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文化苦旅讀後感14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14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讀後感14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1

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漂泊流浪的餘秋雨先生越過山盤水座,踏雪飛鴻,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一種苦澀後的回味,一種焦慮後的會心,一種冥思後的放鬆,一種蒼老後的年輕,一種文字激昂的大氣,一場細緻精巧氣可吞天下的深刻評述。這便是《文化苦旅》,便是文化的苦旅。

從滾滾黃沙的沙漠邊塞,到秀麗清澈的江南小鎮,作者把每一個地方描繪的惟妙惟肖,同樣也讓我感受到中國源遠流長的人為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散發着它獨特的魅力。從《道士塔》,《陽關雪》中,讓我看到黃河文明的興衰,寫出歷史的深邃蒼涼。《江南小鎮》開始的那一段描寫,讓我彷彿看到那小橋流水的景象。憑藉豐富的文化感悟力與藝術表現力,再現匿藏於時間底端的深刻思考,開展一場山水風物與歷史精靈的遠距對話。

餘秋雨先生在書中説:“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聯在一起。”我想這或許是這本書叫做《文化苦旅》的原因吧。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薰染,精神的洗禮。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作文深厚的文化底藴與寫作功底,在他筆下,莫高窟,都江堰,藏書閣都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在他筆下,那些過往的歷史,就像是一幅悽美的畫卷。“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每個人的一生對於自己來説也是一段歷史,當我們走過一段路時,停下來回過頭看看自己曾走過的足跡,總會有着這樣或那樣的遺憾,而我們也在這遺憾中,坎坷中尋找這人生的真諦,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或許,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靜靜地合上這本書,彷彿也有一種想要遊歷山水的衝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也想在山水之間尋覓着歷史的足跡。

文化苦旅讀後感2

初識《文化苦旅》,還是在七年級背誦表上字裏行間的詩意中品會到這本書的魅力,自此,一直未停下追尋的腳步。

終於,有幸讀完它。追尋餘秋雨筆下的足跡,彷彿遊覽完全中國的山水人文。不過,我漸漸發覺,我讀的僅僅是引人入勝的山水人文嗎?不,我讀的是餘秋雨。他筆下的自己,他對民族歷史的解讀與回味,他筆下的種種情思和要傳達出來的見聞,無不吸引着我,使我夢魂牽縈,回味無窮。

他的筆墨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吸引力,使我對中華文化條條框框的固有思想一次又一次被打破。莫高窟“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蒼涼的沙漠不僅僅是望不到邊際,天地共色的不毛之地,而是“深得天地之韻律的歷史餘韻”;廬山不僅僅是高峻的山峯,更是“鴻儒雲集,智能飽和的聖地”;蘇州園林不但有小橋流水,還有“清晨的殘夢,歷史的浩歎”……

對這些隻言片語有了深深的共鳴感和認同感,自然就喜歡上了餘秋雨先生筆下的文字。正如我喜歡歷史,中國的那股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薰陶着我們,我們為何不加以思考和探尋?在我看來,這本書裏的散文與厚重的歷史文化交織在一起,加上磅礴而行雲流水的文風,在立意上提高了層次的同時,也牽動了讀者的心靈。

不過縱觀全文,我內心深處的一個問題始終得不到解答——這是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他到底苦在何處?是這條探尋文化的漫漫長路孤獨又艱辛,還是對如過往雲煙般歷史的消散的感慨?或許餘秋雨也有他的難言之隱,亦或是我年紀尚輕,不能完全讀懂這本書。不過我堅信,時間能改變一切,相信自己往後定會尋找到心底的那份答案。

感謝餘秋雨先生,文化道路上的旅行仍然漫長,我時刻追隨您的腳步。

文化苦旅讀後感3

第一次聽説《文化苦旅》這本書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直到上大學時才買了一本認真來讀。古話説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長智慧的機會,也使心靈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洗滌。

我細細讀着書,慢慢地被書中的歷史、遊記所吸引。從莫高窟的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風雨天一閣那座僅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洞庭一角,又從吳江船到牌坊。作者走過的每一處地方,似乎都藴藏着那麼多中華歷史。有時候真想自己也能懂得中華五千年曆史,每當走到一個地方,都能想起此地過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評價。

讀這本書,就像和作者一起,從中國的西北走向江南。偶爾,作者也會停下來,寫一寫臘梅或是寫寫自己的藏書,或者在每個清靜的雨夜裏想起,夜雨詩意。但是作者永遠都沒有忘記,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氣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説: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在我的全身,要擺脱也擺脱不了。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悽豔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窯的罪人;在羅池廟裏,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見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見了華髮蒼然的蘇東坡。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裏的敏感。

讀了這本書,不僅讓我略懂了作者,更讓我讀懂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絲細脈。

文化苦旅讀後感4

一座牌坊,秀麗而寂靜的立着.

一座牌坊,也許只是一快泛着紅的朽木,但它卻鎖着一種貞潔,好象守住了一份矜持.中國是女性,就像這些牌坊,但她們不是牌坊,只是題目為了什麼,強迫自己接受那冷若冰霜的温度.從小小閨房到巧巧秀腳,中國女性看來註定代表着最保守的一面,最隱忍的一面.她們的生與死都那麼美麗,美得叫人失去自我底線,但她們的痛又有誰能懂呢?有些事情是永遠都説不清楚的,你也不需急急尋求答案.只是那光滑的身體是註定被什麼纏着的.

平靜的蓮花池上飛揚起幾片水花,無聲地潑灑在水裏,分不清是遠近高低,只是一個夢,朦朧着,美麗着,一切都是夢魘嗎?

牌坊其實是為了表彰功勛,考中科舉的人的,然後就是忠孝節義的代表.其實並沒有重要到要用生命去換取的地步.但總有一些人把它們看得很重要,如果你發現身邊的人都把它看的很重要了,你會分不清楚自己是不是與他們同類,只剩下默然,當荒誕的輿論一旦變成了真理,往往比事實更有説服力.如果你不贊同,到那時候,你才是異類,他們才是真理."管它不是真理,這不是誰的錯,讓我也同他們一起吧!上帝,別讓我與大家不同,我不要真理了,我只要快樂."於是這就是新的一批舉白旗的為了快樂,以為獲得"真理"的人.

貞潔是中國女性的最美,美的那麼痛,那麼傷痕累累.以至於用一生的快樂去換取.他們不是苯,因為中國畢竟只有一個蘇小小.我們都一樣都活在自己創造的真理裏,但當一切沉埃落定,熱騰騰的生命,又在哪裏發光發熱?

都會有的,我並不幸福,但是我可以創造一些價值.年輕的姑娘好美,無論是是長眠還是躲在角落與寂寞共處.

就這樣把,有些東西,你勉強不來的.對他好就行了.

躺在那棵老榕樹下,以一顆平靜的心.醒來時別急着睜眼,慢慢的醒來,像夢一般,睜眼看到那立牌坊,牌坊上沒有任何痕跡.什麼都沒有其實就是全都擁有了.

讓我們永遠奔馳在輪迴的悲劇裏,一路揚着朝聖的長旗!

文化苦旅讀後感5

很早就知道餘秋雨先生寫過的一本書叫<文化苦旅>,那是因為”文化本是一場苦旅”,今天有幸讀完全書才深深感受到餘先生這本書中書眼”苦”的含義.

一開篇,文章便顯得很苦。《道士塔》中的那個道士將莫高窟中的一件件國寶以極低的價格,為了自己的一點點私心和貪婪,卻將中國最古老的文物的所有價值放棄,換來的是一輛輛馬車將中國的一噸噸國寶拉走,或許是時代的抉擇吧,道士卻不知他打開的那個洞窟是世界奇絕。大西北的凜冽的風吹的敦惶在無助地流淚,如今,面對於道士的墳墓與早已空空的國寶寶庫,留下的是怎樣的無可奈何啊,這次第,怎一個“苦”字了得?同樣的,隨着讀者對文化遺產的丟失的遺憾,作者也感慨開來,一開頭便是對歷史的深深歎息,讓人嘗過了苦的滋味。

隨着作品的深入,我也彷彿跟隨着餘秋雨先生遊覽大好的風景,與他一同感受與前行。“中國最偉大的建築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隨着他這樣一個開篇,我們便回到了千百年前李冰父子的時代,在他那無盡的表達下,當他對一片片風景或歡呼鼓勵,或低調批評時,都能深深感受這前人的創造與後人的或悲或驚。當然,文章中也不乏風趣地寫上海人,上海人的傲氣,對他人的鄙視,不知是不是因為作者也是上海人的緣故,他把上海人寫的如此令人喜憂皆具。至今讓我無法忘掉的是上海人的吝嗇,但也無不顯示出作為大都市人非凡的頭腦與智慧。文章就在這樣一篇一篇的遊記中結束了,大半個中國便透過作者這雙充滿智慧的眼睛化為這樣一本《文化苦旅》。

在前言中作者也提到這是他閒暇之餘的一部小作品,但令我震驚的是,這樣一本小小的作品卻記錄下的是中國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旅行,中國的所有人文與風景在一本小書中展現的如此淋漓盡致。對於書眼“苦”我想可以這樣理解:旅遊中肉體的苦,心靈的苦卻能化為文化和思想的甜。

文化苦旅讀後感6

洇染歷史的氣息,泅渡年歲的長河,中華悠悠上下五千年,文化繁榮、昌盛、經久不衰。一位痴迷於歷史文化與古典藝術的老人——餘秋雨,窮其一生探索、追尋,為世界文明開啟了新大門,於是,中華文化被記錄,凝聚着智慧結晶,濃縮在厚重的書頁裏。

翻開泛黃的書頁,瑰麗的文化穿越了泱泱歷史,苦苦等待。天府之國的都江堰,飽含着勞動人民的智慧,滋潤、灌溉、按部就班、歷久彌新,滾滾而去的洪水被馴服,與青城山和樂,成為中華道教的課堂。西域被打通,長達幾個世紀的文化被開鑿,在黃沙漫漫中,流傳、繼承、發揚、永不衰竭。毋庸置疑,這片幾乎是人類精神的發源地——西域,藴藏着厚重、沉甸甸的古文化。

在風煙迷濛中,我看到了敦煌的道士塔,屹立在那裏,又訴説着古文化的來之不易。中華民族的巨大悲劇——王圓篆是道士塔的主人,這個幾近文盲的農民,懦弱又愚昧,“黑乎乎的,亮堂一點多好呢!”於是,飛舞的鐵錘,潔白的刷子,交相揮動。壁畫上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領,什麼都沒了。雕塑婀娜的體態成了碎片,婉麗的面容變成泥巴,長達幾千年的中華文化灰飛煙滅!在那個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又來了一羣人——外國的考古學家,他們與塔的主人進行世界上最不公平的交易,他們用極少的錢換取了華夏的無價之寶,一箱又一箱,一車又一車,穿過褚紅色的山巒,消失在了飛揚的黃沙中。我彷彿看到了西天悽豔的晚霞下,一個古老的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浩浩蕩蕩的馬車,將大量的經卷、文物轉移,美其名曰安放在了地球另一端的博物館中。中華文明造成難以言狀的損失,受到外人狠狠地踐踏!

文化的旅程苦澀不堪,在餘秋雨厚重的文字中,我看到華夏文明,一葦以航,來到二十一世紀。身為祖國的希望,我們應時刻捍衞着中華文明,守護着長達幾世紀的文物古籍,永遠不退讓,堅持祖國利益至上,讓中華文明不再歎息,讓慘重的損失不再重蹈覆轍。身為祖國的接班人,我們應傳承發揚中華文化,使之繁榮昌盛,燦爛輝煌!

文化苦旅讀後感7

我初讀《文化苦旅》這本書時,對這個“苦”字百思不得其解,我隨着一字一句閲讀的深入,彷彿跟隨餘秋雨先生的筆跡在遊歷萬里河山,追尋那些人文變遷,我感覺這個苦並非是身體上勞苦,而是心意的困苦,內心的苦澀。讓我感悟到中華文明的深層內涵和生命的意義。

泰戈爾在《渡》中寫道:“你的負擔將變成禮物,你受的苦將照亮你的路。”本書的作者餘秋雨先生辭去職務,長途跋涉,憑藉山水之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祕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這條路必定是苦的,苦中作樂,憶苦思甜,將“苦”昇華為不屈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才是文化能夠超越時空,代代流傳,給人以力量與激勵的原因。所以,那些歷史遺蹟背後所藴藏的文化與精神力量,也能綿延數千年,不斷被後人所懷念,不斷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來瞻仰和朝拜。

因此,讀了這本書後,我深深地意識到,文化具有非凡的感動人心的力量,文化是新時代的火炬。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如此重視學習古今文化的重要性。我作為一名現代少年學生,沒有理由不學習,沒有資格不努力,學習文化,瞭解文化,改變我們的也就是這文化,讀書這條路必定是苦的',但我們也最終在文化苦旅中成長起來了。

是啊!曾國藩曾經説過“堅其志,苦其心,勞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你想出成績,就得腳踏實地努力;你想出成就,就得勤奮和刻苦;你想優秀,就得不斷改變自己的懶惰,不斷錘鍊自己的意志,不斷要求自己學習和進取,不斷朝着比你優秀的人努力,必先“苦其心志。”

文化苦旅讀後感8

初看到《文化苦旅》的目錄時,我以為是遊記一類,只是莫名奇妙遊走在這些山水間怎麼能稱作“苦旅”呢?讀起來才知道書中的足跡都是些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足印的地方,這些山水已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了。

我跟着餘秋雨的足跡從大西北的敦煌起步,轉到武侯祠、都江堰、三峽,再到天柱山、天一閣,最後的落腳點竟是東南亞的埋葬日軍的墳地。我被作者帶領着面對一堆堆文化的斷壁殘垣,心情不僅僅是沉重、還有寒冷、憂傷、沉默、悲憤。我們幾千年的文明古國的博大文化竟經歷了這麼多的滄桑與悲苦!閲讀此書我不僅獲取了大量的歷史、文化知識,而且被作者帶領着一起思索和感悟。所以,餘秋雨的文化散文已不是瀟灑飄逸傳統散文了,而是充滿了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底藴沉思錄。

還記得初讀《道士塔》“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於被官員大量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説一句:寧肯放在倫敦博物館裏!這句話終究説得不太舒心。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該駛向哪裏?這裏也難,那裏也難,我只能讓它停駐在沙漠裏,然後大哭一場。”讀到此處,我和作者一樣要高喊:“我好恨!”,我恨愚昧無知又貪婪的王道士為了幾塊銀元就拱手送走了國寶,我恨清朝官員沒有歷史、文化的責任感那麼目光短淺,我恨外國冒險家用“童話”對我國進行的文化掠奪,恨自己未能早生幾百年??我恨即使我早生幾百年卻也只能在沙漠裏大哭一場。擦乾淚,我才知道生在今天的我們對祖國文化肩負着的歷史責任。 也許作者想告訴我們祖國傳統文化的根源,也許想借歷史告訴我們肩負的責任,正如《風雨天一閣》結尾敍述的:“你來了嗎?你是哪一代的中國書生?”我也在問着自己。

文化苦旅讀後感9

看了餘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餘秋雨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是最讓我喜愛的還是餘秋雨先生的<<廢墟>>這篇文章,它裏面的話深深地影響着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餘秋雨先生卻提出了一個能夠説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徵着期望,但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迴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但是它卻賦予着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着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但是此刻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麼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象它以前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正因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樣樣呢?那些以前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裏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正因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正因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餘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傑出的才子,餘秋雨先生的文章並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肺腑的,但是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餘秋雨先生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餘秋雨先生內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讀後感10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代表作,我讀後收穫頗豐。這本書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開篇,和着異鄉漂泊者的腳步聲結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後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

這本書裏,我感觸最深的,是《道士塔》。莫高窟是我國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歷經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文化藝術的一大寶庫。可是,這樣的一個寶庫卻被一個道士給毀了,沒有發揮它的價值。餘秋雨對於這些寶物的損失深感痛心,從中深省釀成這場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劇的社會根源。這時的莫高窟,並沒有在文化保護之內,於是任由這些來自西方的“遊客”將它一卷一卷,一車一車的帶走,文化的精華的字畫竟然在道士手中成了換來銀元的交易品。在這個道士一筆又一筆的“小買賣”中,敦煌莫高窟的文化就這樣被揮霍掉了,而王道士也萬萬沒有想到,這些使他沾沾自喜的買賣卻幾乎葬送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在外國的學者精心探索莫高窟文化時,曾幾何時,這是屬於我們中國的文化,中國的驕傲,而諾大的中國,真的容不下這片小小的土地?

看了這本書後,我發現,原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餘秋雨妙筆生花,以乾淨漂亮的散文筆觸,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急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正是這樣的創作願望,形成了《文化苦旅》低徊、感傷的歷史氛圍,從而引導我們不斷深思。《文化苦旅》是一本沉甸甸的書,值得我好好品味。

文化苦旅讀後感11

第一次拜讀餘秋雨的作品,便被深深吸引。《文化苦旅》是作者餘秋雨第一本遊記文化散文,全書的主調是憑藉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探索了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餘秋雨先生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而這其中的波折也跟其歷史的長度成正比。幾經波折,不斷改變,改進,創新,變革。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的,而文人們要在這文化的苦旅中前行更是非常的艱難。他們中,有不少人沉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從此銷聲匿跡。但也有一些人,憑藉着自身的堅忍與頑強成功了,每名佳作都流傳千年。正如書中柳侯祠的主人柳宗元。

沿着歷史的長河漫步,易安居士在孤獨中化悲痛為力量,與低徊婉轉中吟唱出了“綠肥紅瘦”的絕妙辭章;東坡居士樂觀曠達,屢遭貶謫,以樂觀幽默化解人生的痛苦,於曠遠中留下“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千古絕唱;遠離了春花秋月的李煜在東風又起的小樓上吟唱“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悲歌,萬千愁怨在堅強的默然承受中成就了詞帝的盛名。

他們,有着我們不曾深切體味的孤獨和痛苦,然而沉默裏的那份堅忍和承受讓他們積蓄了生命的力量。最終,生命如煙花般催然綻放!

塞外飛沙,冷風拂面,蘇武北海牧羊,飲雪吞氈,在冰天雪地中苦忍19載,一顆赤膽忠心如烈火般未曾冷卻。遠離故國山河,卻不移心中那份守望的精神,富貴不淫,威武不屈,他用一個大丈夫頂天立地的脊樑擔當起人間大義,鑄就了千古忠魂。是信念,讓他堅守;是責任,讓他擔當。蘇武仿若空谷幽蘭,志潔行芳,一股幽香永駐人間。

每當我們羨慕別人的非凡成就時,是否清楚,在這勝利的背後,有着我們看不到的無法想像的艱辛。成功,不是一日就可完成的,它需要我們一點一滴的努力付出,淚水,汗水,甚至是我們鮮紅的血液,都是取得輝煌勝利的滋養劑。

其實,那些隱藏在背後的堅持、忍耐中的執着才是決定勝利的地方。

文化苦旅讀後感12

最近,我接着讀了餘秋雨先生所寫的文化苦旅,這一次,我看到了牌坊這一標題,裏邊講的是餘先生對牌坊的敍述,牌坊在我的印象中,是那種立起來很大很大的石頭,而且是為了紀念當時某個典範或者是有錢人的,而書中給我們講到的卻是貞潔牌坊,十幾年當時為了保護自己貞潔兒去世了的女人,而建立這麼大的工程,僅僅是因為想給世人樹立典範作業,無非就是讓後人去模仿,但,樹立這牌坊對麼?

在古代,對於女孩來説,貞潔就像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因為一旦你沒有了貞潔,你就已經是不潔之人,就會被別人瞧不起,或是鄙視,或是議論。每天女孩子家裏得人都會跟女孩灌輸貞潔的寶貴的思想,久而久之,也樹立了女孩的一種人生觀,她們誓死要對丈夫忠誠,即使自己的丈夫有三妻四妾,也認為那是正常的,在當時,女孩就要如此屈服,像奴隸一樣,似乎女子本來就應當這樣,正因為這,女人的地位一直比男人低。男人和女人都是上帝的孩子,他們都有理由幸福地活着,但是受封建的毒害,讓男人逐漸的越來越狂,而女人卻越來越自卑,現代社會,雖然提倡着男女平等,但在人們心中還依舊留存着重男輕女的思想,例如:很多農村的人生了孩子一看是女孩竟然會立刻“當機立斷”把他的孩子扔到河裏去,那可是他的親生孩子啊,只是因為性別的差異就導致了死亡,這是多麼的殘忍。

所以我們要多多的保護婦女的權力,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雖然我是個男孩,但我也看不慣這樣那樣對婦女的不平等。雖然很多人説男女平等在現實中很難,但我相信只要我們男人明白女人與我們一樣都有相同的權力,女人則學會了怎樣爭取自己的權力,那麼男女平等這個看起來不切實際的理想一定就會真正的實現。

合上了這本書,我會想起了餘秋雨先生在書中的疑問:什麼時候才能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我想:只要男人們從心底裏接納女人,那麼,這個世界就一定會充滿和諧,男女平等這個目標也一定就會實現。

文化苦旅讀後感13

書中作者所有的情感是不能一概而論的,但在所有情感中,我感受到了寂寞。文章本身是不會騙人的。《莫高窟》裏,莫高窟從繁盛又漸漸被人遺忘。“整個畫面出現了揚眉吐氣般的快樂,只能是唐朝。”到“明清時期的莫高窟,已經沒有太多東西可以記住。”是文化的輝煌與寂寞。那些不懂得珍惜文化的人終究會遭人唾棄和遺忘,但文化卻在寂寞中消失,只剩殘骸,沒人聽到作者對文化的歎惋。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名句也不再出現,陽關的詩人們是寂寞的,當年文化的巔峯變成了眼前的荒涼。西出陽關的詩人越來越少,而陽關終成廢墟。作者這樣不忍心地讓陽關繼續寂寞下去。《杭州宣言》,白居易和蘇軾被貶,人們毫不知曉大詩人的存在,在寂寞裏,他們築成了今日依舊繁華的蘇堤與白堤。

《黃州突圍》,名人慘遭的待遇。蘇東坡的優異讓人妒忌而疏遠,不説舒亶,李定,王珪,李宜之這樣心胸狹隘的人,竟讓昔日摯友沈括離他而去。蘇東坡曾經的半生為朋友而活,而朋友在他最失意的時候,離開了他不能不説,東坡後來的輝煌成就始於黃州,誕生於寂寞。

跳出文章本身來説,在歷史中許多人在他成就輝煌的時刻,也無法逃離寂寞。一個人如果要得到什麼,那麼他必定要付出些什麼。我在《文化苦旅》裏,體會到了一絲無奈,寂寞的旅途而讓餘秋雨嚐到了真正的文化,真正的“苦”。不知作者是否懷揣着這樣的心情去創作這篇文章,但我的內心接收到了這份寂寞。

也許下一次讀《文化苦旅》會收到不一樣的心情,會產生不一樣的觀點。但這就是在書中探尋的過程。作文

文化苦旅讀後感14

早就聽説餘秋雨先生的大名,今天有幸讀到他的書,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借我一生苦旅無疆,尋覓中國笛聲何處歎千年。”他是深深地愛着中國文化的,他走遍祖國千山萬水寫下了這本文化散文集。

“文化苦旅”這個“苦”字不知作者有沒有經過一番思量之後才確定下來。從這個字可以看出作者的這本書情緒是低沉的,也表現出作者對文化的一片赤誠,真有點唐僧取經的味道。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跟隨着作者的腳步,我遊覽了眾多的名勝古蹟,我聆聽過沙漠中泉水的淙淙聲,我暢遊在三峽的山水長廊裏,我領悟過廢墟中掩埋的真諦,我感受到封建社會美好的人性……我傾聽着作者談古論今,在某個充滿意境的空間裏發出對中華文化的深思與感慨。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這一本《文化苦旅》所能概括的。作者呼籲更多的人來保護祖先留給我們的遺贈,不要讓現代的高科技掩埋了古典優雅的亭台樓閣。我覺得,既然我們生在這個繁華的年代,就理應比我們的祖先做得更好,因為我們有足夠的能力、條件。

但看看這個社會,有多少人瞭解中國歷史,有多少人在清明節還去認真地掃墓,又有多少人在閒暇時彈琴作曲、吟詩作賦......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成為保護文化的使者,但最起碼身為一箇中國人,我們要懂得保護文化,而不是崇洋媚外,把祖先的遺贈拋之腦後。

我已經是一箇中學生了,我忽然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當我們沉迷於網絡,或戴着耳機在高樓大廈間閒逛時,我們似乎忘記了自己的責任。兒時的我曾經天真地認為,中國的歷史文化不過是一些只能供人蔘觀而無法起到實際作用的東西。如今,我不禁為當時的想法感到一陣內疚。中國文化如同那醖釀千年的酒,時間越長,越是香飄千里。

我們要站在時代的頂峯,讓中國文化昂揚在世界之巔!

標籤: 讀後感 苦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5og14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