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甘肅省通渭縣的民俗文化介紹

甘肅省通渭縣的民俗文化介紹

通渭是西北民俗文化的極盛區之一,也是隴上歷史文化名城,因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被國家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書畫產業先進縣”。在歷史的長河中,勤勞聰慧的通渭人民在與貧窮落後的不懈抗爭中,孕育了豐厚的鄉土文化,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體系。正是歷史積澱下來的這些民間民俗文化,彰顯了通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厚博大的傳統文化底藴。

甘肅省通渭縣的民俗文化介紹

通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以下我就家鄉的飲食、服飾、居住以及社會生活方面的民俗文化作一介紹:

一、通渭縣的飲食文化: 農民多以小麥面為主食,餷面、炒麪在日常食品中,漸居次要地位。洋芋也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食物。漿水為農家喜用,味酸清洌,具清暑解渴、水食助餐作用。

1、其中以小麥為主的食物有:

長面(臊子面即澆上臊子湯;調以漿水的名漿水面;調入清油及煎炒好的豆醬肉菜的名炸槳面。);面片子(加雞蛋花、葱花、肉臊子、調和等食用的名甜面片子;調入熗漿水的`名酸面片子;面拌和後,以手拉條揪片,隨揪隨下入滾水鍋內煮熟的名“揪面片子”。);餃子;

棋花子;拌湯;蒸饃(分為刀把子;饅頭;花捲兒;起面饃饃;包子。)。死麪類有棋顆兒;油餅;韭菜餅(又以餡之不同,有肉餡兒、菜瓜兒、地軟兒、麻腐兒)。

2、以扁豆麪為主的食物有:

疙瘩子;懶疙瘩;攪團;拌湯(製法與麥面同,唯料用扁豆麪與莜麥面。);涼粉;小米飯;小米湯;玉米虎;碗子(糜面或谷面和成糊狀民酵後,盛入碗盤等容器中,入籠蒸熟即成。);糜谷面幹炕兒;糝飯、攪團之類。

3、以甜、苦蕎麪為主的食物:

甜蕎麪疙瘩;苦蕎麪疙瘩; 攤餅(亦稱攤饃饃);蕎麪饃饃;血面。

4、漢民肉食以豬、羊、雞等為主。豬多在春節前宰殺,除留春節期間食用部分外,便醃曬臘肉若干塊,供一年中諸節日煮 食。羊肉於每年夏曆七八月至臘月間食之,“手抓羊肉”、“羊肉泡饃”是習慣吃法。雞肉多在節日或宴請賓客,招待至親好友時食之

5、風味小吃:

火鍋;蕎圈圈;釀皮子(將白麪團用涼水搓成汁,傾入蒸盤,放滾水鍋內煮熟,佐以油潑辣子、醋、蒜泥等食用)麻食子;醃白菜;粉湯等。

二、通渭縣服飾文化:

舊時服裝,有極少數着綢緞和機制布縫製的長袍馬褂,多數羣眾只穿土布長衫、長襖、汗衫、裹兜兒等。形似裹兜無袖者稱袈袈。

兜兜兒,形似菱形,其上剪成內圓的月牙角,一角端綴長襟帶,經繞頸後繫於胸前另一角鈕釦上。中部左右兩角亦為襻帶,系腹圍一週。下部剪成外圓形。兜兜兒偏下縫口袋,袋面有刺繡花卉。男女褲子,以寬17釐米左右的布料作褲腰,無帶襻,另以“褲帶”束之。褲下口有以“腳巴帶”纏扎者。套褲有皮、棉之分,只有褲腿部分。部分貧苦人家,冬天套在單褲或夾褲外面以防寒。或鍘草時,草者作護腿之用。

舊時鞋式有淺眼深眼之分。單鞋淺眼鞋,製作簡易,穿着輕便,適應性強;深眼鞋,在鞋幫與鞋面處有舌形突出部分,鞋幫結合處以寬約2釐米的鬆緊布相連接,故名“鬆緊帶鞋”或墊眼鞋。小腳女單鞋,或寬幫,或窄幫,或淺眼、或深眼,呈尖頭;大腳女式淺眼鞋,多用襻帶。

棉鞋,皆深眼,面裏料之間除打背的褙子外,或棉花、或羊毛,或棉毛混合作保暖層,由兩扇鞋幫縫合而成。鞋面縫合處夾股布或股皮一條或兩條。鞋面用牛羊毛線色制而成的稱毛鞋。

三、通渭縣的居住文化:

通渭縣建房木材多用松木為主。從70年代一些地方打破四合院的格局,採用大致坐北向南,高低一致的一排數房式結構,一房之內或置套間,其兩端或對面則修建廁所、車棚、填坑棚之類。

農村多板築高牆莊院,莊院周長一般為二十六丈,莊院小者,房

屋依莊牆。土為長方塊,以坯模( 圈子)加濕土,經石礎子夯制而成。莊院內大門一側可建過廳,其他三面分別建廳房(正方或客房)、對廳(俗稱“倒廳”)、廈房、廚房等。廳房台階最高,對廳、廈房次之,過廳、廚房最低,四角公別置廁所、磨房、牲畜圈之類。大門內左側一角多建高房,也有建於右側的。高房基層多以上土箍窯,窯面以上土墊平,建高房於其上。

箍窯為住人、裝草、圈牲畜等多用途建築,純用土於寬高各一米左右的基礎牆基上箍砌而成。土有專為箍窯而製作的斜頭子。依其形箍砌而成。窯層較厚宜於掌握圓度;窯寬一般為2~3米,長度隨需要可4米,亦可長至7米、8米不等。門窗安於頂端側端俱可。有二三窯並箍者,內開偏門相通,謂之套窯。

崖窯,系在山崖經過刷削,略呈坡度的立面上,掘進去土而成。有並挖數窯的,有窯內再挖套窯的。有莊院的人家,常挖崖窯圈養牲畜、羊只、置放農具等。

另外,通渭縣境內,有大量古城堡遺存。戰國時所築秦長城從西南向東北穿越全境,版築牆體,歷歷在目,另有築於北宋時期的城址兩座,即今雞川古城和什川古城。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堡城,俗稱寨或堡子(bù zi)。通渭縣境內的此類堡城有千餘座,視為中國之最,恐不為過。如果加稱其為“中國千堡之鄉”,實在是當之無愧的。

四、通渭縣的小曲:

通渭不愧人傑地靈。“小曲”音樂在通渭的發展不僅造就了幾代民間老藝人的成型,同樣,也正是這些老藝人豐富和發展了通渭小曲,

他們把原有的“清唱”伴奏逐漸改造成了另一種表演形式——舞台伴奏,從此增添了當地民間文化活動新的色彩。後來隨着秦腔的蓬勃興起,老藝人在一台戲中往往將秦腔音樂和小曲音樂聯綴使用,把秦腔唱腔和小曲唱腔交互運用,他們把這種不同腔體並用的唱法叫做“風攪雪”。

清嘉慶年代以後,秦腔藝人不再運用兩種腔體並用的唱法,而是用秦腔代替了多年來“廟會”上的小曲音樂。小曲也從此回到了它原有的存在形式——清唱。但是小曲作為一種民間曲藝,受眾羣體極大,具有玩強的生命力,至今仍然是人們茶餘飯後,喜慶之餘,在庭院、地灘、村落裏活動的主要文化娛樂內容,它帶着百姓生活的真切感,久唱不衰,百聽不厭,為廣大人民羣眾所喜歡。

“通渭小曲”曲調很豐富,據民間藝人講大概有一百多個。2010年,“通渭小曲戲”在第三次申遺中,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五、通渭縣的社火:

春節社火。耍社火亦稱耍故事,是城鄉羣眾在春節期間普遍開展的傳統性文娛活動。它將歌舞、戲劇和各種小型文藝表演融為一體。每年正月初七八開始,十五六結束。多數地區以自然村開展活動,也有幾個村聯合活動的。大部分地方在晚間活動,少部分地方白天黑夜都活動。社火的內容雅俗共賞,寓教於樂。社火節目主要有春官、跑場子、紙馬舞、臘花舞、旱船舞、獅子舞、高台、蛤蟆舞等。除次而外,還有幽默風趣的“推車子”,滑稽逗笑的“跑黑驢”,粗獷奔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14m3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