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身邊的文化作文

身邊的文化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身邊的文化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身邊的文化作文
身邊的文化作文1

曾經,我聽過這樣的説法:一千年的中國看北京;三千年的中國看西安;五千年的中國看河南。如果再要往前看,那就應該是到我媽媽的家鄉了——在古代名字叫做陳州,現在叫做淮陽的這個古老的城市。

悠久古老的淮陽縣城被一大片湖水包圍着,那片湖水就是每年夏天有荷花節的萬畝龍湖,比著名的杭州西湖大好幾倍呢。在碧波盪漾的龍湖邊,有一個古老的陵墓——太昊陵。那可是“三皇之首”伏羲氏的的陵墓,是中華民族始祖的陵墓。所以人們説太昊陵是“天下第一陵”。

在每年的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在太昊陵有一個很隆重的廟會,據説那是中國最大的朝祖廟會。從遙遠的古代就開始了的這樣的二月會,到現在更是規模宏大。整整一個月的二月會,每天都有從全國各地、四面八方來的朝聖者,來到伏羲墓前謁祖朝拜。熙熙攘攘的人羣非常壯觀!

在太昊陵的廟會上,有一種為了紀念女媧和伏羲摶土造人的活化石——泥泥狗,那是淮陽太昊陵所獨有的,傳説泥泥狗是女媧和伏羲那時候傳下來的。泥泥狗用淤泥捏製,全塗黑底,然後用紅、黃、綠、白、粉五色繪畫。泥泥狗的造型渾厚朴實、豔而不俗。每個泥泥狗都可以吹,就像古代樂器“壎”一樣。所以泥泥狗被人們稱為:“真圖騰、活化石”。

泥泥狗的造型很怪異很抽象:有人面猴、雙頭狗、九頭鳥、猴頭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造型呢?據説,在遠古時代,是個人獸共存的時代,那時候兇猛的野獸出沒,人卻是很弱小的,總是被野獸傷害。所以他們把保護自己的願望,寄託在一些想象中的有威懾力的猛獸身上,然後把它們神化。所以就產生了對這些神化了的猛獸的圖騰的崇拜。所以,泥泥狗也是我們古代的圖騰文化呀。

後來泥泥狗就一直流傳下來,一直到現在,來太昊陵燒香朝拜的人們都會把泥泥狗當“神聖之物”購買,寄託了人們“避災”、“求福”的美好願望。

身邊的文化作文2

“文化”一個神祕又深奧的詞,望穿遼闊的`國土,放眼天下,何處沒有它的氣息?何處沒有它的蹤跡?它。貌似於無形,卻把整個中國緊緊相連,處處充滿"情"的味道,"文化",似一縷縷輕煙,在茫茫書海中穿行,又似文人墨客的象徵,代表淵博……

文化,在我們身邊,牽引了我們的心,連接着我們的情意,把我們這個大中國。

民俗文化,緊緊相連中華上下五千年傳承下的文化遺產,是我國民族文化的深淵……

元宵節,大家都應該想到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湯圓的場景吧!那和諧的歡聲笑語,一家人幸福的模樣應該是每一個人心中最期待的。這樣一個好日子,一個紅紅火火,熱鬧的好日子,卻在人們的心中逐漸變的黯淡,甚至無人問津。

以往的元宵,是那麼的歡騰、熱鬧,手工製作的湯圓,是自己用心、用情一顆顆捏出來的。每一顆小小的湯圓都寄託着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祝願,令人嚮往的情意。比起在超市裏買的,自己做的顯得温馨,這無疑是一份送給人家最好的禮物、一份在嘴裏,甜心裏的禮物。元宵,湯圓。就是説團圓,一家人團團圓圓坐在一起,從記憶裏吃着甜的湯圓消除舊一年裏的不愉快的事。

可現在,又有多少人盼得到元宵節一家子坐在一起,團團圓圓呢?連那天吃的湯圓,都是從超市裏買回來的,草草的煮了吃了、在草草的在電視前看電視。可見現在人們對這個傳統節目有多麼不重視了,説團圓,回鄉探親的人們每到初八,初九就應該外出打工了。等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大概也只是遠在外地苦思親人了。那牽腸肚掛的滋味,可實在不好受呀!

各種跡象表明,人們的生活習俗與以前早已大大不同,人們再不覺醒,這些充滿文化氣息的民俗遲早會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是否感到痛心呢?

身邊的文化作文3

一年一度的除夕又到了,在外面工作的親人,不管路途遠近都要提前趕回來過年。家家户户都要準備辭舊迎新的豐盛的年飯。我們家的年飯有肉、魚、雞、鴨,丸子……十多道菜擺滿了一桌子,令人眼花繚亂,香香噴噴的叫人垂涎三尺呢!吃飯前,必須敬奉祖先,要鳴炮、上香、燒紙錢、跪拜禱告,表示我們不忘記自己的祖先,然後開始開餐,叫做吃團年飯。我們一家三代團聚在桌子邊上,大家互相敬酒祝福,一家人有説有笑,其樂融融。

吃完團年飯,中央電視台每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開始了。媽媽端來了松子、瓜子、花生,還有各種紙包糖。我們坐在沙發上,邊吃邊看。

晚上十二點整,新年的鐘聲響過,時間又進入了新的一年,為了迎接這一神聖時刻的到來,全城爆竹聲此起彼伏,美麗的煙花照亮了整個城市,震耳欲聾的爆竹聲壓住了我們彼此的歡笑聲,祝福聲,場景十分壯觀。我也拿出了小煙花,給天空抹上一縷燦爛的色彩,此情此景讓我激動萬分,我便問爺爺:“為什麼過大年要放爆竹呢?”爺爺摸着我的頭説:“從前,有一隻大怪物。每一年都要到村莊裏來鬧事,甚至它還要吃人呢!每年有不少人被他吃掉了。人們十分害怕它,便把它稱作“年”。

有一次,一個小孩正在放煙花爆竹。年想要吃他,可“砰”的一聲,爆竹噼裏啪啦地響了起來,五顏六色的煙花在天空中綻放開來,年嚇得跑了。於是,人們每次過年,都要放煙花爆竹。”我聽後,恍然大悟,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傳説啊!

放完爆竹,我們又回到房裏,長輩們給我們小孩子發壓歲錢,意味着歲歲平安,健康成長。我把壓歲錢壓在枕頭下,進入了美妙的夢鄉。

就這樣,我已經過了十二個除夕了,我爸媽和爺爺、奶奶他們也都是這樣一年又一年度過除夕的,這樣的習俗代代相傳,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

身邊的文化作文4

大家好,今天先給大家猜一個字謎:樹旁的小溪沒有水。猜一個字。——哈,對了就是梳。説到梳子,便會讓人想起屬於常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梳篦。梳篦是理髮用具。齒稀的稱“梳”,齒密的稱“篦”。用骨、木、竹、角、象牙等製成。雖然是天然材料做的,但是它神態各異: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鸚鵡,回頭望尾,有的像天鵝,展翅欲飛……它們可漂亮啦!我家就有一個蝴蝶形的梳篦,它全身呈藍色,兩個翅膀中間是梳齒,翅膀上端還有兩隻“眼睛”,比一般的梳子好看多了!梳篦不僅外形美麗,而且還有很多用途呢!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經常使用,有緩解頭痛,治療失眠,醒腦,聰耳,明目之保健功效。而且用梳篦梳頭養生、古已有之。經常使用梳篦進行梳頭能起到治病健身、健腦長壽的作用呢。

梳篦又稱“櫛”,是我國古代八大發飾之一。諺雲:“揚州胭脂蘇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始自晉代,迄今已有1600餘年的歷史了。聽了這麼多後,想必大家應該對梳篦有一定的瞭解了吧,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梳篦的起源吧:軒轅黃帝第二妻室名叫方雷氏。她所掌管黃帝宮20多位女子,她們經常蓬頭垢面,一遇到重大節日,她總要把這些女子叫來,逐人用她自己的手指把每個女子頭上蓬髮一一捋順。有時,連五個手指都捋破了。方雷氏為這些事經常發愁。後來,她受到魚刺的啟發,製作出了一把木質的梳子。這就是最初的梳子。制篦業的祖師是陳七子。春秋時期,陳七子為吏,因罪入獄。因獄中生活條件極差,陳七子頭上生滿蝨子,奇癢無比。一次,陳七子被獄卒用毛竹板痛揍後,發現毛竹板裂成了一條條篦片。陳七子將其整理扎壓後,用其清除頭上的灰垢和蝨子。這就是最初的篦箕。

瞧!這就是常州的梳篦、我身邊的“非遺”。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2e69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