發生爭鬥,兩隻狗為爭奪食物打架,兩隻雄象海豹為佔據一片海灘在爭鬥等畫面。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對比、討論,找出它們之間各自的關係:螞蟻共同搬運食物、蜜蜂羣聚生活、白蟻的羣聚生活、狒狒的羣體生活的畫面中都體現出同種動物之間的互助關係,兩隻公羚羊為爭奪一隻母羚羊發生爭鬥,兩隻狗為爭奪食物在打架,兩隻雄象海豹為佔據一片海灘在爭鬥的畫面則體現出同種動物之間的鬥爭關係。最後師生共同歸納:①同種動物的羣體生活,雖分工不同,但彼此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羣體的生活,有利於種羣的生存和繁衍。同種動物之間的鬥爭雖然對於失敗的個體是不利的,但對於生物種族的生存和發展是有利的。②結羣是動物互助的一種常見形式,可以是長久的,也可以是臨時的,“社會性”昆蟲是結羣的最高形式。③“任何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的哲理。

2、教師用多媒體演示:寄生在大豆植株上的菟絲子、寄生在人體內的蛔蟲、地衣、冬蟲夏草、白蟻與鞭毛蟲、鱷魚捕食、狼吃兔子、樺木樹中生長的雲杉、動物屍體上的細菌等活 動畫面,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對比、討論找出它們之間的關係:寄生在大豆植株上的菟絲子、寄生在人體內的蛔蟲體現出不同生物之間的寄生關係;地衣、白蟻與鞭毛蟲體現出不同生物之間的共生關係;鱷魚捕食、狼吃兔子體現出生物之間的`捕食關係;樺木林中生長出的雲杉則體現出生物之間的競爭關係;動物屍體上的細菌體現出了生物之間的腐生關係。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在不同種個體之間的關係比種內關係複雜,包括植物與植物,動物與動物,動物與植物之間的關係,既有種間的互助關係,也有種間的競爭關係。其中主要是圍繞着食物發生的聯繫,主要包括:共生、寄生、捕食、競爭、腐生等。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比較寄生、捕食、競爭之間的不同:①從範圍看:寄生是寄生物生活在寄主的體內或體表;而競爭和捕食並無此限制,但捕食是動物所特有的。②從鬥爭的目的看:寄生是寄生物從寄主體內或體表獲得生存所需要的養料;捕食是某動物以另一生物為食物,從那裏獲得食物和能量;競爭則是兩種生物為爭奪資源(包括食物、水、光、肥等)和空間而發生鬥爭。③從鬥爭的結果看:寄生關係,對寄生物有利,對寄主不利;捕食關係則是以捕食者勝利和被捕食者失敗而告終;競爭的雙方誰勝誰 敗則不一定,也可能兩敗俱傷,這與生物種類和時間不同而異。這樣通過對比,學生在應用中不會出現混淆不清的現象。

3、 分組討論各自查找的資料:進一步認識到生物之間的關係是多層次的,不是單一的,正是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使得各種生物之間相互制約,彼此依存,促進了生物界的共同發展。同時也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加強對這部分知識的全面理解。

三、 歸納總結:

這是對探索的知識和結論進行歸納總結,也是本節知識的構建和昇華,是學生思維活動最積極的環節,是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的手段之一。從教師的點撥下,學生從椋鳥與枸杞之間的關係歸納出:自然界中沒有一種生物能脱離其他生物而孤立生存。生物間的關係是錯綜複雜的,但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形成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生命之網。各種生物個體都是此網中的一員,它即影響別的生物個體,同時又受着其他生物的影響。

四、 遷移深化:

1、教師出示多媒體錄像:一羣狼羣攻擊一羣麝牛,狼羣之間互相協作,一羣麝牛之間也互相幫助,當一羣狼捕殺掉一隻麝牛時,狼羣又為了食物爭鬥起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錄像中生物之間有哪幾種關係?又是怎樣轉化的?通過分析討論使學生學會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達到對知識的深化。

2、 教師出示資料:

①洱海引進太湖銀魚,造成洱海弓魚、大眼鯉魚等近2/3的洱海土著魚滅絕。學生思考從中有什麼啟示?

②我國西南地區廣泛分佈的紫莖澤蘭和飛機草。原產中美洲,現僅雲南就達2470公頃,具有生長速度快,繁殖能力強,羣居性高的特點,總是以滿山遍野密集的單優勢羣落出現,嚴重影響許多物種的生存發展,含有的毒素引起馬匹的氣喘病,牛羊因無飼料而鋭減,你能幫助雲南省解決這個問題嗎?

③ 毛里求斯有兩種特有的生物,一種是渡渡鳥,另一種是大櫨欖樹。渡渡鳥喜歡在大櫨欖樹樹林中生活,在渡渡鳥生活過或者經過的地方,大櫨欖樹總是枝葉繁茂,幼苗茁壯。16世紀至17世紀中,歐洲人踏上了毛里求斯的土地。他們用來福槍的射殺和獵犬的追捕,使渡渡鳥的數量急劇減少,到1681年,最後一隻渡渡鳥被殺死。奇怪的是,渡渡鳥滅絕以後,大櫨欖樹也日漸稀少,到本世紀80年代,整個毛里求斯也只剩下13株大櫨欖樹。這是什麼原因?(學生了解椋鳥與枸杞之間的關係後,會理解這種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關係)

五、開拓創新

鼓勵學生進行生態調查,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公園或效外的自然環境。確定調查目的、調查內容、設計好調查表,記錄完整的調查內容,如調查範圍內的陸生植物、水生植物的名稱。上述植物上昆蟲及其他動物等等,並分析它們之間的關係。

教學設計説明

一、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問題情景,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 生思維的積極性。多媒體、畫面的展示,使學生在回味自然環境的意境中步入知識的學習中。

二、教學過程的設計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做到課堂的主人,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的實施中,都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突出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課前佈置學生查找資料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小組合作交流鍛鍊學生分析、歸納、邏輯思維的能力、交流表達則培養了語言能力,同時又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能力,開拓了思維的寬度和廣度。

四、加強責任意識、注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樹立生態科學觀。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珍愛生物,熱愛大自然。

五、立足課本內容,注重課本資源開發,加強實踐創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學生查找的資料,豐富了課堂內涵。課外生態調查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樸素理論。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中,始終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課堂上通過多媒體的展示,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維感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極大興趣,問題情景的設置,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資料的展示給學生一個發展延伸的平台,歸納總結,鍛鍊了學生思維的能力。選擇一些實際資料,使學生感到真切、自然,問題的深化給了學生放飛思維的空間,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到了身心愉快。課堂教學中學生查找資料之豐富,令教師在興奮、讚歎之餘,又惶惶不安,從而更堅定了以新課程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之路。

生物教學設計6

課題

生物的特徵課型新授個性化修改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一些生物與非生物,會比較它們的區別。

2.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

1.能夠舉例説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生命、保護自然的情感。教學難點培養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展示實物】石頭、菊花(帶有枯枝)、樹葉、蝗蟲、蚯蚓、杯子、水等。

【提出問題】觀察並區分以上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你區分的理由是什麼?

二、問 題引導,自主探究

請同學們自主閲讀教材p2-5並思考下列問題:

(1)什麼是生物?

(2)生物有那些共同特徵?

(3)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生命?怎樣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4)教材中的'10幅圖片各説明生物的哪項特徵?

(5)觀察一下教室,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

(人是生物嗎?拖把、掃帚是生物嗎?粉筆是生物嗎?菊花的枯枝是生物嗎? )

(6)説一説科學觀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三、展示交流,釋疑解惑

獨立展示學習成果,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對於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討論共同總結。

【總結要點】:

(1)有生命的物體稱為生物, 根據某一物體是否需要營養、呼吸、排除體內產生的廢物、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能生長和繁殖等特徵,來判斷其是否是生物。

(2)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3)植物和動物對營養物質的獲得方式不同: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自身所需的有機物。

(4)動物和人排出體內廢物的方式有:出汗、呼氣、排尿。

【你説我辨】下列現象,各反映了生物的哪一特徵?

1、蟑螂捕蟬,黃雀在後。

2、葵花朵朵向太陽。

3、蜻蜓點水、金蟬脱殼。

4、望梅止渴

5、植物生長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四、視野拓展,感悟提升

課本知識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對於生物的特徵,你還想知道哪些知識?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生物現象你有疑惑,提出來,大家一起探究… …

1、閲讀以下短文,説出小球藻是生物嗎?從文中找出證據。

宇宙航行時代的到來,使“宇宙食品”的供應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於是人們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徑只有3—5毫米,卻能夠吸收人們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陽光,使自身產生大量營養物質並且放出氧氣,淨化太空飛船中的空氣。它還能用一分為二的方式進行繁殖,一晝夜產生2—3代。

2、一個蘋果、一個雞蛋、一粒小麥種子、一棵小樹苗,它們都是生物嗎?你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3.p6練習2

五、鞏固訓練,檢測反饋

(一)、選擇題

下列現象中的物體屬於生物是( )

a.機器人彈鋼琴 b.火山爆發時巖漿噴出 c.鐘乳石在慢慢長大 d.饅頭上長出“白毛”

2.牽牛花清晨開放,傍晚關閉,這種現象説明生物具有的特徵是 ( )

a.需要營養 b.進行呼吸 c.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d.生長和繁殖

3“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種生命現象説明生物體具有哪個特徵( )

a.呼吸 b.排出體內廢物 c.對刺激作出反應 d.生長和繁殖

4.下列屬於生物共同特徵的是( ) a.都能運動 b.都能呼吸 c.都有細胞結構 d.都生活在水中

5. 下列不屬於生命現象的是( )a.花開花落 b.北雁南飛 c.孔雀“開屏” d.潮漲潮落

(二)、拓展題

請説出散曲名家馬致遠的《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判 斷依據是; ___

2.下面是貓和鼠的部分生命現象,請分析説明它們各屬於生物的何種基本特徵:

(1)小貓長成大貓屬於 。

(2)貓生小貓屬於 。

(3) 鼠聽到貓叫,立即躲近洞裏的現象屬於 。

六、梳理總結,反思昇華: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 ……

【知識網絡】

1、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生活需要營養

能進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產生的廢物

2、生物的特徵

生活需要營養

能進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產生的廢物

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

教後反思:

生物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好詞佳句,體會語言表達的妙處,學習用不同的説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2、讀懂課文內容,並瞭解課文先總後分的寫作順序。

3、培養學生“留心觀察”、“樂於觀察”的意識,激發學生探究事物奧祕的慾望。

教學重點:

第二自然段,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體會語言表達的妙處,學習用不同的説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教學難點:

第五自然段,理解究竟什麼是“生物鐘”這個科學概念。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質疑

同學們都很喜歡猜謎語,我們來比比誰猜得快。

(出示謎面:兄弟三個愛賽跑,個子有矮也有高,它們會走沒有腳,它們會説沒有嘴,卻能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要起牀,什麼時候上學去。

板書:時鐘

生説時鐘的用途。

同學們,有一位偉大而神奇的魔術師,它能讓你在沒有時鐘的時候掌握時間,猜猜這位偉大的魔術師是誰?(板書:自然界的)

齊讀課題,質疑:讀了課題,頭腦中會產生哪些小“?”呢?

學生有可能提出:(1)自然界的時鐘是什麼?(2)這些時鐘是怎樣的?

(3)它會怎樣向我們報時呢?……(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梳理,簡要板書)

二、認讀生字,整體感知。

1、同學們,要想解開小問號,我們該怎樣去做呢?

2、是,讀課文是我們解開小問好的辦法。在讀課文時,老師提醒大家注意兩點,(1、要讀準字音,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請教你的同桌還可以請教老師。2、把句子讀通順。)(學生讀課文,師巡視。)

3、自然界的時鐘慢慢的要敲響了,你們準備得怎樣了呢?

(過生字關:出示本課要學的生字。小組合作學習,把生字的音讀準,不會認的字作上記號;互相幫助,如果都會認了,小組長檢查,讀對了,請小組長給每個組員發“笑臉”)師巡視,瞭解各組學習情況,重點幫助能力差的學生,及時表揚合作學習好的小組。

4、生字朋友帶來了一連串的生詞,能讀出這些詞語嗎?(不帶拼音)

發現蒲公英夜幕降臨不聲不響地洞底細

拜訪內部(指名讀,齊讀)

出示生字詞中沒有的詞語。(帶拼音)

(喇叭綻開美貌巡邏辛勤)順勢問問學生是怎樣認識這些詞語的。

5、讓我們把生字詞送回課文中,讀一讀課文。

6、分任務朗讀課文,順勢正音。(出示朗讀要求:坐姿要端正,聲音要響亮朗讀有自信,抑揚有感情。)

7、師範讀課文,思考:自然界的時鐘是什麼?你喜歡自然界中的哪一種時鐘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三、學習課文,指導朗讀。

1、學習第二自然段

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想想課文中寫了哪幾種花?這些花是怎麼報時的呢?

通過你們的介紹,你們知道徐老師明白了什麼呢?請大家仔細聽。

讓學生説説聽了老師的話有什麼發現。

真會傾聽,我們把剛才説的話連起來就是,出示:(牽牛花大約在清晨四點開了。五點鐘,野薔薇開了。六點鐘蒲公英開了。到了太陽當頂的中午,美麗的午時花開了。夜幕降臨,夜來香不聲不響地開了。)自己讀一讀,你覺得怎樣?

課文中是不是跟老師一樣寫的呢?同樣寫“花開了”,文中是怎樣寫的?讀一讀,畫一畫花兒開放的樣子。

請大家挑選其中的`一句話,反覆朗讀,想象一下花兒開放的樣子,邊讀邊可配上動作。

指名讀其中的句子,適當地作出評價。

師小結:我們欣賞了這麼美麗的花,我覺得這些花各有各的姿態,真是五彩斑斕,生機勃勃。想把這美麗的花兒永遠記在心中嗎?齊讀第二自然段。

試着背給同桌聽聽,指名背。

過度:自然界中的花就是這樣為我們報時的,那動物們是怎麼報時的呢?只有學完課文,我們才能解決第二個小問號。

四、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出示“現、英、夜”。

想辦法記住這幾個生字,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指導書寫“夜”

(1)、出示幾個寫得不好的“夜”和範字進行比較。

(2)、這幾個字哪個字好看?哪個不好看?

(3)、教師範寫,學生描紅。

3、學生觀察、描紅其餘的兩個字(提醒書寫姿勢)。

板書設計:

植物

自然界的時鐘奇妙的活時鐘(生物鐘)

動物

生物教學設計8

新一輪課改強調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主體,同時也是課程的創造者;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構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鼓勵學生對教師的超越,讚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積極引導和培養學生從實踐中獲取知識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基於上述認識,在“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一節的教學設計中,我們做了一些嘗試,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 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種生物,都離不開環境對他們的影響。那麼,生物又是怎樣適應和影響環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兩部分編寫的。第一部分出示了幾幅圖片,試圖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圖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與環境相適應的;第二部分是讓學生通過“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理解生物對環境是有影響的。最後總結: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榮的生物圈。

2. 設計思想

一般在設計這樣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往往會考慮用兩節課的時間完成。第一課時:讓學生在課前收集資料和圖片,課上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最後總結得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第二課時:重點組織學生做“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研究活動。筆者認為,第一課時若能用一些看得見、摸得着、相對真實的實物(或標本),讓學生能近距離、全方位地進行觀察和分析,深切感受生物與環境的協調關係,比單純地看圖、找資料、得結論要好得多。所以,我們想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物學知識,提出相應的問題,然後再利用學校有限的'資源,通過“給生物找個家”的活動,讓學生更直接、更親近地去領悟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在課堂上,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觀察和思考、體驗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的基礎上建構起新的認知層次,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時生物也影響環境。

3. 教學目標

(1)結合圖片資料和標本,學會從多角度去觀察和分析“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瞭解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

(2)通過觀察圖片資料、標本,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綜合信息的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概括和表達的能力以及科學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

(3)理解人類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4. 課前準備

準備三四幅具有代表性的圖片;幾種不同環境下生活的生物標本(動物、植物),用布將這些標本罩上並編號;放大鏡;學生分成七八個小組,圍坐在放有標本的實驗桌周圍。

5. 教學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引出探究課題。

教師連續展示精心挑選的美麗的自然風景畫,然後向學生提問:看完這些畫,大家有什麼感覺。

教師用語言來激發學生對自然界和諧美的共識;每當人們提到遼闊的草原,就會想到綠草和牛羊;提到茂密的森林,就會想到悠然自得的小動物;提到浩瀚的海洋,就會想起海洋中斑斕的海底世界和海面上飛翔的海鷗……但是,如果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牛羊在水裏泡着、魚在樹上掛着、鳥在地上躺着,我們會覺得很不舒服,認為是不和諧的。

生物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①描述生物圈的範圍。

②説出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③嘗試收集和分析資料。

④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瞭解和愛護這個家。

難點和重點

重點:

①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瞭解和愛護這個家。

難點:

收集和分析資料(因為收集和分析資料是科學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需要對圖片、文字和數字資料進行分析)。

課前準備

教師:有條件的學校可使用多媒體,展示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從而和地球作出對比;沒有條件的學校可收集各大星球的資料,在課堂上給學生們講解,另外,還準備一個地球儀。

學生:課前收集有關太陽系中各大星球的資料。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生物圈的概念

①學生觀看生動的課件,然後根據自己在課下收集的資料,共同討論太陽系中各星球的狀況。

②學生們根據自己手中的地球儀,討論生物圈的範圍,然後總結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師通過展示課件,把一幅美麗的太空畫面展示在學生面前,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師事先讓學生們拿出地球儀,讓學生從直觀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範圍

①學生分組開展競賽,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最精確的語言説出生物圈的範圍。

②學生將自己的設想記錄下來,然後在全班評比最具創造獎若干名,日後進行一次模型比賽。

①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競賽。

②教師佈置學生設計生物圈的模型。

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①學生髮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並且利用手頭的資料進行分析,討論,最後總結出結果。

②學生分別扮演動物和植物在各個星球上的生活狀況,表現出它們對食物、水、氧氣的依賴。

教師佈置學生扮演角色,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課下作業

請同學們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自己設計一個生物圈的簡易模型。

生物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描述鳥類生殖和發育的過程;

2、識別鳥卵的結構,説明其各部分的功能;

3、培養學生熱愛鳥類,感受自然之美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⑴鳥類生殖和發育的特點。(重點)

⑵鳥卵的結構及功能。(重、難點)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及相關實驗。

教學方法:

引導閲讀、觀察、實驗、啟發、講解。

教學過程:

情景引入:由多媒體播放“小鳥天堂”入手,鳥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小鳥天堂”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鳥呢?這與鳥的生殖和發育有關,引出課題。

新知識學習:

一、鳥的生殖:

請同學們閲讀課本第50~51頁相應內容,認真觀察書中的圖片,並思考:

①鳥兒大多在什麼季節繁殖?

②鳥有哪些與繁殖後代有關的行為?這些行為有什麼意義?

③鳥巢有什麼作用?

④鳥的生殖方面有哪些特點?

教師在學生活動後,點評,講解並小結:

1、鳥的生殖有明顯的季節性;

2、鳥有佔區、築巢、求偶、產卵、孵卵和育雛等複雜的生殖行為;

3、有性生殖,體內受精,卵生。

生物教學設計11

一、酶的發現

1、斯帕蘭扎尼:發現胃中有消化肉的物質。

2、巴斯德:酒精發酵是酵母菌代謝活動的結果。

3、李比希:酒精發酵僅僅是一種化學反應,與酵母菌的活動無關,最多隻需要酵母菌中某種物質的參與而已。

4、畢希納:促使酒精發酵的是酵母中的某種物質——酶,而不是酵母細胞本身。

5、薩母納爾:得到脲酶,證明酶的本質是蛋白質。

6、20世紀80年代初:科學家發現少數特殊的酶是RNA,這類酶稱為核酶。

二、酶是生物催化劑

1、酶的作用機理:鎖鑰關係,即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2、作用特點:反應前後不發生變化。

提示鮮甜爽口的獼猴桃果汁,令人讚不絕口,而且營養價值豐富。但是在開始生產果汁時,一是產量低,二是有沉澱物,好喝不好看,市場銷路也不好,難壞了果汁生產人員。原因是果汁中有一種果膠,造成產量低而且有沉澱。你能想法幫助他們嗎?

趣味思考:在果汁生產中加入一種果膠酶,在常温常壓下利用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就能迅速把果膠分解。

三、酶的特性

1、酶的催化活性極高。

2、酶的作用具有高度的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底物或少數幾種相似底物的反應。

3、酶易失活。凡使蛋白質變性的因素,如強酸、強鹼、高温等條都能使酶破壞而完全失去活性。

提示蔬菜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我們吃蔬菜時無論咀嚼多長時間也感覺不到甜,纖維素和澱粉一樣是多糖,為什麼不甜?

趣味思考:因為唾液澱粉酶具有專一性,只能催化澱粉分解,不能催化纖維素分解,所以感覺不到甜味。

四、影響酶活性的因素:温度和pH

1、温度:在一定温度範圍內,一般酶的活性隨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酶的活性最強,催化效率最高的温度稱為酶的最適温度。超過最適温度,酶的催化效率隨着温度的上升而減慢。低温和高温都能抑制酶的活性,但低温不使酶失活,高温使酶失去活性。

2、酸鹼度:同温度影響酶活性的情況基本一樣,但過酸、過鹼會使蛋白質變性而失去活性。不同的酶最適pH是不同的。

五、影響酶促反應速率的因素

影響酶促反應速率的因素有pH、温度、酶的濃度、底物濃度、反應產物的濃度等

核心解讀

1、關於酶本質的研究方法

(1)實驗設計思路:

(2)實驗中單一變量是不同底物。

(3)結論:通過對照,實驗組若出現紫紅色,證明待測酶液是蛋白質,不出現紫紅色,則該酶液不是蛋白質。

特別提醒

低温、高温、過酸、過鹼都將影響酶活性,但性質不同。

①温度過低及pH略偏低、偏高時,酶的活性降低(酶的活性受到抑制而沒有最大程度發揮)。適當提高温度可提高酶的活性;調整pH到最適值時,酶的活性提高。

②温度過高及pH過高、過低時,酶的活性降低(酶的活性不是沒有發揮出,而是逐漸失去活性),其原因在於蛋白質分子空間結構遭到破壞,這種失活是不可逆的,當改變至最適條時,酶的活性不能“復活”。

2、影響酶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酶作用的因素: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常有酶的濃度、底物濃度、pH、温度、抑制劑、激活劑等。

(1)酶濃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

規律總結

在底物足夠,其他條固定的條下,酶促反應的速率與酶濃度成正比,如上圖所示。

(2)底物濃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

規律總結

在底物濃度較低時,隨着底物濃度的增大,反應速率加快。當底物濃度達到一定濃度時,酶分子都參與了反應,底物濃度再增大,反應速率不再加快。如上圖所示。

(3)pH對酶促反應的影響:

規律總結

每一種酶只能在一定的pH範圍內才表現活性,超過這個範圍酶就會失去活性。其特點如上圖中曲線變化所示。在一定條下,每一種酶在某一特定pH時活性最大,這個pH稱為這種酶的最適pH。

(4)温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

規律總結

在一定温度範圍內,酶促反應速率隨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當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時,酶促反應速率不僅不再加快反而隨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條下,每一種酶在某一特定温度時活性最大,這個温度稱為這種酶的最適温度,如上圖所示。

(5)酶的催化能力與時間的關係:

規律總結

酶的催化能力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酶在“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會發生“鈍化”現象,即催化能力開始下降,最後失去催化能力,如上圖曲線所示。

題例領悟

題型一 酶的本質和作用

【例題1】 關於酶的敍述中,正確的是( )

A。酶只有在生物體內才能起催化作用

B。酶都有消化作用

C。調節新陳代謝的物質不一定是酶

D。酶都是在核糖體上合成的

解析:酶雖然是由活細胞產生的,但它的催化作用不一定非在生物體內,只要條適宜,體內體外都可起催化作用,故A項不正確。酶的催化作用表現在多方面,有的酶促進物質合成,有的酶促進物質分解,只有消化酶才能促進消化,故B項也不正確。調節新陳代謝的物質有激素、維生素、無機鹽等。酶是對代謝過程的化學反應起催化作用。故C項正確。在核糖體上合成的物質是蛋白質,所以只有蛋白質類的酶才在核糖體上合成,核酸酶不能在核糖體上合成,故D項也不正確。

答案:C

反思感悟

酶的化學本質大多數是酶,少數是RNA。酶在生物體體內、體外都有催化作用。酶的作用是對代謝過程的化學反應起催化作用,其作用本質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對生命活動起調節作用的有激素、維生素和無機鹽等。

題型二 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

【例題2】 甲、乙、丙三圖依次表示酶濃度一定時,反應速度和反應物濃度、温度、pH的關係。據圖判斷下列敍述中不正確的是( )

A。甲圖表明當反應物濃度超過某一濃度時,反應速度受酶濃度的制約將不再上升

B。乙圖中,a點以後,隨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下降

C。丙圖可表示胃蛋白酶催化反應的速度與pH關係的變化曲線

D。三圖説明反應物濃度、温度、pH對反應速度均有影響

解析:甲圖表明當反應物濃度超過某一濃度時,反應速度受酶濃度的制約將不再上升,所以A項正確。乙圖中,a點以後,隨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下降,直至變性失活,B項正確。胃蛋白酶的最適pH大約為1、8,顯然丙圖曲線不能表示胃蛋白酶催化反應的.速度變化。三圖説明影響酶促反應速度的因素有反應物濃度、温度、pH。D項正確。

答案:C

題型三 酶的作用是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

【例題3】 在適宜温度、pH條下,圖中實線表示沒有酶時反應的進程。在T1時,將催化此反應的酶加入反應物中,則圖中表示此反應進程的是( )

A。曲線AB。曲線BC。曲線CD。曲線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利用座標曲線中的有關條分析酶的作用。酶的作用是降低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但不改變反應平衡點。從圖中可以看出,曲線A、B、D均改變了此反應的平衡點。曲線C中酶使反應達到平衡點的時間縮短(即反應速度提高),但沒改變反應的平衡點。

答案:C

反思感悟

①與無機催化劑一樣,酶僅能改變化學反應的速度,並不能改變化學反應的平衡點,且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後不能發生改變。

②酶和一般的無機催化劑均能降低反應的活化能,所以在有酶存在的化學反應中,只需較少的能量即可使反應物進入“活躍狀態”,所以與非催化反應相比,反應速度加快。

隨堂訓練

1、做唾液澱粉酶催化澱粉實驗時,用口含一小口清水,然後將含過的清水加入澱粉溶液中,也會使澱粉消化,和用純唾液的效果一樣,這一現象表明( )

A。酶的專一性

B。酶的催化活性極高

C。酶的多樣性

D。酶受温度和pH的影響

答案:B

2、為了認識酶作用的特性,以20%過氧化氫溶液為反應底物的一組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分析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相應的結論。在下列有關結論的描述中,從表中得不到實驗依據的一項是( )

方法結果

1常温下自然分解氧氣泡小而少

2常温下加入Fe3+氧氣泡小而稍多

3常温下加入鮮肝提取液氧氣泡大而極多

4加入煮沸後冷卻的鮮肝提取液氧氣泡小而少

A。從催化反應條看,酶有温和性

B。從催化活性看,酶變性後就失活

C。從催化底物範圍看,酶有專一性

D。從催化反應效率看,酶的催化活性極高

解析:表中信息反映了酶的催化活性極高且活性受温度影響,但表中沒有與酶催化作用具有專一性相關的信息。

答案:C

3、下列關於酶的敍述中,不正確的是( )

A。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和多樣性

B。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

C。食物的消化過程需要酶催化,而細胞內的其他化學反應不需要酶催化

D。絕大多數的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答案:C

4、下圖中關於影響酶活性的因素表示正確的是( )

解析:酶濃度影響反應的速度,不影響酶活性,A項錯誤。底物濃度影響反應的速度,不影響酶活性,B項正確。pH影響酶活性,一定範圍內隨pH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強,達到最適值時,酶活性最強。超過最適值時,隨pH的升高酶的活性降低直到變性失活,C項錯誤。温度影響酶活性,一定範圍內隨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增強,達到最適温度時酶活性最強。超過最適值時,隨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降低直至變性失活。所以D項錯誤。

答案:B

綠色食品

生物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能描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各自特點。

(2)能理解並能説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查閲各種生態系統的特點,培養學生查閲、整理和分析資料和小組合作的能力;

(2)通過闡述各種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繫,培養學生表達、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分析各種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繫,形成整體與部分相統一的觀點。

(2)通過對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的認識,培養愛護生物的情感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二、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1、各種生態系統的結構特點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二)難點:

各種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繫

三、課前準備:

教師:各準備一部生態系統景觀的影像資料及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影像資料。

學生:課下收集有關各種生態系統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説到了我們的生態系統是有自動調節能力的,例如我們的草地上鼠的數量多了,使的貓的數量也多,最後鼠就會減少從而維持了生態平衡。我們知道我們的生物圈中存在着許多的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以及組成成分和特點都是一樣的嗎

這節課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

(二)問題引導,自主探究:

①根據生活常識和收集的資料説出你所瞭解了幾種生態系統

②觀看各種生態系統的影片,你又瞭解了幾種生態系統

③你能否以口頭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態系統表述出來(組內先交流)。

聽了其他同學的表述後,你又瞭解到了有關生態系統的哪些知識

①這些生態系統雖然各有特點及作用,但從生態系統的組成上來説它們都有哪些共同之處

②你認為在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設是什麼

③假設其中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了,會對其他的生態系統產生什麼影響由此你認識到了什麼

④在你身邊有哪些人為的活動對生物圈產生了嚴重的破壞

⑤觀看影片,分析資料中生態系統的惡化情況,你有何感想。

⑥從自身做起,如何保護我們的生物圈

⑦小組內交流討論,制定保護學校花園和草坪的實施方案。

(三)展示交流,釋疑解惑

(四)視野拓展,感悟提升

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種種破壞行為,如亂砍濫伐、亂捕濫獵、過度放牧、環境污染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威脅着生物圈的穩定和繁榮。近些年來,區域性的環境問題已開始發展成為全球性的環境變化,威脅着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生物圈。為了挽救這場危機,很多國家的政府和人民都積極行動起來,認真研究生物圈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為保護生物圈的穩定而努力。我們相信,隨着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一定能夠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人與生物圈的關係會朝着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

(五)鞏固訓練,檢測反饋

1、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

A、水圈B、生物圈C、草原生態系統D、森林生態系統

2、施用農藥“DDT”的地區,雖然只佔陸地面積的一小部分,可是遠在南極的動物體內也發現了DDT,

這種現象説明()

A、DDT揮發性極強B、這些南極動物可能是從施藥地區遷去的

C、考察隊把DDT帶到南極D、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許多是全球性的

3、數千年的黃土高原,曾經生態優越、氣候宜人。草原上鼠歡兔跳、狐走蛇行、鷹擊長空……一派盎然生機,但後來由於砍伐樹木、植被破壞,現在正成為一片禿山禿嶺,不毛之地。每年雨季到來,大量泥沙衝進黃河,使黃河成為世界上罕見的“懸河”。請你分析:

(1)該草原生態系統的成分,除了已提到的生物外,還應包括。

(2)寫出該草原生態系統的一條食物鏈:。

(3)草原生態系統的特點是。

(4)看了上述黃土高原遭到破壞的事實,你認為在“西部大開發”時,應注意些什麼

(六)梳理總結,反思昇華

1、生態系統的種類,他們各自的特點。

2、各個生態系統是如何構成一個完整的生物圈的。

3、反思本節課的收穫與不足。

生物教學設計13

教學設計思路:

主要從兩方面着手來設計這節課。一方面是從我教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我所任教的高06級3個班為年級的中差班,學生的基礎知識普遍掌握不牢,自主學習的能力差,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有限,再加上這節內容概念性知識多,難度較大,所以整個課的複習內容以書本知識為線索,用網絡式的表、圖等對比,歸納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梳理知識,知識點內容羅列得較詳細,配合相關大學聯考題的鞏固練習,使學生能掌握基礎知識。另一方面,根據大學聯考考綱對這節課內容的要求及近幾年大學聯考題對這一內容的考查形式和層次的體現來設計了此課。

考點分析:

06年大學聯考大綱《免疫》的考試範圍是:(略)。分析近三年的大學聯考試題可發現免疫的內容是一個重要的考點,每年都有出現。如03年的理綜新課程卷、全國卷、江蘇卷、上海卷有考查;04年的全國卷Ⅰ全國卷Ⅲ、全國卷Ⅳ、天津卷、江蘇卷、廣東廣西卷都有考查;05年的全國卷Ⅱ、全國卷Ⅲ、上海卷、廣東卷、江蘇卷也有考查。

從歷年大學聯考試題及各類複習題中,常見的有關免疫的問題,從試題的形式上,多以選擇題、圖解形式出現,或與生活實際中的病例相結合,從多種角度命題,考查學生的審題、識圖、分析、綜合、文字及圖形的表達能力。此外,有關免疫的'問題是生物學研究的熱點,與世隔絕類生活健康密切相關,這都是大學聯考命題的熱點,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重難點:

本部分複習的重點要點記淋巴細胞的起源和分化,理解抗原和抗體以及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全過程。仔細區分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異同點,結合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的有關知識理解抗體的產生和排出細胞外的過程。

知識目標:

1、認知目標:識記淋巴細胞的起源和分化,理解抗原和抗體的知識,理解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全過程以及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關係。知道免疫失調引起的疫病。

2、能力目標:利用免疫特別是特異性免疫的有關原理來解釋與免疫有關疾病的特病機制、症狀及防治方法等問題。

教學方法:

對比、分析、歸納、綜合、總結。

教學反思:

我通過本堂課複習課的教學,收穫還是頗多的。

首先我感到多媒體教學的方便、快捷、容量大,使複習內容能及時、清晰地呈現給學生,並且通過課件中動畫及不同顏色字體的設計來突出相關重點知識。

其次,對這堂課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認真學習並熟悉了大綱和考綱對這一內容的要求,認真分析了近三年的有關大學聯考題,有爭對性地選擇了幾個大學聯考題用於課堂上的鞏固練習。並且在設計的課件中將考綱對這節內容的要求首先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對這一節的複習目標更明確。

第三,複習中能準確把握重難點知識,通過圖形展示、圖解歸納,再配合大學聯考題的分析,練習強化,基本上突出並突破了重難點知識。通過練題及時反饋知識。

第四,複習中對前後知識有一定聯繫,

如通過抗體的合成和分泌過程的練習,將細胞的亞顯微結構和生物膜等知識聯繫起來。

第五,整堂課課堂氣氛較活躍,能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

但是,這節課也有一些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本堂課內容可不必設計這樣多,像“免疫類調引起的疫病”就可放在第二節課來複習。雖然複習內容設計細,但像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比較內容可不必打在幻燈片上,直接讓學生回答,再配以實例練習能區別即可。由於將作息時間搞錯,使複習中時間安排不合理,教學速度太快,使學生回憶、思考的時間不足,對基礎較差的學生理解掌握知識肯定不足。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要多關注學生。在整個複習中,由於時間把握不準,練習多采用了集體回答的形式來檢查反饋知識,使學生的過手練習不足。如果能單獨讓學生回答問題,而且能讓不同基礎層次的學生來回答有關問題,就能更好地反映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

精選出來的練習題最好註明是哪一年的大學聯考題,這樣更能引起學生重視,又能讓學生清楚大學聯考題的題型的呈現方式是怎樣的,對抗原、抗體、體液免疫、細胞免疫還可多舉實例幫助學生理解。由於這部分知識難度較大,而且與人類生活健康密切相關,又是大學聯考命題的熱點,所以在複習中最好設計出與此知識相聯繫的內容:如單克隆抗體、禽流感等。這樣使學生的綜合知識能力得到提高。<

生物教學設計14

教學內容:課本第20-21的海洋生物。欣賞海洋生物,表現海洋生物,感受海底生物世界的美妙。

教學目的:

1、認知目標:引導學生欣賞奇異的海洋生物,初步認識海洋生物的形狀、花紋和色彩等。

2、操作目標: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來表現海洋生物,能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對人類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及保護自然的責任感。

教學準備:教師:將美術教室佈置成“海底世界”,《海底總動員》的片子,與大海有關的音樂等。學生:油畫棒、水彩筆、顏料等。

教學過程:

一、欣賞交流。老師播放《海底總動員》的片子,讓學生欣賞。然後再交流。

1、談談你對海底世界的感受和海底生物的'特點的認識。

2、你最喜歡哪種海洋生物,為什麼?

3、你還見過哪些更神奇的海洋生物?

二、課堂討論。

討論:你覺得海洋生物的哪些特徵最適合表現?可以用什麼方法來表現出?(適時讓學生欣賞一些作品,鼓勵學生構思與眾不同的作品)

三、創作練習。

確定對象後,與小組的同學就表現手法及對象的大小,表現的重點(花紋、開關、色彩、形態等)進行討論,可獨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在學生合作的過程中播放與大海有關的音樂。

四、展示與評價。

在班級中辦一個小小展覽,展出學生作品,並各自説説構思,設計意圖。其他學生進行品評,對説得好、做得好的同學授予“小海星”的貼紙。

五、拓展延伸。

師:海底世界美麗富饒,是大自然賦予我們人類的瑰寶,我們在感受它的美麗的同時更有責任去保護他,那怎麼去保護呢?提出問題讓學生一起討論思考。

生物教學設計15

一、整體解讀

試卷緊扣教材和考試説明,從考生熟悉的基礎知識入手,多角度、多層次地考查了學生的數學理性思維能力及對數學本質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礎,先易後難,難易適中,強調應用,不偏不怪,達到了“考基礎、考能力、考素質”的目標。試卷所涉及的知識內容都在考試大綱的範圍內,幾乎覆蓋了高中所學知識的全部重要內容,體現了“重點知識重點考查”的原則。

1.迴歸教材,注重基礎

試卷遵循了考查基礎知識為主體的原則,尤其是考試説明中的大部分知識點均有涉及,其中應用題與抗戰勝利70週年為背景,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試題當中,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育才價值,所有這些題目的設計都回歸教材和中學教學實際,操作性強。

2.適當設置題目難度與區分度

選擇題第12題和填空題第16題以及解答題的第21題,都是綜合性問題,難度較大,學生不僅要有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紮實深厚的數學基本功,而且還要掌握必須的數學思想與方法,否則在有限的時間內,很難完成。

3.佈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的考察

在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和三選一問題中,試卷均對高中數學中的重點內容進行了反覆考查。包括函數,三角函數,數列、立體幾何、概率統計、解析幾何、導數等幾大版塊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以知識為載體,立意於能力,讓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思維方式貫穿於整個試題的解答過程之中。

生物的有性生殖篇三:第二節生物的有性生殖

第五單元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

第14章生物的生殖與發育

第二節生物的有性生殖

教學目標:

1、知道被子植物開花、傳粉、受精等過程的基本情況,進一步瞭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

2、通過直觀教學、動手實驗、探究、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3、通過植物生殖過程的學習,使學生理解植物與人類的關係,並從另一個方面中感悟到生命的可貴、生命的來之不易。

重點難點:

1、傳粉方式,

2、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教學方法:結合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動手實驗,探究,小組合作、交流、討論教學過程:

[導入]:演示牽牛花,進一步熟悉花的基本結構,重點突出雌蕊和雄蕊的結構。

[板書]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課件展示]

被子植物開花的基本情況:花萼、花冠打開,雄蕊伸長,花葯裂開,雌蕊也伸長,柱頭分泌黏液。

[板書]一、傳粉

傳粉:植物開花後,雄蕊中的花粉就會從花葯中散落出來,落到雌蕊的柱頭上。

結合多媒體圖片棉花和豌豆花的傳粉方式並討論總結它們傳粉的不同點。豌豆花在沒有開放時,花粉已經傳到了雌蕊的柱頭上,是嚴格的自花傳粉;棉花是異花傳粉。

[板書]傳

粉分為自花傳粉、異花傳粉(普遍)

[板書]異花傳粉的方式可分為昆蟲傳粉和靠風傳粉等。根據傳粉的不同途徑,把花分為風媒花與蟲媒花。

[討論]:假如你是一隻小蜜蜂,你會去什麼樣的花上採蜜呢?(課件展示風媒花與蟲媒花的圖片)

總結蟲媒花的特徵:花瓣鮮豔,花蜜香甜等;

風媒花的特徵:花粉多而輕,柱頭分叉或成羽毛狀,並且伸出花瓣外面。(説明傳粉並不是很容易的,從而説明生命的可貴)

[板書]二、受精

[課件展示被子植物受精]

請學生參照課本上圖片,自己先總結植物的受精過程,然後以鏈式模式圖的形式來邊講邊説,老師再補充歸納,具體詳見課件。

傳粉以後,花粉受到柱頭分泌的黏液的刺激,就萌發形成花粉管,花粉管沿着花柱向子房生長,花粉管內有精子,花粉管到達子房,花粉管內的精子與子房內的胚珠中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

[板書]三、果實、種子的形成

[課件演示果實的形成]

傳粉受精後,花的哪些部分會枯萎、凋謝呢?

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的柱頭、花柱

不斷髮育的是:子房、胚珠

子房壁發育成果皮

子房發育成果實

珠皮發育成種皮

胚珠發育成種子

受精卵發育成胚

[探究]

它們是果實嗎?

實驗器材:胡蘿蔔、青椒、花生、馬鈴薯、豆莢、刀片、解剖針

實驗要求:1、判斷屬於果實的是:

2、利用解剖刀等切開果實,進一步掌握果實的基本結構。

問:果實是由()和()構成的,並結合實物找到這些結構。子房發育成果實,但也有些不是這樣的,如蘋果主要是由花托發育而成的,子房發育的只佔了一小部分。

桃子我們食用的是哪個部分?(桃的結構:外果皮、中果皮、內果皮,種子)桃子裏有一個種子,而西瓜呢?

一個子房中有多個胚珠,多個胚珠發育成多個種子。

[課後調查]無籽番茄的形成過程。

[討論]:

如果在植物開花期出現天氣連續下雨、颳大風或無風等情況,對植物的繁殖會有什麼影響?説説你的理由。(學生討論回答)

[討論]:

如果植物傳不了粉,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呢?(傳粉不能完成,果實、種子不能形成)

由上述可知,傳粉受精的重要性,但有些作物在開花後由於種種原因往往無法傳粉也就結不了果,這時人們常用人工授粉的方法,給作物傳粉,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見圖講述人工受粉的基本方法)

[小結]:植物開花傳粉受精後,形成果實和種子完成了有性生殖。

傳粉以後,花粉受到柱頭分泌的黏液的刺激,就萌發形成花粉管,花粉管沿着花柱向子房生長,花粉管內有精子,花粉管到達子房,花粉管內的精子與子房內的胚珠中的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

[課後探討]:

植物作為自然界的重要成員之一遍佈全球,請結合我們的生活和生產實際談談植物的果實、花、種子的利用情況。

作業:

完成課本上的1、3兩題,。

標籤: 教學 生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y9155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