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道可道,非常道中國道文化

道可道,非常道中國道文化

“ 道”,最早由老子在《道德經》裏提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隨後,孔子在《周易·繫辭傳》裏有句非常有名的話來詮釋‘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由此成為中國古典哲學裏最重要的範疇之一。由‘道’而衍生出的‘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哲學概念,在文革中,‘形而上學’被引入現實政治意識形態中,一句‘形而上學猖獗’,使許多理論工作者成為政治運動中的犧牲品。在八十年代的高中《唯物辨證法》、《政治經濟學》兩科課程中,對‘形而上’與‘形而下’這對哲學概念有相當的篇幅。

道可道,非常道中國道文化

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周易·繫辭傳》,都源出《周易》,《易》被列為中國文化的源頭,這已經是勿庸置疑的基本觀點。當代漢語‘理論’一詞,儘管可以被理解為‘道’,但其哲學內涵卻異常蒼白,沒有春秋筆法所包含的‘萬一’,所以説,用‘理論’一詞來論述古典哲學中‘道’這個概念,是無能為力的。無能為力的原因,主要是我們沒有能力讀懂《周易》。

子曰:“吾道一以貫之。”這句話是春秋筆法,這句話説的是什麼呢?我的解讀是:孔子直截了當的承認,我孔子的學説來源於《易》。老子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的解讀是:“《易》裏面的義理,是可以執行的,那是非同尋常的哲學道理。《易》裏面涉及的名詞,那是非同尋常的哲學名詞。”孔子和老子的學問,都來源於《易》,孔子的儒學、老子的道學,各自表達了對《易》理的獨特理解,一定意義上,《道德經》、《論語》、《詩經》、《周禮》、《尚書》都是《易》的另類表達形式。另類表達形式,就是老子、孔子各自導‘道’的成果。孔子一句“吾道一以貫之”,孔子的概括能力,明顯高於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非常道”用於用於哲學概念,所指的就是‘解《易》之道’; “非常道” 用於執政,指的是‘天下為公’之道;“非常道”用於讀書,指的是解讀‘春秋筆法之道’。以上三個“非常道”,最要緊的是解讀‘春秋筆法之道’。《詩經·卷耳》是一首非常重要的文章,起首的一章説:“采采卷耳,不盈傾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這裏有個重要概念‘周行’, ‘周’説的是《周易》,孔子説“吾從周”;‘行’的理解就非常複雜了,主要指兩鍾理解,讀HANG音,理解為涵意;讀XIN音,理解為人性、信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性、信仰’,合成則成為‘仁、信’, ‘仁’、‘信’是儒學的兩個重要哲學概念,《論語》在談‘仁’的概念時有‘里仁為美’,在談‘信’的'時候有‘民無信不立’,這些重要的觀點,歸於中國語言按發音來組建新詞語的原理,這個原理,一是春秋筆法,一個就是易理。《詩經·鵲巢》説:“之子于歸,百兩御之;之子于歸,百兩將之;之子于歸,百兩成之。”這個‘兩’,大的方面來將,説的就是‘春秋筆法’和‘易理’;就《易》理上説,説的是‘剛’與‘柔’、‘陰’與‘陽’、‘吉’與‘兇’、‘學’與‘習’、‘道’與‘德’等兩兩之易。

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壯大、衰落的周而復始,無不被漢字、漢語所左右,具體來説,無不被依據《易》理造出的文字和讀音所左右。只要用漢字,只要講漢語,你都在用易理在説話,用易理造出的漢字表達你的主張。儘管《易》理讀不懂,他已經化入了一個個漢字中;儘管春秋筆法失傳,他已經化成了千百個成語、千萬篇傳世的華章。

‘春秋筆法#39;和《易》,就是中華文明獨特的“非常道”:智慧在其中,傳奇在其中,可以君子萬年,可以經營四方。

標籤: 可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mk9m5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