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生活範例 >婚姻家庭 >

安徽和縣婚姻習俗介紹

安徽和縣婚姻習俗介紹

俗話説:“村隔三五里,各處各鄉風。”就婚姻習俗而言,和縣南北鄉間,也各不相同。南鄉娶新娘日出前花轎就到家,北鄉娶新娘日落後花轎才過門。因此,和縣農村的傳統婚俗,雖不像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婚禮那樣情趣橫生,但也非常講究,並且顯得古樸莊重,熱鬧非凡。這裏不妨從頭選擇介紹。

安徽和縣婚姻習俗介紹

傳庚字

和縣民間稱訂親為“傳庚字”。舊時代,男女還在孩提時就由雙方父母包辦訂婚。雙方父母認為門當户對,就可以提親。就南鄉而言,一般都是先由男家請媒人到女家提親,傳遞信息,求得年庚,並請算命先生推算八字;另看男女雙方屬相是否“犯克”,例如,“馬配馬,如刀剮”就是“犯克”,不能配成夫妻;而“馬配猴,不用愁”,就是不“犯克”,配成夫妻將來會美滿幸福。如屬相不犯克,八字又相生無克,就進一步磋商下聘禮事宜。這時,媒人可將女方年庚(女孩子出生的年、月、日、時)用紅紙寫好(俗稱“草庚”),傳給男家(北鄉互相交遞年庚),並擇定喜日進行配庚。喜日一般都擇定在農曆某月初的雙日。

傳庚字那天,男家拜託媒人帶着紅紙禮貼(內裝現金,一般為1歲1擔米錢)及4樣禮物(肉、魚、酒、茶葉),到女家邀請女孩的父親來進行配庚。女方父親一到,男家即操辦酒席款待媒人和親家,男家主要親戚要送禮(一般是1扎大炮竹、1條糕)、陪客。配庚開始,請識字人在庚貼上左書男方姓名、性別、年庚,右書女方姓名、性別、年庚(均要配成雙字),庚貼上下左右四方,要書寫“天作之合”,外用紅封套箋,上書“全福”。然後配以萬年青、側柏枝插入紅封套箋內,供奉堂前,秉燭焚香,從此宣告這門婚事生效了。此後,等到男女雙方都已長大,待嫁的姑娘便可到男家幫助做些家務;多數是小夥子到姑娘家去幫做農活。逢年過節,未過門的女婿還要拜年送節。在這些交往中,雙方可以逐漸加深瞭解,建立深厚的感情。

童養媳 通過配庚,男女雙方就算是有了正式婚約。但是有少數人家的'女孩子,由於家庭生活困難,父母向媒人提出要男家領養女孩做童養媳,待長大後結婚。但結婚時,女家不得向男家要任何禮節錢,女家也不陪嫁粧。做童養媳當然很苦,要起早摸黑,披星戴月,家裏家外樣樣事都得做,受欺凌,受岐視,且大都吃不飽、穿不暖。如果是狠婆婆,其艱辛就更難想像了!舊社會和縣農村流傳這樣的話:“有男不當壯丁漢,有女不做童養媳。”

把斷禮

到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時候,男家便託媒人向女家提出結婚的要求。這時,女家常把他諸親六眷的門份,一一開列由媒人傳送男家,必須按門份,每户贈送4樣禮物(魚、肉、酒、糕),直到徵得女家滿意後,再由男家擇定良辰吉日,並請媒人具禮貼通知女家,名為“送日子”。對此,南鄉俗稱“把斷禮”,北鄉俗稱“擇日子”。因為“日子”送過後,直到娶新娘,男家就不再花費禮錢了,亦即斷了婚禮,故而把“送日子”叫做“把斷禮”。

娶新娘 姑娘出嫁前,女家諸親六眷都要送衣料作為出嫁禮,俗稱“送嫁”。孃家也要送些衣物給新娘、新郎作女兒出嫁禮,南鄉俗稱“鋪嫁粧”,北鄉俗稱“賠嫁”。同時,姑娘還要請絞臉婆幫助她絞去臉上的毫毛,俗稱“開臉”。開臉像徵着姑娘告別了黃花大閨女的時代,所以也很鄭重其事。

此時,男家更是忙得不亦樂乎。娶親前一天要“賀號”,即由本村本姓的家裏人籌錢置辦鏡框,書寫號名,披紅插花,掛入堂前牆壁上。然後張燈結婚,陳列喜帳,張掛對子,佈置新房。

娶親的那天,新郎家根據路程遠近,提早或推遲派出花轎接新娘。南鄉要求在天亮時花轎回到家,而北鄉則在天黑時花轎才回到家。新娘上轎時披着紅蓋頭,俗稱“遮面布”,由胞兄弟或堂兄弟揹着上花轎,並由新娘的哥哥,或其最小的弟弟或堂弟(北鄉是新娘的妹妹),跟隨在花轎後面,護送花轎到新郎家。

花轎到新娘家門前停下後,由兩個童男童女各執1個布、麻口袋,順路鋪着。一面鋪,一面唱:“捎袋傳口袋,一代傳九代。”新娘在攙親奶奶的攙扶下,腳不沾土,只踏着布口袋一步一步地走入新房。有少數地方新娘過門檻時,守舊的長輩婦女,要把新娘子的頭朝下捺一捺,示意今後要服從公婆的教誨、丈夫的管教,這就叫“新娘跨過門,就是人家人。”

拜堂

新娘子進入洞房,稍停片刻,就要舉行拜堂(南鄉上午拜堂,和城和北鄉晚上拜堂)。拜堂時,由攙親奶奶攙扶新娘,引入堂屋,舉行拜堂儀式。這時,堂上1對花燭高照,禮炮齊鳴,喇叭高唱,喜氣洋洋。1名德高望重,子孫滿堂的長輩老人,主持婚禮,順序高聲喊道:“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公婆”、“夫妻對拜”。然後,見到男方家的主要親戚在場,就高喊:拜見舅舅、姑父、姨父等等,俗稱叫“先拜天地後拜堂”。被拜的親戚,要當堂回敬禮錢,多少不拘。

拜堂儀式結束後,1對新人並肩齊步回到洞房,由新郎揭去新娘的紅蓋頭(遮面布),讓其露出嬌容。南鄉是新郎用雙手去揭,表示雙手歡迎;北鄉是新郎用秤桿子挑,表示稱心滿意。這時,2人又是彬彬有禮地相揖相拜,這叫“見面禮”。禮畢,先喝傳杯茶後由兩個童男童女陪同作伴吃“團圓飯”。吃“團圓飯”時,攙親奶奶第一筷子先替新郎搛雞頭,後替新娘搛雞尾,示意“龍頭鳳尾”的吉利象徵;第二筷子先替新郎搛魚頭,後替新娘搛魚尾,示意新夫妻從頭到尾都要餘錢。攙親奶奶搛過菜後,1對新人才開始吃“團圓飯”。

鬧新房

新郎新娘吃過“團圓飯”後,堂屋客人開始宴席。當天晚上,一班青年人興高采烈鬧新房。首先由1人領頭1句“吉利話”,眾人同聲“好!”俗話叫“叫好”,例如:“炮竹一放喜洋洋”,“好!”“來到貴府看新娘”,“好!”1人説詞,眾人答好,説詞的青年,從大門一直説到新娘房裏,見到什麼,就説什麼,1句1“好”,盡講吉利話。到了新房,就以新娘子為目標,要從新娘頭一直説到新娘腳。例如,“瞧瞧新娘頭,”“好!”“頭上搽了4兩桂花油,”“好!”等等。説到新娘時,講1句,還用棗子砸1下新娘,表示催新娘子早生貴子,逗笑取樂。而新郎卻事先溜之大吉,躲藏起來,避免被人捉到鬧成許多笑話。青年人擁進新房時,想方設法戲弄新娘,一般都是要叫新娘子給他們擦火點煙。當新娘低頭含羞點煙時,鬧房人卻顧盼左右而言它,引起眾人起鬨大笑。總之,滿堂熱鬧,皆大歡喜。北鄉鬧新房時,1對新人同時在場應付,多被鬧得汗流浹背,不知所措。但鬧房領頭人常常也適可而止,巧妙解圍。

回門

新婚第三天,北鄉規定新娘新郎攜帶禮物,一同到女家去拜望雙親,俗稱“回門”。但南鄉則規定在第二年的正月去“回門”(因為一般都訂在臘月二十四左右的雙日子結婚)。新娘回門,一定要在當天趕回婆家,越早越好。如果天黑到家,則犯忌諱,怕瞎了老婆婆的雙眼。同時規定,不管任何情況,新娘新郎一定要趕回到家裏。新娘回門不作興在孃家過夜,是因為新房1個月內不準“空房”。新郎新娘回過門之後,整個婚禮儀式便宣告結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sh/hunyin/dldp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