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1

五千年歲月的洗禮,五千年情感的積澱,五千年智慧的凝聚。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歷史悠久的黃河文明,一道割捨不了的古韻情懷,一份沉甸甸的歷史傳承,永駐心間。 ——題記

中國文化

當瑪雅文明隱沒於未知的空間,當古巴比倫王朝終結於漫漫硝煙,當古羅馬鬥獸場成為永久的遙想,當古埃及金字塔化身為玄妙的謎團惟有你,依舊昂首挺胸,屹立於世界東方。挺過戰火,挺過饑荒,你步伐堅定,意志堅韌,你教我怎能不為你傾心——偉大的中華,偉大的傳統,偉大的文化!

但如今,對於你,我在喝彩之時更多了份感傷——熬過了無數的苦難,為何你要在繁縻的花開間獨自黯然的凋零呢?為何你要在這和平的年代裏緩慢而沉重的邁向終點呢?是為了不成為科技發展的絆腳石,讓十三億中華兒女過上更富裕的日子嗎?抑或是,我們這些做兒女的為了追求那份物質的滿足而無情的犧牲了你,讓你不得不與我們含淚訣別?

不難發現,國畫正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毛筆早被鼠標排擠到書架的角落,茶道在中原土地上逐漸失落:它們卻在異域文化裏日漸興起,蓬勃發展。原來是我們的淡忘讓你“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不難了解,一排滿載美食的搖船,滿足了遊人們的舌頭,卻破壞了滿載詩情畫意的西湖水澄澈的美麗;如日中天的旅遊熱,將旅行社的口袋染成了金色,卻給麗江古城的寧謐漆上了無法退卻的烏黑原來是我們的過度開發讓你“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外來的敵人再強大也不曾將你擊倒,你悉心呵護的兒女卻輕易的將你傷得體無完膚;你賜予了我們文明後裔的光環,我們卻在無知迷茫的腳步裏將之粉碎。偉大的傳統文化,請等等懷着無盡歉意的十三億中華兒女吧!時間換得了科技的發展卻喚不回消逝的文明,金錢彌補得了物質的匱乏卻豐富不了虛空的精神。你已給我們造就了無可比擬的財富,所以,我們難道不應該放慢追逐科技的腳步,去撿起心靈深處關於你的記憶;我們難道不應該淡卻金錢至上的觀點,去治癒你那血淋淋的創傷麼?現在,我們懷着讓你在未來的五千年、五萬年乃至五億年的時間裏依然君臨天下的決心去彌補我們的過錯,這樣,你會停止呻吟,重舒眉頭,展露笑顏,永遠相隨在我們的左右嗎?

所以,請等等我們吧,不要就這樣離我們而去。把根紮下,心靈之花會璨然綻放;把根紮下,民族之樹會枝繁葉茂。

中國文化2

今天是天一校園藝術節,學校組織我們少年部觀看了一場由着名錫劇演員特意為我們展現的錫劇表演。

演員們共表演了《珍珠塔》、《雙推磨》、《李三娘》、《小夫妻相會》、《雙玉蟬》和《贈蟬》等錫劇中的經典傳統曲目選段。表演形式多種多樣,有歌舞,有形體,有對唱,有單唱,有表演唱。精彩不斷的表演獲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

錫劇顧名思義,就跟無錫有着不解之緣。但我們大部分同學卻都是第一次欣賞錫劇。因此我們全程都充滿新鮮感和好奇感,豎起耳朵,目不轉睛地盯着舞台。

主持人告訴我們,錫劇是無錫的傳統戲種,距今已有百年發展歷史。它具有秀麗的江南水鄉風格,深受無錫人民的喜愛。錫劇前稱灘簧,是江、浙一帶説唱藝術的一大支流,發端於古老的吳歌。現經國務院批准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錫劇的角色和京劇一般,分生、旦、淨、末、醜,其中老生、小生、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出現得較多。

這是一節別開生面的錫劇基礎普及課。深入淺出的講解加上台上抒情優美、悦耳動聽的音樂,演員們用生動的肢體語言,向平時對傳統戲劇毫無接觸的同學們展示了傳統藝術別樣的美。此次活動,使得錫劇走進了同學們心裏,讓錫劇更具象的傳播,讓錫劇這個地方戲有了更大的舞台,有了更多的觀眾。

一台表演,一堂戲曲,看似與學校課堂無關,但卻實實在在的融入到了教育教學的課堂中。這台節目不僅讓我飽了眼福,更讓我長了見識。錫劇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珍惜它,讓它能永遠地傳承下去。然而,現在我們小一輩對錫劇卻知之甚少。這一方面因為包括錫劇在內的戲劇那慢悠悠的唱腔與如今這種快節奏的生活似乎不太相配,另一方面一些傳統曲目缺乏時代感,感覺離我們生長的年代太久遠了,多聽兩遍估計就會使人興味索然。更達不到百聽不厭的地步。

因此錫劇要想作為中國文化得到傳承併發揚光大,必須要跟上時代的潮流。錫劇這一傳統地方劇種只有在我國傳統的基礎上固本納新、與時俱進,才能長遠發展下去,為人們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與精神動力。這些包括錫劇在內的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擁有更廣闊的前景。而不是隻能作為一個個冰冷的名詞被列在文化遺產名錄中。希望我們的後人也同樣有欣賞到這些藝術的眼福。

中國文化3

滾滾紅塵,泱泱大國,五十年漫漫征程,一路風雨一路行。沿着黃河與長江的源頭,漂流而下,去尋找那份逝而已久的懷念與傷感。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全人類文化的源頭,其文化的底藴是深不可測,辛勤的勞動人民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用他們的智慧譜寫了一個又一個的神話。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先秦的《詩經》和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的小説……每一個朝代都在文學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每一個時期都演繹了它最輝煌的一面。中國的戲曲藝術豐富多彩。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有了儀式性歌舞,儀式性歌舞到後來發張成為一種歌舞傳統。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優伶,元雜劇把中國戲曲文化藝術推向成熟……就這樣,中國戲曲文化藝術逐漸發展起來。黃梅戲、花鼓戲、崑腔、秦腔、豫劇……這些各具色彩的地方戲為中國戲曲文化注入了活力。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漢字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碩果僅存的一種方塊表意文字。那一個個充滿魅力的方塊字,那一捺一撇、一橫一豎都展現了漢字的風采。自從有了漢字,就有了書法。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它伴隨着中華勞動人民的智慧。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儘管他們的書體不同,但其書法上的成就非同尋常。書畫同源,中國古代繪畫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唐代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鼎盛時期,開創了新紀元。筆墨丹青中國畫以其豐富的內涵享譽世界。

中華文化豐富多彩。四大發明、《九章算術》和珠算,《石氏星表》和渾儀,《授時歷》和四大農書,《傷寒雜病論》和《本草綱目》,祖沖之和圓周率……這些成果都展示了古代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都為中國文化添上了燦爛輝煌的一筆。長城、頤和園、故宮……處處古蹟都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思想結晶。

幾多輝煌,幾多成就。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悠揚悦耳的戲劇、韻味十足的書畫、獨特的建築、優美的詩詞……這些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豐厚文化遺產。

今天的文化繼承和發揚了古代傳統文化底藴。只有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緊跟歷史的潮流,傳統文化才能延續下去,併發揚光大。為了讓傳統文化立足與現代,讓獨特的中國文化鶴立於世界之林,不僅是繼承,而且要批判的繼承;不僅要發展,而且要創新的發展。

作為新時代的開拓者,面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讓世界瞭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

中國文化4

中國的文化,當我出生起,就開始接觸中國的傳統文化。例如:滿月時的抓週,平時爸媽教的漢字,説的話語,無一不關係着中國的文化。

從小,我便知道中國的“十大名勝古蹟”之一的長城。小時候,媽媽給我講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使我知道了長城修建的艱辛,它是無數的百姓用鮮血堆建起來的。隨着成長時知識的逐漸積累,見聞的不斷廣泛,讓我瞭解了長城的更多信息。

長城之所以成為萬里長城,是因為它是古代中國不同時期為地域不同部落聯盟襲擊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它的長度達上萬華里。萬里長城是中國偉大的軍事建築。被譽為古代人類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

我之所以喜愛它,並不是因為它多麼難得,多麼獨特,而是因為萬里長城代表的是中國,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凝結而成的,表現了民族的偉大創造力,更體現了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眾志成城,無堅不摧的民族凝聚力。

我之所以喜愛它,是因為長城穿越時空,歷經滄桑,縱橫十餘萬里,上下兩千多年,伴隨和見證了中國社會的興衰更替和榮辱變遷,也是光輝燦爛中國文化的厚重載體。

我之所以喜愛它,是因為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裏,多少文人志士長嘯高歌,全方位的描寫長城,歌頌戍守長城將士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他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英勇奮鬥的精神,反映統治者在修築長城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苦難,揭露其昏暗和腐朽。這些有關長城的歷史文獻,詩詞歌賦,銘記碑文,雕刻構築等,以它們獨特的內容和風格,成為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之所以喜愛它,是因為它本身的藝術感,無論是庸關雲台的石雕,雁門關的磚刻,都巧奪天工,因地制宜,因材構築,都令人歎為觀止,是中華藝術文化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我之所以喜愛它,是因為它譜寫了響徹雲天的英雄樂章。長城不僅是古代中國的禦敵屏障,在中華民族的抗日本侵略軍的戰鬥中也起到了重大作用。在《義勇軍進行曲》中,中國人民高唱着“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這是一種多麼高貴的象徵啊!

如今,長城已被人們形象化為堅如硬石,無往不勝的象徵和勝利的標誌,人們對長城寄託了深厚的感情和美好的期望,作為中國文化重要載體的長城,正在煥發着光芒照耀着我們。

江山留勝蹟,長城換新姿。巨龍般的長城,將與神州大地同在,與中國文化並存!

中國文化5

中國,常被譽為一隻正在沉睡的巨龍。它沉睡在中國的大陸上,紅色的鎧甲在熠熠生輝的陽光下閃耀着不斷的光芒。是什麼讓它生生不息?是什麼讓它昂首屹立?是古老悠久的鎧甲!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巨龍源源不斷的生命力來自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巨龍由兩個重要的部分組成,一是堅固的鎧甲,二是它的靈魂。這兩個部分支撐了這條龍度過了數百年時間,從而使它的能量不減不老,並且一直不斷的成為世界上的一根不可獲缺的重要支柱。

龍的鎧甲是牢不可固的是讓人夢縈魂牽的。巨龍的鎧甲是由長期歷史發展中累計的傳統文化形成的。主要形式是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和傳統思想。它們是中國人民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積累而形成的,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鑄造加固這個堅硬的鎧甲。傳統習俗所產生的古代的風尚、禮節和習慣在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產生了持久的影響。傳統建築被成為凝固的藝術,在世界建築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是展示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誌。傳統文藝是以古代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等為代表的。傳統文藝是由我國人民不斷的積累的經驗所凝結所形成的精華,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帶給我們積極的影響。傳統思想包括長期歷史沉澱中形成得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巨龍的鎧甲也有脆弱的地方,傳統文化也有不好的地方。

“人非生而知之,熟能無惑?”它並不是一開始就如此的強大,而相反的是在過去它也是弱小的。傳統文化也曾在過去受到打壓。原來的百家爭鳴的社會場景為它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但在秦始皇統治時期,學術思想受到了壓制的最大話。這正是這條巨龍最脆弱的時候。到了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變成文化主流,私學風氣興起。於是,巨龍甦醒了,它的筋骨又增強了。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傳統思想的雙面性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窗花、剪紙等是精華為巨龍的成長提供了能量。酒桌文化等就是我們文化中的糟粕,阻礙了巨龍的成長。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辨證的分析來傳承。

巨龍的魂是屹立不倒的,是強大的。它是維繫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強大精華支柱。巨龍雖沉睡千年,但它經過千錘百煉後依舊鋭氣不減反而鬥志更堅。巨龍的力量熔鍊於近代人民救亡圖強、前仆後繼的奮勇鬥爭之中,是存在於輝煌的古代中華文化之中的。引領了我們創造出了偉大的文藝作品,傳承了震撼人心的偉大史詩,建設了氣勢恢弘的偉大工程。讓我們的創造精神前無未有的迸發出來,推動我國日新月異向前發展,大踏步的走在世界前列,凝聚着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不斷髮展。

一株牡丹,在晨光熹微中,透露着生命的活力;一羣辛勞的人,在昏黃的斜陽中,記錄下時間的傳奇;一條東方的巨龍,在朝陽的映射下,煥發蓬勃生機。

中國文化6

不知於何時,你幽然出現;不知於何處,你開始熠熠發光。

從歷史的深遠處走來,帶着先哲們的不朽之作,輕輕地靠近了我,不得不説是精靈。

也許是在遠古,或許是在更遠的時代,你便流行於民間。但我真正地認識你,便是在讀《詩經》的時候。305首詩歌的確是一種文化,開創了現實主義詩歌之路。

在戰國七雄的爭戰中,你曾一度消沉,而等到戰亂平息,始皇一統天下之後,你便悄悄地帶上了《離騷》上路。這對你來説。不得不説是一筆極為可觀的財富,因為《離騷》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先河。直到今日,她還在閃閃發光,像黃金一樣。不得不佩服你,因為經得住時間沉澱的,往往是永恆的東西。而你獨具慧眼,早在千年前,就收容了《離騷》),帶着屈原的怨憤與不平。

屈原沉入汨羅江,但我知道,就在他沉入水中的那一刻,分明有一個升騰的靈魂隨你飄走。

這些可謂民族文化大倉庫中的先期珍品。你獨具慧眼,與《詩經》、《離騷》攜手,深味了民族的苦難,理解了屈原的怨憤。經得住時間沉澱的,往往是永恆的。時至今日,它們還在閃閃發光,如黃金一樣。跳蕩在“坎坎伐檀”聲裏的“苦難”猶在耳邊,“怨憤”隨汨羅江水流轉千萬年。

中華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可在數千年的沉澱中,你——傳統詩歌文化的分量最重,包羅最為全面。不僅表達出人民的疾苦、人民美好的嚮往,還將文人那種柔弱的文人藴於其中。實在不能不説是你是精靈,古怪、親近卻又讓人摸不透。

但你這個精靈,不知怎的,卻總愛與文人做搭檔,他寫了,你便檢查,值得欣賞的,你便悄悄捎上,沒有一絲的猶豫,儘管你的囊中已是沉甸甸的了。

還記得你在途徑宋代的時候嗎?你一路風塵僕僕,到達宋朝時,包裹早已是滿滿的。但你仍舊不滿足,騰雲駕霧,來俯視蒼生。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朝代,但最顯眼的地方便是赤壁。於是,不辭勞苦,你來到這裏。

“一道天光射向赤壁,便產生了前後赤壁賦的千古絕唱。”餘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寫道。也許正是這道天光,使你驚喜萬分,像哥倫比亞發現新大陸一般。

你在宋代稍做停留,又收集了大包的詩歌,而後又匆匆地踏上了征程。實在不得不説你是精靈,行得匆匆,卻從未遺漏過哪一朝、哪一代。

恍若隔世,現在你悄悄地靠近了我們。等到你又起程之後,我們及現在的一切都將成為歷史,但你依舊前行!

因為有了你,我國成了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源遠流長;詩的成就,燦爛輝煌;詩人詞者,星光燦爛;詩的風格,豔若羣芳!

我心中的`精靈啊,你如同歲月水流裏的白蓮,愈加古老,就愈發清香!我心中的精靈啊,望你能夠地久天長!

中國文化7

漢字,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輝煌的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這一寶藏,我們責無旁貸。它們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漢字使我們人類的文化得到延續,是它使得我們中華民族得以發展,它們各有獨自的魅力。每個字都有自己的特點,當你寫下一個個漢字時,彷彿身臨其境。他們像一羣變化多端的小精靈,時而輕於鴻毛時而重於泰山,時而飄若遊絲時而嬌若驚鴻。

漢字和別的國家的文字比起來擁有較為悠久的歷史,從甲骨文到金文從隸書到楷書。

現在大多數人都在學英語,可那二十六個字母並不具有漢字所具有的感情。

漢字培育的中國古老的文化,不管這塊東方的土地上有多少種不同的語言,但這漢字卻論為了這羣羊羔的領頭羊,漢字的發展源遠長流,每次每句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我們每天在漢字的海洋裏遨遊怎能讓漢字文化的根基流失,損害?

漢字直接已經有4000年的歷史,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漢字,別看它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方塊字,組合在一起,就成為一個個不同含義的詞組,一篇篇語句優美的文章,一首首抒發情感詩歌,一個個發人深省的故事。看着這些字就像一顆顆星星在紙上閃爍。

漢字書法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古往今來,我國湧現出許多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柳工權,顏真卿,等等這一個個漢字在他們的筆下更能發出無窮的魅力!呈現出不同的風韻,各種各樣的書法字體有着不同的特點。

中國漢字是我們華夏民族幾千年的瑰寶,也是我們終身的良師益友,每個人的精神家園。天地萬物,只有語言文字是永遠存在的,我們的漢字集形體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它的獨特魅力,是永遠不可能改變,也是無可替代的。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歇後語,字謎,繞口令,等等等等。繞口令裏用了漢字的讀音來鍛鍊舌頭的靈活度,所以我天天有事兒沒事兒就不由自主的説起繞口令來。

漢字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瞧!街頭的廣告牌上,眼前的書上,到處都有漢字的足跡。讀書,寫作,文化,語言説沒有漢字這一切,從何談起?

漢字的悠久歷史,每前進一步都凝結着中華民族的心血,漢字是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凝聚的核心!

現在社會已經進入科技化,只要用電腦,無論什麼字都能打出來,不用花大力氣去學習漢字,漢子已經落後,而我認為漢字是人類從古代流傳至今的無價之寶,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書法瑰寶,拋棄漢字,就等於把漢字擁有20xx多年曆史,生命給扼殺掉。

所以,我們應該讓漢字流傳下去,而不是讓漢字文化失傳。

中國文化8

看到由湖南衞視播出的《漢語橋》以後,我的心輕輕地觸動了一下。一個個外國人由於喜愛中國文化而刻苦學習漢語的過程,不禁讓我想起我們的語言和文字。

漢語

五歲的我,這時,我在家鄉,説着方言。天真的我還以為世界上只有一種語言。一天,在動畫片裏聽見一種像我們家鄉的方言,卻又不是我們家鄉方言的對話,我便問媽媽:媽媽,為什麼動畫片裏的語言,我有點聽不懂?

媽媽説:那是普通話,與我們這裏的方言有點不同。

那中國有多少方言?我不解的問。

每一個地方都有一種不同的方言。媽媽説。

我疑惑地點了點頭

八歲的我,由於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增多,我漸漸地明白一些以前不太明白的事,而且也漸漸接觸了普通話。這要感謝電視,由於我迷戀電視,而電視裏説的都是普通話,唱歌用的也是普通話。我喜歡唱歌,所以對普通話也就更感興趣了。不過,家鄉仍未改變。依久用方言交談,家鄉也沒有幾個人説普通話。除了長年在外打工偶爾回來的人用普通話。

十三歲的我,現在我已經瞭解普通話,也説着普通話。家鄉隨着發展也有人開始使用普通話來交談,慢慢地,方言被淡忘。

這也是普通話的推廣,大家都開始使用普通話,以後就不會出現聽不懂方言而發生小摩擦的事。中國只有一種語言也挺好的。

漢字

説起中國文化,漢字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記得那次,妹妹跟我埋怨老師,就是因為她在考試時字沒寫好,答案明明是對的,卻被老師扣了分。

雖然我在嘴上沒説什麼,但也不知不覺地想起了一些事情。漢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標誌。從古時的甲骨文到現在的楷書,儘管形態各異,但無一不是美觀的。

但是,與之相比的是我們現在的書寫態度。如今的規範字明明是楷書,卻把它寫成了標緻極了的草書。中國的楷書又叫方塊字,顧名思義,一橫一豎都是極有講究的。但現在的學生,一筆一畫都是歪歪斜斜的。在《漢語橋》中,諸多外國友人苦練漢字,作為中國人,我們難道不感到慚愧嗎?

中國的文化淵遠流長,而漢字是其代表。書寫是人的第二張面孔表。於情於理,我們都應該寫好規範字。

推廣普通話,書寫規範字。簡簡單單的十個字,藴含的卻是十三億中國人的素質。外國友人都在努力地學習中國文化,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難道不應該把中國文化發揚光大嗎?

説好普通話,寫好規範字,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中國文化9

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着,中國文化也不斷積澱。五千年來,在這黃河大地上,文人大家層出不窮。孟子就曾説過: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然而也有一位文人説過:大丈夫能屈能伸。這給後人留下許多思考。一個説大丈夫不能屈,另一位説能屈。這該做何解釋呢?看起來這的確是一對矛盾。而我卻認為,這並不矛盾,在不同的環境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而這正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明確觀點:看似矛盾,恰恰體現出了文化的多樣性。開頭擺出矛盾,然後化解矛盾,體現了思辨的特點。)

南宋詩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直被世人所稱讚。當時元軍攻入南宋首都,身為丞相的文天祥組織軍隊堅決抵抗,最後失敗被俘。元朝一直勸他投降,文天祥誓死不屈,便留下了這傳誦千古的詩句,終於在公元1282年被殺。這就是文天祥的選擇,在民族大義與個人私利面前,文天祥毫不猶豫地為了民族利益而死。在當時的環境下,文天祥沒有屈服於元朝,試想,若文天祥投降於元朝,以他個人的力量也是不能挽救南宋的,所以他才選擇了從容就義。

當然,我並不否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意義,有時,能屈能伸也能給我們帶來成功。(一般議論文在正面論述後彌補邏輯漏洞、體現辯證思維的經典表達方式)

西漢名將韓信以“忍”字著稱。曾有一次,韓信在路上遇到一個拿着匕首的小混混,他對韓信説:“有種你就殺死我,不然就從我的跨下爬過去。”韓信忍耐了這個恥辱,從那人跨下爬過。之後韓信找到劉邦,最終和劉邦一起打敗項羽。這就是韓信跨下受辱的故事。這是很多人難以做到的事,俗話説的好:忍的一時之怒,免得百日之憂。假如韓信殺了那人,殺人償命,韓信也就不會和劉邦一起建功立業。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忍耐並不等於懦弱,不意味放棄,而是在積蓄力量等待反擊的機會,最終取得成功。你能説韓信不威武嗎?恐怕我門都不能吧!韓信與文天祥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愛國,去成就事業,他們兩個都沒有錯,這也只是他們選擇不同的方式罷了。(看似矛盾的選擇,其實是達成統一目的的兩種不同路徑,思考更顯深度。)

這就是中國文化,表面上看,充滿着許多難以解釋的矛盾,其實不然。尋其根本,會發現每一句話都有其適用的地方,何時何地如何選擇就是自己的 決定了。(每一句名言都不是絕對真理,都是有條件的,體現了思維的辯證色彩。)在不同的環境下,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去獲得成功,這正彰顯了中國文化的魅力,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所以,我並不認為其中存在着矛盾,其實更多的是它們之間的共性。

中國文化10

隨着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國首次摘下了久違的桂冠。是時候讓中國文學走出國門,與國際文化接軌了。最近有人提出設立"李太白文學獎"讓我們的作品走向世界,從而促進文化交流,的確,對此我十分贊同。

反對者會認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會是設立此獎項的巨大障礙,中國文化的現狀也對此限制嚴重。但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對形勢的不清,將左右他們正確的判斷而釀成大錯。沒有兩種文化是完全相同或是截然不同的。不要忘記曾經的日耳曼人、匈奴、哥特人。這些在古羅馬古希臘文明看做是野蠻人的羣落,最終還是相互融合,但至今歐洲列國仍存在大大小小的差異。這就好比我們的文學作品,文化差異總能消除。至於我國文學現狀,設立此獎的目的就是解決這一頑疾,如果我們一再推脱,只會加速我們的文學陷入深淵。

當然設立"李太白文學獎",並不是像某些野心家一樣,爭奪文學上的話語權,再擬定一套以自己價值觀為基礎的判定標準,用苛刻的眼光去判定外國人的好文章。因為我們的目的只是將自己的好文章好作品推向世界,讓人們共同去欣賞去享受。而不是像殖民者,同堅船利炮打開殖民地的市場,推銷商品。

因為莫言作品的獲獎,我們的作品已經引起了外國人的興趣,趁此時機,大可以乘着莫言的東風,將更多的作品與外國友人交流,這樣東西方相對獨立的文化氛圍可以融合起來,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我國昔日的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不都是在相互的交流中博採眾長,在討論時,無形地推動了文化發展。試想,如果他們像現在一樣封閉自守,哪還有諸子百家流傳下來的眾多經典之作。

在我們加強文化交流的同時,是一個西方人瞭解我們的過程,我們與西方人在意識形態上的差異,讓他們在潛意識裏對我們有牴觸。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消除這種隔膜。而只有在他們瞭解我們的思想方法之後,一切就水到渠成了。將我們的《四書》《五經》送入西方,讓他們瞭解無形中影響着我們的儒文化或是看看更接近天下蒼生的《墨子》亦可以在修養身心時讀讀《老子》《易經》,潛移默化中西方人慢慢接受我們,以後就能拿公正的眼光判定我們。

當然在國際間作用巨大,在國內最廣泛的羣眾文化,此舉也算一步好棋。乘勢而上,我們可以鼓勵更多有才情的人投入文學,喚醒人們心中對本土文化的熱愛。當羣眾有了文學基礎,提升中國文壇自然指日可待,接着中國文學的地位將穩步提高,明顯這儼然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也是每一位有志之士希望看到的。

所以我認為設立"李太白文學獎"是一個有益的舉動,對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與在國際上的地位都幫助很大。

中國文化11

如今,現在的中國人在過節日的時候都會有不同的習俗,例如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這些文化習俗的傳承都離不開中國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歷史。然而現在的我們對中國文化又瞭解多少呢?

別的暫且不説,就説我國的唐詩宋詩,你對它瞭解又有多深呢?無論是唐詩的藝術魅力,還是宋詞的小令,中調,長調,給我們的都是一些許許多多優美動人的畫面,讓我們回味無窮。

你看,唐代詩人李白和杜甫,他們共同經歷了李唐王朝從極盛走向衰敗的過程,二人都是至交好友。李白才思敏捷,詩風豪邁飄逸;杜甫博大精深,詩風沉鬱頓挫。他們是唐詩星空中最為耀眼的雙子星座:一個浪漫奇蹟,一個情深意永。而北宋詞人李清照卻展示給我們的是一個“愁”字。其中,她《醉花陰》中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間接的給我們展示了她的無限“愁絲”。給我們的都是不同的文化感情色調。

其次中國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印刷術。這四件東西,在中國可以説是家喻户曉!它們一直到現在都是功不可沒的。你看我們現在用的作業本都是通過造紙術等一系列程序完成的。而火藥在現今社會軍事方面的功勞更是數不勝數;是它讓我們國家在世界上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也是它讓其他國家對我們所揹負的“東亞病夫”有了新的看法。然而指南針在航空、輪船、交通方面的功績也是閃耀奪目的,接着過來的“路位移”讓我們這些對路途的不熟,也漸漸的有了一定的認識與瞭解,使我們到陌生的地區可以找到方向,這些發明,不正是傳承着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嗎?

然而文房四寶也不佔下風,你看哪一篇篇優美的文章,使人身臨奇景,遨遊世界,那飛揚的神筆揮灑出豪邁情懷,使人有一種想去了解“它”的想法。同時,也繪畫出一張悠閒自若的畫面,給人一種悠閒自在的感覺,從而讓人們更加的想去“研究它”

我想對於文化,既要傳統文化,也要有創新精神。中華民族雖然遭受過外族的入侵和列強的蹂躪,但卻是四大發明古國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於不敗之地的偉大民族。然而,歷史告訴我們,要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既離不開生養,哺育我們的這塊黃土地,也離不開及時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中華民族的子孫要學會觀察文化現象,學會文化透視,發揚中華文化,傳承其精華。

中國文化12

曾幾何時,世界各個大洲仍處於相對孤立的狀態;曾幾何時,中國仍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與世界隔絕。而如今,自新航路開闢起,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中國也自“閉關鎖國”踏上對外開放的歷程,與世界的聯繫日益密切。可見,同一個世界,同一片精彩。

中國與世界的聯繫體現在經濟貿易及經濟交流之中。君不見中國產的仿製刀的堅韌程度令德國網友一臉驚歎,這不僅體現了“中國製造”較高質量,更顯示出中國與世界的經濟相互交融的局面。假使中國仍處於堅守自閉的狀態,只開放廣州十三行,那麼還會出現如今的經濟盛況嗎?這自然是不可能的。正是因為中國不再閉關鎖國,積極融入世界市場,才使中國經濟迅速發展,鑄就一片精彩。同時,由於中國的加入,世界經濟也增添了一份助力。且看,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促使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相互來往貿易合作,這不正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實例嗎?由此得知,中國與世界經濟聯繫日益緊密,使雙方受益,呈現出一片精彩。

難道中國與世界的聯繫僅僅體現在經濟方面嗎?不,中國與世界的聯繫不僅體現在經濟方面,而且在文化交流方面亦有所體現。君不見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外孫女,用中文背誦《三字經》,實際上,這表明中國與世界文化的融匯。由於中華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的相互交流,才使優秀中華文化傳播更廣,也使國人瞭解到不同的世界文化,呈現出文化異彩紛呈的局面。如果中華文化不與世界文化相互交流,那麼,我們只會瞭解到單一的文化,而無法欣賞到各種文化背後藴涵的東西。文化的交流便使我們逐步瞭解各國曆史,同時也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增強我們的精神力量,使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豐富其內涵。故而,同一個世界,不同的文化交匯,形成了同一片精彩。

除了國與國間,中國與世界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亦緊密聯繫着。且看,中國工人援助馬裏修築醫院,這體現了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和諧相處。即使是曾與日本有過“廝殺”,但在日本人民深陷地震時,中國人民也不計前嫌地對其進行人道主義援助。看,這便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力量,築成了精彩萬分的和諧世界。

同一個世界,同一片精彩。中國與世界無論是在經濟、文化、政治上,還是在其他方面,都緊密聯繫着,共築一片精彩。

中國文化13

你給我一滴眼淚,我就看見你心中的全部海洋。

??題記

我説中國的文化一半是浸在海水中的,鹹澀的焦灼、悽苦的迷離,構建了華夏的高閣。

回望歷史,我們無法不直視那些才華橫溢的詩人,無法躲避他們臉上長流的淚。那淚,是一種包含,包含了人生諸多的坎坷,包含了時代留下的痕跡,包含了中華文明蹣跚的腳步。

你看,李煜在哭,哭聲中是他朱顏改的悲哀;陸游在哭,哭聲中是他北國久失的無奈;杜甫在哭,哭聲中是他渴望國強的期待;李白在哭,哭聲中是他一醉千年的姿態。淚,飄灑。你聽,蘇軾在淚中低吟:“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柳永在淚水裏默唸:“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淚,表達了千種風情。

我聽到阮籍呼號,“天下無智者,使豎子成名”,為窮途而哭,那是魏紛亂的憤恨之淚;我聽到李清照低吟“梧桐落,又還秋風又還寂寞”而雙淚長流,那是南宋敗落的無奈之淚。淚,記錄了一個時代。

中國文化,也許正因為這些淚流滿面的感傷文人才有它更為鮮活的生命力。而這些淚,又幾經流傳,流在後人的眼中。我們無法忘卻這些感傷的文人,他們對人世的種種必然丟失不能對之以坦然,對人世必有的缺憾總耿耿於懷,他們無法安寧於生活的定數,然而卻既不能戰勝世界又不能戰勝自己。這樣的現實於是只能由淚來承擔。

是的,一個又一個,一代接一代,悄然而來 ,溘然而逝,終於留下了風雨飄搖中的身影,流下了永不幹涸的淚,而對無數的後人來説,則是流下了一個長久的永遠的標誌,一個屬於東方的文化情結,一個不息地祈禱着昌盛的記憶。淚,於是化為血液,流動在文化的全身;淚,於是成為烙印,鐫刻着中華的文明;淚,於是折射着一種永恆的文化流轉。

我總是這樣想,在這個年代,我們不怕笑容的消亡,而是害怕在淚眼中無法了悟人生,了悟中國的文化。淚,不只是一種實物,我們應清楚地明白,淚是一種精神的包含,在那裏,我們可以看得見一切。

原來,小小的一滴淚,滋潤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原來,小小的淚滴,我們看見過去與未來。

從小小的淚滴中,折射出中國文化的心靈史。文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樣式,開頭提出論點“淚,是一種包含,包含了人生諸多的坎坷,包含了時代留下的痕跡,包含了中華文明蹣跚的腳步”;主體部分發掘歷代著名文人淚水的情感含量,昇華淚水的文化價值;結尾總括全篇“小小的一滴淚,卻滋潤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觀點新穎,結構嚴謹,讓人耳目一新。

中國文化14

古老而神祕的中國,有着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從文獻記載、古物遺留、手藝傳承……這些無不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燦爛與奪目。然而,這些耀目的文化正在逐步被遺棄,進而消失。

從珠江南岸向北岸遠遠望去,有幢新裝修的酒吧格外醒目。那霓虹燈的裝飾閃閃發光,而在建築的北面牆體上,整幅牆體佈滿酒吧的招牌。而又有誰相信,這樣一幢充滿商業氣氛的建築,就是昔日肅穆的黃埔軍校駐省辦事處、黃埔軍校同學會、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舊址。那曾經是黨和政府聯繫國內外黃埔同學的紐帶和橋樑,如今卻遭世人的糟蹋,泯滅了那段熱血的文化。人們啊,抬起頭來,看看我們周圍所剩不多的文化建築吧。他們承載着中國深遠的文化,是歷史遺留給我們珍貴的文化瑰寶。

每條衚衕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但他們都將隨着衚衕的消失而湮滅。謝辰生是文物老專家中的一位專家,他的一生之中有60多年都在做着保護中國文物這一件事,然而,謝辰生在一次次的鬥爭中都敗下陣來,許許多多的衚衕卻依然從他面前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繁華而空洞的高樓大廈。康有為的粵東新館1998年被拆,趙紫宸故居20xx年被拆。清代果郡王府20xx年被拆,曹雪芹故居20xx年被拆,唐紹儀故居20xx年被拆。這一個個富含故事且藴含中國濃厚文化其新的建築正不斷消失,這難道不是一種文化的消亡嗎?隨着它們的消失,那一段段栩栩如生的歷史也隨之變得無地可證。只有那蒼白的文字以及發黃的照片在無力的哭訴着它們的委屈。

對於文化的小王,不僅僅只有建築的拆遷改變,也有民俗、民間藝術的不斷消失。在河南三門峽盧氏縣湯河鄉的深山裏,有一種奇特的民俗—裸浴。因為當地有一處露天温泉,當地男女村民可以白天在路邊温泉裸浴而不避人。但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許多遊客將一些照片泄露出去,導致人們對裸浴的認同感越來越低。因此,這一民俗正面臨“後繼無人”的境地。與此同時,剪紙第二年民間藝術也漸漸被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中。那些文化的載體,承載着中國的古老文化,中華兒女的智慧和創造力。它們的消逝,將是我們的文化記憶被時間淘盡。我們將成為精神的流浪兒。因此,讓我們攜起手來,一起保護我們的精神家園,讓我們的精神世界更加美好。

騰飛的神龍啊,你身上那厚實而古老的鱗衣,我們將好好保存,仔細打磨,讓它在世界的舞台絢爛奪目,讓華夏兒女都為其驕傲!

中國文化15

中國,一個富有炫彩的神祕國度,她歷史悠久,耐人尋味,文化多樣,各顯神通。

炎黃子孫眼裏的中國文化,擁有者至尊的無可動搖的地位,她博大神祕,給人一種肅然起敬的感覺,當然,這有一絲自戀的情感夾雜在其中,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那麼,在洋人眼裏,中國文化又是怎麼樣的呢?中國又是怎樣的呢?

唐詩宋詞元曲,唐朝國力昌盛,黎民安居樂業,思想空前開放,而詩詞也得以毫無保留的發展,偉大詩人李白、杜甫為後世留下了無盡的精神財富,洋人眼裏的唐詩是神奇的,為中國文化史增添了一抹新的朝霞,不單如此,洋人更是認為唐詩深奧難懂,記得一次老外參加中國“漢話橋”,翻譯“一片冰心在玉壺”時,經翻譯成了“把心冰了之後再放入玉壺中”,可想而知,唐詩是多麼的神奇,中國文化又是多麼的絢麗多彩。

千年之後,明朝建立,鄭和下西洋,帶出去的是物產,而引進來的則是異域的風情與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之相融,傳承並發展下去,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起初乃一介草民,後竟建立起一個帝國,一個朝代這反映的不恰恰是所謂的“草根文化”嗎?只要我們堅持,我們肯拼,那我們必定會創造另一番新天地。宮廷內部,危機四伏,步步驚心,而明朝的建文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叔叔朱棣造反,侄子被逼無路可走,最後竟銷聲匿跡,可謂“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未解之謎,這不正反映着中國的“爭儲”文化嗎?

百年之後的清朝,滿洲人鐵騎踏破中原,雍正帝未即位前不也曾與幾位阿哥上演過“九子爭嫡”的鬧劇嗎?他即位後閉關鎖國,導致了中國的落後捱打。

改革開放後的今天,思想開放,與西方文化日益交融,各民族文化也大放異彩。當然,對於這些文化,我們不能一味全盤吸收,而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像魯迅先生説的那樣“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做一個真正的拿來主義者,我們還要理性地選擇好的文化基因,並使之傳承發揚下去,創造出獨特的屬於自己的中國文化。

當前,全球範圍的聯繫和交往日益密切、方式方法也更為便捷,那麼,我們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地的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以便我們吸收借鑑,更要主動地推動中國的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49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