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投資 >

《聰明的投資者》優秀讀後感(通用6篇)

《聰明的投資者》優秀讀後感(通用6篇)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聰明的投資者》優秀讀後感(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聰明的投資者》優秀讀後感(通用6篇)
  《聰明的投資者》優秀讀後感1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本很經典的投資著作《聰明的投資者》。作者本傑明。格雷厄姆是巴菲特的老師,《聰明的投資者》被譽為價值投資的聖經,文章講述了很多投資方面的規律,這些看似淺顯,真正實施卻不容易。

一、要投資而不要投機。

投資就是在全面分析的基礎上,以保證本金安全前提下(價值>價格),去爭取滿意的回報。而投機則完全試圖從市場價格波動中牟利。

投機主要是由於人的本性使然:“投資者潛意識和性格里,多半存在一種衝動,它常常在慾望的驅使下,未意識的去投機,去迅速且刺激的暴富。”格雷厄姆描述了投機者的特徵:

1、意識不到自己的投機行為;

2、缺乏足夠的知識和技巧。這兩點是不是和A股中的“韭菜”很像?

二、“市場先生”是你的僕人,而不是你的主人。

格雷厄姆假設了一個喜怒無常的角色叫“市場先生”,他每天都會提供股票買賣的機會,而這些價格經常都是不合理的。

“市場先生”的情緒不應該影響你對價格的看法。不過,他真的會一次又一次地提供低買高賣的機會。但是,普通人卻會被市場先生所感染,“追高殺跌”。

人性存在很多弱點,對於理性投資,精神態度比技巧更重要。要獨立思考,如果總是做顯而易見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賺不到錢。

三、使用安全邊際。

正如巴菲特投資理念“一、不要虧損,二、記住第一條”。投資是建立在估計和不確定性的基礎之上的,大範圍的安全邊際保證了不會因為誤差而導致失敗。

最重要的是,前進的方法是不要撤退。安全邊際的概念,即市場價格高於評估價格的差額,安全邊際=價值—價格。

經濟規律不復雜,堅持這些原則,相信投資之路會走的更加順暢。

  《聰明的投資者》優秀讀後感2

《聰明的投資者》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格雷厄姆創作的著作,起先我選擇看這本書,是因為沃倫巴菲特對此書的評價:“有史以來,關於投資的最佳著作。”

格雷厄姆不僅是巴菲特的導師,更是一名成功的投資者。

通過他的書,我從中清楚地認識到投資與投機的本質區別:投資是建立在敏鋭與數量分析的基礎上的,而投機是試圖在股價的跌漲中獲利。格雷厄姆是一名成功的投資者,不僅在於成就,更在於他對待投資時的情緒。在跌宕起伏的股票市場當中,他能保持自己不受到市場情緒的左右,所以他是一名成功投資者,我認為即使有超高的分析能力,如果被市場情緒所左右,也很難獲得投資收益。

書中用兩則寓言故事去講述了兩種行為:一則是“市場先生”他通過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些人的愚蠢;另一則是“旅鼠投資”告訴我們投資者盲目投資的行為。

我明白了一個公司的股價一般都是由業績和財務狀況支撐,因此在尋找一支好股票時,更重要的是準確衡量公司的績效。在《聰明的投資者》中,以一家航空公司為例介紹了公司績效的基本因素:收益性,穩定性,成長性,財務狀況,股利以及發行價格等。從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從財務狀況入手,着實分析是有效的。

關於收益性,衡量一家公司收益性的指標最直接的便是每股的淨收益,也可以考慮一下投資報酬率,公司的閒置資產怎麼處理,能準確的分析出公司的獲利能力。

關於成長性一般從盈餘增長率分析,每股的盈餘,在反映出公司的生存能力,管理水平,競爭實力,發展速度的同時有刻畫出公司從小到大的歷史足跡。

公司的財務狀況決定公司的風險係數,也決定了公司的償債能力。一個公司的償債能力如果不過關,那麼公司在面對財務危機時,導致破產是必不可免,這將給我們帶來極大的風險。

股利的話,我認為,股利發放會顯得公司生機勃勃,我們在選擇一支股票的時候應該避免那些在過去有兩三年停發或降低股息的股票。我認為股利並不能稱得上衡量公司績效的關鍵因素,但能反映營業狀況和業績好壞。

我認為在進入股票市場時,要明白,市場像一個無底洞,他能給你帶來財富的同時,也能讓你跌入深淵。並不是每次交易都能做到低進高拋。

我認為在市場處於低落的時候掙錢是我從書中學到的小技巧,這本書告訴我一個投資者要學會利用價格,無論最高還是最低,他都算得上是真正商業價值中較低的價格買進算得上真正的投資。

我起先關注到格雷厄姆的這本書是因為巴菲特,巴菲特的成功是不可替代的,這點我認為即使是他的導師也不會,但我在研究後發現,巴菲特主張集中投資,但格雷厄姆主張分散投資,我在看這本書後明白,不得不佩服巴菲特,他通過格雷厄姆對公司問題排除之外,那些放心的公司然後直接拋進,極大程度降低了集中投資的風險性,也做到了導師那種風險越小越安全的思想。

但是時代是在變化的,格雷厄姆的時代與我們是不同的,他的時代,石油鋼鐵為巨頭,如果用他的算法去選購一支股票幾乎選不出來,因為現在的公司壟斷性很強。

我認為如果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那一定賺不到錢。其次,股票市場並非能精確衡量出價值的,即使華爾街也沒有準確並且輕鬆地致富之路,對於企業的狀態,一半是事實,一半是觀點,不能讓消息迷茫自己。

這世上的一切都藉着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希望有孩子;商人不會工作,如果不曾希望因此有收益。

  《聰明的投資者》優秀讀後感3

春節有空,買了巴菲特老師—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讀完後,沉思了一下,的確這本書在投機盛行的年代,讓投資者找到了方向,在那個年代他應該稱得上是投資界不世出的奇人。

這本書也明顯有自己的缺陷,舉了很多例子,讓人看得有點雜亂無章的感覺,如果初學者看完這本書後,第一感覺就是投資要有安全邊際,但隨後就會感到上市公司有如此多的問題,有點無從下手的感覺。所以在安全邊際的情況下,只能按照它的方法儘量分散投資,而分散投資就是為了降低風險。誠然這種方法可以讓你立於不敗之地,所以絕對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如果研究過巴菲特的人就知道,巴菲特説要集中投資,格雷厄姆説要分散投資;二者的思想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異呢?原因在於巴菲特汲取老師的安全邊際的思想上,提出啦要買有特許經營權,主營業務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集中投資然後長期持有。你把這思想理解徹透之後,再反過來思考《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你就不得不服巴菲特,因為通過巴菲特這一思想過濾,就能把格雷厄姆舉例的那些有問題的公司排除在外,這樣就可以大大降低風險性,從而可以去集中投資,而不是分散投資。

我們的理論應建立在巨人思想的基礎上即安全邊際,再做進一步改善,下面不是評論二位大師的缺點,而是做一點改進,僅代表個人觀點。

1、時代在變化。

格雷厄姆時代是以石油,鋼鐵,鐵路等傳統行業為巨頭的時代,所以他的計算方法是算前三年或前七年的平均利潤,來計算PE,這種方法我認為是有效的,而且現在依然可以用來吸收的計算方法,我未來也會用這種方法進行一些防禦性投資。但對於後期出些的一些行業,壟斷性非常強的公司,即不受經濟危機影響的公司,再用它這種計算方法,意味着很難買到這種公司。大家可以在前幾年的經濟危機中去驗證一下。

這裏可以吸收一下基金經理的算法,即預期未來,但這種算法一定要保守估計,確定性一定要強。這裏可以舉一個例子,鹽湖鉀肥,現在全世界糧食大漲同時不同的國家都發生自然災害導致糧食減產,通貨膨脹也以10%左右的上漲,在這種背景下,必然會推動鉀肥的需求量增加或價格上的上漲,這種預見性很強的背景下,我們就不必拘泥於格雷厄姆的以過去的利潤的計算方法,而改成將來的計算方法,這樣可以取得不錯的回報率,大家可多舉幾個例子,用時間來檢驗我的推論是否正確,即使一個例子失敗並不代表失敗,因為格雷厄姆的方法也不能保證每個樣本都是成功的,所以他要分散投資。

再次強調一下,這種方法是建立在主營業務清晰,壟斷的公司,在預見性很強的情況下,才能以未來計算,也要在安全邊際下買入。至於傳統性行業,不壟斷的公司,還是以格雷厄姆的計算方法為準。

2、關於淨資產的問題。

格雷厄姆的安全邊際是指低於淨資產的2/3,同理時代在變化,格雷厄姆時代是以石油,鋼鐵,鐵路等傳統行業為巨頭的時代,對於後期出些的一些行業,壟斷性非常強的公司,即不受經濟危機影響的公司,再用它這種計算方法,意味着幾乎買不到這種公司。我個人意見是主營業務清晰,壟斷的公司,下降1/3,我這種方法意味着風險比格雷厄姆的要大,但即使錯了,由於壟斷的特性,經過二年左右又會開始盈利,而且因為主營業務清晰,壟斷的公司特質,這一層過濾本身也降低了風險,我個人認為,這就相當於以前格雷厄姆要求的安全邊際———低於淨資產的2/3,有興趣的可以在以前的熊市裏去驗證一下。

3、反思巴菲特的投資思維。

是他提出要買有特許經營權的公司,但實際上他買的有些公司是沒有特許經營權的,但是別人或他自己(我更傾向於是別人)要強加上去的特許經營權,比如銀行公司,從定義上講銀行無論如何也算不上有特許經營權的公司,但巴菲特確實買啦,買得還不少,這就不得不讓人深思。看完《聰明的投資者》後我恍然大悟,詳見講基金的那些章節。是因為巴菲特後期隨着資金的寵大,他已很少有機會再遇見特許經營權,主營業務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在安全邊際下買入的機會,所以他的思想只能倒退,退而求其次,回到格雷厄母的思想,即在安全邊際下,買入主營業務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這就是投資大師的變通,但不能説這不對。

別人總結巴菲特感興趣的公司也是能力圈,護城河,安全邊際,也可能是寫書的人強加上巴菲特的思維,他買的公司就是有特許經營權的。個人觀點,這是巴菲特資金巨大時不得已而為之的倒退投資方法,這也是巴菲特大師能變通之處,不拘泥於形式,只要基本原則不變通—即安全邊際,這也是他的底線。但我們小散,不能把巴菲特倒退的方法拿來吸收,去投資銀行股,如果你是格雷厄姆思想的追隨者除外,畢竟這種方法也是讓人立於不敗之地的一種方法。我們不僅要完全吸收巴菲特的思想,還要對他的思想加嚴,即把有特許經營權的公司,改為壟斷的公司,這樣一改,我們投資的範圍就更加小,目的就是為了更加的降低風險,提高成功率。

結尾之時,再次強調一下上面僅代表我個人觀點,沒有任何批評二位大師的意思,只是對他們的思想進行了一些改進和總結。也許我年少輕狂,但我會用我一生來驗證我改正的是否有效,如果你們覺得對可以吸收,覺得不對可以拍磚。

  《聰明的投資者》優秀讀後感4

讀完了《聰明的投資者》——本傑明格雷厄姆,我覺得作者並不是要具體的教會我們如何去進行證券交易。作者只是想把最根本最普世的原則教給我們,這些原則很顯然是不會過時的。

投資投機雙通道——書中作者首先討論了究竟什麼是投資者,什麼又是投機者。在我個人看來,我們既應該做一名投資者——把股票作為企業來投資,而不是簡單的作為證券投資;同時我們也要做一名投機者——把握市場上自己可以把握的投機機會,不論是時政還是人性心理。但是當我們投機時必須知道是在投機,把風險控制在自己可控制範圍。證券交易中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錯把投機當投資。並且我們一定要記住最好做到安全和細緻,不要企圖把全世界所有的錢賺完。

股價——因為當期股價是由實際事實和人們的預期情緒來主導的,所以市場先生總是情緒化的。當期的市場價格波動並不能夠成為我們買入賣出的原因,我們需要做的是更多的去關注企業自身,企業的發展總會反映到股價上來,不必在意一時得失,至於到來的時間並不是我們所能預測的,我們所能做的只是結合事實客觀的去預測股價的目標價位,同時又要根據事實不斷的去修正自己的預測,股價是不可能通過努力而成功準確預測的。

股價預測——第一通過公式來進行預測;第二結合我們對人性和市場的預估進行調整;第三不斷的結合事實進行修正。

信息來源——證券投資本身應該是孤獨的事情,永遠不要去單純的相信任何的信息來源,我們需要做的是通過自己獨立的思考去過濾信息。我們必須認識到不論是市面信息,還是金融公司報告,他們都只是我們信息的來源,最終的決定必須由我們自主的進行。

安全邊際——在我看來,安全邊際也就是我們不能過分樂觀,我們必須給自己留有足夠的錯誤空間,從而最大程度的減少投資風險。

集中投資——如果能夠準確的挑選出最佳股票,那麼分散化投資只能帶來不利後果。所以當我們有能力選出真正的好股票的時候,必須集中投資。

投資計劃——最有條不紊的投資就是最明智的投資。我們必須在投資以前對自己的投資有全面的計劃,面對突發情況能夠有條不紊的操作。最重要的一點我們必須相信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在實行計劃中不要被市場所左右,但這些的前提是你的所有判斷是基於事實作出的正確的判斷。如果你的堅持是盲目的錯誤的堅持,那麼結果顯而易見。

把握機會——不要想着自己能夠抓住每一次的投資機會,事實上一次幸運的機會,或者説一次極其明智的決策所獲得的結果,有可能超過一個熟悉業務的人一輩子的努力。一生當中真正的機會其實屈指可數。可是,在幸運或關鍵決策背後,一般都必須存在着有準備和具備專業能力等條件。人們必須在打下足夠基礎並獲得足夠認可以後,這些機會之門才會敞開。人們必須具備一定手段,判斷力,勇氣,才能去利用這些機會。

盈利點——投資者越是富有經驗,越是精明,他就越少關注股息回報,而把自己興趣更多集中於長期股價上漲。另外走中間的道路最安全(選擇買入“老二”,因為老大總是受人關注的,當你發現時可能已經晚了)。

  《聰明的投資者》優秀讀後感5

巴菲特1973年在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第四版的前言中寫道:“投資成功不需要天才般的智商、非比尋常的`經濟眼光、或是內幕消息,所需要的只是在做出投資決策時的正確思維模式,以及有能力避免情緒破壞理性的思考,本書明確而清晰地描述這種思維模式,你必須將情緒納入紀律之中。如果你遵從格雷厄姆所倡導的投資原則,尤其是第八章與第二十章寶貴的建議,你的投資就不會出現拙劣的結果,這是一項遠超過你想像範圍的成就”。

“我個人認為,當前的證券分析和50年前沒有什麼不同。我根本沒有再繼續學習正確投資的基本原則,它們還是本·格雷厄姆當年講授的那些內容。你需要的是一種正確思維模式,其中大部分你可以從格雷厄姆所著的《聰明的投資者》學到。然後用心思考那些你真正下功夫就充分了解的企業。如果你還具有合適的性格的話,你的股票投資就會做得很好。”

1994年12月6日,巴菲特在紐約證券分析協會的演講中指出:“在《聰明的投資人》的最後一章中,格雷厄姆説出了關於投資的最為重要的詞彙:‘安全邊際’。我認為,格雷厄姆的這些思想,從現在起一百年之後,將會永遠成為理性投資的基石。”

巴菲特:學投資很簡單,願意讀書就行!

“學習投資很簡單,只要願意讀書就行了。我的工作是閲讀。”

想學習巴菲特,首先問問自己,你經常讀書嗎?

格雷厄姆最強有力的一個見解是:“如果投資者自己因為所持證券市場價格不合理的下跌而盲目跟風或過度擔憂的話,那麼,他就是不可思議地把自己的基本優勢轉變成了基本劣勢”———然而,投資活動並非要在別人的遊戲中打敗他們,而是要在自己的遊戲中控制好自己。任何人的墓碑上都不會寫下“他戰勝了市場”這樣的話。最終,重要的不在於你比他人提前的到達終點,而在於確保自己能夠到達終點。

  《聰明的投資者》優秀讀後感6

我在瞭解了眾多的投資方法之後,認為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所介紹的“價值投資法”相對安全和有理。

之所以説是相對的,是因為它有兩個天然的缺陷:一是相對於明確的價格,價值的評估是相當困難的,價值的精確計算更是不可能——有形資產如此,無形資產更是如此;二是在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變化的過程中,要出現投資者所期望的價格,所需要的等待時間是不確定的——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長。

如果説其第一個缺陷,還可以用“安全邊際理論”來克服,畢竟投資時我們僅需要獲得一個大致“安全”的估值就可以了。“正如絕大多數時候,看一個婦女夠不夠選舉的年齡,我們並不需要知道其確切的出生日期”;而面對其第二個缺陷,即投資者所期待價格的出現有時需要足夠長的等待時間,我們則毫無辦法。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説,“價值投資法”只能算是一個“成功”的理論,根據它取得成功投資的實踐,有時還需要一點點“運氣”。

另外,也有人主張”分散化投資“可以彌補“價值投資法”的不足。對此,我持一分為二的態度:理論上講,是正確的,可以用犧牲一定的投資收益率來避免風險的過分集中,大不了導致投資結果的平庸化;但實踐中,卻未必如此,因為投資者難以做到足夠的分散化,且分散到何種程度才算真正足夠也是不確定的。

當然,説“價值投資法”是一個成功的理論也是有條件的,即不能考慮價值本身在未來時間裏的增減變化。如果要考慮這一因素,就好比考慮量變與質變的關係一樣,問題則會變得更為複雜。“沒有永遠的投資”,也多少能説明這一道理。

眾所周知,根據博弈理論,在投資市場上,一個少數人採用時有效的方法,當大多數人都採用時則會失效。“價值投資法”自然也不例外。但只因人性的貪婪、恐懼、狂熱、從眾……長期以來一直難以改變,故“價值投資法”還沒有被大多數人所採用。

儘管我認同《聰明的投資者》所介紹的“價值投資法”,但我也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物是絕對的。所以,我堅持認為,“價值投資法”只是一個相對的、不錯的方法。

有人説過:“投資成功的真正祕訣,就是沒有祕訣”。對於“價值投資法”,也應當進行這樣的理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touzi/ymvwy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