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投資 >

關於幸福的投資能力

關於幸福的投資能力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弟子很愛抱怨。一天,師傅將一把鹽放入一杯水中讓弟子喝,弟子喝完説:“鹹得發苦。”師傅又把更多的鹽撒進湖裏,讓弟子再嘗湖水,弟子喝後説:“純淨甜美。”師傅説:“生命中的痛苦是鹽,它的鹹淡取決於盛它的容器。你是願意做一杯水,還是做一片湖水呢?如果是一杯水,即使很小的苦難也可能使你消極或者沉淪;如果你的人生態度像一片湖水,再大的苦難被你寬敞的心懷稀釋了,也就算不了什麼。”生命中的痛苦和快樂,取決於盛它的容器,取決於你的心態。其實,任何事情本身就沒有什麼好壞之分,問題在於你怎樣去看待。

關於幸福的投資能力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幸福人生更是離不開學習。幸福人生的心理修煉,可以幫助我們解除束縛生命的各種困惑,超越自我,找到內心的能量,為自己修建一座精神家園的靠山。

幸福是不老的話題,牽涉到快樂和夢想。現在,大家似乎面臨着一個怪圈:手上的錢越來越多了,快樂卻在減少,煩惱在增加,幸福感在原地踏步。

幸福是可以投資

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自恃有錢、態度傲慢的銀行家,去拜訪一位哲人。一進門就不停地抱怨妻子不夠體貼、孩子不夠尊重自己、員工不感激自己,訴説自己如何富有、如何勞苦功高。哲人將銀行家帶到窗前,問:“向外看,告訴我你看到了什麼?”銀行家説:“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很多人。”哲人又將他帶到一面鏡子前,問:“現在你又看到了什麼?”回答:“我自己。”哲人笑了笑説:“窗子和鏡子都是玻璃做的,區別只在於鏡子多了一層薄薄的水銀。正是因為這一層水銀,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世界了。”

財富的增長,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可是,金錢多了,生活中的幸福與和諧卻在減少。不停地去投資理財、擴張資本,銀子多了,人心卻變得狹隘自私,與他人的關係生硬了,是銀子矇住了人們的眼睛,讓幸福、快樂和愛也漸行漸遠。

許多人會認為幸福感就是一種感覺,當心情愉快的時候,就會感到快樂和開心;當處於情緒低潮期,就會覺得很不幸福。其實不然。幸福是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總和。心理幸福感是一種幸福力。幸福力是經過長期積累的、內在的心理修煉,是幸福人生的原動力。幸福的真正含義是全面地體驗積極情緒和積極情感。因此,幸福不只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能力,幸福是可以投資的。

健康樂觀地活着

人為什麼會不快樂呢?我們可以讓思緒回到幾萬年前。遠古的人類生存環境極其惡劣:野獸出沒,惡劣的自然環境,還有疾病的襲擾。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人類進化過程中,人們逐漸形成了大腦偏向於負面思考的心態,常常是在我們還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那些傾向於悲觀、保守的消極情緒就自然滋生。人的遺傳基因有45%都是消極悲觀的;消極負面的情緒多半並不是我們的過錯,這是我們的祖先在早期進化過程中遺傳給我們的。

心理學家南迪·內森曾説過,一般人的一生平均有十分之三的時間處於情緒不佳的狀態。因此,人們常常需要與那些消極情緒做鬥爭。人們為了活得更好,變得更好,隨後又產生了積極情緒。積極情緒就像一個花兒的種子,既會欣欣向榮地“開放”,又能傳遞芬香,讓我們感覺更好,看見更多美好的東西,想到和創造出更多美好,讓人們生活得更和諧、更親密。

人的大腦就像一台高速複印機。如果我們在記憶中留下一段“悲傷的情緒”,大腦就會不斷地複製出一個個“悲傷的臉”;如果記憶中留下的是一段“快樂的情緒”,大腦出現的就是一張張“快樂的臉”。如果我們習慣性地去回憶“不愉快”,我們的大腦就會將這些負面的回憶,在重複中不斷地複製着“不愉快”的記憶。

活在此時此刻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意味深長”的實驗。一個週日的晚上,心理學家召集一羣自願者,要求他們將未來的三週裏,自己認為將發生的、所有能想到的煩惱事,都寫下來,然後投入一個“煩惱箱”裏。三週過去了,心理學家在所有自願者面前,打開“煩惱箱”,請在場的'每個人逐一核對自己的“煩惱”是否困擾了自己,結果發現,其中有九成的煩惱根本就沒發生!心理學家又要求大家,把剩下的那一成煩惱寫在一張字條上,重新丟入“煩惱箱”,並在隨後三週的時間裏,思考一下解決煩惱的方法。三週後的一天,心理學家打開箱子後,自願者們發現自己那一成的煩惱,已經不再是什麼煩惱了。實驗表明:一般人的憂慮和煩惱,40%是過去已經發生的,50%是未來還沒有發生的,只有10%是屬於當下的。可見,煩惱多是自己尋來的,而活在當下,就能減少很多無謂的煩惱。

煩惱就像一個貼身的影子,最喜歡光顧過度關注自我得失的人。當一個人減少對自我的關注,不去計較得失和恩怨,把注意力集中在對外界事物的關注上,學會對事情遺忘和寬恕,學會淡然,這時,煩惱也就收起了它那魔鬼般的冷酷,把快樂重新交還給我們。讓我們以樂觀的心態,活在此時此刻,懂得控制負面情緒,不去自找煩惱,適當放慢奔跑的速度,體驗生命的美好過程。

不抱怨不計較

許多人在生活中都會無意識地去抱怨。抱怨令我們不負責任,抱怨教我們博取同情,所以我們不斷地表露着自己的抱怨,又不斷地招致別人的抱怨,周而復始。“抱怨是在講述你不要的東西,而不是你想要的東西。”既然是你不要的東西,為什麼要去關注它呢?關注不需要的東西,關注抱怨,會給生活帶來很多的危害。

標籤: 能力 投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touzi/m63w3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