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15篇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15篇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1

今天,我認真讀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其中,尊師愛親這一章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最感興趣的是第一個故事《顏回煮飯敬師》。

故事主要講的是: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一連好幾天都沒吃上飯。大弟子顏回看見老師很餓,於是向人乞討。等他回來做完飯時,孔子也剛好睡覺醒來,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便跨出房門。只見顏回正從鍋裏抓一把米飯往嘴裏送,孔子見了又高興又生氣。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着一大碗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説:“做好了,請老師進食。”這時,孔子説:“我在夢中見到了去世的父親,我要用它來祭奠他老人家。”顏回把米飯奪去,説道:“不行!這米飯不乾淨,剛才煮飯時不小心把炭灰掉在上面。後來,我把沾有炭灰的米飯抓着吃了。”孔子聽了這番話,深感顏回是個賢德之人。

讀了這個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尊師愛親”四個字縈繞心頭,不由得想起了爸爸給我講的遠房小表舅的故事。

小表舅的母親有點智障。每天只要小表舅一上學,母親就會在後面遠遠地跟着,上課時,一直站在校門口扒着鐵柵欄向裏面張望。小表舅從來不出教室玩兒,因為一到下課,同學們就會對着母親説説笑笑,雖然很遠,可是小表舅總能清晰地聽到大家的小聲議論。

一天,老師把小表舅叫到一邊,問:“為什麼最近悶悶不樂?”小表舅説出了實情。老師語重心長地説:“沒有母親就沒有孩子,沒有哪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你還記得嗎?有一次,別人送給你的媽媽一根冰棍,她捨不得吃,跑回家裏遞給你吃。你應該為有個好媽媽而驕傲。”

老師的話深深觸動了小表舅的心,從此他幫助母親幹活了,掃院子、餵雞,還給母親紮了一個小辮子,母親睡覺的時候都捨不得解下辮子上的橡皮筋。而小表舅學習更加努力了,他不僅要感謝母親,也要感謝老師的理解和開導。

生活是一片草原,“尊師愛親”是草原上成片的美麗花朵,有同學們向老師敬禮問好的禮儀之花,有兒孫給爺爺奶奶打洗腳水的孝親之花,有父親為病重孩子捐獻器官的慈愛之花,更有廣大人民為貧困家庭捐款的博愛之花……想着想着,我的內心力量變得無比強大。我們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繼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嗎?我激動萬分,為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的“禮儀之邦”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2

風和日麗、大地復甦,我靜靜閲讀着《傳承中華文化 ,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書的內容分為七個方面:引言、愛國如家、孝悌友愛、尊師重教、誠實守信、明禮守法和勤學勵志。

我最有感觸的是《孝悌友愛》,因為《黃香温席》、《閔損蘆衣》和《弟子規》選段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爸爸媽媽出外打工,奶奶租房子帶我上學,爺爺一個人在家種菜養豬。

儘管農活繁雜,爺爺卻儘量抽空送些新鮮菜給我。一個悶熱的中午,我正在房間酣睡,朦朧中好像有人在用沙啞的聲音呼喚我的名字。我慢慢睜開眼:哦,是爺爺!是爺爺用網袋裝着菜碗送我最愛吃的豬肝來了!我心裏好一陣不安:爺爺,孫兒很好啊!您卻辛苦得——花白的頭髮貼在額上,衣服掛在瘦削的身體上。我趕緊起來,把爺爺扶到牀邊坐下,給他斟上一杯開水……

時間一秒秒地過去,下午爺爺還有活兒呢!他站起身,疼愛地用手理理衣服,回過頭對奶奶説:“我回家了,你要照顧好小子。吃菜別省,注意安全,都不要喝涼水。”奶奶一一答應着,送爺爺出了房門。趴在窗前注視爺爺蹣跚的背影,我的心一酸。

在窗户下面的路上,爺爺站住了。他對我慈愛地一笑,重新踏上歸途。我眼前白花花的一片,只有至愛的爺爺在視線中走着,走着……萬物都模糊了,爺爺的身影卻越來越清晰。

黃香用身體給父親暖被子,閔損以厚德感化後母。一天比一天年長的爺爺啊,我能為您做些什麼?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希望時光它慢些走,不要再讓爺爺變老了。我願努力學習,用我一切,換得為這個家辛苦付出的爺爺啊您歲月長留……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3

“我家兩堵牆,前後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我家一條巷,相隔六尺寬。包容無限大,和諧詩中藏……”除夕夜,央視精心烹製的一年一度的“春晚大餐”中,《六尺巷》這道“大菜”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湊巧的是,我在《傳承中華文化 共築精神家園》這一本書中看到了“仁義衚衕”、“六尺巷”這兩個小故事。兩個故事非常接近,講的都是兒子在京都做官,家裏的母親因為蓋房砌牆爭地皮和鄰居發生爭執,都寫信給兒子,想借兒子的官勢為家裏爭氣。但兩個兒子都沒有仗勢欺人,而是寫詩勸導母親。一個在信中寫道:“千里捎書只為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另一個在信中寫道:“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最後,兩家人和鄰居各自禮讓,留下了“仁義衚衕”和“六尺巷”兩段佳話永世流芳。

故事雖已久遠,但它彰顯了鄉鄰之間、親朋之間、人與人之間互敬禮讓、和諧共融的傳統美德,它是一種情懷,一種境界,一首懿德流芳的詩;它傳遞的是人們和諧相處、恭謙禮讓的文明風尚;它體現出為官者崇德重禮、潔身自律的文化精神,它所傳承的品質與當前提倡的“講友善、守誠信、崇文明、尚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發揚中國文化與民族精神,共同牢築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讓我們為擁有這樣一座美麗的精神家園而自豪,讓我們的心靈永遠在這裏棲息、成長,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這裏煥發美德的光彩!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4

寒假裏我認真閲讀了《傳承中華文化 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受益匪淺。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顏回煮飯敬師》這篇文章。文中講了孔子帶領學生們周遊列國,一連幾天都沒吃上飯。顏回向人討了一些米,做成米飯。孔子要將米飯祭奠老人,顏回告訴他説,米飯上粘有灰炭的部分,剛才被自己吃掉了,不能用來祭奠。孔子還誤以為顏回偷吃米飯,現在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深感顏回是個賢德之人。

顏回對老師孔子的尊敬,值得我們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以實際行動來表達對老師的尊敬。

四年級上學期的一天中午,放學時,天空中下起了傾盆大雨。同學們陸續被家長接走了,教室裏只剩下我和班主任孫老師。我知道老師沒帶傘,就把傘遞給她,説:“老師,您用我的傘吧。工作一天了,早點回家休息吧。”老師撫摸着我的頭,親切地説:“你先走吧,我等雨停了再走。”“您快走吧,您的孩子還等您回家做晚飯呢!麻煩您給我爸爸打個電話,讓他再給我送把傘來。”我依然堅持自己的意見。老師只好答應了。爸爸十分鐘後趕到了教室。孫老師撐起我借給她的傘,走進了滂沱大雨中。望着老師遠去的背影,我感到很欣慰。爸爸誇我做得對,我説:“老師為我們付出了太多,我為老師做一件小事是應該的。”

“古今中外,哪個人的成長不浸透着老師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項創造不藴含着教師的辛勞!”《顏回煮飯敬師》的動人篇章,時刻激勵着我做一個對老師尊敬的人。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5

看完這本書,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向我們講述了中華民族輝煌的五千年曆史,在這歷史長河中呈現出一大批閃爍着中華民族精神的傑出人物,其中最令我震撼的是范仲淹勤奮讀書的故事。

范仲淹出身貧窮,沒有依靠,無力上學,但他十分勤奮好學。只好跑到寺院的僧房去讀書。由於家貧,生活十分艱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盤稀飯,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凍之後,用刀劃成四塊,早上吃兩塊,晚上再吃兩塊,沒有菜,就切一些醃菜下飯。生活如此艱辛,但他毫無怨言,能專心讀書,並立下造福天下的志向。范仲淹正是憑着這股苦讀的勁頭,成為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古往今來,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孫敬蘇秦頭懸梁錐刺股,終成偉大的政治家;匡衡鑿壁偷光,勤奮好學,成為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獎;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因家境貧困失學,但仍堅持自學數學,終成我國傑出數學家……他們身上都閃耀着勤奮自強的光輝。

我們現在的孩子,被父母寵成了小公主小少爺,在家中有父母悉心照顧,學習上還需要父母督促,大部分同學經常因為看電視、玩電腦入迷而忘了寫作業,記起來馬虎應付,以致於上課沒精神……相比古人的勤奮好學,我們怎能不感到羞愧?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作為新時期的少年,我們更應以勤奮和刻苦為舟,在茫茫學海中,早日駛向成功的彼岸!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6

這是一本濃縮着我們偉大祖國的偉大歷史的書。閲讀着它,如欣賞着中國的歷史更迭。

一到家裏,我便津津有味地看起了這一本書,這本書分有七章:文化血脈源遠流長、文化成果燦爛輝煌、文化名人羣星璀璨……我在中華文化中穿梭,從諸子百家到四大發明,從四大名著到數學醫學,從書法繪畫到建築水利,讓我看到了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

讀完這一本書,我對我們偉大的祖國有更深一層的瞭解。民族英雄的精神更讓我為之稱讚:戚繼光熱愛祖國、鄭成功團結統一、大禹勤勞勇敢、范仲淹自強不息……他們的所作所為,難道不足以讓我們引以為鑑嗎?

我想:我們的祖國是多麼的偉大呀!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這是全世界各種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續至今而沒有中斷的文明。我們是中國人,身上流着龍的血液,説着的語言是中文,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驕傲!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報效祖國:一、要好好學習,傳承我們中華的文化。二、明確學習榜樣,樹立偉大志向。三、要養成良好習慣,樹立高尚情操。四、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長大後則要建設祖國,為祖國的事業出一份屬於自己的力。

這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這就是讓我們們一箇中國人感到驕傲、自豪的祖國!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7

週末,我上街購物。突然,烏雲密佈,天氣驟變,我匆匆忙忙地往家裏趕。

騎到一個小區附近的時候,我看見了一個老人摔倒在地上,身後還有一把歪倒的輪椅。我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車看着那個老人,只見他手臂支在地上,略帶肥胖的身體艱難地扭動着,還帶着微微的呻吟聲。卻始終爬不起來,我剛想下車去扶他,腦海中卻突然閃過春晚小品《扶不扶》的畫面,再看看眼前這位老人,心想:他會是訛人的老人嗎?扶,還是不扶呢?此時我的內心異常矛盾。天下起了毛毛細雨,有點冷,而我的心,好像也是冷的。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老人還是沒有爬起來。環顧四周,我發現在這條新建成的街上,除了我,就只有店門口的兩個小夥子了,而那兩個小夥子也像我一樣,看着老人。嘴上在説着什麼,卻沒有出手相扶。這時,一箇中年人騎着一輛摩托車開了過來,他偏頭一看,正好看見了那個摔倒的老人,連忙停下了車,就地停放一旁,不假思索地向老人跑去。看到那個中年人去扶老人,我和那兩個小夥子也急忙過去幫忙,幾個人吃力地架起老人肥胖的身軀,再抬起他癱瘓的雙腿,我幫忙按住那輛亂跑的輪椅。齊心協力地將老人扶上了輪椅。中年人將老人推進了小區老人的家裏。而我看見被中年人遺忘的連鑰匙都沒有拔的車子還在那兒,便在一旁守着,直到中年人返回來。

“扶不扶”漸漸成為了了中華民族的共同話題,扶還是不扶?也成為一個艱難的抉擇。尊老愛幼、樂於助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從20xx年春晚的小品《扶不扶》播出後,無不引起國人的反思。扶還是不扶?扶了又該如何保護自己不被誣陷,值得思考。如果盲目地扶了,會不會和那句經典的台詞“扶之前是開大奔,扶之後是騎二輪子”一樣呢?南京彭宇案、重慶萬鑫案、天津許雲鵬案……一系列的案例接踵而至,讓扶不扶再一次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

這次,我和小夥子都猶豫了。因為“扶不扶”已嚴重影響了我們的思想。這次,中年人毫不猶豫的行為猶如醍醐灌頂,使我恍然大悟。是啊,我怎麼忘了,老師曾經告訴我們:“‘人’字的一撇一捺緊緊地靠在一起,密不可分,就好像是我們大家,是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幫扶的。”

回家的路上,雨更大了。雨水遮擋了我的視線,但我的內心卻逐漸清醒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我腦海浮現。“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伸出援手,播撒愛心”等語句縈繞耳畔。我相信,人間自有真情在;我相信,大雨過後,天更藍,水更清;我相信,老人是可以扶的!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8

中國,一個以五千年文明為積澱,以百餘年磨難為基礎,以五十餘年的發展為基石,多少榮辱悲歡,多少興衰成敗,成就了中國這隻浴火重生的鳳凰!

中國之所以成為文明古國之一的原因,就是因為中國具有源遠流長的文化。説起中國的傳統文化,那可真是數不勝數,例如:中國陶瓷、四大發明、文房四寶、皮影等。今天,我們就着重説一説文房四寶,所謂文房四寶,即:筆、墨、紙、硯。筆:因為王羲之的緣故,名聲大振;墨:具有“落紙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紙:明代《天工開物》中記載了鉛造紙的狀況,並對四紙做了説明,給予很高的評價;硯:墨子的金星硯和婺源的龍尾硯至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在當今開放的世界中,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才會健康地朝多元化發展,才能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

可現在在“洋節”風靡,而傳統文化卻逐漸被人們淡忘。清明節還有誰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只是去墳前掃墓,僅此而已。端午節誰會安靜地在家包粽子呢?中秋月圓之夜,又有誰和家人一起愜意地坐在院子中,吃着月餅,抬頭賞月呢?

中華的傳統文化慢慢被人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社會中日益冷清,這些現象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重視呢?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無形的財富,傳統佳節藴含着中華傳統文化因子,這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中國文化講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整個民族不斷棄舊圖新,不斷改革創新,文化傳統在不同的時代延續,變化和發展。中華文化在與時俱進的改革創新中綻放出奪目的絢麗光彩。

科技條件下,優秀的傳統文化,經過現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創造活力,它藴含着現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導着現代科技條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斷創新和發展,永葆生機和活力。

陽光照透每一顆塵埃,耳邊卻傳來了來自千年前的呼喚。是誰在吟誦:牀前明月光的故鄉情;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情壯志;腸斷白瀕洲的思念之情;蝶戀花的愛慕之情。

破茅草屋前的杜甫含淚辛酸“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土俱歡顏”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汩羅江前的屈原“半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鬱鬱寡歡壯志難酬的心情。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不乏優秀的:鞭?黑暗,它刀刀帶血;憧憬光明,它聲聲不倦;刻畫人生,它句句有理。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人民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着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薪火相傳。

文化是民族的,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大家庭。讓我們把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推廣到世界上,為弘揚傳統文化貢獻一份微薄之力,代代相傳,保衞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家園!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9

在寒假中,利用學習之餘,我又重讀了山東省地方教育課程,三年級《傳統文化》。

當我暢遊在書中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在“經典驛站”中我感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聆聽到古代聖賢關於做人、處世的語重心長的教誨;在"名人長廊”裏我看到,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我們中國人曾經活得多麼的大氣和自信!品格是多麼的高尚!在“名勝佳境”裏,欣賞到具有濃郁文化氣息的山水名勝,每一處風景,都有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跡;在“藝術樂園"裏,領略到流傳了上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民族藝術…

中華美德有很多,比如説禮讓、謙虛、尊老愛幼等等。就好比《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孔融小小年紀,就知道要把大的梨讓給比自己大和比自己小的人,而自己,卻一個人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尊老愛幼有很多種體現,比如説:幫下班回家的爸爸倒水、幫媽媽洗腳、陪弟弟妹妹玩……這些都是中華傳統美德。

現在大街上的一些人隨手亂扔東西,讓大街變的到處都是垃圾,什麼塑料紙、瓜果皮到處可以看到,讓清潔工人每天都忙忙碌碌地,早出晚歸。試問對於那些扔垃圾的人,如果你是清潔工人,你的心裏會怎樣想?是否會很不舒服呢?所以,我要告訴那些亂扔垃圾的人:“快反省吧,不要再亂扔垃圾了,做一個不會亂扔垃圾的文明人吧!” 這也是中華美德。

中華美德里還有樂於助人。當同學有困難時,我們一定要去幫助他,而不是蔑視他。或者,在公共汽車上有空位時,我們就要先看看自己身旁有沒有老人或身體不便的人,這時候,我們就要把位子讓給那些人坐。

同學們,除了這些,中華美德還有很多很多。它經常會在我們中間出現。所以,我們一定要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10

翻開《傳承中華文化 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當我看到《節日習俗多姿多彩》這一章時,去年除夕的一幕又浮現在我眼前了。

記得除夕那天中午,我和爸爸、媽媽剛回到老家的村口,就遠遠地看到了村頭農貿市場的一塊空地上圍滿了人,最愛湊熱鬧的我,馬上跑過去鑽進了人羣中,呵,原來是能寫一手漂亮毛筆字的堂哥在寫對聯呢。我連忙大叫了一聲:“哥哥,我回來了。” 堂哥聽了,停下手中的筆,微笑着説:“你回來得正是時候,快來幫忙。你把那些裁好的紅紙續長一些。”旁邊有一位我不認識的大哥哥早已在做着這項工作了,我也跟着那位大哥哥一起做。這時堂哥寫好了一副對聯,只聽見堂哥説:“張大嬸,你的寫好了,放到旁邊晾一會兒就可以拿回去了。李大伯,趙大媽,你們的已經晾乾了,拿回去吧。”看着他們把對聯拿走了,我着急地提醒堂哥:“哥哥,他們還沒給錢呢。”哥哥説:“去,給我拿紅紙來。”我只好去拿了一張續好的紅紙給堂哥,堂哥又開始揮筆書寫了。就這樣,寫好晾在一旁的對聯,陸陸續續地都被領走了。忙了一天的堂哥,也收拾好東西,拿着最後兩副對聯,我們一起回去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問堂哥:“今天寫的對聯,都是免費的?” 堂哥笑着説:“你不都看見了嗎?快點走,回去還要貼對聯呢。” 我説:“急什麼呢?你爸和我爸他們肯定早已把對聯貼好了,還用得着我們幫忙嗎?” 堂哥笑着説:“你就知道偷懶。”

終於到家門口了,堂哥卻拉着我繼續往前走,不一會兒,我們來到了一家小院前,堂哥大喊了一聲:“李大爺,除夕飯菜弄好了吧,我們來給您貼對聯了。”李大爺笑呵呵地迎了出來,連聲説:“好,好,真是太謝謝你們了。”我們一邊貼對聯,堂哥一邊對我説:“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為節日增加了喜慶氣氛。從古至今,春聯都是從右往左唸的,春聯還分為上聯和下聯,上聯為右,一般以三四聲結尾,下聯為左,一般以一二聲結尾,這樣念起來才朗朗上口。上下聯可不能貼反了,要不然會讓人笑掉大牙呢!”

我默默地聽着堂哥的話,想着堂哥今天的所作所為,原來,中華文化不僅是如此的博大精深,還聯結着濃濃的情,深深的愛,當我們懷着一顆赤子之心走近中華文化時,才能領悟到它的獨特之美。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11

千年的風吹散了千年的往事,千年的水沖走了千年的記憶。但歷史的印記,文化的傳統,卻註定要烙在中華民族的生命裏。

從數千年前江心漁船上越女的歌聲,到水之湄《詩三百》的婉轉悠揚;從唯美的楚辭規整的漢賦,到唐朝多姿的詩歌,再到江南女子執紅牙響板輕歌曼舞搖曳出的宋詞;從南山下草長鶯飛的桃花源,到西湖濛濛煙雨中的一把油紙傘。

飛雪洪泥映時光,歷史滿滄桑,一曲悲歌訴衷腸,春秋歌未央。

你是否知道,曾經有一對圖騰叫龍鳳,有一件羽衣叫霓裳;你是否知道,有一個朝代叫漢唐,有一條河流叫長江?

當你沉迷於紫薇的那一句“山無稜,天地合,乃敢於君絕。”你是否知道樂府裏那句“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稜,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當你口口聲聲喊着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你是否知道它出自於《漢書》中的“修身好古,實事求是;”當你“哈韓”“哈日,”迷戀日本動漫,韓國電視劇,你是否知道《山海經》裏的神話故事,知道崑曲的歷史,知道十二木卡姆的聲音……

傳統文化的美,在於它的歷史,它是先人們的精神積澱,是千百年來的'傳承。

而在今日,在這個充滿利益、熱鬧繁華的時代,歌聲裏的故鄉卻在漸漸遠去。我們像迷路的孩子,回頭張望,卻找不到回家的路。那個,氤氲着水墨香的故鄉,那個,我們的精神家園,如今又何在?

在今日,君不見元宵燈節淡花燈,君不見端午賽舟掛香符,君不見重陽登高插茱萸。我們不再欣賞“融四歲,能讓梨;香九齡,能温席。”我們只從那首紅遍大江南北的《東風破》裏才驀然感受到古典的美。

古語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忘記了過去,會怎麼樣?它該如何向前,如何大踏步地走在世界前面。身為祖國的未來,如果我們不珍惜,不繼承,它們將如何保全自我?未來,不論多麼發達的高科技,都難以替代歷史的一?g黃土,無論我們在這顆星球上能走多遠,總歸有一點東西,銘記於心。

先人曾説:“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讓我們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禮記》中説的:“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天下平。”清代學者張橫渠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讓我們左手緊握“且教世界換了人間的”壯志豪情,右手秉持義不容辭勇於擔當的道義,為傳統文化開創一片天。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12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翻開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華民族其實就是一部宏篇巨幅的文化發展長卷。從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甲骨文開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諸子百家盛況,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以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等,都無一不是中華文化貫穿始終、一脈相承,都無一不是把中華文化作為民族振興和獨立解放的精神支撐和動力。因此,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既是歷史責任,更是光榮使命;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時不我待,需多措並舉。

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要主攻薄弱環節。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文化發展極不均衡,資源配置存在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在許許多多的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山區農村,文化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文化基礎設施差、文化人才嚴重缺乏、文化教育普遍落後,由此直接導致許多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遲緩。因此,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必須要調整發展方向,要主攻農村這個重點和薄弱環節,讓大量的文化扶持資金、優質的文化資源、專業的文化人才投向農村、用在農村、留在農村,真正讓文化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13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他的名字叫中國”每當聽到這首歌,我總會熱情澎湃,心中豪情油然而生。

自從讀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後,我更加為祖國這條龍的精髓而自豪。

我們的眼睛裏看着的是祖國偉大的身軀,我們嘴裏吟唱着的是儒雅的詩詞歌賦,我們的骨子裏流淌着文化先人的血液,這些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華,更是祖國這條觀聞世界上下五千年的龍的脊骨。

我們的文化遺產是歷史的見證。秦始皇的兵馬俑至今仍氣宇軒昂地挺立着,隋朝大運河的波瀾依然拍打着千年的岸堤,孟姜女的哭聲似乎還在長城底下悽婉悲慟,縴夫的號子似乎仍在耳邊縈繞。這其中沉澱了千年的沉浮、繁華、屈辱、悲憤,這些文化遺產燙貼了坎坷的心靈,將肅穆呈於世人。

可是,那些被人遺忘的文化呢?

那呈長菱形的女書,是世界上唯一的婦女專用文字,可如今熟知的人卻少之又少。那曾風靡一時,奇特絢麗的皮影戲,如今也無人再知道戲藝人的“一口敍還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輝煌歷史。

在我的記憶裏的那些輝煌歷史早已暗淡無華,甚至戲院也破舊不堪,彷彿一位位風燭殘年的老人。

難道我們這些被稱作“炎黃子孫”的人就要看着那寶貴的文化從歲月中逝去?不,我們不認可!丟了這些國粹,我們的祖國這條龍就如沒有血肉般!

慶幸的是在我們的身邊,還存在着些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衞者。還記得我們這兒的一位已到暮年的老人,他是我們這兒有名的皮影戲戲師。每到一些重大的日子裏,他總會搬出他珍藏的皮影戲舞台,重新上演一場叱吒風雲的戲曲,用自身的行動來向世人展示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並且不遺餘力的把戲曲精華交給那些好學的年輕人。

可守護中華傳統文化不僅需要像這位老先生一樣的守護者,更需要新鮮的,迸發活力的血液!看,白髮蒼蒼的老人亦能如此,我們作為新一代的莘莘學子,又怎麼能袖手旁觀!但我們又應該怎麼做呢?

閲讀《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一書之後就啟發我探索到了很多答案。

我們可以尋訪那些藏在民間偉大的文化傳承人,用心去感受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並努力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承人,把先人的智慧的結晶孜孜不倦的傳承給下一代。

我們可以積極的投入保護文化遺產活動中,組織一些志願者,走街串巷的把文化古物、精神遺產的歷史記錄下來,並和政府商議對這些文化實施怎樣的保護。

我們還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力量,在博客、空間上大力宣傳中華民族文化,讓身邊的人甚至海外華僑重新對文化的傳承有所重視,呼籲更多的人保護文化遺產。

讓我們攜手起來,共同努力,一起貢獻出那點微薄之力保護並傳承那如今少之又少的“龍的脊骨”吧!讓我們中國這條龍更加神武飛翔吧!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14

一個靜靜的午後,我坐在教室內閲讀着《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屋外滴答的雨聲像一首小曲,悦耳動聽,將我的思緒帶到遙遠的北宋時期。

“大人好久不見,小弟範鎮從許州來看望大人,大人別來無恙啊?”一位穿着整齊的來客彬彬有禮,問候主人。“託範兄的福,一切安好啊!快請到寒舍飲茶吧。”一位穿着樸素的官員在屋外迎客。

“範兄請坐,不知遠道而來為何事啊?”範鎮打量着主人家的設施,又去房間看了看,感慨道:“哎——不為別的,只為看望你,你為官清廉,日子過得如此清苦,何必呢?你那牀被子……太寒酸了,夜裏不耐寒啊!”主人微笑着雙手作:“多謝範兄關心,這牀被子早已習慣,至於清苦倒不覺得,現在的生活對我而言很滿足了”兩人促膝而談,把酒吟詩,直到深夜。次日,範鎮返回許州,他讓夫人做了一牀被子,託人捎給主人。主人非常感動,在被子是用隸書端正地寫到:此物為好友範鎮所贈。他蓋着這牀被子直到去世。他不是別人,正是司馬光。

司馬光一生都過着及其簡樸的生活,一貫粗茶淡飯,就是招待賓客,也只有三五個菜。我的思緒被拉扯回來,翻看整本書,寫的就是中國歷史精神。滔滔黃河孕育着中國文化,滾滾長江養育着華夏子孫,巍巍長河記錄着歷史的滄桑與歲月的變遷,雄偉的兵馬俑展現了民族力量,悠悠的編鐘奏出了神州樂章。

老祖先留給了我們寶貴的歷史與文化,節儉是一種財富。國家要富強,人民要復興,必須要學會節儉。小時候經常聽老人們説水少用些,錢少花些,電視少看些。節儉往小説,一張紙,一度電;往大來説,自然資源等等。生活中,很多人請客吃飯,點的是好幾百的酒,吃的是價格不菲的菜;有人洗完手後任水龍頭“嘩嘩”地流水……。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中國,雖然有強大的實力與富饒的資源,可是鋪張浪費不應該是中國人的“專利”。難道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可以隨便浪費嗎?更讓人痛心的是,許多人好面子,不願打包,請問面子能值幾個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固然很好,但是咱的老根不能忘卻呀!

道德修養就要從節儉開始,從現在開始,從自身做起。每個人可以問問自己,今天你節儉了嗎?中華文化承載了無數人的心血,它源遠流長。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了這本書,我懂了許多。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15

一本書,就如一個小小的階梯,拾級而上,總有到達的一天;一本書就如一輪小小的太陽,陽光灑下,總會有温暖的和收穫,《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就是那階梯,那太陽,他成了我的良師益友,為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為我的心靈增加了活力。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共分為七章,有文化血脈源遠流長、文化成果燦爛輝煌、文化名人羣星璀璨、民族精神光照千秋、傳統美德時代傳揚、節日習俗多姿所採和海納百川走向社會。這些章節都讓我知道了很多,收穫了很多,尤其“傳統美德時代相傳”這章節,它讓我想到了許多不應該發生的事,其中有一件是讓我最後悔的事。

我是班中的學習委員,也是學習小組長,有一次,我們組維護教室衞生,沒有達到老師的標準挨罰了,我和老師發生了爭執,老師非常生氣,事情過後。老師並沒有因為我的小脾氣而不理我,而是耐心地給我講道理,老師從心底希望我們每個學生都能達到各方面都優秀的好學生。老師真的可謂我們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讓我們從無知的小孩慢慢走向成熟,編織我們美好的未來,我們真的應該做到“尊敬師長”。

我以後還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傳承中華文化,共建精神家園,因為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的意義;讓我懂得了許多的做人道理;讓我瞭解了關於孔子、老子、屈原、司馬遷等名人的許多故事,是他們用不朽的名篇在名冊上留下閃光的名字!是他們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豐碑,我們應該把他們的精神發揚光大,讓我們共同地為“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做出自己的應有的貢獻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3kmpg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