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關於衚衕文化教案範文錦集8篇

關於衚衕文化教案範文錦集8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衚衕文化教案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衚衕文化教案範文錦集8篇

衚衕文化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北京胡同的特點及衚衕文化的內涵。

能力目標:

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訓練學生抓關鍵詞概括要點的能力,

德育目標:

德育目標:體會作者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

教學重點:

1、 對文章深層思想的理解,概括整體內容要點。

2、 理清作者思路,體味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對傳統文化的感情

教學設想:1課時

一導入講課

設計1在座的很多同學可能都去過很多地方旅遊,有沒有去過北京的同學?(若有可以請他講一下在北京都參觀了哪些景點,然後引出衚衕)

設計2:如果準備去北京旅遊,大家會打算去看什麼呢?

(可能出現的説法:萬里長城!天安門!故宮!圓明園!頤和園等)

這些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景物,故宮!圓明園!頤和園這些地方,以前都是那些皇宮貴族居住和遊玩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大都住在什麼地方?(大大小小的衚衕裏面)

放音樂及畫面或電影(或投影歌詞)

那我們就來看看北京的衚衕是什麼樣的?它們有什麼特點?衚衕裏的文化又有什麼特點?(投影《衚衕文化》)

二、理解課文

(一)作者及相關知識介紹:

一提到“文化”,也許有的同學就覺得深奧很難把握。其實文化可以體現的很具體,可以在很小很細微的方面表現出來。比如,喝茶是種文化,飲酒是種文化,穿着是種文化,同樣,老北京的衚衕裏也存在着文化。

這篇文章是誰寫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作者——汪曾祺(多媒體出現作者的照片和文字介紹)同學們請看,汪曾祺,現代著名小説家,師從沈從文。大家知不知道沈從文是誰啊?他的代表作是什麼?(《邊城》)沈從文的創造風格恬淡自然,而作為沈從文學生的汪曾祺也是這樣,他的文字質樸、自然,給人以親切自然的感覺。本文即體現了他的這一語言特點,這篇文章又比較口語化,也就是京味很濃重。同學們,你們所知道的作家中,還有誰是“京味”的代表呢?(老舍——老舍一生都在用北京話創作,他的作品也大都以北京為背景,比如戲劇《茶館》、《龍鬚溝》,小説《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還有戲劇大師曹禺,他的京味代表作品《北京人》,當代作家劉心武,他的作品《鐘鼓樓》,還有女作家霍達;尤其是霍達的小説《穆斯林的葬禮》,全書都以北京的語言風格創作的,是本很好讀的書,同學們有機會可以讀一下)

俗話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北京這方土地也滋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在南方也存在另一個創作派別,那就是海派作家,也就是以上海為創作背景的作家羣體,比如我們熟知的張愛玲、王安憶等等。

(二)閲讀課文

1介紹過了作者,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進這篇文章。請同學們看書下注釋一,説這篇文章是作者為攝影集《衚衕之沒》寫的序,但這篇小文,即使單獨拿出來,也是很有韻味的,所以我們還可以稱它為小品文或藝術散文。我們先來熟悉一下課文內容,在大家快速閲讀課文之前,我們先來訓練一下快速閲讀能力。(投影課文第一段)

給學生一分鐘時間閲讀。然後問:你能記起什麼內容來?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都行。把它們寫下來,能寫多少寫多少。或是問:這一段裏説北京城像什麼?有什麼特點?這個特點影響了北京人的什麼方面?

“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裏有大街,有衚衕。大街衚衕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過去拉洋車的,逢轉變處都高叫一聲‘東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兩口睡覺,老太太嫌老頭子擠着她了,説‘你往南邊去一點’。這在外地是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別標明是斜街,如煙袋斜街、楊梅竹斜街。大街、衚衕,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2學生快速閲讀課文1——5段,然後提問幾個問題考考學生的閲讀質量。

A什麼是衚衕文化?引用作者的一句話回答。(訓練篩選信息)

(我們通常説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衚衕文化)

B那作者為什麼説是衚衕文化,而不説是沙漠文化、草原文化、或是京劇文化?請再引用書上的話回答。

(因為“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的生活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

C那麼北京的衚衕又是怎樣的呢?

(1——4段內容:四方四正、取名和日常生活有關、衚衕數量多、接近鬧市卻也安靜)

3一般來説,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建築。反過來也可以説:有什麼樣的建築,就可以看出他是什麼樣的文化。那北京胡同這樣的建築又反映出北京胡同怎樣的文化特點呢?

請幾位同學朗讀課文(可以是自願讀),——配上音樂。

讀的時候注意語速不要過快,要儘量讀出韻味來。別的同學讀的時候,其他的同學要注意聽,整體感知課文。看看老北京胡同文化有哪些特點?衚衕文化的內涵是什麼?作者以怎樣的感情來描繪衚衕文化的。

4者從他那深邃的洞察力,從北京的衚衕看出了北京的市民文化。找找文中的關鍵句,提取文章要點,説説衚衕文化的內涵有哪些。

如: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北京人易於滿足;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

(三)進一步理解課文,評味文章語言

北京文化有那麼多內涵,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個?(自由發言)

提示:如封閉性,封建社會傳了幾千年,一直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作為幾朝古都的北京成了其中的代表。而美國,一輩子起碼要搬三四次家,而我們卻仍在“安土重遷”,不太願意搬家。這種封閉的思想必將帶來觀念上的保守與落後,我們現在雖然已經“入世”了,國門打開了,不再閉關封國了,但我們的思想觀念基本上還是封閉的,所以要跟上世界步伐,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思想觀念的問題。

如:“處街坊”為一節。他們表面上是有來有往,禮尚往來,可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可見他們的來往僅僅是一種禮節上的應酬,他們的內心還是封閉的。

如:“他們的愛睢熱鬧不愛管閒事。北京是民主運動的發源地,但因為他們生活在皇城根下(就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所以他們不敢輕舉妄動,否則隨時會有殺頭的的危險。所以他們只能忍。(讓大家發表一下對“忍”的看法。)

如北京人也有一個很大的優點(你們發現了嗎?)北京人易滿足作者有幾句非常典型的細節描寫。(請學生讀讀這幾句話,要讀出韻味,讀出北京人的滿足感和得意勁。(在閲讀中品味語言,比分析的效果好很多。)(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説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然後比較閲讀:(大家齊讀或指名讀)

“有窩頭,較好。大醃蘿蔔,好。小醬蘿蔔,更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很好。蝦米皮熬白菜,最好。”

比較閲讀完之後,為加深對衚衕文化內涵的理解,全體再朗讀有關衚衕文化特點的段落。可以是自己品味,也可以是同桌對同桌讀。

(四)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作者對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體現在哪幾段?(最後三段)

(學生齊讀第十三段,注意要能進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讀出韻味。)

(齊讀完後再讓學生齊讀最後幾個短語:“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細細品味這幾句語言。)

1這幾句語言有什麼特點?和前面寫北京人“易於滿足”一節是同樣的語言風格嗎?

不同:前面幾句是北京市民的口頭語言,而這幾句是書面語。前者較輕快,後者較深沉。

2如果把它換成和前面一樣的語言,該如何換?效果如何?試試看。

如:“那種衰落的樣子,還有什麼説的。”“那荒涼的景象,真沒得説。”“那種衰敗,確實很慘。”

效果完全不同。口頭語沒有書面語的回味無窮,意韻悠長,而用了書面語之後,感傷惆悵之情撲面而來。

3面對如此衰敗沒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詞語表達他的心情?從下一段找。

懷舊,傷感,無可奈何。

4作者是不是隻有傷感、憂傷而沒有其他的想法了?

也有他理智、超脱的一面。如。。。。。。

5請大家用快、中、慢三種語速齊讀結尾句,體味一下三種語速表現出的三種不同感情。可以讀得誇張一點,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這樣容易體會、比較。

(朗讀:略)

快速的表示什麼感情?(歡快、輕鬆)

中速呢?(認真、鄭重其事,有悲和喜,複雜多樣)

慢速呢?(深沉、悲涼)

本文該用哪一種語速讀才得體呢?(中速)

學生再齊讀一遍。

三、小結擴展。

這節課,我們瞭解了北京胡同的特點和衚衕文化的內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語言的醇厚魅力,也體會到了北京市民的散淡平和自足及作者的懷舊傷感與超脱理智。作者的眼光非常敏鋭,從北京的衚衕就可看出北京市民文化的特點。我們能不能也做點事情呢?看大家能不能從自己當地的建築中發現出什麼東西來。(見“單元知識”)(介紹一處的民俗和建築,如:客家圍龍屋)

如果你想了解的話,你會哪些方面去着手研究呢?(思考、討論後讓學生自由發言,然後當作課外作業,讓學生在課後去閲讀或去調查研究。)

四、拓展閲讀,認識居住環境與市民文化之間的關係

1閲讀補充材料《夾縫中的上海人》,質疑討論:材料中上海的市民文化有什麼特點?在作者看來上海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市民文化?上海市民文化的形。

衚衕文化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用朗讀的方式學習本課的語言

2.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

3.品味北京胡同所藴含的文化韻味,對衚衕文化有自己的見解

教學重點

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

教學難點

品味北京胡同所藴含的文化韻味,對衚衕文化有自己的見解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問題:1.你對汪曾祺有什麼瞭解?

2.你瞭解北京的衚衕嗎?

3.你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文化的含義嗎?

自讀課文並討論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

第一段:北京城四方四正。

第二段寫衚衕的原意,衚衕取名的來源有很多種。

第三段寫衚衕的寬窄。

第四段寫“衚衕是貫通大街的網絡”。

第五段寫衚衕與四合院是一體。

2.學生朗讀課文6-9段,教師配樂範讀10-12段,概括衚衕文化的特點。

第六段:北京人大都安土重遷。

第七段:北京人願住“獨門獨院”,平時過往不多。

第八段:北京人易於滿足,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

第九段:北京人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

第十段到十二段:舉例説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

3請概括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感情。

親切、欣賞、不滿、批評、懷舊、悵然低徊。

4品味語言:

1讓學生自己讀第8段、第11段對話部分找同組同學分角色朗讀、第12段讀“這二位同聲説”後面的部分、第13段。讀的過程中體味句中藴含的感情。

2仿照“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形式表達一種感情。

語言特點總結:

汪曾祺的語言文白夾雜,有時極雅,有時極俚,時能出人意表。他重視從古典文學中汲取營養,他的語言有文人氣,但又和現代語言融合無間,是一種純熟,寓絢爛於平極的語言。

延伸討論

隨着時代的進步,北京的衚衕日漸被高樓大廈取代,更多的在高樓中長大的人認同“高樓文化”“社區文化”,你怎樣看待這樣的變化?

作業佈置

以居住環境與人為話題,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衚衕文化教案 篇3

1.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

2.品味語言。

3.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品味語言。

兩課時。

概括要點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本文可利用各段中的關鍵語句概括段落的要點。

本文主題思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有通過認真品味語言,才能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終把握作品寫作意圖。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北京胡同》攝影集中只有一個沒有表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衚衕的破房子前回頭悵望的那張照片和前面是寫着“拆”字的衚衕舊房子、後面是高樓的照片。(用投影儀放映)

二、粗讀課文,整體把握。

思考題:(1)本文是為攝影集《衚衕之沒》序言,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寫衚衕還是衚衕文化?根據是什麼?(明確:是寫衚衕文化。因為第1——4段寫北京及衚衕特點,而第5段引出衚衕文化的定義後,第6——12段全是寫衚衕文化的特點。)

(2)“衚衕文化”的含義是什麼?(明確:“文化”從廣義來説,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的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從狹義來説,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具有階級性、地域性、民族性。“衚衕文化”是指衚衕這種生活方式帶來的心態、思想觀念和精神狀態。)

(3)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發展趨勢作判斷的句子。(明確: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

三、細讀課文。分析、討論段落大意,概括要點:

概括方法:分析段落時應該有全文意識,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首先要對一段的思想要旨進行提煉,然後在段落中找出關鍵句子,或對有關話語化繁為簡,進行概括。

第一段的關鍵句是“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

這段從説北京城的特點引出“衚衕”。

第二段關鍵一句是“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因為下面的全部舉例,都是説明衚衕得名的緣由的,例子很多,足見衚衕取名的來源之廣。

第三段寫了衚衕的寬窄、多少,。這兩段是説明北京的衚衕數量之大。

第四段寫衚衕的環境特點——安安靜靜。這三段是寫衚衕的特點。

(思考題:為什麼先寫北京城和衚衕的特點?明確:寫北京城特點引出衚衕,而衚衕的特點和環境又是衚衕文化形成的原因。)

以上四段目的是説明衚衕文化形成的原因。

第五段的關鍵句是“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呼應第一段“大街、衚衕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這兩句,既點明瞭本文將要敍説的主要內容是衚衕文化,即“北京的市民文化”,也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又點明瞭衚衕文化的含義,還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這段是文章的過渡段。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衚衕裏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因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寫北京人不願“挪窩兒”的。所以,這段是寫衚衕文化的第一個特點——安土重遷。

第七段寫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獨門獨院”,其本質也是自我封閉,他們寧願把自己關在比衚衕更小的盒子似的的四合院裏“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隨”一點“分子”也只是為了“合禮數”,是那麼的封閉而自私,這是衚衕文化的第二個特點。

第八段從物質生活方面寫衚衕文化的特點——易於滿足、知足常樂。

第九段寫衚衕文化在政治方面置身事外的態度,他們身為“民主運動策源地”的“民”,卻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作“與己無關”。置身事外、不愛管閒事是衚衕文化的第四個特點。

第十到第十二段寫“衚衕文化”第五個特點——處世態度是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在這三段中,作者選取三個典型材料來表現“忍”。第一二個材料是文學作品中的描寫,側重寫安分守己。第三個材料是寫作者親身的經歷,側重寫逆來順受。

最後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

第十三段描寫衚衕的衰敗、沒落。

第十四段指出衚衕和衚衕文化的發展趨向。有着悠久歷史的衚衕即將消失,體現北京市民心態的衚衕文化也應該拋棄。衚衕的衰落,帶給了人們悵惘和憂傷。但是,作者以智慧的頭腦和敏鋭的眼光看到了衚衕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衚衕文化告別也就成了時代的要求。

第十五段含蓄地總結全文。

板書:

北京城的特點

北京胡同之多及環境特點

衚衕文化形成的原因

衚衕文化的含義: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

安土重遷

封閉自私

衚衕文化的特點知足常樂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衚衕已經衰敗沒落

衚衕文化應該告別

第二課時

上節課我們已經瞭解衚衕文化形成的原因及衚衕文化的特點,這節課讓我們來通過品味文章的語言理解作者對衚衕文化各個特點的態度。大家知道,句子的意義有時很含蓄,在字面意義中還藴含着某些深層的意義,一般稱為句內意義。句內意義主要是通過一定的語境來表現的,因此必須在理解字面意義的基礎上,結合語境弄清它所表達的真正意義。句內意義有時需要結合上下文作出判斷。

一,精讀課文,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感情。

1,思考題:衚衕文化的精髓是什麼?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對它的態度?

(明確:精髓是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別煩躁,別起急,睡不着,眯着”這句話如果結合上文的貶義詞“冷眼旁觀、置身事外”和下文“這話實在太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這兩句反語,體味其諷刺意味,我們就可知道,作者對這種逆來順受現象不僅有局外人的調侃,還有對這種“冷眼旁觀、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達到喪失正義感程度強烈的不滿、氣憤和批評。

2,思考:“蝦米皮熬白菜,嘿!”這句話除了表層意義是描寫了北京人吃蝦米皮熬白菜時那種極易滿足的表情,説明北京人易於滿足,對生活要求不高之外,作者這樣寫還有什嗎?(明確:深層含義“需要通過一定的語用聯想來理解”。我們知道,作者寫本文是1993年6月,改革開放已經十多年了,滿足於這樣的生活水平顯然是太落後了,這樣引用北京人的口語來描寫了北京人吃蝦米皮熬白菜時那種滿足的表情,目的是使人體會到作者對北京人這種現象的諷刺意味。這裏的言外之意是,今天這種易於滿足知足常樂的思想在現在這樣的形勢下已經不適合時代了,應該丟掉了。)

3,思考:“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這裏,作者為什麼要盡情渲染衚衕衰敗、沒落的悽慘景象呢?(明確:聯繫上文“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經殘破,有的地基柱基已經下沉”的客觀敍述,聯想《衚衕之末》中那幾張只有沒有流露絲毫的喜悦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舊衚衕的破房子前回頭悵望的照片和前面是破舊的衚衕房子後面是嶄新的高樓的照片,再想一想為什麼要用“毫無生氣”這樣一個貶義詞,就可以明白作者這樣描寫的目的是,在向人們暗示,目前,北京古老破舊的大雜院正被現代化的樓房所取代,舊衚衕已經失去它存在的基礎。對滿目淒涼、毫無生氣的衚衕,還留戀什麼呢?)

4,思考:“住在衚衕裏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這一段,作者為什麼要寫“舊房檁,斷磚牆。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裏小下。一到下大雨,總可以聽到房塌的聲音,那是衚衕裏的房子。”這些話?(明確:一個“他們”,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説,下面特地引用老北京的日常口語“挪窩兒”“破家值萬貫”,如果我們聯想《衚衕之末》裏前面是寫着“拆”字的破房子,後面是高樓的那些照片,就很容易明白這樣寫的目的是引用他們自己講的口頭語來調侃,含蓄而委婉地諷刺那些“安土重遷”不願意搬家的人。)

5,思考:“四合院是一個盒子”一段中為什麼用了十三個引號?(明確:前十二個引號都是為了標明這些全是老北京的常用口頭語言,讓人們從這些口語中看到,老北京講究的“處街坊”是除了會棋友“殺”一盤,到“大酒缸”喝兩個和“會鳥”外,就僅僅只“隨”一點“份子”而已,而且這裏,又特意把“隨分子”一詞拆開,為的是説明連這也不是心甘情願,是出於“禮數”不得已而為之。透過語言文字標點看相關聯的生活現象,我們就可知道,衚衕裏的老北京,相互交往也不是主動的,而是被“禮數”所迫的,這是多麼的封閉自私,是多麼的只顧自己。所以,在這段的最末尾引用“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句現代誰都不以為然的、過時了的格言,顯然是公開諷刺老北京們了。)

二提供下面材料,再次印證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感情:

“我是寫過一些談風俗,記食物,寫草木蟲魚的文章,説是“悠閒”,並不冤枉。但我也寫過一些並不悠閒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不動感情的人。我不喜歡那種口不臧否人物。絕不議論朝政,無愛無憎,無是無非,膽小怕事,除了豬肉白菜的價錢什麼也不關心的離退休幹部,這種人有的是。

“中國人有一種哲學,叫做“忍”。我小時候聽過“百忍堂”張家的故事,就非常討厭。現在一些名勝古蹟賣碑帖的文物商店賣的書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鄭板橋的“難得糊塗”,二是一個大字“忍”。這是一種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學。

“周作人很欣賞杜牧的一句詩“忍過事則喜”,我以為這不像杜牧説的話。杜牧是凡事都忍麼?請看《阿房宮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頁)

思考:以上材料中哪些詞最能反映作者的態度?

三,體會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不同感情。

1,讀“看看這些衚衕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找出概括作者對衚衕的感情的詞語。

(明確:懷舊、傷感,無可奈何。)

2,讀“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説説作者對對胡同文化這的感情。

(明確:因為這句話中“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表達了作者對衚衕文化的認識和判斷,主張應該隨着時代的發展而拋棄。所以這是文章的主旨句。所以全文中對衚衕文化的感情是:調侃、嘲諷、不滿、、氣憤、批評,理智但委婉地勸人們告別。)

3.思考:作者在文中對“安土重遷、封閉自私、知足常樂”和“置身事外、逆來順受”的敍述和描寫過程中在語言和態度上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明確:前者是調侃嘲諷,因為作者雖是江蘇高郵人,但已經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輩子了,算得上是半個老北京了,對長期相處的老北京們的心情是理解的。而且,諸如隨遇而安、安土重遷、知足常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等思想心態和觀念,在過去,向來是提倡的傳統,至於封閉自私也是人之常情,逆來順受大加撻伐,如果用嚴厲的語言批判,還可能會令有些人一時接受不了而產生反感呢。所以多引用北京人的日常口語和使用引號來調侃。那為什麼又含嘲諷意味呢?因為,現在,北京高樓起來了,有些人還留戀着“殘破”的舊房子捨不得走,商品經濟大潮下,有些人還不願意下海掙大錢,不敢或不願講究享受。這豈不太跟不上時代了?易於滿足的思想應該丟掉了,知足常樂的觀念也不合當今的時代了。人與人相處,也應該多一點互相關心,社會發展了,信息時代了,也應該多關心一點國家、世界的大事了。後者是氣憤、批評。用貶義詞和反語來諷刺。)

四、歸納中心思想:

北京胡同、四合院居住方式形成的以“安土重遷、封閉自私、知足常樂、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為表現,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曾長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現在應該隨着時代的發展及衚衕的消失而告別。

五、探討作者的寫作意圖::(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展開爭論後再明確)

聯繫本文是作者為《衚衕之沒》寫的序言,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複雜感情,作者是委婉的勸告老北京們在留戀懷念即將消失的衚衕中告別放棄那些過時的舊思想舊觀念。

板書

品味語言結合上下文

注意感情色彩

聯繫寫作背景

通過語用聯想

注意標點符號

體會感情:對衚衕的消失——懷舊、傷感

對衚衕文化——調侃、嘲諷、不滿氣憤

寫作意圖:委婉勸告告別衚衕文化

衚衕文化教案 篇4

授課教師:安師大附中 朱誦玉

授課地點:蕪湖市十二中多媒體教室

授課對象:蕪湖市十二中高一(8)班

聽課老師:蕪湖市區及三縣部分高中教師

本課性質:蕪湖市“點撥——創新”多媒體教學公開演示課

(説明:借班上課,師生彼此陌生,故在上課前,教師步入學 生中,邊漫步邊和學生低頭交談,作些溝通,以拉近師生距離)

上 課

師:早就聽説,八班的同學都很聰明活潑,熱情大方,我就非常願意和這樣的同學一起學習交流,(生笑)但耳聽是虛,眼見為實,是不是真的這樣呢,還要看大家的表現哦,第一冊衚衕文化。

(先揚一下,讓學生興奮起來,再抑一下,激起其不服氣的精神)

師:在上課前我想先請大家聽一首歌。

(播放《故鄉是北京》,讓學生感受一下音樂和圖畫)

師:聽了剛才的歌,你們對北京有什麼印象呢?請大家結合自己的認識談談。

生1:北京很古老。

生2:北京也有高樓大廈,是現代化的大都市。

生3:北京是十朝古都。

師:其實北京不僅是帝王之都,也不僅是現代化的大都市。在北京城裏有着許許多多的衚衕,它們也一樣是北京文化發展和歷史變遷的見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北京胡同的文章。

(展示課題及教學目標,使學生明確本課學習重點)

師:你們覺得衚衕是什麼樣的?

生4:衚衕就是小巷子

生5:衚衕四四方方的。

師:像四合院?

生5:是的!

師:那是死衚衕!(眾生笑)

師:十二中門前這條路是不是衚衕?

生6:是比較寬大的衚衕。

師:蕪湖市的北京路呢?

眾生齊答:不是!

(展示衚衕圖片,讓學生有感性認識)

師:那麼什麼是“文化”呢?

(屏幕展示:文化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

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文化具有階級性、地域性、民族性。)

師:“衚衕文化”是哪個階級的文化?

生7:市民階級。

師:哪裏的市民?

生8:北京的市民。

師:北京什麼地方的市民?

生9:北京胡同裏的市民。

師:那麼衚衕文化就是——?

眾生齊答:北京胡同市民的一種文化。

師:對!課文第5段也説到什麼是衚衕文化

(教師示意學生看課文第五段)

師:在瞭解“衚衕文化”前,我們先來看看北京胡同都有哪些特點,請同學們閲讀課文前半部分,把自己的發現和同位前後位同學交流一下再回答。

(幾分鐘討論後)

生10:衚衕很多!

生11:衚衕有寬有窄!

生12:衚衕是貫通大街的網絡,很安靜。

生13:衚衕取名有各種來源!

師:你是從課文第2段發現的,是吧?

生13:是的!

師:那麼請你説説第2段都提到了衚衕的哪些名稱,國中一年級語文教案《第一冊衚衕文化》。(生13讀)

師:很好,請坐。(面對所有同學)剛才這位同學讀了很多衚衕的名稱,請你們説説,這些名字有什麼共同特點?

(眾生思考,半晌無人回答)

師:我現在把這些衚衕改改名字,把皮庫衚衕改成皇家衚衕,把狗尾巴衚衕改成鳳凰美食街,請大家比較一下改過的名字有什麼特點。

生14:改過的名字顯得很高貴。

師:那麼原先的名字吧?

生14:帶有市民氣息!

師:(讚賞地):很好!改過的名字很高雅,原先的名字就顯得——

眾生齊答:通俗!

師:北京的衚衕還有其他特點嗎?

(眾生思考,無人作答)

師:其實課文第1段也説到了衚衕。請大家看課本,看第1段是否提到了衚衕的特點。

生15:衚衕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

師:很好!衚衕走向都是很正的。那我們現在一起來歸納一下衚衕的特點。(展示板書)

師:長期生活在這樣正而又安靜的衚衕裏的居民形成了怎樣的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呢?

(學生閲讀課文、討論,幾分鐘後)

生16:衚衕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

生17:他們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

生18: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

生19: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師:還有沒有?

生20:北京人講究“處街坊”。

師:(面對全體同學)大家對剛才幾位同學的發言有什麼不同意見?

生21:他(生20)説得不對,我認為第7段主要講的是北京人不喜歡交往。

師:你能説説你的理由嗎?

生21:説不出來,反正我認為是這樣!

師:是一種感覺!

生21:嗯!

師:其他同學贊同哪一位同學的看法?

(眾生議論,沒有結果)

師:那我們來做個添字遊戲,怎麼樣?(眾生欣然)請大家在“但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這一句前的某一句開頭加一個“雖然”,改變其他句子的標點,使之變成轉折複句。

(一會兒後)

生22:應在“北京人很講究”處街坊一句開頭加!

師:(對眾生)大家同意嗎?

眾生:同意!

師:好!那麼,轉折複句強調哪一部分?

眾生:後半句!

師:那麼本段重點應是——

眾生:強調“平常日子,過往不多”。

師:很好,其實本段還有兩個詞“除了”、“此外”,把這兩個詞放在一塊比較也可看出作者主要説的還是北京人不喜交往的特點。

(總結衚衕居民特點,展示板書)

師:生活在衚衕裏的居民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作者稱之為“衚衕文化”。那麼作者認為這種衚衕文化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眾生:封閉的文化!

師:對!這種封閉的文化的精義是——

眾生:忍!

師:作者對這種封閉的,以“忍”為精義的文化持什麼態度?

(眾生交流、討論)

生23:批判的態度!

師:你怎麼看出的?

生23:從第6段的“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一句就可看出來!

師:能再説具體一點嗎?

生23:“封閉”就是不好的詞!

師:很好!“封閉”從感情色彩看是貶義詞,作者用了這個詞正好表明

了自己的態度。文中還有類似的詞嗎?

(眾生尋找、交流)

生24:“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師:説得好!那麼作者對衚衕文化僅僅持批判態度嗎?

生25:還有傷感!文章最後3段明顯地表現了作者這種情緒!

師:是的,作者在北京的衚衕里長大,現在看到衚衕在一天天衰敗,自然會有一種傷感情緒。可見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應是批判中又帶有傷感留戀。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本課所學的內容。

衚衕文化教案 篇5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

2.品味語言。

3.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兩課時。

概括要點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閲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涉及文章的整體,也涉及局部。各段落的意思比較清楚,可利用段落的關鍵語句先概括段落的要點。

本文中心思想的比較含蓄,只有通過認真品味語言,才能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終把握作品寫作意圖。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衚衕之沒》中只有沒有一個絲毫的喜悦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衚衕的破房子前回頭悵望的照片和前面是寫着“拆”字的衚衕舊房子、後面是高樓的照片。

二、自讀課文,整體把握。

思考題:(1)本文是為攝影集《衚衕之沒》序言,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寫衚衕還是衚衕文化?(明確:是寫衚衕文化。)

(2)“衚衕文化”的含義是什麼?(明確:是指衚衕這種生活方式形成的心態和思想觀念)

三、再次自讀課文。分析、討論段落大意,概括要點:

概括中,首先要對全段思想要旨進行提煉,其次對有關話語化繁為簡,提醒學生在自讀中找出關鍵句子,分析段落時應該有全文意識,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

第一段的關鍵句是“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段從説北京城的特點引出衚衕。

第二段關鍵一句是“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因為下面的全部舉例,都是説明衚衕得名的緣由的,例子很多,足見衚衕取名的來源之廣。

第三段寫了衚衕的寬窄、多少,。這兩段目的是談衚衕的數量之大。

第四段寫衚衕的環境特點——安安靜靜。

這四段説明了衚衕文化形成的原因。

第五段的關鍵句是“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

呼應第一段“大街、衚衕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這兩句,點明瞭本文將要敍説的主要內容是衚衕文化,即“北京的市民文化”,也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衚衕裏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因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寫北京人不願“挪窩兒”的。所以,這段是寫衚衕文化的第一個特點——安土重遷隨遇而安。

第七段寫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獨門獨院”,其本質也是自我封閉,他們寧願把自己關在比衚衕更小的盒子似的的四合院裏“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隨”一點“分子”也只是為了“合禮數”,是那麼的封閉而自私,這是衚衕文化的第二個特點。

第八段從物質生活方面寫衚衕文化的特點——易於滿足、知足常樂。

第九段寫衚衕文化在政治方面置身事外的態度,他們身為“民主運動策源地”的“民”,卻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作“與己無關”。置身事外、不管閒事是衚衕文化的第四個特點。

第十到第十二段寫“衚衕文化”第五個特點——“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在這三段中,作者選取三個典型材料來表現“忍”。第一二個材料是文學作品中的描寫,寫出人物自己的忍耐程度。第三個材料是寫作者親身的經歷。

最後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描寫衚衕的衰敗、沒落,指出衚衕文化的發展趨向。有着悠久歷史的衚衕即將消失,體現北京市民心態的衚衕文化也應該拋棄。衚衕的衰落,帶給了人們悵惘和憂傷。但是,作者以智慧的頭腦和敏鋭的眼光看到了衚衕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衚衕文化告別也就成了時代的要求。

板書:

北京城的特點

北京胡同之多及環境特點(衚衕文化形成的原因)

衚衕文化的含義即“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

衚衕文化的特點——安土重遷

封閉自私

知足常樂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衚衕已經衰敗、沒落

衚衕文化應該拋棄

第二課時

一、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感情。

大家知道,“句子的意義有時很含蓄,在字面意義中還藴含着某些深層的意義,一般稱為句內意義。句內意義主要是通過一定的語境來表現的,因此必須在理解字面意義的基礎上,結合語境弄清它所表達的真正意義。句內意義有時需要結合上下文作出判斷。”

“別煩躁,別起急,睡不着,眯着”這句話就要結合上文的貶義詞“冷眼旁觀、置身事外”和下文“這話實在太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這兩句反語,體味其諷刺意味,理解作者對這種逆來順受現象,決不僅僅是局外人的調侃,表達的是作者對這種為了“安分守己”達到喪失正義感程度的強烈不滿、氣憤和批評。

“蝦米皮熬白菜,嘿”表層意義是描寫了北京人吃蝦米皮熬白菜時那種極易滿足的表情,説明北京人易於滿足,對生活要求不高。但深層含義則“需要通過一定的語用聯想來理解”我們知道,作者寫本文是1993年6月,改革開放已經十多年了,滿足於這樣的生活水平顯然是太落後了,這樣才能體會到作者對北京人這種現象的諷刺意味。這裏的言外之意是,今天這種易於滿足知足常樂的思想在現在這樣的形勢下已經不適合時代了,應該丟掉了。

“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這裏,作者為什麼要盡情渲染衚衕衰敗、沒落的悽慘景象呢?聯繫上文“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經殘破,有的地基柱基已經下沉”的客觀敍述,聯想《衚衕之末》中那幾張只有沒有流露絲毫的喜悦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舊衚衕的破房子前回頭悵望的照片,再想一想為什麼要用“毫無生氣”這樣一個貶義詞,就可以明白作者這樣描寫的目的是,在向人們暗示,目前,北京古老破舊的大雜院正被現代化的樓房所取代,舊衚衕已經失去它存在的基礎。滿目淒涼、毫無生氣的衚衕,還留戀什麼呢?

“住在衚衕裏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這一段,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舊房檁,斷磚牆。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裏小下。一到下大雨,總可以聽到房塌的聲音,那是衚衕裏的房子。”一個“他們”,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説,下面又為什麼特地引用老北京的日常口語“挪窩兒”“破家值萬貫”?如果聯想《衚衕之末》裏前面是寫着“拆”字的破房子,後面是高樓那些照片,就很容易明白這樣寫的目的是引用他們自己講的口頭語來調侃,含蓄地諷刺那些“安土重遷”不願意搬家的人。

再看“四合院是一個盒子”一段。這段中用了十三個引號,前十二個引號都是為了標明這些全是老北京的常用口頭語言,讓人們從這些口語中看到,老北京講究的“處街坊”是除了會棋友“殺”一盤,到“大酒缸”喝兩個和“會鳥”外,就僅僅只“隨”一點“份子”而已,而且這裏,又特意把“隨分子”一詞拆開?為的是説明連這也不是心甘情願,是出於“禮數”不得已而為之。透過語言文字看出相關聯的生活現象。可見,衚衕裏的老北京,交往也不是主動的而是被“禮數”所迫,是多麼的封閉自私,是多麼的自顧自。所以,在這段的最末用“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個現代誰都不以為然的、過時了的格言,顯然是公開諷刺老北京們了。

二、提供下面材料,體會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感情:

“我是寫過一些談風俗,記食物,寫草木蟲魚的文章,説是“悠閒”,並不冤枉。但我也寫過一些並不悠閒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不動感情的人。我不喜歡那種口不臧否人物。絕不議論朝政,無愛無憎,無是無非,膽小怕事,除了豬肉白菜的價錢什麼也不關心的離退休幹部,這種人有的是。

“中國人有一種哲學,叫做“忍”。我小時候聽過“百忍堂”張家的故事,就非常討厭。現在一些名勝古蹟賣碑帖的文物商店賣的書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鄭板橋的“難得糊塗”,二是一個大字“忍”。這是一種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學。

“周作人很欣賞杜牧的一句詩“忍過事則喜”,我以為這不像杜牧説的話。杜牧是凡事都忍麼?請看《阿房宮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頁)

讀“看看這寫衚衕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1.作者對衚衕的感情:與普通北京人一樣——有懷舊、傷感,對它的消失——無可奈何。

讀“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這是文章的主旨句,因為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衚衕文化的認識和判斷。

2.對衚衕文化的感情:調侃、嘲諷、不滿、、氣憤、批評,主張應該隨着時代的發展而拋棄。

3.思考:作者在文中對“安土重遷、封閉自私、知足常樂”和“置身事外、逆來順受”的敍述和描寫過程中在語言和態度上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前者是調侃嘲諷,因為作者雖是江蘇高郵人,但已經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輩子了,算得上是半個老北京了,對長期相處的老北京們的心情是理解的。而且,諸如隨遇而安、安土重遷、知足常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等思想心態和觀念,在過去,向來是提倡的傳統,至於封閉自私也是人之常情,逆來順受大加撻伐,如果用嚴厲的語言批判,還可能會令有些人一時接受不了而產生反感呢。所以多引用北京人的日常口語和使用引號來調侃。那為什麼又含嘲諷意味呢?因為,現在,北京高樓起來了,有些人還留戀着“殘破”的舊房子捨不得走,商品經濟大潮下,有些人還不願意下海掙大錢,不敢或不願講究享受。這豈不太跟不上時代了?易於滿足的思想應該丟掉了,知足常樂的觀念也不合當今的時代了。人與人相處,也應該多一點互相關心,社會發展了,信息時代了,也應該多關心一點國家、世界的大事了。後者是氣憤、批評。用貶義詞和反語來諷刺。

三、歸納中心歸納想:

:,以“安土重遷、封閉自私、知足常樂、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為表現,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曾長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現在應該隨着衚衕的消失而拋棄。:

四、探討作者的寫作意圖:

聯繫本文是作者為《衚衕之沒》寫的序言,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複雜感情,作者是委婉的勸告老北京們在留戀懷念即將消失的衚衕中放棄那些過時的舊思想舊觀念。

板書流露感情:對衚衕的消失——懷舊、傷感

對衚衕文化——調侃、

嘲諷、不滿、

氣憤、批評

寫作意圖:委婉的勸告放棄衚衕文化

衚衕文化教案 篇6

一、教學目的

1、 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理清思路的能力,《衚衕文化》教學設計教案。

2、 讓學生體會作者流露在字裏行間的細膩感情。

3、 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 概括要點的方法。

2、 對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品讀。

三、教學設想

實施“探究”式教學;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於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進行研究性學習。

四、課時安排

本文的'教學為1課時,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衚衕文化》教學設計教案》。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猜一個謎語

謎面:“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

謎底:建築

有人説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個地方不同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鄉人,藴育了一種又一種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種文化又和當地的民居息息相關,如上海的石庫門文化、蘇州的小巷文化、北京的衚衕文化等。今天我們所學的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相對古老的建築——衚衕。這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一篇序文——《衚衕文化》。今天,我們就來穿越北京的衚衕,領略汪曾祺先生筆下獨具情味的“衚衕文化”吧。

衚衕文化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概括內容要點 2、瞭解衚衕文化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感情 3體味本文樸素、雅緻的語言

【重點難點】 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語文課比起其他的學科來更容易培養一個人的個性、靈性、悟性、創造性。

猜謎: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建築) 從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與人們最為親近的背景文化,它給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時代的烙印;用藝術的眼光來看,民居是凝固於時間長河的多重性藝術,它為生活平添着詩章;用歷史的眼光來看民居是無處不在的倫理學、民俗學、建築學的歷史縮影,它使生活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耐勞精神,創造了巍峨的長城、莊嚴的宮殿、秀美的園林,也創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們都有着自己獨特鮮活的生命。

2、衚衕文化就是在詮釋着北京民居建築與市民文化之間的關係。

《衚衕文化》放在第三單元“要點概括”之下,我們正好通過它來作概括要點的練習。

【學習方法指導】

①找關鍵語句;②無關鍵語句的找出共同的規律性的東西進行概括;③分清層次。 段落關鍵句要點概括備註 衚衕 (1)北京像一塊豆腐,四方四正——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北京人的方位意識) (2)衚衕的原意(水井)取名(各種來源)源於生活 (3)衚衕的寬窄大小(區分階層)數量(數不清) (4)衚衕是貫通大街的網絡(方便而安靜)影響生活 (5)衚衕與四合院是一體形成文化影響思想 文化 (7)封閉的文化(6)段的第一句話概括(6)(7)兩段的內容。從一些關鍵詞句中可以看出。如“安土重遷”,“獨門獨院”,“但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都是説“封閉”。 (8)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 (9)“北京人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冷漠) (10)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已,逆來順受。) 感情 (13)北京的衚衕在衰敗沒落 (14)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懷舊”、“傷感”“無可奈何”幾分留戀,幾分清醒。 (15)“再見吧,衚衕” 文章的(11)(12)段分別舉“我的小説”和“生活”中的兩個例子來説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因此,沒有要點可直接畫出。

3 文章的結構

第一部分(1一4)介紹北京的衚衕。佈局影響取名數量。 第二部分(5一12)衚衕文化的特徵。從居住焦急娛樂飲食處世方式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三部分(13一15)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沒落的感受和思考。作者寫到衚衕文化在時代大潮的衝擊下的的衰敗和沒落,帶有明顯的傷感的情緒。

4 作者賦予了北京胡同文化什麼樣的內涵?

用原文的話回答。 “北京胡同文化是封閉的文化”“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北京人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已,逆來順受。”

5 北京胡同文化建築特點與文化特點有何關係?

北京胡同的建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文化特點。由於衚衕的安靜閉塞,使衚衕裏的人們很少與外界接觸,不瞭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們封閉守舊,安於現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過安逸日”的小農意識;而衚衕的方正特點又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方式進而影響到其思想意識,封建正統思想較為嚴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甘做順民。

6作者在文中對衚衕文化流露出一種複雜的感情,這種感情在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作者對衚衕文化在否定的同時又有幾分嚮往留戀。例如在寫到衚衕取名的來源時,列舉了很多衚衕名字,這些名字有着濃郁的鄉土氣息,説明北京人的內心,有一種鄉土情結;下文又寫了北京胡同人們生活方式的安寧、平和,閒逸恬談,寫了北京人講究“處街坊”,懂禮數,寫了他們的飲食習慣,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樸的風俗和田園式的生活,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的嚮往懷戀之情。但由於這種文化有封閉守舊一面,在商品經濟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是可貴的。最後一句“再見吧,衚衕”,末尾用句號而非感歎號,表現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

7 本文的語言有的樸實,有的典雅。兩者互相結合,富有表現力。品味下列語句的豐富內涵。

(1) 蝦米皮敖白菜,嘿!(幾個同學範讀,體味“嘿”的表情) 一個“嘿”字,充分表現了北京市民吃了蝦米皮敖白菜之後的那種極其滿足感,證明了“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的看法。 (2) 睡不着,別煩躁,彆着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對別人無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現了北京人的那種忍耐性格,最後“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對北京人的這一性格進行評論的話有局外人的佩服和調侃。 (3)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盡情渲染衚衕衰敗沒落後的悽慘景象,引起人們的傷感懷舊之情。

8 仿(3)寫一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現一種鮮明的情感。

例院落比連,炊煙裊裊,引車賣漿,熙來攘往。 小街橫貫,深巷悠然,窗明几淨,老輸參天。

9 拓展

(1)“衚衕文化”與“高樓文化”相比,哪一個更封閉? (2)我們身處在怎樣的居住文化中/ 10積累詞語儲存安土重(zhòng)遷 喧鬧 挪窩摞置身事外安分守紀逆來順受煩躁熬(o)白菜 憑弔衰草離披無可奈何席捲 沒(mò)落蝦(há)蟆陵 低佪(huái) 板書設計

補充材料

①北京人的生活習慣:

北京人的生活習慣接近農民。愛吃硬麪餑餑,水餃,蕎麥餅,冰糖葫蘆,愛喝大碗茶,二鍋頭,愛過端午節、重陽節、春節,愛玩的是養魚養鳥養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風箏。這些都與某些城市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過聖誕節、情人節,玩高爾夫球等形成了鮮明對比。

②北京人的“禮數” 北京人特別講“禮數”,這是一種文化教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對外地人的態度。老北京人不歧視外地人。向老北京人問路,得到的幾乎都是清楚、詳盡、和氣而又有人情味的回答。而上海人特別歧視外地人,特別歧視穿衣不體面的外地人。

B、人情方面。北京人顧人情面子,人緣好,如課文所説。

C、生活方式上。北京人生活簡樸,但決不會因為窮而失了身份,丟了體面。即便不過是一碗老豆腐,二兩燒酒,也會慢喝細品,那情態,那氣度,那派頭,簡直像面對一桌滿漢全席。 這體現了北京人悠然自得、清淡典雅的生活作風。

③北京人的安分守己。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來順受是由其特殊的歷史政治環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輦之下,人們看得最多的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險惡,天威難測,官運無常。今兒個,新科狀元金榜題名,“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明兒個,菜市場人頭落地,大觀園底兒朝天。這風雲變幻,世事滄桑,使北京人學會了忍耐,也學會了世故通達。做為專制制度下的小民他們太微不足道了,強大的皇權要消滅他們,比碾死只螞蟻還容易,所以他們學會了忍耐,學會了明哲保身,學會了得過且過。

④前門情思大碗茶

我爺爺小時候常在這裏玩耍,/高高的前門彷彿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幾聲蛐蛐叫。/伴隨着它度過了那灰色的年華。/吃一串冰糖葫蘆就算過節。/它一日三餐窩頭鹹菜就着大碗茶。/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它最廉價/可誰知道,誰知道,誰知道它淳厚的香味含着淚花。 如今我海外歸來,/又見紅牆碧瓦,/高高的前門幾回夢裏想着它。/歲月風雨無情任吹打,/卻見它更顯得那英姿挺拔。/叫一聲杏仁豆腐滋味真美。/我帶着童心帶着思念再來一口那大碗茶。/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這最廉價,/可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它淳厚的香味,直傳到天涯?

衚衕文化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流露的情感。

2、 學習作者用樸實雅緻、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來敍事抒情的手法。

【教學重點】

1、 對文章深層思想的理解,概括整體內容要點。

2、 理清作者思路,體味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

1、 通過具體詞句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 在初步瞭解文化這一概念內涵的基礎上,把握衚衕文化的主要特點。

【教學設想】

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於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有人説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今天我們所學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 相對古老的建築--衚衕。《衚衕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一篇序文。今天讓我們慢慢品讀課文,就象欣賞美妙的音樂一樣去感受它內在的文化氣息吧!

二、 解題

讀題,要求學生調動已有經驗,充分發揮想象,説説題目告訴了你些什麼內容?

明確:(1)衚衕:巷;小街道 (點出了寫作對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衚衕三千六,無名衚衕賽牛毛”

(2)文化:①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②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佈地點為轉移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③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

比較下面兩個句子中“文化”的含義

*現在這社會,沒文化是不行的。

*北京大學有很濃的文化氛圍。

三、 作者簡介:

首先,讓我們瞭解一下課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1940年開始發表小説,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等鄉村風俗小説。他那種清秀雋永、生趣盎然的風俗畫描寫風格得到了文壇的普遍讚譽。

《衚衕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序”。這是一篇古樸清雅、意味深長的文化隨筆,充分顯示了作家的創作個性。

四、研讀課文

1、探索思路與結構

明確: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先談北京的衚衕,再談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徵,最後談衚衕文化的衰落。因此可以把這篇文章分成三大塊,第1~5自然段為一層,第6~12自然段為一層,第13~15段為一層。

2、講析課文第1、2、3、4、5自然段

(1)提問:第1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明確:第1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上起總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衚衕所形成的方正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問:2、3、4三個自然段分別從哪些方面來介紹衚衕的特點?

明確: 介紹衚衕——取名

——寬窄、數量

——環境(位置、聲響)

(3)第2自然段交代衚衕取名的來源,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明確:取名--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還有的衚衕取名未知取義。

(4)衚衕的環境又有什麼特點?

明確:離鬧市近,生活方便,環境安靜

(5)提問: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衚衕和四合院是一體”來概括呢?為什麼?那麼,用哪一句話來概括更為準確呢?

明確: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由“衚衕”過渡到“衚衕文化”。因此,用“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這一個並列複句來概括段意,兼顧兩個方面,顯得全面、準確。

(6)提問:作者為什麼説“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衚衕文化”?

明確:因為衚衕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極大地影響着北京市民的心態,成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間和載體,它給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打上了時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衚衕文化”。

3、分析第6~12自然段

衚衕,藴育了獨特的衚衕文化。現在,讓我們來聽課文錄音,隨着著名播音員那字正腔圓的京味朗讀,進一步探尋衚衕文化的精義

(1)在這個部分中,哪四個詞語可以概括衚衕文化的主要特點?又有哪些詞句具體説明這四個特點?

封閉——安土重遷、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各人自掃門前雪”

滿足——易於滿足,物質要求不高

旁觀——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

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請同學來讀這裏最具京味的語段,要品出“衚衕文化”特有的滋味來。

A.“北京人易於滿足……蝦米皮熬白菜,嘿!”

B.“這二位同聲説……真有你的!”

(2)提問:“蝦米皮熬白菜,嘿!”這句話,表現了北京市民怎樣的心態?

明確:一個“嘿”字,使讀者如見其色、如聞其香、如嘗其味。極其形象地刻畫出北京市民享受蝦米熬白菜這種美食時那種無限嚮往、無限滿足神態,表現了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的心態。

(3)提問:“睡不着,別煩躁,別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樣的生活狀態?

明確:對別人無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體現了北京人善於忍耐的性格。最後“真有你的!”是作者對北京人的這一性格進行評論的話,內涵豐富,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對這種態度是讚賞還是否定,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請你見仁見智吧!

4、分析第13~15自然段

(1)提問:衚衕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之下,呈現出怎樣的景象?衚衕文化又將何去何從呢?

明確:北京胡同在衰敗、沒落,因而毫無生氣。衚衕文化也必將隨着衚衕的消失而逐漸消亡。

(2)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句“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這些描寫,渲染怎樣的一種氣氛?

明確:盡情渲染衚衕衰敗、沒落後的悽慘景象,引起人們的傷感懷舊之情。

(3)提問:最後一句“再見吧,衚衕”,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明確:存在於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北京胡同,將要離我們而去了。告別之際,作者的情感相當複雜:有對衚衕往日輝煌的懷念,有對衚衕衰敗的無可奈何,有對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傷感,有對衝擊衚衕文化的商品經濟大潮不可抗拒之勢的讚歎,有對衚衕及衚衕文化將歸入蝦蟆陵、烏衣巷之列的悵惘低徊……

5、小結: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衚衕,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衚衕中凝聚浸透着的獨有的衚衕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裏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瞭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

第二課時

一、亮點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請問:這種方正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探究學習:

(1)對生活方式的影響。

①居住方式:衚衕、四合院,“獨門獨院”,“安土重遷”。

②飲食條件:窩頭,大醃蘿蔔,小醬蘿蔔,臭豆腐,大白菜。

③處世方式:講究“處街坊”,“隨”一點“份子”。更多時候,則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對思想意識的影響。

①易於滿足,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有棒子麪,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當了一輩子的順民”。

③方位意識極強,等級觀念極強。

2.大白菜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探究學習:

(1)惟我獨尊。“哪兒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方正”的都城佈局,突出了皇權的獨尊地位。這種“獨尊”的思想意識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為國都就與別處不同,國都就比別處尊貴,就連京城的狗也與眾不同,無比尊貴。過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稱之為“鄉下人”,便是明證。遺撼的是,至今,我們還把全國的大小城市分為各種各樣的等級。

(2)保守。這是與“惟我獨尊”相關聯的。以為什麼都比別處優越,自我感覺良好,也就將人家真正好的、有價值的東西拒之門外,思想上趨於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説:“北京人很保守,過去不知道苦瓜為何物,近年有人學會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開放了;北京人過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見,大白菜主義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義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於他的保守和惟我獨尊。看來,隨着國際化潮流的到來,北京人自己也會從這種保守、獨尊的封閉形態中走出來。北京人在口味上的開放,便能説明。

3.為什麼要從“吃”的角度來説明北京人的易於滿足?

探究學習:在“衣食住行”中,“吃”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過去温飽問題尚不能解決的情況下。“民以食為天”,我們這個民族對於吃食的追求恐怕是無與倫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雜,都是任何一個民族無法比擬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個人對於吃食、口味的態度,便可看出他對於生活的態度。所以,作者選取極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們的內心的思想意識、生活態度。信手拈來,意味無窮。

4.對“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探究學習:此句寫盡了北京市民的心態。之所以窮能忍着,是因為靠忍,才可以雖窮而仍能面對皇權的威嚴,才可以雖窮而仍可以鄙視皇權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着,是因為看慣了鉅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處富中,才能夠不顯山不露水地不驚不乍。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為睡不着乃是心為外界所動,而眯着,才能養成看慣風雲變幻的大氣,靠着這種大氣,天子腳下的小民、草民才維持了自尊。

5.對“北京人,真有你的”該如何理解?

探究學習:“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麼呢?是真有你的應付各種情況、各種局面的辦法。對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報》中説:“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於憂患,已經很‘皮實’了,對於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

這種“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認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別急,別煩,別躁,悠着點。“車到山前必有路”,沒什麼事過不去。也就是説,心胸放寬些,用鄭板橋的話來説,就是“難得糊塗”。為什麼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於世事難料,風雲難測。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人們不可太在意於眼前的利益得失,須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了這種“不在乎”的精神,什麼事都能從容應對,從中透露出一種“忍”勁兒。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盡,意無窮。讚許、褒獎之情溢於言表。

二、品味語言

讀完這篇文化式散文,我們彷彿喝下了一碗風味獨特的北京大碗茶,讓人神清氣爽,齒頰留香,回味無窮。下面,我們來看看,課文的語言有什麼特色?

(1)提問:課文在語言方面有什麼特色?請舉例分析。

明確:“蝦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別煩躁,別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語言特點:樸實、雅緻,自成風格,富有表現力。

三、仿照“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語言形式,寫一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達一種鮮明的情感。

例: 院落毗連,炊煙裊裊,引車賣漿,熙來攘往。

小街橫貫,深巷悠悠,窗明几淨,老樹參天。

四、課外延伸:

請任選一種文化形式(如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等),在週記上寫一篇文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jnl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