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重陽節 >

【精】重陽節日記

【精】重陽節日記

一天的時間即將結束了,我們一定有不少所感觸的事情吧,何不趁現在趕緊寫一篇日記。如何把日記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重陽節日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重陽節日記

重陽節日記1

今天是重陽節,也是中國的老人節。這個日子,本該是各家的晚輩們圍在老人的膝前,孝敬、關愛老人,但我卻在這天碰到了一件令人髮指的事情。

今天,我做作業速度很快。媽媽表揚了我,還給了我重賞——用五十元錢買肯德基。我拿到了錢,跑下樓。心想:垂涎已久的"深海鱈魚堡"總算到手了!

半路上,我看見了一個滿臉皺紋的老奶奶蹣跚地走着,腳一直抖個不停,手扶着牆拄着枴杖還下不了一級台階,眼裏還含着眼淚,一副很傷心的樣子。我見了,馬上跑過來,問:"老奶奶,您要去哪兒?我扶你過去。""我要去廁所,因為我眼睛花了,所以看不見"我扶着她進了一個廁所(我沒進裏面),等她上完後,又扶她下來。她感激得連聲道謝:謝謝你,小朋友。過會兒,又自言自語地説:現在的大人很壞,小孩倒培養得挺好。我聽得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愣愣地看着她。接着她跟我講起了她的經歷:她原來是上海青浦人,她含辛茹苦地培育出來的兒女經常打罵她,還逼着她來到了這兒。現在她唯一有的東西就是一個挎包,挎包裏只有一塊好心人送她的糕。這位老人真可憐!我聽得心酸得流下了眼淚,默默地把五十元錢塞到老人的手中,隨後跑開了。

媽媽看我空着一雙手回來,問:"肯德基呢!"我一五一十地講述了事情的原委,媽媽説:"這種兒女真可恨!王睿博,你做得很好,你這樣做,多少給了老人一點安慰,撫平了老人心中的一絲創傷。來,我再給你五十元去買肯德基。"我接過錢,再次興沖沖地向肯德基店跑去。

重陽節日記2

20xx年 X月X日 晴

快要到九九重陽節了,我給了年老的奶奶一個驚喜——主動教奶奶學會電腦,使她的心情興奮起來,使她的腦子活躍起來。

一開始,我耐着性子,温順地教奶奶。可是,奶奶怎麼學都學不會,我又生氣又後悔,真恨不得生氣地罵她一聲笨蛋。奶奶見了,顯得也有些失望,便像個剛受訓的小孩似的,輕聲地對我説:“囡囡,還是算了吧,反正我也學不會,你就別白費力氣了。”我當時特想説聲“好的。”,但又想:既然答應了,就得做到,因此覺得有些對不起她,便沒放棄。我再一次細心地教奶奶。我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教她,唯一與上次不同的是,在學習當中,我偶爾會讓奶奶自己先猜猜該怎麼做才對。經過我的努力,和奶奶的刻苦,奶奶總算把電腦給“馴服”了。我們特別興奮,高興地抱在了一起。媽媽直誇我懂事,奶奶也一直呵呵地笑着,嘴都合不攏了。我敢肯定,這一定是奶奶過的最高興的一次重陽節了。

我覺得,這次的驚喜不僅僅是一份禮物,對我來説也是一種樂趣。它讓從未細細體驗過什麼經歷的我有了一次自身的體驗;讓平日除了打掃以外無事可做的奶奶不再無聊、孤單;最重要的是,讓我和奶奶的親情和友誼濃厚了,平時在一起的時間長久了。其實,我也該自我檢討一下:平時,我和奶奶經常鬧彆扭,鬥嘴也是家常便飯。常常惹奶奶生氣,和奶奶鬥嘴,這些一定對奶奶的傷害很大。我自己問自己:“為什麼只有在過節的情況下,或是在必要的情況下,我才會想到為奶奶做點事哪為什麼總是和奶奶過不去哪”我想,我不能在這樣了,我應該改變自己,和奶奶以及其他人相處得更好。

願奶奶每天都如此快樂,願我能改正錯誤。

重陽節日記3

今天,我跟隨其他大隊委,一起來到了敬老院。

那兒的老人都似乎很老了,大概七八十歲吧,但他們個個精神飽滿,一點兒也看不出他們已經七八十歲了,反而像五六十歲的樣。

媽呀,老人們的住所就猶如豪華五賓館似的,連被子都是用絲綢做的,太好了。

三點鐘,節目準時開始,戲曲過後,我們大隊委的節目來了。第一個節目是呂承嶼的《大書包》。她跳的真好,背上的大書包可大了呢!老人們看得津津有味,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第三個,也是我最喜歡的節目,是拉丁舞,表演者是陳果和胡瑞希,她們兩個剛出場,就跳起了充滿活力與激情的拉丁舞。老人們似乎躍躍欲試,可能是看入迷了吧。開始分西瓜了,我拿了一個,送去給站在門口的一位老人,然後又端了兩塊西瓜,去送給樓上的老人。到了3樓,我和韋吳彤迅速各找到了一位老人,當我把西瓜送到那老人手上時,那位老人好像在感謝我,嘰裏呱啦地説了一堆我聽不懂的方言,我一臉茫然。

拍合照了,老人們陸續回了自己的房間,爸爸摟着我一起站在前排,調整好位置後,我蹲下來,拉着旗。“咔擦”,照片轉眼之間就拍好了。

本來是要在敬老院吃晚飯的,但因為晚上還要上課,所以就回學校吃了,我依依不捨地告別了老人們。

下次,我也要組織同學去一次敬老院,讓他們體驗一下。胡老師,您同意嗎?

重陽節日記4

又到九月九日重陽節了,我陪着爺爺奶奶去登了杭州的虎山仙人谷。每年這個時候呀,老人家會帶着子女們登山,找自己當年的夥伴。然後,在一起聊當年的趣事,一邊帶着子女們都去看他們插茱萸,又讓子女們和他們一起賞菊花。我們又看到滿山遍野的野果、錯雜在花花綠綠的草叢裏的野花,讓我們感覺到秋天的氣息,也讓我們知道秋天來了。但是令人最高興的事情來了,我們不但感覺到秋天的氣息,而且還了解了這裏的風土人情,更美的是,我們還在那裏欣賞了那裏美麗的小橋流水人家呢!

開始爬山了,咦?怎麼下山的人手裏的袋子都裝的滿鼓鼓的?好奇心的我,為了弄清楚其中的奧祕,我把一個大伯攔住了,我問大伯,他袋裏裝的是什麼?他説是柿子,我問他那裏可以摘?他説在路旁。於是我對他説了聲“謝謝”,就跑到老媽那兒了。媽媽一看到我一蹦一跳的樣子,逗着我説:“瞧,你這一蹦一跳的樣子,準是又發現什麼“新大陸”了吧?”我告訴他們這裏有柿子,老人們急着叫要去摘。我們又走啊走,媽媽説她太累了,要休息一會兒。可是剛想坐在亭子裏休息一會兒的老媽看到樹林裏有很大的柿子樹,我眼疾手快地鑽進樹林子,老人們怕我掉下去,也和我一起摘柿子,媽媽見了急忙和我們一起摘了起來。

不一會兒,我們每個人手中的袋子都裝滿了。此時此刻,大家笑得臉好比像萬聖節的南瓜那麼圓,我突然發現媽媽臉上的皺紋像菊花瓣一樣地舒展開來了,我發現此時笑得正甜的母親似乎年輕二十多歲了呢!

過了一會兒,我們下山了,此時此刻我高興得能用什麼語言表達呢?

這就是我假期的一個收穫,也是我假期中一件最開心的事情呢!

重陽節日記5

站在陽台上,望見玉蘭婆婆坐在她門前的椅子上,渾濁目光的眼睛不時地眨着,嘴裏不時地歎着氣,好像在翹首期盼着什麼。“也許她在盼望着誰能去看她”。我暗暗想着。這時,媽媽朝屋子迎面走過去,手中端着一個大銅碗,裏面就是我最愛吃的滷豆腐。“嬸嬸,這些豆腐剛煮好,軟軟的您也咬得動,給您趁熱吃,別放涼了。哦,對了,碗我下午再自己來拿就這樣。”我看見媽媽笑着對玉蘭婆婆説着,風中傳來了媽媽輕柔的聲音。只見玉蘭婆婆抽出乾枯的手,不斷撫摸着媽媽的手,臉向上仰着,不覺皺成一團,也笑着,嘴裏不知在説些什麼。玉蘭婆婆一手小心翼翼的端着碗,一手拄着竹竿,略微吃力地走進屋子裏。一會兒,媽媽回來了,我聽見玉蘭婆婆的笑聲:“謝謝……啊,謝謝。”

“玉蘭婆婆,這些水果是我們給您的,就放着了。”我邊説邊四下裏瞧了瞧,房屋雖簡陋但整潔,雖小卻很乾淨,這都要歸功於四周的鄉親吶!我想,我也應該為玉蘭婆婆做些事情。看着她水桶空空的,我便自告奮勇拿着水桶到井邊提了兩桶滿滿的水。玉蘭婆婆連聲地説:“謝謝,謝謝。”我心裏一陣温暖,因為我也為老人家做了一點小事,盡了敬老愛老之心!

啊,久久重陽節,久久敬老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願盡我之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希望我們能以愛相扶相助,讓社會更和諧更美好!

重陽節日記6

重陽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就是重陽節。重陽節在秋季,是秋高氣爽的季節。每到重陽節,我國都有登高賞秋,敬老的傳統。故而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我國唐朝的大詩人王維,曾作過一首關於重陽節的詩,名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描繪了在重陽節這個傳統節日作者對親人的加倍思念。

半路上,我看見了一個滿臉皺紋的老奶奶蹣跚地走着,腳一直抖個不停,手扶着牆拄着枴杖還下不了一級台階,眼裏還含着眼淚,一副很傷心的樣子。我見了,馬上跑過來,問:"老奶奶,您要去哪兒?我扶你過去。""我要去廁所,因為我眼睛花了,所以看不見"我扶着她進了一個廁所(我沒進裏面),等她上完後,又扶她下來。她感激得連聲道謝:謝謝你,小朋友。過會兒,又自言自語地説:現在的大人很壞,小孩倒培養得挺好。我聽得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愣愣地看着她。接着她跟我講起了她的經歷:她原來是上海青浦人,她含辛茹苦地培育出來的兒女經常打罵她,還逼着她來到了這兒。現在她唯一有的東西就是一個挎包,挎包裏只有一塊好心人送她的糕。這位老人真可憐!我聽得心酸得流下了眼淚,默默地把五十元錢塞到老人的手中,隨後跑開了。

媽媽看我空着一雙手回來,問:"肯德基呢!"我一五一十地講述了事情的原委,媽媽説:"這種兒女真可恨!王睿博,你做得很好,你這樣做,多少給了老人一點安慰,撫平了老人心中的一絲創傷。來,我再給你五十元去買肯德基。"我接過錢,再次興沖沖地向肯德基店跑去。

重陽節日記7

今天是國慶第二天,又是九九重陽節,我和媽媽決定去爬相對不怎麼擁堵的蓮尖坪(石大人)。清晨,我們做足了防曬功課:太陽鏡,草帽,雨傘,口罩,一切準備就緒,我們整裝待發!我們沿着山村的羊腸小道一路向前,路兩旁亮油油的青桔掛在枝頭,瀰漫着青澀的桔香,路旁有點雜草叢生,想來應該人跡罕至的緣故吧!不知不覺,我們就來到了山腳下,抬頭仰望遠處的山巒彷彿近在眼前,巍然屹立,因為隊伍裏只有我一個小孩,我就成了“領跑者”。

我一路像導遊一樣地在前面帶隊,腳步快步如飛,簡直停也停不下來,就好像施了魔法,上台階的時候更是三步並兩腳,大人們都佩服得五體投地。到了半山腰,山越來越陡,也越來越險,空氣也變得異常濕潤新鮮,我就做了一下深呼吸,不經意間,傳説中的“石大人”突兀地出現在眼前,靜靜地,彷彿在訴説着幾千年的風雨滄桑,又彷彿在訴説着幾千年的風雨滄桑,又彷彿跟遠在温嶺的“石大人”遙遙相望,我們的目的地是山頂上的尼姑庵。

經過半小時的攀登,兩座鋥亮的“天梯”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只要爬過這“搖搖欲墜”的天梯,這次登山就成功了!終於有驚無險地爬上了頂峯,站在山頂,感覺自己很渺小,俯瞰我們的家鄉黃巖城更渺小,房屋像火柴盒,一輛輛汽車像螞蟻爬行,河流像仙人遺落在人間的一條絲帶……我不由自主地吟起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我們在山頂稍坐片刻,就下山了。為什麼人們都説:“上山容易,下山難。”我和媽媽對這種説法不敢苟同,因為我們既快速又輕鬆地下了山。

重陽節日記8

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我國許多地方都有吃糕的風俗。

傳説,在很早以前,在一座高山下住着一個莊户人家。户主人是個為人忠厚的莊稼漢。一天傍晚,他從地裏回家,路遇一老先生。老先生對莊稼漢説:“九月初九,你家裏要遭災。“他一聽,嚇了一跳,説:“我沒做壞事,怎麼還有大難呢?“老先生説:“天有不測風雲,好人難免受災,在九月初九前,你要揀草木少的高地方搬家,越高越好。只要照我的話做,就可以避災。“老先生説完就走了。

九月初九清晨,莊稼漢依老者的話領着家人剛爬到一座山頂上,就見家裏房子着起火來,越燒越大,山腳下和山腳中一片火海,幸虧山頂周圍全是光禿禿的石頭,才沒燒上來。

莊稼漢全家九月初九爬山登高避災一事,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到了第二年九月初九,一些人惟恐災難落到自己家裏,就往高處搬家,登高避災。可是,住在平原的人家怎麼辦呢?另外,九月初九年年有,一年搬一次家,也折騰不起呀,後來,有人想出一個辦法。九月初九做糕吃,“糕“、“高“同音,以吃糕來表示登高消災。從此,重陽節吃糕的風俗流傳至今。

前幾天,是“九九”重陽節,又是一年一度的老人節,我也要行動起來去登山去敬老!

這一天我被上旅行包就去登山了,哎咻!哎咻!好累呀!就算是減肥了吧!晚上會到家我幫爺爺奶奶幹活,為他們倒水,爺爺奶奶笑了,笑的那麼燦爛.那麼爽朗,我的心裏甜極了。

哦,原來敬一次老是那麼開心的呀!以後我要天天敬老。

重陽節日記9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於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説法: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説: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把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遊戲等。

重陽節日記10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每當我想到這首詩我就想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

“重陽節”是個很特別的日子,在這一天我們要和兄弟姐妹還有家人一起登高山、插茱萸……還要更加孝順所有的老人,關愛老人,在家裏多陪陪自己的家裏的老人,因此又被稱為“老人節”。身邊的很多朋友都選擇去敬老院慰問那些需要關愛的老人,而我選擇了帶上我們家裏的奶奶出去旅遊。

我家有一位善良、慈祥又很勤勞的奶奶,早幾年爺爺過世後,就剩下奶奶和我們一起,赤裸裸的説:從候開始,我們就是奶奶的全部!每一天奶奶都在圍着我們轉,為我們做很多事情……所以在這個假期,我準備帶奶奶出去走走,去深圳旅遊,過一個不一樣的國慶和重陽節!

雖然路上我們經歷了長長的車程,我們一路上歡歌笑語,反而不覺得很遠,一下子就到了,奶奶也很開心。到了目的地,奶奶開心的像個孩子,看來我們的選擇是對的,奶奶喜歡這裏,我想老人家年齡大了,出去的機會可能就會越來越少了,所以我們都很珍惜和奶奶一起的旅遊……

一年中,只有一個九九重陽節,也只有一個老人節,而我家也只有一位老人,所以我們要多多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平常也要多陪他們,不要惹他們生氣,要讓他們開開心心的度過每一天。“願君重陽享安康,幸福恆久樂逍遙”這是我們所有人對家人寄予的最大願望。

重陽節日記11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此在每年的9月9日我都要回鄉探望。

今年,我又照例回到了家鄉。下了車後,便看到爺爺奶奶又照例出門迎接,奶奶還是一臉喜氣,精神飽滿。而爺爺也是依舊英姿颯爽,一直穿着他那件早已褪了色的襯衫。爺爺奶奶爸爸和媽媽依舊沒變,可是今年的我卻變了,因為在爺爺奶奶急急忙忙地放下手中事情,跑來抱我的時候,我卻躲閃了,並且氣急敗壞地説:“我現在長大了,不再是那個一回到家就要抱抱的小孩子了,我長大了!”奶奶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絲難過,但仍是輕聲細語,並且手輕輕撫摸着我的頭説道:“是啊,乖乖長大了,不要抱抱了!”説罷,便留給我了一個傷心的'背影。

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我依舊和爺爺奶奶疏遠,坐在離爺爺奶奶遠的距離。可這卻讓我的爸爸異常憤怒,爸爸猛的一拍桌子,對我吼道:“你今天怎麼回事!也不坐在爺爺奶奶旁邊,和他們説説話,聊聊天,快點,坐到爺爺奶奶的旁邊來!”

我當時先是一愣,眼前立即浮現出以前的畫面:以前,我只要是一回老家,就總會粘着爺爺奶奶他們。幫爺爺奶奶炒菜、端菜,給爺爺奶奶説一些有趣的事,吃飯時又搶着坐在爺爺奶奶的旁邊,有什麼好吃的,總是夾到爺爺奶奶的碗裏。把所有的好東西都是先給爺爺奶奶。但是今天我卻變了,和爺爺奶奶疏遠?隨着年齡增長我更應該好好孝順他們,而不是產生隔閡。我默默地又回到了爺爺奶奶的身邊。

是啊,我又明白了一句話:孝,一定要堅持,不可以因年齡而中斷,我們一定要每時每刻尊重孝道。

重陽節日記12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千古聞名的佳句,那首傳遍四海的好詩,那個風流倜儻的詩人……這其中,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

那,是一個掛有明月的夜晚,那是一個人人歡喜的重九,那,是他最煎熬的一次……

他是唐代詩人王維,他很小就離開家鄉,離開了親朋好友到長安學習,他當時,只是一個懵懂無知的少年,此刻他才知道,離開了故鄉的生活是多麼的艱辛!

晚風輕輕地吹起小酒館那暗紅色的旗幟與王維那下垂的衣襟,他只有十七歲啊!心裏怎麼能承擔起這麼大的孤獨與無助?此刻,他倍感孤獨,別人都歡聚一堂的時候,他只能站在一棵淒涼的松樹下望着月亮發呆,隱隱約約,還能聽到城裏吵吵鬧鬧、歡聲笑語的聲音,王維的心又是一痛:以前自己不也是與家人歡度佳節嗎?突然,王維在淚眼朦朧中怔住了,在深邃的夜空中,那最美麗的,最明亮的月亮,正散發着柔和的光芒。沒錯,他彷彿在明月上看到了自己的故鄉——那是他日思夜的念故土呀!王維展開雙臂,似乎想要環抱住整個家鄉,晚風又吹起來了,吹落了一顆顆晶瑩的淚珠,如同寶石般閃耀!王維的手,卻忘了收回來。王維的心底感歎:我的親友們一定會一起登上了門前的大山,一起採茱萸,一起喝菊花酒、吟詩作對,但在插茱萸的時候卻唯獨發現,少了王維,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還是那句熟悉的佳句,還是那首傳奇的好詩,還是,那個,似曾相識的詩人……

重陽節日記13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龍港!我最喜歡家鄉的重陽節了!每到九月初九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扶老攜幼,背插茱萸,上附近的山登高望遠,熱鬧非凡。

那天上午,爸媽們都陪着爺爺奶奶悠然緩步登山,有説有笑。山中一條大路彎彎曲曲伸向山頂,道路兩旁鬱鬱葱葱,景色宜人。老人們不時做在青石凳上,小憩一會,閒話家常,欣賞着四周的美景,上空飄蕩着歡樂的氣息。我們小孩子可以不管那麼多,盡情奔跑,盡情探險,在人縫間穿梭、嬉鬧。

咦!一陣濃濃的花香飄進我們的心間。“是菊花開了!”我們喊叫着,觀賞着,彷彿也成了一朵美麗的菊花仙子在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菊花叢中翩翩起舞了。

最有趣的要算中午了,我和爸爸廣闊的草地放起風箏來。

我站在遠方,握着線,爸爸舉着我最喜歡的“燕子”風箏。我喊了聲:“放!”爸爸立即放手,我就快速奔跑起來。風箏一下子就飛了起來。我將自己的風箏線漸漸放長,“燕子”風箏也越飛越高,似乎飛到了雲彩上。天上也成了風箏的世界。飄揚着各種各樣、琳琅滿目的風箏,有:“蝴蝶”“大灰狼”“小兔子”……

飛了好久,我就從屋裏拿出剪刀,“咔嚓”一聲,風箏線斷了,“燕子”風箏帶着我們的憧憬、希望、夢想,自由自在地隨風飄向海角。

玩累了,跑倦了,當然還有美味小吃等着你哦!到了傍晚,奶奶拿出珍藏的重陽糕,形狀多樣,三角形的、圓形的、星形的。顏色各異,每種顏色的口味各不相同。吃了一口,保準你會還想吃一口。我一口氣就吃了好幾個!大人們還品起了菊花酒來……

重陽節健身、熱鬧、噴香、迷人,我喜歡重陽節!

重陽節日記14

據説,晉朝時,今河南汝南古上蔡地區,有個名叫桓景的學道的人,他的師傅費長房真人對他説:“九月初九,你家有難,你趕快回去,叫家裏的人用絳紅色布做成香袋,裝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處,喝菊花酒,就可消禍。”桓景依照師傅的指點,是日舉家登上座落在蔡國故城西面城垣的一處叫做名岡山的至高處避禍。傍晚歸來,發現家中的家禽家畜全都死了。費長房知道後説:“這些雞鴨牛羊狗已經替你們受災了。”唐宋開始,中國綜合國力增強,人們生活狀態的安定和改善,使大家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本質的祈求。長生與延壽,逐漸代替了消極的避邪消災與追逐功利的步步登高。

在近兩千年的流傳中,經過不斷的傳承、選擇、優化和賦予,它形成了我國乃至華夏文明波及到的地區,獨具特色的宣泄思鄉思親和祈壽的民俗活動。從陳樹填詞、朱德榮作曲、歌手陳少華唱紅的流行歌曲《九月九的酒》:“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思鄉的人兒飄流在外頭。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鄉沒有烈酒、沒有問候;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親人和朋友,舉起杯、倒滿酒。飲盡這鄉愁,醉倒在家門口。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噢——”中,我們同樣感受到那種濃濃的思鄉之情,感受到那種濃濃的思親之情,它同樣不知道牽動了多少遊子的羈旅之心。

今天的重陽節又有了新的含義,作為傳統佳節,古往今來,人們都在這一天,開展敬老祝壽和登高遠望的活動。外婆最近身體不好,我也不能做什麼。只能幫助外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知道她老人家最近身子骨不太舒服,為我外婆敲敲背,謝謝外婆把我從小帶到大!外婆可開心了!

重陽節日記15

農曆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名“老人節”。今年的重陽節過得特別有意義,因為我們學校組織了三,四,五年級的中隊長和五(1)班的全體同學到東成敬老院送温暖,獻愛心,陪老人們度過一年一度的重陽節。

來到敬老院我們按照輔導員的吩付在敬老院門前的大空地集合,然後提着抱者花花綠綠的營養品和日常用品走向公公婆婆們。公公婆婆看了我們後,心花怒放,立刻排成兩隊隊伍歡迎我們。好象當我們是他們的孫子了。

後來,紅十字會的一位阿姨和華潤超市的一位哥哥姐姐們還有我們學校的校長輪流上台演講。人歡迎的要數華潤超市的一位哥哥了!他沖沖忙忙地上台説了幾句祝福的話,就説“拜拜”了。逗地大家哈哈大笑。演説就暫告一段落。

我們非常醒目,立刻把禮物交給了公公婆婆,而且我還對我前面的一位老公公説了一段祝福的話:“祝老公公老當益壯,身體健康”呢!老公公聽了樂呵呵的好象十分開心。為了哄公公婆婆開心,我們幾個同學找到一位走路不便的老婆婆,和她聊天,給她按摩,聽她講故事。雖然講的是那些老掉大牙的故事,但是仔細一聽,故事裏藴含着老婆婆的熱情和好客,使我百聽不厭。

快樂的時間過得真快啊!我們要回去了。一路上,我沒有了像剛才來老人院時的興奮,心裏好像有什麼想不通似的:我看見東城敬老院裏的孤寡老人,觸景生情,擔心我老了之後也會在那裏安家,沒有親人來看望,每天孤孤單單,生不如死。不過,經過一會兒思考我那個想不通的事情已想通了。現在老人院的工作人員已經改變了很多,對公公婆婆像對自己的父母一樣好,所以,我又恢復來時的心情,和朋友聊天、歌唱……

標籤: 重陽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chongyang/7nqj7y.html