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衚衕文化教案模板集合九篇

衚衕文化教案模板集合九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衚衕文化教案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衚衕文化教案模板集合九篇

衚衕文化教案 篇1

授課教師:安師大附中 朱誦玉

授課地點:蕪湖市十二中多媒體教室

授課對象:蕪湖市十二中高一(8)班

聽課老師:蕪湖市區及三縣部分高中教師

本課性質:蕪湖市“點撥——創新”多媒體教學公開演示課

(説明:借班上課,師生彼此陌生,故在上課前,教師步入學 生中,邊漫步邊和學生低頭交談,作些溝通,以拉近師生距離)

上 課

師:早就聽説,八班的同學都很聰明活潑,熱情大方,我就非常願意和這樣的同學一起學習交流,(生笑)但耳聽是虛,眼見為實,是不是真的這樣呢,還要看大家的表現哦,第一冊衚衕文化。

(先揚一下,讓學生興奮起來,再抑一下,激起其不服氣的精神)

師:在上課前我想先請大家聽一首歌。

(播放《故鄉是北京》,讓學生感受一下音樂和圖畫)

師:聽了剛才的歌,你們對北京有什麼印象呢?請大家結合自己的認識談談。

生1:北京很古老。

生2:北京也有高樓大廈,是現代化的大都市。

生3:北京是十朝古都。

師:其實北京不僅是帝王之都,也不僅是現代化的大都市。在北京城裏有着許許多多的衚衕,它們也一樣是北京文化發展和歷史變遷的見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北京胡同的文章。

(展示課題及教學目標,使學生明確本課學習重點)

師:你們覺得衚衕是什麼樣的?

生4:衚衕就是小巷子

生5:衚衕四四方方的。

師:像四合院?

生5:是的!

師:那是死衚衕!(眾生笑)

師:十二中門前這條路是不是衚衕?

生6:是比較寬大的衚衕。

師:蕪湖市的北京路呢?

眾生齊答:不是!

(展示衚衕圖片,讓學生有感性認識)

師:那麼什麼是“文化”呢?

(屏幕展示:文化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

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文化具有階級性、地域性、民族性。)

師:“衚衕文化”是哪個階級的文化?

生7:市民階級。

師:哪裏的市民?

生8:北京的市民。

師:北京什麼地方的市民?

生9:北京胡同裏的市民。

師:那麼衚衕文化就是——?

眾生齊答:北京胡同市民的一種文化。

師:對!課文第5段也説到什麼是衚衕文化

(教師示意學生看課文第五段)

師:在瞭解“衚衕文化”前,我們先來看看北京胡同都有哪些特點,請同學們閲讀課文前半部分,把自己的發現和同位前後位同學交流一下再回答。

(幾分鐘討論後)

生10:衚衕很多!

生11:衚衕有寬有窄!

生12:衚衕是貫通大街的網絡,很安靜。

生13:衚衕取名有各種來源!

師:你是從課文第2段發現的,是吧?

生13:是的!

師:那麼請你説説第2段都提到了衚衕的哪些名稱,國中一年級語文教案《第一冊衚衕文化》。(生13讀)

師:很好,請坐。(面對所有同學)剛才這位同學讀了很多衚衕的名稱,請你們説説,這些名字有什麼共同特點?

(眾生思考,半晌無人回答)

師:我現在把這些衚衕改改名字,把皮庫衚衕改成皇家衚衕,把狗尾巴衚衕改成鳳凰美食街,請大家比較一下改過的名字有什麼特點。

生14:改過的名字顯得很高貴。

師:那麼原先的名字吧?

生14:帶有市民氣息!

師:(讚賞地):很好!改過的名字很高雅,原先的名字就顯得——

眾生齊答:通俗!

師:北京的衚衕還有其他特點嗎?

(眾生思考,無人作答)

師:其實課文第1段也説到了衚衕。請大家看課本,看第1段是否提到了衚衕的特點。

生15:衚衕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

師:很好!衚衕走向都是很正的。那我們現在一起來歸納一下衚衕的特點。(展示板書)

師:長期生活在這樣正而又安靜的衚衕裏的居民形成了怎樣的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呢?

(學生閲讀課文、討論,幾分鐘後)

生16:衚衕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

生17:他們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

生18: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

生19: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師:還有沒有?

生20:北京人講究“處街坊”。

師:(面對全體同學)大家對剛才幾位同學的發言有什麼不同意見?

生21:他(生20)説得不對,我認為第7段主要講的是北京人不喜歡交往。

師:你能説説你的理由嗎?

生21:説不出來,反正我認為是這樣!

師:是一種感覺!

生21:嗯!

師:其他同學贊同哪一位同學的看法?

(眾生議論,沒有結果)

師:那我們來做個添字遊戲,怎麼樣?(眾生欣然)請大家在“但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這一句前的某一句開頭加一個“雖然”,改變其他句子的標點,使之變成轉折複句。

(一會兒後)

生22:應在“北京人很講究”處街坊一句開頭加!

師:(對眾生)大家同意嗎?

眾生:同意!

師:好!那麼,轉折複句強調哪一部分?

眾生:後半句!

師:那麼本段重點應是——

眾生:強調“平常日子,過往不多”。

師:很好,其實本段還有兩個詞“除了”、“此外”,把這兩個詞放在一塊比較也可看出作者主要説的還是北京人不喜交往的特點。

(總結衚衕居民特點,展示板書)

師:生活在衚衕裏的居民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作者稱之為“衚衕文化”。那麼作者認為這種衚衕文化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眾生:封閉的文化!

師:對!這種封閉的文化的精義是——

眾生:忍!

師:作者對這種封閉的,以“忍”為精義的文化持什麼態度?

(眾生交流、討論)

生23:批判的態度!

師:你怎麼看出的?

生23:從第6段的“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一句就可看出來!

師:能再説具體一點嗎?

生23:“封閉”就是不好的詞!

師:很好!“封閉”從感情色彩看是貶義詞,作者用了這個詞正好表明

了自己的態度。文中還有類似的詞嗎?

(眾生尋找、交流)

生24:“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師:説得好!那麼作者對衚衕文化僅僅持批判態度嗎?

生25:還有傷感!文章最後3段明顯地表現了作者這種情緒!

師:是的,作者在北京的衚衕里長大,現在看到衚衕在一天天衰敗,自然會有一種傷感情緒。可見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應是批判中又帶有傷感留戀。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本課所學的內容。

衚衕文化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概括內容要點 2、瞭解衚衕文化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感情 3體味本文樸素、雅緻的語言

【重點難點】 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語文課比起其他的學科來更容易培養一個人的個性、靈性、悟性、創造性。

猜謎: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建築) 從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與人們最為親近的背景文化,它給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時代的烙印;用藝術的眼光來看,民居是凝固於時間長河的多重性藝術,它為生活平添着詩章;用歷史的眼光來看民居是無處不在的倫理學、民俗學、建築學的歷史縮影,它使生活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耐勞精神,創造了巍峨的長城、莊嚴的宮殿、秀美的園林,也創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們都有着自己獨特鮮活的生命。

2、衚衕文化就是在詮釋着北京民居建築與市民文化之間的關係。

《衚衕文化》放在第三單元“要點概括”之下,我們正好通過它來作概括要點的練習。

【學習方法指導】

①找關鍵語句;②無關鍵語句的找出共同的規律性的東西進行概括;③分清層次。 段落關鍵句要點概括備註 衚衕 (1)北京像一塊豆腐,四方四正——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北京人的方位意識) (2)衚衕的原意(水井)取名(各種來源)源於生活 (3)衚衕的寬窄大小(區分階層)數量(數不清) (4)衚衕是貫通大街的網絡(方便而安靜)影響生活 (5)衚衕與四合院是一體形成文化影響思想 文化 (7)封閉的文化(6)段的第一句話概括(6)(7)兩段的內容。從一些關鍵詞句中可以看出。如“安土重遷”,“獨門獨院”,“但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都是説“封閉”。 (8)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 (9)“北京人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冷漠) (10)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已,逆來順受。) 感情 (13)北京的衚衕在衰敗沒落 (14)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懷舊”、“傷感”“無可奈何”幾分留戀,幾分清醒。 (15)“再見吧,衚衕” 文章的(11)(12)段分別舉“我的小説”和“生活”中的兩個例子來説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因此,沒有要點可直接畫出。

3 文章的結構

第一部分(1一4)介紹北京的衚衕。佈局影響取名數量。 第二部分(5一12)衚衕文化的特徵。從居住焦急娛樂飲食處世方式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三部分(13一15)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沒落的感受和思考。作者寫到衚衕文化在時代大潮的衝擊下的的衰敗和沒落,帶有明顯的傷感的情緒。

4 作者賦予了北京胡同文化什麼樣的內涵?

用原文的話回答。 “北京胡同文化是封閉的文化”“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北京人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已,逆來順受。”

5 北京胡同文化建築特點與文化特點有何關係?

北京胡同的建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文化特點。由於衚衕的安靜閉塞,使衚衕裏的人們很少與外界接觸,不瞭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們封閉守舊,安於現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過安逸日”的小農意識;而衚衕的方正特點又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方式進而影響到其思想意識,封建正統思想較為嚴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甘做順民。

6作者在文中對衚衕文化流露出一種複雜的感情,這種感情在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作者對衚衕文化在否定的同時又有幾分嚮往留戀。例如在寫到衚衕取名的來源時,列舉了很多衚衕名字,這些名字有着濃郁的鄉土氣息,説明北京人的內心,有一種鄉土情結;下文又寫了北京胡同人們生活方式的安寧、平和,閒逸恬談,寫了北京人講究“處街坊”,懂禮數,寫了他們的飲食習慣,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樸的風俗和田園式的生活,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的嚮往懷戀之情。但由於這種文化有封閉守舊一面,在商品經濟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是可貴的。最後一句“再見吧,衚衕”,末尾用句號而非感歎號,表現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

7 本文的語言有的樸實,有的典雅。兩者互相結合,富有表現力。品味下列語句的豐富內涵。

(1) 蝦米皮敖白菜,嘿!(幾個同學範讀,體味“嘿”的表情) 一個“嘿”字,充分表現了北京市民吃了蝦米皮敖白菜之後的那種極其滿足感,證明了“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的看法。 (2) 睡不着,別煩躁,彆着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對別人無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現了北京人的那種忍耐性格,最後“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對北京人的這一性格進行評論的話有局外人的佩服和調侃。 (3)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盡情渲染衚衕衰敗沒落後的悽慘景象,引起人們的傷感懷舊之情。

8 仿(3)寫一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現一種鮮明的情感。

例院落比連,炊煙裊裊,引車賣漿,熙來攘往。 小街橫貫,深巷悠然,窗明几淨,老輸參天。

9 拓展

(1)“衚衕文化”與“高樓文化”相比,哪一個更封閉? (2)我們身處在怎樣的居住文化中/ 10積累詞語儲存安土重(zhòng)遷 喧鬧 挪窩摞置身事外安分守紀逆來順受煩躁熬(o)白菜 憑弔衰草離披無可奈何席捲 沒(mò)落蝦(há)蟆陵 低佪(huái) 板書設計

補充材料

①北京人的生活習慣:

北京人的生活習慣接近農民。愛吃硬麪餑餑,水餃,蕎麥餅,冰糖葫蘆,愛喝大碗茶,二鍋頭,愛過端午節、重陽節、春節,愛玩的是養魚養鳥養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風箏。這些都與某些城市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過聖誕節、情人節,玩高爾夫球等形成了鮮明對比。

②北京人的“禮數” 北京人特別講“禮數”,這是一種文化教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對外地人的態度。老北京人不歧視外地人。向老北京人問路,得到的幾乎都是清楚、詳盡、和氣而又有人情味的回答。而上海人特別歧視外地人,特別歧視穿衣不體面的外地人。

B、人情方面。北京人顧人情面子,人緣好,如課文所説。

C、生活方式上。北京人生活簡樸,但決不會因為窮而失了身份,丟了體面。即便不過是一碗老豆腐,二兩燒酒,也會慢喝細品,那情態,那氣度,那派頭,簡直像面對一桌滿漢全席。 這體現了北京人悠然自得、清淡典雅的生活作風。

③北京人的安分守己。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來順受是由其特殊的歷史政治環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輦之下,人們看得最多的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險惡,天威難測,官運無常。今兒個,新科狀元金榜題名,“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明兒個,菜市場人頭落地,大觀園底兒朝天。這風雲變幻,世事滄桑,使北京人學會了忍耐,也學會了世故通達。做為專制制度下的小民他們太微不足道了,強大的皇權要消滅他們,比碾死只螞蟻還容易,所以他們學會了忍耐,學會了明哲保身,學會了得過且過。

④前門情思大碗茶

我爺爺小時候常在這裏玩耍,/高高的前門彷彿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幾聲蛐蛐叫。/伴隨着它度過了那灰色的年華。/吃一串冰糖葫蘆就算過節。/它一日三餐窩頭鹹菜就着大碗茶。/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它最廉價/可誰知道,誰知道,誰知道它淳厚的香味含着淚花。 如今我海外歸來,/又見紅牆碧瓦,/高高的前門幾回夢裏想着它。/歲月風雨無情任吹打,/卻見它更顯得那英姿挺拔。/叫一聲杏仁豆腐滋味真美。/我帶着童心帶着思念再來一口那大碗茶。/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這最廉價,/可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它淳厚的香味,直傳到天涯?

衚衕文化教案 篇3

1、認知目標瞭解北京胡同的特點,明確衚衕文化的內涵

2、情感目標領會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複雜的感情,理解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深情。

3、技能目標學會通過找中心句概括內容要點

提取精要,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

探究衚衕文化的歷史成因

1、課時1課時

2、多媒體輔助教學

3、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作適當的誘導、點撥與開掘。

一、新課導入

在我們江南水鄉,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什麼?(水多、橋多、弄多)由此形成水鄉特有的文化風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衚衕多。俗話説,有名的衚衕三千六,沒名的衚衕賽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儘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區,但仍還有近半數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衚衕四合院裏。當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走進北京城時,人們最感興趣的不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也不是四通八達的立交橋,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衚衕。衚衕,怎麼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麼多人的目光呢?因為衚衕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觀。俗話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今天我們就隨着京味小説家汪曾祺一起走進北京的衚衕,感受那一方水土,體會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請同學們看幾張關於衚衕的老照片,(問):從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衚衕有什麼樣的特點?(展示幻燈片)看後有什麼感覺?

(低矮、擁擠、破舊;感到壓抑,不舒服。)

我們看到低矮、破舊、擁擠的衚衕心裏會不舒服,心情會感到壓抑,可是長期生活在衚衕裏的北京市民卻有着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感受。那麼他們的感受又是什麼樣的呢?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衚衕文化的內涵

1、下面請全班同學齊讀課文512自然段,體會北京人對衚衕的感情。

問:北京人對衚衕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呢?

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安土重遷,安於故土,不大輕易遷居他鄉。重,重視)

他們的這種心態,其實正是基於一種特定的文化,這種文化是什麼?

(生答):衚衕文化。

2、衚衕文化的內涵

問:那麼,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什麼?有哪些外在的表現?(請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將課文原句勾畫出來)

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居住環境: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

飲食條件:易於滿足,對物質的要求不高

處世哲學: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

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表現出北京市民怎樣的內在心理特徵?

從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後、保守、冷漠。

北京人長期生活在天子腳下,皇城根邊,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頭變換大王旗,使他們的日子過得戰戰兢兢,不知道什麼時候災難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對外界事物顯得麻木、冷淡、漠不關心,於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從而形成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

三、探究衚衕文化的歷史成因

請第一、二組同學齊讀課文14節。(正音正字約yo羊尾(yǐ)巴)

文題是衚衕文化,作者為什麼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筆墨寫北京的衚衕,我們把這一部分刪去,可以嗎?為什麼?

A、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談衚衕,也就是談衚衕裏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方正不僅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築外觀影響了內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觀到內在。

古老的衚衕,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書,既反映了歷史沿革,又展示了社會風情,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沒有衚衕,就沒有衚衕文化,也就沒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北京人為什麼會形成如此強烈們的方位意識?

北京,幾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於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齒列班,分列兩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級森嚴,這一切深深根植於北京人的思想意識中,使得他們對方位及方位所藴涵的文化因子特別敏感。

一人假冒欽差大臣,矯傳聖旨,馬上讓人看出了破綻。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欽差大臣傳聖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應站在什麼位置是有明確的規定的。因為他站的位置不對,所以人們馬上看出了破綻。

四、體會作者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

那麼,以忍,為精義,以封閉為內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終命運會怎樣?對此作者的態度感情又如何?帶着這兩個問題,請三、四組同學齊讀課文最後三段。(正音正字:蝦蟆hámá)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終命運怎樣?(衰敗、沒落)

隨着衚衕的衰敗、沒落,衚衕文化也在走向衰亡,作者對沒落的衚衕流露出怎樣的情感?你怎樣看待衚衕及衚衕文化的沒落?(幻燈片打出)

作者對沒落的衚衕流露出來的是傷感、懷舊、留戀的複雜感情。

有着悠久歷史的衚衕文化曾長久地體現了北京市民的生態和心態,它的衰落確實帶給了作者悵惘和憂傷。然而作家也深深的意識到了衚衕文化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它告別已成歷史的必然。

作者一生對傳統文化懷有深情,但作者對這種封閉的小市民文化,並沒有沉醉其中,是懷有一份清醒的。正因為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是下層平民的文化,是跟不上時代步伐的文化,是無力與現代文明抗爭的文化,作者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經濟地大潮下,這種文化一定會衰落下去,遭到淘汰。但在感情上作者是懷有一種傷感的情緒的,對衚衕及衚衕文化還是有一種留戀的。

衚衕文化是永遠都説不盡的,北京人正是在這種文化的薰陶下,在一句京腔,兩句皮篁,三餐佳饌,四季衣裳的調侃中,過着平穩而講究,寵辱不驚,樂天知命而又情趣盎然的生活。

沒了衚衕,就沒有了北京,沒了京味兒,有多少耐人尋味的故事發生在衚衕裏,又有多少文化名人曾經生活在衚衕裏。衚衕作為北京文化的載體,具有恆久的藝術魅力。

衚衕,隨着時代的發展,作為歷史的遺蹟和見證人,會有一部分具有文化價值的'四合院保留下來,其餘的部分將會消失。但作為一種文化,它必將繼續保留。

因為文化是沉澱在人們的心裏的。

幻燈片打出作者簡介及課下作業

作者簡介:汪曾祺

作業:課下閲讀語文讀本194頁的《金嶽霖先生》,體味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衚衕文化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探究衚衕文化後面深刻的歷史背景。

2、品味平淡、樸素、口語化而極富表現力的語言特點。【重點】

3、體會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複雜感情。【難點】

■教學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和主要內容:

●導語:

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的現實存在,具有與人類本身同樣古老的歷史。

籠統地説,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

北京的衚衕和北京市民密不可分。它記下了北京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風貌,藴涵着濃郁的地方文化生活氣息,是天然的北京民俗風情展覽館,並烙下了北京市民的各種社會生活的印記。

讓我們翻開課本,看看著名作家汪曾祺老先生的《衚衕文化》告訴了我們一些什麼?

●文本探討:

1、北京胡同的特點:

尋找出課文中敍述、描寫衚衕特點的詞句——

【正】大街、衚衕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

【俗】衚衕的取名,有各種。

【多】有名的衚衕三千六,沒名的衚衕數不清。

【靜】這裏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

正(方正,整齊);俗(通俗,普通);多(無以計數);靜(沒有喧譁)。

2、衚衕文化的內涵:

先找出點明衚衕與文化內在聯繫的關鍵句子——

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快。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式。

由此得出結論——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精神面貌、思想狀態和言行舉止完全可以詮釋衚衕文化的內涵。

從北京人的特點入手,探究衚衕文化的內涵。

從課文中找出表現北京人特點的詞句——

【守舊】安土重遷,捨不得挪窩兒,一住住幾十年……

【封閉】獨門獨院,過往不多;

【知足】易於滿足,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

【本分】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實際上,作者在課文中,已經十分精闢地圈定了衚衕文化的內涵——

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守舊】【封閉】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知足】【本分】

3、語言特點賞析:

這是一篇漫談北京胡同逸聞趣事兼及京城市民文化心態的議論散文,又是一篇將鍼砭鋒芒藏於風趣詼諧的隨意談吐之中的文化隨筆。

作者的語言“文字功夫極深,可謂不温不火,爐火純青”。具體特點是平淡,樸素,帶有口語化,極富表現力。

第2自然段對衚衕名字的談論,看似信手拈來,卻很典型,具體而實在,除了口語化,還有字裏行間的風趣、幽默,讓人忍俊不禁。倘若將這些通俗樸素的話語再往深處想想,甚至還可以從中省悟出北京人平靜、隨和的心態(不就是個地名嗎?好記就行,實在不雅,改個諧音,完全不必挖空心思地特意去命名)。

第8自然段中的“嘿”,第11自然段中的那段對話,將北京市民自我陶醉,易於滿足和明哲保身的心態刻畫得栩栩如生。

4、體會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複雜感情:

作者説: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又説: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是一輩子當順民的心態。

再説:北京的衚衕在衰敗,沒落。

最後説:再見吧,衚衕!

從這些話中,我們已經不難體會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感情,而且作者也肯定“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那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理解問題中的“複雜”二字呢?

一是不捨。不捨的原因有二:①老人的懷舊——生活在北京大半輩子,衚衕文化幾十年的耳濡目染,對這些東西已經非常瞭解,非常熟悉,也非常習慣了。②喜歡衚衕文化的精華——作者認同、留戀,甚至推崇衚衕文化中的一些精華,譬如知足常樂,隨遇而安,安分守己等等,不願意看到它們的消失。

二是不得不捨。不得不捨的原因是: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小市民文化終究是消極的,在時代大潮的沖刷下,在衰敗,沒落,總有一天會消失的。

所以,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感情是複雜的。他既不一味地肯定,也不沉迷,卻又為它的正在衰亡多少有點傷感。不過,我們從課文最後一句話“再見吧,衚衕!”已經不難體會到作者告別衚衕文化的毅然和理智。有點不捨的複雜感情,應該只是希望衚衕文化中的那些精華可以傳承下來吧。

●拓展研究(略)

學習研究了衚衕文化,是否也可以探究一下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的定義;內涵;形成、發展與傳承。

海派文化和衚衕文化……

■小結和作業

1、強調抓住關鍵詞句,準確體會和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提倡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民間語言,並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

3、利用剪報和網絡,蒐集相關資料,注重積累。

4、完成“思考與練習”。

5、部分同學還可以利用隨筆,撰寫探究衚衕文化歷史背景、形成原因和發展變化的小論文。

■教學補充資料:

●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現、當代作家。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深受當年教授寫作課的沈從文先生的影響。1940年開始發表小説。1943年大學畢業後在昆明、上海任中學國文教員和歷史博物館職員。1946年起在《文學雜誌》、《文藝復興》和《文藝春秋》上發表《戴車匠》、《復仇》、《綠貓》、《雞鴨名家》等短篇小説,引起文壇注目。1950年後在北京文聯、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工作,編輯《北京文藝》和《民間文學》等刊物。1962年調到北京京劇團(後改名北京京劇院)任編劇。著有小説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説選》、《晚飯花集》、《寂寞與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橋集》、《塔上隨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以及《汪曾祺自選集》等。另有一些京劇劇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記事》是他的獲獎小説。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他以散文筆調寫小説,寫出了家鄉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於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於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

●衚衕:hú tòng巷,小的街道。

●安土重遷:ān tǔ zhòng qiān

【釋義】土:鄉土;重:看得重,難,不輕易。形容留戀本鄉本土,不願輕易遷移到外地。

【出典】《漢書元帝紀》:“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

【示例】自古道:“安土重遷”。説了離鄉背井,那一個不怕的。(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八回)

●《辭海》對“文化”的釋義:

從廣義來説,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説,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個社會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文化,並隨着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巨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的社會和經濟。在有階級的社會中,它具有階級性。隨着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過民族形式的發展,形成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歷史的連續性,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連續性是文化發展歷史連續性的基礎……

互聯網“百度百科”對“文化”的簡述(選編):

當代中國社會在使用“文化”概念時一般具有以下三個主要特性:(1)歷史性;(2)羣體性;(3)影響性。如華夏文化、吳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

籠統地説,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説,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範。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説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衚衕文化教案 篇5

一、 教學目的

1、 培養學生辯證看問題的思想。

2、 讓學生通過本篇作品認識到事物的存在有其傳統的、發展的一面,但也會有改革的、變化的一面。

二、 教學基本內容

1、 通過對關鍵語句和關鍵詞語的理解梳理文章的中心。

2、 體會序言表達方式的多樣化特點,在恰當的表達方式即説明的表達方式中也能融合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感受作品語言特色,讓學生認識語言恰切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特殊效果。

4、 培養學生透過表象挖掘事物本質的能力。

三、 教學重點

1、 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2、 語言在本文中所體現出來的特色和效果。

四、 教學難點

辯證地認識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衰落。

五、 教學重點、難點的解決步驟

重點一: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在文章中起着支撐文章主旨的重要作用,它們是正確理解文章的關鍵因素,教師要引導學生善於從文章中篩選關鍵語句和關鍵詞語,編織成理解文章中心的信息網絡。

本文在文體上屬於説明文,但在説明中仍然能體現出作者鮮明的思想感情,而承載這種感情的則是那些關鍵語句和詞語。

關鍵語句在表達方式上以議論或抒情為主。

關鍵語句的位置一般處於一段的開發或結尾;個別處在文段中間,但它往往是以因果論證為主的文章或文段。

信息篩選也是大學聯考在閲讀能力上對學生提出的一項重要要求,每年在大學聯考閲讀.試題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體現,在日常的課文的教學中培養學生通過篩選關鍵語句關鍵詞語理解文章、理解文段、理解文句很重要。

從本文看,文章基本上分為兩大部分:一為介紹北京的衚衕,一為介紹北京的衚衕文化。對前者,我們要能夠從衚衕的特徵角度把握,以便能順勢把握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教師要引導學生分別篩選能夠體現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詞語和句子:

北京胡同的特點:

前五個自然段分別從方方正正的形狀、命名的方式、衚衕的大小、衚衕的寂靜、衚衕與四合院(規規矩矩)的相關性等方面介紹,這些是形成衚衕文化的基礎,如果説衚衕文化是上層建築,那麼衚衕就是物質基礎。

文章本身在結構上的辯證關係為我們引導學生體味對衚衕和衚衕文化認識的辯證關係打下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在這方面,文章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很好的的統一。

衚衕文化的特點:

總體上,作者認為“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然後作者分別從下面幾個方面揭示(要求學生摘錄現成語句):

居民安土重遷;

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

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

衚衕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衚衕與衚衕文化的聯結點在第五自然段,這是由表象到本質認識昇華的一個關鍵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兩者的聯結點,聯結點也是一個關鍵語句:

“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

篩選衚衕和衚衕文化的特點,目的是讓學生體會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的表達作用,對中心的支撐作用。

對關鍵詞語的説明,可放在語言層面上把握、理解。

重點二:語言在本文中所體現出來的特色和效果

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總體是平白、樸素、口語色彩濃烈,富於表現力。

體味本文的語言應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 文體特點決定的語言特點:準確

文章以説明的表達方式為主,説明以準確取勝,這篇文章也不例外,如“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在對衚衕命名方式説明的時候,有的充滿肯定語氣,如“有的原是皇家儲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庫衚衕、惜薪司衚衕(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猜測,如“小羊宜賓衚衕原名羊尾巴衚衕。大概因為這條衚衕的樣子有點像羊尾巴。”

2、 口語化、京化的語言給人以親切的感覺。如“你往南邊去一點。”“睡不着,別煩躁,別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3、 語言平白樸素。如“北京城像塊大豆腐。”多生活化的語言!

4、 短句給人以乾淨利落的感覺,韻味實足。如“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説的。”

5、 在平白樸素中融有古典韻味。如“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在體味上面富有特色的語言時,可以採取教師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方式,也可以篩選出上面詞語,讓學生結合語境去把握,但絕不能背離語境,讓學生就句論句。

難點:辯證地認識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衰落

這是一篇在行文和內容上都具有辯證色彩的文章,結構上的前後銜接,邏輯嚴密,三個部分自然天成。從內容上説,辯證性更多地表現在文章的第三部分:衚衕的衰退。

認識到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衰退需要學生從語言層面入手,通過體味語言中所寄予的作者感情來明確。

作者的感情在本文中可以説是複雜的。

1、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衚衕裏更加安靜了。”——這是滿含感情,充滿留戀的流露。

2、“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遠親不如近鄰。——這是對衚衕温馨一面的推崇。

3、“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這是對北京人“事不關己”的批判。

有的句子本身就很複雜,讓人一時體味不出感情味兒,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你説是一種什麼態度?是肯定,還是否定?這點也會給學生以更多思考。

總之,我們看到,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感情是複雜的,既有對它們的喜愛、留戀,又有對它們將逝去的豁達,衚衕文化的沒落,讓作者看到了傳統文化的令人心動的一面,也讓作者看到了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帶給舊有事物的衝擊。在現代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不可避免地,傳統要受到衝擊。

在對衚衕和衚衕文化沒落的認識上,作者表現出了鮮明的辯證思考,同樣,在對北京人固有的文化形態的認識上,作者也含有辯證的認識。比如“安分守己”,這是一種源自於更古老傳統的思想意識,它對許多中國人,對作者本人都產生過和產生了深遠影響,作者的達觀、安貧樂道與之不無關係。相反,我們也可以看到,“安分守己”也會帶來不思進取,固步自封,羈滯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六、 小結:熟悉北京生活的作者,熟悉北京的衚衕,他更從衚衕的特點中揣摩出衚衕文化的內涵。他推崇衚衕和衚衕文化,但他更知道,衚衕與其它傳統事物一樣會隨着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逐漸淡出舞台,這是作者理智、冷靜的思考。

七、 知識卡片

積累下面詞語:

車水馬龍:車像流水,馬像游龍。形容車馬或車輛很多,來往不絕。

安土重遷:在一個地方住慣了,不肯輕易遷移。

八、 板書設計

板書一

衚衕文化

方方正正安土重遷

命名來源是居住方式各自封閉

北京胡同衚衕大小是文化形態封閉的文化易於滿足“忍”

衚衕靜僻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板書二

衚衕文化

語言特色

不顯喧鬧更加安靜靜的文化

口語色彩嘿——易於滿足

北京人,真有你的!——善於忍耐

古典色彩西風殘照,衰草離披——無可奈何

短句大醃蘿蔔,就不錯——幹

衚衕文化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流露的情感。

2、 學習作者用樸實雅緻、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來敍事抒情的手法。

【教學重點】

1、 對文章深層思想的理解,概括整體內容要點。

2、 理清作者思路,體味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

1、 通過具體詞句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 在初步瞭解文化這一概念內涵的基礎上,把握衚衕文化的主要特點。

【教學設想】

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於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有人説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今天我們所學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 相對古老的建築--衚衕。《衚衕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一篇序文。今天讓我們慢慢品讀課文,就象欣賞美妙的音樂一樣去感受它內在的文化氣息吧!

二、 解題

讀題,要求學生調動已有經驗,充分發揮想象,説説題目告訴了你些什麼內容?

明確:(1)衚衕:巷;小街道 (點出了寫作對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衚衕三千六,無名衚衕賽牛毛”

(2)文化:①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②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佈地點為轉移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③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

比較下面兩個句子中“文化”的含義

*現在這社會,沒文化是不行的。

*北京大學有很濃的文化氛圍。

三、 作者簡介:

首先,讓我們瞭解一下課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1940年開始發表小説,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等鄉村風俗小説。他那種清秀雋永、生趣盎然的風俗畫描寫風格得到了文壇的普遍讚譽。

《衚衕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序”。這是一篇古樸清雅、意味深長的文化隨筆,充分顯示了作家的創作個性。

四、研讀課文

1、探索思路與結構

明確: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先談北京的衚衕,再談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徵,最後談衚衕文化的衰落。因此可以把這篇文章分成三大塊,第1~5自然段為一層,第6~12自然段為一層,第13~15段為一層。

2、講析課文第1、2、3、4、5自然段

(1)提問:第1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明確:第1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上起總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衚衕所形成的方正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問:2、3、4三個自然段分別從哪些方面來介紹衚衕的特點?

明確: 介紹衚衕——取名

——寬窄、數量

——環境(位置、聲響)

(3)第2自然段交代衚衕取名的來源,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明確:取名--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還有的衚衕取名未知取義。

(4)衚衕的環境又有什麼特點?

明確:離鬧市近,生活方便,環境安靜

(5)提問: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衚衕和四合院是一體”來概括呢?為什麼?那麼,用哪一句話來概括更為準確呢?

明確: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由“衚衕”過渡到“衚衕文化”。因此,用“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這一個並列複句來概括段意,兼顧兩個方面,顯得全面、準確。

(6)提問:作者為什麼説“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衚衕文化”?

明確:因為衚衕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極大地影響着北京市民的心態,成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間和載體,它給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打上了時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衚衕文化”。

3、分析第6~12自然段

衚衕,藴育了獨特的衚衕文化。現在,讓我們來聽課文錄音,隨着著名播音員那字正腔圓的京味朗讀,進一步探尋衚衕文化的精義

(1)在這個部分中,哪四個詞語可以概括衚衕文化的主要特點?又有哪些詞句具體説明這四個特點?

封閉——安土重遷、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各人自掃門前雪”

滿足——易於滿足,物質要求不高

旁觀——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

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請同學來讀這裏最具京味的語段,要品出“衚衕文化”特有的滋味來。

A.“北京人易於滿足……蝦米皮熬白菜,嘿!”

B.“這二位同聲説……真有你的!”

(2)提問:“蝦米皮熬白菜,嘿!”這句話,表現了北京市民怎樣的心態?

明確:一個“嘿”字,使讀者如見其色、如聞其香、如嘗其味。極其形象地刻畫出北京市民享受蝦米熬白菜這種美食時那種無限嚮往、無限滿足神態,表現了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的心態。

(3)提問:“睡不着,別煩躁,別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樣的生活狀態?

明確:對別人無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體現了北京人善於忍耐的性格。最後“真有你的!”是作者對北京人的這一性格進行評論的話,內涵豐富,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對這種態度是讚賞還是否定,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請你見仁見智吧!

4、分析第13~15自然段

(1)提問:衚衕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之下,呈現出怎樣的景象?衚衕文化又將何去何從呢?

明確:北京胡同在衰敗、沒落,因而毫無生氣。衚衕文化也必將隨着衚衕的消失而逐漸消亡。

(2)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句“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這些描寫,渲染怎樣的一種氣氛?

明確:盡情渲染衚衕衰敗、沒落後的悽慘景象,引起人們的傷感懷舊之情。

(3)提問:最後一句“再見吧,衚衕”,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明確:存在於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北京胡同,將要離我們而去了。告別之際,作者的情感相當複雜:有對衚衕往日輝煌的懷念,有對衚衕衰敗的無可奈何,有對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傷感,有對衝擊衚衕文化的商品經濟大潮不可抗拒之勢的讚歎,有對衚衕及衚衕文化將歸入蝦蟆陵、烏衣巷之列的悵惘低徊……

5、小結: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衚衕,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衚衕中凝聚浸透着的獨有的衚衕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裏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瞭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

第二課時

一、亮點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請問:這種方正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探究學習:

(1)對生活方式的影響。

①居住方式:衚衕、四合院,“獨門獨院”,“安土重遷”。

②飲食條件:窩頭,大醃蘿蔔,小醬蘿蔔,臭豆腐,大白菜。

③處世方式:講究“處街坊”,“隨”一點“份子”。更多時候,則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對思想意識的影響。

①易於滿足,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有棒子麪,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當了一輩子的順民”。

③方位意識極強,等級觀念極強。

2.大白菜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探究學習:

(1)惟我獨尊。“哪兒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方正”的都城佈局,突出了皇權的獨尊地位。這種“獨尊”的思想意識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為國都就與別處不同,國都就比別處尊貴,就連京城的狗也與眾不同,無比尊貴。過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稱之為“鄉下人”,便是明證。遺撼的是,至今,我們還把全國的大小城市分為各種各樣的等級。

(2)保守。這是與“惟我獨尊”相關聯的。以為什麼都比別處優越,自我感覺良好,也就將人家真正好的、有價值的東西拒之門外,思想上趨於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説:“北京人很保守,過去不知道苦瓜為何物,近年有人學會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開放了;北京人過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見,大白菜主義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義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於他的保守和惟我獨尊。看來,隨着國際化潮流的到來,北京人自己也會從這種保守、獨尊的封閉形態中走出來。北京人在口味上的開放,便能説明。

3.為什麼要從“吃”的角度來説明北京人的易於滿足?

探究學習:在“衣食住行”中,“吃”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過去温飽問題尚不能解決的情況下。“民以食為天”,我們這個民族對於吃食的追求恐怕是無與倫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雜,都是任何一個民族無法比擬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個人對於吃食、口味的態度,便可看出他對於生活的態度。所以,作者選取極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們的內心的思想意識、生活態度。信手拈來,意味無窮。

4.對“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探究學習:此句寫盡了北京市民的心態。之所以窮能忍着,是因為靠忍,才可以雖窮而仍能面對皇權的威嚴,才可以雖窮而仍可以鄙視皇權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着,是因為看慣了鉅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處富中,才能夠不顯山不露水地不驚不乍。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為睡不着乃是心為外界所動,而眯着,才能養成看慣風雲變幻的大氣,靠着這種大氣,天子腳下的小民、草民才維持了自尊。

5.對“北京人,真有你的”該如何理解?

探究學習:“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麼呢?是真有你的應付各種情況、各種局面的辦法。對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報》中説:“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於憂患,已經很‘皮實’了,對於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

這種“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認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別急,別煩,別躁,悠着點。“車到山前必有路”,沒什麼事過不去。也就是説,心胸放寬些,用鄭板橋的話來説,就是“難得糊塗”。為什麼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於世事難料,風雲難測。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人們不可太在意於眼前的利益得失,須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了這種“不在乎”的精神,什麼事都能從容應對,從中透露出一種“忍”勁兒。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盡,意無窮。讚許、褒獎之情溢於言表。

二、品味語言

讀完這篇文化式散文,我們彷彿喝下了一碗風味獨特的北京大碗茶,讓人神清氣爽,齒頰留香,回味無窮。下面,我們來看看,課文的語言有什麼特色?

(1)提問:課文在語言方面有什麼特色?請舉例分析。

明確:“蝦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別煩躁,別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語言特點:樸實、雅緻,自成風格,富有表現力。

三、仿照“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語言形式,寫一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達一種鮮明的情感。

例: 院落毗連,炊煙裊裊,引車賣漿,熙來攘往。

小街橫貫,深巷悠悠,窗明几淨,老樹參天。

四、課外延伸:

請任選一種文化形式(如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等),在週記上寫一篇文章。

衚衕文化教案 篇7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的能力

2、讓學生體會作者流露在字裏行間的細膩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對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品讀

2、概括要點方法的概括

三、教學設想

實施發現引導式教學;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於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的教學時數為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1、導入

有人説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今天我們所學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相對古老的建築衚衕。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

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序文《衚衕文化》。讓我們慢慢品讀課文,就象欣賞美妙的音樂一樣去感受它內在的文

化氣息吧!

2、解題

讀題,要求學生調動已有經驗,充分發揮想象,説説題目告訴了你些什麼內容?

明確:衚衕:小弄(long)堂

(點出了寫作對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衚衕三千六,無名衚衕賽牛毛

文化:比較下面兩個句子中文化的含義

*現在這社會,沒文化是不行的。(知識)

*北京大學有很濃的文化氛圍。(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科學等)

屏示衚衕與文化的關係:

當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時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轉移到曾經共存的物品和環境中。過一段時間人們就從這器物和環境中瞭解感受與認識昔日生活形態和精神了。這樣,器物與環境更發生了質變。

馮驥才《文化眼光》

3、速讀課文,概括段落要點

圈點每段要點(運用跳讀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師生總結概況要點方法(見板書)

根據要點理總體思路(運用已學過的第二單元閲讀方法

理清思路)

*(第5段)過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點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

前後兩部分符合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衚衕文化在衚衕這種特定環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衚衕文化的特點(方正封閉)

對文中幾個極富表現力的詞進行揣摩:

*寫北京人易於滿足的六句話,尤其一個嘿字

*睡不着眯着

師生概括語言特點(見板書)

4、思考:

根據課文倒數第二段的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這句話,思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明確:

態度很複雜既喜歡又否定,結合文章第二部分內容分析。作者畢竟在北京胡同裏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對衚衕及衚衕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認識到了這是歷史的必然。

屏示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在無可奈何之中,總有新的希望在生長。

汪曾祺《日子就這麼過來了》

5、推薦好書:

為擴大學生閲讀量,瞭解中國的居住文化,瞭解汪曾祺,瞭解其樸素語言裏包含的豐富內涵,介紹下列好書。

屏示:

《中國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濟大學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老頭汪曾祺》(江彬等著人民大學出版社)

《悠閒的生活藝術》(汪曾祺等著貴州人民出版社)

6、佈置作業: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時間,寫下了內涵豐富的《衚衕文化》。從你居住的環境入手,自擬題目,寫一篇短文,但要寫出你對環境的思考,如《農居文化》、《高樓文化》等。

衚衕文化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單瞭解作者及其散文的特點。

2、瞭解衚衕及其衚衕文化的特點,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能力目標:

初步訓練概括要點的能力。

德育目標:

讀懂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那種懷舊與超脱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 培養學生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2、 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隨着城市建設的不斷髮展,衚衕這種建築形式已悄悄地從我們身邊消失了,大家這個年齡段已對衚衕很陌生了。北京的衚衕又獨具特色。那麼,衚衕到底是什麼樣子,又有怎樣的文化底藴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我國現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衚衕文化》,一起揭示這個這個問題的答案。

二、 明確學習目標

(白板出示)

三、 簡單瞭解作者及其散文特點

(先讓學生結合步步高了解,然後師強調重點)

作者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於江蘇高郵一個書香門第。199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我國現當代著名的作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代表性的作品有小説《職業》、《受戒》《大淖記事》《虐貓》等,散文有《人間草木》《故鄉的元宵》《衚衕文化》等。其作品被看成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藴和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有着樸實、清新、優美的特點。

四、 學習第1—4段

1、 教師進行學法指導:

學習如何概括每段要點,進而把握全文的中心意思,是這篇課文的重點。概括全文要點,須先把握每段要點。因此,我們在閲讀時要抓住段落的總起句、總結句、主旨句、關鍵詞句等,理清句子與句子、句子與中心句或關鍵句的關係。

2、學習第1—4段,思考:

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北京胡同的?(即概括每一段的要點)

3、教師強調重點字詞

約二斤雞蛋:稱重量

4、逐段講解:

第一段:(學生快速朗讀)找出中心句:即第一句。

關鍵句是“大街、衚衕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學生在自讀時就能發現這些句子的價值,必須提醒他們分析段落時應該有全文意識,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留下這個問題,最後總結,起統領全篇的作用)

第二段:(學生快速朗讀)

關鍵句是“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因為下面的全部舉例,都是説明衚衕得名緣由的,例子很多,足見衚衕取名的來源之廣。

第三段:(學生齊讀)

寫了衚衕的大小、數量。

第四段:(指名朗讀)

寫了衚衕是勾通大大街的網絡。

5、小結衚衕的特點。

五、 學習第5—12段

1、過渡到第二部分的學習

那麼,長期生活在這樣方正而安靜的衚衕裏的居民又形成了一種怎樣的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呢?他們是怎樣表現的呢?為什麼會這樣?學習第5—12段,按前面介紹的概括要點的方法進行概括。

2、詞語積累:

安土重遷 房檁 國子監 祭酒 置身事外

冷眼相對 安分守已 逆來順受

3、 學習第5—12段:

第五段:(學生齊讀)

關鍵句是“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從而結束了對衚衕在城市建築方面的特點的介紹,段末點題,點出寫作本文目的,開始轉入對衚衕所連帶的地方文化性質的思考。本段也就是本文的樞紐,它連接着“北京胡同”和“衚衕文化”兩部分。

第六段:(學生速讀)

關鍵句是“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第七段:

(學生速讀)寫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獨門獨院”,其本質也是自我封閉,他們寧願把自己關進比衚衕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裏。北京人講究處街坊,把握“除了”和“此外”,得出真正意思在於“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學法指導:抓住關鍵詞)

第八段:

(學生速讀)繼續從物質生活方面寫北京人的封閉文化。他們滿足現有的一切,拒絕外界事物到了固執的程度,當他們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時,天知道他們與多少“別處”的優長和進步失之交臂。

北京人的生活習慣:北京人的生活習慣接近農民。愛吃硬麪餑餑,水餃,蕎麥餅,冰糖葫蘆,愛喝大碗茶,二鍋頭,愛過端午節、重陽節、春節,愛玩的是養魚養鳥養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風箏。這些都與某些城市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過聖誕節、情人節,玩高爾夫球等形成了鮮明對比。

第九段:

(學生齊讀)寫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閉,他們生為“民主運動策源地”的“民”,卻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之,其思想本質仍是滿足於現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每一段找一位學生讀)

對“衚衕文化”的封閉性質作更深人的剖析,指出其精義是“忍”。封閉的衚衕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種低水平低層次的心理滿足,當這種期望的水平或層次被人為他不斷壓低時,滿足會變得愈來愈不容易,這時“忍”就成了維持這種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礎。在這三段中,作者各選取一個典型材料來表現“忍”。所以説它們典型,是因為這些材料都是通過北京人在忍無可忍的情境中逆來順受忍氣吞聲,來暴露正是“忍”在支撐着衚衕文化。(學法指導:這三段,要聯繫上下段落,提煉出其要點和聯繫點。)

4、“忍”字從何而來?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來順受是由其特殊的歷史政治環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輦之下,人們看得最多的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險惡,天威難測,官運無常。今兒個,新科狀元金榜題名,“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明兒個,菜市場人頭落地,大觀園底兒朝天。這風雲變幻,世事滄桑,使北京人學會了忍耐,也學會了世故通達。做為專制制度下的小民他們太微不足道了,強大的皇權要消滅他們,比碾死只螞蟻還容易,所以他們學會了忍耐,學會了明哲保身,學會了得過且過。)

5、生活在衚衕裏的居民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生活習慣、精神狀態,作者稱之為“衚衕文化”。

那麼,衚衕與衚衕文化之間的聯繫點是什麼?

找學生回答,師總結:

衚衕的方方正正的特點,影響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市民的思想,並形成了封閉的衚衕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文化特點。由於衚衕的安靜閉塞,使衚衕裏的人們很少與外界接觸,不瞭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思想,形成了他們封閉守舊,安於現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過安逸日”的小農意識;衚衕的方正特點又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方式進而影響到其思想意識,封建正統思想較為嚴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已,逆來順受,甘做順民。

六、 學習第13—15段

1、 教師範讀第13—15段,思考並討論:

衚衕與衚衕文化的前景如何?

2、 教師強調重點字詞,並明確:

寫了衚衕文化時發展趨向,隨着衚衕的衰敗、沒落,衚衕文化也在走向消亡。隨着舊城的改造,衚衕消失了,衚衕文化也會消失沒落。因為衚衕文化的封閉性不符合時放前進的步伐,而且衚衕文化中有一些消極的東西,必然會隨着時代的發展而被遺棄。因此,衚衕文化的沒落是必須的。

3、 結合作者的經歷,思考:面對這種情景,作者心頭會湧現出一種什麼心情?

明確:

這個層次的難點在於對作者感情的把握,應該説,有着悠久歷史的衚衕文化曾長久地體現着北京市民的生態和心態,它的衰落確實帶給了作者悵惘和憂傷。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衚衕文化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它告別是時代的要求。因此,作者的心情很複雜。在情感上“懷舊和感傷”,作者熟悉並喜歡衚衕文化,所以面對衰敗的衚衕時,不禁有點感傷。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識到改革開放的今天,封閉的衚衕文化走向沒落是必然的。

七、 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通過本文的學習,大家結合課後練習二,感受一下作者語言方面的特色。

明確:

1、一個“嘿”,樸素,親切,大眾化,口語化,充分體現了北京市民吃了是蝦米皮熬白菜後的那種極其滿足的表情。感覺到北京人容易滿足。

2、非常富有表現力,既是對別人的無可奈何,又是自我安慰,表現了作者對北京人的那種忍耐性格的佩服和調侃。不愠不火,雅俗雜糅,帶有濃濃的北方方言味兒。

3、四個四字短語一氣呵出,帶有濃濃的書卷氣,不僅盡情渲染了衚衕衰敗、沒落的悽慘景色,而且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感傷。

八、 遷移練習

北京的衚衕正在衰敗,北京的衚衕文化今天又是怎樣的一種狀況呢?運用你的知識,發揮你的想象,談談你的看法。

九、 小結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本文雖是篇書序,可又不同於一般的評點或介紹性書序,實質上是一篇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作者個性風格的小品文。通過本文的學習,使我們進一步瞭解了序言在形式方面自由多樣的特點,也瞭解到了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闡述的道理。

板書:

衚衕文化

汪曾祺

(1)四方四正

衚衕(1—4) (2)取名來源

(3)大小、數量

(4)網絡

衚衕文化 發展趨勢:衰敗、沒落

(5)過渡 (13—15)

(6)封閉文化

(7)獨門獨院

文化(5—12) (8)易於滿足

(9)不愛管閒事

(10—12)精義:忍

衚衕文化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北京胡同的特點,明確衚衕文化的內涵

2、情感目標領會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複雜的感情,理解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深情,《衚衕文化》教學設計6。

3、技能目標學會通過找中心句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重點】提取精要,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

【教學難點】探究衚衕文化的歷史成因

【教學設想】

1、課時1課時

2、多媒體輔助教學

3、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作適當的誘導、點撥與開掘。

【教學步驟】

一、 新課導入

在我們江南水鄉,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什麼?(水多、橋多、弄多)由此形成水鄉特有的文化風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衚衕多”。俗話説,有名的衚衕三千六,沒名的衚衕賽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儘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區,但仍還有近半數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衚衕四合院裏。當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走進北京城時,人們最感興趣的不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也不是四通八達的立交橋,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衚衕。衚衕,怎麼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麼多人的目光呢?因為衚衕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觀。俗話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今天我們就隨着京味小説家汪曾祺一起走進北京的衚衕,感受那“一方水土“,體會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請同學們看幾張關於衚衕的老照片,(問):從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衚衕有什麼樣的特點?(展示幻燈片)看後有什麼感覺?

(低矮、擁擠、破舊;感到壓抑,不舒服。)

我們看到低矮、破舊、擁擠的衚衕心裏會不舒服,心情會感到壓抑,可是長期生活在衚衕裏的北京市民卻有着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感受。那麼他們的感受又是什麼樣的呢?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衚衕文化的內涵

1、下面請全班同學齊讀課文5—12自然段,體會北京人對衚衕的感情。

問:北京人對衚衕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呢?

——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安土重遷,安於故土,不大輕易遷居他鄉。重,重視)

他們的這種心態,其實正是基於一種特定的文化,這種文化是什麼?

(生答):衚衕文化。

2、衚衕文化的內涵

問:那麼,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什麼?有哪些外在的表現?(請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將課文原句勾畫出來)

【特點】

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外在的表現】

居住環境: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

飲食條件:易於滿足,對物質的要求不高

處世哲學: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

【設疑討論】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表現出北京市民怎樣的內在心理特徵?

【小結】從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後、保守、冷漠,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衚衕文化》教學設計6》。

北京人長期生活在天子腳下,皇城根邊,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頭變換大王旗”,使他們的日子過得戰戰兢兢,不知道什麼時候災難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對外界事物顯得麻木、冷淡、漠不關心,於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從而形成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

三、探究衚衕文化的歷史成因

請第一、二組同學齊讀課文1——4節。(正音正字約yo羊尾(yǐ)巴)

【設疑討論】文題是“衚衕文化”,作者為什麼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筆墨寫北京的衚衕,我們把這一部分刪去,可以嗎?為什麼?

【明確】A、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談衚衕,也就是談衚衕裏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方正不僅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築外觀影響了內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觀到內在。

【小結】古老的衚衕,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書,既反映了歷史沿革,又展示了社會風情,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沒有衚衕,就沒有衚衕文化,也就沒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深層探究】:北京人為什麼會形成如此強烈們的方位意識?

——北京,幾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於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齒列班,分列兩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級森嚴,這一切深深根植於北京人的思想意識中,使得他們對方位及方位所藴涵的文化因子特別敏感。

【拓展】一人假冒欽差大臣,矯傳聖旨,馬上讓人看出了破綻。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欽差大臣傳聖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應站在什麼位置是有明確的規定的。因為他站的位置不對,所以人們馬上看出了破綻。

四、體會作者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

那麼,以“忍”,為精義,以“封閉”為內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終命運會怎樣?對此作者的態度感情又如何?帶着這兩個問題,請三、四組同學齊讀課文最後三段。(正音正字:蝦蟆hámá)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終命運怎樣?(衰敗、沒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mq5mw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